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空巢家庭

空巢家庭

时间:2018-07-14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空巢家庭 第一篇_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家庭现象浅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家庭养老问题浅析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空巢家庭现象越来越严重,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空巢家庭的含义和成因分析,发现空巢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词:空巢家庭 人口老龄化 养老问题

网上有个视频叫《老人与年》,描述的是一个老人等不到儿女的回家,孤独的过完又一个年,深山老林,只有一条大黄狗的陪伴。其实早在1980年,世纪老人冰心就在她的名作《空巢》中将“空巢老人”的晚景寂寞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今,中国的空巢现象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早已远非改革开放初期的景象了。

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有专家称,“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因此

一、空巢家庭现象的含义及其成因分析

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杜瓦尔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八个相互联结的阶段,空巢期属于其中的第六阶段,是指从第一个子女到最后一个子女陆续离家出走这个阶段。在空巢时期,成年子女因就业、服兵役、上学、结婚等因素离家,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对于空巢家庭的分类,根据穆光宗的观点,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为群空巢家庭和类空巢家庭,前者指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后者指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第二种分为年老的空巢家庭和年轻的空巢家庭。

我国出现大量空巢家庭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变迁、思想文化等因素。 第一,个人和家庭影响因素。空巢家庭在传统社会中极为罕见,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育率普遍下降,

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和“核心化”。同时,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不同不愿意和父母居住在一起,选择独居。第二,社会结构转型和变迁。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速度加快,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流动频率逐步提高,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离开户口所在地外出打工的农民流动人数大约在100万~200万之间,但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已高达1.47亿,占总人口的11.28%。劳动力的流动和迁移使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父母,到外地寻求更好的发展和工作机会。第三,思想观念的改变。传统家庭的观念是养儿防老,大家庭以血缘为纽带,共同生活,一起劳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注重伦理关系转变为重视经济关系。父母和子女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活动方式上差距加大,因此,双方都更倾向于分开居住,由此产生了空巢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下空巢家庭对养老带来的挑战

其实空巢家庭现象增多的背后最重要的还是中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从老年人口规模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

从老龄化速度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快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2021~2035年,中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将增加1100多万人。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2000年中国老龄人口比重与世界平均数相同,均为10%左右,到2010年我国上升3.3个百分点,而世界平均数只上升了1个百分点。预计未来40年,世界老龄人口比重将上升10.8个百分点,而我国将上升21个百分点。

从解决老龄问题的难度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增速加快、空巢化加快”等三个特点,老龄工作面临的困难之多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人口老龄化,同全球化、城市化和气候变化一样,被视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四大挑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独居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的养老、健康医疗等问题逐渐凸显。

空巢老人的生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空巢老人的经济相对困难,无法保持基本生活水平。

良好的经济状况是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基本物质基础,由于老年人退休后,退出劳动力领域,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 收入大大减少。部分农村老人仍以家庭为主要依托 ,但在空巢家庭中,儿女都不在身边,加之青年人自身生活,供养孩子的压力,他们的经济负担非常沉重,也不能时时给父母以经济上的补助。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最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并不完善。虽然到2011年为止,我国的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但是这只是补了了缺位,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实际作用,保障水平很低的,很多时候不能解决老人的经济问题。

在《老人与年》中,老人因为没钱提前出院,总是在破落的昏暗的墙角数着不多的几张皱巴巴的钱,一遍遍在我脑海中徘徊。

二是空巢老人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健康、人身安全、生活照料等问题突出。

据调查显示,空巢老人家庭的老年人患病率达80.7%,比非空巢老人平均患病率高10.03个百分点 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更大而由于无人照料,使空巢老人病情加重或暴死家中的例子时有发生。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照顾自己,尤其是很多患有慢性病、大病的老人,更无法照顾自己基本的饮食起居。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有限,儿女又不在身边,社区资源有限,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很容易使空巢老人患病、面临着很大的生存风险。

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下降及对各种危害因素的抵抗能力下降,发生跌倒、摔伤、烫伤等的几率增加。此外,有些犯罪分子瞄准空巢老人家庭这个弱势群体 进行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老人因孤立无援而深受其害。2012年4月19日桂林就有一"空巢老人"煤气中毒死亡20天后才被发现。

