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汶川地震是哪一年

汶川地震是哪一年

时间:2018-05-28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汶川地震是哪一年 第一篇_汶川地震前四川地震的时空演化规律

2005-2007年四川地震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1

宋敦江,赵作权, 钟少波

(1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究所,北京,100190)

(2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北京,100084)

1

1

2

摘要:对2005-2007年四川省内发生的262次地震(震级为3级至5级)进行空间分布统计分析,发现这些地震的时空演化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对逐年的地震数据进分析发现, 3年来地震的重心一直在向东南方向移动; 将3年的数据综合为4个季度进行分析发现,第1季度至第3季度一直向东南移动, 第4季度则突然跳回到西北处; 将3年的数据按12个季度来进行分析, 发现地震重心在前2年的8个季度中具有年周期的逆时针旋转规律,在2007年的前3个季度中,地震的重心仍逆时针旋转,第4个季度出现较大异常。本文最后以512汶川震中(30.986N,103.364E)为中心,分析了2005-2007年四川地震的空间分布的统计规律曲线。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可以为地震的预报预测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四川; 小地震; 空间统计; 空间分布;重心;时空演化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汶川地震前三年,四川共发生262次小地震。这些小地震和汶川大地震有关系吗?事实上,利用小地震预测大地震,分析小地震的时空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小地震与大地震是否存在时空关联等等问题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与探索。马宗晋(2000) [1]提出“地震迁移”的观点,即“地震中间两头跳”,按地震发生时间的先后关系对地震的纬度进行分析,发现地震符合等速、定向的运动规律,用该方法来分析中国的南北地震带,发现中国地震呈现规则的由南而北等速迁移的规律。国外学者(1999) [2]利用小地震的空间分布来预测大地震的空间分布,正确预测15-100公里内的大地震的概率在60%以上,作者还认为,如果预测不准确,

[3]

极有可能是小地震数据不完整。薛艳等(1999)通过研究发现唐山大震前6~7年,华北地区震群活动出现波浪式起伏增强特点,震群逐渐形成条带分布,震群活动显示出一定的迁移性,而且发现符合一定条件的前兆震群在7.8级主震周围大量出现;于泳等(2003) [4]发现,近100年来全球特大地震的时空演化过程表现为环太平洋带与近纬向活动带两种强震分布规律,以20年左右的时间段交替出现;盛菊琴等(2004) [5]认为,震前地震在时间、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集中过程;安镇文(2000) [6]应用分形理论研究地震的时空丛集,揭示了孕震动力系统的物理机理和激变前的某些不稳定性; 马瑾(1995) [7]通过将地震比拟为岩石变形,研究了地震前的扰动场应力,雷建成(2003) [8]建立了西南地区地震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的因子与实际地震发生的统计关系,并进行概率预报,吴立新(2008) [9]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与云异常现象,发现震前20天,青藏高原东缘出现了源于印度板块、紧邻汶川的北东向近3000km长的条带状高温异常。

综上所述,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地震的空间分布一般都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大地震与小地震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由于到目前为止,没有从空间分布统计、特别是从全局空间分布统计学的角度来研究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方面相关的工作,为此,利用2005年至2007年的四川地震数据目录,本文将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汶川地震前的地震时空演化规律,为中国的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参考。

1. 方法与数据

1.1. 空间分布统计方法

空间分布统计学主要研究空间分布整体性特征的统计描述、预测、估计和检验[10]。空收稿日期:2008-8-12

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编号:0700481Q01), 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编号:A0704) 宋敦江(1979- ),男,博士,主要从事空间统计、社会经济系统时空模拟研究。E-mail:songdj@casipm.ac.cn

间分布整体性特征是指空间分布的重心、地理范围、空间密集度、方位和形状。有关这五个整体性特征的描述指标将一个二维的空间分布转换成五个一维的但具有二维空间特性的可计量的维度,这样对待一个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如空间分布动力学及时空随机过程,就可以像对待一个非空间变量一样。本文的研究主要利用空间分布统计学的重心与地理范围这两个方法,本文将该方法应用到球面的情况下,下面将对它们进行简单的介绍。

球面重心计算方法:设(i,i),i1,2,...,n为观测数据样本或研究对象的离散球面坐标,(i,i)为点(i,i)的密度,那么该样本的球面重心(0,0)可以表达为:

