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题目解答 > 不说阅读理解答案

不说阅读理解答案

时间:2018-08-08   来源:题目解答   点击:

【www.gbppp.com--题目解答】

不说阅读理解答案 第一篇_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佩德罗大叔的遗嘱(巴西)

雷东多

佩德罗大叔的茅屋坐落在风吹雨打太阳晒的路旁,周围没有树木,没有菜地,更没有花园,孤零零地呆在干净、几乎荒芜的平原上。这位老汉只有那一间房、一头乳牛、一条生疥疮的狗。那头乳牛,老伴在喂养它的幸福年代挤过奶;那条狗,虽然常常对着月亮叫,可是没咬过人。老汉的家当就这么些。那么,夫妇二人靠什么生活呢?很简单,就靠佩德罗老汉腿上那块脓疮。是那块脓疮养活他们。那块疮总是在具有刺激性毒草液的腐蚀下敞着口儿,红红的疮口满是脓。生疮的腿上缠几块破布,像展品似的摆在门口,让来往的行人观看那又脏又臭的烂疮,那烂疮落满了苍蝇,看了叫人恶心。可是,这就是他们的摇钱树,每天为他们挣饭吃。此外,老汉有一枝旧卡宾枪,可以从邻近的田野里猎取节日需要的美味佳肴,无疑是对他们的乞讨生活的一种帮助。

佩德罗大叔的脓疮,一开始很小,非常小,几乎微不足道。后来,那个小点开始化脓,扩大,不过,不发烫了,一个月后,那个黑点愈来愈大,不久就有两分的小硬币那么大了,看样子像是要结疤了。就在此刻,老汉的老婆向他提了一个建议。他老婆虽然是个瘦弱多病的矮女人,但是头脑比她丈夫精明得多。她看到他那块脓疮那么大,就想出了一个妙主意:用它来展览挣钱。丈夫觉得这个主意极好。于是二人就开始设法使疮口继续烂下去。

靠这种办法讨来的钱,夫妇二人生活了三年,没有挨饿。三年间,老汉的疮伤已经蔓延到膝部,开始向肌肉比较发达的大腿发展,使得老人的身体几乎只剩下皮包骨头了。感到自己的体质如此干瘦,老汉不禁胆战心惊。此刻,他的体重已经轻得可怜,喘气都感到困难了。

于是,他第一次预感到自己快要死了,他要他老婆去见公证人,把他请到茅屋来。 “请公证人!请他来干什么?……”

公证人请了来。病危的老汉对公证人讲了一切,他的老伴儿直到他永远闭上眼睛后过了很久才知道。

原来死者留下了他的遗嘱。遗嘱说:“我身后留下一头乳牛、一枝卡宾枪,还有一条狗;狗,留给我女人;乳牛和卡宾枪卖掉,把钱交给牧师,作为我女人为我安息的灵魂祈祷的费用。”

仅此而已。没有什么比这份遗嘱更简单明了、更慷慨大方的了。

八天后,镇上赶月会,佩德罗大叔的老伴儿像旧时代随军的卖酒女人那样,肩上背着卡宾枪,手里牵着乳牛,由那条狗伴随,去赶集了。到了集上,她找到一个卖这些东西的合适地点。一个购买者走来询问牛价。

“十二比索二十佩塞塔。”佩德罗大叔的老伴儿十分严肃地回答。

“十二比索二十佩塞塔!……”农民惊奇地望着老太婆重复道。

“不错,先生,十二比索二十佩塞塔,不多要,也不要少。不过,还有一个条件。”老太婆说,农民的惊异目光并没有使她心慌意乱。

“什么条件?”

“条件是:要买乳牛,得连这枝卡宾枪和这条狗一起买。”

“条件就是条件;我说过了,要买牛得连枪和狗一起买。”

“请问,枪和狗都要多少钱?”

