首页 > 教育知识 > 教学方法 > 望天门山说课稿

望天门山说课稿

时间:2018-11-30   来源:教学方法   点击:

【www.gbppp.com--教学方法】

第一篇:望天门山说课稿

《望天门山》说课稿

三六年级复式教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关于三年级语文和六年级美术垂直互动模式的复式教学。下面我就从教材整合、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简单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 教材整合。

我选取的课程是三年级的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和六年级美术。

“诗情画意”四个字是整合两个课程的纽带。三年级古诗教学注重“诗情”,六年级美术教学注重“画意”。一方面丰富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绘画与古诗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我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三年级:(诗情教学)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六年级:(画意教学)

①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

②能用油画棒画出诗的意境图,创作一幅完整的山水画作品。

重点: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三年级) 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六年级)

难点:①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三年级)

②能用油画棒画出诗的意境图,创作一幅完整的山水画作品。(六年级)

三、教学法。

三年级古诗诗意的理解是通过大量图片欣赏和诵读、品读来感知,掌握了教学重点。诗句的分析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垂直互动,以抓字眼的方法分析句意,体会情感。比如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点来写?分别用到了哪些动词等,这也是完成板书的关键,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六年级美术首先通过大量诵读和图片欣赏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作描绘的画面。接着教师示范绘画情境图。实际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创作的话,更能体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但是考虑到学生没有山水画创作的经历,所以教师先示范激发学生的绘画欲望,学生以临摹为主,自由创作布置在作业中完成。最后是学生绘画过程,主要采取三六年级学生合作绘画,教师以巡回指导的手段完成教学,进行激励性评价。

四、作业设计。

三年级是试画《望天门山》。六年级找一首学过的古诗,自由创作一幅山水画作品。旨在培养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六年级学生的绘画技巧。

本节课是对垂直互动模式的一次尝试性教学。教材资源的整合,教学模式的引用于设计,以及垂直互动模式的引用还不够成熟,还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第二篇:望天门山说课稿

(最新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

《望天门山》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五年组上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后两句写到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根据文课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更好地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

2.感情目标: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3.技能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的朗读,

背诵和默写古诗

根据学生实际: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是教学重点。

难点是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

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感受祖国河山美丽,更加爱祖国,以此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做尝试练习,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说教学程序

这首诗有景有情,诗中有画,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抓

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总结方法,拓展阅读四个教学步骤。

在本诗教学中,我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想像的空间。鼓励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机会,注重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师生互助,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使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情感得到升华。下面我具体的说说教学步骤:

第一步:知诗人,解题意

首先,我让学生自主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面的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接着我问:谁会背《望天门山》最后,我引导学生读两遍之后,问:题目的意思谁读懂了?如此一问,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第二步:抓字眼,明诗意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中关键词多,理解难度较大,我决定导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尝试学习,先运用不同手段:如联系实际想像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法等,来突破关键词“断、开、回”的理解。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然后我再“半抉半放”引导学生理解。第三四句关键词“出、来”的意思。接下来让学生尝试自已串讲诗句意思。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示,孤帆一片江边来“。我相机点拔纠正。

第三步:想诗境,悟诗情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我将通过朗读感悟法和想像感悟法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首先让学生朗读全诗,说说诗中哪些词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像到一个怎样的画面?然后指导学生通读诗句,由老师的范读到学生的自由读,由齐读再个别读,由小组读到分角色读,再到背诵。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进入诗的意境。

第四步:总结方法,拓展阅读

我这堂课的设计,其实是教给了学生一套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诗意—悟诗情。”为了检验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以及丰富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我将要求学生给诗配画,并推荐阅读李白写的《早发白帝

第三篇:望天门山说课稿

《望天门山》说课

《望天门山》说课材料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诗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

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同学们同学们对古诗有初步的了解。知道后人对古诗的评价。

第三步:想象,领悟诗意

通过诗和画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更加爱

祖国,以此突破难点。

这首诗有景有情,诗中有画,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我不进让学生学习了望天门山,还让学生复习了解了李白的其他古诗,帮助同学积累。

在本诗教学中,我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想像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本次教学中,我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让学生主动学习,自悟自得。本课的教学设计较好地去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读书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男女生分读,背读。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情感得到升华。

