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时间:2018-04-01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第一篇_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

孙天一

(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与新闻学院 电视编辑 200801413040)

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个人性格要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行为主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对行为自觉认识和选择的过程,是一个由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即构成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品质的形成要注重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和促进道德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品质问题在伦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构建﹑道德教育系统的形成﹑道德评价活动的进行﹑道德修养的践履,其最终目的不外乎是要使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深入人心,由外在的要求内化为人内在的自觉道德意识,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品质。正由于道德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就在于崇高道德境界的形成及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因而它在伦理学体系中的独特性地位为历代伦理学家所重视,并愈来愈引起当今人们的关注。

一、道德品质的含义及其特征

所谓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个人性格要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同时,它也是人的稳定的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比较一贯的心理性格特点”。道德品质直接表现出社会普遍道德要求和人的独特个性的结合,体现出个人的鲜明意志,所以,道德品质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刻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面貌。 一般说来,道德品质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道德品质不仅指凝结在个人性格要素中的主观心理意识,而且还包括道德行为的稳定性特征。人们若想具有某种道德品质,不仅要对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所认识和理解,而且必须在此基础上付诸行动,并在不断重复的活动中养成一种道德习惯,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使外在的行为规范变成自身的内在需要,这样道德品质才能得以形成。 第二,道德品质是一种自觉意志的结晶。人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习惯或习性,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自觉的意志行动的过程,是审慎的凭借意志的选择而得的习性,它不是自然形成的一般生活习惯,更不是“兴趣”“﹑感情”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行为的每一场合和每一时期,都能凭借一定的判断和选择,凭借自觉意志控制和处理感情与行为的结果,是一个人自觉意志的凝结。

第三,道德品质和道德原则规范相依相成。有什么样的品质,就有什么样的原则;有什么样的原则,就有其相对应的品质。正如美国伦理学家弗兰克纳所说,每一种原则都有一种名称之相同的道德品质相对应,它具有符合该原则的行为表现的倾向和意图;而对于一种好的道德品质来讲,都有一个原则规定体现该原则本身的那类行动。原则和品质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分离,都会成为“无力量的原则”或“无原则的力量”,导致道理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要求与道德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

二、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要具备某种道德品质,道德主体首先就必须对社会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等道德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说,应当首先掌握一定的有关善恶是非的道德知识,这是具备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产生道德情感的依据,是进行道德意志锻炼的内在动力和决定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因此,道德认识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

前提和基础。

道德认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道德认识还不能自然而然地化为道德行动,形成道德品质。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动,这中间还有一个由此达彼的关键环节,就是道德信念的形成。所谓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道德要求和道德义务有一定的认识之后所形成的发自内心的一种坚定信心和责任感,它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和炽热的道德情感的有机统一”。它在道德内化过程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使一个人能够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做出行动的抉择,并在道德行为整体中坚持一贯,自觉地培养和造就自己的道德品质,因而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

把认识和理解了的道德原则规范,坚定不移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中来,使这些原来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原则规范通过个体自己的持续不断的行为表现出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这样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就得到了巩固,凝结为道德品质,在行为整体中表现出稳定的特征和一贯的倾向。

通过对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只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外因,要使客观品质,还必须依靠个人主观的努力,通过加强自身的锻炼和修养,加强道德自我教育和道德实践来实现。这种自我约束并不是被动强迫的,而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活动,是对自我的超越,是一种理性的自觉、行为的自主、灵魂的塑造。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加强道德品质修养。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依附于计划,依附于行政命令,依附于权力,缺乏主体意识,缺乏主体性,其道德选择方式大多属于“权威型”,因而人们违背道德规范的推动力也相应很小。但是这种社会道德状态是建立在比较脆弱的基础上的,也是以牺牲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为代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利益差距逐渐扩大,道德失范不断加剧,从而加剧了道德冲突,带来了伦理道德的混乱和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主体道德品质修养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不仅如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也对克服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如求利之心的恶性膨胀等),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当然,消除市场经济的一些负效应,需要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法规体系来实现,但加强人们道德品质修养对于其产生的积极作用也不应忽视。