1n

(0,0)XYZ2Geo{Outward[(i,i)Geo2XYZ(i,i)]} ( 1 )

ni1

其中Geo2XYZ(i,i)表示将经纬度地理坐标转换为球心直角坐标系下的坐标,

Outwar(d,x,y)表示将积分求得的处于球内的点延伸至球面上,zXYZ2Geo(x,y,z)是Geo2XYZ(i,i)的反函数,表示将球心直角坐标系下的坐标转换为经纬度地理坐标,以

下是详细说明:

设P为地球表面上的任意点,设地球的半径为r6371千Geo2XYZ(i,i)过程说明:

米,假设P的球面坐标为(r,,),其中表示纬度,表示经度。又假设建立以球心o为原点的坐标系XYZ,赤道面经过平面XOY,Greenwich起始子午线经过平面YOZ,则点P的三维矢量直角坐标(x,y,z)为

xrcoscos,

( 2 ) 

yrcossin,zrsin,

【汶川地震是哪一年】

设我们研究的地理对象的表面范围为,则该地理对象的重心为

1M

x(x,y,z)dv, y

1M

y(x,y,z)dv zMz(x,y,z)dv. ( 3 )

【汶川地震是哪一年】

1

其中,M(x,y,z)dv为该地理对象的质量



[11]

Outward(x,y,z)过程说明:由于地理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地理对象的重心有可能不处在地球表面上,而是可能存在于地理对象本身的内部。由于我们要求的是重心是外部的重力平衡支点,而根据基本的重力力学原理,我们知道,通过该支点的垂线必定经过该对象的重心点[12]。所以必须进行重心的外引计算,即求解通过计算球心与该地理对象的重心的连线与球面的交点,该点即为我们所需要求的地理表面的重心。求解下列组合方程:

x2y2z2r2

(x)(y)(z)



yzx

( 4 )

设得到的解为:

xx0, yy0, zz0 ( 5 )

则点(x0,y0,z0)即为我们所要求的地理表面重心。

XYZ2Geo(x,y,z)过程说明:通过求得式(2)的反函数,我们可以计算得到我们所要

求的地理重心的经纬度坐标: z0

0asin(), ( 6 ) r0atan(y0/x0)180*n 球面地理范围:在球面重心点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研究地理对象的空间分布范围,简【汶川地震是哪一年】

称为地理范围。在球面上,地理范围的定义为所有的地理对象到球面重心点的球面大圆距离的平均值,表示为:

1n

D{(i,i)distance(0,0,i,i)} ( 7 )

ni1,其中distance(0,0,i,i)表示点(0,0)到点(i,i)的大圆距离。

本文使用球面重心计算方法与球面地理范围对近3年来四川地震按不同时间段(年、季度)进行计算地震分布重心的研究,为揭示地震的时空发生、发展规律提供参考。

1.2.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四川省地震局主办的刊物《四川地震》中的《四川省地震季报目录》(ML3.0),该地震季报目录中包括了发震时刻(年月日以及时分秒),震中位置(纬度经度),发生地点的名称,以及震级和深度(km)等等信息。时间段从2005年1月到2007年12月整整3年的序列数据,总共获得262条记录,将这些地震空间可视化结果见图1与图2。

从图1可以看出,近3年来地震分布并不均匀,也不完全集聚在几个地方,在四川省东南部的宜宾地区附近出现了一个密集的地震分布,在北部出现了一个较密的地震分布区域,西部也出现了一个比较密的很小范围的地震分布区,以上3个局部的地震次数依次为56次、38次和11次。为了更详细地察看东南部与北部两者的空间分布,对它们进行局部放大后的结果如图2。在图2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年份发生的地震,蓝色表示2005年发生的地震,绿色表示2006年发生的地震,红色表示2007年发生的地震,从中可以看出,在北部的密集点区,3年来的地震次数一直在减少,而在东南的密集点区,3年来的地震次数一直在增加。这是通过简单的可视化分析得出的结论,本文还将通过空间统计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揭示深层次的地震空间分布规律。

图 1 四川地震分布图(2005-2007年)

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in Sichuan (2005-2007)

图 2 四川地震年度分布图(2005-2007年)

Fig. 2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in Sichuan

(2005-2007)

