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雾形成的条件

雾形成的条件

时间:2018-06-05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雾形成的条件 第一篇_雾的等级划分标准

雾的等级划分标准,按水平能见度距离划分:

①水平能见度距离在1—10公里之间的称为轻雾。

②水平能见度距离低于1公里的称为雾。

③水平能见度距离200—500米之间的称为大雾。

④水平能见度距离50—200米之间的称为浓雾。

⑤水平能见度不足50米的雾称为强浓雾。

雾的种类较多,根据形成条件的不同,可分为辐射雾、蒸发雾、平流雾、上(山)坡雾等。

我国一年四季都有雾。在夏季,由于天气炎热,一般平原、丘陵地区雾比较少。但在黄山、庐山、娥眉山等上千米的高山上,依旧可以见到云雾缭绕,这是由于暖湿气流在上坡时被迫抬升,气温降低,发生凝结而形成的。

下面介绍几种秋冬春季节比较有影响的雾。

◆辐射雾

辐射雾是由于地面辐射冷却作用,使贴近地面空气层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凝结后而形成的雾。它常出现在有微风而晴朗少云的夜间或清晨,在秋冬季节,我国内陆地区常有这种雾出现。辐射雾往往范围较大,跨越数省,不仅容易造成城市交通拥堵,而且影响高速公路、跨省国道、航空、铁路的正常运营和安全。

◆蒸发雾

蒸发雾是冷空气流经暖水面上,由于暖水面的蒸发,水汽与冷空气混合、冷却过程中迅速凝结形成的雾。它通常发生在深秋寒冷早晨的湖面和河面上,并经常与陆地辐射雾混成一片,如果是在高速公路两边,形成的浓雾容易造成这一路段的交通事故。

◆平流雾

平流雾是当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上,下部冷却而形成的雾。平流雾和空气的水平流动是分不开的,只要持续有风(2—7m/s),雾会持续很久;如果风停下来或暖湿空气来源中断,雾很快就会消散。

据《中国气候总论》一书记载,从春季开始,南方大量的暖湿气流向北挺进,途径较冷的地区时,会形成大范围的平流雾。在沿海地区,当海洋上的暖湿空气流向较冷的海面或陆地时,也常常形成平流雾。南海和东海南部雾季在3—4月,东海北部沿海在5月,黄海南部在6月。海雾往往是影响海上交通的危险天气。

◆上(山)坡雾

上(山)坡雾是空气沿山坡上升,由于绝热膨胀冷却而形成的雾。空气沿山坡上升时,雾在迎风坡上形成。人们常说“云为空中之雾,雾为地上之云”。那弥漫的云雾动如烟,静如絮,白如棉,一直连接到天边。【雾形成的条件】【雾形成的条件】

在秋冬季节,山坡雾如果与辐射雾、锋面雾混合,往往会形成波澜壮阔的云海。山上的云海,人们置身其中,就会迷在雾中;人们在其上,会有腾云驾雾之感。云雾把群山笼罩在飘渺迷离之中。一旦起风时,云飞雾扬,奔突翻腾,使人惊心动魄。

山区的云雾往往是旅游景区的重要资源。

气象学上将雾的等级划分为5个标准,即水平能见度距离在1-10公里之间的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距离低于1公里的称为雾、 水平能见度距离在200米-500米之间的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距离50-200米之间的为浓雾。而水平能见度不足50米的雾,就是强浓雾了。 昨晨在全市范围内出现的雾,就属于浓雾级别,它同时也属于“辐射雾”。这是由于地面辐射冷却作用,使贴近地面空气层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凝结后而形成的雾。这种雾常出现在有微风而晴朗少云的夜间或清晨,往往范围较大,影响交通安全。

雾形成的条件 第二篇_雾的形成和分类

雾的形成和分类

雾的成因

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另一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冶却,便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 另外,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不利于雾的生成。

因此,凡是在有利于空气低层冷却的地区,如果水汽充分,风力微和,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雾。一般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形成雾的机会更多,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凝结核存在。

雾的分类

根据空气达到过饱和的具体条件不同,通常把雾分为以下几种: 陆地上最常见的是辐射雾:

