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古代的酒好喝吗

古代的酒好喝吗

时间:2018-05-15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古代的酒好喝吗 第一篇_揭秘:古代好汉们千杯不醉的酒量是如何做到的?

揭秘:古代好汉们千杯不醉的酒量是如何做到的?

古人动辄一句“在下先干为敬”,然后就只剩空坛子了。联想到现在,谁人能这么喝?那为啥现代人在喝酒这事上竟跟古人有这么大的差异嘞?

古代好汉千杯不醉是如何做到的

喜欢看武侠的都知道,丐帮帮主乔峰可谓千杯不倒,不论是拜把子还是绝先交,不管是大事临头还是日常饮食,总之是无酒不成欢。这种古代好汉气势如虹的喝酒架势让人十分震撼!动辄一句“在下先干为敬”,然后就只剩空坛子了!联想到现在,谁人能这么喝?那为什么现代人在喝酒这事上竟跟古人有这么大的差异嘞?

高度白酒是没有的,至多是醪糟

大家要知道,古代的酒都是酿造酒,一般最多十几度。直到了宋代,酒的度数才提升了一点点,但也别指望出现什么高度白酒。比如梁山好汉们聚义一堂,海吃海喝,看似量大,其实也就相当于喝了点儿醪糟。醪糟经糯米发酵而成,夏天可以解暑。主要原料是糯米,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在一些菜肴的制作上,糯米酒还常被作为重要的调味料。 杯子大小很关键,换算比例很重要

古代的度量衡单位跟现代可完全是两码事。比如西汉的1升只不过是现在的0。3升,而东汉的1升不足现在的0。2升。就算唐朝的单位大了些,也还不到1:0。6!所以说,换算这个问题,也是好汉们动辄千杯的一大关键!

时间多的是,战线拉得长

古人的生活节奏比起现代慢得多,消遣方式也没有现代人多,每每无聊了便约起亲朋好友侃大山,一侃就侃成了“长夜之饮”之类的。反正时间多的是,一晚上喝他个6个小时,不想海量怕也难。

故用夸张手法,现实你别当真

上学时经常刻苦钻研武侠小说、神怪小说等等的都懂,什么怒发冲冠,千钧一发,小说里的夸张比喻随处皆是。正因如此,酒仙李白“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亡国之君陈后主“日饮一石”,武松喝了十八碗还能“过得景阳冈”,看看就好,你要较真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古代的酒好喝吗 第二篇_古人怎么喝酒的

酒之好,在于感悟。这是一种精神享受。

如果茅台、贵海、剑南春等酒,占居人们的酒杯。无论是聚会还是工作,都难免喝酒,但酒也是有度的,怎么样算最好呢?

善饮也好,不善饮也好,酒到底饮到什么程度合适?饮到什么程度才能领略到酒中趣呢?清人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曾几度讨论到这个问题。在卷十五,他援引宋代邵雍的诗句说:“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以为这话说得“真快活煞人”,他赞同酒只能饮到微醉之时。在卷二十,他又援引宋人费衮的话说:

晋人谓“酒犹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用而不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饮而不醉”。饮流多喜此言,不知饮酒之乐,尝在欲醉未醉时,酣畅美适,如在春风和气中,乃为真趣。若一饮径醉,酩酊无所知,则其乐安在邪?

还是教人饮酒不要大醉,美在“欲醉未醉”时。酒之学问恐怕就在这里,惟有这一条界限最难把握,许多酒人往往在感到微醉时是决不肯放下杯子的,常以“一醉方休”的话来激励自己,后果可想而知。

古代的酒好喝吗 第三篇_中国古代酒礼酒俗

中国古代酒礼酒俗

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形成了远古酒事活动的俗尚和风格。随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逐渐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其形式生动活泼、姿态万千。

酒与民俗不可分。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庆功祭奠、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成为中心物质。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若无酒,缅情先祖、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就无以寄托;婚嫁之无酒,白头偕老、忠贞不二的爱情无以明誓;丧葬之无酒,后人忠孝之心无以表述;生宴之无酒,人生礼趣无以显示;饯行洗尘若无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情怀无以倾述。总之,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

早在夏、商、周三代,酒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礼仪风尚就已紧密相连,并且公式化、系统化。当时,曲蘖的使用,使酿酒业空前发展,社会重酒现象日甚。反映在风俗民情、农事生产中的用酒活动非常广泛。

