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深化改革认识论

深化改革认识论

时间:2018-05-22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深化改革认识论 第一篇_6人民日报系列评论:《深化改革认识论》

深化改革认识论①: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人民日报评论部

2012年02月23日

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

发展起来的问题、公平正义的焦虑、路径锁定的忧叹……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标注着30多年来以开放为先导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无论当年的联产承包、物价闯关、工资闯关,还是今天的官员财产公示、垄断行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总是在争议乃至非议中前行。

所不同的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改革就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30多年后,身处深水区和攻坚期,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在改革进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对声音的出现,而是一出现不同声音,改革就戛然而止。现实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担心不可掌控的风险,或是陷入“不稳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改革的“渐进”逐渐退化为“不进”,“积

极稳妥”往往变成了“稳妥”有余而“积极”不足。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改革久议不决,一些部门改革决而难行,一些领域改革行而难破,莫不与此有关。 然而,“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补补的机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因改革停滞而走入死胡同。对于当前各地各部门千头万绪的改革来说,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如果怕这怕那、趑趄不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甚至将问题矛盾击鼓传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时轻松、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问题拖延成历史问题,让危机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终引发更多矛盾、酿成更大危机,甚至落入所谓“转型期陷阱”。

小平同志在20多年前就曾告诫:“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崩溃边缘,到南方谈话前的历史徘徊,我们党正是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敢于抓住主要矛盾、勇于直面风险考验,才能化危为机,推动改革开放巨轮劈波斩浪,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深化改革认识论 ②:不失时机 攻坚克难

人民日报评论部

2012年03月22日

今日之中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

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深化改革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量。面对这样的改革形势,既需清醒坚定的政治勇气,也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既需珍惜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绩,也当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不容忽视的改革问题。

在今天的中国,关于改革的话题总能引起热议。3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全体人民切实分享了巨大益处,也让中国的发展跨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改革”二字总能点燃激情、获得关注、触动思考的重要原因。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从不同层面划定了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明晰了推进改革的关键环节,确立了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任务。当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要形成各种因素最优配比、找到改革发展最优路径,尤需科学研判改革棋局、正确判断改革形势。

30多年改革开放,成就了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辉煌,让一个13亿人口的后发农业大国,昂首步入现代化。在国际风云几处寂寥几处衰落中,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赋予一种崭新社会制度光荣与信心。

经过30多年风云激荡,改革所处的历史环境、动力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改革,也存在一些不同认识。只有全面、辩证地看待改革,才能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凝聚起宝贵的社会共识。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近十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大型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各种民生难题不断破解……这些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打开历史视野,定位现实坐标,中国从未停止改革的步伐。近十年来,一项项重大改革措施不断推出,覆盖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不断焕发;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

要进展,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改革全面推进。这一切,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如果没有持之以恒地攻坚克难,就没有医疗保险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除,就不会有亿万群众“民生黄金时代”的深切感受;如果没有大刀阔斧的昂然奋进,就没有经济增长年均10%、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城镇化率超过50%,就不会有“中国号”巨轮举世瞩目的进步。

这是我们研判改革形势的基本前提。外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发展如此迅速、各方面都在快速变化的国家,它的国民仍然有着强烈的改革意识,不断重申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之所以成为这个东方大国的主旋律,源于中国现代化的自身逻辑。

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多端的,社会是越发展越复杂。改革也不例外。时至今日,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许多过去被高增长掩盖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如何解决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如何让改革成果由更多人共享、更多人受益,如何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检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这是胡锦涛同志一再要求“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现实背景。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牢记改革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也要求改革的设计必须更加到位,改革的方向必须更加科学,改革的措施必须更加协调。

今日之中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深化改革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量。面对这样的改革形势,既需清醒坚定的政治勇气,也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既需珍惜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绩,也当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不容忽视的改革问题。我们坚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就一定能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

深化改革认识论③:重要领域 重点突破

人民日报评论部

2012年03月29日

从改革全局来看,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成败,是改革的重中之重。突破重要领域、打通关键环节,将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对推进改革大业至关重要。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任何人也无法回避,考验着我们改革的智慧和技巧,更考验着我们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近日,今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确定。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将成工作重心。实际上,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到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从调整收入分配差距,到破解各种民生难题……近年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一直就是解决矛盾的支撑点、克服困难的突破口,确保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当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重要领域的重点突破,必然能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中国改革一以贯之的路径选择?改革初期,“联产承包”推动农村发展,撬动整个中国的改革进程;上世纪90年代,“分灶吃饭”激发地方活力,赋予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进入新世纪,“科学发展”更新治理思路,奠定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格局。