这种雾是空气因辐射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主要发生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这时,天空无云阻挡,地面热量迅速向外辐射出去,近地面层的空气温度迅速下降。如果空气中水汽较多,就会很快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雾。

另外,风速对辐射雾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如果没有风,就不会使上下层空气发生交换,辐射冷却效应只发生在贴近地面的气层中,只能生成一层薄薄的浅雾。如风太大,上下层空气交换很快,流动也大,气温不易降低很多,则难于达到过饱和状态。只有在l一3米/秒的微风时,有适当强度的交流,既能使冷却作用伸展到一定高度,又不影响下层空气的充分冷却,因而最利于辐射雾的形成。 第一种是辐射雾出现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早晨,太阳一升高,随着地面温度上升,空气又回复到未饱和状态,雾滴也就立即蒸发消散。因此早晨出现辐射雾,常预示着当天有个好天气。"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十雾九晴"就是指的这种辐射雾。

第二种雾为平流雾:

当温暖潮湿的空气流经冷的海面或陆面时,空气的低层因接触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的雾就是平流雾。

只要有适当的风向、风速,雾一旦形成,就常持续很久,如果没有风,或者风向转变,暖湿空气来源中断,雾也会立刻消散。

第三种雾为蒸汽雾:

如果水面是暖的,而空气是冷的,当它们温差较大的时候,水汽便源源不断【雾形成的条件】

地从水面蒸发出来,闯进冷空气,然后又从冷空气里凝结出来成为蒸气雾。 一般在南方的暖洋流进到极地区域时,极地的冷空气覆盖在暖水面上而形成蒸汽雾。例如北大西洋上就有一股强大的墨西哥湾流的暖洋流,经常突入北极的海洋上,造成北极洋面上大规模的蒸汽雾。有时候,北极的冷空气停留在冰面上,在冰面裂开的地方,冰下较暖的水就露出来,形成局部的蒸汽雾,蒸汽雾大都出现在高纬度的北极地区,所以人们常称它为"北极烟雾"。

除了极地区域外,冷空气覆盖暖水面的情形还常出现在内陆湖滨地区。夜间湖水面比陆面暖,当夜间陆风吹到暖的湖面上时,在湖面上就会形成一层比较浅薄的蒸汽雾。秋、冬季节,每当冷空气南下以后,在天睛风小的早晨,暖水面还来不及冷却时,就弥漫着这种蒸汽雾。

第四种雾为上坡雾:

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 第五种雾为锋面雾:

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锋前锋后均有,但以暖锋附近居多。锋前雾是由于锋面上面暖空气云层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气内,经蒸发,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凝结形成;而锋后雾,则由暖湿空气移至原来被暖锋前冷空气占据过的地区,经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因为锋面附近的雾常跟随着锋面一道移动,军事上就常常利用这种锋面雾来掩护部队,向敌人进行突然袭击。 其他雾: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又增添了许多新雾。比如:工业排放废气形成的废气形成的光化学烟雾,锅炉、窑炉和生活小煤炉排放的黑色烟雾等。

雾的分布

我国以沿海岛屿雾最多,一入大陆就很快地减少。沿海雾以春夏出现的最多,并且最多雾之月还随纬度的增高而向后移。东京湾沿海2月雾最多,海南岛3月最多,南海沿岸4月最多。东海则以5月最多,杭州湾和长江口附近6月最多,4、5两月也不少,到7、8月就很快减少。黄海沿岸雾日分配很集中,秋冬没有雾,从春季开始有雾,而后逐月增加,

7月达到最多。以后逐渐减少,9、10两月达最低点。渤海是一个内陆海,沿海在秋冬雾反多于春夏。

内陆雾以西南为最多,全年雾日达60日至80日。其他地区则很少。西北地区几乎没有雾,这是因为那里空气所含水分过少的原故。

大陆上的雾多半是辐射雾,所以秋冬最多。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很大,山谷洼地和江河湖泊之上极容易生雾。特别是重庆一带,高空常有逆温层存在,如果风力微强,白天雾上升,停留于逆温层的下面,加强了逆温层底的辐射作用,因而又助长了逆温层的维持。逆温层的加强和维持又便于水汽的积蓄,因此所成的雾,

