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2012社会热点新闻

2012社会热点新闻

时间:2018-07-27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2012社会热点新闻 第一篇_2012社会道德热点事件回眸

美与丑的交锋:2012社会道德热点事件回眸 2012年12月24日 16:07:1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兰州12月24日电(记者聂建江)“毒胶囊”“虐童”“人体试验”„„过去的一年,道德失范事件一次次刺痛人们的心灵,有人惊呼“道德失守”“拯救道德”。然而“最美司机”“最美教师”“信义兄弟”等普通人身上散发出灿烂的道德光辉,让人们看到“天使仍在人间”。

2012:那些“负能量”与“正能量”

2012年11月,部分企业在白酒中添加塑化剂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消费者闻“酒”色变。“白酒塑化剂”风波未平,只养了40多天就上市销售的“速成鸡”再掀波澜。上半年,媒体披露部分企业用工业明胶生产“毒胶囊”„„这些消息引起社会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持续关注和追问:企业到底有没有道德底线?

不仅在经济领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失范事件也屡屡发生。2012年8月,一科研机构对24名湖南儿童进行“黄金大米”人体试验的事情被揭露,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尽管相关责任人受到了应有的处罚,但这起事件暴露出少数科研人员科学道德严重缺失。10月份,浙江温岭一名幼儿园女教师双手拎起孩子的耳朵拍照的“虐童”事件被曝光,引发社会愤怒。

但,同样是女教师,出生于1987年的甘肃兰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教师李成环在结婚1个月后,前往青海玉树为700多名孤儿送去棉鞋、电脑、书籍等物品,在返回的路上却不幸发生车祸罹难。李成环被媒体誉为“最美教师”。2012年5月29日,杭州客车司机吴斌拉载着24名乘客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前方飞来一块铁片,击穿车窗玻璃,击中了他的腹部,他忍痛将车停稳。乘客安全了,“最美司机”吴斌却因伤势过重而离世。7月21日北京暴雨中,150名农民工勇敢地救出被大水围困的人,事后其中的一位对记者说:“救人是人的本分和良心„„”

过去一年,这些被誉为“最美”的名字闪烁在人们的记忆中,也在一次次地治疗着不良道德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创伤。

批评和赞美中日渐明晰的道德选择

既有“魔鬼”,也有“天使”,以此作出“道德沦丧”或者“道德升华”的论断都是片面的。如果我们跳出这些热点事件本身来回顾和观察,一种现象或许值得欣慰。

2012年8月,陕西延安发生一起36人遇难的交通事故,陕西省安监局局长在现场露出了极为不恰当的微笑,引发网民一致谴责,谴责继而演化为一次网络反腐,“微笑局长”最终被免职。而“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在互联网上,网民毫无例外地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钦佩,数千名社会各界人士赶到殡仪馆为这位英雄送行。兰州“最美教师”李成环去世后,兰州市政府为李成环的爱人安排了正式工作,这一“搞特殊”的做法并没有引起争议,网民赞扬说政府此举“很给力”。

回顾2012年每一件道德热点事件,全社会对丑的谴责、对美的赞扬全部立场鲜明、观点一致。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文轩认为,爱憎分明本身就是社会道德的进步,表明社会正越来越趋向于向往真善美、厌恶假丑恶。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单纯从现象来看,道德失范事件近年来暴露得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道德滑坡,相反,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社会对道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高;其次,社会对“负能量”的批评、对“正能量”的赞美使道德标准趋于明晰,逐步成熟的“道德舆论场”会让人们的行为趋善避恶。

道德建设探索“制度托底”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型时。从整体看,社会的风气依然是积极向上,道德在国人心中有很重的分量。

2012年,一些地方政府在逐步探索,用制度保障为道德建设“托底”,免除道德实践行为的后顾之忧,这成为除舆论规范之外社会道德建设的有益尝试。

7月,《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草案)》提请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因为在抚恤发放和责任免除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避免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这部从政府规定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草案在第一时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广东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说,这一举措就是为了弘扬社会正义,鼓励见义勇为并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

11月,山东省下发《山东省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明确,见义勇为受益人应当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成员表达谢意、予以慰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此举也旨在扬善惩恶、确立社会道德“风向标”。 研究者认为,社会道德是软性约束,一方面要靠社会对道德标准有高度的认同和践行,一方面要用制度建设来为道德事件行为“托底”,用制度保障来提升社会道德,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修养等,让好人有好报形成社会共识,营造“崇德尚善”的社会氛围。