同时调查显示,有58.2%的老年人不能照顾自己,在做饭、买菜、洗衣等日常生活上需要接受帮助。空巢老人患病率较高,家庭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桦树沟村成了所谓的老人村,这块土地已经“留不住年轻人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甚至很多家庭都是一个老人一个家。2岁的王四肾脏不好,经常腰痛,有时实在干不动活,就趴在田里,一边爬一边“扒拉”着松松土。年轻人走后,老人们需要打理家里的一切,其实,这个家不过一个人而已。

三是部分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情感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一方面 在空巢家庭中,子女远离父母外出求学、工作、生活,无法时时陪伴在父母身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公共资源有限,特别是在农村,文化娱乐设施非常缺乏,空巢老人没有活动产所,也时常无人聊天,精神空虚会使病残率提高和导致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

“儿孙满堂全家福,天伦之乐笑开颜”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空巢的出现使老人进入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状态。调查显示,有42.6%的空巢老人有非精神病

性心理障碍 表现为情绪低落 焦躁不安 孤僻 抑郁等 这些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有可能使老人陷入心理危机,甚至发展为空巢综合症。

“每天像窝在鸽子笼里一样。”患有心脏病的吕奶奶说,她平常很少出门,怕在外面晕倒。自己在家每天用一个舀水大铝勺做两顿面条,“吃罢就干坐着”。子女经常给她钱,送来的食品总也吃不完,不受饿也挨不着冻,只是无尽的“寂寞难以打发”。

“最盼望过年,像小孩子一样了。”吕奶奶苦笑道。只有每年春节期间子女们才能回来聚一聚,但往往正月初五初六开始,“家在外地的要回去,本地的也要忙他们的工作,又剩下我一个人”,刚刚“热乎”起来的心窝又复归寂寞。

精神空虚,是不少空巢老人面临的共同问题。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天盛社区76岁的汪秋菊老人,独生子常年在外地开油罐车,三四个月才回来一次。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疾病,严重糖尿病引发了白内障,她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路,2010年因此摔断了腿,钢板至今还没取出来。为此,她很少出门,

只是偶尔出去买点菜和馍馍回来。儿子担心她再出意外,每天下午都会打电话问她身体如何、吃啥了。“我现在每天就等着儿子5点钟的电话了!一个人在家里很孤独,然而待不住也要待,没事就在屋里转圈圈,人真是老不得!”

三、解决空巢家庭养老的对策

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在高层部署中,未来五年,中国将以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为重点,加快社会化的老龄服务体系建设。其中,加快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照料服务,加强对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生活照料和各项服务,大力培养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加快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等六大发展重点,均是对位解决“空巢老人”精神寂寞、生活照料等现实困难的可行举措。我们在这再对空巢家庭养老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从社会宏观层面维护空巢老人的权益。 在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家庭空巢化形势下,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帮助空巢老人克服诸多生活及心理危机,保证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是国家和政府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和历史责任。政府除应逐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老年福利设施等外 还应针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以空巢老人的需求为导向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从宏观层面维护空巢老人的权益,以解决空巢老人面临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最终使空巢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

二、发扬传统的孝文化,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空巢老人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养老同样有物质的需求,也渴望得到子女亲情的关怀。然而他们的子女很多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与自己天各一方。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来说,子女理应赡养年迈的、曾经为自己辛苦付出的父母,发扬我国优良的家庭养老传统。子女当自己不在父母身边之时,除了应托人照顾家里的老人之外,还要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老人家,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让空巢老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需要转变思想,恰当地处理好中国历来最难处理的婆媳关系,对于自身与子的矛盾应该积

空巢家庭 第二篇_2016家庭发展报告: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一半

2015家庭发展报告: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一半 2015年05月13日 16:20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孙乐琪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84

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一半

2015家庭发展报告:中国家庭平均3.35人 养老主要靠自己和家庭

今天上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报告显示,目前家庭规模小型化,2人、3人家庭成为家庭类型主体。同时,家庭类型多样化,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在儿童照料、教育方面,父亲的角色发挥不足。在养老方面,老年人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对社会服务需求较大。

据了解,本次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市、区)、321个县(市、区)、1624个村(居)的32494个家庭,人口184439人。

家庭人口以2人或3人为主

调查对家庭、家庭户和户概念进行了界定。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家庭户主要包括依托亲属关系而共同居住的人,成员之间关系密切。户人口则包括调查时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成员。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平均规模为3.35人,其中,农村家庭平均规模为3.56人,城镇家庭平均规模为3.07人;家庭户平均规模为3.02人,其中,农村家庭户平均规模为3.14人,城镇家庭户平均规模为2.84人;户平均规模仅有2.72人,其中,农村户平均规模为2.79人,城镇户平均规模为2.63人。