第四篇:望天门山说课稿

望天门山评课稿设计

望天门山评课稿设计

记得两年前,在我们学校一次青年教师观录像后评课活动中,我曾以“文字·文学·文化”为题写了一篇评课稿,当时对“文字·文学·文化”这几个词,马马虎虎知道是窦桂梅老师所提,具体的内涵不是很清楚,凭自己对字面的理解去解释,去妄评吴琳老师的《去年的树》,竟获得了一等奖。此次去杭州参加“千课万人”活动,只见主办会场挂着几个巨大的条幅,其中一条赫然写着“文字·文学·文化,谋全面素养提升,构建‘和谐课堂’”。两年过去了,对“文字·文学·文化”没有再细细思量过,但不知为什么竟有一种老朋友重逢亲切之感。几天的听课下来,觉得此次呈现的五节古诗教学在体现“文字·文学·文化”上做足了功夫,这些优秀的教师,无不是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抓住语句,进行“文字之美的”深入的探究,进而自然地引导学生文学的殿堂,对古诗进行文学的解读和赏析,最后站在思想文化的高度,对古诗进行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拓展延伸。下面特以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一课谈谈感受。望天门山评课稿设计

一、文字层面——字字落实

1、古字切入

王玲湘老师执教《望天门山》一课时,首先出示“天门山”这几个字的甲骨文,让学生据形索义,想象天门山,再结合“望”字,理解课题,感受天门山的高耸峻峭。

同样在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时,王老师又出示了“断”字的小篆体,左边表示用刀剪断两束丝,右边是一把斧头。问学生: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从而体会到楚江就像那把利斧劈开了天门山。再聚焦“开”的甲骨文——门里有双手,如果天门山是门的话,谁是这双有力的大手?学生回答是楚江,并想象到楚江像一把刀把天门山冲断了,水冲山开的磅礴气势就朗读出来了。

2、授之以渔

王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陌生词语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和应用的能力。比如选择正确的解释:

师:看“回”字很有意思,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①回旋;②回转,改变方向;③返回,那么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呢?

生:选择②。

师:能把碧水调换一个方向说明天门山怎样?

生:跟山水力量暗暗较量。

再如用看图片说词语的方法理解“楚江”的汹涌澎湃的气势,又如联系坐火车的经历理解“相对出”的情形等等。

二、文学层面——反复品味

什么是文学?语言文字里的东西,语言表达的意义。有些语词要领着孩子品一品。比如平常强调的咬文嚼字,反复咀嚼出了味道,也就品尝到了文字里的文学。

1、想象为翼

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教师在教学古诗中要运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王老师在教学中多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师:船行到这儿,两座青山扑面而来。这两座青山就是当地的——

生:迎宾者

生:保护神„„

师:此时,李白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他会怎么想?

生:啊!这天门山好像在迎接着我呢!

师: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看到了什么?

生:水天一色

生:一望无际

师:此时,李白的心情又怎样?

生:心旷神怡„„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目睹名山胜景,自然心驰神往。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更感受到诗人在借景抒情。

2、诵读为本

古诗的生态课堂,应还原古诗的“歌”性,诵读为本。王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读”的目标明确,“读”的层次分明。

初读时,字字清晰。着重正音“中断”、“至此回”。

再读时,节奏清楚。课上,王老师没有急于把这首诗的节奏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跟着老师的手势读,叠读等各种形式练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加上了手势语,老师的手势语在古诗朗读中,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教师态势语的形象性和表情性,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诗词描写的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感性体验,降低理解古诗的难度。二是起着无声的指挥作用,教师挥动着手像指挥音乐一样打着拍子,指导学生读古诗句,这种方法能帮学生很好地感受节奏和音韵。鼓励学生读到情深处,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把感受和体验通过体态语尽情地“发泄”出来。

品读时,结合理解王老师用评价语巧妙地指导学生朗读。“谁来把楚江的力度读出来?这力度能让天门山开吗?”“天门山跟楚江在较量呢,谁来读?”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次次提高。

三、文化层面——巧妙链接

“一个教师最可怕的是跪着教书”。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从学习中了解历史,了解中国文化。

王玲湘老师在《望天门山》的教学中有两处链接。其一是补充李白25岁写作此诗时的志得意满,以感受李白从“两岸青山相对出”洋溢的喜悦之情。其二是补充李白在40多岁时失意挫败时所写的《行路难》里的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通过对比,明白情不同,景不同,景因情生的诗作表达特点。也更加深刻体会到朗读《望天门山》一定要读出李白那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之情。

文字、文学、文化,虽一字排开,却不是简单的罗列,三者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王老师的《望天门山》一课,很好地体现了文字文学文化的整体推进。字是语言的基础,本节课王老师刻意强化了对字的认识、理解,转而进行语言的感悟,通过读诗学生由熟悉到理解、到明白含义、到理解人山相悦。真是文字为文学的形成垫底,文学又为文化的积累和升华铺路。