【汶川地震是哪一年】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点地区分析

根据韩渭宾(2000)[13]的地震断裂带的划分,本文标注出了其中的一个断裂带 (图2),从图2可以看出,此次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图中的黑色三角形标志处)就处于该地震带上。从图2中断裂带的局部放大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带近3年来的地震次数,基本上呈增加趋势,但是增加趋势不太明显,分别为9次,7次和11次;北区的地震次数一直在减少,从2005年的24次减少到2006年的9次,一直到2007年的3次,近似呈等比数列减少;与此同时,东南区的增加则非常快,从3次剧增到38次;断裂带区、北区与东南区3年来的地震次数列表见表1。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三个地震热点地区近3年来地震的空间发生规律在急剧变化,且这种变化不是随机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震的空间发生发展规律不是随机的。

表 1 2005-2007年热点地区的地震次数比较

2.2. 时空轨迹

对2005-2007年的地震以年份为时间单位进行分类统计,分别得到这3年的地震共计发生82次、87次和93次,利用上面(2.1节)提出的空间分布统计的方法,分别计算这3年的地震的重心和地理范围(图3),可以看出近3年来,地震分布的重心一直往东南移动,特别是2007年在2006年的基础上移动幅度特别大,是2006年在2005年基础上的移动距离的3倍多。这种移动也反映了地震空间分布的整体演化规律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后面的分析还会发现类似的规律。地震的地理范围作为反映地震的分布范围的指标,近3年来的变化时而增加,时而减少,分别为226公里、236公里和 236公里,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故这里就不再讨论。

类似地,通过对2005-2007

年这3

年的数据按4个季度进行分类,分别得到四个季度的地震发生次数为60次、65次,67次和70次地震,分别对它们进行空间统计,得到结果如图4,可以看出,前3个季度的地震重心一直向东南移动,第4个季度时突然往西北移动,而且是跳跃式的移动,移动距离较大。与前面类似,近3年来按4个季度进行统计的地震的地理范围的变化时而增加,时而减少,分别为236公里、239公里、200公里和252 公里,不具有明显规律。

为了考察2005-2007年这3年来地震的空间演化规律,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按一年4个季度总共分成12季度,分别计算得到12个季度的重心和范围。然后按年份将这12个重心连接起来,即得到图5所示的结果,其中蓝色的箭头连线代表2005年的4个季度的地震重心的轨迹,绿色的箭头连线代表2006年的4个季度的地震重心的轨迹,紫红色的箭头连线代表2007年的4个季度的地震重心的轨迹。从图5可以看出,地震的重心在每年的4个季度具有一定的移动规律,除了2007年最后的季度外,基本上呈逆时针旋转的规律。

为了进一步研究2005-2007年这3年来地震的空间演化规律,我们还以各年的地震重心为圆心,统计了等向径圆环的地震分布次数(图6),可以看出的是,尽管地震的重心在不断地移动,但是地震的空间密度分布曲线的趋势却变化较少,特别是2005年与2007年相对比较来说。

图 3 四川地震年度空间分布重心与地理范围示意图

(2005-2007)

Fig. 3 The Center of Gravity and Geographical Range of Sichuan

Earthquakes by Year

图 4 四川地震季度空间分布重心与地理范围示意图

(2005-2007)

Fig. 4 The Center of Gravity and Geographical Range of Sichuan

Earthquakes by Quarter

次数百分比(%)

图 5 四川地震季度空间分布重心运行轨迹

Fig. 5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Sichuan Earthquakes by Quarter

图 6 四川地震年度空间分布密度曲线(重心为原点)

Fig. 6 Spatial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Sichuan Earthquakes by

Year(2005-2007)

离重心的距离(km)

2.3. 小地震与大地震的关系

为考察近小地震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间的关系,以汶川地震震中(30.986N,103.364E)为圆心,以每40公里为圆的向径间隔,对2007年进行空间分布密度统计,可以得到地震的空间分布密度图(图7)。可以看出,2007年的小地震的空间密度最大值分布在离汶川地震约320~360公里的范围内,该范围内地震次数约占38%,而在200~240公里的范围内也有一个较大的空间密度,该范围内地震次数约占14%,而其余的圆环范围内的地震次数百分比则都少,且都小于8%。通过这种地震次数百分比(密度分布)的空间统计,可以看出小地震与大地震之间的空间关系。

类似地,考察3年来四川省262次小地震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间的关系,得到3年来的地震的空间分布密度统计图(图8),可以看出,2005年出现2个峰值,一大一小;2006年出现3个峰值,二大一小;2007年出现2个峰值,一大一小,且而两者相距较大。就最大峰值来说,2005年与2006年的空间密度分布趋势基本没变,而2007年的空间分布密度有所变化,2007年的空间分布密度最大值增幅较大,且有外移的趋势,远离汶川地震震中。