家庭人口数量和户人口数量均以2人和3人为主。家庭规模中,2人和3人家庭分别占调查家庭总数的21.9%和31.7%;4人和5人家庭位列其后,分别占21.0%和11.5%;1人家庭居第五位,占6.4%,6人家庭居第六位,占5.3%,7人及以上家庭占2.2%。调查结果显示,2至3人的小型家庭已成为家庭主流,4至6人的家庭比例低于小型家庭,单人居住的情况也占一定比例。

流动家庭成为重要形态

家庭类型以核心家庭为主导,核心家庭(以夫妻、子女为核心的家庭)占64.3%,直系家庭占26.2%,单人家庭占6.5%,联合家庭占1.4%,其他家庭占1.6%。

流动家庭已成为我国家庭模式的重要形态,户主居住地与户籍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流动家庭,占比17.2%。在流动家庭中,2人户中夫妻共同流动占81.7%,3人户中夫妻携子女共同流动占84.7%,流动家庭平均户规模为2.59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留守妇女占农村已婚妇女的6.1%,留守老人占农村老人的23.3%。 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留守妇女占农村已婚妇女的6.1%,留守老人占农村老人的23.3%。其中,在50岁以上及有子女的调查对象中,其子女或子女配偶均不在本户居住的空巢家庭占40.3%。随年龄增加,家庭空巢率呈下降趋势。

女性未就业者比例为15.9%

本次调查的16至59岁家庭人口中,就业比例为81.3%,退休者比例为3.6%,在学者比例为4.6%,未就业者比例为10.5%。全国非农业就业比例为53.0%,务农比例为28.3%,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城镇还是农村,非农就业比例均高于务农比例。女性未就业者比例为15.9%,高于男性未就业者(4.8%);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未就业者比例为13.2%,高于居住于农村的未就业者比例(8.8%)。

接受调查的16至59岁成年人中,除了未找工作者,失业率为4.8%。女性失业率为5.5%,高于男性(4.3%);农村失业率为5.4%,高于城镇失业率(4.2%)。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本次调查结果接近。

在婚家庭中,夫妻双方均有工作(或退休)的家庭占77.6%,夫妻双方均没有工作的家庭占3.9%,18.5%为夫妻一方有工作(或退休)。 31.9%的老年人2013年曾从事过有收入的劳动,男性老年人比例40.5%高于女性23.8%;农村老年人比例42.2%高于城镇12.8%。 照料儿童 爸爸去哪儿了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0至5岁儿童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料人是母亲,其次是祖父母;农村祖父母照顾的比例高于城镇;城镇外祖父母和父母双方照顾的比例均高于农村。但父母双方共同照料的只占7.5%。在日常生活照料过程中,父亲角色发挥不足。

近6个月以来,0至5岁儿童在家日常教育承担人与日常生活照料人基本一致,主要是母亲,其次是祖父母,再次是父母双方。母亲承担日常教育的比例城镇家庭高于农村家庭,祖父母承担教育的比例农村家

庭高于城镇家庭,父母双方承担教育的比例只占11.7%,城镇家庭高于农村家庭。

0至5岁儿童中,22.4%的儿童与父亲平均每周见面次数为0;14.4%的儿童与母亲平均每周见面次数为0,农村高于城镇。母亲每天的陪伴时间在1小时及以下的比例只相当于父亲的1/2,而陪伴时间在4小时及以上的比例是父亲的两倍。总体来说,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多于父亲。 此外,调查显示,0至3岁儿童早教活动的参与率为46.7%,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是最受欢迎的早教形式。 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10%

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面临更多困难,28.9%的城镇老年人感觉养老目前没有困难,而农村则低于城镇13个百分点。47%的农村老人认为钱不够花,42.3%认为病痛较多,均高于城镇超10个百分点。

老年人日常的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养老服务的需求集中在健康医疗方面,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较大。老年人接受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比重很低,且城乡差异不大。老年人接受过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主要为身体健康检查、咨询,约27%老年人接受过该服务,其次是上门看病和帮助干农活、陪同看病,但接受过这几类服务的老年人很少,分别只有7.5%、6.8%和4.4%。