从改革全局来看,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成败,是改革的重中之重。突破重要领域、打通关键环节,将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对推进改革大业至关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再次要求,“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本身就是循着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从增量到存量的顺序展开。渐进式的改革之路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新阶段。进一步深化改革,要解决的大多是涉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的问题。医疗、教育、社保,每一项举措的推进,都关乎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财税体制、户籍制度、收入分配,每一个领域的改革,都涉及整体性、全局性的根本问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政府与市场如何各尽其责?分税制改革走过近20年,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如何合理优化?城镇化率超过50%,城市与

深化改革认识论 第二篇_重要领域 重点突破(深化改革认识论三)

重要领域 重点突破

——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三

从改革全局来看,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成败,是改革的重中之重。突破重要领域、打通关键环节,将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对推进改革大业至关重要。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任何人也无法回避,考验着我们改革的智慧和技巧,更考验着我们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近日,今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确定。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将成工作重心。实际上,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到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从调整收入分配差距,到破解各种民生难题……近年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一直就是解决矛盾的支撑点、克服困难的突破口,确保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当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重要领域的重点突破,必然能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中国改革一以贯之的路径选择?改革初期,“联产承包”推动农村发展,撬动整个中国的改革进程;上世纪90年代,“分灶吃饭”激发地方活力,赋予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进入新世纪,“科学发展”更新治理思路,奠定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格局。

从改革全局来看,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

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成败,是改革的重中之重。突破重要领域、打通关键环节,将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对推进改革大业至关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再次要求,“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本身就是循着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从增量到存量的顺序展开。渐进式的改革之路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新阶段。进一步深化改革,要解决的大多是涉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的问题。医疗、教育、社保,每一项举措的推进,都关乎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财税体制、户籍制度、收入分配,每一个领域的改革,都涉及整体性、全局性的根本问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政府与市场如何各尽其责?分税制改革走过近20年,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如何合理优化?城镇化率超过50%,城市与农村如何协调发展?生产总值全球第二,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如何齐头并进?社会转型不断深化,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如何互补短长?如果说改革是一盘大棋局,回答好这些问题,就是理顺各个棋子之间的关系,确定战略中的主战场、找准进攻中的主方向。

在改革的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上不断攻坚克难,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任何人也无法回避。只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才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

础性作用;只有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才能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只有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才能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只有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才能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只有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才能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这些重要领域的关键问题,考验着我们改革的智慧和技巧,更考验着我们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从这些重要领域与关键环节出发,《政府工作报告》划定了今年改革的六项重点任务。无论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还是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无论是深化价格改革,还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无论是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是加快推进政府改革,这些领域都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的挑战。面对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只有积极深化改革、妥善解决问题,才能推动“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重要领域,重点突破。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把顶层设计与末端治理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明确主攻方向、突出战略重点,就一定能让改革健康稳妥向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人民日报)

深化改革认识论 第三篇_深化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深化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张胜利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09日 07 版)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在新的起点上把改革全面推向前进、保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化认识、凝聚共识,特别是要认清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保证和主体力量,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发展生产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目标。我们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也存在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和方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不断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正是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党。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领导作用,不仅是时代需要与人民需要,更是我们党自身的使命担当。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深水区意味着改革风险加大,攻坚期意味着改革难度加大。这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

领导核心作用。同时,我国改革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要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顺利推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使党和人民的意志主张体现在改革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无论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群众路线都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全面深化改革同样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最期盼改革。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突破和创新,改革开放各领域各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都来自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些都不可能来源于头脑想象,而只能来源于人民群众。领导干部要到那些困难比较大、经济比较落后、群众意见比较多的地方去,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多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善于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把群众的改革热情转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

深化改革认识论 第四篇_立足国情 循序渐进(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④)

(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④)

人民日报评论部:立足国情 循序渐进

2012年04月05日07: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人民日报评论部:宁要微词,不要危机(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①)

人民观点评论部:不失时机 攻坚克难(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 ②)

人民日报评论部:重要领域 重点突破(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③)

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改革思路,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是中国所有改革的一条底线,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所在。【深化改革认识论】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我们认识中国改革的必答课题。任何成功的改革,都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而必须在既定的现实生活中展开。如果没有对现实国情的关照,就无所谓改革;同样,如果不能从具体实际出发,也就不会有成功的改革。

改革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今天中国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今非昔比;今天中国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攻坚克难。在这种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野部署改革,以什么样的逻辑深化改革,既关系到改革本身的成败,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

来。

30多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变化堪称巨大。但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主要矛盾、具体国情,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依据。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都使得“主要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只有更加积极地回应群众关切,更好地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使改革一步一步推进、一步一步突破,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推动中国社会以坚实的脚步不断向前。

