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千年包公

千年包公

时间:2018-06-06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千年包公 第一篇_《千年包公》感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

2016年6月3日,在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全体党员在xx观看了纪录片《千年包公》。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他已经深刻地镌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中。包公是为民、公正、严明、廉洁司法的化身。包公司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引领社会道德、社会风尚和社会良知的重要作用。纪录片《千年包公》顺时而生,采用现代化的电视手段,为我们呈现全新故事场景与视觉享受,依托新颖的艺术形式展现包公精神的当代延续与传承,给我们以启迪。这与十八大以来,国家坚持倡导的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以

及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想吻合,也给我带来深深的思考。 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严格的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良好的家风、为人心目中的榜样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世;包拯正是受家风、榜样的深刻影响成就了人们世代尊敬和世人传颂的包公;这让我想起党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治“四风”,徐守盛强调敢于唱“黑脸”、当“包公”,就是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发扬包公公正、廉洁、无私、不畏难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第二集《铁面无私》中,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更加突出包公的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要发扬包公刚正不阿的精神。按照习总书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医生”也是“病人”,只有党员领导,干部做到公正不阿,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动真格,才能树立起上行下效的良好风范,才能有各级各地出动实招的生动局面。 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版的“包公”——朱镕基总理,朱鎔基总理更多的形象就是体现在他对于腐败的刚正不阿,为人民无限关怀上。记得在中央查处前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腐败案后就说了这样一段话: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这让国民振奋、深得人心。 像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感慨:“真实的包公故事,比起传说毫不逊色,而且更

加精彩,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加感人。在纪录片中面对包公像起誓让我印象很深,在形式上体现了后人对先贤的崇尚,表现了一种学习的姿态。真心希望这次我们在看《千年包公》之后会真的能在全社会化为具体行动,并且深入精髓,领会包公身上真正值得体会的法治意识。要学习包公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不畏难、不怕苦,到问题多、难度大、情况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在排忧解难中树立威信、增进感情、提高水平。

2016年6月3日

千年包公 第二篇_《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

2016年5月25日,接省纪委宣传部通知,我单位组织观看了纪录片《千年包公》。包公的形象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小到大我们过不少影视作品中刻画的包公形象,如《包青天》《七侠五义》《侠义见青天》等等,多数影视作品为令包公形象更加丰满,不可避免的虚构了一些故事情节,像包青天能“日审阳,夜断阴”等故事情节,自不可做史实考察资料,然纪录片《千年包公》却不同,制作组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原则,完全根据史实,摒弃戏说,进行人物实情实景再现,向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敬可亲的包公形象。下面就观看《千年包公》做一些感想。

影片共分为三集,每集45分钟,第一集《清心直道》,这集主要对包公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做了分析,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远影响。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燕雀喜,草尽狐兔愁。往哲有遗训,毋贻来着羞。”这是包拯在端州任职,公事之余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书端州郡斋壁》。诗的大意是:只有清除私心杂念,才是治事的根本,只有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讲求直道才是立身的宗旨。林中垂直挺拔的好木材终将成为栋梁之才,钢材千锤百炼也不会弯曲的。粮库里多存粮食只有偷吃燕子麻雀最高兴,荒野里若了青草,那么兔子狐狸也会发愁。牢记先贤圣哲们留下的遗训,以此立身,不让后人想到我而觉得羞耻。此诗从正面道出了做官先做人的道理,即做官要做清白的官、做人要做正直的人,绝不向权钱等诱惑卑躬屈膝。同时也揭露了贪官污吏的思想心态。提出要以古代贤人的遗训为鉴,决不能干出贻害后代,使后代感到羞愧的事。语言质实,含意深刻。更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

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以此来教导子孙后世如为官须清正刚廉。包拯一生都以清心直道来标榜自己做人做事,故能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也为后世之人留下了处事的标尺。

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开封有个包青天 ,铁面无私辨忠奸”,第二集中,印象最深的是包拯七弹王逵的故事。王逵曾数任转运使,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激起民变后,又派兵捕捉,滥用酷刑,惨遭其杀害者不计其数,因而民愤极大。但王逵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故有恃无恐。为此,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最终罢免了王逵。这个故事正是包拯铁面无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的的精神体现。

“吏治不清,浊浊尘世;吏治一清,清平盛世。”《百家讲坛》讲师郦波教授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官吏不清廉的话,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官吏清廉的话,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古往今来,清正廉洁的官员都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保障。正是包拯这样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清官明吏,才造就北宋仁宗时期的清明政治。