“枪,十三比索二十佩塞塔;狗,三百个银币。”

农民愈听愈惊讶,不明白这位精明的遗产继承人玩的什么把戏,不禁把双手贴在屁股上大笑起来。结果,全集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这儿来。

乳牛是新种,是有名的高产乳牛,三百个银币是蛮值的(实际上等于那三件东西的价钱)。农民仔细询问了她这样卖东西的原因之后,跟老太婆成交了:按照她要的价钱付了钱,带走了乳牛、卡宾枪和狗。

佩德罗大叔的遗孀脸上流露着满意的神色,当即赶到镇上的牧师家中问他说:“牧师先生,你这么慈善,请告诉我:交二十三比索二十佩塞塔,你可以为我那进了天堂的佩德罗的灵魂祈祷吗?”

牧师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便随口回答:

“可以,是的,可以,好心的太太,非常高兴!”

“请把钱拿去吧,牧师先生,请求你安排时间为我死去的丈夫的灵魂举行祈祷仪式。” 然后,她去找公证人,要当着证人的面说明她已经严格执行了她死去的丈夫的遗嘱。 (节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外国卷》)

1.小说两次写到了农民的“吃惊”有什么作用?(4分)

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生疮的腿上缠几块破布,像展品似的摆在门口。

(2)佩德罗大叔的老伴儿像旧时代随军的卖酒女人那样,肩上背着卡宾枪,手里牵着乳牛,由那条狗伴随,去赶集了。

3.请简要概括佩德罗大叔的性格特征。(4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佩德罗大叔,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佩德罗大叔的遗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第一次吃惊是因为佩德罗大叔的遗孀卖乳牛的价钱很低;(1分)第二次吃惊是因为佩德罗大叔的遗孀把生疥疮的狗卖得太贵。(1分)作用:用农民的“惊奇”“惊讶”反衬出了佩德罗大叔遗孀的精明和自私。(2分)

(4分。意思对即可)

2.(1)运用比喻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佩德罗大叔把烂疮当作展品的变态心理。(1分)(2)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佩德罗大叔遗孀赶月会时的兴奋之情。(1分)

(4分。意思对即可)

3.①懒惰;②自私;③精明;④冷漠;⑤残忍。

(4分。每个要点1分,答出四点、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佩德罗大叔。理由:①小说的题目是“佩德罗大叔的遗嘱”,既点明了人物,又点明了事件的中心;②小说主要塑造了佩德罗大叔的自私、懒惰、精明的性格特点;③小说通过佩德罗大叔讽刺了那些自私而好吃懒惰的现象;④小说写佩德罗大叔遗孀改变遗嘱卖掉乳牛、卡宾枪和狗的自私与精明,是为了反衬佩德罗大叔的性格特点。

(6分。任选三点、意思对即可,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示例二:佩德罗大叔的遗孀。理由:①佩德罗大叔依靠脓疮挣钱生活的主意是佩德罗大叔遗孀出的;②佩德罗大叔的遗嘱是针对佩德罗大叔遗孀提出的,遗嘱的实施完成也是佩德罗大叔遗孀完成的;③小说写佩德罗大叔的自私精明是为了反衬佩德罗大叔遗孀更加自私和精明;④小说通过佩德罗大叔遗孀改变遗嘱的故事讽刺了社会上那些自私自利的现象。

不说阅读理解答案 第二篇_老舍《不说谎的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18题。

不说谎的人

老舍

公事房的大钟走到八点三十二分,他迟到了两分钟。这是一个新的经验,十年,他至迟是八点二十八分到,一向是八点半这边的人;生命是习惯的积聚,新床使人睡不着觉;周文祥把自己丢失了,丢失在两分钟的外面,好似忽然走到荒凉的海边上。

他应当自动的先找经理去,别等着传唤。一个忠诚的人应当承认自己的错误,受申斥或惩罚是应该的。他立起,想去见经理。

又站了一会儿,他得想好几句话。万一经理要问有什么理由呢?迟到的理由不但应当预备好,而且应当由自己先说出,不必等经理问。有了:小春,我的男小孩——肚子疼,所以他并且想到向经理请半天假,因为小春的肚子疼也许需要请个医生诊视一下。