虽然会在白天消散,但因为逆温层的长久维持,到次日雾仍可生成。这就是重庆特别多雾的原因。

有趣的雾

①"草船借箭"的启示

周瑜妒嫉诸葛亮的才能,欲加害之。于是令诸葛亮限期监造十万支箭。亮欣然接受,并主动把限期由十天提前到三天,且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回到营中,前两天并无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调用事先准备好的二十只装有"布幔束草等物的船,用长索相连,经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当夜五更时候,船己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曹操得到报告,传下命令:"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设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不一会,动员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掉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收船急回。二十只船的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待曹操醒悟,已悔之不及。 船到岸时,得箭十万余支。周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正是: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是《三国演义》上记载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诸葛亮对周瑜的安排,明知是计,却敢于接纳军令状,是早有神机妙算的。"亮已于三日前算定今天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诸葛亮用雾作掩护,不费吹灰之力,得十万余支箭而伏周瑜。曹操却雾中失利,只得叫苦。雾在军事上的妙用,足见一斑。

请葛亮运用自身丰富的天气预报经验,提前三天准确地预报出一场大雾,令世人惊叹,他的预报经验并未留给后人,也无从考证。但天气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掌握了这种规律,就可以预报天气,这在三国时已是肯定无疑的了。 ②为什么冬天的早晨时常有雾?

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是有一定限度的,达到最大限度时,就称为水汽饱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譬如,在1立方米的空气中,气温在4°C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气温在20°C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就可以含水汽17.30克。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时,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小水滴或冰晶。假如在4°C,1立方米的空气中含有7.36克水汽,这时,多余的1克水汽就会凝结成水滴。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就要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造成的。 地面热量的散失,会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会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

气的温度也降低。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层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部分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当近地面空气层里的小水滴多了,阻碍了人们的视线时,就形成了雾。

雾和云主要是由于温度下降造成的,因此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白昼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就减少了,如果那时空气中的水汽较多,就会使一部分水汽凝结成为雾。特别在冬天,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晴天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比夏天更迅速,接近地面的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便得近地面空气层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滴,并且浮在近地层的空气中,形成雾。所以,冬天晴朗的早晨常常有雾。这种雾称为"辐射雾"。

③为什么早晨有雾多半是晴天?

有时候早晨起来,只见迷迷蒙蒙一片大雾,打开门窗,它也会象轻烟一样飘进来。可是不要多久,你可以依稀看见窗外的景物了,最后终于雾散气朗,丽日当空。俗话说:"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正是这个意思。

早晨有雾,大气是潮湿的,但是这天偏偏却是晴天,这是缘故呢?

白天太阳照射地面,地面积累了大量的热,由于水分的蒸发,温度较高的空气也能够容纳较多的水汽,因此空气中的水汽比较多。太阳下山以后,热量就开始向空中散发,接近地面的空气的温度也随着降低,天气越好,天空中的云越少,地面的热不受任何阻碍,散发得越快,空气湿度也降得越低。到了后半夜和早晨,地面空气的温度已经降得很低了,这时候,就是在室内,我们也很容易感觉到上半夜凉得多。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降低以后,空气里的水汽超过了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分布在低空,这就是气象学上所说的"辐射雾",这种雾通常产生在高气压中心附近,而在高气压中心附近,常常是晴好天气。所以出现这种雾的时候,尽管早晨浓雾弥漫,只要太阳一出,把雾气蒸散,这一天就多半是晴天。

④为什么说"雾不散就是雨"?

雾一般都是在半夜到清晨生成,清晨以后渐渐消失。但有的时候,人们也见到了这样的雾,夜里生成了,白天一时不消散,并下起雨来了。

为什么雾不散就有可能下雨呢?