2012社会热点新闻 第二篇_2012社会道德热点事件回眸

美与丑的交锋:2012社会道德热点事件回眸

2012年12月24日 16:07:1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兰州12月24日电(记者聂建江)“毒胶囊”“虐童”“人体试验”„„过去的一年,道德失范事件一次次刺痛人们的心灵,有人惊呼“道德失守”“拯救道德”。然而“最美司机”“最美教师”“信义兄弟”等普通人身上散发出灿烂的道德光辉,让人们看到“天使仍在人间”。

2012:那些“负能量”与“正能量”

2012年11月,部分企业在白酒中添加塑化剂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消费者闻“酒”色变。“白酒塑化剂”风波未平,只养了40多天就上市销售的“速成鸡”再掀波澜。上半年,媒体披露部分企业用工业明胶生产“毒胶囊”„„这些消息引起社会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持续关注和追问:企业到底有没有道德底线?

不仅在经济领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失范事件也屡屡发生。2012年8月,一科研机构对24名湖南儿童进行“黄金大米”人体试验的事情被揭露,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尽管相关责任人受到了应有的处罚,但这起事件暴露出少数科研人员科学道德严重缺失。10月份,浙江温岭一名幼儿园女教师双手拎起孩子的耳朵拍照的“虐童”事件被曝光,引发社会愤怒。

但,同样是女教师,出生于1987年的甘肃兰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教师李成环在结婚1个月后,前往青海玉树为700多名孤儿送去棉鞋、电脑、书籍等物品,在返回的路上却不幸发生车祸罹难。李成环被媒体誉为“最美教师”。2012年5月29日,杭州客车司机吴斌拉载着24名乘客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前方飞来一块铁片,击穿车窗玻璃,击中了他的腹部,他忍痛将车停稳。乘客安全了,“最美司机”吴斌却因伤势过重而离世。7月21日北京暴雨中,150名农民工勇敢地救出被大水围困的人,事后其中的一位对记者说:“救人是人的本分和良心„„”

过去一年,这些被誉为“最美”的名字闪烁在人们的记忆中,也在一次次地治疗着不良道德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创伤。

批评和赞美中日渐明晰的道德选择

既有“魔鬼”,也有“天使”,以此作出“道德沦丧”或者“道德升华”的论断都是片面的。如果我们跳出这些热点事件本身来回顾和观察,一种现象或许值得欣慰。

2012年8月,陕西延安发生一起36人遇难的交通事故,陕西省安监局局长在现场露出了极为不恰当的微笑,引发网民一致谴责,谴责继而演化为一次网络反腐,“微笑局长”最终被免职。而“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在互联网上,网民毫无例外地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钦佩,数千名社会各界人士赶到殡仪馆为这位英雄送行。兰州“最美教师”李成环去世后,兰州市政府为李成环的爱人安排了正式工作,这一“搞特殊”的做法并没有引起争议,网民赞扬说政府此举“很给力”。

回顾2012年每一件道德热点事件,全社会对丑的谴责、对美的赞扬全部立场鲜明、观点一致。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文轩认为,爱憎分明本身就是社会道德的进步,表明社会正越来越趋向于向往真善美、厌恶假丑恶。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单纯从现象来看,道德失范事件近年来暴露得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道德滑坡,相反,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社会对道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高;其次,社会对“负能量”的批评、对“正能量”的赞美使道德标准趋于明晰,逐步成熟的“道德舆论场”会让人们的行为趋善避恶。

道德建设探索“制度托底”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型时。从整体看,社会的风气依然是积极向上,道德在国人心中有很重的分量。

2012年,一些地方政府在逐步探索,用制度保障为道德建设“托底”,免除道德实践行为的后顾之忧,这成为除舆论规范之外社会道德建设的有益尝试。

7月,《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草案)》提请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因为在抚恤发放和责任免除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避免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这部从政府规定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草案在第一时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广东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说,这一举措就是为了弘扬社会正义,鼓励见义勇为并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 11月,山东省下发《山东省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明确,见义勇为受益人应当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成员表达谢意、予以慰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此举也旨在扬善惩恶、确立社会道德“风向标”。

研究者认为,社会道德是软性约束,一方面要靠社会对道德标准有高度的认同和践行,一方面要用制度建设来为道德事件行为“托底”,用制度保障来提升社会道德,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修养等,让好人有好报形成社会共识,营造“崇德尚善”的社会氛围。

