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时间:2018-05-31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第一篇_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http:// 2011-02-05 11:10:05 来源:牟平区网宣办 [大 中 小] 胶东在线消息 未来五年,牟平城乡将发展成什么样?刚刚出台的《烟台市牟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给出了答案:向东南西北拓展城市布局,李俚线以北区域将成为城市生态涵养带,城区路网将建26条道路和22座桥梁,9个镇将打造各具特色小城镇„„

东南西北,构建城乡发展新布局

“十二五”时期,牟平将按照“西接、东进、南扩、北上”的发展思路做好城市发展规划布局,既要着重体现“区”的特点,又要着眼与烟台中心区功能融合。

西接:衔接烟台市规划中的“东延”发展战略,密切与烟台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联系,进一步向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强与高新区、莱山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构筑大城市发展格局,做强烟台城市东翼。

东进:依托邻接威海高新区及威海大学城的地域优势,共享教育和科技两个高地的资源,建设面向日韩的产业协作区,打造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先导区。

南扩:以李俚线以北区域作为城市生态涵养带,重点推进风云林场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肺”,加快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兴旺的生态功能区和兼具丰富文化内涵、独特山水景观的风景名胜区。

北上:高标准推进北部区域的开发建设,在做实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的同时,利用北部优质海岸线、广阔的海域空间,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节点。

城乡一体,统筹基础设施新衔接

牟平将加大在交通路网方面的投入,统筹考虑城镇和农村的需要,推进城镇间基础设施衔接,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抓好滨海路东延至威海界工程、成龙线、牟乳线、牟白线、俚李线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改造,配合做好烟海高速、青荣城际铁路工程建设,精心筹划建设游艇码头。

加快新城大街东段、大窑路北段、工商大街东西两段、师范路北段、东外环等26条道路和22座桥梁工程建设;搞好城区、开发区、度假区、沁水韩国工业园、台湾工业园“五大组团”的主要道路建设,形成便捷完善的城市路网体系。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油路;扩大公交线网覆盖面,逐步实现农村客运公交化,缩短南部山区与北部经济圈的空间距离。

各具特色,明确功能结构新定位

“十二五”规划给姜格庄、武宁、水道、龙泉、观水等镇提出了明确的规划愿景: 姜格庄镇应以姜格庄台湾工业园为载体,突出低碳生态小镇特色,加快引进建设低碳工业项目和清洁环保项目,做强产业园区,打造城市新区,带动小城镇建设。

武宁镇应在实施镇驻地改造中加快与城区融合,在配合鱼鸟河开发中加速与城区融合,加速建成城区卫星镇。

水道镇要以黄金产业为龙头,依托骨干企业,加快镇驻地改造建设,提升配套服务功能,通过做强龙头、做大产业、聚集人气,带动小城镇膨胀发展,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中国黄金小镇”。

王格庄镇要以石材产业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打响“牟平白”的石材品牌,加快建立辐射烟威的石材加工、销售、中转集散基地,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区域中心小城镇。

龙泉镇要突破发展以温泉养生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业,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国北方温泉养生小镇”。

玉林店镇、莒格庄镇要借助昆嵛山的生态优势,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秀美的田园风光,大力发展田园采摘游、乡村体验游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形成游玩在昆嵛山、吃住在小城镇的互动发展格局。

观水镇要依托观水国家级果蔬批发市场,大力发展果品深加工和以苹果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打造配套完善、货畅其流的“中国苹果第一镇”。

高陵镇要发挥毗邻城区、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近郊休闲旅游、文化体验、蔬菜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特色产业型省级中心镇。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第二篇_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普惠市民

我们的北京,正迈着坚实稳健的步伐,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为北京描绘了新的蓝图。

拿到规划,本报记者边读边采访了规划起草人,采访了市发改委等有关委办局,对‚十二五‛规划纲要亮点进行梳理,为读者精心进行了八个整版的解读。

回望刚刚走过的‚十一五‛,北京的发展业绩骄人。‚十二五‛规划纲要用了四个‚最‛来概括上一个五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 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有理由相信,‚最‛存在于历史,未来成就于‚更‛。下一个五年,注定将是北京更好的五年。且看‚十二五‛展宏图。