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庆历元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任命时,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包拯离开端州,一块端砚也没有带走,连自己在衙门里用的端砚都上交了。”这就是“不持一砚归”的故事。

包拯恪守孟子“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 减轻人民负担,帮助人民战胜各种自然灾害, 过上好日子。他鼓励开荒、修水利、冶铁、制盐, 大力发展生产, 增加财赋, 改善人民生活。任职端州期间,由于西江水源不洁,导致瘴疠横行,包拯便带领端州人民开凿了7口水井,解决百姓的饮水问题。

史书记载,包拯临终时“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他为官二十六载,不曾取民一丝一毫。纪录片的故事不禁让人感慨:“真实的包公故事,比起传说毫不逊色,而且更加精彩,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加感人。”

包公,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在百姓心目中,他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敬仰的“包青天”。在浩如烟海的传说故事中,他铁面无私的形象妇孺皆知,被世人奉若神明。在南腔北调的戏曲舞台上,他执法如山、为民请命,醒目而独特的黑色脸谱,独树一帜,家喻户晓。 亲民,爱民,为民请命。他把老百姓放在心里,老百姓把他供到神龛上。他任职过的每一个地方,老百姓都为他建庙立祠。 我们的共产党亦是如此,心中装着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众谋福祉。我们的共产党也是最清廉的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派。

作为我们工作在基层的员工,一定要以包公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常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实现美好中国梦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千年包公 第三篇_《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千年包公】

永兴学区沟北小学--王显思

看《千年包公》有感

永兴学区沟北小学--王显思

2016年5月27日晚,我观看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的纪录片《千年包公》。《千年包公》共分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从包拯青少年时期的故事;第二集《铁面无私》,讲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劾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历史故事;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 “匿金案”“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讲述了包拯以民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断案如神,还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许,千百年来,无人与之比肩。

包公,中华民族的清正廉洁的表率,他的为官之道,铁面无私,为民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精神,流芳千古,经久不衰,垂青史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今天,作为人民公仆的我们,应该认真的反思,怎样做一个对得起国家、人民、社会的好公仆?怎样才能让群众满意、党和政府放心?怎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认为应该以包拯为榜样,自觉遵守法律、法纪,

自觉遵守党章、党纪;心中始终装著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利益,爱岗敬业,努力做好份内的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要认真学习党章,严格要求自己,克己奉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作为校长,要总览大局,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把学校、教师、学生的事情时刻放在心上,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向40分钟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办群众放心的教育。做一名清正廉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好党员、好公民、好干部。

千年包公 第四篇_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本人有幸观看了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感慨万千,心情久不能平。

包拯——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他——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官26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嫉恶如仇的清官形象,深入人心。他,穿越千年,为什么如此受到社会和百姓的尊崇,人们在他的身上,寄托了怎样的期盼和理想?

在百姓心目中,他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敬仰的“包青天”。 在浩如烟海的传说故事中,他铁面无私的形象妇孺皆知,被世人奉若神明。

在南腔北调的戏曲舞台上,他执法如山、为民请命,醒目而独特的黑色脸谱,独树一帜,家喻户晓。

他本是一介白面书生,为何在百姓的心中留下“黑脸”的形象? 他任职过的每一个地方,老百姓都为他建庙立祠。

一位北宋的官员,为何能够跨越千年时空,为百姓所铭记?

——亲民,爱民,为民请命。他把老百姓放在心里,老百姓把他供到神龛上。

据历史记载,包拯(999—1062年),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包拯入朝担任三司

1

千年包公 第五篇_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

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

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一)

包公以清廉刚正形象传世。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秉公办事、坚持正义的官员,便常用'包公再现'、'铁面包公'等话语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纠纷或官司之类的麻烦事时,也总是希望能遇到像'包公'一样的好官、清官。这就是在许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结'.

包公之所以能给世人留下清官形象,除了他清正廉洁的作风外,更主要的正是由于他始终坚持大宋吏律,不唯上,不唯权,敢于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能坚持做到依法行政。

因此,面对'清官情结',我们既要看到民众对官员清廉正义、刚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时更应该看到这情结背后所隐含的要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法治意识。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意识,才分外凸显出包公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缅怀的价值。

在当前的法治社会里,评价一个党员干部是否尽职尽责,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依法办事。尤其在今天我们的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依法办事、能否依法办事更是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挑战。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清官情结',在当今时代其实更应该解读为要求党员干部秉公执法、依法行政的'法治情结'.

