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教育结构不平衡

教育结构不平衡

时间:2018-07-03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教育结构不平衡 第一篇_结构平衡的技术

结构平衡的技术 P7

 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的位置称力的三要素;

 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相重合,这就是二力的平衡条件。  二力杆:力作用于杆件的两端并沿杆件的轴线,称轴力。轴力分拉力和压力两种。只有轴力的杆称为二力杆。

 力矩=力×力臂,即M=P•a,力矩的单位是,N•m或kN•m

对于悬挑构件(如阳台、雨篷、探头板等)、挡土墙、起重机械防止倾覆的基本要求是:引起倾覆的力矩M(倾)应<抵抗倾覆的力矩M(抗)。为了安全,可取M(抗)≥(1.2~1.5)M(倾)

荷载按时间的变异分类:P11

 永久作用(永久荷载或恒载):在设计基准期内,其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可以忽略

 可变作用(可变荷载或活荷载):在设计基准期内,其值随时间变化。如安装荷载、屋面与楼面活荷载、雪荷载、风荷载、吊车荷载、积灰荷载等;

 偶然作用(偶然荷载、特殊荷载):在设计基准期内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而一旦出现其值很大,且持续时间较短。例如爆炸力、撞击力、雪崩、严重腐蚀、地震、台风等;

按结构的反应分类P11

 静态作用或静力作用:不使结构或结构构件产生加速度或所产生的加速度可以忽略不计,

 动态作用或动力作用:使结构或结构构件产生不可忽略的加速度,例如地震作用、吊车设备振动、高空坠物冲击作用等。

荷载对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安全性和适用性;P12

永久荷载对结构的影响:P12

永久荷载也可称为恒载,特点是对结构的永久作用,在设计基准期内,荷载值的大小及其用位置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作用时间长。它会引起结构的徐变,致使结构构件的变形和裂缝加大,引起结构的内力重分布。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由于混凝土的徐变,钢筋的预应力会有相应的损失。只有全面并正确计算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损失值,才会在混凝土中建立相应的有效预应力。

偶然荷载对结构的影响:P12

地震荷载与台风荷载也有不同的特点,地震力是地震时,地面运动加速度引起的建筑质量的惯性力。地震力的大小与建筑质量的大小成正比。所以,抗震建筑的材料最好选用轻质高强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地震力,结构的抗震能力还强。

在非地震区,风荷载是建筑结构的主要水平力。建筑体型直接影响风的方向和流速,改变着风压的大小。实验证明,平面为圆形的建筑比方形或矩形建筑,其风压可减小近40%。所以在高层建筑中,常看到圆形建筑。它不仅风压小,而且各向的刚度比较接近,有利于抵抗水平力的作用。

装修对结构的影响及对策:P13

 装修时不能自行改变原来的建筑使用功能。如若必要改变时,应该取得原设计单位的许可。  在装修施工中,不允许在原有承重结构构件上开洞凿孔,降低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如果实在需要,应该经原设计单位的书面有效文件许可,方可施工。

 装修施工时,不允许在建筑内楼面上堆放大量建筑材料,如水泥、砂石等,以免引起结构的破坏。

 在装修施工时,应注意建筑结构变形缝的维护。(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 变形缝间的模板和杂物应该清除干净,确保结构的自由变形

 关于沉降缝现在常采用后浇带的处理方式来解决沉降差异的问题。但有时仍会产生微小的沉降差,为了防止装修做法的开裂,最好还设缝

 防震缝的宽度应满足相邻结构单元可能出现方向相反的振动而不致相撞的要求。当房屋高度在15m以下时,其宽度也应≥5cm

 建筑结构变形缝的装修构造,必须满足建筑结构单元的自由变形,以防结构的破坏。【教育结构不平衡】

混合结构体系:P13

混合结构房屋一般是指楼盖和屋盖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木结构,而墙和柱采用砌体结构建造的房屋,大多用在住宅、办公楼、教学楼建筑中。因为砌体的抗压强度高而抗拉强度很低,所以住宅建筑最适合采用混合结构,一般在6层以下。混合结构不宜建造大空间的房屋。