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说,应主要解决好以下两个大问题。

第一,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规范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起点和前提。所谓道德认知,“是指行为主体对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以及调节这些道德关系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的了解和掌握。”道德认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体精神活动,道德行为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必须对道德规范是否符合伦理行为事实、对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进行判判断,即必须具备反思意识、推理智慧及批判能力。

在道德认知能力的养成中,道德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道德认知应伴随着道

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不停留于既定道德规范的知晓。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判断、选择、创造等认知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完成认知的任务、只要侧重道德思维的训练就能达到德性培养的教育目标。尽管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和指导因素,然而,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道德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认知,道德判断和推理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个体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与个体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要想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水平,必须从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入手。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实现道德认知上的超越也是社会发展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当人们的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的沟通、联系并造成相互影响的客观局面时,不可否认文化的全球化也在进行中。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信息传递手段的历史性突破把人们推进到了网络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元文化间沟通与交流的速度、规模开始了惊人的攀升。于是,文化多元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所以,在这个时候,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显得更为重要。而且,只有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才能实现道德主体的道德品质。而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主要靠道德的舆论导向和道德教育。

第二,道德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品质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概括起来讲就是: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道德品质必然会这样或那样地反映和体现道德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难设想一个不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会做到自我克制,自我约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要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必须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我教育与改造,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元朝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有坚定的信念,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是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这就是道德品质。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为社会注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错误思潮与观念,对社会生活秩序及道德风尚产生恶劣影响。特别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这些腐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视社会和他人,只注重自我利益的实现和满足,为实现自我利益不择手段,鄙视理性,放纵欲望。因此,要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抵制和反对这些腐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闭门思过,它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无论是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道德认知的养成,都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反复实践,历经磨练,方能取得。道德品质的形成,使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人,既是“约束者”,又是被约束者,从而使人人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实现社会德治。

四、道德品质对人行为选择的规范作用【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道德对人行为的规范和影响是一种有别于其他的特殊规范和协调方式。在此,某种公理或意个人的要求是一种普遍的义务,是一种天经地“应当”,是一种人们无论如何也会自觉意识、自觉遵从的东西。如在儒家看来,道德原本就源于道德自身,起源于每个人完善自我品德的,其目的在于道德自身,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实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者。董仲这一思想概括为一句千古名言:“正其义不谋,明其道不计其功。”

道德是一种非功利的行为规范方式。道德观念和非、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等异于功利、超越、蔑视功利的标准来评价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从为一种特殊的行为准则。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德、理想、信仰等功利的精神追求,人们都只受本能驱使、只遵从规律、只想自己、只为自己,那么不仅社会利益、发展要受到影响,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最终以保障和实现。所以,人们的道德行为水准也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道德对人行为的规范和影响不是个别的要求,包括原则、标准、戒律等多层次多方面要求在内的一种体系。道德要求包括特定的思想准则、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们共同结成一个规范之网,人与人、人与社会以适宜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从而证社会生活的人道、公正、合意。

道德可以从四个方面影响人们的行为:

一、规范约束。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形成的行为规范,具有指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功道德规范的约束功能,不同于法律、纪律等其它社约束手段。它通常是通过社会舆论和行为主体内信念等方式,唤醒人们的良知、羞耻感、内疚感,从实现良善行为的自觉实践。

从微观上看,行为主体对道德的心悦诚服是德行为持久性的可靠保证。所以,个人的良心和务感是道德实现其行为控制作用的心理基础。它使人们自觉地抵制绝对利己主义和非道德动机人们自觉地远离恶劣和丑恶。

在宏观上,代表社会道德意愿的社会舆论是种控制人们社会行为的强大力量。它之所以强还是由于它所具有的公意性。它代表的是绝大多人的意见,所以它规范、强大、理直气壮,也难以对抗。它之所以强大,还是由于它所具有的无孔不入透性。它无处不在,由此造成一种围绕人们的氛围,从而无形地控制和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

社会舆论所以能构成一种强大的约束力,根源社会成员内心普遍存在一种特殊的心理机——荣辱心。每个正常的人都需要人群,需要交需要他人的赞誉和尊重。因此,凡是有人群的地人们的行为都要不同程度地受社会舆论的支配约,进而受到道德的规范约束。

