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湖北人口

湖北人口

时间:2018-05-29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湖北人口 第一篇_湖北省常住人口地区分布如下

湖北省常住人口地区分布图

地区人口分布:

武汉市 9785392 黄冈市 6162072 咸宁市 2462583 黄石市 2429318十堰市 3340843 随州市 2162222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290294 仙桃市 1175085 潜江市 946277 天门市 1418913 神农架林区 76140

荆门市 2873687

天门市人口161万人

麻城市 人口116万人

钟祥市人口103万人

潜江市人口101万人

蕲春县人口97万人

大冶市人口89万人

恩施市人口77万人

红安县人口65万人

应城市人口64万人

大悟县人口61万人

南漳县人口59万人

谷城县人口55万人

建始县人口51万人

房县人口49万人

巴东县人口48万人

竹山县人口45万人

长阳县 人口41万人

秭归县人口39万人

团风县人口36万人

来凤县人口31万人

五峰县人口21万人

【湖北人口】

宜昌市 4059686 襄阳市 5500307 鄂州市 1048672孝感市 4814542 荆州市 5691707 县市人口分布: 仙桃市人口148万人 监利县人口146万人 枣阳市人口110万人 汉川市人口108万人 公安县人口103万人 浠水县人口103万人 阳新县人口99万人 黄梅县人口98万人 洪湖市人口92万人 广水市人口92万人 利川市人口84万人 松滋市人口84万人 武穴市人口73万人 石首市人口65万人 京山县人口65万人 孝昌县人口64万人 安陆市人口63万人 郧县人口62万人 沙洋县人口60万人 罗田县人口59万人 云梦县人口58万人 宜城市 人口56万人 老河口市人口51万人 郧西县人口51万人 枝江市人口51万人 赤壁市人口50万人 丹江口市人口49万人 当阳市人口48万人 崇阳县人口47万人 通城县人口46万人 通山县人口42万人 英山县人口41万人 江陵县人口40万人 宜都市人口39万人 咸丰县人口36万人 竹溪县人口36万人 嘉鱼县人口36万人 宣恩县人口34万人 保康县人口29万人 鹤峰县人口22万人 远安县人口20万人 兴山县人口19万人

合计:6030万人

湖北人口 第二篇_2013年湖北人口发展状况

2013年湖北人口发展状况

2013年湖北省常住人口发展呈现总量小幅增长,人口出生率进一步回升、城镇化发展更注重质量、三大区域均有增长、劳动力资源进一步减少、总抚养比上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首次突破10%、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的特征,有效的人口控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压力,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人口老龄化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凸显。 一、常住人口小幅增长,人口出生率进一步回升

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3年末,湖北常住人口为5799万人,比2012年的5779万人增加20万人,增长0.35%。全省2013年出生人口64.14万人,出生率为11.08‰,比2012年上升0.0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5.60万人,死亡率为6.15‰,比2012年上升0.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28.5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3‰,比2012年上升0.05个千分点。从2000年到2013年,虽然湖北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保持在5‰以下,人口总量呈现持续低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人口出生率回升到10‰以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年有所回升,主要是20—29岁生育旺龄妇女人数逐年增加,生育基数增大所致。2013年湖北男性人口为2971.99万人,占总人口的51.25%;女性为2827.01万人,占总人口的48.7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13,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55下降0.42,比2012年的105.28下降0.15,人口性别结构更趋合理。湖北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压力,有力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为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城镇化发展更注重质量,三大区域均有增长

近几年把缩小城乡差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同繁荣、共发展,加快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来抓,全省2013年城镇化发展更加注重质量。湖北省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末,湖北城镇常住人口3161.03万人,占总人口的