2012社会热点新闻 第三篇_2012热点新闻事件点评汇总

最热点 |莫言作品拟入选上海语文教材

事件回顾:“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一经公布,家长和学生,纷纷猜测是否会成为中、高考和自主招生的考题,抑或将其作品选编入语文教材。

点评:对于中考收录莫言作品,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主任陈兆施表示有难度;而在高校的自主招生中还是有可能出现的,特别是文学类的自主招生,如何看待莫言的作品这一问题很有发挥空间。据悉,预计最早在明年6月的上海中学语文教材修订中,会收录莫言作品。沪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铁仙表示,初步考虑收录其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节选。

最清新 |上海方言进课堂

事件回顾: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最新调查显示,在上海本地出生的中小学生中,只有60%左右基本会说上海话,50%的人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习惯说上海话。著名沪语专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编写了一本小学沪语教材——《小学生学说上海话》,对于这本教材,部分学校已经开始试用。

点评:钱乃荣表示,语言最像生物体,一旦消亡,是不可能起死回生的。代代相传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不管你成年人上海话说得再好再有劲,只要从孩子那儿开始断层,就会面临消亡。如果上海人的家庭里习惯通用的语言不是上海话的比例再升高,不会说上海话的年轻人组合的家庭的下一代,就不会再传承上海话了。上海话的消失绝不是危言耸听。

最震惊 |东华大学男生跑完千米后猝死

事件回顾:东华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大三男生进行1000米体育测试后猝死。没多久,杉达学院一学生在篮球课上突然倒地,虽被紧急送医,但终因抢救无效去世。青年学子在体育运动中频频发生意外,引发世人关注。

点评:接二连三的悲剧让人惊呼: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其实,不是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而是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势在必行。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教学群体科研部部长张威表示,近20年青少年体质下滑是不争的事实,高校体制最弱的不是教学、科研、竞赛,而是群体参与意识。教育部日前表示,将重点加强学生体质监测和公告制度。通过专项督导办法,将各地各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及经费投入、条件改善、阳光体育运动等情况向社会公布,向家长反馈。

最揪心 |校车安全

事件回顾:2012年,我国连发多起校车安全事故,每次的伤亡都令人揪心不已,因此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究竟谁来为我们的校车安全买单?

点评:去年年底,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根据《条例》征求意见稿,国家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支持农村地区为居住分散的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提供校车服务。发展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支持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林敏表示,上海的校车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规范的,超载、无证驾驶基本不存在,而且有关部门对此也很重视,每年都要对校车和司机进行验车和验证。自从出了这次校车事故,学校相关方面对接送司机、跟车老师等一再强调“宁慢勿快”这一原则,因为不少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造 成的,可能只要司机慢一些,就能大大提高安全系数。林敏也指出,校车的配备再好,最后的操作者还是在“人”上,所以在改善校车“硬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软件”的“升级”,如对全社会安全意识的教育。

最无奈 |抑制不住的“奥数热”

事件回顾:2012年8月1,央视新闻频道对奥数乱象进行了抨击。不久,北京市

教委就表示,将采取四项措施坚决治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

点评:近些年来,叫停奥数之声不断,而“奥数热”却屡禁不止,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奥数正向低龄化发展,有的培训机构甚至将奥数办到了学前教育阶段,不少幼儿园小朋友竟成了奥数“学员”。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华东师大教授周青曾指出,对奥数的治理不是一次两次了,可每次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少认真地把“奥数热”背后的深层原因弄清楚,再去对症下药。治理奥数问题,千万不能只有当大众有意见了、媒体曝光了,才去治一治。关键要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行长期、综合治理。

最国际 |上海纽约大学成立

事件回顾:2012年10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与美国纽约大学合作设立的上海纽约大学成立。据悉,上海纽约大学将首招本科生300名,其中151个名额面向中国大陆,149个名额面向港澳台及海外。

点评:“严重关注”、“不知毕业证书是否能得到国外承认”是学生和家长对上海纽约大学的最直观的态度。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表示,外界普遍对上海纽大给予了很高的希望,学生报名也很踊跃,更多的人也在关注该校后续能走到哪一步。但同时我们也应保持清醒,对于目前国内现有的高校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是仅仅依靠这一所学校或是招收300名学生就能有所触动和改变的,我们热切盼望更多的高校能有实质性的大动作和大改革。

最警示 |诚信问题拷问中国留学市场

事件回顾:据权威数据显示,2012年的留学出国人数有望突破40万,但其中部分申请者为达到自己申请目的,不惜造假。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海外高校对中国学生的印象。近年来,海外高校纷纷加大对中国学生签证材料的审核力度,一旦认定材料作假,该生将被学校永久打入不欢迎的名单。