次数百分比(%)

图 7 2007年四川地震空间密度分布图(以汶川震中为

原点)

Fig. 7 The Epicenter-Centered Spatial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Sichuan Earthquakes (2007)

离重心的距离(km)

图 8四川地震年度空间分布密度曲线(汶川地震震中为

原点)

Fig. 8 The Epicenter-Centered Spatial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Sichuan Earthquakes by Year(2005-2007)

由于东南区的地震较密集,它们对地震的空间分布密度的影响较大,为此我们对该地区最近两年(2006-2007年)的地震次数进行了按月份的统计,统计结果见图9,可以看出, 2006年与2007年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很频繁,2006年有3个月份每月地震次数达到3次,特别是

汶川地震是哪一年 第二篇_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汶川地震过去一年啦,回想过去的那 …

5.12地震一年后感想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汶川地震过去一年啦,回想过去的那些日子,让我们触目惊心。 世界人们心中都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记忆--四川亲历灾难与艰辛,四川人民表现出来的顽强与坚韧,曾经的伤痛和眼泪还会时不时触痛我们内心的神经;2008年,我们都有对生命、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经历了生离死别,相约着奋发向上,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无私的爱。当时山摇地动、天崩地裂、撕心裂肺,而今歌舞升平、草长莺飞、高楼林立。转眼到了2009年5月,值此“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来临之际,我拿起笔和纸记录下生活“感恩和关爱”的感想。

汶川,一个被大山环绕的一个县城,一个山清水秀的县城,一个可能永远不被注意的一个县城。但就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牵动着所有中国人和全世界人的心,汶川被永远的记在了中国的历史上,汶川被世界所关注。就在那一刻,一场持续了5分钟的里氏8.2级强烈地震在那里发生了。这是自1976年唐山地震之后,在中国大陆发生的最严重的地震灾害。在那之后的日子,所有的人都被牵动了,上至国家主席和总理,下到几岁的孩子,国内的同胞姐妹,海外的华侨华胞,国内的兄弟姐妹,国外的外籍友人,有许许多多的人献出了爱心,有许许多多的人做出了贡献。在那之后的日子了,在地震的现场,每天都有着数不清的感动画面,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中国军人和不同肤色的自愿者。

生命是脆弱的、也是最坚强的!我们悼念死去的同胞、祝福幸存者,也感谢所有为灾区提供帮助的好人。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我们无法阻止,甚至我们无法预测这样的灾难的发生,但通过这次灾难让我们深深的感悟到大爱无疆,爱惜生命、快乐生活,珍惜每天平淡却朴实的生活,也算是对不幸遇难者的一种慰藉吧。

汶川地震是哪一年 第三篇_回家 2008年关于汶川地震的最佳特稿

1 在前往地震重灾区映秀镇的山路上,我第一次遇见了程林祥。

那是5月15日下午大约2点钟的时候,距离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已近3天。大范围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摧毁了通往映秀镇的公路和通讯,没有人知道镇子里的情况究竟怎么样。我们只能跟随着救援人员,沿山路徒步往里走。

那已经不能称之为“路”了。连日的大雨,把山路变成了沼泽地,每踩一步,大半只脚都会陷进泥浆里。无数从山上滚落的磨盘大的石头,在人们面前堆成一座座小山。

救援者几乎每人都背着30斤重的救援物品,在烂泥浆和乱石堆中穿行。他们一边要躲避山上不时滚下的足球大小的碎石,一边要防止一脚踏空。在脚边十余米深的地方,就是湍急的岷江。那是雪山融化后流下的雪水,当地人说,即便是大夏天,一个人掉下去,

“五分钟就冻得没救了。”

沿途,到处是成群结队从映秀镇逃出来的灾民。他们行色匆匆,脸上多半带着惶恐和悲伤的神情。这时,我看见一个背着人的中年男子,朝我们走来。

这是一个身材瘦小、略有些卷发的男子,面部表情看上去还算平静。背上的人,身材明显要比背他的男子高大,两条腿不时拖在地面上。他头上裹一块薄毯,看不清脸,身上穿着一套干净的白色校服。

同行的一个医生想上去帮忙,但这个男子停住,朝他微微摆了摆手。“不用了。”他说,“他是我儿子,死了。”

在简短的对话中,这个男子告诉我们,他叫程林祥,家在离映秀镇大约25公里的水磨镇上。他背上的人,是他的大儿子程磊,在映秀镇漩口中学读高一。地震后,程林祥赶到学校,扒开废墟,找到了程磊的尸体。于是,他决定把儿子背回去,让他在家里最后过一夜。 紧跟程林祥的,是他的妻子刘志珍。她不知从什么地方捡来两根树干,用力地拿石头砸掉树干上的枝杈,然后往上缠布条,制造出一个简陋的担架。在整个过程中,她始终一言不发,只是有时候略显暴躁地骂自己的丈夫:“说什么说!快过来帮忙!”