白天不散的雾,大多是与锋面过境有关的。在暖锋未过境前,往往出现锋前雾。在这种雾的上空,有着浓厚的雨云,雨云底部下降的雨,在云底以下蒸发,并在近地面处又凝结,这就是锋前雾形成的原因。这种雾的顶上既然有浓厚的雨云,太阳光无法大量地透进来,而产生雾的条件又继续存在,这样的雾当然不会散。不久,由于雨云越来越厚,云底以下水汽也越来越充沛,雨滴不能在云底下的空间蒸发,而直接落下来,这时就下雨了。

在暖锋过境时,如果有冷暖空气的混合作用出现,可以造成锋际雾。在暖锋过后的暖区中,由于暖湿空气流经冷地面,又会产生暖区雾,这种雾湿度非常大,而且常常和毛毛雨连在一起,在它的后面,往往还有冷锋南下,造成冷锋降水。在沿海地区,海雾有时在夜里侵袭到陆地上来。这种雾到早晨或上午还不消散,就会转变为层状云,而下起雨来。所以"雾下散就是雨"的说法是对的。

我国秋冬季节是雾最常见的季节。近期在我国的华南、华北、西北等地局部地区陆续有雾现身。本期中国气象网《嘉宾访谈》栏目就特别邀请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为大家揭开“雾”的真实面纱,分析它的影响,并为大家生产生活提供一些科学的建议。

雾是因为近地层湿空气受冷凝结而成

【何立富】雾是指贴地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乳白色集合体,使水平能见度距离降至1千米以下时称为“雾”。通常情况下,雾是因为近地层湿空气受冷,气温降至0℃左右使空气湿度达到或接近饱和状态时,在一定的凝结核条件下凝结或凝华而形成。

雾有能见度、成因等多种划分标准

按水平能见度大小,雾的强度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①水平能见度距离在1~10公里之间的称为轻雾。 ②水平能见度距离低于1公里的称为雾。③水平能见度距离200~500米之间的称为大雾。④水平能见度距离50~200米之间的称为浓雾。⑤水平能见度不足50米的雾称为强浓雾。

(★能见度:是反映大气透明度的一个指标,能见度多少米定义为具有正常视力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还能够看清楚目标轮廓的最大距离。)

雾形成的条件 第三篇_雾是怎样形成的

雾是怎样形成的

太平洋表层海流分布示意图

我国沿海每到春暖花开,由冷转暖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迷迷濛濛毛毛细雨的天气,能见度显著降低,甚至

相距几米也难见踪影,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海雾。

【雾形成的条件】

海雾是海面低层大气中一种水蒸汽凝结的天气现象,因它能反射各种波长的光,故常呈乳白色。雾的形成要经过水汽的凝结和凝结成的水滴(或冰晶)在低空积聚这样两个不同物理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还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凝结时必须有一个凝聚核,如盐粒或尘埃等,否则水汽凝结是非常困难的;另一个是水滴(或冰晶)必须悬浮在近海面层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

水汽在大气中要达到凝结,必需要有充足的水汽。虽然广阔的海洋上日夜蒸发着大量水汽,但那里并不是每天都会发生凝结的现象。这是因为大气一旦达到饱和,蒸发就会立即停止,空气中水汽不再增加也就很难达到过饱和状态,而使水汽发生凝结。只有当水面温度比气温高出很多时,暖水面才有可能不断蒸发水汽,源源不断地扩散到冷空气层内,使其保持过饱和状态,凝结过程才能不断进行,出现蒸腾似的雾,这就是所谓的平流蒸汽雾。

另一种凝结方式,就是依赖降低水汽的温度,从而达到过饱和水汽的出现。当暖湿气流经过冷海面时,它把热量传给冷海面而降低了自身的温度,这时饱和水汽量随温度降低呈现出过饱和状态,就会发生凝结。这种凝结现象在海雾发生区是常见的,通常称之为平流冷却雾。我国海区出现的海雾,主要是这种平流冷却雾,在世界众多著名海雾区出现的海雾,也大都是平流冷却雾造成的。这种因降温使水汽量达到过饱和状态形成的海雾还有多种。如高纬度冰雪覆盖的海面,由于冰雪面上的辐射冷却(特别是夜里),常能形成冰面辐射雾;此外,岛屿地形的斜升作用,常将从海面吹来的温暖空气在岛屿迎风面上抬升,便有可能因上升降温促进凝成为地形雾。海雾因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成4种类型。