这也正是中国改革的现实逻辑。从一开始,中国改革就走了一条从实际出发的渐进改革之路。无论是安徽小岗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探索,还是广东小渔村经济特区的试验,无论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改革策略,还是现代化“三步走”的宏观战略目标,无论是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还是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要求,中国改革的历程遵循的是先易后难的务实路线,谋取的是由点及面的稳步推展。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空喊口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例,30多年来,我们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精简机构,推进了机构改革;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提升了公务员队伍素质;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完善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些改革无不是针对具体问题,求真务实的鲜明特征,使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事实证明,这样的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尽善尽美,却避免了社会动荡,保持了中国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正如许多中外学者所分析的,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革过程的渐进性,确保改革始终在“可驾驭的环境中”进行,这样的经验弥足珍贵——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对于十多亿人民的社会福祉来说,没有比稳定更重要的了。

当然,循着这一路径我们也要看到,在先易后难的改革次序选择战略下,改革的骨头必定“越来越难啃”。一方面,我们不能对矛盾问题视而不见、畏首畏尾、消极停滞。另一方面,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搞改革,也需要格外审慎、稳妥推进。在当代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大环境下,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改革思路,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是中国所有改革的一条底线,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所在。

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从我们脚下的中国土地出发,既坚定不移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总揽全局、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国家有更好的前途,社会更加稳定和谐,人民有更好的福祉。【深化改革认识论】

(本系列评论到此为止。——编 者)

深化改革认识论 第五篇_不失时机 攻坚克难(深化改革认识论二)

不失时机 攻坚克难

——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二

今日之中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深化改革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量。面对这样的改革形势,既需清醒坚定的政治勇气,也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既需珍惜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绩,也当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不容忽视的改革问题。

【深化改革认识论】

在今天的中国,关于改革的话题总能引起热议。3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全体人民切实分享了巨大益处,也让中国的发展跨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改革”二字总能点燃激情、获得关注、触动思考的重要原因。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从不同层面划定了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明晰了推进改革的关键环节,确立了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任务。当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要形成各种因素最优配比、找到改革发展最优路径,尤需科学研判改革棋局、正确判断改革形势。

30多年改革开放,成就了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辉煌,让一个13亿人口的后发农业大国,昂首步入现代化。在国际风云几处寂寥几处衰落中,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赋予一种崭新社会制度光荣与信心。

经过30多年风云激荡,改革所处的历史环境、动力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改革,也存在一些不同认识。只有全面、辩证地

看待改革,才能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凝聚起宝贵的社会共识。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近十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大型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各种民生难题不断破解……这些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打开历史视野,定位现实坐标,中国从未停止改革的步伐。近十年来,一项项重大改革措施不断推出,覆盖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不断焕发;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改革全面推进。这一切,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如果没有持之以恒地攻坚克难,就没有医疗保险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除,就不会有亿万群众“民生黄金时代”的深切感受;如果没有大刀阔斧的昂然奋进,就没有经济增长年均10%、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城镇化率超过50%,就不会有“中国号”巨轮举世瞩目的进步。

这是我们研判改革形势的基本前提。外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一

个发展如此迅速、各方面都在快速变化的国家,它的国民仍然有着强烈的改革意识,不断重申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之所以成为这个东方大国的主旋律,源于中国现代化的自身逻辑。

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多端的,社会是越发展越复杂。改革也不例外。时至今日,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许多过去被高增长掩盖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如何解决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如何让改革成果由更多人共享、更多人受益,如何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检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这是胡锦涛同志一再要求“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现实背景。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牢记改革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也要求改革的设计必须更加到位,改革的方向必须更加科学,改革的措施必须更加协调。

今日之中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深化改革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量。面对这样的改革形势,既需清醒坚定的政治勇气,也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既需珍惜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绩,也当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不容忽视的改革问题。我们坚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就一定能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 (人民日报)

深化改革认识论 第六篇_深化改革需要解决好的几个认识问题

龙源期刊网 .cn

深化改革需要解决好的几个认识问题

作者:邓银银

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5年第02期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深藏着改革与问题的辩证思维,既指明了改革由何处来,又指明了改革到何处去。当全社会都在讨论改革的问题并当我们试图为改革开出良方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要搞清关于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于改革的本质问题

改革的本质问题是认识各项改革的基础问题,它决定着改革的方向、改革的力度、改革的内在逻辑、改革的对象以及改革成败的关键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认为改革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邓小平同志也曾提出过,改革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他的观点当然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观,并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的手段无非有两种,革命暴力的或积极稳妥的。但社会主义的改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经历了历史和实践检验了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变革。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制度的重新构建,不是根本制度的重新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做出“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果,其根本原因是逐步打破了“左”的思想观念。如果不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条件,没有对“左”的思想的批判,就不会有今天的巨大成就。邓小平同志曾强调“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段精辟而辩证的论述,在新的历史时期,仍有振聋发聩的效果。而鉴于 “左”的观念根深蒂固,具有欺骗性、顽劣性、危害性,因而对改革开放的妨碍和阻挠更直接、更现实、更长远。因此,在“改革重启”阶段,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既要防“右”,特别要防“左”,警惕“左”的势力抬头,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破除改革的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和勇气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的成果为我所用。