他去见了经理,把预备好的言语都说了。正如他所期望的,经理并没有申斥他,只对他笑了笑。到底是诚实人!周文祥心里说。

那么,经理以为可以的话,我就请半天假,回家看看去!这又很得体而郑重,虽然不知道儿子究竟是否真害肚疼。

经理答应了。

周文祥走出公司,心中有点茫然。即使是完全出于爱儿子,这个举动究竟似乎差点根据。但是一个诚实人做事是用不着想了再想的,回家看看去好了。

走到门口,小春正在门前的石墩上唱太阳出上学去呢,脸色和嗓音都足以证明他在最近不曾犯过腹痛。

小春,周文祥叫,你肚子怎样了?

还一阵阵的疼,连唱歌都不敢大声的喊!小春把手按在肚脐那遛儿。

周文祥哼了一声。

见着了太太,他问:小春是真肚疼吗?

周太太一见丈夫回,心中已有些不安,及至听到这个追问,更觉得自己是处于困难的地位。母亲的爱到底使他还想护着儿子,真的爱是无暇选取手段的,她还得说谎:你出去的时候,他真是肚子疼,疼得连颜色都转了,现在刚好一点!

那么就请个医生看看吧?周文祥为了证明他们母子都说谎,想起这个方法。虽然他觉得这个方法有点欠诚恳,可是仍然无损于他的真诚,因为他真想请医生去,假如太太也同意的话。

不必请到家里了吧,太太想想,你带他看看去好了。

他没想到太太会这么赞同给小春看病。他既然这么说了,好吧,医生不会给没病的孩子开方子,白去一趟便足以表示自己的真心爱子,同时暴露了母子们的虚伪,虽然周家的人会这样不诚实是使人痛心的。

他带着小春去找牛伯岩——六十多岁的老儒医,当然是可靠的。牛老医生闭着眼,把带着长指甲的手指放在小春腕上,诊了有十分钟。

病不轻!牛伯岩摇着头说,开个方子试试吧,吃两剂以后再诊一诊吧!说完他开着脉案,写得很慢,而字很多。

小春无事可做,把垫腕子的小布枕当作沙口袋,双手扔着玩。

【不说阅读理解答案,】

给了诊金,周文祥拿起药方,谢了谢先生。带着小春出,他不能决定,是去马上抓药呢,还是干脆置之不理呢?小春据他看,没有什么病。那么给他点药吃,正好是一种惩罚,看他以后还假装肚子疼不!可是,小春既然无病,而医生给开了药方,那么医生一定是在说谎。他要是拿着这个骗人的方子去抓药,就是他自己相信谎言,中了医生的诡计。小春说谎,太太说谎,医生说谎,只有自己诚实。他细想今天早晨所作过的那些事,所说过的那些话,也都无懈可击,因为所作所说的事都是凭着素日诚实的习惯而发的,没有任何不诚实的地方,只有自己能认识自己。

他把药方撕碎,扔在了路上。

(摘自1936年5月3日《盖世报》)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周文祥为视角,从心理、语言、动作、服饰、细节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塑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周文祥把自己丢失了好似忽然走到荒凉的海边上。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周文祥对自己迟到的慌张与无措。

C.作者在文中通过心理描写表达了对周文祥撒谎的讽刺与批判,同时也体现了对他身处撒谎成风的环境的无奈与同情。

D.作品中除老板外其他人物都撒了谎,尽管出于各种原因:避免老板责罚、逃避上学、对孩子溺爱但都是不诚实的行为。

E.小说标题揭示文章内容,不说谎的人具有讽刺意味。全文紧紧围绕是否撒谎这一线索

展开,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16.只有自己能认识自己。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6分)

17.文章写老儒医牛伯岩给小春诊病、开药方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8.这篇小说妙趣横生,请联系全文,从情节设置的角度探析其原由。(6分)