框架结构体系:P14

框架结构是利用梁、柱组成的纵、横两个方向的框架形成的结构体系。它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其主要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形成较大的建筑空间,建筑立面处理也比较方便;主要缺点是侧向刚度较小,当层数较多时,会产生过大的侧移,易引起非结构性构件(如隔墙、装饰等)破坏,而影响使用。在非地震区,框架结构一般不超过15层。风荷载和地震力可简化成节点上的水平集中力进行分析。

剪力墙体系:P14

剪力墙体系是利用建筑物的墙体(内墙和外墙)做成剪力墙来抵抗水平力。剪力墙一般为钢筋混凝土墙,厚度≥160mm。剪力墙的墙段长度不宜>8m,适用于小开间的住宅和旅馆等。在180m高度范围内都可以适用。剪力墙结构的优点是侧向刚度大,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小;缺点是剪力墙的间距小,结构建筑平面布置不灵活,不适用于大空间的公共建筑,另外结构自重也较大。 因为剪力墙既承受垂直荷载,也承受水平荷载。对高层建筑主要荷载为水平荷载,墙体既受剪又受弯,所以称剪力墙。

当剪力墙的厚度>160mm时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钢筋直径应≥8mm

框架-剪力墙结构:P14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设置适当剪力墙的结构。它具有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有较大空间的优点,又具有侧向刚度较大的优点。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竖向荷载主要由框架承担。框架-剪力墙结构可以适用于不超过170m高的建筑。在一般情况下,整个建筑的全部剪力墙至少承受80%的水平荷载。

筒体结构:P15

在高层建筑中,特别是超高层建筑中,水平荷载愈来愈大,起着控制作用。筒体结构便是抵抗水平荷载最有效的结构体系。他的受力特点是,整个建筑犹如一个固定于基础上的空心封闭筒式悬臂梁来抵抗水平力。内筒一般由电梯间、楼梯间组成。内筒与外筒由楼盖连接成整体,共同抵抗水平荷载及竖向荷载。这种结构体系适用于高度不超过300m的建筑。

桁架结构体系:P15(桁héng)

桁架是由杆件组成的结构体系。在进行内力分析时,节点一般假定为铰节点,当荷载作用在节点上时,杆件只有轴向力(只受拉、压,不受弯、剪),单层厂房的屋架常选用桁架结构。

网架结构:P16

网架是由许多杆件按照一定规律组成的网状结构。网架结构可分为平板网架和曲面网架。它改变了平面桁架的受力状态,是高次超静定的空间结构。平板网架采用较多,其优点是:空间受 力体系,杆件主要承受轴向力,受力合理,节约材料(如上海体育馆,直径110m,用钢量仅49kg/m2),整体性能好,刚度大,抗露性能好。杆件类型较少,适于工业化生产。

拱式结构:P16

拱是一种有推力的结构,它的主要内力是轴向压力。拱式结构的主要内力为压力,可利用抗压性能良好的混凝土建造大跨度的拱式结构。

悬索结构:P18

悬索结构,是比较理想的大跨度结构形式之一,在桥梁中被广泛应用。目前,悬索屋盖结构的跨度已达160m,主要用于体育馆、展览馆中。索是中心受拉构件,既无弯矩也无剪力。悬索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是受拉的钢索,钢索是用高强度钢绞线或钢丝绳制成。

薄壁空间结构:P18

薄壁空间结构,也称壳体结构。它属于空间受力结构,主要承受曲面内的轴向压力,弯矩很小。

教育结构不平衡 第二篇_第十章 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战略

战略篇

第十章

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本章主要内容

 10.1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 10.2 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 10.3 中国的区域发展

 发展中国家不仅贫穷落后,资源稀缺,而且面临着经济结构失衡、部门或地

区之间发展不协调、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 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怎样合理地安排部门和地区发展的次序?选择什么

样的发展战略?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的进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 发展中国家在开始推进工业化时,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

 怎样合理地安排地区和部门的发展,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尽快实现工

业化?