二、调整节制。道德的这一功能是指道德能够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从而协们之间的关系。道德对人们行为调节的主要形道德评价。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这种调节要依赖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发挥作用。通过社论、良心、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教育等手段,社其成员形成内化的有关善恶的观念、情感、信在行为中个体如果遵从了道德规范,就会感到,给自己以肯定的评价;反之,如果违反了这些,个人就会感到负罪感或羞耻感,就会给自己以的评价。这样,道德以人们心灵深处“应该不”的判断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并由此深入到人活的各个角落,触及其它规范手段所触及不到方,成为法律等其它硬性调节手段以外的重要手段。

与法律等手段相比较,道德对人们行为调控的之处在于,道德调控不需要经济惩罚、行政处刑事制裁等强制性手段。一般说来,出于合群的和对名誉的重视,行

为主体对于外界的评价、特所属群体的评价都不会漠然视之,总要有意识虑社会或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社会舆论的作用现在凭借赞誉或谴责营造扬善弃恶的道德氛向主体传递行为价值信息,让主体从中认识自己的善恶后果,从而按照群体的意愿调控自己的。

三、鼓舞激励。道德意识能帮助人们认识自我与,确立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必定会对人们的精神取向、人格素质和工作态生重大影响。而人们的精神取向、人格素质和态度,不仅决定人们是否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发展有益的事业中去,而且会成为决定人力资质量”的重要因素,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道德具有激发鼓励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人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功能。它促使人们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所肯定的事业,自觉地按照会规定的方向投入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它还通过响人们的精神取向和工作态度,促进实际效益的增长。正因为如此,甚至许多经济学大师都确认“识形态”、“文化传统”或“道德传统”对经济发展重要影响,强调发展现代经济必须进行“意识形上的相应“调整”,或是必须从“道德传统中学习些有用的制度性知识”,找到一些合理的精神支点。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P107)曾指出为一种精神力量,新教的伦理促进了人们勤勉工的敬业精神的形成,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他认为通过不断地宗教灌输心理强化,新教教徒自己的内心认定,工作是上帝要个人完成的、天意予他的各项责任的一种特殊命令。于是新教教徒现世生活彻底理想化了,所以在其工作中就表现来一种带有神圣色彩的职业道德状态,所以经济展在这些国家表现得生气勃勃富有成效。

四、自省完善。所谓自省完善是指道德能促人们克服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如贪婪、自私、懒惰、肉欲、市侩等,帮助人们成为正直、善良、勇敢、高的公民。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方面构成的。他说,“本深藏在人的内心深处,这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出本能的欲望,这些欲望总是在冲动鼓荡着,想不择段地满足自己,它从不管什么法律和规则。如果着“本我”的性子乱来,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那人也就会成为无恶不做的魔鬼。所幸的是人并不全按照“本我”行事。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大脑中一个“检察官”———“超我”,这个“检察官”在时刻刻纠正一个人的行为,使其符合种种社会规范要求。

这个“检察官”就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这也是要求人行为自觉的根据。正是这个检察官在时时提醒、诫着人们,这事能做,那事不能做。正是道德观道德规范在人们身上的内化,完善了人们的人格,使其成为自觉遵纪守法的正人君子。

参考文献:

[1]张立敏.论道德自律的形成.发展论坛,2002,7:289.

[2]王集权.现代伦理学通论.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3]魏英敏.王泽应.新伦理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张学曾.道德概论.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6]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第二篇_道德内化与道德品质的形成

道德内化与道德品质的形成

赣榆县金山小学 李家玉

[摘 要]学校道德教育的知行脱节,成效甚低为社会所关注。本文想通过课堂教学与师生关系的改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在掌握学生心理机制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感化,促使其做一个有道德良知与道德创新的人。【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关键词]道德内化;道德形成;道德实践;道德创新