大西洋表层海流分布式意图

水汽的凝结是产生海雾的一个重要条件,凝结的水汽如何保持在低空层中而不下落,这是形成海雾的另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要保持凝结的水汽在低空积聚,这就需要水汽凝结的雾滴(水滴或冰晶)足够的小。经测量雾滴的直径一般为10微米左右,比通常的雨滴要小1000倍左右,因此雾摘下降的速度很慢,每分钟仅1厘米左右,看似好像积聚不动的状态,所以有雾时一般风速都很小,风速大时雾滴很快就被吹散或蒸发掉。

对海雾雾滴残存物的分析发现,其凝结核中燃烧核占50%,盐微粒占40%,土壤粒子占1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比例呢? 经分析这些燃烧核个体都很小,半径在1微米左右,而绝大部分盐粒的半径却在2-4微米之间,此外,燃烧核的表面常有一层吸湿性物质薄膜有利于凝结。

毒雾封锁达达尼尔海峡

达达尼尔海峡地理位置示意图

1995年2月13日清晨,一股浓密的大雾,笼罩在黑海、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一线,这一带正是欧亚大陆的交界地区,在马尔马拉海的东西两端连系着世界上两大著名海峡,东端为沟通黑海与马尔马拉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伊斯坦布尔海峡)。海峡全长30公里,成“S”型,平均深度为50米,最宽处位于北面第一弯道达3.4公里,最狭处在第二大桥为830米,海峡把欧亚大陆分开,也把土耳其分为欧亚两部分,是黑海沿岸国家唯一出海口,也是国际上著名水道。西端为沟通马尔马拉海与爱琴海的达达尼尔海峡(恰纳卡莱海峡),长65公里,宽7.5公里,水深70米,也是黑海国家进入大洋的唯一通道。这两个海峡平日交通特别繁忙,每日来往船只多达二三百条,绝大多数都是万吨和十万吨以上的大型远洋船舶,海雾使海峡造成拥挤,严重影响交通,船只慢行几十公里的海峡要比平时多出几倍的时间。

这次浓雾一出现,就引起船员们的注意,他们普遍认为这不是一般的海雾,这种雾呈黄色,带有刺鼻的硫磺味,经土耳其有关部门分析,

这是严重的空气污染造成的,是海峡两岸汽车废气和冬季取暖烧煤排出的废气,废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硫,当海雾发生时,雾滴与二氧化硫微尘混合在一起,长时间徘徊在空气中,是一种带有毒素的海雾。

伦敦雾

2月正值隆冬,是当地最寒冷的日子,沿岸取暖排放的废气日益增多,从而造成这次有毒的浓雾。浓雾已使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北口能见度下降到零,土耳其不得不暂时关闭海峡,使这条十分繁忙的国际航道陷入瘫痪状态,造成海峡两端各有100多条船舶停泊待命。由于这场浓密毒雾的出现,联结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的达达尼尔海峡的通道也关闭了,造成有1000万人口的伊斯坦布尔市的公路和空中交通相继中断,其影响是近几年来少见的。

因烧煤排出的二氧化硫引起的毒雾,在沿海城市会经常出现,以伦敦的烟雾最为著名。伦敦是国际上著名的大都市,18世纪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港和国际贸易中心。伦敦位于泰晤士河谷,地势低洼,在冬季常受南英格兰一带上空高压脊的影响,使伦敦常处于无风、逆温状态,极易形成雾,故伦敦有世界"雾都"之称。1952年12月5-8日,在4天时间里,由于烟尘中的二氧化硫在逆温条件下形成的毒雾持续不散,使数以万计的市民感到呼吸不畅,患病者日益增多,最终因这场毒雾致死的人数高达4000多人,造成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毒雾灾害,震惊全球,促使英国政府采取紧急措施,杜绝冬季用煤取暖,才逐渐恢复了伦敦冬日的原有面貌。今日伦敦,泰晤士河畔水鸟成群栖息飞翔,在远处遥望河旁的英国国会大厦清晰可见,更远处的伦敦桥仍历历在目,以往浓雾笼罩伦敦的混沌景象早已成为历史。

