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手抄报内容 > 新农村改革政策

新农村改革政策

时间:2017-12-25   来源:手抄报内容   点击:

【www.gbppp.com--手抄报内容】

新农村改革政策 第一篇_农村改革开放与新农村建设

农村改革开放与新农村建设

李秉龙: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 发布时间:2008-11-04

今天我准备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行农村改革开放政策30年来,在我们所走过的光辉历程中,有哪些最基本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回顾?第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基本方略进行新农村建设?第三,讲一下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战略。

农村改革开放30年最基本的经验

我国在农村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30年了,这30年里我们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我总结了十个方面。

第一,实行了以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为特征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土改,这个土地政策首先考虑的目标是均田,把公平放在优先的地位,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样的政策使我国解放后农业产量有了大幅度增加。这种政策实行不久,我们就实行了农业合作化、集体化、人民公社化,土地制度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土地私有制变成了土地公有制。我们后来实行的人民公社、“三级所有”、“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建立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土地制度不利于我们国家农业的发展。在集体经济时期,甚至是全党全国人民大动员、大办农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没有解决我国的基本农产品供给问题,很多人还在挨饿。也正因为这样,才进一步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个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实行“大包干”,包产到户,后来我们把它总结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后来我们进一步把它归结为农村家庭承包经营。

从总体上看,我国所实行的比较大的政策一般有两个方面的目标:一个是公平优先,一个是效率优先。江泽民曾说过,我们国家基本的政策方略是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在土地政策方面恰恰跟当时全国所追求的发展战略哲学相反,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但这样的政策是有阶段性的,在经济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实行公平优先的土地政策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如果经济高度发达了,特别是在很多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大部分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了,这个时候土地政策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逐步由公平优先转化为效率优先。

第二,以农产品价格改革为先导的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放开了一系列农产品的价格。过去由国家控制的农产品价格有一百多种,放开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的价格后,效率上来了,这些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在粮食

价格也放开了,只不过国家还有一定程度的干预。而且,农产品市场由原来的农贸市场逐步发展到专业的批发市场。我国的商业业态发生了重大变化,零售业逐步向连锁经营超市发展,这样的变化给我国农业生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也使得像“德清源”鸡蛋这样的产品能够登上大雅之堂。不仅市场业态发生了变化,还出现了期货市场。可能一般人不跟期货市场打交道,但现在要做大买卖,需要大量的原料,要想把成本锁定,就要关注市场价格的走势,甚至参与进去。

在产品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新的理念、新的交易方式,我们要不断学习。就市场经济来说,除了产品市场,还有要素市场,如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我国这些市场的发育还相对滞后。

第三,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确立。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搞合作化,当时的认识是,家庭经营就是小生产,小生产就是每时每刻产生资本主义,所以要消灭家庭经营,而合作化是社会主义通向共产主义的金桥。现在看来,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农业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什么?家庭农场!90%的农业微观组织形式都是家庭农场。后来,在党的决议里,我们终于把家庭承包经营看作是适合于不同所有制、不同生产力水平的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微观组织形式。有人就提出疑问了,我们不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搞大公司吗?是的,在非农产业确实是要使整个企业组织形式不断走向现代企业制度,不断走向公司制,可是在农业里,即使在农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农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仍然是家庭农场,即家庭经营。

为什么在农业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的情况下,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却是家庭经营?这跟农业本身的产业特点密切相关。农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平时的每项劳动对最终产品的贡献程度是非常难以把握和准确计量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集体经济会解体,家庭承包经营这么具有生命力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过去当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好大一个拖拉机,使用起来很困难,不经济。现在农业机械可以小型化,技术含量也就提高了。总的来说,农户经营不是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障碍。美国一个农场的平均规模是200公顷,相当于我们的一个村子,在家庭经营的情况下,生产规模是可以扩大的,这方面有很多国内外的经验与教训可以总结、利用。

第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个调整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了,主要是按照效益来调整,也就是说,什么挣钱,就种什么养什么,所以我国蔬菜、水果、畜牧业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现在这些产品的供给是极其丰富的。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也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够靠市场经济解决,比如环境问题,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森林、草场资源,仅靠市场机制是不成的,还要由政府来调控,所以出现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当中,也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种草莓挣钱,可能大家都去种草莓,但很多后续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没有考虑到这些产品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大量涌向市场能否卖得动,卖不动是否考虑它的加工问题,所以也有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民吃亏的情况。去年,沈阳市郊区的茄子全烂到了地里。今年春天,海南的青椒卖不动了,几分钱一斤。出现这些问题,有些是政府的决策出了问题,比如今年海南的青椒之所以卖不动,是因