54.51%,与2012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69.2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1.01个百分点。2013年末全省乡村人口为2637.97万人,比2012年的2687.23万人减少49.26万人,下降1.83%。2013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3.73%,湖北高于全国0.78个百分点,湖北在全国的位次比上年上升一位,为第12位。湖北城镇化率在中部六省中仍处于第1,比山西的52.56%高出1.95个百分点,比江西的48.87%高出5.64个百分点,比湖南的47.96%高出6.55个百分点,比安徽的47.86%高出6.65个百分点,比河南的43.80%高出10.71个百分点。同时,注意到中部其他省2013年城镇化率提高的幅度为:河南提高1.37个百分点、安徽和江西都提高1.36个百分点、湖南提高1.31个百分点、山西提高1.30个百分点,而湖北提高1.01个百分点,中部5省2013年提高的幅度高出湖北0.29—0.36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武汉城市圈、鄂西北和鄂西南三大区域的人口都有小幅增长,流动人口进一步向大中城市和城镇集中。2013年武汉城市圈常住人口为3073.82万人,比上年的3062.85万人增加10.97万人,增长0.36%。其中武汉市常住人口为1022.00万人、黄石市244.50万人、鄂州市105.70万人、孝感市485.30万人、黄冈市625.19万人、咸宁市248.50万人、仙桃市118.49万人、潜江市95.24万人、天门市128.90万人。武汉城市圈的城镇人口为1816.69万人,比上年的1785.17万人增加31.52万人,城镇化率为59.10 %,比上年的58.28%提高0.82个百分点。鄂西北襄阳市、十堰市、随州市、神农架林区即“襄十随神”区域常住人口为1121.49万人,比上年的1116.28万人增加5.21万人,增长0.47%。其中襄阳市常住人口为559.12万人,十堰市336.70万人,随州市218.01万人,神农架林区7.66万人。鄂西北“襄十随神”区域的城镇人口为577.72万人,比上年增加14.06万人,城镇化率为51.51%,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鄂西南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恩施州即“宜荆荆恩”区域常住人口为1603.69万人,比上年的1599.87万人增加3.82万人,增长0.24%。其中宜昌市常住人口为409.83万人,荆州市573.94万人,荆门市288.72万人,恩施州331.20万人。鄂西南“宜荆荆恩”区域的城镇人口为766.63万人,比上年增加23.69万人,城镇化率为47.80%,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从三大区域看,鄂西北“襄十

随神”区域的常住人口增长幅度略大,鄂西南“宜荆荆恩”区域的城镇化率增长略快,鄂西南区域常住人口增长幅度略小。

三、劳动力资源进一步减少,总抚养比上升

2013年末,湖北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4368.6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5.33%。全省劳动年龄人口比2012年4386.87万人减少18.20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4407.20万人减少38.53万人。从人口预测的数据看,全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3年到2020年将持续减少,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全省劳动力资源已表现为进一步减少的趋势。2013年湖北少儿抚养比为19.18%,比2012年的18.80%上升0.38个百分点。2013年老年抚养比为

13.56%,比2012年的12.93%上升0.63个百分点。2013年总抚养比为32.74%,比2012年的31.73%上升1.01个百分点。全社会的总抚养负担进一步增加。据预测数据,到2020年湖北人口的总抚养比将达到42.37%,比2013年提高9.63个百分点,总抚养比的大幅度上升,将对湖北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首次突破10%

从2003年湖北开始进入老龄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2013年末,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92.22万人,比上年的567.14万人增加25.0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21%,比上年的9.81%提高0.40个百分点,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9.09%提高了1.12个百分点,这是湖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首次突破10%,表明湖北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了。随着0-14岁年龄人口的不断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今后湖北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据预测数据,到2020年湖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18.37万人,比2013年增加226.1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3.79%,比2013年提高3.5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的总量不断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对湖北的养老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五、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湖北省多年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近年来,湖北省教育事业费一直保持较快增长,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办学投入增加,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教育指标的比较需要足

够长的时间跨度,这里将2013年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湖北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指大专以上)的人数由3900人上升为10519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2646人上升为20450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4278人上升为3485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426人下降为22120人。文盲率由2000年的7.18%减少到2013年的4.82%,下降2.36个百分点。可见,随着湖北不断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全省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湖北发展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后劲也不断增强。