“立”与“破”的内在逻辑

改革的内在逻辑其要义是改革究竟要摒弃哪些不合理的东西而重新构建哪些合理先进的东西?其核心就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是只“立”不“破”,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明显受到文革思想和“左”的观念影响导致的另一种极端。因为文革是典型的只“破”不“立”。十年的浩劫其结果是老的都破了,新的却没有建立起来,造成“真空”,导致混乱。试想如果没有破除文革的“左”的影响,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

深化改革认识论 第七篇_天津市2016届高三“五校”联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2016届天津市“五校”联考政治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填涂考号。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试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

该套纪念币( )

①能够表现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 ②具有收藏价值,也可以直接用于购买商品

③其本质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④其购买力由国家规定,因为它由国家发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目前,伦敦和新加坡是中国大陆和香港以外领先全球的人民币交易和融资中心,与英新两国的合作将推动人民币兑换活动在全球的发展。这说明人民币( )

①将会保持升值的良好态势 ②具有世界货币职能

③可以与该地币种直接兑换 ④加快了国际化进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5年,我国财政工作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下列属于合理财政措施的有 ( )

①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②下调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企业税负减轻→生产扩大→经济发展

③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投资增加→刺激经济增长

④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消费扩大→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当社会总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在一定范围内,并对经济增长有较为积极的刺激作用时,就可以视为良性通货膨胀。下列图示P为物价总水平,Q为社会总供给量和总需求量,s为社会总供给曲线,s'为变化后的供给曲线,d为社会总需求曲线,d'为变化后的需求曲线)能够正确表示良性通货膨胀的是 ( )

5.2014年,我国开始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先从大型石油公司入手,逐渐将铁路、通信等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以此来提高经营效率,提高透明度。这一改革的意义有( )

①发挥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主体作用 ②拓宽投资渠道,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深化改革认识论】

③积极推动我国国有经济实现形式创新 ④推进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实现根本变革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6.2014年4月9日,爱康国宾宣布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公开募集资金规模约为1.53亿美元。由此可以推断( )

①爱康国宾为股份有限公司 ②爱康国宾是有限责任公司

③爱康国宾股东以其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

④爱康国宾公司的股东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等作价出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在农业3.0时代到来之际,全国第一家网上农资商城——云农场,运用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改造和创新,上线一年多,就覆盖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新疆等10多个农业大省,开扇了智慧农业新篇章。这反映了( )

①科技创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互联网+”成为传统产业发展新引擎

③科技要素能助推现代农业的发展 ④“互联网+农业”能让农民迅速致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衡量一种经济政策和行为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在一种变革中,获益者得到的利益足以弥补利益受损失者的损失;它要求一项经济政策能够从长远提高全社会的效率。下列事项中,符合这一标准的是( )

①国家完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得税制,中低收人者收入增加,但高收入者缴税增加

②市政府向社会购买养老服务,政府收入减少,但社会公益事业得到更好发展

③国家扩大营改增范围,部分税收收入有所减少,但有利于相关企业的发展

④某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近期利润可能减少,但劳动者收人可能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结合上表,可以推断( )

A.B2C满足了人们的从众心理,O20满足了人们的求实心理

B.B2C减少了商品的流通环节,020避免了商家的欺诈现象

C.B2C使商家扩大了消费群体,020改善了居民的消费结构

D.B2C较适合家居服装等商品,020较适合餐饮娱乐等产品

10.李克强担任总理后,在他的“新政”中,挤水分、调结构、简政放权、布局城镇化、力促发展模式转型,媒体和学者称之为“克强经济学”。下列措施符合“克强经济学”的是( )

①强调政府与市场“换手”,政府不越位、不缺位,政府减少微观干预

②政府减税降费,调整国内利益分配,依靠利益分配调整资源配置

③调整当前的财税制度,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财权,加强监督

④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化投资性政府角色,刺激经济增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 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提高流通效率、方便群众生活、保障商品质量、引发生产发展和促进居民消费,加快推进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上述要求的经济学依据是( )

A.商品交换创造社会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交换环节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深刻影响社会再生产过程

C.交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决定分配和消费

D.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交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12. 读图,要解决漫画反映的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措施应该是

( )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着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③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④建立和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 “两会”后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围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进行广泛调研,是因为( )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②实践不断提出问题,推动认识发展

③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④实践提高和锻炼了人的认识能力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14. 制定“十三五”规划,需要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认识影响我国“十三五”发展的各种因素。这表明( )

①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③人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 ④做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5.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读漫画(下图),对简政放权认识正确的是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47165/

推荐访问: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的意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