 是平衡发展,还是优先发展重点产业?

 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对此展开了争论。

一、平衡增长战略

 平衡增长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1844年穆勒对“萨伊定律”的重新解释:

生产的每次增加都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

 为使增加生产能力的结构适应增加需求的结构,首先必须在各种经济部门中

按同一比例进行投资,使各部门同时平衡地增长,以达到供给与需求的一致。  20世纪50年代,平衡增长理论重新突出出来,是因为:

 第一,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大多数贫穷落后,迫切要求增长,以尽快赶上先

进的工业国。

 第二,凯恩斯革命强调有效需求的重要性,对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提供了

新的理论解释。

 第三,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化,促使发展中国家减少对工

业国贸易的依赖。

 罗森斯坦-罗丹和纳克斯是平衡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

罗森斯坦-罗丹

 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摆脱贫穷与落后状况,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  供给和需求都具有不可分性

 必须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

纳克斯

 纳克斯在他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基础上,也对平衡增长理论进行了阐

释。

 他认为单靠个人的数量有限的投资不可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必须要把足够

数量的资本同时投入到各种行业中去 。

 并且,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必须达到平衡,以防止在一些部门中出

现阻碍发展的瓶颈,而在另一些部门中出现生产能力的过剩。

 纳克斯特别强调发展中国家要保持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平衡。

 工业和农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 因此,

 第一,农业与消费品工业之间要保持平衡;

 第二,农业与资本品工业以及社会基础资本的供给之间也要保持平衡 。

战略实施

 采取平衡增长战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活动,依靠价格机制是无法完成的,【教育结构不平衡】

必须在政府的发展规划下进行。平衡增长论者设计了三种工业化的方案:  (1)对消费品工业进行大规模全面投资。

 (2)对消费品工业和基础设施部门进行大规模全面投资。前提是能够进口

足够的资本品以满足投资需求。

 (3)大推进方案,即同时对消费品工业、资本品工业和基础设施部门进行

大规模全面投资。

意义

 第一,这一理论强调了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必要性;  第二,平衡增长理论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和实行宏观经

济计划化的必然性 ;

 第三,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其

他部门发展的倾向 ;

 第四,平衡增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一定程度上的批判和对旧的世界经

济格局的否定。

缺陷

 第一,平衡增长受到资源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限制。

 第二,平衡增长过分依赖于计划化和国家干预。

 第三,经济发展的实践未能为平衡增长理论提供充足的验证。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 平衡增长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很有影响,被当作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

种规律而广泛应用于经济计划决策中去。

 但同时,这种理论也受到一些发展经济学家的批评 。

赫希曼

 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着重从现有资源的稀缺

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指出了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

 第一,平衡增长战略实际上是针对发达国家不充分就业情况开出的药方,并

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 第二,平衡增长理论所依据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学说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不平衡发展

 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

 发展政策的任务,是要找到一种能把各种资源最大限度诱发和动员起来的

“压力”和“诱导”机制,也就是要通过制造紧张、不成比例和不平衡来促进经济发展。

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投资优先顺序的选择。

“SC”和“DPA”

 为了论证不平衡增长,赫希曼把经济活动分为社会间接资本(SC)和直接生

产活动(DPA)两大类。

 社会间接资本是指进行产业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服务,广义上包括法律、

秩序、教育、公共卫生、运输、通信、动力、供水,以及农业灌溉及排水系

统等,其核心是交通和动力基础设施。

 有两种可能的不平衡增长路径。

 经济如果按OK线增长,所付出的总成本是最小的,因此是平衡增长道路。  但如果现有资源不足以保证DPA和SC的最小量平衡增长,应当按什么顺序

进行选择呢?