点评:为了应对留学申请过程中的种种乱象,尤其是材料作假,近年来美国大学开始依赖第三方机构,以各种形式对学生的资料进行真实性核实。前些年,部分学校建议学生使用代面试机构,将标准化的面试视频寄给学校;有些聘用调查机构对录取学生信息进行抽查。而去年,教育部也会同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了《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最曲折 |自主招生政策一波三折

事件回顾:比起往年的自招,2013年的自招政策可谓一波三折。先是三大联盟笔试时间“撞车”和科目的“瘦身”,激起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不满。虽然交大推出的“沪版”自主招生政策多少安抚了家长和学生不满的情绪,但日前,三大联盟不约而同发布消息,将笔试时间由3月2日推迟至3月16日,给原本就处于风口浪尖的三大联盟自主招生,又新添了许多新的争议话题。

点评:对于高校招办安抚性的“将有更多复习时间”等话语,高三学生和家长可没有如此淡定,纷纷大呼“坑爹”,主要原因就是今年的政策调整幅度太大,而公布时间又太晚,变来变去令人难以招架。但是面对既定的事实,学生和家长也只能无奈接受,继而马不停蹄地调整复习计划。对此,众多高中老师呼吁,能否稳定高校自招政策,或者提前一年以上告知改变计划,让原本就神经紧绷的学生不要再受到过多 的影响。

最关注 |上海异地高考方案出台

事件回顾:2012年年底,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纷纷公布了本地的异地高考政策。上海的异地高考方案明确,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相衔接,进城务工人员符合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并达到一定积分的,其子女可在上海市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或

中等职业教育;其子女在上海市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后,可在上海市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对不符合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待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规定、经学生户籍所在省、区、市同意后,可在上海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借考,由户籍所在省、区、市负责录取。

点评:千呼万唤中,承载众多期待的异地高考政策的闸门终于缓缓开启,各地门槛高低不一。异地高考任重而道远。

最虐心 |女幼师虐童

事件回顾:2012年10月,浙江省温岭市一所幼儿园教师虐待班上幼儿全过程的视频在网上被曝光。不久,网络又爆出山东东营一名幼师“针刑”虐童3年,致使孩子身上布满针孔„

点评:专家指出,想要避免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就要提高幼师的准入门槛,而教育部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日前教育部联合多个部委对幼儿园教师的聘评制度、配备标准、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改革意见,这标志着幼师的准入门槛将更为严格。教育专家武宏伟表示:“在我国幼教领域,长期存在幼师待遇不高、质量良莠不齐等现象,因此出台此类措施,无形中抬高了幼师的准入门槛。‘幼师荒’现象短期内会加剧,但从长远来看是好事,因为有利于这个行业的净化。”

2012社会热点新闻 第四篇_2012年时事热点评论

总量在7页以内~

时评:硕士当城管到底浪不浪费(太长了,减少篇幅,一页半以内 )

江苏常州城管一线共有12名硕士,而且这些硕士城管队员中有的就是从事沿街巡查工作。网友称,初中生就能干的工作,硕士去做,这不是浪费吗?(2月28日《人民日报》) 对于城市管理,我们不能一边抱怨城管素质低,反过头来又反对高素质人才进入城管队伍,其实,城市管理更须用“牛刀”。城市管理多遭诟病,根源还在于理念问题。城市管理理念应该是服务,而不是执法,更不是罚款。现在好多地方的城市管理以为管理就是执法,以执法代替服务,以处罚代管理,才导致城管与公众关系紧张,冲突不断。

硕士生当城管有何不可

从北大毕业生摆摊卖肉,到“90后”美女大学生当“掏粪工”,再到现在的12名硕士生当城管,无不引发网友热议,其焦点无非是其高学历和“低”职业之间的大反差。因为在国人心目中,“学而优则仕”的惯性思维一时半会还难以消除,似乎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和硕士之类的“人才”就该找“体面”和“高贵”的工作,否则就是“大材小用”、就是“浪费教育资源”。 但笔者认为,硕士当城管不但没有什么不妥,反而会取得双赢的效果,值得期待和赞许。 首先,硕士生当城管是就业形势的需要。在这个硕士乃至博士批量产生的时代,就业的压力和择业的难度相对加大,尽管一些大学为了招生需要夸大就业率多么高,但不少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调整就业观念、改变择业路径就是一种明智选择。 职业无高低、身份无贵贱,与其怀揣一纸高学历文凭死守硬撑,或者为了所谓专业对口好高骛远,不如正视现实、灵活应对,先找到一份工作锻炼自己、站稳一个岗位充实自身,难说就不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大作为,那个卖肉的北大生不就很快成为“百万富翁”了吗?这种择业观的改变和进步既是学生的出路、也是高等教育的出路。