‚十二五‛,北京将建世界之城。

世界城市,是北京‚十二五‛蓝图的目标指向,提纲挈领,贯穿整个规划。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长远目标得到确立,成为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持久推进首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北京向更高价值目标和更高发展水平迈进。 ‚十二五‛,北京将建创新之城。

‚创新驱动发展‛首次在北京的五年规划中单独成篇,并且摆在了规划总体目标的第一部分。北京的目标是‚国家创新中心‛。 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科技资源最为富集的北京责无旁贷。未来5年,北京将举全市之力,推进‚科技北京‛战略,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和南北两个高端产业聚集区,着力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的创新型企业。北京将全面打造国际人才聚集高地,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十二五‛,北京将建绿色之城。

‚让森林走进城市‛‚水秀而可近,岸绿且可亲‛……‚十二五‛规划用清新如诗的笔触,描绘着绿色的北京。

绿色既是一种生产方式,又是一种生活方式。‚十二五‛时期要全面实施‚绿色北京‛战略,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持续推进大气治理,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修复,加快形成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大幅提高首都生态文明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既服务于当代市民,又服务于子孙后代的宜居家园。

‚十二五‛,北京将建文化之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所在。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北京,文脉延绵。南北中轴线和朝阜大街,搭起了古都风貌骨架。‚十二五‛时期,北京着重围绕这‚一轴一线‛重构历史文化魅力走廊,推进旧城保护,重现古都风貌,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十二五‛,北京将建畅通之城。

交通拥堵,大城之痛。‚十二五‛时期,要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引导小客车合理使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综合管理与服务水平,积极倡导文明出行。目标明确:交通拥堵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0%。

立足于新的起点,古老的北京城又一次展开了五年规划蓝图。 ‚十二五‛规划,是蓝图,也是承诺——一座城市给这里生活的人们许下的承诺,一座城市面向世界许下的承诺。

我们生活在北京,我们和北京奋斗共进。

‚十二五‛规划纲要亮点

GDP增速降了居民收入增了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各项指标基本都要高于‚十一五‛,惟如此,才有进步和发展。但历来列在首要位臵的GDP增速,这次却被‚调低‛了。北京从1996年的‚九五‛计划直到‚十一五‛规划,GDP的年均增速预期目标一直为9%,而在‚十二五‛规划中则调低为8%。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则从‚十一五‛的年均增6%提高到8%。同样的8%年均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和GDP首次齐头并进。 一减一增之下,才有更好的发展。

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李素芳说,过去很长时间里,居民收入增长是低于地域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增长速度的。‚十二五‛规划可以说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力求通过指标的变化,体现政策取向,

实现‚发展惠及人民‛。所以在规划纲要中,调高了居民收入增速、调低经济发展速度,使二者处于均衡发展的状态。

同时应该看到的是,长期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确定8%的GDP年均增长速度,主要基于对未来五年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判断、对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以后北京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而在调低经济总量增速的同时调高居民收入增速,则意味着收入分配的调整和民生投入的增加。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深入落实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以确保居民收入和GDP增速齐头并进不会落空。

淡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生活

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规划指标大幅缩减,由39项缩减为25项。这其实也是一个减和增并举造成的变化。减下去的,基本都是经济类指标,而增加的则是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

‚十二五‛规划纲要淡化了经济类指标,强化了社会发展、创新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指标,经济指标只有四个,占16%。

在指标框架上,‚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四大类。25个指标中,预期性指标为11个,其

余均为约束性指标,其中绿色发展有10个指标,9个均为约束性指标。

在指标框架上,纲要突出了主要的、有重大影响力的指标,突出了工作重点。同时,‚十二五‛规划纲要还增加了一些‚十一五‛规划纲要没有的指标,如最终消费率、年技术交易额、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生活垃圾资源化率。

缩减的指标中,有些可通过任务去安排,比如入境游人数,而有些指标是已接近或达到100%,比如义务教育入学率。

命题关注民生规划以人为本

车多了怎么办?人多了怎么办?垃圾多了怎么办?除了关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空间优化、区域合作等城市发展的宏观命题外,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都成了规划的重点。市民生活中的‚小‛事,在‚十二五‛规划中成了‚大‛命题。