【教育结构不平衡】

 一种发展顺序是AA1BB1C,社会间接资本先扩张,在基础设施能力过剩的

条件下发展经济,“超能力发展”;

 另一种发展顺序是AA2BB2C,直接生产活动先扩张,在基础设施短缺的条

件下发展经济,“短缺的发展”。【教育结构不平衡】

 赫希曼认为,应该选择能够最大程度“诱导”投资决策的顺序。

 很难笼统地说哪种顺序更好。

 赫希曼更倾向于先发展直接生产活动,因为这种路径下对投资决策的“诱导”

【教育结构不平衡】

效果更强。

 赫希曼认为,不应全面发展DPA部门,而应当优先选择那些能产生最大引

致投资的DPA部门,以其优先增长来带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 对于如何选择引致投资最大的部门,赫希曼提出了“联系效应”理论。

“联系效应”

 联系效应是指经济运行中一个部门的投资通过与其他部门的投入产出关系

而对其他部门产生的影响。

 联系效应包括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

 前向联系是指一个部门与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关系。

 后向联系是指一个部门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关系。

 赫希曼认为,后向联系的作用比前向联系更强。

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后向联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意义与缺陷 与平衡发展战略相比,不平衡发展战略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但它也有缺陷: 第一,它对产业部门之间不平衡增长可能导致的产业间差距过大,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总体发展不协调或结构失衡估计不足; 第二,它高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作用。 第三,实证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于市场不完全而处于一种“分割”状态,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效应很弱,不平衡增长战略难以发挥作用。 三、平衡增长战略和不平衡增长战略的比较 平衡增长战略和不平衡增长战略并不是互不相容的,两者也有统一的一面。

平衡增长

 平衡增长理论侧重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这是经济发展到一

定阶段后继续推进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

 但是在工业化初期,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和实力。

不平衡增长

 不平衡增长理论侧重于经济发展初期如何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

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资本严重短缺的情况。

 但从长期看,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不平衡发展,经济结构就会失衡,落后产业

就会构成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 两种战略在理论上各有优点。

 平衡增长强调产业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 ;

 不平衡增长强调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到有效的动力机制 。

政策主张差异

 分析问题的不同角度,导致了政策主张上的差别。

 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计划化,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

义;但过度依赖政府干预和计划化,总的来说弊大于利。

 不平衡增长战略则强调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这对发展中国家培养市场观

念、健全市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总之,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冲突。

【教育结构不平衡】

 两种观点的争论,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到底哪种战略更加可行,而在于给发

展中国家带来了启发,说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不只有一种。

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贫困不仅表现在收入水平上,还表现在各个地区发展不平

衡,普遍存在着地区贫穷、落后的现象。

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一些发展经济学家研究了地区

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并主要提倡实行地区不平衡增长战略,以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一、佩鲁的“发展极”理论

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国辐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具有“发展极”的地区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

 “发展极”理论是以“支配学说”或“不平等的动力学”为基础的。

 佩鲁认为,社会是一个异质的集合体,内部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支配与被支

配关系。

 经济发展是一个支配单位起主导作用的不平等、不平衡的动态过程,支配、

不平等和不平衡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特征。

 从作为势力范围的“经济空间”形式入手,佩鲁论述了他的“发展极”理论。  他指出,应当以非总量的方法(即非国民收入增长总量指标)来安排发展计

划,将国民经济按地理幅员分解为部门、行业和工程项目。

 按照这一分解,增长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是以不同速度进行的。

 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或大城市,以较快的速度

优先得到发展,形成“发展极” 。

“发展极”

 “发展极”就是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

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功能,恰似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发展极”形成的条件

 第一,必须存在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企业家群体。

 第二,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 第三,需要适当的周围环境。

“发展极”的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

 (1)技术创新的示范和扩散效应。

 (2)资本的集中与扩散功能。

 (3)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发展极”理论的政策含义

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发展极”。

 通过“发展极”自身的发展和对其他地区或部门的影响,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发展极”的形成途径

 “发展极”的形成有两种途径:

 一种是由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在某些大城市与发达地区聚集发展

而自动产生“发展极”;