第五篇:望天门山说课稿

望天门山评课稿

望天门山评课稿

——评《望天门山》

基础性评价方面:

一、学生参与度高

1、师生参与时间分配合理。纵观整节课,以教师为主的全班统一教学时间平均小于60%,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时间高达40%多,所以,这节课师生参与时间分配合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学习方式欠多样化。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以发言、倾听为主,很少涉及到其他的方式如:约定、运用板卡等,表达呈现、激励应该多样化。

3、教学组织形式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个人学习,双人学习,另外还有全班统一学习,充分调动全班的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有效

1、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掌握“二二三”的节奏,有效扩展文本教育。

2、完成了学习事项。教师能清晰有效的向学生引领学习如何赏析古诗的技巧。

3、学科性强。这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从品字、品词、品句,逐步学习课文,赏析诗歌。

4、价值提升。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唤起学生对祖国美好山河 ......

第六篇:望天门山说课稿

古诗词说课稿

古诗说课稿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

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

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

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

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

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

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

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

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

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

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

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

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

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

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

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

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 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

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

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

意 →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

首诗同是李白 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当

中,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课作平稳的铺垫。接着(板

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

2、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幻灯出示插图)

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

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

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 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

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

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自己的想到的画

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代表)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

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

评一评)

【望天门山说课稿】

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

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

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

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4、迁移运用。

最后,我用幻灯出示古诗《早发白帝城》、《登鹤雀楼》、《山行》等等,让学生按上述方

法配上音乐呤诵,读中悟,悟中读,以悟促读,举一反三,扩宽视野,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美

丽的画,想像着画面,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达到与本文诗【望天门山说课稿】

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突破了难点。教育学生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富强。

四、板书设计

一首优美的诗是一幅美丽的画,为了让学生根据课文产生画画的兴趣做个榜样,我采用

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设计以下板书: 3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篇二:古诗的说课稿模板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___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___》。《___》是__________时写下的一首___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______的景色,反映

【望天门山说课稿】

了诗人_______。

品读全诗,我发现,短短____字,可谓字字珠玑。我个人觉得,该诗“有声有色”、“有

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_______的风格。

【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着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学会生字,理解诗句内容,能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情境,能朗诵该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______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望天门山说课稿】

【说过程】

(一)指名学生背诵自己所熟悉的______的古诗,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如《___》《____》、、

设计这一环节为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学生诗人和诗歌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吟

诵诗歌、当小诗人的快乐。

(二)揭题,解题。

指名读题后弄懂题目的意思。“__”字,学生自己能理解;“___”这一,学生并不陌生。

关于“___”一词,老师问:“什么是___?谁___?”这时要倾听学生的发言,从而补充或强

调:说到___,就要想到___,____可以用“___”、“_____”来形容。 设计在解题时扣住“___”二字,是为了让学生的脑海中先形成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____

形象,从而与我们古诗描写的对象走近一些。

(三)扶放结合,释疑,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后让学生充分地读,再共同讨论,看看有什么不清楚的词,可以提出来。对“___、

___、___”三个词,老师要给以解答: 可让学生说说第__句诗“_____”的意思。这是全诗中最难讲的一句。如果学生有难度,【望天门山说课稿】

就由老师来完成:“________”突破这一难点后,就可以让学生一人读诗句,一人讲意思,然

后连起来讲讲这首诗了。

(四)师述意境,指导感情朗读。 老师深情地说:“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_______!” 设计这一环节,旨在带领学生进入古诗情境,得到精神的愉悦,以增强学生朗读的感染

力。待到师述情境后,让学生先简单地叙述自己此时的感受,再让学生去读古诗,______学

生就应该能表现得很好了。当然,在老师心里要对学生应该读到什么“位”有清楚的要求,

当学生达不到时,老师就应该范读,给学生引领。

(五)体会该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特点。 老师过渡如下:同学们朗读得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人一对想象的翅膀,好不好?(出

示插图。)瞧,这如画的美景已经来到了我们的眼前。此时此刻,假如你能变成这图中____

旁的一只小鸟、一棵小草、一多花儿、一块石头,或是一抹流云、一滴水珠,你最想变成什

么?说说你的想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的意图是充分调动学生再述古诗情境的欲望,赋予古诗以童趣。因