其次,硕士生当城管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而城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却跟不上节拍、无法配套,最显明的表现就是执法不规范、管理不精细、服务不周全,城管人员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冲突不断、矛盾频发,导致城管在国人心目中的“妖魔化”和“差口碑”。而这些硕士生既受过高等教育,又具备时尚思维,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较高,势必会给城管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气象,增加更多的人文色彩和弹性空间,从而可以有效扭转城管的声誉和形象,也必将让城市管理不断提档升级、和谐进步。

由此而言,硕士生当城管带来的是双赢。事实也证明,这些硕士城管们不但工作得心应手、开心快乐,而且管理效果明显、态度有口皆碑。如此结果,岂不是市民之盼、城管之幸、社会之福?

“硕士当城管是浪费”存在双重误读

虽然现在学历越来越毛,但毕竟拥有硕士学历的人还是少数。硕士毕业却到马路上管小贩,难免会让人觉得学非所用,造成了知识的浪费。不过在现实当中,很少有人在大学学了什么就做什么工作,说知识浪费,似乎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爱因斯坦说得好,所谓教育,就是把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忘记之后剩下的那一部分。学校教育只是一种经历,一种熏陶,提升的是人的基本素养,产生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哈佛毕业的林书豪,主修的是经济学,选修的是社会学,但很多人都认为,这对他打篮球不无裨益。把学历和工作划上等号,纯粹是对学历的误读。

在国外,随便一个出租车司机也可能是名校毕业生,这不奇怪。旅美学者薛涌曾讲过一段亲身经历:他家附近有一家小熟食店,女店主竟是耶鲁法学院出身。进入大学学习只是公民成长的需要,和行业无关,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共识。只有在我们这儿,北大毕业卖猪

肉、硕士毕业当城管才会当成新闻事件来炒作。

而一些人之所以对硕士当城管反应激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他们的心目中,硕士是文质彬彬的斯文人,而城管的工作则是每天在马路上追赶小贩,很多时候甚至要拳脚相加武力相向才行。让硕士干城管,可能还不如没有文化的人干得好。这样的认识显然也是不正确的。

城管是市容市貌的管理者,城管执法靠的是法律法规的威严,而不是谁胳膊粗力气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城管执法之所以暴力频频,正是一味强调执法力度的思维在作怪。我们一直强调的文明执法,正需要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执法人员参与其中。甚至我们可以说,想要根本解决城市管理的矛盾,提高全体民众包括城管和小贩的文化素质是必经之路。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朝一日,我们的城管和小贩都是硕士甚至博士毕业,他们在遇到纠纷时,诉诸武力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从这一点上讲,12名硕士做城管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而且,我们不但需要有硕士城管,也需要有硕士甚至博士小贩。(红网/刘昌海) 硕士当城管,不看噱头看成效

硕士居然跑去当城管,难免给人一种高射炮打蚊子的感觉,无怪乎质疑声四起。 尽管城管部门列出了种种理由证明自己对高学历人才的渴求,而硕士城管们也现身说法试图打消公众的疑虑,但这样的解释能从多大程度上取得公众的信任恐怕还是个未知数。当然了,是噱头也好,是大材小用也罢,还真不是什么关键的问题,在这个大学生都可以为了编制去做掏粪工的年代,硕士去当城管有什么稀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理,你又不是体制中人,你怎知道做一个体制内的城管的乐趣?稳定的工资收入,外加种种福利以及体制内的身份带来的各种好处,这样的筹码压过来,即使是手中握着高学历的资本恐怕也很难抵挡住诱惑。

话说到这个份上,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了,我们也就无需纠缠于“硕士该不该当城管”这样的问题而大打口水仗浪费时间了,当硕士们已经成为一个快乐的体制内城管的时候,民众最关心的就是,硕士城管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或许,这个问题更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高素质人才能不能带来更人性化的执法?硕士城管如何定位自己与小商贩的关系?也会追着小商贩满街跑吗?对于市容管理,硕士城管又会有哪些不同于初中生城管、高中生城管的见解?更主要的,对于这些硕士而言,“城管”这个职位到底是一个大展拳脚的平台,还是仅仅作为一个跻身于体制内的跳板?这些问题,民众都在睁大了眼睛等答案,一句话,“硕士当城管,不看噱头看成效”!