老年人获得的外部经济支持主要来自子女,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的经济依赖比城镇更强。居住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越来越倾向于同子女住在一起。随着年龄增长,名下有房产的老人比例降低。82.4%的60至64岁老年人(或配偶)有房产,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一比重降低至43.9%,且这一现象在农村家庭中更加明显。原因或为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于把房子交给子女换得子女养老。【空巢家庭】

制图 王金辉

空巢家庭 第三篇_空巢老人的定义

空巢老人

摘要: 摘要: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 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 。 随着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空巢家庭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也日益 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情感和心理需求等。关注空 巢家庭,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成为新世纪社区医疗护理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空巢老人;空巢综合征;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文关怀;社会支 关键词 持 一、 定义 “空巢老人”, 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 当子女由于工作、 学习、 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 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二、特征: 特征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 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 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 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 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三、我国空巢基本现状 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社 会命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 65 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 1561.64 万户,占 65 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 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 的老年人 2339.73 万人,占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 26.51%。其中,农村老 年空巢家庭户 1117.90 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 71.58%,农村空巢家 庭老人 1632.90 万人,占空巢老人的 69.79%。“空巢老人”现象形式相当严 峻。

下面是一组问卷调查结果,根据此结果总结老年空巢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你认为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日常生活无 人照料 58% 老人独自承 担重活 22% 这一提问的问卷结果如下:

心灵孤独 63%

安全问题 34%

生活疲困 11%

其他 6%

2、你认为现在“空巢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一问题的问卷结果如下:

家人子女的关心 77%

有人陪护聊天 49%

物质方面的 14%

其他 14%

四、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 1、 空巢综合征。

长期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子女纷纷离开之后,面对空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 居生活,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空巢综合征的核心是缺乏爱。爱作为一种心理感 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缺乏爱,其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将会导 致生命质量的低下。 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 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 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 问题。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 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 2 、 患病率增高 。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 而高血压病、 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 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 、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做饭、 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件也无法自理。日

常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 性循环。 4 、 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生活由以事业 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重心,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 老年人闲暇时间多了,与子 女之间距离的拉大和生活方式、 价值取向的差异,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产生了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不良情绪。 5、 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空巢家庭】

儿女外出打工,空巢老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靠打工“致富”的子女并没有 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 许多农村 空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还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虽然外出务 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外出务工的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却往往很有限。很多 外出务工子女打工所得的收入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 有的甚至连自己基本生活都 难以保障。 6、 安全问题老人独自呆在家中,安全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老人的生命 财产安全。而空巢老人面临的安全问题包括: (1)消防安全问题:由于老人的生理条件限制加之空巢老人家庭的特殊性, 这些家庭一旦发生火灾,很难得到及时的救助,很多老人丧生,他们已经成为火 灾中受害最大的群体。 (2)用药安全问题:由于空巢老人医疗知识水平较低,自备药的储藏管理 能力逐渐减弱,极易导致错服,误服药品或服用过期,变质的药品,直接威胁老 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3)人身安全问题:骨折,烧伤在空巢老人家庭的发生率极高,有些老人 行动不方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经常会不小心跌倒或烫伤。据调查,近年来, 入室盗窃、 抢劫等犯罪行为在空巢老人家庭中时有发生, 并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而老人独死家中的事件也屡见报端。 (4)财产安全问题:

第2/5页

大量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受到片子不法之 徒的注意,老年人思想防范意识差,知识更新不及时跟不上时代发展,容易被新 概念所欺骗。此外,老年人防御能力低,遇到威胁只能妥协,因此,他们经常被骗取钱财。在走访中,有位空巢老人就谈到自己被不法分子用假币欺骗上当的经 历。因自己人老眼花,分辨不出纸币的真伪而上当受骗。 (5) 就医安全观念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们伴随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的 疾病,有些老人对此不加以注意,没有及时就医,而是能忍则忍,等到忍不下去 时才去医院,而这时病情多半加重或恶化,增加治疗的难度。还有一些老人由于 退休金或储蓄钱财较少,为了节省开支,生点小病诸如感冒,发热就没有去得到 彻底的治疗,这也对老人造成一定的危害 7、 情感问题 (1)孤独感。过去孩子们整天围着自己转,可以天天见,现在不仅他们自 己远走高飞,有的还把小孙子也一起带走。老人感到家里空了,自然产生没儿没 女、膝下无人的孤独感。 (2)寂寞感。其实,老人寂寞,也是源于孤独。家里没有“说话”的人,出 门没有晚辈来陪伴,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晚上更是“无声无息”,基本没 有欢声笑语,觉得家庭生活没有活力。尤其是单身老人,更是萎靡不振,有的甚 至脾气都变得古怪起来。 (3)遗弃感。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扎根城市,一边是越来越多的老人留 守空宅。平时儿女们难得回乡看望老人,大多只能“捎俩钱”或打个电话。虽然 也有的想把长辈接去一起住,但不少老人到了城里又“难服水土”,只能无奈地 选择回家继续守空宅,心生被儿女遗弃之感。 五、应对措施 1、老年人自身 (1) 老年人应自我调适,克服空巢心理