答案:

15.(4分)AC【解析】A.作品中没有服饰描写;C.没有对他身处环境的无奈与同情。评分要求: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共4分。选错一项扣2分,扣完4分为止。

16.(6分)答案要点:①周文祥认为小春、太太、医生都在说谎,只有自己是诚实的。(3分)②周文祥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在说谎,文章是对周文祥不自知的讽刺。(3分)

18.(6分)【答案示例一】要点:可从伏笔(铺垫)的角度作答。例如:周文祥在对经理说谎后有微妙的心理挣扎,这与文章倒数第二段周文祥认为自己是诚实的人有巧妙的呼应,这一认识与事实的反差使得小说横生趣味。【答案示例二】要点:可从情节反转(出人意料的角度作答)。例如:周文祥认为医生不会给没有生病的孩子开药方,但是下文可靠的老儒医却认为孩子病得不轻并开出了药方,具有讽刺意味,这一情节的反转使得小说横生趣味。

(也可从情节环环相扣等其他情节设置的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评分标准:手法明确2分,结合文本举出实例2分,简要分析2分。

不说阅读理解答案 第三篇_小说阅读练习题

高一小说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铁圈

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意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朝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铁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小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铁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觉得自己仿佛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

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铁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B.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C.“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作铺垫。

D.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6分)

(3)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4)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8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日 子

陈忠实

两架罗筛,用木制三脚架撑住,斜立在掏挖出湿漉漉的沙石的大坑里。男人一把镢头一把铁锨,女人也使用一把镢头一把铁锨;男人有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和一根扁担,女人也配备着两只铁丝编成的铁笼和一根扁担。

我回到乡下的第一天,走到滋水河边发现了河对面的这一对夫妇。就我目力所及,上游和下游的沙滩上,支着罗网埋头这种劳作的再没有第二个人了。

早春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晒得人脸上烫烫的,却很舒服。

“你该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我说,“你是高中生,该当„„”

“找过。也干过。干不成。”男人说。

“一家干不成,再换一家嘛!”我说。

“换过不下五家主儿,还是干不成。”女人说。

“工作不合适?没找到合适的?”我问。

“有的干了不给钱,白干了。有的把人当狗使,喝来喝去没个正性。受不了啊!”他说。

“那是个硬熊。想挣人家钱,还不受人家白眼。”她说。

“不是硬熊软熊的事。出力挣钱又不是吃舍饭。”他说。

“凭这话,老陈就能听出来你是个硬熊,”女人说,“他爷是个硬熊。他爸是个硬熊。他还是个不会拐弯的硬熊——种系的事。”

“中国现时啥都不缺,就缺硬熊。”他说。

“弓硬断弦。人硬了„„没好下场。”她说。

“这话倒对。俺爷被土匪绑在明柱上,一刀一刀割。割一刀问一声,直到割死也不说银圆在哪面墙缝里藏着。俺爸被斗了三天两夜,不给吃不给喝不准眨眼睡觉直到昏死,还是不承认‘反党’„„我不算硬。”

“你已经硬到只能挖石头咧!你再硬就没活路了。硬熊——”

他很坦率又不无迷津地悄声对我说,他也搞不清自己为什么偏偏注意女人的腰,一定要娶一个腰好的媳妇,脸蛋嘛倒在其次,能看过去就行了。

他大声慨叹着,不无讨好女人的意思:“农村太苦太累,再好的腰都给糟践了。”

男人把堆积在罗网下的石子铲进笼里,用扁担挑起来,走上沙坑的斜坡,木质扁担吱呀吱呀响着,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堆上。折返身回来,再装再挑。女人对我说:“他见了你话就多了。他跟我在这儿,整晌整晌不说一句话。” 太阳沉到西原头的这一瞬,即将沉落下去的短暂的这一瞬,真是奇妙无比景象绚烂的一瞬。泛着嫩黄的杨柳林带在这一瞬里染成橘红。河岸边刚刚现出绿色的草坨子也被染成橘黄色。小木桥上的男人和女人被这瞬间的霞光涂抹得模糊了,男女莫辨。

应办了几件公务,再回到滋水河的时候,小麦已经吐穗了。

我有点急迫地赶回乡下老家来,就是想感受小麦吐穗扬花这个季节的气象。

女人正挥动铁锨朝罗网上抛掷着沙石。男人呢?