口号喊得再响也是虚的,改变才是实实在在的硬道理。如果高学历真的可以带来新变化,让城管的服务水平有一些明显的提升,甚至带动城管队伍形象的大变脸,别说是硕士当城管,就是博士后当城管我们也举双手赞成,也不会觉得是浪费,毕竟,如果用几个高学历的城管就能换来城管温柔执法,换来众多小商贩的基本生存权利不受伤害,换来社会和谐,这笔买卖显然是赚大了,可问题是,硕士生真的会给城管带来改变吗?(钱江晚报/温国鹏) 我们会越来越适应“硕士当城管”

这样的话题注定会引发口水齐飞,争议也很显然地摆在那里:一方面,按照社会分工的正常规律,高学历者理应去从事知识含量更高的工作;另一方面,城管队伍自身需要壮士断腕式的角色转变,吸纳高素质人才,规范执法。

不能不说以上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所以,较之“硕士城管”事件,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硕士生们报考城管的原由。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已不忍再提及的当下,说实话,我对这些硕士生们是抱以“同情之理解”的。在1925年鲁迅先生写给河南两青年的《北京通信》中,他曾经这样说,“但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当就业愈加困难,当城管岗位有着“铁饭碗”的深度吸引力,硕士生自主选择流向它,其实并不是那么令人莫名惊诧。

不妨这么说,“硕士当城管”虽然是一种不正常的职业流动,但它又是某种社会资源倒挂的必然结果。从表面上看,基层乃至底层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人员的吸引力日益增加,深层次反映出来的,其实是一些权力部门拥有了更多的资源与权力,这种更多的“占有”又可以衍生出现实的利益,直至非凡的吸引力。如此之下,一个地级市的城管大队才会拥有12名硕士;如此之下,即便只是从事沿街巡查的工作,硕士们也会“乐在其中”。

可以预料的是,基于高校教育“虚胖”形势,以及政府作为社会资源分配者角色的日趋强化,硕士从事城管以及其他基层职业的现象,会越来越多。作为围观者的我们,也会越来越适应“硕士当城管”——这也是一个虽然令人有些难以接受,却看得见的过程。足以引为观照的是,在精英教育的年代里,北大清华学生曾经“高高在上”,公众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要拥有“不寻常”的工作。当北大学生卖糖葫芦、卖猪肉的新闻刚开始爆出,围观者一时不知今夕何夕。而到今天,类似的现象,公众已经能够坦然视之,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平民教育的必然结果。同样,在一个“激烈务实化就业”的年代里,“硕士城管”现象也会经历类似的围观者心理嬗变。

正因为如此,轻率地去批评硕士们的“低就”或者“硕士城管”的“浪费”,都是飘忽甚至苛责之语。我们更需要尝试性地站在求职硕士的角度去感受,即便有些趋势看似不可逆转,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如何最大程度地去为相关机构与岗位“祛魅”,当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岗位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硕士城管”自然就不会出现。或而言之,即便变成寻常一景,也不会再惊起公众一片叹息。 时事评论:降低课程难度徒具观赏价值

教育部2月7日介绍了新课标的修订背景和新变化。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部表示,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努力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2月8日《京华时报》)

了解基础教育的国人都知道:难度过大,容量过重,是当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弊病,很多辅导孩子的家长深有体会。曾有人研究发现,知识难点如果做个中外比较,中国要远远超过欧美国家,遗憾的是,高难度的学业内容,却并不等于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重大的科研成就,仍然很少。甚至同龄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无法同日而语。

超越身心发展特点和阶段的教育,非但没有裨益,还会起到副作用,伤害孩子身心,大家不是不知道。但这种揠苗助长式的难度拔高,还是成为路人皆知的游戏,原因无它,不过是用田忌赛马的逻辑,在应试教育中占一个鳌头,获得暂时的领先。

在教育资源不均衡、择校实质上大量存在的当下,教师和学校为了班级与班级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评比,“最擅长”的就是层层加码,拔高难度,超前教育。而目前课程标准把难度稍微降低一点,很可能徒具观赏价值。