老年人无事可干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所以老年人应培养兴趣,广 交朋友,充实生活。其次,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 挥余热,老有所为。参加社会活动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较好方法。重新确立 新的生活追求目标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方式。 一个人一旦有了一个坚定 的追求目标,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第三,建立有规律的生 活,老年人最好请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自己制订科学的

生活作息时间表, 按时间表起居,有利于保养身体、克服心理问题。

(2)

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

很多老年人不去就医,是因为他们认为身体出现症状是正常衰老所致,而不 是疾病所致,尤其是听力损害及泌尿生殖系症状。身边没有儿女的观察和照顾, 有些老年人实际已身患疾病且出现相应症状,但由于不去就

第3/5页

诊而耽误了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 因此,做好健康教育,使老年人具备有关慢性病的常见症状及影响因素 等知识,使其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预防和康复的重要意义。 (3) 改变空巢老人的认知观念

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由“扩大家庭”逐渐过渡到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 赡养功能逐渐弱化,多数老年人希望的“养儿防老”模式的实现在主观上和客观 上都具有困难。 为了避免面对空巢,老年人应改变观念,接受社区和社会所提供的 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这些机构在居住环境、娱乐场所、医 疗保健等方面设备较完善,可以满足老年人养护的需要。 (4)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空巢老人,尤其是空巢夫妇老人,其闲暇活动的要求较 为强烈,愿意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点事,因此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再学习和再就 业的机会,如举办老年大学,组织离退休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组成技术咨询和学 术交流队伍,为年轻人创业提供指导等。还可通过居委会或自发组织丰富多彩的 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老年人的体质,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改善老年人的精 神状况,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老年人的社会能力。 2、子女应敬老养老 子女应在可能的条件下,担负起赡养老年人的义务。尽

管存在多种养老方式,但大部分老年人喜欢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不愿意住在敬老 院。 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机构很发达,但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选择家庭养老。 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素来有敬老养老 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应尽可能的照顾老年人。如果条件不允许老年人与子女生 活在一起,经常的探望、 电话问候也是必需的,儿女的关心常常会给他们带来很大 的快慰。研究表明,提高老年人从家庭和亲友中得到支持是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 状况的关键;而当家庭亲密度下降,子女对老年人的态度不良易引发老年人自觉 幸福度的下降。 3、社会方面

(1) 完善社会支持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的养老意识,发展多

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如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并提高这些机构的环 境设施和服务功能,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 要求最集中的是有定期的体格检查、多组织社会活动。因此,必须着重建立社区 服务网络,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协助老年人做家务, 采购生活用品,协助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饮食、 起居等。 建立老年公寓、 福利院, 接纳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 (2).加强人文关怀,深入农村社区宣传,改善家庭功能 首先,村

第4/5页

社干部在深入农村社区宣传“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提倡“孝”道,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同时,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宣传社 会养老,协助农民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的观念,使其了解社会养老, 协助其了解通过缴纳社会养老金等方式来防范养老风险、改善老年生活。通过多 种媒体、 多种渠道在社会上加强宣传, 倡导社会资本与个人资本相结合进行养老, 倡导民营等资本投资于农村养老事业, 呼吁社会力量对贫困老人养老救助。 此外, 介入农村家庭,采用个案辅导等工作方法,帮助老年案主“充权”,了解自身权 利,并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案主的自决能力,采用家庭治疗模式等个案工作方式, 来减少“虐老”等不良行为。 (3)加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建设,做好老年社会工作 首先,要协助老人进行自我探索,协调好与子女、朋友、邻里的关系,扩 展社会支持网络。其次,建议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修建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 的同时,社工人员可以在农村社区积极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如组织一些互动参与 的简单小游戏,丰富老人的生活;开展“一帮一小组”、 “心理辅导小组”、 “疾 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活动,给与老人身心关怀和精神上的慰藉。另外,可 以开展相关的募捐活动,筹措资金用于修建农村养老院等福利机构,改善老人生 活。 (4)开展辅导帮助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中的弱势 对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即农村空巢老人中的高龄、 残疾、 特困、 五保户等, 对其给与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广泛组织、推动义工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其能够 结合老人的需求和实际生活状况开展活动, 从身体和心理等多个层面上帮助老人。