夏代,乡人于十月在地方学堂行饮酒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七月(豳风)》)此诗描绘的是一幅先秦时期农村中乡饮的风俗画。在开

镰收割、清理禾场、农事既毕以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屠宰羔羊,来到乡间学堂,每人设酒两樽,请朋友共饮,并把牛角杯高高举起,相互祝愿,也预祝来年丰收大吉,生活富裕。

周代风俗礼仪中,就有冠、昏(婚)、丧、祭、乡、射、聘、朝八种,大多又酒冠其中,有声有色。例如:男子年满二十要行冠礼,表示已成为成年人,在冠礼活动中,“嫡子醮用醴,庶子则用酒”(《中国文化史》),庆贺自己走向成熟。此间无论是味菁的醴,还是味浓的酒,都成为祝福生命的圣水。

周代的婚姻习俗,已经走向规范化、程式化,由提亲到完婚,已形成系统,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讲究,男子若相中某一女子,必请媒提亲,女方应允后,仍有纳采、问名、纳吉等过程。婚期至,“父醮而命之迎,子承命以往,执雁而入,奠雁稽首,出门乘车,以俟妇于门外,导妇而归,与妇同牢而食,合卺而饮。”新婚夫妇共同食用祭祀后的肉食,共饮新婚水酒,以酒寄托白发到老的愿望。周代时兴射礼,虽等级有三,但“凡射,皆三次,初射三耦射;再射三耦与众耦皆射;三射,则以乐节射,不胜者饮。”酒在射礼中成为败者的惩罚之物,情趣无穷。

周代乡饮习俗,以乡大夫为主人,处士贤者为宾。活动过程中,“凡宾,六十者坐,五十者立”。饮酒,尤以年长者为优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其尊老敬老的民风在以酒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中有生动显现。

三代风俗礼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它“集前古之大成,开后来之

改政”(《中国文化史》,传承沿袭,不少风俗现象仍保留至今,近现代民间习尚的婚礼酒、丧葬酒、月米酒、生期酒、节日酒、祭祀酒等等,都在周代风俗文化的“八礼”中寻到源。

古代的酒好喝吗 第四篇_中国古代酒文化

中国古代酒文化

社会管理学院

12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林志涛

201205110105

中国古代酒文化

摘要: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关键词:白酒;酒具;酒文化。

一、 白酒的性质及性能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学名乙醇)是其

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就可被肠胃直接吸收。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

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

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温阳祛寒。另外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

过度饮酒有害健康。酒中乙醇对肌体的组织器官有直

接毒害作用, 对乙醇最敏感的器官是肝脏。连续过量饮酒能损伤肝细胞,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进而可致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过量饮酒影响脂肪代谢,肝脏脂肪合成增多,使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发生甘油三酯血症的可能性增大。此外,长期过量饮酒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危险,还会造成记忆力衰退,智力下降等不良后果。酒精对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影响最大。酒进入人的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我们可把饮酒后的心智状态分为畅意、微醺、失控和烂醉四种。少量饮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令人神清气爽、通体舒泰,有益身心健康。饮至四、五分

时,似醉非醉,血流加速,血脈扩张,人进入一种无拘无束、情绪兴奋、积郁一空、飘然羽化的解脱状态,这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在摆脱现实的悲苦与烦恼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即所谓“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醉来赢得自由身”。此时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最有益于文学艺术的创作。饮至七、八分时,神经麻木,神智迷忽;反应迟钝,不能自控;身非己有,言不由衷。此时信口开河,容易失言;意志薄弱,举止失常;不守原则,随意承诺;失去记忆,容易误事。甚者惹事生非,引发暴力,影响家庭和睦,危害社会治安。如果饮至九、十分,则头晕目眩,天旋地转;呕吐不止,哭笑无常;语无伦次,不识归途;甚者人事不省,危及生命。

酒的功能要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酒是美好物品的象征,是表达心意、寄托情

感的媒介。

第二, 酒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作用。

第三, 酒具有兴奋作用。

第四, 酒具有亲和作用。

第五, 酒具有麻醉作用。

二、 白酒的起源

在中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上古时期。《史记》中便有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诗经》中“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都以人类不同的社会活动表明中国酒的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中国酒的原始发明者到底是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酒究竟源于何时,源于何方呢?虽然没有有形的文字记载,但在民间具有天才想象力的老百姓却把酒的发明归功于神,从而诞生了许多与酒有关的美丽动人的传说。