湖北人口 第三篇_湖北历史人口与姓氏来源

湖北历史人口与姓氏来源【湖北人口】

云梦县

1、人口数量

云梦县地处平川,土地肥沃,因而人口增殖较快。然而历史上易受水灾和兵燹破坏,人口散失也较快。经过宋元末季战乱,县境人烟稀少,虽经明初大力移民入境,洪武末年(14世纪末)全县也只有4000人。明朝前期社会稳定,人口以50年左右翻一番的速度递增,16世纪初全县已超过1.6万人。此后增长减慢,至17世纪初的明末.全县约3万多人。明末战乱,使人口散失大半,但清朝初年恢复较快,从丁役负担量推测,康熙初年(17世纪60年代)人口数已超过明代高峰量。此后大约以60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至道光二十年(1840),全县人口已达35.3万人。随后咸丰同治之世,战乱绵延14年,县境人口又亡散大半,至光绪三十年

2、人口迁徒

云梦县境大半为河滩湖沼.干百年来逐步自北向南移民拓垦,繁衍人丁。南宋以后开垦加快,现在的云梦人很多是明朗初年迁入的垦殖者的后裔。族谱反映,明初洪武年间的大批移民,或是“麻城过籍”自鄂东北迁入扩散,或是江西移民从江汉湖区辗转入境。清朝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县城和府河沿岸集镇迁入许多晋、陕、闽、浙、皖、赣的商家。民国时期,从河南逃荒迁入城关的回族居民、现已繁衍到一百多人。

(《云梦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994 第47页)

蕲春县

、人口数量

县内户籍记载最早见于明初。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境内计12935户、78693人。此后至清代前期,境内户口见诸册籍的不见增加。清代中期后人口增加很快,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全州人口53.48万人,是1851年(清咸丰元年)的2.64倍。此后至l 962年,人口总数在50万左右徘徊。1963年以后直线上升,1985年人口总数是1949年的1.58倍。 县内居民姓氏源流,无系统记载。现查得最早见于史籍的姓为“梅”姓。民谚云:“末立薪阳县,先有童子(桐梓)梅”。说明早在东晋太元三年之前,境内今桐梓一带即有梅姓居民。在现有居民中,沿续最老的姓氏主要有梅、王、詹、操、康、张、田、管、李、周、何诸姓。

建国后,因就业、婚姻等原因,县内姓氏有所增加,如侣、仇、索等。1985年,全县查明的姓氏计292个,其中单姓288个,复姓4个。县内居民有聚族而居之习,故姓氏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如陈姓,大的聚居区有青石、张镑、株林、檀林,张姓,大的聚居区有张策山、张高、苏野、张培;詹、田两姓以田桥、大俘最多;梅姓以桐样最多2B性以大河口为主要聚居区,有“吕大河口”之称。

1985年,全县居民姓氏以笔画(复姓以第一个宇的笔画计)排列如下:

【湖北人口】

丁、F、刀、干、于、万、山本、凡、卫、马、王、元、韦、支、历、尤、戈、冈、化、【湖北人口】

优、毛、方、文、亢、卞、尹、孔、习、邓、甘、石、左、古、龙、

区、艾、卢、叶、田、史、冉、白、乐、包、丛、兰、冯、宁、必、司、召、皮、边、司马、邢、吉、成、尧、吕、曲、刚、向、华、乔、朱、伍、任、伊、仲、仰、兆、邬、刘、目、齐、江、安、关、祁、许、孙、阮、毕、纪、贡、甫、踌、花、苏、严、匡、李、杜、来、抗、肖、字、吴、何、佃、余、余、谷、利、希、狄、邱、邹、辛、应、阂、冷、宋、汪、场、沈、陆、陈、邵、纽、武、苗、苏、范、英、欧、欧阳、林、杨、亲、郁、罗、明、易、尚、欣、周、金、季、岳、庙、放、郑、单、话、庞、官、宗、郎、盂、弘、居、孤、查、封、赵、郝、项、柯、柳、荣、革、南、胡、哈、秋、科、部、保、侯、段、泉、复、俞、钟、饶、垒甫、施、哀、闻、间、祝、祖、姜、宫、洪、贺、胥、骆、费、姚、定、莫、荷、耿、ip、聂、佳、贾、京、夏、泰、秦、顾、柴、党、跃、倪、徐、翁、钱、殷、高、郭、唐、席、阎、谈、宴、容、徐、凌、陶、梦、黄、萧、梅、曹、戚、龚、崔、敏、章、商、麻、康、鸿、情、梁、寇、谊、居、彭、葛、董、蒋、罩、要、朗、韩、景、喻、程、博、储、鲁、舒、童、烟、曾、谢、游、路、楚、鄙、雷、解、鲍、詹、褚、蔡、裴、管、廖、漆、谭、程、熊、缪、樊、黎、穆、颜、网、潘、操、薛、霍、戴、拥、留、魏。