面对包公像起誓,在形式上体现了后人对先贤的崇尚,表现了一种学习的姿态。对于走向和谐与法治的今日中国来说,希望这种学习姿态真的能在全社会化为具体行动,并且深入精髓,领会包公身上真正值得体会的法治意识。

摘自:曹远侠(蒙城县公路局)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公一直以'公正、正义、清廉'的形象存在,老百姓也大多会用'包青天'等之类言语对秉公执法的同志进行称颂。

包公精神这一宝贵财富,我认为值得我们学习有四个方面优秀品质。一是爱国敬业,直言敢谏。我们要牢固树立忠诚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决跟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不为困难找原因,多为问题想办法,创新服务理念,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二是以民为本,为民请命。具体到我们公安工作中,对黑恶势力要坚决打击绝不手软,对黄堵毒丑恶现象要一查到底彻底根除,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整改到位不留后患。三是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在执法办案中,我们要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依法执法,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禁执法不公现象。四是廉洁从政,公正司法。不管是在执法办案中,还是在服务群众和社会管理中,我们都要坚决做到清正廉洁,绝不允许接受群众吃请,要做到一身正气行事,只有保持两袖清风品格,最后才能确保执法公正公平,最终结果让人民群众满意。

摘自:杨建(蒙城县白杨林场派出所)

《千年包公》所体现出来的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之所以绵延千年不绝,并一直为老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广大民众对廉洁公正的渴求。坚持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坚持反腐倡廉依法治国,这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必然要求。 公安机关廉政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公安机关在抓好公安业务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抓好队伍反腐倡廉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的重要性。

作为公安干警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正确对待手中掌握的权利,要认清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自己要把这个权利用到为人民谋利益上,而不能用来谋取私利。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廉政、勤政,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和杜绝以权谋私的行为发生。

摘自:张健(蒙城县岳坊派出所)

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二)

近日,按照单位要求观看了纪录片《千年包公》,感触最深的是第二集《铁面无私》,影片主要叙述了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劾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最为精彩,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进行再现,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现结合自己成长经历和做为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深刻反省自己,从自己灵魂深处找到问题根源,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党员要先有纪律意识才能规矩办事。身为党员就要敢于唱'黑脸'、当'包公',对待问题不手软,与人相处与人为善,要有向我开炮的决心,自我剖析要准、纠改及时到位,不流形式、不做样子。在当前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就应敢于唱'黑脸'、当'包公',发扬包公公正、廉洁、无私、不畏困难的精神,在学习教育中学的深入、找的准确、做的合格、干的实在。

党员要先当学生才能当好老师。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医生'也是'病人',既是学习教育的参与者,也是行为主体人。只有领导干部做到公正不阿,在学习教育中动真格,才能树立起上行下效的良好风范,才能带动每名党员都能刮骨疗毒的生动局面。要有公仆情怀,就要发扬包公两袖清风精神,在清正廉洁中服务人民,才能取信于民。作为党员眼中的'纪检干部',要牢记宗旨意识,把服务人民不应是写在纸的白纸黑字,也不是一句>口号,而应是不当'活菩萨',铭记职责,敢于向恶人砍刀,才能不让好人利益受损,才能让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我眼中的'纪检干部',只有无私方能无我,无我方能尽心尽责。

党员要先治恶人才能保障人民权利。整治四风也好,转变作风也好,出汗排毒也好,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内在的外部的、上面的下面的难题,搞不好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害党害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包公的不畏难、不怕苦的精神,就是要求我们从工作要求出发,对照《党章》,树立问题意识,从严查摆,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敢于亮短揭丑的态度、以治病救人的担当,对照党规党纪,严肃认真地查找'四风'上存在的问题,查找工作中的失误,深入剖析原因,认真加以整改,及时挽回群众的损失,让干部作风有改变,群众的事情有人办。

作者:李飞(蒙城县委组织部 )

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三)

学习包公精神,做廉洁执法模范

按照县纪委的通知要求,我在中央电视台观看了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该片分《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三级。观看后感触很多。当前,全局上下深入开展廉洁执法工作,恰似给全体公安民警加一道反腐的防护林。既提高了思想认识,又增强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热情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廉洁,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官员一直受人崇敬和爱戴,古有诸如包公、海瑞,今有诸如焦裕禄、孔繁森等。他们的形象深入民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诵。掩卷沉思,留在胸中的不仅仅是一位位廉洁之士的高大形象,还有一股浩然正气。

对公安民警来说,如何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是否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对大家的严峻考验。公安工作有不少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如果将此当成了谋取不义之财,谋取私利的工具,那最终将踏上不归路。公安队伍需要的是耐