 另一种是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来主动建立“发展极”。

二、缪尔达尔的“回浪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

 1957年,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了“回浪效应”

与“扩散效应”理论,说明了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如何既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头作用,又采取适当的对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 缪尔达尔运用动态的和结构分析的方法,提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并存的二元结构。  由于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力的转移、资本的运动、

贸易的发展不仅会阻碍某些落后地区的发展,而且还可能使整个经济增长放慢。

教育结构不平衡 第三篇_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在50年代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整体结构式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呈现出一些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首先要对高等教育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要了解高等教育的结构,那么就要先知道结构是什么?所谓结构指的就是物质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任何客观事物都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而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目前我国存在着多种定义。郝克明教授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状态;郑启明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织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柏昌利教授则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个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由此可以看到,随着对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深入研究,对其基本概念的定义也更家严密,归纳个学者的定义,可以找出两点共性的东西:高等教育的结果是相对高教系统而言的,它研究的是该系统内部各要素见的“构成状态“。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主要有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以及体制结构,而微观结构指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结构,主要由课程结构、师资结构、基础设施结构等。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对高等教育的结构做分析研究,目的是为构建更优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

一、

从高等教育类型上看我们可以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两大类即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在我国可以认为是普通高等教育,它培养的主要是研究开发类的应用型人才,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理论性人才,是以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并将其成果表现为科学原理为己任;二是工程性人才,以把科学原理演变成涉及、规划决策及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己任。它所培养的人才是为知识为价值取向的知识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基础理论要求宽厚,学科理论要求系统、完整。职业教育在这里主要指高等职业教育,它培养的则是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样分为两类:一是研发性人才,不同于科学教育中的工程性人才,这种人才类型需要有一定的职业背景要求;二是岗位性人才,他们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或工作现场。这种类型的教育培养的是以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的能力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应用设计为原则,基础理论达到通用、够用为度,专业知识要求实用,教学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第一,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普通高等教育从层次结构上看,包括专、本、硕、博,层次设置很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本应与普通教育一样有多种学历层次,至少要有专科与本科两个层次,可是目前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仅限于专科学历层次,而对本科及以上的层次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无论是决策层还是操作层认识都普遍不足,这就造成了高等教育结构类型发展的失衡状态。众所周知,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专科层次,而且进入21世纪后有了较快发展,有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已由2000年的383所增加到872所,在校生人数达到268.28万人;可是普通高等学校在2004年已发展到1731所,在校生的本、专科学生达到了1333.5万人,(其中本科人数737.85万人,专科人数595.65万人,而高等职业教育所占人数仅为268.28万人)。通过此数据明显看出高等职业教育与科学教育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主要可以划分为职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及高等职业学校,而处于高等教育的只有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属于专科教育层次,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的问题是由来已久的。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层次同样存在着问题,从根本上说,专科、本科、研究生的人才需要最终是由社会发展需要决定的,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表明,“金字塔“型的高、中、低人才结构更能促进经济腾飞,因此就出现了相应的”金字塔“型的高等教育结构,可是我国目前的普通高等教育结构明显失重,专、本、研三个层次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型结构。具体表现为:专科层次偏小,规格不够明确,培养模式向本科看齐;而本科教育规模却偏大扩展过快,造成师生比过大(据调查一些学校师生比以达1:30),严重影响生均教育资源,导致就业压力大(从2001年高校本科生的就业情况看,地方院校初次就业率仅为72.5%)。

第二,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偏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1年世界平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5.1%,发达国家为5.3%,发展中国家为4.1%,最不发达国家为

3.3%,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上世纪90年代一直徘徊在2.5%左右,到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仅为6936.5亿元,其中国家性财政教育经费为3850.65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3.32%,2008年这个比例达到3.48%.原定在20世纪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的目标至