1、酒星酿造说【古代的酒好喝吗】

中国民间流传“酒星造酒”的传说,把酒星当作天神,说酒是天上的酒星酿造的。代窦革在《酒谱》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意思是酿酒的起源与宇宙的生成有关。现代天文学家通过宇宙光谱分析发现,宇宙外层空间存在着酒精分子,这些酒精分子是如何生成的?这个至今仍是个谜。酒旗星是中国古天文学中用来确定某颗星的一个专用名词,酒星究竟在哪里?据《晋书·天文志》说,在“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

食。”轩辕,我国古星名,共十七颗星。酒旗星就在它的东南方。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周记》一书中,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二十八宿的说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创造之

一。古代诗文中也常提到“酒星”或“酒旗星”。如号称“酒仙”的大诗人李白《月下独酌&S226;其二》一诗中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东汉末年以“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自称的孔融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的语句,反对曹操禁酒。此外,古人还有“仰酒旗之景曜”,“拟酒旗于元象”的诗句,都提到天上有管酿造的酒星。酒,是酒星之作,这是古人的一种想象,这是由于古代科学很不发达,人们以为人世间的一切,包括美酒都是天上的星宿主宰的,地上的一切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此,就产生了“酒星造酒”的神话。

2、猿猴造酒说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对“猿酒”有不少的记载。明代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溢死之。”《清稗类钞·粤西偶记》中也说:“粤西平乐(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人关于“猿猴造酒”的记载,听起来近乎荒唐,其实倒很有科学道理。我们知道,当成熟的野果坠落下来后,由于受到果皮上或空气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酒,这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猿猴在捡到发酵的野果后,偶然地尝一尝,觉得别具风味,于是,从捡拾进而将野果采下来,放在“石洼

中”,让它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发酵,而后再享用,是完

全可能的,当然,猿猴的这种“造酒”,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带有酒味的野果”,与人类的“酿酒”,是有质的不同的。但不管怎么说,猿猴造的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可以说是最原始、最古老的酒了。

3、 仪狄作酒说

仪狄造酒说始载于《世本》。《世本》是秦汉间人辑录古代帝王公卿谱系的书,书中讲:“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认为仪狄是酒的始作人,后来又衍生出西汉人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魏二》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东汉人许慎在撰《说文解字》“酒”条中,也记载了“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到三国时,蜀汉学者谯周著《古史考》也说“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将仪狄奉为酒的发明人。当然,很多学者并不相信“仪狄始作酒醪”的说法。在古籍中也有许多否定仪狄始作酒的记载,有的书认为神农时代就有酒了,也有说帝尧、帝舜时就有酒了,这神农、黄帝、尧、舜都早于夏禹,可见仪狄始作酒是值得怀疑。最初的酒绝不是有意制造,而只能是无意中发现的,如前所述,是粮食和果品自然发酵形成的。粮食,水果在一定温度下滋生出酵母菌,就会变馊,到一程度,恰好就是酒味。晋朝人江统的《酒诰》中就指出了这个秘密,他说:“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事实上酿酒方法的创造发明,不可能由某一个人完成。

4、 杜康造酒说

“杜康造酒”,在民间也广为流传,特别得力于三国时代曹操的乐府诗《短歌行》而推广,诗中道:“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这里,杜康已成为美酒的代名词了,人们都因此把杜康当作了酿酒的祖师爷。杜康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人?自古到今扑朔迷离。《说文解字》中说,“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五代君主。宋代窦革认为,杜这个姓,是周朝才有的。周武王灭纣建周后,把商代豕韦氏封于杜(今西安市东南),其后裔在周宣王时做官,称杜伯,为周宣王所杀,子孙逃至晋国,才以封地杜为姓。因此,如果有杜康这样一个人,应该是春秋时代人,最早不会在周朝以前。可见杜康出世太晚,不可能是酒的始作人。

古代的酒好喝吗 第五篇_中国古代酒具与酒文化

中国古代酒具与酒文化 -杜金鹏

杜金鹏,男,汉族,1957年生,山东莱州市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任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20年来,致力于夏商考古研究,在史前考古和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方面,亦有所探讨。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主要发掘者之一。他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偃师商城小城年代与分期研究》专题,从考古学上解决了夏、商年代界限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独著或合著有:《二里头陶器集粹》、《文明起源史话》等学术和知识读物7部,发表学术论文约70篇。曾获得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多次获得全国青年社科研究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内容简介