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的正直之警。做为政清廉的民警,还得在自律上把牢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筑牢理想信念。在上层信仰上,我们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深入践行>群众路线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筑牢廉洁根基。在现实细微层面,我们可学习身边先进人物的事迹,以此鞭策自己,查找差距,提升觉悟。

其次是要处理好自身的各种关系。在多元社会总少不了形形色色的诱惑,这正是公安民警所面临的考验,这种情形下,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坚持不受外物引诱,保持冷静头脑与淡泊心境,方可智明而勇猛。要自觉接受各种监督,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使个人利益在保证和发展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来实现,处理好与身边亲朋好友的关系,不教身边朋友以财色之诱拖下水,不教家中亲人恃你手中之权乱纪律,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真正体现出公安民警的气节。

最后是要加强自我约束意识。'勤生明、廉生威'的道理谁都懂,个人的廉洁主要来自自律,只有通过不断的廉政学习教育,才能未雨绸缪,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道阻且远。作为新时期的公安民警,要抵御住横流物欲,做清白之人,美节之士。

廉洁从警,是廉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从践行群众路线的高度,深刻领会廉洁的含义,严格遵守人民警察的行为规范,做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扎实苦干求发展。我们作为国家公务员,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仆,更应该以廉洁奉公为原则,以清廉纯洁的道德品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做勤政廉洁的排头兵,树立良好的民警形象。

作者:许可(蒙城县国保大队)

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四)

包拯家训给我们的启示

【千年包公】

包拯,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公正廉洁,执法不阿,谥号孝肃,后世称包孝肃公。在纪录片《千年包公》第一集《清心直道》中记录了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全文共三十七字,突出了包拯清正廉洁的家风。通过纪录片《千年包公》重读包拯家训,心灵为之震颤,灵魂得以净化。作为今天的我们,应该从包拯家训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一、包拯家训体现我们做人的底线和原则

清正廉洁是包拯家训的核心。(范_文_先_生_网)严格廉洁自律,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不以公权谋取私利,始终保持清廉的本色,是对我们党员干部最根本的要求,清正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官之要',是品德之基,更是我们党员干部做人的底线和原则。当前,我县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更加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认真领会包拯家训中'清正廉洁'的精神实质,并在工作中认真践行,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三要': 一要清正廉洁。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要经得住考验,做到慎欲,不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慎权,不当权力的奴隶;慎微,不让小节毁了大节,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二要干净干事。工作中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明、两袖清风,要以党纪国法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明白名节源于修养,境界升于内省,腐败止于正气的道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心存敬畏,多一点正气、达到'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的境界。

三要秉公用权。我们党员干部对待权力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

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保持一个党员干部的浩然正气,做人处事有准则、有底线。

二、包拯家训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千年包公】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里,'公正、法治、敬业、诚信'也体现了包拯家训中清正廉洁的观点。我们党员干部做到清正廉洁,也是对践行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诠释。我们党员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解决好知责、知足、知止的问题,做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公仆,做到'三知':

一要知责,做到求真务实不懈怠。履职尽责勇担当。要有知责之心,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杜绝消极散漫、不敢负责、不思进取、不愿作为、麻木不仁的工作作风。要有担责之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扬正气,不随波逐流;在复杂矛盾面前,果敢决策,敢担责,不错失良机;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不回避,不推诿,挺身而出,勇挑重担。要有尽责之行,自觉做到谋事、做事、成事,切实履行党员干部的时代责任。【千年包公】

二要知足,做到廉洁奉公不放松。为民掌权须身正。身正就是政治上清醒坚定,作风上清正廉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对权力、对人民常怀敬畏之心,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真正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卑不移公仆心。

三要知止,做到严谨规范守纪律。我们党员干部要增强守纪守法守规意识,牢记政治红线、纪律红线、道德红线和廉政红线,自觉把红线看作是不能逾越的雷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自觉把规矩规范融入到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以高度的自觉性警醒和约束自己,从思想上谨守规矩,从言行上谨遵纪律,挡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经得起考验。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工作上的带头人,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党员干部的底线,用自己的模范言行为人民群众做好表率。

三、包拯家训体现'两学一做'的目的要求

当前,我县在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做合格共产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引导广大党员自觉用党章和党规党纪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 这为我们党员干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出了着力方向,更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有力保障。作为一名党员,要牢牢把握包拯家训中清正廉洁这一核心,恪尽职守,做好'三个'人:

一要遵纪守法,做一个明白人。党章党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我们要深入学习,学法、知法、懂法,做一个明白人。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我们应维护党的尊严,遵守党的纪律,服从党的安排,执行组织决定,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坚守正道,弘扬正气。