“那位硬熊呢?”“没来。”

我问:“咋咧?出什么事了?”

她停住手中的铁锨,重重地深深地吁出一口气:“女儿考试没考好。”

“就为这事?”我也舒了一口气,“这回没考好,下回再争取考好嘛!”

“这娃娃也是„„平时学得挺好的,考试分数也总排前头。偏偏到分班的节骨眼上,一考就考„„” “直到昨日晚上,他才说了一句话:我现在还捞石头做啥!我还捞这石头做啥„„”

“你不是说他是个硬熊吗?这么一点挫折就软塌下来了?”我说。

“他高考考大学差一点点分数没上成,指望娃能„„”

“他来了!天哪!他自个儿来了——”

我听见女人的抖声,也看见她随着颤颤的抖声涌出的眼泪。

我瞬即看见他正向这边的沙梁走来。

他的肩头背着罗网,扛着镢头铁锨,另一只肩头挑着担子,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吊在扁担的铁钩上。 他对我淡淡地笑笑。

他开始支撑罗网。

“天都快黑咧,你还来做啥?”她说。

“挖一担算一担嘛。”他说。

许久,他都不说话。镢头刨挖沙层在石头上撞击出刺耳的噪声,偶尔迸出一粒火星。

许久,他直起腰来,平静地说:“大不了给女儿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喀!”

我的心里猛然一颤。

我看见女人缓缓地丢弃了铁锨。我看着她软软地瘫坐在湿漉漉的沙坑里。我看见她双手捂住眼睛垂下头。我听见一声压抑着的抽泣,

我的眼睛模糊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夹以简洁的叙事,对话语言不仅极富个性,体现出人物性格特点,而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那位硬熊呢”等。

B.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对女儿考试没考好这件事的态度可以看出,女人是一个通情达理而又乐观的人,而那个白认为“硬”的男人却被打垮了。

C.小说写男人的爷爷宁愿被杀害也不说出银圆的下落,他父亲昏死也不承认“反党”,是为了说明他的“硬”受到家族影响,与下文他的转变形成对比。

D.“我”之所以反复劝男人“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是因为他是个高中生,也因为“我”和他谈得很投机,更因为“我”有能力帮他。

E.小说开头详细描述劳作的场景并且突出描写男人、女人使用同样的镢头、铁锨、铁丝编织的铁笼、扁担,意在表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2)小说中的男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说“我的眼睛模糊了”,请结合全文探究“模糊”的原因。(8分)

小说(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后三分钟的高贵

威廉·保西

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色,至今仍使用马车代步。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上的大司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

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母对洛克的家庭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家阻止妹妹。另外,博格也打算回家,近期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肿瘤。“百合节”要到了,按照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自己心爱的女孩家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苏菲抽泣着要艾迪自己想办法,送一份能打动父母的厚礼。

艾迪咬咬牙,取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共6000英镑,但他想来想去不知道买什么,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生前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菲,让她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

“百合节”这天早晨突降暴雨,艾迪匆匆起床。马车夫亨特驾着车来到了艾迪门前。半小时后,马车来到镇中心,艾迪远近看见洛克站在路边,洛克也要去苏菲家送礼。

“亨特,给我把画搬上去,千万小心,光那个檀香木框就抵得上你十几辆马车!”洛克大声嚷嚷着跳上车,“嘿,这不是艾迪吗!你不是也要到苏菲家去吧,准备了什么厚礼啊?”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

瓢泼大雨让马车速度愈加慢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马车在过一条岔路口时,一个浑身湿连的中年男子拦在前面,他提着一个便携式手术箱,“对不起,能让我搭乘一段吗?我到前面的迪克鲁斯镇。”

“快上来吧!”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这名男子叫博格。洛克不满地哼了一声:“小心些,别弄坏了我的画!你可赔不起!”