为南方遭受了冻灾,政府认为这么大面积蔬菜遭受损失,蔬菜将会供不应求,于是就号召海南农村种青椒,等青椒产出来以后,很多地方的蔬菜生产都已经恢复了,所以海南的青椒卖不动了。而猪肉价格的波动,就跟农民的生产行为有关,是市场价格调整的滞后性造成的。农民看到现在养猪赚钱,就增加养猪数量,等他的猪养出来以后,供给增加了,价格就跌落下来。虽然农民还没有很好地把握市场机制,政府调控过程中也有失误,但整个产业结构在向市场需求、环境适宜的方向调整,产业整个在升级,这是好的方面。

第五,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目的农村财政体制的改革。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整个国家工业化的推进,是靠农业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过去我们通过集体经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几乎把所有的农业剩余都拿走了。刚解放的时候,按可比价格,农民当时的纯收入大概是60多块钱,到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是130块钱左右。30多年才翻了一番多,农民的收入、生活水平改善太慢,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下降,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上一篇: 党国英:解读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市场放开了,农民的收入就开始增加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城里人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当时不允许生产要素流动,农民想从农村出来,需要政府开介绍信,甚至政府根本不给开介绍信。过去农村人要从农村出来,要么参军,要么上大学,别的没有什么路。把劳动力禁锢在土地上,不允许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这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发挥作用一个制度性的前提条件。实行市场经济以后,这个制度条件不具备了,于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就出现矛盾了,问题出在很多乱收费上,向农民收税、收费,“三提留五统筹”等。

应该说,进入到21世纪以后,我国农业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税费改革就是国家跟农民要的越来越少,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种地不要钱了。不仅如此,从2004年开始,我国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我国进入到了对农业实行保护的时期,这是我们国家农业政策的一个根本的转变。

第六,以提高人口素质为宗旨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提升。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就是教育水平不断的提升。具体表现在,师资水平的提高,给乡村教师补贴,教育原来是收费,现在不收费,实行义务教育等。第二个方面就是医疗水平的提高,这可以用一系列的数据来说话:解放初期,中国的人均寿命是40多岁,现在是72、73岁。人口素质改善,还表现在人口的迁移。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来到城里学习或工作,他们的理念、见识都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有不利的方面。在人口素质提高的同时,很多有能耐的人都走掉了,这是一个趋势。那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如何进一步提高留下来的人的素质。日本韩国的政府农村部里,有专门的司局负责对农民进行培训。

过去有人说,我没能耐,就去当农民。现在的农民好当吗?我认为当个现代农民并不容易,现代的农民不仅是劳动者,还是经营者,不会经营的农民没有办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的需要。比如,在德国很多农民要达到类似我国专科毕业的水准,农民还要考试,通过考试拿到农艺师这样的称号才能够带徒弟,到银行贷款才有信誉。

第七,以保护弱势群体为原则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这个体系在逐步的得到完善。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集体保障就处于一个被逐步弱化的过程,主要是那时候国家的力量也不够,我国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开始逐步建立。要建立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大量的财政投资,因为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只靠农民自己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第八,以推进民主化进程为基础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的制度,已经写进宪法了。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将会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根据农民的意愿办事,很多事情都要好办得多。

第九,以提高生存能力为根本的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有2.5亿绝对贫困人口,绝对贫困意味着衣不遮体、房不蔽雨、食不果腹。

从1983年开始,我国实行扶贫开发政策,现在全国大概还有2000万左右的绝对贫困人口,但这时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不再是没有饭吃的那种了,这个成绩是举世公认的。现在当国际上很多发展中国家要解决贫困问题的时候,都会到中国来取经,中国也因此在国务院扶贫办下面成立了中国国际扶贫交流中心,负责接待国际上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我们过去扶贫的基本政策是救济,现在是开发式扶贫,通过发展经济把人们组织起来,通过提高其自身能力来解决贫困问题。

第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推进。我们国家农村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下面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的内容。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方略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方略是什么? 第一,我们来了解一下新农村建设战略提出的背景。我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是新农村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已经完成了为国家提供原始资本这个重任。现在农业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总值里占12%左右,在北京这样的城市,这一比重就更低,大概只有2%的样子。

二是从经济发展来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了。怎样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基本成熟了呢?在整个国民经济里,非农产值所占的比重是80%以上就表示国家有财力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一定是国家通过财政手段,把资金转移到农村和农业。

三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经济越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

农村人相对变得越穷。从全国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大致是3.2:1,农村人收入不及城里人收入的30%,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们在搞新农村建设时不断向韩国取经,据我了解,韩国城市跟农村居民收入在最恶化的时候是1:0.7。

收入出现问题后,就产生了需求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两点,一靠投资拉动,二靠出口拉动。现在,一方面国家在控制投资,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出口增长的速度也在下降。所以政府应该考虑启动农村消费,我国还有50%的人口在农村。但启动农村消费最大的问题是农民的收入,农村人没有那么多的钱,就没有办法来消费,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从平均水平看,大概比城里滞后15年。通过财政的办法提高农民的收入,拉动国内的需求。