首先,追根求源。(一)酒的发明:古猿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二)酒的种类:有白酒,有葡萄酒,还有就是米酒。中国古代的酒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应该是比较肯定的。

其次,酒具综述。中国古代酒具,它从数量上讲是非常巨大,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内涵也是非常丰富。(一)酒器种类:按质料分类:陶、铜、漆、瓷、玉、金银、象牙、犀角、玻璃、竹木等;按用途分类:酿酒、储酒、盛酒、温酒、冰酒、斟酒、饮酒、挹酒等。(二)酒器的演变:按时代介绍代表器物,酒器演变综述。

第三,醉乡艺林。主要是讲酒跟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关系。主要从这六个方面:酒与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杂技的关系,做了大概的阐述。

第四,香醴饮经。(一)温酒健脾胃:商代铜斝、汉代温酒杯炉、宋代温酒注子;(二)冰酒驱暑热: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冰鉴酒缶等。

第五,酒令漫话。酒令有:猜枚、骰子令、酒牌令、筹令等。

第六,清酌礼俗。除酒令以外,民间还有好多习俗、活动跟喝酒有关:婚礼合卺、礼射、投壶、上巳修禊与曲水流觞。

第七,酒楼清旗。既然有酒了,喝酒又有章法了,那么这酒是不是都要自己做啊?从哪儿来?杜教授讲了古代的酒坊、酒肆、酒店的一些问题。

最后,酒乡奇人。杜教授讲了古代饮界人物和饮酒的原则。

全文

各位朋友好!今天有机会跟大家就《中国古代酒具与酒文化》这么一个话题,来聊一聊,我感到非常高兴。

说到中国古代的酒具和酒文化,首先第一个话题就涉及到酒的发明。很可能大家都非常关心的,就是说中国古代的酒到底什么时候发明的?那你有了酒才能有酒具,没有酒那就谈不到酒具,也就谈不到酒文化的问题。所以,跟朋友们探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追根求源。我们来研究一下,或者说讨论一下,中国古代酒的发明这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这么三个小的问题,一个是关于酒的发明,一个是酒的种类。还有呢,经过我们考古的发现,对于酒的发明这么一种实证性的东西。那么现在关于酒的发明,首先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年代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发明的酒?谁发明的酒?现在有这么几种说法,一个说呢是古猿造酒法,说酒不是人造的,是猿猴造出来的。这种说法听起来是有点幼稚,似乎应该排除在我们的话题之外,因为它不属于人类的一种行为了;第二种说法呢,是仪狄造酒。仪狄这个人物是夏代的一个人,传说是大禹时期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造酒。杜康造酒也是从汉代就开始传说了,叫做“少康造秫酒”。少康就是杜康。我们都很熟悉的曹操有一句诗言,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说一喝了杜康什么忧愁都没有了,这个说明古代以杜康为酒名的很早就有了。

从现在看,说是中国古代的酒有几千年的历史,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那么我给大家说一些考古学上的证据,大概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一方面,是关于酒具,你既然是有了酒,就应该有酒具,拿什么喝?那就是有酒具了,用什么盛也是酒具。第一个就是说酒的实物,现在我们发现酒的实物,有这么几个例子。第一个,是在河北的中山王墓里头,出土过战国时候的酒,经过科学家的鉴定,确认它确实是酒,我们看到的这就是。比战国时代更早的时候,商代甲骨文里头,对酒已经有明明白白的记载。甲骨文里头问,就是占卜的时候问说,我们用酒去祭祀祖先,可不可以啊?问神灵,回答说:可以祭祀。就拿来大量的酒去祭祀,这是一条确实的证据。就是说商代确实有酒。

我们现在看的这件器物,实际是比甲骨文还要早数百年的一件陶器,考古学上叫“二里头文化”,历史学界叫它做“夏代的文化”。这是一件盛酒的器具,大家肯定已经看得出来,这件器具,跟刚才商代金文里头的“酒”字特别像。从现在看,中国古代的酒可能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应该是比较肯定的。

那么,现在第二个小问题,就是关于酒的种类,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种?我们用俗语说,有白酒,有葡萄酒,还有就是米酒。最先发明的应该是米酒,就是用粮食做的酒。这些酒从商周时期以来吧,主要就是米酒,它的性状比较平和一些,不像白酒那么特别刚烈,大家喝起来可能是比较顺口一些。这也是当时的生产技术所决定的。【古代的酒好喝吗】