一、 道德自律与道德创新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显得苍白无力,没有说服力,是因为传统的道德教育只注重传授与灌输而不注重道德的熏陶与内化,我们一直从道德的外在形式即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道德约束,而不是从学生的内在心理机制进行道德教育,致使道德教育不能转化成自觉意义上的行动。我们学校的德育造成了学与做、知与行严重脱节,道德说教取代了道德内化,强调道德认知而忽视了道德情感,强调道德的外在功能--顺从与遵守,而忽视了道德的内在功能--创新与突破,而要做到道德创新与突破,首先要做到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自觉地对所认知的道德命令的绝对认同,并通过自己的自觉行为表现出来的内在要求。道德主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个人意志自由的表现[1]。而学校德育重在强调"个人对已有社会规范的遵守,轻视对陈规陋习的革新"①,不敢对传统道德中不利于个性发展的道德规范进行批判,也不敢承认学生对新道德的认同,

强调秩序的精神与合作的精神,而忽视以激励人奋发向上、谋求发展的自由精神和竞争精神[2],从而造成在校学生对德育的实效性产生怀疑,进而不相信道德的价值与尊严,无视道德的原则与规范要求。由于学校德育没有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与道德创新,他们一旦走上社会,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就会使他们在学校所受到的道德教育转瞬坍塌,为此我们必须要利用学校的人文优势与主导价值优势建立起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道德良知,切实使学生产生道德自律行为。由于学生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强,更能敏锐地发现传统道德中保守、陈旧、落后的一面,容易超越现成的道德体系,做先进道德的探索者、创造者,勇于突破陈腐的传统与规范,为新道德的确立开辟道路。

二、 学生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

要想对学生的道德进行内化,形成道德自律,就必须了解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过程。皮亚杰通过对儿童道德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一个人道德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正地、公道地对待别人。他进一步地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②权威阶段;③可逆性阶段;④公正阶段。皮亚杰认为在权威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处于他律阶段,而在可逆性阶段,他们达到了基于遵从新的道德关系,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处于自律阶段,而公正阶段,儿童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在可逆性的自律阶段上发展起来了,他们与成人关系由权威性过

渡到平等性。而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通过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的研究提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1)道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2)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3)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人的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他用道德两难论方法来研究道德的发展。在他的"三水平六阶段"说里的最后阶段,他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这也是个人品德形成过程中的最高阶段

[3]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把道德教育看作是一门情感教育,而不是科学的智性教育。

三、 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过程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发挥政治思想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与人格完善,努力把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矛盾统一起来,把学生与外界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统一起来,将课内的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对道德规范的服从与制约变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并敢于打破传统道德规范中陈旧陋习,促进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的富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新型的人。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运用平等、和谐、知行一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道德内化。

1."道德两难"法

"道德两难"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出的行为从道德价值的不同角度与立场来看,会出现道德上两难判断,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行为的作出不是简单用一个道德标准就可衡量或仿效的。在政治课教学中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特定环境的"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去作出价值判断,让学生自己去直觉、体验与接受。如何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并进行教学呢?步骤如下:(1)呈现两难故事;(2)让学生察觉问题的两难性质;(3)学生写下自己暂时的决定与支持理由,并据此对学生加以分组;(4)全班共同讨论;(5)教师归纳整理[4]。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归纳整理时不要作出明确肯定的价值判断,这样会导致学生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还是老师说了算。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领悟、判断与选择。比如一个学生想考研究生,可家里十分困难,上大学时父母就靠卖血供他上学,如果继续求学,又将给家里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他找个工作就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并能供自己的弟弟上学。这显然是一个"道德两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上述的步骤进行教学,尽量设一个平等、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精神的愉悦与兴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对生活的理解来认识道德的两难性质,并以此作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能不能帮助这个学生寻找更好的途径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不仅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更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生存。