四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的比较优势、比较利益迅速下降。经营农业所获得收入的扩张速度比别的行业要慢,应该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

还有历史上遗留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过去城里上学和农村上学是不一样的。作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应该走向一致,比如养老保险,将来城市跟农村是通的,全国都是通的。

第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五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

一是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最核心的部分是生产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指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产量,社会对农产品产量有很大的要求;其次要有质量;再次要有效益。无论是产量的提高,还是质量的提升,都必须使收益增长,否则就没有办法持续。在产量、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还要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也就是说,在生产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要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又提出循环经济。过去要提高农业产量,就使劲地施化肥,现在看来这样做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搞循环经济要求我们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很多东西不能用一次就完了,比如塑料薄膜,要不断地加以使用,这样产生的效益是不一样的。循环经济还强调资源化,比如,发展畜牧业就会产生很多动物粪便,从一个角度看,动物粪便是垃圾,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可以变成资源。德青源的养鸡场越来越大,产生了很多鸡粪,严格核算的话,养鸡产生的粪便如果不进行特别处理,周围土地无力承载。畜牧业的发展规模是受耕地面积制约的,要保证畜牧业的发展不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必须对粪便进行处理,比如把剩余的粪便加工成颗粒有机肥等。德青源对鸡粪处理的设想是把它变成沼气,在沼气的基础上进行发电,电除了自己用,剩余的电能并入到国家电网,这就是一个资源化的过程。 二是生活宽裕。人们考虑的生活质量问题,不仅仅是收入的问题。有些人收入很高,可是他却生活在一个垃圾场旁边,于是生活的各个方面会受到很糟糕的影响。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总体来说成正相关,但并不完全正相关,煤矿工人的收入相比较来说可能很高,但他的生活、生产环境很糟糕。生活宽裕应该是在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能喝上安全水,吃上安全食品,呼吸清洁的空气,生活在一个安宁的环境中,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新农村改革政策 第二篇_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农村各项改革正在扎实开展,一些重要改革事项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农村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目标更加多元、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任务也更加艰巨。农村改革综合性强,靠单兵突进难以奏效,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农村改革的方向,提出深化农村改革总的目标、大的原则、基本任务、重要路径,从全局上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衔接配套,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综合效应。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从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出发,特制定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体制机制,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到2020年,农村各类所有制经济尤其是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更加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农村基层组织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农业农村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农民家庭合法财产权益的保护,赋予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同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保证其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农户家庭经济、农民合作经济、各种私人和股份制经济、供销合作社经济以及国有农场林场等国有经济共同发展。

2.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把握好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

用,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促进农业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

4.坚持保障农民权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农民合法经济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

5.坚持统筹兼顾。统筹考虑农业和农村发展,统筹考虑城乡改革发展,统筹考虑公平和效率。

6.坚持循序渐进、试点先行。发挥好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在把握方向、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认真组织好农村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突破现行法律法规的重大改革,要按程序报批,取得授权,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试点。

7.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必须始终把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提高依法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积极稳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二、关键领域和重大举措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基层党建等领域,涉及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要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5大领域。对这5大领域改革的核心问题,要明确大的方向、主要内容和重大方针对策,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

(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在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建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与村民自治组织制度相交织,构成了我国农村治理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支撑。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必须以保护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核心,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重点,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本集体所有成员,进一步发挥集体经济优越性,进一步调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积极性。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防止犯颠覆性错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落实集体所有权,就是落实“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的法律规定,明确界定农民的集体成员权,明晰集体土地产权归属,实现集体产权主体清晰。稳定农户承包权,就是要依法公正地将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落实到本集体组织的每个农户。放活土地经营权,就是允许承包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配置给有经营意愿和经营能力的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缩小土地征收范围,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允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为工矿仓储、商服等经营性用途的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同等权利,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可以出让、租赁、入股,完善入市交易规则、服务监管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保障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基础上,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对农民住房财产权作出明确

界定,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

二是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抓紧修改有关法律,落实中央关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重大决策,适时就二轮承包期满后耕地延包办法、新的承包期限等内容提出具体方案。在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原则,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和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法律效力,扩大整省推进试点范围,总体上要确地到户,从严掌握确权确股不确地的范围。出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指导意见。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制定出台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的文件,规范草原承包行为和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引导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有序流转。

三是健全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保护,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行特殊保护。完善土地复垦制度,盘活土地存量,建立土地复垦激励约束机制,落实生产建设毁损耕地的复垦责任。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办法。依法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完善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确保补充耕地数量到位、质量到位。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田现象,杜绝违规占用林地、湿地补充耕地。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票”等试点,推动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

