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环境评价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时间:2018-03-21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环境评价论文 第一篇_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摘要:我们必须运用清洁生产的概念,积极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改变现在环境清洁生产中所存在的缺点,监督各类项目在建设中保持环境清洁的目的,以确保人类社会的良好发展。

前言

清洁生产是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我国污染控制重点由末端控制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的重要措施。清洁生产的目的是保护人类与环境的健康发展,通过技术和强化企业的管理以及优化生产来最大的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争取做到最少的环境污染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人类的健康。

1 清洁生产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清洁生产分析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包含清洁生产有关内容。其目的是预防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对项目中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进行深入、准确的分析,最大限度地减少技术和产品的环境风险。

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在于建设项目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达到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浓度限值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一般是通过对运行管理方式与建设项目工艺流程,明确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来源和产生量,利用项目设计方案中拟采用的污染物处理工艺和环境评价报告所提出的污染控制措施分析污染物是否达标,并在污染产生后,采用污染治理措施和设备消除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来实现污染的防治。

环境评价论文 第二篇_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1 前 言

1.1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对环境影响评价意义进行论述。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推行,收到了明显效果。如下:第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是我国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新污染的两项主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特别在保证建设项目选址的合理性上起了突出作用。因为,评价结果证明虽然投资效果好,但由于布局不合理,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而影响长远发展的项目,就不能同意建设,必须另选地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可以对开发建设项目提出防治污染的措施,控制新污染。第二,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步骤和程序都贯穿在基本建设各个阶段,使计划管理、经济管理、建设管理都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从而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纳入国民经济计划轨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第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保护环境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由于具备较齐全的实验测试条件,容易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工程设计单位由于熟悉国内外该类工程项目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治理对策,做到技术、经济上的可行、合理;而管理单位则熟悉各种法规,就便于组织协调和监督。

实践证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l)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改革。在传统的经济发展中,往往考虑直接的、眼前的经济效益,没有或很少考虑环境效益,有时甚至为获取局部的暂时的效益,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尖锐对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能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是认识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的过程,认识的提高和深化,有助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影响

评价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传统的发展中,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由于缺乏社会的、经济的、特别是环境的综合分析评价,盲目性很大,往往造成畸形发展,出现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掌握区域的环境特征和环境容量,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才能符合客观规律并切实可行。 (3)环境影响评价是为建设项目制定可行的环境保护对策、按行科学管理的依据。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获得应将建设项目的污染和破坏限制在什么范围和程度才能符合环境标准要求的信息和资料,据此,提出既符合环境效益又符合经济效益的环境保护对策,并在项目设计中体现。使建设项目的环保措施和设施建立在较科学可靠的基础上,同时也为环境管理提供了依据。

总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积极施措,推行这一制度,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大意义。

1.2 任务的由来

以完成毕业论文、了解环境影响评价为目的

为总结在校期间学习成果,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建设项目进行声环境影响评价,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利用所学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和污染控制理论,系统的掌握声环境影响评价方法,锻炼其对环境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请教老师及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列出论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2

2 总论

2.1 编制依据

2.1.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9年12月26日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七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1996年10月29日通过);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年5月8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5号);

列举所用到的主要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2.1.2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1)国家环保总局发„2003‟94号《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

(2)《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的通知》环发„2004‟164号;

(3)《关于加强公路规划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7‟184号)。【环境评价论文】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1998)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18日国务院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

3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6)国务院发[2005]22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5年7月);

(7)国发[2005]39号文《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8)国环发[2005]152号《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9)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年2月14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2005年12月2日);

(11)国家环保部【2010】7号文《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1.3地方法规、规章

(1)《山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01.12.7修订);

(2)《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01);

(3)《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1994.4.21);

(4)《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2006)。

(5)《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6)《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鲁政发[2006]29号;

(7)《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5‟39号文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06‟72号);

(8)《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管理通知》(鲁政办发[2006]60号);

(9)《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具体操作程序的通知》(鲁环发[2007]147号);

4

(10)《关于进一步落实好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意见》(山东省环境保护局鲁环发[2007]131号文);