二要干净做事,做一个清白人。我们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廉洁自律,守住思想这片净土,做一个清白人。

【千年包公】

三要克己奉公,做一个奉献人。克己奉公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思想品德,工作中我们应公私分明,乐于吃苦,做一个有奉献的人,当工作需要时,要勇于承担,乐意接受,并尽最大努力去做好, 努力在平凡的岗位做好我们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的奉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我们通过再次重温包拯家训,更好的理解了清正廉洁是我们党员做人做事的根本,要求我们的在工作中,要更好的落实'两个

责任',当好我县经济发展的先行,做到在发展经济上有新思路,在重点工作上有新突破,在惠及民生上有新作为,用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建设取得的新思路、新作风、新干劲,为'美丽蒙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魏放(蒙城县>交通运输局)

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五)

清心直道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是包公39岁时写下的明志诗。这首诗的核心,即'清心,直道。'清心,指心地恬静,居心清正,少生欲念,是中国古代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也是修身为官的根本。直道,意为不偏不倚,公平公正。

为官心要清,为人道要直。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说:'清心是对官员执政的道德要求,直道是官员为官为政的哲学。'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包公,将这两点结合起来,作为我们为官的根基。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引用到了唐代史学家吴兢在政论史书《贞观政要》中的一句话:'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我认为,'公平正直'的根基,即是每个党员干部的'清心'和'直道'.同样是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了包拯。他说,在广大人民的心中,包拯永远被定型为开封府尹的形象,永远都是百姓心中最需要的父母官的角色。古往今来的民众对他最爱戴的称呼依然是'包青天',是不以职位命名他、不以谥号官称他,而是以公平正直的品格,来世世代代地定性他。

试问,我们作为党员干部,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当然是百姓的肯定。如何得到百姓的肯定?就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要'常怀为民之心,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常记为民之托'.

要做到这些,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就必须学习包公的'清心'与'直道',学习他不畏权贵,不论亲疏,不结同党的精神,如他一般奉公守法,善待百姓;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作者:(蒙城县文联)

千年包公 第六篇_千年包公心得

千年包公观后感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公以铁面无私、公正清廉的形象而流芳千古,以至于让后人每每谈及,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佳话。当遇到秉公办事、为民做主的官员,老百姓大多会用“包青天”等之类言语进行称颂。

包公精神是一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爱国敬业,为民请命,不畏权贵,廉洁从政,公正司法。作为一名法官,当代“铁包公”就是在判案的时候维持公平、追求正义,公平和正义是最核心的精神。人民法官要做好“铁包公”,始终牢记人民法官的神圣职责,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秉公办案、无偏无私。要始终坚守法官的职业道德底线,依法办案,不谋私利。同时,也要胸怀大局,心系为民,做一名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好法官。

包公司法精神值得宣扬,要学习包公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不畏难、不怕苦,到问题多、难度大、情况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在排忧解难中树立威信、增进感情、提高水平。只有做到公正不阿,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动真格,才能树立起上行下效的良好风范。

千年包公 第七篇_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影评

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影评

由安徽省纪委牵头组织,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如期上映,好评如潮。

以下就包拯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谈谈一己之见。

影片通过典型的画面,独特的视角,精湛的摄制技术,逼真的演绎,艺术地再现了千年包公的成长轨迹。《诸子语类》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就包公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胸怀百姓的清官,绝非偶然。影片追溯到包氏的历史渊源,春秋时期的楚国贵族申包胥,他出身显贵,正直果敢,衷心护主,威名远播。包拯之父包令仪乃北宋时期进士,文德兼修,为官清廉,家风淳厚,有口皆碑。包拯出身书香门第,耳濡目染父亲的教诲,优良家风的顺延传承,他自身的勤奋读书,严格律己,再加上恩师庐州知州刘筠,为人正直,为官两袖清风的深刻影响,成就了“千年包公”。

包拯饱读诗书,儒家思想的长期积淀,严格自律,小小年纪便“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少年时期的包拯,想到有朝一日为官难于富人相处;一但富人作出不轨之事,不能铁面无私地执法为民,即做出拒绝富人宴请的不俗之举!后来,铁的事实,证明了少年包拯的远见卓识。由此可见他是个原则性非常强的人。成年后的包拯为官26载,在人们耳熟能详的包公大公无私的经典案例,比如“清心诗”、“七弹王逵”、“不持一砚归”、“包公井”等,无不验证之。

生逢盛世却流芳千古的包公,身上承载着人们在旧的封建社会,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51568/

推荐访问:千年包公观后感 电视剧千年包公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