2.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在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全面核实农村集体资产基础上,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重点是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对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是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有效机制;对经营性资产,重点是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保障农村产权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交易。现阶段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严格限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切实防止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少数人侵占、支配集体资产,防止外部资本侵吞、控制集体资产。

3.深化林业和水利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林地用途管制制度。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重点,深化配套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完善林木采伐权,管好公益林、放活商品林,调动林农和社会力量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研究提出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的指导意见,有序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二)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农村改革政策】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4.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在农村耕地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以及通过【新农村改革政策】

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度,不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使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提升农户家庭经营能力和水平,重点发展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适时提出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相关立法建议。

5.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务,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接机制,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进一步创新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机制,允许政府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完善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

6.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家庭经营在相当时期内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力量,要通过周到便利的社会化服务,把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充分发挥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作用,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政府向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

7.培养职业农民队伍。制定专门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扶持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创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8.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对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地作出明确规定,建立严格的资格审查、项目监管和定期督查机制,禁止以农业为名圈占土地从事非农建设,防止“非粮化”现象蔓延。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探索建立工商资本农地租赁风险保障金制度。

9.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和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研究出台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创新行业指导管理体制、企业市场化经营体制、农场经营管理体制,明晰农垦国有资产权属关系,建立符合农垦特点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推进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按照为农服务的宗旨和政事分开、社企分开的方向,因地制宜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与农民利益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作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使之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三)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对农业实行必要的支持保护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完善农业生产激励机制,加快形成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10.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转换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大力清理、整合、规范涉农转移支付资金,对“小、散、乱”及效果不明显的涉农专项资金要坚决整治;对目标接近、投入方向类同的涉农专项资金予以整合;对地方具有管理信息优势的涉农支出,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切块下达,由地方统筹支配,落实监管责任。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切实提高涉农资金投入绩效。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支农事权,明确政府间应承担和分担的支出责任,推进

各级政府支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11.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根据各类主要农产品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程度,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进并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按照“价补分离”的思路,继续实施棉花和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完善补贴发放办法。改革、完善玉米收储政策。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方式,避免政府过度干预,搞活市场流通,增强市场活力。完善农产品收储政策,坚持按贴近市场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原则确定收储价格,降低储备成本,提高储备效率。加强粮食现代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积极鼓励引导流通、加工等各类企业主体参与粮食仓容建设和农产品收储,规范收储行为,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强化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新型业态,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在联结农户和市场方面的作用。

1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开展农业补贴改革试点,将现行的“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优化补贴支持方向,突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持与现有政策的衔接,调整部分存量资金和新增补贴资金向各类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合理确定支持力度,不人为“垒大户”。进一步拓宽财政支农资金的渠道,突出财政对农业的支持重点,持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机制,强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农机具购置等的支持力度。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快捷高效的补贴资金发放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对农民收入补贴的办法。

13.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配套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建立有利于节水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

14.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推进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打破部门条块分割,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强化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扶持种业发展,做强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骨干种子企业。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

15.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度,完善农业投入品减量提效补偿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激励机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和东北黑土地保护。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湖、限牧限渔。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水源、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

16.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坚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健全政策支持、公平准入和差异化监管制度,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健全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制度,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稳定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完善治理结构。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鼓励组建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完善农村信贷损失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拓宽“三农”直接融资渠道。

新农村改革政策 第三篇_中国新农村改革

中国新农村改革————发展循环生态农业

摘要: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举措,目的是让农民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生产条件,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的中国美好乡村。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农村经济建设和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不断加剧。

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影响着农村人民的生活,威胁着农村居民的健康,而且阻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把传统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通过近年的发展演变,现已被看作是实施永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发展措施

引言:

农业循环经济是将农业发展成为一种“食物网”的循环型生态农业系统。在该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形成一种高效、联动式的循环经济体系,使无机环境、动植物以及土壤之间形成闭路式能量和物质循环系统。在我国,正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使得发展循环经济逐渐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2004年至2009年中央连续以六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而建设现代农业,完善农业循环经济

模式,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如何应对诸多挑战,谋划发展对策,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义深远,形式紧迫。

第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从资源耗费型向资源节约型、从牺牲环境向保护、建设环境转变,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生产、从资源一次消耗到多次利用、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从难以为继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

第二、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现代工业的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上述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第三、农业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

第四、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农村改革政策】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第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

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第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

解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经济。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沿用以往的单一追求高产、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顾生态环境后果的农业发展模式,实践证明是不可持续的、行不通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可行途径。

总之,农业循环经济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减少农业自然灾害的危害,而且直接创造农业经济效益。推行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农村改革政策 第四篇_中央关于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使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切实巩固了新时期工农联盟;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加速发展,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全面推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04580/

推荐访问:农村土地改革新政策 农村户口新政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