规划归根结底的意义是为了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未来五年,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已经确定,宏大目标下,站在市民的角度,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李素芳是‚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小组组长,她这样回答:‚市民最关心的,无非是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能够更方便,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条件能够不断改善等等这些切身相关的方面。‛ 翻开规划,‚发展惠及人民、城市服务生活‛这样的理念贯穿始终。目标表述得平实而亲切:‚为劳动者创造充分就业机会、使广大市民成为健康北京人‛……指标数字定得清楚鲜明:‚五年新建和改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第三篇_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政治)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

“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三、“十二五”目标

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43%提高到47%;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

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四、规划要点

1、住房调控: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2、城镇化:中小城市放宽落户条件

3、收入分配: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4、十二五——主题:“科学发展”;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扩大内需:“扩大内需”首次单独成章

6、财税改革:开征环保税、缓解环境压力

7、全面改革: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8、农地征用:征地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条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9、行政改革:探索推进“省管县”体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

10、金融市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全国农业和农村十二五规划要点(政治)

一、成就

粮食连年增产,总产连续4年保持在5亿吨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先后跨越4千元、5千元大关,年均实际增长8.9%。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分别增长4个和16个百分点,标志着科技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农业生产方式正由千百年来人力畜力为主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7:1;乡镇企业增加值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12.9%;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超过23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10%以上。

二、机遇

把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政策导向,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的氛围更加浓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更加有利。一是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9万亿元,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力度将持续加大。二是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将超过50%,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目标,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任务,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基本原则

(一)坚持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解决好13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位,坚持立足国内保障基本自给的方针,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二)坚持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条件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坚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必须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优化种养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亿万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坚持把推进农村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农村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动力源(8.28,-0.22,-2.59%)泉,必须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强化农村土地管理,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关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五)坚持把加强宏观调控作为重要手段。加强宏观调控是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物价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增强短缺农产品供给能力,完善贸易调控和产业准入政策,防止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第四篇_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完整版

山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刚刚收获“十一五”的硕果,山西人民又踏上“十二五”的征程。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上,《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为“十二五”时期的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路线图”。

未来5年,山西将有哪些变化?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关乎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发展指标又将如何实现? 居民收入比肩GDP达到13%

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二五”时期我省主要发展指标:山西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目标为13%,2015年将达17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2015年达到 36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5年达到50000亿左右;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5年增长 1.1%,2015年将达到9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提高到13%,2015年将达30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2015年达到9000元以上;森林覆盖率5年增长5%,到2015年达到23%。 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完善空间开发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

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吸引人口、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6个盆地相对集中,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0个县、市、区。“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 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着力打造“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实现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本行政区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

公路:到2015年,“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铁路:建成大西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大同至张家口、太原至焦作、忻州至五台山至保定等客运专线。完善晋煤外运通道建设,重点建成中南部铁路通道、准朔铁路、太兴铁路等。

航空:完善全省机场布局,将太原机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区域枢纽机场,完成大同、吕梁、五台山等机场扩建、新建工程,新增平朔机场、平遥通勤机场。

综合运输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要求,重点建设6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和5个省级综合运输枢纽。

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供电、给排水、供气、供暖、交通等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煤炭工业: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重点培育4个亿吨级、3个 5000万吨级特大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焦炭工业:到2015年,全省焦炭总产量动态控制在1.2亿吨/年左右。

冶金工业:到2015年,全省生铁、粗钢产能分别控制在4500万吨、4000万吨,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产能分别控制在800万吨、200万吨、180万吨。

电力工业:到2015年,电力装机达到0.8亿千瓦至1亿千瓦。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努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我省“7+2”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的基础上,增加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建设1万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

抓好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

县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一县一业”基地县和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晋中盆地和晋南盆地五大特色农业板块,到2015年建设10000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全力抓好新增1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加快实施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大同盆地100万亩盐碱地改造工程。

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力度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三个城镇群,构建太原都市圈“一核一区三组群”的城镇空间格局,把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大都市,增强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力。

加快推进太原榆次同城化,加快太原南部新区和晋中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将两市结合部划定为“共建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两市道路、轨道交通、供水、供热等设施对接共建,共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推进晋北中部城镇群建设,加快晋南中部城镇群建设,促进晋东南中部城镇群建设。

实施“大县城”战略,到2015年,1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县城达到20个,5—10万人口规模的县城达到40个。