今都为达成。教育经费投资不足,而在其内部也出现了不平衡状态。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性教育经费达8419亿元,其中职业教育经费占11.16%,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到2006年职业教育经费的投资有所提高,达到11.62%。可还是很少,而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情况相比就更加明显看出两者的不平衡了,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为5940.77元,高等职业教育的则为2959.08元,到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的增加到6395.38元,高等职业教育也增加到3233.24元。可以看出普通高等学校的预算内生均经费是高等职业的近两倍。从成本角度说,职业教育是一种重实际操作,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因此需要大量投资购买教学设施及实践需要的各类物资,而相关统计表明,职业教育生均成本应是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教育成本的3倍。然而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分配情况来看,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着实很少,两者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

第三,从区域结构看,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均衡问题由来已久,主要是因为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的高校本学体制,以及缺乏科学统筹规划所造成的。不仅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分布,职业教育分布同样有问题。我国普通高校数量集中于大城市且呈现由东到中、西逐步减少的分布状态。从2000年调查的数据看,全国普通高校1043所,其中东部14个省市区有576所,中部7省有274所,西部9省有202所。54.36%的普通高校分别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西部只有19.37%,而且也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重庆三省市的中心城市,这一布局严重地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另外从2007年我国各地“985工程”的高校分布来看,北京8所,上海4所,占了近三分之一,湖南、陕西各3所,广东、江苏、天津、四川、山东、辽宁、湖北各2所,黑龙江、重庆、福建、吉林、安徽、浙江、甘肃各1所,其余省份都没有,从这个分布情况看,国家队高等教育的投资多数在于东部,而欠发达的中西部得到的扶持反而很少。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分布失衡状况,职业教育也同样存在问题。通过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分析便可看出差异明显。首先是省际间存在差异,从2005年的统计看,预算内生均经费最高的是北京,达到5431.40元,最低为江西省仅为523.32,相差近10倍,极差达到4908.08元,而东中西区域间的差异则呈现出“中部凹陷”的趋势,东中西部的预算内生均经费平均值分别为2233.79、1097.54、1769.14,东西部平均值相差不远,而中部仅为1097.54元比全国平均数1749.05元还低38%,由于中部地区经济不如西部,得到的国家扶持不如西部,所以造成这种情况。

从总体看,东部的高等教育是最发达的,中西部因为经济不发达,国家政策等原因,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整体发展呈现出了不平衡。

二、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就业领域和就业方式快速变化,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与生产部门的紧密联系,强化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自20世纪末,我国实行高校扩招后,高校人数不断增长,普通高等学校扩招钱1997年本科与专科在校生比例平均为1.6:1,2004年这一比例为1.23: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对应用与技术人才的大量需要。一般说来,就业人员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是呈正金字塔型,而我国的就业队伍则呈倒金字塔型,实用人才和熟练工人严重缺乏,由人才结构的失衡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及迫切发展职业教育的需求。为此国家在这方面制定了很多政策和措施,以促进职业教育的极大发展满足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如1993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提出《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设置、审批权下放给地方,也极大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比我国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欧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相对比较完善。比如美国的高等院校可以分为三类,其中第三类就是注重职业技术的社区学院、初级学院、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他们一般紧密结合职业市场的需求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的熟练劳动者。截止到2006年底,美国共有1202所社区学院,入学人数达到1160万人,社区学院的学生人数占美国大学总数的45%,有近60%的大学适龄人口去申请就读两年制社区学院或技术学院,可以看出美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上的分布式相对比较平衡的。

高等职业教育在德国高等教育中可谓是异军突起,形成了绝对优势,学校数已达130多所,约占高校总数的一半过, 且呈发展趋势;从就学人数的分布看,约二分之一的新生进入大学,三分之一的新生进入高专和职业学院,六分之一的新生进入综合大学、艺术、师范学院。全国最大规模的科隆高等专科学校,目前

在校生已达15000余人;从调查结果看,60%的学生期望就读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业,失业率低于大学,使公民把矛头指向大学,原有支持高等学校的各利益团体纷纷转向对高等专科学校的关注,从而加速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在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平衡状况很严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 从总体上说, 高等教育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由于高等教育内部有不同的层次、学科、类型, 我国行业、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又很不平衡, 应当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2. 国家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 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 专科) 学校。除少数行业性强的院校外, 大多数院校通过调整、共建等多种途径逐步转变为主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并转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 级政府统筹规划和管理。根据“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综合发展”的方针, 积极支持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办学。