道路越来越泥泞,突然马停下来不走了,它可是累坏了。洛克气急败坏地猛踹马屁股,马受到惊吓,飞快地向前冲去。前方正是一个斜坡,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马车就向路旁倾覆,他们滚进了数英尺的坡底。

一阵眩晕之后,艾迪睁开双眼,四周一片昏暗,洛克和博格也躺在附近的泥泞里呻吟,不过他们还可以站起来。但艾迪突然发现亨特半天没有爬起来。“噢,上帝,他腿上流了好多血!”在艾迪点燃的打火机的灯光里,洛克惊恐地指着亨特大腿下的一汪鲜血叫道。

“让我看看。”博格蹲下身察看伤情,“动脉破裂了,他失血过多,必须立刻缝合动脉止血!”

博格果断地说,接着他又以医生的口吻命令艾迪和洛克道;“去把我的手术箱找来!”

就在博格准备开始手术时,他发现天色实在大暗了,让他看不清楚亨特伤口的位置,“快点燃打火机。”博格急切地说。衣物都被雨水打湿了,无法点燃,艾迪只好一直摁着打火机。然而,打火机油就快耗光了,火光越来越微弱。“我还需要3分钟,你们身上还有可以用来照明的吗?”博格心急如焚地问。

“对了,年轻人,你的画用塑料布包的,应该可以点燃的。”听到博格问起了自己,洛克支支吾吾:“这„„下着雨„„要是打开就毁了,那幅名画,值很多钱。”

这时艾迪竟然想到自己匣子里的6000英镑,他赶紧将它找出来,还好,钞票并没有打湿。

“快缝合伤口!”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火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

3分钟过去了,6000英镑烧成灰烬,手术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在泥地上:“小伙子,你身上带这么多现金?”博格忍不住发问了。“那是我准备给心爱的苏菲买礼物的,现在,我可一无所有了!”

“苏菲?”博格轻轻念道,很快他拍了拍艾迪的肩,“放心吧,小伙子,这个女孩子属于你的!” 这时,苏菲的家人派人来接博格了。

当洛克知道来的是苏菲的家人,并且知道博格就是苏菲的哥哥时,赶紧殷勤地问这问那。

博格只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微笑地对艾迪说:“小伙子,我的妹妹需要与高贵的人共度一生。3分钟里,你失去了6000英镑,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

半年后,苏菲成了艾迪的新娘。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不说阅读理解答案 第四篇_语文阅读试题

语文阅读试题

月 夜

文/韩少功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我是躺在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

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1.怎样理解“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在文中的含意?(6分)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一句的含意是,作者认为城里面无数的灯光将月光的遮住了,月亮就像“死鱼的眼睛”。而乡村的月亮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用阴历记时,禾苗、水面、树林,月亮在乡下人生活中无处不在。

2.请概括说明“城里的月亮”与“乡村的月亮”之间的差别。(4分)

“城里的月亮”因为无数路灯光的映衬,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乡下的月亮”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记时功能。

3.作者认为“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6分)

这一句话是承接上一段,作者躺在竹床上,面对浩瀚无边的天空,遐想到“童年”“妈妈和奶奶讲的故事”,以及对于“宇宙天体奥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往何处去”等一系列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这些“遐想”“追问”只有在乡野的月亮下才会发生,城市里面嘈杂的噪音,丛林般的水泥高楼,是不会出现“遐想”与“追问”的。正是在于乡野的对比中,作者认为城市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厌恶城市嘈杂的、没有诗意的生活,向往乡野宁静、充满诗意的生活。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光与影 文/迟子建