郧西县志

第一节 姓氏来源

元代以前,姓氏无考。

据今上津镇《寇氏族谱》载:祖籍为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初年迁居陕西渭南县,继而转被至上津伍峪河寇家岭.相传“插草为标,占山为界”,繁衍至今23代人,为县西部迁来最早的姓氏。县东部原为郧县所辖)迁来最早的为梁姓,明洪武初中,从湖南长沙迁至城东四堰坪,发展至今已21代人。师、韩、罗三姓接理而来,4户4性,4眼井,四堰坪得名由此演变而来。是时,4眼井至东营方圆lo余里,还有高、夏、刘、李、邓共9姓。明韧还有从江西吉水迁来夹河长沙坝住居的王姓,迄今21代人*从省内应城移至伞河孙家湾居住达20代人的为陈姓。江苏无锡迁至香口、城关、六即、上门居住,到80年代末达18代人的为何姓。

明中叶,封建专制统治者“造呼敲捕,科敛横溢”。广大劳苦人民在天灾人祸、地主剥削的双重困苦下,“空肠饿腔、赤身露体”。为求生存、逃活命,只有离乡背并,四处奔波,冲破层层“禁区”,逃往穷乡僻壤,寻找林荫茂密的高山大谷,垦荒种地或伐竹木、挖药材为生。据《续文献通考)3i2“明正德元年(1506)十月.抚治郧阳都彻史孙需奏续清出荆、理、郧阳、汉中、西安南流民11.8万余户,原附籍者9.2万余户,皆给户由*”源源不绝的农民涌入郧阳一带山区(汉水中游山谷区),或栖身岩穴,或搭棚藏身,相继垦荒造地。嗣后,陆续由山西洪洞迁来居住的姓氏有秦、夏、母、李等姓,从四川迁来居住的皮姓,安徽来的汪姓,湖北大冶采的何姓,至今均有16代,江南(指江西)来的吴、杨二姓,湖北活水、黄州来的毛、于2姓,亦均有15代。此外,曾、阎、师、卢、仇、张、孟、高、徐、刘、柴、

【湖北人口】

钟、姚、周、朱、袁、纪、雷、韩、郭、冯、彭等姓都在12代左右。迁居本县11代人以下的姓氏大都于清中叶以后至民国年间.由陕西、安微、河南、四川及湖北黄州、武昌、黄陂、孝感一带迁来。

据统计.全县按姓氏笔画,从2—17画共325姓,其中特大户王姓1000户以上,大都同姓不同宗,来源各异,居住遍布全县;500户以上姓氏有陈、李、刘、张、柯等姓。300户以上姓氏为徐、孟、杨、周、夏、汪、黄等性。

特殊姓氏户有:于、屋、甫、包、风、巴、木、边、可、丛、句、母、件、艾、仇、龙、古、米、司、余、佟、谷、丰、来、年、冷、狄、库、哈、成、皮、同、全、关、权、甘、吝、危、邢、并、合、贝、英、辛、奇、但、沙、多、半、应、曲、苟、秋、房、苗、格、宫、隆、邬、封、荣、席、茅、倪、武、昌、揭、路、赖、卓、朋、宛、仰、匡、钮、卿、展、符、屠、槐、郝、贵、荆、

隋、巢、裴、操、缴、燕、融、阎、脐、诺、褚、菏、赫、宰、储、鲜、朗、暴、安、黑、虞、韦、苗、麻、札西等。

另附,上津县大钟(今在郧县)载:明弘治六年(1493)有特殊姓氏妙、色、快、忽、本、钞、卸、霍等。

一般姓氏户204个:

丁、卫、于、马、刁、孔、车、戈、毛、牛、文、方、卞、计、邓、尹、左、叶、田、申、史、代、白、乐、冯、石、龙、宁、丘t卢、朴、毕、吕、乔、阎、吉、朱、伍、仲、迂、华、向、任、祁、齐、庄、江、安、许、阮、孙、纪、杜、连、严、何、邱、谷、邹、阅、沈、宋、邵、陆、时、轩、延、轩辕、汤、余、林、范、笛、郁、易、尚、罗、季、岳、金、明、周、庞、赦、郑、单、但、昌、欧阳、胡、查、赵、柳、项、祝、南、侯、段、钟、俞、费、饶、娄、洪、施、姜、宫、宣、闻、骆、姚、秋、焚、娶、屈、诸、袁、聂、佳、贾、顾、耿、秦、莫、柴、党、钱、段、郭、高、唐、商;涂、凌、谈、陶、姬、桑、柏、翁、晋

展、鲁、曹、盛、龚、戚、相、菊、肖、常、焦、崔、梁、章、康、寇、阴、彭、蒋、惠、葛、董、喻、景、舒、朗、程、傅、甜、谢、温、曾、游、蓝、雷、逢、楼、解、詹、简、廉、蔡、商、管、谭、颜、漆、照、翟、樊、鲍、黎、苏、霍、穆、戴、鞠、魏、翟、薛。

解放后迁来姓氏不多.部分来自黄河以北南下落户干部,少数来自省东南部或河南边界—带,大都户数代数不多,其姓氏己记入本文内。

第二节 历代人口

宋、元时期,战乱频第,县境户口锐减,“千里之地,荒无人际”,是时因户不及额,上津县废。

明清时期,人口统计有时按口算,有时按I算(凡男年满18岁为“成丁”*服役纳粮按丁计)指明天顺袭阳郡志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上津县(今上津镇及附近地区)663户,2797口,永乐十年257户,1148口(今郧西县东南部分原为郧县所辖.户丁数末计在内)。

清顺治十六年(1659).裁上律县人郧西县*户数仍未详记全县7168丁,除逃亡外,实有1306丁。据清乾因版县志载:康雍之际,为户口增益,采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措施.促进入口发展。据载:康熙王十五、六十两年,雍正四、九两年,四年中平均它年滋生24丁。乾隆中期,实行“地丁合一”制度农业得到发展,“男丁不知兵卒,亭陈从无烽火之苦”。国泰民安,人丁兴旺。至乾隆三十六勺(1771)的20余年中,共滋生人丁7280口。据p治版县志栽:同治九年(1870)增到9077户70795人。光绪二十四年(1908)达229000人。拒末由于农民军白莲教、太平军起义的影响,人丁增长缓慢。

蒲圻县

本县现有居民,多源于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饶姓多从江西进贤县迁入,冯姓祖籍陕西,鄱阳湖会战后,迁入本县;李姓多从江西进贤县瓦子街迁入;方姓则从浙江桐庐、白云迁入湖南,以后转入本县。在人口的迁徒变化中,本土人也纷纷外记到四川及邻近的洪朋、嘉鱼、江陵等地。

散居各地的姓氏有,

赵、杨、朱、许、爵、瞥、零、锡、鲁、柳、唐、倪、杨、常、皮、毛、麓、梁、藏、算、林、万、桂、艾、向、

易、欧、擒、丁、官、金、徐、蔡、庄、费、尹、谈、蒋、占、鞠、樊、项、高、中、白、侯、包、愈、戈、伍、武、

戚、古、史、冷、杜、随、富、应、修、吉、严、苗、乔、丘、陶、荷、宋、商、藏、温、佐、助、摄、米、乐、

管、荆、何、查、阐、友、部、崔、甘、禹、卞、党、刁、祖、娄、仓、闽、耀、霍.