担架整理好后,夫妻俩把程磊的遗体放了上去。可担架太沉,他们抬不上肩膀,我们赶紧上去帮忙。

“谢谢你。”她看了看我,轻声说道。原本生硬的眼神,突然间闪现出一丝柔软。

在那一刻,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

因为急着往映秀镇赶,我不能和他们过多交流。望着夫妻二人抬着担架,深一脚浅一脚离去的背影,想到这一带危机四伏的山路,我决定,从映秀镇回来后,就去找他们。

2 5月16日,我从映秀镇回到成都。从那天开始,一直到21日,每隔几小时,我就会拨一次程林祥给我留下的手机号码,但话筒那边传来的,始终是关机的信号。

5月21日上午10时,在结束了其他采访后,我和摄影记者贺延光商定,开车前往水磨镇,去找寻这对夫妻。

从都江堰前往水磨镇的那段山路,已经被救援部队清理过,勉强能够通车。但这几天,余震始终没有停止,路上又增加了几处新的塌方点,很多路段仅能容下一车通过的宽度,路旁不时可以看到被巨石砸毁的面目全非的各种车辆。去过老山前线的贺延光说,这些车就好像“被炮弹击中了一样”。

路上,我们还经过了两处很长的隧道。地震给隧道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车灯隐约的照射下,能看到山洞顶部四处塌落,裸露在外的巨石和钢筋张牙舞爪。隧道内还有一些正在施工的大型车辆,回声隆隆,震得人耳膜发胀。

黑暗中,我突然间意识到,数天前,程林祥夫妻走的就是这条山路,抬着儿子的尸体回家。在四周一片黑暗的笼罩下,他们会是怎样一种悲伤与绝望的心情?甚至,他们俩能够安全到家吗?

到水磨镇后,我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镇上的许多居民说,数天前,他们都看到过一对夫妻,抬着儿子的尸体经过这里,往山上去了。但他们不认识这对夫妻,也不知道他们住在哪里。

水磨镇派出所的一位警察说,本来,他们可以通过全国联网的户籍档案,查到程林祥的住址。但现在,镇上没有电,网络也不通,没有办法帮助我们。

程林祥没有给我们留下详细地址,但在之前简短的对话中,他曾告诉我们,他的二儿子程勇,在水磨中学上初中。

果然,水磨中学的很多老师都认识程磊和程勇。他们告诉我们,程林祥的家,就在小镇外山上几里地的连山坡村。

和映秀镇比,地震给这个小镇带来的破坏不算太严重,两旁还有不少比较完整的房屋。前方的路已经不能通车,我和贺延光小心翼翼地穿过满是砖块和瓦砾的街道,沿途打听前往连山坡村的道路。

3 下午3时许,在山下的一个救灾帐篷前,我们终于找到了程磊的母亲刘志珍。

刘志珍已经不太认得我们了。但当我们告诉她,那天在映秀镇的山路上,是我们帮她把担架抬上肩膀时,她原本陌生的眼神,一下子变得热切起来。

“对不起,对不起。”她开始不住地向我们道歉。因为她觉得,那天在山路上,她对我们很冷漠,“有些不够礼貌。”

这天下午,有部队把救灾的粮食运到镇上,她和程林祥下山去背米。老程已经先回山了,她听村子里的邻居们说,都江堰有很多孤儿,便聚在这个帐篷前,商量起收养孤儿的事情。 “这几天,我心里空荡荡的。”在带我们回家的山路上,这个刚失去爱子的母亲边走边说,“有人劝我再生一个,可我觉得,这也是浪费国家的资源。不如领养一个孤儿,然后像对程磊一样,好好对待他。”