课程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正的减负,首先一定是指挥棒和评价体系的减负。课本只是工具书,代替不了方法论。课程降低难度,小升初、中考、高考怎么配合,怎样围绕创新能力延伸,而不是用僵化的“难度”设门槛?教育管理部门怎么配合,怎样用更多元、更人性的评估办法,而不是“唯分数论”来考核学校?减负说了好多年,翻过来倒过去,效果甚微,就是因为没有勇气触及本质,老在表层打转,甚至专搞花架子。

2012年2月时事评论:如何实现三强三保

时事评论背景:

龙年伊始,新世纪以来第9个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如期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一

号文件”明确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这必将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在高基数上实现新突破、在高起点上再创新佳绩注入强劲动力,推动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再攀新高、农村民生继续改善。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实现“三强三保”

2011年,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劲势头。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八连快”,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继续超过东部地区增速,开始显现城乡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为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2012年,妥善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环境,任务异常艰巨繁重。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首先要稳定粮食生产,确保不出现滑坡。抓好“菜篮子”,必须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要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加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落实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创新重点、完善创新机制、改善创新条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要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加快农业机械化,加强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原则要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了全面部署安排。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把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落到实处,迎来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生活的新的春天。【2012社会热点新闻,】

公安部:地沟油主要犯罪网络已被摧毁

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都存在一个令人发指的问题──“地沟油”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有些人长期以倒卖“地沟油”为生,他们把这些地沟油经过化学处理后装入成品油桶流入餐桌,这些地沟油流入餐桌严重威胁到我国公众的生命健康。“地沟油”事件频频发生,但为什么会屡禁不止呢?这个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政府监管缺失、立法体制不完善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问:请介绍一下三家为什么要联合下发《通知》?

答:在开展打击“地沟油”犯罪破案会战中,各地集中破获了一批大要案件,公安机关

均查实“地沟油”流向食用环节,但由于原料来源、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多样化,“地沟油”鉴定检测问题比较复杂,目前尚缺少统一的鉴定检测标准。基层办案部门在案件的定性、法律适用方面需要进一步统一规范。目前,各地侦破的案件已陆续移送起诉、审理,为充分体现对“地沟油”犯罪依法从严惩处的精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下发通知,进一步明确“地沟油”案件的法律政策,确保案件的顺利侦查、起诉、审判。三部门《通知》的核心内容在于,明确了用“地沟油”生产、销售“食用油”的性质,公安机关查实利用“地沟油”作为原料生产“食用油”的,即依照刑法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同样,明知是利用“地沟油”生产的“食用油”而予以销售的,即依照刑法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通知》是一部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公安机关将按照《通知》精神,进一步规范案件侦办工作,确保犯罪分子依法受到严惩。同时,《通知》形成了对此类违法犯罪的有力震慑,也为公安机关深化打击“地沟油”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问:从目前公安机关侦办的案件来看,“地沟油”犯罪一般有哪几种情形?

答:“地沟油”犯罪从所使用的原料来区分,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用餐厨垃圾,即将油腻漂浮物或者宾馆、酒店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粗炼出的油;第二种是用废弃油脂,即用于油炸食品的油多次反复使用后,又非法加工后以新的食用油名义销售;第三种是用各类肉及肉制品加工废弃物等非食品原料,包括用不符合食用卫生要求的猪、牛、羊、鸡、鸭、鹅等动物内脏、下水等加工提炼的所谓“食用油”。

问:公安机关将继续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打击成果?

答: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今年将继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坚持严字当头,始终保持打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目前,尽管“地沟油”犯罪主要犯罪网络已被摧毁,对人民群众食用油安全的现实危害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地沟油”犯罪利润巨大、诱惑性大,公安机关将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严防极少数不法分子伺机作案。对敢于再犯的,坚决予以打击。对“地沟油”犯罪活动,公安部已经部署全国公安机关认真组织开展一次“回头看”,与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密切协作配合,进一步加强社会面管控,深入摸排线索,主动出击、严密侦查、深度打击,严防漏网之鱼,严防死灰复燃,严防继续危害社会,坚决铲除这一影响食品安全的毒瘤。同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源头防范、深层治理,切实捍卫群众餐桌安全,真正让老百姓吃上放心油。

时事评论:编制赞助费存权力合谋嫌疑

时事评论:“编制赞助费”存权力合谋嫌疑

最近,河北省柏乡县的事业招聘中,被暴露出当地政府向事业单位编制应聘者收受赞助费的荒唐现象,被要求缴纳5万元至8万元不等的“公益赞助”。(2月9日《新京报》)