① 光肯定不单单是为了黑暗而存在的,因为光也生长在光明的时刻。比如白昼时大地上飞舞的阳光,它就是光明中的光明。当然,大多的光是因了黑暗的存在而存在的,生长这样光明的物品有:蜡烛、油灯、马灯、电灯泡、灯笼、篝火等等。月亮和星星无疑也是生长在黑暗中的光明,但它们可能是无意识地生长的,所以对待黑暗的态度也相对宽容些。

② 我记忆最深的光,是烛光。上小学的时候,山村还没有通电,就得用烛光撕裂长夜了。我最爱做的,就是剪烛花。蜡烛燃烧半小时左右,棉芯就会跳出猩红的火花,如果不剪它,费蜡烛不说,它还会淌下串串烛泪,脏了蜡烛。我剪烛花,不像别人似的用剪刀,我用的是自己的手,将大拇指和二拇指并到一起,屏住气息探进烛苗,尖锐的指甲盖比剪刀还要锋利,一截棉芯被飞快地掐折了,蜡烛的光焰又变得斯文了。我这样做,从未把手烧着,不是我肉皮厚,而是做这一切眼疾手快,火还没来得及舔舐我。烧剩的蜡烛瘪着身子,但它们也不会被扔掉,女孩子们喜欢把它们攒到一起,用一个铁皮盒盛了,坐到火炉上,溶化了它们,采来几枝干树枝,用手指蘸着滚烫的烛油捏蜡花。蜡花如梅花,看上去晶莹璀璨,有喜欢粉色的,就在蜡烛中添上一截红烛,溶化后捏出的蜡花就是粉红色的了。在那个年代,谁家的柜子和窗棂里没有插着几枝蜡花呢!看来光的结束也不总是黑暗,通过另一种渠道,它们又会获得明媚的新生。

③ 光中最不令我喜欢的就是阳光了。往往我还没有睡足呢,它就把窗户照得雪亮了。夏天的时候,它会晃得你睁不开眼睛,让人在强烈的光明中反倒有失明的感觉。不过我不讨厌黄昏时刻的阳光,它们简直就是从天堂播撒下来的一道道金线,让大地透出辉煌。比较而言,月光是最不令人厌烦的了,也许有强大的黑暗作为映衬,它的光总是柔柔的,带着股如烟似雾的飘渺气息,给人带来无边的遐想和温存的心境。好的月光质感强烈,你觉得落到手上的仿佛不是光,而是绸带,顺手可以用来束头发的。而且泻在山山水水的月光也不像阳光那样贫乏,月光使山变得清幽,让水变得柔情,流水裹挟着月光向前,让人觉得河面像根巨大的琴弦一样灿烂,清风轻轻抚过,它就会发出悠扬的乐声。

④ 马灯和油灯,因为有了玻璃灯罩作为衬托,其性质有点像后来的电灯了。很奇怪,我印象中使马灯的都是些老气横秋的更倌和马夫,他们提着它,要么去给牲口喂夜草,要么去检查门闩是否闩上了。而掌着油灯的人呢,又多数是年老的妇人,她们守着油灯纳鞋底或者是补衣裳,油灯那如豆的火苗一耸一耸的,映着她们花白的头发和衰老平和的面庞。所以我觉得马灯和油灯与棺材前的长明灯密切相关,因为使着这两种灯的人,离点长明灯的日子是不远的了。

⑤ 有了光,而又有了形形色色的天上和人间的事物,就有了影子。云和青山有影子,它们的影子往往是投映在水面上了;树、房屋、牲畜、篱笆、人、花朵与飞鸟,都会产生影子。有些影子是好看的,如月光下被清风摇曳的树影,黄昏时水面漂泊的夕阳的影子以及烛【不说阅读理解答案,】

不说阅读理解答案 第五篇_小说阅读题(一)

小说阅读(一)

在柏林

[美]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喀嚓喀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认真阅读短文,回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69552/

推荐访问:母亲莫言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