六、参考文献 1、罗惠芳. 空巢家庭问题的研究现状 2、甘建光,陈梅. 绍兴市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健 康心理学杂志 3、莫丽萍,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护理 4、安徽省蚌埠市《固镇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 5、江苏省宿迁市问卷调查结果

空巢家庭 第四篇_应对空巢老年人家庭问题的对策建议

应对空巢老年人家庭问题的对策建议 [日期:来源:北京社科规划 作者:北京市老龄问题研究中心 陈谊 郭南方 陈

功 吴晓甜 [字体:大 中 小] 2004-09-16]

一、认识

正确看待老年空巢家庭和空巢老年人问题,充分认识分析老年空巢家庭的特征和空巢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明确社会帮扶策略和思路,确定帮扶重点,首先必须澄清如下认识:

1、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是社会经济进步和现代人口结构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市老年空巢家庭规模和比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不断增加,客观上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预期寿命的提高导致高龄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丧偶和独居老年人的数量也相应增加;住房条件的改善也使得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成为可能。主观上是由于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和子女趋向于独立生活,追求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所致。

2、老年空巢家庭中存在困难家庭,但是老年空巢家庭不等于问题家庭,空巢老年人也不等于问题老年人。

“空巢家庭”并不必然导致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空巢老年人家庭。特别是占空巢家庭2/3的夫妇户,他们具有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较强的生活独立性,对子女的依赖性较小,生活状况好于其他的老年人,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把空巢老年人视为弱势群体。

3、老年空巢家庭内部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要关注独居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在对空巢老年人的特征及养老需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独居老年人在经济支持、健康医疗、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比夫妇同居老年人更为严峻。即使在许多空巢老年人总体看来有优势的方面,诸如年龄构成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等,独居老年人的境况也不容乐观,独居老年人相对于其他老年人明显处于劣势。

4、老年空巢家庭和空巢老年人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养老的功能出现了削弱和转移,老年人养老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家庭内部,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层次提高,对社会服务的要求增多,而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滞后,不能够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需求,问题就集中反映在对社会化养老服务要求比较高的空巢老年人身上。老年空巢家庭和空巢老年人问题是否突出是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水平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5、在对空巢老年人的帮扶上要始终贯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两方面着手解决空巢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空巢家庭】

一是引导市场,逐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维护空巢老年人家庭的独立,尽可能延

长老年人在家养老的时间,以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利用有限的资源,重点帮扶独居空巢老年人。

二、对策

由于空巢老年人家庭的增多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体现,同时也是空巢老年人独立意愿的体现,因此,各级政府要在维护空巢老年人家庭独立的同时,在为空巢老年人家庭养老提供支持上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和社会一起,共同提高空巢老年人实现独立生活的能力。

1、稳定并逐步提高空巢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增强空巢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力。

(1)保证老年人正常的收入来源,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在社会分配机制中充分考虑到老年人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保证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稳步上升。

(2)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履行赡养老年人的义务,给予老年人必要的经济支持。

(3)建立老年人财产的合法转移途径,尤其是老年人拥有的住房等不动产能够通过抵押、租借等方式转化为老年人可支配收入,拓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2、提供健康和医疗支持,延长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空巢老年人生命质量。

(1)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结合医疗体制改革,真正把医疗工作的重点转向预防为主,在卫生资源分配上向公共卫生倾斜,做到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

(2)对社区医疗服务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发展社区卫生保健站,并加强和完善对社区医疗服务的监督和管理;在工作任务与管理指标方面不能单纯强调医疗任务的完成,更要考察慢性病人管理,预防、教育健康等不易见到经济效益的软任务的完成情况。

(3)建立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网,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提供送医送药、定期体检,大病转诊、医疗咨询和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上门服务。

(4)完善就医医疗机构就诊医药费报销制度,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落实。

【空巢家庭】

(5)市财政应设立老年人医疗基金,降低或免除一部分空巢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补贴空巢老年人的医疗报销费。