(11)《关于对环保突出问题处理应掌握的主要原则》(鲁环发[2007]178号文件);

(12)《济宁生态市建设规划》;

(13)《济宁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

(14)《济宁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8~2030);

(15)《金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6)《金乡生态县建设规划》;

【环境评价论文】

(17)《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18)《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2.1.4 技术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2.1-1993);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

(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4)《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JTJ005-96);

2.1.5相关文件

(1)省道252金乡境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2)《关于省道252金乡境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确认意见》(济宁市环境保护局);

5

环境评价论文 第三篇_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历来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建设重点。然而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利现象,导致了人类生存、生产的环境质量逐渐走向危机时代,造成了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穷竭,严重地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目前,很多国家虽然快马加鞭,在积极制定各方面的环境政策,以求使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与有效的治理,然而生态环境发展的相对性与不可预见性,造成了各项环境政策在制定时附带了一种滞后性,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阻碍,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子孙后代的应有的生存、生产的权利。因而,在现阶段,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积极倡导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了当今人类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主题。

而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也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为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执法革新的步伐。 在现阶段,全球各国人们都在积极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以求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反地,却在逐步地走向恶性循环,人类生存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因此,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中指出:“现在十采取保护使今世和后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的时候了。”“未来的希望取决于现在就开始管理资源环境,以保证持续的人类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决定性的政治行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出穷途末路的局面了,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的却恰恰不是现在所看到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持续发展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是环境保护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内涵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因此,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满足人类

的基本需求和给人类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同时,当代的人类要处理好代际关系,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规律地利用。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时刻都在发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类处在原始的捕猎阶段,主要靠采集、捕猎自然食物来取得生活资料。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人类对环境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而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却很弱,所以当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是很大。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都是“因为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时期有了明显地提高,因而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面积迅速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不过,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当时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如庄稼的稻杆、人粪尿等可以施肥,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自净压力。环境污染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产业革命之后到当前这一段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促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从各个方面对环境资源进行了采伐和采掘。工业生产的各种化学溶液的相互合成影响了整个生物圈的生存环境,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社会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鉴于上述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社会团体逐步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压力,所以他们积极呼吁人类应该意识到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性,倡导人类生产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此,就全球范围而言,联合国于近几十年召开了多次会议,且制订并通过了很多项决议与宣言。如联合国于1972年6月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严肃郑重地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此外,1982年5月联合国人类环境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1987年4月27日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以上的种种会议及宣言都指出了生态环境正遭受到日益严重的

破坏,严肃地阐明了当今急剧改变着地球和威胁着人类环境的严重问题。同时,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诉讼案件都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受到污染和破坏,资源迅速减少,不断恶化。

各种对环境保护会议与倡议的社会活动都说明了在当前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另一层面说明了各个国家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态度。目前,各个国家正在积极寻找一条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建设,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法制道路,努力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某一些国家,其环保活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全体国民自觉履行的一项义务了。

换句话说,为发实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改变过去掠夺式的、挥霍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爱惜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同时,人类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类所需要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相协调、共处,使得人类的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得到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在制定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个国家环境法律工作者在制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时,必须密切注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力求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法律条文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保护,在另一个角度上也是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一种保护,而且人类生存的环境时刻都同人类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着,两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保护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保证现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抑制经济增长,相反地会促进和鼓励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重视增长数量,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因而,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首当其冲地必须将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视其所调整的对象的特殊性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正如苏力先生所言,“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的过程中,必定要求和引起法律和习惯的变化,最终要求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很显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其次,在环境保护的落实方面,环境管理机构必须依照国家环境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制度,针对环境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使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运行下去。可持续发展重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控制环

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各个国家在进行环境保护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随能力而盲目地追求人类社会发展。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保障人类的生存、生产环境不因环境保护而受到限制,以引导人类与环境保护朝着良性循环道路发展。

第三,人类对于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还有待改变,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有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是整个社会系统鼓励追求短期经济而不是长期保护目标。”这种观念可以称之为“机械环境观”,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一项短暂的间歇性工程,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稍有不当,就会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不利后果。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时必须先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观点,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改造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环境保护。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时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