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以造林绿化为重点,改善生态空间质量,继续实施国家八大水土保持工程,重点推进省级六大水土保持工程。尽快启动重点水源保护工程。

到2015年,设区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75%,建制镇燃气普及率达到50%。

“净化山西”要重点开展“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污染减排工程、节能重点工程、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建设健康山西,到2015年,全省群众健康素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处于中部前列。

加强民生建设,积极扩大就业,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达到省级统筹;加紧建成和发放“社会保障一卡通”。

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房制度。对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到2015年,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农村危房改造问题。

充分利用试验区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综合配套改革”两个关键,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产品由低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第五篇_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第一讲:以人为本是“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核心

解读词: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主讲人:崔自铎(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党校系统优秀教师,原任理论部副主任,现为中国人学学会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顾问)

报告摘要:规划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高举、三个以、两个促”。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指导思想的目标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规划指导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价值观,是贯穿于规划指导思想每项具体内容的灵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为民、利民、富民、福民、靠民的意识,对于科学地制定、自觉地实施规划,十分重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因为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人民民主,就不是社会主义;没有人民民主,就会葬送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实现人民民主,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民主意识,就能够比较顺利地科学制定、实施和落实规划。

第二讲:规划目标是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主讲人:肖云(经济学教授,中国党专家组成员,获中联部表彰)

报告摘要:“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相关专题:

第三讲: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关键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主讲人:吴振坤(经济学教授、编著49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原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现任国杰老教授研究院副院长)

报告摘要: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可从八方面解读:科学发展观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

主体的发展理念,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还应坚持以无数个个体为本位的发展理念,因为只有把发展落实到个人,发展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社会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必须搞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点和主线,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重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在发展不平衡中努力做到相对平衡;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子孙后代的长久福祉,必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统筹兼顾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一条根本方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解决动力问题。实践证明,改革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理所当然地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以上述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相关专题:

第四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关键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主讲人:辛守良(经济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原任教务部主任,现任中央党校离退休干部局党委副书记)【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报告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三个转变”,这就清楚地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向。规划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基本要求是抓好五项重点工作,实现“五个坚持”。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着力推进需求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抢占未来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讲: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拉动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主讲人:辛守良(经济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原任教务部主任,现任中央党校离退休干部局党委副书记)

报告摘要:规划强调,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充分挖掘和释放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是促进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挖掘和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必须同时启动国内三种消费需求,收入型消费、信贷型消费和预期型消费;关注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处理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着力推动居民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同时,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强社保建设,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保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服务消费,积极推进消费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第六讲: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解决好“三农”问题

主讲人:肖云(经济学教授,中国党专家组成员,获中联部表彰)

报告摘要:“十二五”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任务有六项:1、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必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必须严格保护耕地和建设高产农田;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必须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第六篇_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第一章 “十一五”成就

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约合6.04万亿美元,全球第二位,年均增长11.2%。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109元,年均增长9.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5919元,年均增长7.8%。

第二章 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题、主线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主题 科学发展

3.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章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1.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十一五期间,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约合6.04万亿美元,全球第二位;人均GDP仅为4800美元,在全球排名105位。

日本54742亿美元,人口1.2777亿,人均GDP42,263美元,是中国的8.8倍。美国人口3.05亿,人均GDP48066.89美元,是中国的10倍。

2010年“全球最幸福国家”排名:丹麦居首,中国第125位

2010年中国综合国力排第七

2010年世界竞争力排名:香港台湾排前10 中国内地29。

2011年4月7日博鳌论坛《亚洲竞争力报告》显示,在51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韩国排名第一,台湾第二、第三日本、第四是新加坡、第五是香港,中国大陆仅排在第11位。

2. 国际国内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潮流。

3.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推动科学发展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可持续、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4.科学发展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是发展。

第四章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1.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正是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的关键时期,如何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严峻挑战。

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往往集中爆发,极易出现社会问题突出、经济停滞不前的窘境,从而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主要表现与基本特征有: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

当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800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问题。“十一五”规划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未能如期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也没有实现,反而问题更突出,这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的“加快增长”目标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过度工业化、过度重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模式,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映射到社会、政治

和生态领域,就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官员腐败、城市二元社会(市民和农民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应对的挑战。

中国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

“中等收入陷阱”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49785/

推荐访问: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重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