3、提供照料支持,增加照料资源,改善照料环境,提高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

(1)鼓励老年人再婚,排除再婚的社会和家庭干扰,使丧偶老年人得到配偶的照料和心理支持。

(2)制定政策,提供条件,鼓励空巢老年人与子女就近居住,使空巢老年人和子女能够“分而不离”。

(3)兴建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等养老设施,提供保姆、小时工、志愿者等照料来源;普及老年人照顾和护理知识,向老年人提供稳定、规范化的服务。

(4)鼓励邻里互助和老年人之间的互助;社区工作人员应定期看望、慰问空巢老年人,

【空巢家庭】

为他们解决困难。

(5)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在交通出行、居家设施等方面的设计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开发能够增强老年人自立能力的器材;普及应急铃、紧急呼叫系统等防范老年人出现意外事件的装备。

4、提供精神支持,组织开展兴趣活动,转移空巢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情绪。

(1)在社区设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场所和服务热线,普及老年人心理知识,及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开展有利于老年人参与的社会活动并吸引老年人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改变老年人孤立生活的环境。

(2)引导老年人积极地看待空巢现象,把子女长大离巢看作自己抚养的成就,把独自生活当作自己锻炼社会适应能力的机会,利用空巢的悠闲、清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从而战胜“空巢综合症”带来的抑郁、孤寂和不安。

(3)结合“星光老年福利服务计划”的设施建设要求,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使社区服务中心具备综合的服务功能,为老年人的公共养老、健身、休闲娱乐提供必要的场所。

(4)建立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群团组织,引导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注重开发老年人才,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牵线搭桥,让老年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继续为社会贡献余热。

(5)办好和丰富老年电视节目,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5、深入贯彻《老年法》和《条例》,提供有效权益支持,切实维护空巢老年人合法权益。

(1)在全社会加强尊老爱幼、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2)制定补充规定和实施细则,把我国《老年法》和《条例》的有关规定落到实处。

(3)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做好空巢老年人养老保险、退休金、医疗保障、老年文化活动等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

(4)采取政府资助、社会赞助的方式建立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制度,解答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使老年人懂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还可以接受老年人的委托代为进行诉讼,从而援助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老年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6、制定针对空巢困难老年人的特殊救助制度,把帮扶救助重点放在空巢老年人中的独居、高龄、女性、农村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上。

(1)制定帮扶政策。各级政府都应尽快出台有关空巢老年人帮扶工作的意见或办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树立帮扶工作典型,示范引导帮扶工作全面展开。同时要对帮扶老年人工作进行必要的行政监督、考核,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依,托社区,整合资源,促进帮扶工作的落实。要求建立的空巢老年人档案,空巢老年人联系制度,老龄干部和社区志愿

者定期走访制度,了解空巢老年人的需求。

(2)完善对贫困老年人定期发放补助、救助金的制度。首先,建议对享受低保的空巢老年人每月发放50元生活补助金,保障困难空巢老年人维持基本的生活。其次,通过签定帮扶协议方式,组织社区单位和志愿者及低龄健康老年人实行包户或“一帮一”服务,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料问题,并从精神上给予鼓励、关怀和安慰。第三,社区卫生站应对空巢困难老年人减免部分检查和医疗费用,保证空巢老年人患病时得到及时的救助,根据需要设立家庭病床并提供上门服务,就近解决空巢老年人的就医问题。第四,由政府出资给空巢困难老年人安装急救铃。

(3)发挥老年中介组织的作用。遵循就近、小型、方便的原则,通过老年中介联系辖区医院、饭馆、浴池、理发店、市场等组建服务内容广泛的老年产业队伍,以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提供代请保姆、钟点工、家务、送饭、送医、理发、婚介、修理、陪聊等服务,满足空巢老年人的各种生活服务需求。

(4)通过不断强化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和帮助空巢老年人的良好氛围。困难空巢老年人的帮扶工作不仅仅是政府或老龄工作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各部门密切配合,要把空巢帮扶工作和“双创建”、“敬老家庭百颗星”以及双拥共建等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努力争取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和广大社区志愿者的积极性,共同来扶助空巢困难老年人。

空巢家庭 第五篇_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与分析

【空巢家庭】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分析

摘 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空巢家庭已成为社会热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从国内研究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结构、精神慰藉等方面。基于此种情况,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时、客观地分析巩义市目前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并针对空巢老人出现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社区及政府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62525/

推荐访问:留守妇女 空巢家庭的现状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