我们在考古发现里头就见过汉代的蒸馏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是上海博物馆从废铜堆里头捡出来的一件青铜器。这件青铜器经过上海博物馆的试验,用它来做蒸馏酒,出酒率相当高。也就是说,在汉代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制造白酒的这么一些技术设备。如果说对这一个大家还有什么怀疑的话,请看金代的一个蒸馏锅。这是出土在河北青龙县一件金代的蒸馏器,它下头是一个釜,上头是一

个甑;下面加水,上面搁了米以后,发酵过的米,它就可以蒸出白酒来。

那么,咱们古代的人喝酒都是用什么喝?用什么盛酒?用什么温酒?这个简单地过一过,大家可以看一看。这幅画是唐代的壁画,这位侍女手里端的是一个盘子,盘子里头是一个金杯,那么是一个酒具;这件是夏代的酒器,夏代的酒器、青铜器,这个时候是最早的,我们现在知道最早;这是一件象尊,商代的象尊,它的背部挖了一个孔,酒从这里灌进去,然后通过它的头,通过它的鼻子,从鼻孔里头可以倒出来;这是殷墟妇好墓出的一件象牙杯,非常精美,这个上头镶嵌的都是绿松石,这件文物是国家的国宝,现在已经规定不准出馆展览了;这是跟刚才那象牙杯是一对,只是花纹不一样;这一件是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金器,现在是我们目前所知道最早的一件金的酒器,它旁边有个小勺,小勺是个漏勺,干什么用的呢?就是捞酒沫的。

这是秦代一件玉杯。秦王朝我们一想起来,就是兵马俑,那是气势恢宏不得了,那么它这个酒杯子造得也是非常大气,花纹也精美;这是出在广州的一件玉器,西汉的一件玉觥,做得像一个牛角的样子,上头刻了一个花纹。觥在古代的时候,有一定的说法,它主要是酒桌上罚酒用的。为什么说罚酒用这个呢?因为它没有腿,没法放平,你装了酒以后,只能端了,你不喝完了是放不下,这就是它最妙的用处;这是马王堆出的一件漆酒器,叫漆画锺,非常精美,这个花纹是铜错的。这个是喝酒用的,上头写有字,叫“君幸酒”,“幸”是指的王后一级的请您用酒,请您喝酒;这件是北京故宫收藏的东汉的一件酒杯,这是西安出土的唐代的一个玛瑙杯,那么它实际也是一件觥,跟我们刚才看见的西汉那件实际是一样的。它做得就更为精致,特别巧妙地利用了原来的花纹,把这一头牛做得特别逼真,特别优美,然后又给牛的嘴上镶了一个龙头,是金制的;这件是西安出土的唐代的金铛,金铛是温酒的,温酒用的。李白曾经说:“舒州勺,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勺和铛就是配套的。

这是湖南长沙窑出土的一件唐代的酒注子,上头有一首诗特别优美,有八个“春”字:“春水春池满,春石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鸣春声。”这个是元代的渎山大玉海,长将近二米,这是元代的时候,做的一个大酒瓮,就拿这个盛酒;这是一件明代的内府梅瓶,那就是大内用的,皇帝用的,特别精美。

这是明定陵里头出土的皇帝御用品,金托玉爵,上头的爵杯是玉雕的,下头那个座子是金制的。盘子中央呢,是凸起一座山,山的下面刻的是江水海水花纹。周围镶的都是红、蓝宝石,用了二三十颗红、蓝宝石,相当珍贵;这是定陵出的一件玉杯,非常精美,和阗玉做成的,镶的是红、蓝宝石和珍珠;这是明代的一件瓷杯子。到了明、清时期,瓷制酒杯非常盛行,各种花样的都有。这一件呢,是一件青花瓷;这件是明代的犀角荷叶杯,古代喝酒曾经有个叫笔筒杯,就是把荷叶采下来以后,把芯刺破了,从荷叶的茎里头吸着喝,叫“荷叶杯”。这个是用犀角雕的;最后一件,这是乾隆年间做的叫“金瓯永固金杯”,干什么用的呢?元旦皇帝举行开笔仪式的时候必定要用。

那么,现在看中国古代酒具,它从数量上讲是非常巨大,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内涵也是非常丰富。