我们都沉默了,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能跟着她,沿着泥泞的山路往上走。

程林祥的家,在连山坡村的半山腰上,一座贴着白瓷砖简陋的三层小楼。这本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程磊96岁的曾祖母还健在,爷爷奶奶还能下地干农活。这对只有初中文化的夫妇,原本在镇上的一个建筑公司打工,他们每个月收入的一半,都要用来供养两个孩子上学。

程林祥还认得我们。“我们家盖房子,没和别人借一分钱。”他颇有点骄傲地说。而更让他骄傲的是,两个儿子都很懂事,在学校的成绩也都不错,前一阵时间,他还在和妻子商量着外出打工,为兄弟俩筹措上大学的学费。

但现在,一场大地震之后,原本洋溢在这个家庭里的圆满的快乐,永远地消失了。

4 地震发生的时候,程林祥夫妇都在镇上的工地里干活。一阵地动山摇之后,镇上的一些房子开始垮塌,夫妻俩冒着不断的余震,往家里跑。

家里的房子还算无恙,老人们也没受伤,没多久,在水磨中学上课的二儿子程勇也赶到家里。他告诉父母,教学楼只是晃了几下,碎了几块玻璃,同学们都没事。

夫妻俩松了一口气,他们并不清楚刚刚的地震意味着什么。程林祥甚至觉得,远在映秀读书的程磊“最多就是被砖头砸了一下,能有什么大事呢”。

但从外面回来的邻居们,陆续带回了并不乐观的消息。镇上的房屋垮了一大半,通往外界的公路被山上滚下的巨石堵住了。村子活了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说,他们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大的动静”。

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夫妻俩忐忑不安地过了一夜,13日早上7时,他们冒着大雨,前往映秀镇的漩口中学,寻找在那里读高一的大儿子程磊。

通往映秀镇的道路,已经被连夜的山体滑坡摧毁,许多救援部队正在徒步赶往这个和外界失去联系的小镇,夫妻俩跟着部队一路小跑,上午11点钟,他们赶到了映秀镇。 可呈现在这对满怀希望的夫妻面前的,却是一幅末日景象。【汶川地震是哪一年】

程磊就读的漩口中学,位于镇子的路口。此时,这座原本6层的教学楼,已经坍塌了一大半,程磊所处4层教室的那个位置,早已不存在了。

整个镇子变成一片瓦砾场。幸存下来的人们,满脸惊恐的表情,四处奔走呼喊,救人的声音此起彼伏。连夜徒步几十里山路,刚刚赶到的搜救部队,都来不及喝一口水,就投入到了救援中。

夫妻俩穿过人群,来到了漩口中学前。逃出来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搭建了一些简陋的窝棚。他们找遍了窝棚,只遇到程磊班上的十几个同学,他们都没有看见程磊。其中一个同学告诉程林祥,地震前,他还看见程磊在教室里看书。

那一瞬间,夫妻俩觉得好像“天塌了”。

他们发疯一样地冲上了废墟,翻捡起砖块和碎水泥板,用双手挖着废墟上的土,十指鲜血淋漓,残存的楼体上坠落下的砖块,不时砸落在身边,他们却毫无感觉。

5 夜幕降临,映秀镇依旧下着大雨,什么都看不见了。

夫妻俩无法继续搜寻,和程磊班上的孩子们挤在一个窝棚里。懂事的同学们都上来安慰他们,说程磊不会有事的,他可能藏在某个地方。还有同学宽慰说,如果程磊真的不在了,“我们都是你的孩子”。

但夫妻俩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一整天,他们粒米未进,一口水也没喝,只是望着棚外大雨中那片废墟发呆。

夜里的气温越来越冷,程林祥只穿了一件短袖衫,刘志珍穿了一件外套。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外套递给了学生们。那天晚上,这件外套传遍了窝棚里的每一个孩子。

14日早上,天刚刚亮,彻夜未眠的夫妻俩突然升起一个希望的念头:程磊有可能已经回家,他们只是在路上彼此错过去了。想到此,夫妻俩一刻也呆不下去了,急匆匆步行4个多小时,回到了水磨镇的家中。

可儿子并没有回来。

这天晚上,刘志珍仍是难以入眠。凌晨三四点钟,以前从不沾酒的她,灌下一大口白酒,昏昏睡去。

天快亮的时候,昏睡中的刘志珍突然间听到一个隐约的女人声音:“你的儿子还在里面,明天去找,能找到的。”她一下子从梦中惊醒。

汶川地震是哪一年 第四篇_2008年汶川大地震 ——1302 王诗媛

2008年汶川大地震

1、——最伟大是母爱

——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 。

地震感想

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大地震。据四川省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最新进展情况通报,截止5月13日下午16点,四川省内灾情为:死亡已超过12000人,受伤26206人,被埋9404人,损害房屋346万间。