3. 通过改革和扩大内涵对现有高等学校的专业、学科结构进行调整。要逐步通过合作、联合、合并等多种途径把现有多数单科性院校改革成为有明显专业、学科特色的多科性院校,并努力办好一些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等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4. 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努力使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继续拓宽本科以上专业、学科的口径, 努力增强毕业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要重点发展应用学科( 含财经、政法、管理) , 稳定和提高基础学科, 有针对性地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 重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优先保证国家重点行业、教育和国防军工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5. 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 重点是高等职业教育) 和高中后的短期高等教育( 重点是社区教育) , 努力打通人才通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渠道和积极面向第三产业就业,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要进一步研究高等职业( 专科、社区) 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等职业( 专科、社区) 教育的道路。

6. 全国学历教育要统一到普通高等学校中。成人高等教育应把重点逐步转移到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上, 岗位培训要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结合, 继续教育主要依靠普通高等学校。

7.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在坚持财政拨款为主的前提下, 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合作办学的体制和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分担培养成本的制度, 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8. 全国高等学校数进一步减少, 在校生规模、生师比、生员( 教职员工) 比进一步提高。

教育结构不平衡 第四篇_实验答案1

1.低碳钢与铸铁在扭转破坏时有什么不同现象?断口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低碳钢在扭转破坏时,断口相对于铸铁破坏时平整,由于存在断口附近材料扭转问题,断口还有扭曲现象,而铸铁破坏时,断口不平整,存在着随机断裂现象。低碳钢破坏时出现低沉扭断声,而铸铁扭断时则展现刚性较大,突然扭断。原因是,低碳钢含碳量低,韧性和刚性较低,碳钢含碳量较大,刚性大。

2.作此实验你拟定的加载方案是什么?你考虑了那些问题?

在加载前期加载时采用均匀等量加载方案,当加载到一定量时,由于材料屈服性能的出现,加载后期采用定量较少均匀足部加载方案,加载时注意观察材料力学曲线变化。我主要考虑的问题有材料本身性能、加载时负荷增量变化、加载后期材料承受力变化情况等因素。

3.对给定的一个待平衡的转子,选择静平衡恰当还是动平衡恰当,为什么?

选择动平衡恰当,因为一个转子在动平衡时平衡了,那么在他静平衡时,也会平衡,如果一个转子静平衡了,动平衡不一定平衡,动平衡包含了静平衡相关因素。

4.哪些类型的试件需要进行平衡实验?经动平衡后还是否需要静平衡?为什么?

比如回转构件、偏心构件、既定运动轨迹构件等需要进行平衡。经过动平衡后不需要静平衡,因为动平衡时,静平衡不平衡因素也会展现出来,我们在处理动不平衡时,已经解决掉静不平衡因素。

5.机构平衡的目的是什么?

机构平衡的目的时为了使机构在运动过程中达到既定的运动状态,减少震动和噪音、减少机构本身磨损,使机构的工作和运动更加稳定和长久。机构不平衡会减少机构寿命。

6.常见的平面机构平衡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有利用对称机构平衡和利用平衡质量平衡等。前者需要机构具有对称性或者一定的工作力矩对称性,这种平衡方法简单、使用方便、适合大多数曲柄类机构,但是仅限制于含对称机构。后者方法适合于所有需要平衡机构,应用范围大,但找准平衡位置难,花费时间大。

7.实验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如何利用所得数据对运动特性进行分析的? 实验中我知道了角位移的测量需要光电编码器的脉冲数测得,脉冲的出现使得角位移测量相对精确,在测量角速度和加速度时,需要较高的基准。根据所得数据,判断出数据的一些表性,如增加趋势,根据数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59191/

推荐访问:教育资源不平衡 教育不平衡图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