为,做一只鸟儿,就能展翅高飞,看看天上之水从何而来,也能趁着水势俯冲而下,体验“飞

流直下三千尺”的乐趣;做一朵小花,就能为这红日、青峰、紫烟、白练图增添色彩;做一

块石头,就能和瀑布的水流亲密接触,相互碰撞,奏出神奇的乐章;做一棵岩边的树,就能

被飘洒迸溅的水珠轻拂??也许学生还有更加孩童化、更加鲜活的语言迸发。此时,老师以凝

练的古诗句加以点评即可。如:丽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如:喷向林梢成夏雪,倾来石上

作春雷。 在此基础上,再播放______的录相。这样,学生的精神世界与“____”就能有机

【望天门山说课稿】

融合了。

(六)背诵古诗。

现在,谁能当当小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这样一来,学生能在反复训练中体会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成就感,同时,更好地内

化语言。

(七)体会诗句“有景有情”的特点。 师问:古诗学懂了,你们想过没有:诗人写下这首古诗的目的是什么呀?学生应该能很

好地体悟到诗人______。

此时再指名学生到讲台前,面对插图,表演背诵(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八)对比,积累,体会古诗用词的凝练。 做法:补充一首现代小诗《____》,让学生赏读,找一找两首诗的哪些诗句是相似的?

这样做,我的目的是让学生都来做一个发现者,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和喜悦,并且积淀了

语言素材,让孩子们迷上诗歌,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我以简短的话语来总结课文:同样是描写瀑布的诗,我们的诗人仅用短短__字就

高度凝练地将_____景象描述了出来,真是功力不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背诵这首传世

佳作吧!(生全体起立背诵。)篇三:古诗词教学10分钟说课模板 古诗说课模板

本人参加过多次语文教师招聘,并成功进入教师行业,对语文教师面试时10分钟左右时

间说课这一形式经验颇多,在此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一、【说教材】

《 》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 册第 单元的 课文,文章讲述/描绘/讴歌/

赞美了 。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课文按 的顺序/结构分为

个自然段。第1部分 。第2部分 ,第3部分 。全文重点突出,条

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学习 技巧/方法的范文。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课文围绕“ ”这一主题展开。该单元的重点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本课特点,

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 等生字,理解 个词语;2、学会运用 方法/技

巧。

过程与方法: 使用过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帮助学生领悟语言的优美及其含义,

感受作者的 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 感情。 重点: 学会 技巧/方法;学会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略读/跳读/精读等朗读技巧。 难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 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根据本课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通过朗读

体会法等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悟、想象,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

模式。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运用方法分析文章。形成宽松、和谐、

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阅读方法的学习体会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

表达的感情。学会自学方法:初读,学字词;再读,知结构;细读,明中心;精读,表情感。

四、【说教法过程】

1、创意境,导新课:

通过相关视频、音乐、图片及文字资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初读,学字词 (略读法) 请同学们运用自学方法来学习课文,自由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如: 等

字词。

(略读课文: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

的大意。)

3、再读,知结构;(跳读) 跳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文章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即大结构是什么?) 2、 各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3、前后部分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联系?

( 通过跳读,明确了文章的大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文章主旨有了初步了解,对

于学习文章中所用的 表达方式或技巧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4、细读,明中心; (小组读) 分析各部分中的重点语句及重点词,结合这些进行提问并反复读重点句、字词,体会文

章感情。

(抓住语句体会,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

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

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

5、精读,表情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

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

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

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总结课堂收获,升华感情。

五、【写板书】

六、布置作业:请大家下课后搜集更多的这样的故事。积累下来。 联系自己,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让学生搜集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写读后

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1、 抓住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一目了然。

2、 更容易理解课文重点。 《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

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

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

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

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

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

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

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

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

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 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七篇:望天门山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说课稿

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习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检查读书的情况。采用师生互对诗句,生生互对诗句,男女生比赛背诵。学生读时组织全班评价。接着出示改正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狐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少了标点符号和学生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让学生从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在书写和默写容易犯的错误。最后,指导学生背诵。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题,并试写出字来。

天门中( )( )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 )( )一片日边来。

这道练习题目的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四个生字,达到在学习古诗中学习生字。

经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读背和识记,学生已能顺利地背熟古诗。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试根据诗意默写古诗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阶段对古诗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诗意,不必要做过多的解释。所以当学生已能正确地背诵了古诗,我相应地出示本首诗的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来说诗句,让学生在读诗意和诗句中巩固古诗也从中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504744/

推荐访问:望天门山优秀说课稿 望天门山教学说课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