从昨日到今日,时间一点一点的消逝,每一分钟,都有着不少灾区人民因抢救官兵与医生的资源不够,而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在网上,最新的消息和图片以及视频不断传来,而其中一则视频,更让我难以忘怀:视频的第一画面,是一座已经坍塌的楼房,这个地方曾经是一座美丽的校园。在坍塌的瓦砾堆中,一张稚嫩的小脸出现在眼前。那是一个一二年级左右的小女孩。经过了一天的掩埋,小女孩的脸由于过度饥饿和缺氧,原本红润的小脸已经变成了黑黄黑黄了。在她的脸上,依稀可以看见哭过的泪痕,还有那淡淡的绝望。小女孩的嘴巴还在一张一合,可是在视频中却听不到她的声音,想来小女孩在被废墟掩埋时曾经哭喊、求救,嗓子已经变哑了。看到这个小女孩,我心中很是感慨。四川的大地震,导致数以万计的人民围困在废墟中。他们和这位小女孩一样,在瓦砾堆之中无法自救,如果官兵不及时抢救他们,这些人民的生命将岌岌可危,受到死神的压迫。这时,只听一阵大喊:“这里有人!”一群官兵奔跑而来,激动地实施抢救工作。小女孩的脸上顿时充满了喜悦,大声叫着:“快来救我!”一位官兵低下头,对小女孩说道:“小妹妹,我们正在救你。你不要讲话,好好待着,耐心等我们!”小女孩听话地不讲话了,眼巴巴地看着官兵们。由于小女孩在废墟的里层,如果动用一些抢救的机器,可能会使废墟再度坍塌,危机小女孩的生命。不能动用机器,官兵们就围成一个圈,趴下来用手来刨着瓦砾。此时已是凌晨一点,这些官兵们已抢救了多个坍塌地点,早已累的不行了。可是,只要自己松懈一秒,那

么困在废墟下的人民就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为了受灾人民,自己苦点、累点,根本不算什么。官兵们就是秉着“早进一秒就可能多救一人”的信念,不间断地抢救着受灾人民。这时,小女孩周围的瓦砾终于被官兵们清理完了,小女孩成功地被解救了出来。

四川7.8级地震惊动了世界,灾区人民的命运也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由中国地震局12人、北京军区某部工兵团150人和武警总医院22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陆续奔赴汶川灾区,负责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护任务。中国空军今天派出二十二架军用运输机,向四川地震灾区空运六千多名空降兵和四台指挥车,执行绵竹、安县、北川地区的抗震救灾任务。民政部也紧急调拨2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其他救灾物资正在调集运输中。而社会各界人士、中国多家企业公司、中国红十字会,也在援助四川。

面对灾难,团结就是力量。当13亿中国人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时候,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汶川地震是哪一年 第五篇_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的对比分析

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的对比分析

从唐山大地震到5·12汶川地震的改变,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也

认识到了社会主义是一条适合我们发展的道路。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党对人民的关怀,感受到党在危难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如何的重要,而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在曲折中发展。在这两次地震之间的三十多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变化。

一、经济层面

经济能力的增强,物质基础的坚强后盾,使中国在30年后再次遇见地震的时候,能够临危不乱,有强大的应急措施给予最及时的救助,包括物资、资金、军队的补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发展。

1、地震应急处置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抗震救灾行动

2008年我国大陆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87次,是1950年以来数量最多的一年,是二十

世纪以来年均的4倍多,是2007年的15倍;汶川地震余震截至1月10日已发生42262次。全国东北、华南、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均有地震发生,有14个省区发生4级以上地震,7省区发生了5级以上地震;历史上少震的贵州省12月26日也发生了4级地震。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强震19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前8年的总和;汶川8级特大地震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

部统一指挥下,国务院各部门和单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为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地震发生后,地震局13分钟即完成了地震参数的测定并迅速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及时通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各单位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迅速集结力量,共出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14.6万人、民兵预备役7.5万余人、公安民警和消防官兵2.8万余人、地震及矿山等专业救援队伍5200多人,各种飞机7300多架次,科学高效实施救援。外交部、商务部、地震局、台办、港澳办等积极协调境外援助、救援队和医疗队伍开展救援工作。【汶川地震是哪一年】