“向阳红16”号考察船雾沉东海

“向阳红16”号考察船

1993年5月2日清晨,浙江舟山群岛海域薄雾缭绕,海面像蒙上了一层面纱。这个季节正值冷暖气团在东海交汇的时期,海雾阵阵由南向北袭来,整个海上雾气濛濛,能见度极差。此时,我国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6”号海洋科学考察船,为执行大洋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任务,刚于5月1日从上海港启程前往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预定作业海区行进。当考察船行驶在北纬29°12′、东经124°28′海域,时针指在5点5分的时光,剧烈的震动使船舱里的物品纷纷落地,船上所有的人都被惊醒了!随后,“嘎、嘎”的钢板撕裂声让人惊心,紧随着更剧烈的震动发生了!此时船上的报警信号铃只响了两声就中断了。

5分钟后,海水向船舱猛涌,船只开始加速倾斜,以极快的速度下沉,在确定船只无力自救时,船长发出了“

弃船”的命令,大家迅速往海里施放救生艇,由于右舷已严重变形破损,悬挂在这里的第2号和第4号救生艇已撞坏,无法使用,人们自发地赶到左舷,用太平斧砍下了第1号和第3号救生艇,以及两个橡皮救生筏。在5点25分船长最后离开了考察船,与其他106名船员和科考人员登上了救生艇,5点37分全体人员默视着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向阳红16"号考察船,船尾向下,船头朝上急速地沉没在我国东海。

这次海洋科学考察船沉没,是建国以来罕见的事故。事故的起因是一艘3.8万吨的塞浦路斯籍“银角”号货轮,不顾雾天在繁忙航线上航行的规则,从侧面向“向阳红16”号船右舷撞击,该轮巨大的船鼻如一把利斧插入考察船的机舱,瞬时机舱进水,主机失去动力,连第3声警钟因电源中断而未拉响,就迅速沉没。造成近亿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向国际有关组织承诺的大洋锰结核的考察任务,并有3名科考人员,因舱门变形无法打开而与船体沉没海底,这是多么沉痛的代价。

“向阳红16”号被撞沉的瞬间

“向阳红16”号考察船是1981年建造的,排水量4400吨,最大航速19节,续航力达1万海里,抗风力12级。船上装有先进的通讯导航设备,以及海洋各学科的实验室和仪器,可在除极区以外的大洋海域进行海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该船自建造以来,已5次赴太平洋进行多金属结核资源的考察任务,并多次在我国近海执行海洋科考工作,是国家海洋局40余艘海洋公务船中的骨干船。按船上配备的先进导航设备,在雾区航行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对方违反雾区航行规则,当发现科考船在其前方时仍未采取回避措施,导致酿成这次船毁人亡的惨祸。

在长江口发生浓雾撞船事件是屡见不鲜的,因为这个海区是我国沿海的一个多雾区,入春后至盛夏前,东海自南向北进入雾季。长江口至舟山群岛是这个海区的多雾中心之一,年平均雾日约60天,雾区可从沿岸向东延伸至东经126度附近,宽约300-400公里的范围,呈现出不规则的零碎雾块和雾堤,这里的海雾日变化也很明显,一般海雾多在夜间和清晨出现,中午最少。

青岛“雾牛”

青岛“雾牛”

【雾形成的条件】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沿海,胶州湾的出口处,是我国重要的商港和军港,

每天进出港口的船只达百艘以上,但每年3-7月濛濛的海雾不时笼罩着青岛,给繁华都市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海上航运交通遇上这种天气,往往给海员们增添无限的烦恼和忧虑,这是无数血的教训留给他们的阴影。最严重的海雾造成的灾害是1976年4月,青岛胶州湾内连续4天浓雾,在这期间就有3艘货轮,在同一块礁石上触礁,造成搁浅或沉船的严重事故。

青岛为什么多雾?这是因为每逢春夏之交,受渤海冷水团的影响,沿山东半岛向南流经的海水温度要比周围低,此时南来的暖湿空气频频北上,青岛附近海域正处于冷暖交汇的地方,易形成海雾。在雾季青岛平均每月有雾天多达12天,少则也有3天。每当海雾季节,天空异常混沌,白天也要开灯照明,特别是雾日连续几天,给人带来一种烦闷感,往往就在此时一种粗犷低沉的"哞!哞!"老牛似的吼声,会不断传到每个人的耳中,这种声音的反复出现,打破了周围空气的沉寂。人们称为"雾牛"的吼声,其实是一种导航设备。用于导航的发声设备很多,有雾笛、雾钟、雾哨等等。每当海面出现雾、雪、暴风雨或阴霾等天气时,海上能见度小于2海里,一般常使用的灯光或其它目视信号已失去作用,常用声响进行导航,"雾牛"正是声响导航的一种。