对此指控,当地人保局矢口否认。但透过多位参考者反映的情况,以及这次招聘过程中存在的种种诡诞迹象:譬如规定中并没有招聘专科,但却出现专科的通过者;譬如如此严肃的考试却没有答题卡;又如此正式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却没有申论科目;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前期的程序进行得如此顺利,但到目前60名通过者却未被分配上岗„„诸多有违常规和程序的现象,如迷雾般笼罩在这场考聘上,让人难以相信其公平公正。

而教育局长证实“被曝光的银行账户有不明资金入账”,或间接证明了考生反映的情况并非空穴来风。尽管其拿出“公益人士教育捐助款”的借口来搪塞,但丝毫掩盖不了其背后可能是蹩脚技术手段。而很显然,这也是经不起推敲和考证的,虽然教育局长说钱已经退回,但在金融机构却是可以查出这些“不明资金”的来源的,只是不知道该账户的持有者教育局

2012社会热点新闻 第五篇_2012年新闻热点

 2012年8月国内时事政治  8月1日,2012(第二届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召开。以“文化边疆”为主旨,本届高峰论坛分别就“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与中国边疆的可持续发展”、“东北边疆的历史变迁及文化传承”、“延边州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三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 由振华重工承建的挪威哈登角(Hardanger)钢桥主体钢结构日前启运挪威。这将是挪威第一长度悬索桥,世界第八大悬索桥,标志着中国制造的、达到欧盟标准要求的钢结构桥梁首次进入北欧市场。

 8月4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北纬70度、东经3度的挪威海布放了首个极地大型海洋观测浮标,这也是中国首次将自主研发的浮标和观测技术推广到北极海域,并利用大型浮标对海气相互作用进行连续观测。

 中国海军“烟台”号护卫舰7月31日至8月4日访问罗马尼亚罗康斯坦察港,军舰高级军官代表分别拜会了罗海军舰队司令和康斯坦察县议会主席等当地军政官员,并专程前往位于罗首都布加勒斯特的海军总部,拜会罗海军参谋长奥雷尔•波帕中将等罗海军主要领导人。这是中罗建交63年来中国军舰首次到访罗马尼亚。

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日前发布》。《规定》明确了药品生产企业、药用辅料生产企业、监管部门各自的职责,明确了药用辅料的监管模式,并设立了信息公开、延伸监管、社会监督等工作机制。

 8月6日,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在青岛建造竣工并交付交通运输部使用。“深潜号”总长125.7米,型宽25米,型深10.6米,满载排水量15864吨。“深潜号”的最大亮点是配置了一套300米饱和潜水系统,最大工作深度可达水下300米。

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在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将于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行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制度,强制标示能量和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值及参考值。8月17日,国家营养标签健康教育行动计划在京启动。今后3年,我国将开展以贯彻营养标签为主题的教育行动,并对食品企业进行营养标签知识指导。

 8月15日,香港保钓船抵达钓鱼岛,船员登岛后被日方拘押。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并与日本外务省副大臣山口壮通电话,就日方在钓鱼岛非法抓扣中国公民事提出严正交涉。

 为实现广西与越南客货运输车辆直达运输和公务车辆相互驶入以及开行常

态化,8月下旬,广西将重点抓好南宁至越南河内客货运输线路的开行工作,之后逐步开行南宁至越南海防、桂林至越南河内、百色至越南高平、崇左至越南下龙客货运输线路;配合广东开行深圳至越南河内客货运输线路,之后逐步推进广西超出边境市与越南超出边境省之间公务车辆开行。

 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此举标志着我国海域动态监管逐渐实现从近海到远海的覆盖。下一步,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将不断加强对远海海域的遥感监测。

 8月21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在厦门举行仪式,宣告缆建成,从而结束了海峡两岸通信业务不能直接连通的历史。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和调整314项部门行

政审批项目,批准广东省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研究部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审议通过《教育督导条例(草案)》。

 8月25日,正式动工建设,这是该市第一个开工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一年后,三沙市将结束没有污水处理及垃圾收集系统的历史,这也标志着三沙市环境保护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8月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运行情况的报告。会议8月31日上午在京闭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随后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新表决通过的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和关于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决定的有关问题,邀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和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2012年9月国内时事政治

 中共中央决定:令计划同志兼任中央统战部部长,不再兼任中央办公厅主任

职务;杜青林同志不再兼任中央统战部部长职务;栗战书同志任中央办公厅主任。

 我国管辖海域的无人机遥感监测试点工作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即将开始成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66233/

推荐访问:2012年新闻热点 社会热点新闻事件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