荆门县

人口状况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荆门州划定里甲,始编州户8984户,6l 686人。清乾隆

十八年(公元1,753年),造报户口36673户,161821入。362年问,净增人口100135人,年平

均增加276人。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至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的21年问,人n不仅没

有增长,反而由537522人下降到485329人,减少52193人,年平均减少2485人。光绪三十

四年(公元1908年)总计121918户.543116人,与53年前的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相比,

减少1152户,净增15839人,年平均增加299人。

人口迁徒 明代中叶,豫、川、陕、赖、湘等地人口因避战乱或经营商业、手工业,相

继来荆门定居。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纂修的《黄氏历代分迁源流》旗语抄本记载:“黄氏原系江西南吕府进贤县侯城人,明系演年间.因世乱迁居湖广安陆府荆门州沙洋夫子山。嗣后,析居各村,流传后世”。地处汉江中游的沙洋镇,人口迅速增长。清末人口达13000人剧抗日战争前夕揩到48000人。新中国建立后,荆门县人口迁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邻县之间的地域变动,例如1949年荆门划给宜城2400户,11816人;1950年远安划给荆门2963户,20 392人2l 956年荆门划给浴江2636户,U 833人,同时从钟祥划入746户,3瓜1人。二是1965—1967年先后两批接受河南省晰川县移民,共增加5634户,25955人。

安陆市

秦以前安陆人口史料缺载。西汉至元代仅有郡、州、府的户口数据。明、演时期,由于统计手段落后和隐瞒户口等方面的原因.也很难反映安陆县的人口实际情况。如请光绪《德安府志》载;“道光二十三年安陆县户1452,口22220”,户乎15.3入,显然数据不实。相对而百,民国时期的人口数据接近事实。民国时期安陆人口变化很大,1921年,全县人口30余万,由于战争和灾害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前仅剽26.4万人。抗日战争期间,安陆净减人口7万多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级政府对统计工作重视,人口数据较真实可信。1987年底全县实有人口53.1万,比1949年底增长I01%。

麻城县

麻城贵平的有关人的文字记载,姑于明洪式二十四年。但旧时记载的人数额疑甚多.往往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人数相差不远。如明洪式二十四年全坑户敖为l 5809户,而20年后的永乐七干全县户敖仅增一户.为258N户,清乾隆乙卯年记载的人M放缺失1太平6小河头全区的人数。

清康熙十一年到乾隆三十七年推行入年一次的人。编审制度、从康熙十二年到五十年的三十九年间.全县依例编审人数近10届.但人。却只增加49丁。康熙玉十一手各地冬招“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后.全县依例编审人数十一届共增2390丁。民国年间,县友《食货倔记有人数,但gal扎.人M流亡转促、“恐未冬归。难免旋漏”.所统计的人。数据与实际有较大差距。建国前的麻城.人。素质低、早婚早育、高出生、高死亡.健康状况差.人均寿命才30多岁.文育半文言占84%以上。 明代洪武二十四欠15809户.105U 2人;永乐七年15810户,10 4180人;弘治五年13423产.130493人;弘治十年13468户,137936人;正德七年13550户,145095人,嘉靖三十玉年19380户,140240人;万历四十七年]D 605户,126234人。崇钠时册定亦如前数。 请顺治二年10704户,U 0287人;乾隆二十四年元户数记载283888人,光结二年无户数记载.人口为316812人。 嘉魚县

县地先民,以油、农为业。聚居丘岗,滨于江、湖。因战争、灾祸及人丁祷衍而谋求生

湖北人口 第四篇_湖北省人口分析专题地图

湖北省各市人口与经济分析专题地图设计和制作

指导老师: 学院: 姓 名: 学号: 一、 人口与经济分析专题地图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普查力度的逐年提升,人口普查精度的逐渐增强,我国对各省、市、县人口数量的多少有了比较准确的统计。因此,对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人口数据分析是有重要意义的。结合人口数据,可以通过各地经济、工业及人口密度的统一综合分析,进行地区人口与经济、工业的相关性处理,生成人口与经济分析专题地图,这对当地政府在进行行政决策时,能够起到重要的辅助决策作用。

湖北省,位于我国的中部,长江流域的中流,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中心,同时还是全国交通航运的枢纽。湖北省不仅科教文化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还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因此,选择湖北省的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分析,能够通过地图的整合数据,对湖北省的人口、人均GDP、工业产值等相关数据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可以从客观的角度上明确“中部崛起”战略意义的实施情况,同时可以明确湖北省各市的发展速度与差距。

二、 湖北省各市人口与经济分析专题地图的符号设计:

湖北省各市人口与经济分析专题地图符号设计的原则是以通俗易懂,象形的地图符号表示地图内容和地图数据。能够贯彻“一

目了然”的制图构想,架构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图层,为政府进行辅助决策时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本专题地图不涉及各个省会城市具体位置的标注,因此不设立点状要素,直接通过线状要素的不同设计及面状要素的分层处理,展示本地图的主要内容。 1、 线状符号的设计:

设计的原则是用颜色或不同结构表示线状要素的质量特征,其粗细来表示其质量差别。湖北省人口与经济专题地图现状符号设计主要涉及的是交通线,用不同类型的颜色和符号表示不同的道路:①公路的设计2、 面状符号的设计:

面状符号以颜色的变化表示不同区域的外观的变化,既可以用色相、饱和度、亮度来表示区域的特征。也可用不同网纹来实

现。其中湖泊主要以

为图例,各市地图主要通过不同数据的②铁路的设计【湖北人口】

展示,进行不同的色彩处理。

三、 湖北省各市人口与经济专题地图设计的内容:

1、 基础地理要素:作为地理数据的基础和定位依据。通常包括城市分界线、水体、省界等要素。

2、 交通要素:主要包括湖北省主要公路与铁路的要素。 3、 人口分布情况:主要通过各个地图所展示的不同主题,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人口分布情况的处理。

4、 地图的整饰:主要包括图例、比例尺、指北针、标题文本

的设计。

四、 湖北省各市人口与经济专题地图的数据来源: ①本专题地图底图的来源为“中国100万数据”地图包中; ②本专题地图人口普查数据的来源为百度文档中湖北省人口普查数据公示;

③本专题地图各市GDP数据的来源为湖北省统计局官方网站; ④本专题地图各市工业增加值与增长速度数据来自百度贴吧网友提供数据;

⑤本专题地图各市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来自百度问问网友提供数据; ⑥详细数据展示如下:

五、 湖北省各市人口与经济专题地图的制作:

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通过网络查找数据,将数据输入至EXCE表格中,进行数据的前期整理;

2)湖北省底图的处理:打开“中国100万”地图数据包,将其中湖北省地区的地图进行裁剪处理,建立湖北省的公路图层、铁路图层、湖泊图层、地市区域图层;

3)进行地市区域图层与EXCE表格数据的连接:在ARCMAP中对地市区域图层单击右键,选择连接选项,进行图层数据库与EXCE表格数据库的连接; 4)数据符号化:

①将湖北省公路图层与湖北省铁路图层中按NAME字段用类别唯一值表示。右击图层,点取属性命令,打开图层属性选择合适的配色方案。

②湖北省湖泊图层的符号化主要选取为标准符号中的湖泊符号; ③其他层的符号化采用类似方法。 5)地图标注:

 对湖北省地州界面层单击右键,点取属性命令,打开图层属性,进入标注选项卡;选中标注要素在这个图层 ,在标注选中自动标注的字段(NAME);通过预览选择合适的字体、样式和颜色,使其显示在地图上。 6)地图布局设计:

本专题地图准备通过四幅地图来展示湖北省各市的人口与经

济分布情况,主要为:湖北省各市人口密度与GDP分布图;湖北省各市人口数与工业增加值分布图;湖北省各市人口数与工业增长速度分布图;湖北省各市人口数与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布图。各个地图均采用地图标题处于布局中上方(醒目的显示该地图所要展示的主题);比例尺处于地图中下方(使比例尺在整幅地图的布局中显得和谐好看);指北针处于地图的右上方(处于地图右上方的指北针可以使整幅地图的内容显得更为流畅);图例处于地图的下方空位处(由于图例所展示的内容较多,因此将图例放置在地图的下方空位处,既可以补足全幅地图的空白处,又可以使图例完整的表示出来);

7)图符的整饰:配置地图的图名、图例、比例尺、指北针与内图框;注重色彩的配置,颜色和视觉效果与地图内容相结合。对地图整饰要素的位置、大小等进行整体调整,以便图面美观整洁。 六、 成果:(见后附彩图)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49085/

推荐访问:四川人口 湖北人口分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