"雾牛"是本世纪初德国人修建的,实际上是一种电雾笛,其工作原理与我们常见的蒸汽火车头上的汽笛原理是一样的。1954年我国又重新在团岛灯塔附近装上了电雾笛。这种电雾笛就是一个大功率的电喇叭。电喇叭安装在塔的顶部,喇叭口正对着进出青岛港的航道;电喇叭的电源部分安装在塔的底部,有变压器、记数器、控制开关等。当海雾来临时,人工启动开关,电雾笛便每半分钟鸣发4次响声,周而复始,直至能见度大于2海里时,才关闭。电雾笛构造简单,便于操作,占地面积小,维护费用少,实用性强,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着。雾笛的安装点位于青岛市区的西南角,临胶州湾畔,雾笛响声可传送5海里,可以回响在整个胶州湾和青岛市区,因而,初到青岛观光的人们,很难辨别出声音的确切位置,仿佛就是从海上传来的哞哞老牛叫声。

海雾的预测

我国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大楼

海雾是海洋上的危险天气之一。它对海上航行和沿岸活动有直接影响,长期以来海洋气象学家对海雾的生消机制作了多方研究,为预测海雾提供了较充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技术,目前预测海雾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种。

一是天气学方法,把海雾作为天气现象来对待,尽可能地考虑到各个水文气象要素的作

雾形成的条件 第四篇_雾产生的原理

雾产生的原理:

玻璃在温度高、温差变化显著的条件下,往往产生雾,这是由于玻璃表面在较高温度下含有已饱和过饱和的空气在迅速降温后,容纳不了已有的水汽,多余的水汽在玻璃表面由于异质成核的作用而凝结成很细的露珠,使光线发生漫反射,从而形成雾化不透明状。 防雾效果:

最佳的防雾效果,即使玻璃在结雾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丝毫看不出有水汽在玻璃表面凝结的过程,也就是即不起雾,也不会因太吸附水而形成玻璃表面水痕流淌。使用了新元素防雾膜的玻璃,当水汽到达玻璃表面时,水汽被一层层地铺展、拉伸到玻璃整个表面的同时这种薄得微乎其微的一层水膜,在被吸附与被快速蒸发的循环过程中,始终不会形成结雾。犹如玻璃表面有一层看不见“火焰”,水汽一旦接触即会蒸发

雾形成的条件 第五篇_高考地理 关于霜雾的知识点

高考中常考的一些天气现象

霜 是水汽(也就是气态的水)在温度很低时,一种凝华现象,跟雪很类似。严寒的冬天清晨,户外植物上通常会结霜,这是因为夜间植物散热的慢、地表的温度又特别低、水汽散发不快,还聚集在植物表面时就结冻了,因此形成霜。

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才会结霜。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

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翻翻日历,每年10月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气。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霜本身对植物既没有害处,也没有益处。通常人们所说的“霜害”,实际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时产生的“冻害”。

雾 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气温接近露点,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的出现以春季二至四月间较多。 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雾形成的条件: 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增加水汽含量。一种雾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数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空气中的水蒸汽逐渐受冷液化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做平流雾;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可以看出,能具备这些条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

城市中的烟雾是另一种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类的活动。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锅炉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烟尘悬浮物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不易扩散,与低层空气中的水蒸汽相结合,比较容易形成烟尘(雾),而这种烟尘(雾)持续时间往往较长。如被称为“雾都”的伦敦。

雾消散的原因,一是由于下垫面的增温,雾滴蒸发;二是风速增大,将雾吹散或抬升成云;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传,热量下递,近地层雾滴蒸发。

雨 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按照降水的成因分: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气旋雨)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51118/

推荐访问:平流雾形成的条件 辐射雾形成条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