现在,跟大家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是关于酒的一些用途,就是它有什么功用?我们做了酒,它对我们的社会有什么贡献?这个题目叫“醉乡艺林”,我主要是要讲酒跟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关系。我准备从这六个方面:一个是酒与文学,第二是酒与绘画,第三是酒与书法,第四是酒与雕塑,第五是酒与音乐,第六是酒和舞蹈、杂技的关系,做一些大概的阐述。

我们现在面前看到的这一幅画是清代的一个年画,上头是李白,上头又题了一首诗,说:“三月桃花放,绿柳真清凉。李白斗酒量,冲开锦绣肠。”这个很顺口,琅琅上口的。

大家非常熟知的是李白。李白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应该是人所共知的。唐代的杜甫在《饮中八仙》当中曾经夸过李白,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又写下很多特别有名的关于酒的诗,给我们后人是一个非常大地精神的财富,比如说,他在《将进酒》里头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说要喝,咱就喝它三百杯,少了别喝,喝少了不带劲。

这是关于李白,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他的创作、他与酒之间关系的一个很简单的缩影。接下来是跟李白同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诗人是杜甫。

杜甫曾经自己写过这么一句话,说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就是我这人呀,特别刚直不阿,爱喝两口,没别的爱好,爱喝两口,喝完了我就爱作诗。这是他自己对自己的一个总结。

据郭沫若统计,李白留存下来的诗文大概有1500首,其中直接写到酒的大概是占到了16%;杜甫留下来的文和诗有1400篇,其中有20%里头就有“酒”字。可见这两位对于酒的这种热爱,和酒对他们的事业的这种帮助。

唐代还有一位跟酒结下不解之缘,对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就是白居易。他在《醉饮先生传》里头对自己的一个描述,也曾经说过,说:“醉饮先生者,忘其姓名,乡里、官爵,忽忽不知为谁也。”不知道他是谁了,为什么呢?说:“性嗜酒,耽琴,吟诗。” 就是三种爱好:爱喝酒,爱作诗,还有就是爱弹琴。因此,凡是酒徒、琴侣、诗客,都与之游。其中有一首诗,他这么说的:“卖我所乘马,典我旧朝衣。尽将沽酒饮, 酩酊步行归。”

关于文学方面,我们还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物,是苏东坡。他是北宋的大文学家,也是一个著名的诗人。苏东坡跟上面这几位比起来,有一个自己的特点,就是说,第一是特别好喝酒。第二条,不但喜欢喝,他还喜欢造酒,只要有机会就在家做酒,鼓捣着做酒,做完了以后就请朋友们来喝,因为什么呢?他自己说过,我看着别人喝酒啊,看他们喝得那么酣适,那么舒服,比我自己喝还好。所以他就喜欢做酒,做了酒就送朋友喝,邀请别人上他家里喝。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苏东坡的一件书法作品,叫《中山松醪赋》。他做了一个用松节,松树枝子做香料酿造的酒,做完了以后,他觉得香美无比,所以就写了这么一篇赋,来作为

一个纪念吧。

接下来,想跟大家探讨一下,说古代的酒跟中国古代的绘画有什么关系?其实,跟文学一样,酒也是古代画家的一种创作的灵感。我们看到的这一幅,是南宋的画家梁楷的一个,叫《泼墨仙人图》。他的画的特点,就是说豪放,特别豪放,大笔一蘸,上去随意涂抹,涂抹完了以后,再细细勾画几笔,然后眉毛、鼻子就出来了。这一幅就是他的代表作,描述了一个喝醉酒以后的这么一位老先生,走在回家的路上,袒胸露腹,步履蹒跚,两眼半睁半闭,迷迷糊糊,憨态可掬 ,画得是非常到位。

那么,清代有一位,“扬州八怪”之一叫郑板桥,大家非常熟悉。郑板桥喜欢喝酒,而且,他的书法和绘画都是独有特色。我们看到的这一幅《竹石图》,就是他在杏花楼,一个人独斟独饮,醉了以后,兴之所至,信手画了这么一幅图,赠给酒楼的主人。这是他的一幅代表作。

另外一幅,这是唐代草圣张旭的一幅作品。我们都知道,草书有几种书体,现在说草圣呢,它的创始人大概就是唐代张旭。据史书记载,张旭这人很有特色,第一就是嗜酒,特别好喝酒,喝完了以后,是狂走。什么狂走?那就是乱跑一通。喝醉了酒就到处跑,跑完了以后,那就开始写,下笔如神,闪电雷鸣一般,我们看这幅作品确实有惊电雷鸣的效果,看似没有什么章法,但是力透纸背,非常有力。