2、国防力量的增强

国家地震救援队的救援行动体现出几个特点:

(1)、反应快速。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震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各组成单位迅速投入战备,在接到上级正式命令后不到2个小时,全队人员装备物资在南苑机场集结完毕。在地震发生不到12个小时, 救援队就已赶到都江堰中医院和聚源中学2个重灾点投入救援。在参加的历次国内外救援行动中,本次救援行动出动的人数、携带的装备物资数量和抵达救灾点的时间都远远地刷新了纪录。在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内,救援队与时间赛跑,先后转战3个城镇,成功救出39位幸存者,为此次救援行动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了救援队的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作风顽强、反应快速。

(2)、善打硬仗。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一时间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在遇到最紧急、最困难、最危险、最艰巨的救援任务时,温家宝总理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先后指挥国家救援队到都江堰中医院、聚源中学、东风汽轮机厂、映秀镇开展救援,并亲临都江堰新建小学救援现场指导营救行动。救援队坚决按照总理指示,指到哪儿打到哪儿,在聚源中学、在东风汽轮机厂、在东汽中学、在映秀镇,哪里最危险、最困难,哪里就有国家救援队的旗帜。救援队员冒着不断的余震和二次倒塌的危险,积极营救幸存者,特别是在非常危险的环境下,在东风汽轮机厂叶片分厂成功营救出3位叶片制造方面的权威

专家,圆满完成温家宝总理交给的急、难、险、重任务,在实战中树立了国家队善打硬仗的良好形象,赢得灾区政府和人民的赞誉。

(3)、科学施救。救援队坚决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科学施救”的指示精神,始终把战胜灾难的坚强意志与科学救援的理念结合起来,全部都是采取边支撑、边掘进的方法建立安全通道,确保废墟的结构安全,保证在救援过程中不会对受困者造成二次伤害,保证队员不受伤害。在东方汽轮机厂叶片分厂办公楼,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救援采取按图搜索、人机结合、建立防护通道等方法分步实施,尤其是在营救第一名幸存者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吊车建立A字稳定支撑,利用钢管为幸存者和救援人员建立安全防护通道,在经历两次强余震后,幸存者和队员在二次坍塌中没有受到二次伤害。在营救肢体被压埋的幸存者时,救援队在救出前对肢体进行止血处理,有效地预防了挤压综合症导致的死亡,同时救援队坚持医疗贯穿救援全过程,在营救的同时,不间断地开展心理安抚工作,对于一些被压埋时间较长或体质虚弱的幸存者,早期进行医疗干预,保证了救援的成功率。在这次救援中,没有幸存者在救援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

(4)、坚持不懈。在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过去后,救援队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要求,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不放弃不抛弃,继续坚持积极救援,并又成功营救出10位幸存者。其中4名幸存者被压埋长达125小时、144小时、145小时和164小时,特别是5月19日10时42分在北川县城成功救出最后一位61岁的幸存者李明翠老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黄金救援时间过去后,随着幸存者生命体征的变弱,搜索难度加大,国家救援队充分发挥犬搜索优势和营救技术优势,协助其它救灾队伍搜索确认10名幸存者的埋压位置,指导营救出13名压埋时间超过80小时的幸存者。

二、政治层面

1、政府政策的改变

5.12汶川发生了举世属目的大地震,死伤惨重,全国人民为之至哀,并行动起来积极

投入抗震救灾当中。我们发现中国政府在对应此一重大事件时发生了四个发面的变化。

第一,从治理政治转向行销政治。1998年长江发生百年未遇的大水时,时任政府总理

的朱容基也是同一时间赶到并以他一贯雷厉风行的作风指导抗洪抢险当中,中国人对此是激动不以,但没有感染外国朋友。今天温总理不仅让中国人民为此落泪,同时赚来了不少外国朋友的眼泪。

中国政府在处理3.14拉萨事件中由于不被外国朋友理解导致外国人对中国政府一面倒的批评和杯葛,中央政府面临国际形象危机管理,只能以扇动民族主义来稳住镇角。5.12大地震中国政府改变以往神秘做法,以开放性做法即全透明地公开此次大地震,邀请各国记者采访,接受外国援助,把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法变成行销政府管理危机的能力和对人权的关怀。此举赢得了举世尊重和一片赞扬,两年月来中国政府饱受批评之声消失带之以赞扬。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48817/

推荐访问:2008年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八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