2.情感熏陶法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首先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正派的人,无论是在言行举止与做人准则上都要能成为学生的榜样与楷模,只有这样,才会打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转化。如果一个教师对教学态度不端正,为人不正派,虚伪与不诚实,就很难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政治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一致,不能在学生面前讲的头头是道,而私下却是个伪君子,这样如何能教育好学生?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形成并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相对比较稳定,除了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结成的师生关系之外,更是一种朋友关系,合作关系。但现实情况师生关系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据沃建中、林崇德等人的调查,中学生与父母和教师的交往水平从初一到初二迅速下降,到了高中阶段与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但与教师的关系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6]。这不能令教师们的反思,而政治教师由于多年的说教,与学生的关系基本上处于一种紧张、敌对、不信任与互不相扰的状况,不承认这个事实,就无法进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在政治课教学能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处,共同提高;其次要爱护学生,这种爱不是"老鸡对小鸡"的爱,而是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切实能在学习上、生活上给学生以关心与指导;再次要以自己的人格去感染他们,人格才能培养人格,通过自己良好的行为举止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只要通过个人努力就可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如果一个政治教师连这样的信念都没有,就谈不上对学生的道德熏陶与人格培养。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第三篇_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如何让学生养成

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花都区梯面镇梯面小学 黄长妹

培养孩子种种良好习惯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孩子没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就没有强壮的体魄;没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就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学习、活动习惯,就不可能有高度发展的智力和高效的工作成果。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成才的起点。

一、做好宣传和认识,使学生树立养成良好习惯的思想 由于同学们的思想水平和自觉性的不同,他们在学校中就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中,有许多是不好的,甚至是不合规定的。比如,见到长辈不打招呼,与他人闹矛盾,粗言秽语,东西乱放、乱扔、随地吐痰,乱画乱涂,乱叫乱嚷等等。这些不良的习惯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他人的健康。要使学生去掉这些不好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可以是口头宣传,也可以是书面宣传。可以利用班会课、课余时间做好口头宣传,利用黑板报做好书面宣传。宣传内容是介绍不好的习惯对学习、生活及今后工作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而良好的习惯对学习、生活、工作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宣传,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有言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统一认识是规范学生行为的一个步骤。它是一个思想上的内化过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

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班主任要制订具体的培养目标。比如,尊敬国旗、关心国事的习惯;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习惯;团结同学、互相帮助的习惯;遵纪守法、爱校爱班的习惯;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习惯等等。再次,班主任平时要注意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发现哪些学生的行为不合规定的,要及时进行教育。教育的方式可以是个别教育,也可以是集体教育,这应看情况而定。例如有个学生,在家骄横惯了,在校不懂的尊重他人,平时见到别人有什么好玩的东西,他不管对方许可与否,硬要把那东西拿来玩或归为己有,面对有这样不良行为的学生,我们班几位老师不急躁,不训斥,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那幼稚的童心,经过一个学期的帮助,这位小同学的行为习惯慢慢好起来了。

三、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学生养成以上这些良好的习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抓好课堂纪律。从学生的坐势、书本笔记本的放臵,到专心听讲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心中有数。如上学期,我带的那个班上有那么几个淘气包,听课或写作业总爱伏在桌子上,我们班级的几位老师达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成共识,除了课上多给他们做提醒,每天还有意安排几分钟时间让几个特别需要训练的同学学习坐姿,什么时候坐姿好了,就给予“毕业”。对一些改了又犯,说过了又忘的小家伙,我们不厌弃,而是通过多种形式,既严格,又耐心地指导他反复练习。二是针对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马虎的学生,耐心细致做好思想教育。如上学期我班有一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做作业马虎草率、随便浪费学习时间、不专心思考问题、不记忆知识,结果他慢慢成为不动脑筋、不刻苦、怕困难的孩子,并且比同龄人学得少,面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多种方法,如上课时经常用眼睛看着他,多提问他,多让他参加课文的表演等。调动起孩子的注意力,尽量排除那些足以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经常对他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现在,这个孩子上课认真多了,作业也整齐端正,成绩也提高了。三是培养孩子不管在课堂或在家都要注意听讲的习惯,要他们细心、耐心地听,听清楚、听明白。切不能让孩子听不完、听头不听尾,自认明白了就转移注意的不良习惯形成。我要求孩子凡别人问话、答话都注意听,分清正确与否,这对培养孩子的判断分析能力十分重要。

四、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要成才,也必须爱劳动、讲卫生,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呢?我们主要是抓好日常事务工作,重点抓好每周一次劳动和全校大清洁。例如,督促学生每天收拾好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品;教导学生自觉