唐代还有一位草书的名家是怀素,这是一位出家人,和尚。要是按照辈分算起来,是张旭的学生的学生。他的书法跟张旭的比起来,他又多了一份出家人的娟秀,不像张旭那么狂得没边,比较清秀,让人看起来清静感比较强。他的特点也是好喝,喝完以后,就开始写字。他年轻的时候,刚练书法的时候,家里头很穷,没有纸,就种了一万多株芭蕉,拿芭蕉叶子写,写坏了的毛笔成大堆,他就把它集中起来,埋了一个墓,所以叫“笔冢”,就是毛笔的墓葬。可见他下的工夫的长短。

那么,酒与中国古代的雕塑呢,它也有好多关系。首先,就说古代的酒具,本身好多都是雕塑艺术品。我们看这件商代的青铜器,据说出自湖南。它就是一个非常美妙的一件青铜雕塑:一个老虎抱着一个人。对它的内涵,当然好多人是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只是说它作为雕塑艺术来讲,是非常精美;这是商代的一件青铜猪,它上面是有一个盖,可以装酒的,这件猪做得也是惟妙惟肖,非常好看;这是一件清代的瓷雕,描绘的是李白醉酒以后憨态可掬,非常酣适的样子,倚在那儿。

那么,也就是说呢,酒或者酒的这种素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提供了可以发挥的余地。

再接下来,酒对音乐也有它的重要的作用。我们看这一个是唐代的一面铜镜上的图案,两位先生席地而坐,一人弹琴,一人喝酒。那么,现在看,就说古人每每喝酒的时候,喝酒与吟诗,与歌唱,还有,比方说,弹琴都是分不开的,它

古代的酒好喝吗 第六篇_中国古代是怎么酿酒的

【古代的酒好喝吗】

中国古代是怎么酿酒的

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就做出了一种叫酒曲的原料,用它酿出来的酒甘甜芳香,回味绵长。几千年来,酒曲一直是中国酒酿造的秘诀。现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们的祖先究竟是怎样酿造出美酒的。

1999年3月,水井坊的考古发掘让人们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古代中国人酿酒的全过程。 蒸煮粮食,是中国人酿酒的第一道程序,粮食拌入酒曲,经过蒸煮后,更有利于发酵,在传统工艺中,半熟的粮食出锅后,要铺撒在地面上,这是酿酒的第二道程序,也就是搅拌、配料、堆积和前期发酵的过程。晾晒粮食的地面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晾堂。水井坊遗址一共发掘了3座晾堂,依次重叠。晾堂旁边的土坑是酒窖遗址,就像一个个陷在地里的巨大酒缸。水井坊发掘出了8口酒窖,内壁和底部都用纯净的黄泥土涂抹,窖泥厚度8厘米到25厘米不等。

酒窖里进行的是酿酒的第三道程序,对原料进行后期发酵。

经过窖池发酵老熟的酒母,酒精浓度还很低,需要经进一步的蒸馏和冷凝,才能得到较高酒精浓度的白酒,传统工艺采用俗称天锅的蒸馏器来完成。

人们在清代层面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圆型遗存,乍一看,有点像水井。

考古学家最后定

论,这是目前可以确定的中国最早的生产蒸馏酒的实物。当年在基座上架着巨大的天锅,天锅分上下两层,下面的锅里装酒母,上面的锅里装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气体被上面的冷水冷却,凝成液体,从管道流出,这就是蒸馏酒。

人们以此推断,在清代,这里生产的就是蒸馏酒,而且技术已经和现代酿酒技术十分接近。专家对水井坊几口老窖池的微生物进行了检测,分离到红曲和根霉。水井坊考古证实,中国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馏酒酿造技术。

中国的蒸馏酒分为浓香型、清香型和酱香型等等,水井坊酿造的酒属于浓香型白酒,是中国蒸馏酒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它在酿造技术上最大的特点是用泥窖酿酒,成为中国酿酒工艺中一个特殊的门类。它的发源地就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只有这里才能产生非常好的浓香型的酒。

由于目前发掘的面积有限,第三层以下还没有深挖,因此,在遗址的下面很可能还埋藏着更早年代的文物和遗址,不同历史层面的废弃、启用的真相也许会在未来的进一步发掘中给我们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45142/

推荐访问:什么酒好喝 什么酒好喝又便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