打扫课室,而且要注意保持课室通风;教育学生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地乱扔垃圾;此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影响巨大。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正面诱导就十分重要。如新学期的第一天,我帮助他们把心从宽松、快活的假期生活中收回到充实、愉快的学校生活中来,让他们牢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古训,并谆谆诱导他们去实践和体验。有些小淘气经过一个假期后回校,穿戴和生活用具摆设随便,针对这些学生的表现,我除了重申校园一日规范外,还耐心给予指导,通过手把手地教和让他们观摩自己身边的榜样,辩美丑,找差距,让他们从中发现美,学习美,创造美。另外,我还用无声的语言对学生进潜移默化的教育:看到班上卫生角的扫把倒了,我不经意地走过去把它轻轻地扶正,学生的学习用具乱摆乱放,我轻轻走过去帮他们摆整齐。这虽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对学生来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微妙地发现他们的一些行为更规范了。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育中,可以说,班主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单靠班主任一个人还不行,还必须与各科任老师的密切配合。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坚持不懈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就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健康地成才。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第四篇_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教师所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世界,几个民众,而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世界,学生都可以以独特的形象出现在教师面前,可以这样说:绿叶如云,寻不见两个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在成为教师的教育对象之前,以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自我教育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教育的任务,教师的责任,不是让学生顺其自然、任意发展,而是要根据教育方针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步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生知道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使每个学生逐步实现期待的条件,形成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这样的目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一般说来应侧重于以下几点:

一、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要全面塑造和培养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内心世界是极丰富的,也是多变的,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了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针对性。了解的最基本手段是观察,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从细微的表情中发现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内心变化不失教育时机,当然,要了解学生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学生更多情况是教师观察不到的。例如,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中具有矛盾性。有时,他们对集体给予他们的品德上评价内心十分关心和敏【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感,但表面上却对这一评价装作无所谓,同时,学生在自我意识上追求道德理想,但在行为习惯上却又无原则,所以,我们必须观察了解学生,坐下和学生谈话,开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学生行为了解动机,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学生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积极的思想意识,抑制消极的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思想品质。

二、注意社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作用。

学生在社会中积极热情、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每天接触大量的道德现象,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的积极方面,但同时由于知识缺乏,社会经验不足,分辨力较差,有的学生把不道德的行为概以思想解放,新观念,予以肯定;甚至把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看成合乎道德的;把制约不良行为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斥为落后保守反对。所以应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灌输和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使学生分清行为的是非,荣辱,美丑,善恶界限,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举办道德知识讲座和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就生活中遇到过的典型事件或常见现象进行讨论,在生活中,教师应及时为学生做出道德评价榜样,这是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关键,同时通过有计划组织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比如为学校和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加深学生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三、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理

论上的说服,更重要的是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表里如一,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说得漂亮,做得差,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优秀的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身教虽为贵,行知不可分”,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亲切告诫教师的衷言。在教育活动中,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学生的优秀品德,要靠教师的高尚品德来熏陶,教师的“言传身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甚至教师每一个细小行为,文明习惯,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引起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表率作用,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注重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时,要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培养集体主义情感,抓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启发学生的良心,利用舆论扬善抑恶,对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用于牺牲,乐于奉献的行为,理直气壮地支持宣扬,对于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讲不道德的行为给予谴责,使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中终止不道德行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五、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日之功。

需要耐心引导和反复强化,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行为方式知识,使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方式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方式是不道德的,在行为方式的指导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智力水平,

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地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并经常自觉地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习惯。

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严要求,严格执行纪律。 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必须从严要求,严格执行纪律。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守则和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逐项分解,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具体要求和可供量化分析的考核评比标准。纪律一经确定,必须坚决执行,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使违纪违法行为得到应有批评和处罚,就同良好行为习惯得到表扬和鼓励一样。都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

人都有自己生活领域,学生也不例外,随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范围越来越广阔,人与人交往越多,他们必须认识这样交往。正确处理交往间各种矛盾,但当前大学生并非都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培养大学生树立高尚品德,使他们在处理相互利益,处理个人和集体利益关系时,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行为方式,自觉用社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为社会造就人才的必经途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32550/

推荐访问:道德品质评价 道德品质表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