环境评价论文 第四篇_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论文

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与我们专业有很重要关系的一门课程即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懂得了环境影响评价对当前环境的重要性,学习如何成为一名环评师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也知道了一些环评的基本概念和需要的知识。更通过老师给我们讲解他经历过的案例以及相关内容,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学习本门课程对将来学习工作以及对现今环境保护的意义重大。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从源头上对污染源进行控制,通过科学的环境规划、环境治理措施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减轻企业投产后的污染治理负担,从而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开始引入我国,随着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确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对于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化的必要性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在中国环境保护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其运行多年的经验来看,能够预防和减轻因建设项目和规划的实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也保证了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促进了一些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以来,围绕着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贯彻清洁生产、达标排放、以新带老、区域削减等原则,有效地控制了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确保了我国环境质量总体没有恶化,局部地区还有所改善,尤其是在预防污染和保护生态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直至今日,我国己经建立和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法律和法规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己经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

本保证,是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正式出台,作为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最高立法,具有中国特色的环评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它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出了更加系统、完整和明确的规定,最终从国家法律的高度肯定了这项制度。

随着经济活动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开发、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因有关政策和规划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和法制化,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不仅可以防止其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也可大大减少事后治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对于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企业的优化选址,预防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目前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实施以来,从实践情况来看,可能有些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我认为有几下几方面不足:

(一)战略环评范围过窄,政策、立法行为未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立法与政策对环境的影响是全局性的,一旦决策失误会给相当范围甚至全国的环境质量带来一些重大损害和危害。

(二)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我国环评有关法律对公众参与的规定仍然相当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如公众如何参与、通过什么方式参与以及在哪些阶段参与、公众参与的范围、公众参与的效果、如何保障公众参与等依然欠缺具体规定。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乏替代方案方面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为决策者提供关于拟议行动及其各种合理的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的信息,使其能够在决策时掌握充分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缺乏替代方案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真正目的无法实现。

(四)环保监管体制存在缺陷。环保部门与各类林业、水利、农业等等部门之间存在职权重叠,导致各机构之间互相推诿,或争抢管辖权。另外,对于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环保部门本应该在立项、审批、开工之前,就积极介入,全程跟【环境评价论文】

踪,予以即时监督,随时督促整改,但是由于体制的缺陷,不能真正实现。而且一旦在中途发现问题强迫停工,就极易造成重大损失,使环保行为在进行经济考量时凸显得不偿失。

(五)法律责任规定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处罚力度不合理。一是对建设单位严重违反环评制度的行为处罚不合理。二是对环评文件审批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规定不科学。对参加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行为设定了相应的处罚方式,但对于参加评审的一些专家,法律似乎缺少必要的制裁措施;三是《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跟踪评价和后评价制度,现实操作中,环评单位和审批机关会对建设项目作出可行的决定的同时,提出各类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要求和措施,但竣工验收后,该项目只要是能达标排放的,建设项目违反这些要求或未落实各类措施,未能得到相应的惩罚。

四.结语

综上,随着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发展,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和社会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也愈加重视。环境影响评价是控制新污染的第一道关口,是保护环境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保障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稳定发展,对避免因决策或规划失误造成环境的不良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以往都并不怎么了解的环境影响评价,终于有了一些认识,知道了一些有关的知识,虽然可能了解的还不是很明白很透彻,但是我觉得还是有自己一定收获的,所以我很谢谢张浩老师给我们上了这样一门课程,并且希望以后无论自己从事或者不从事相关专业,都记住这门课程带给我的快乐和美好的记忆,在我看来,其实这样也就足够了。

环境评价论文 第五篇_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总结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总结论文

摘要: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国际社会的全球性问题之一。环境问题普遍出现是由于人类过于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从而导致资源枯竭、污染加剧带来的恶果。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实现环境管理模式由末端控制到全程控制的转变。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预测性,它强调在做出有关经济开发活动,如有关的规划、计划、政策或拟建项目之前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是一种预测性的工作。希望通过人类已经掌握的有关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规律的认识,自觉控制自身行为的不良环境后果,实现合理规划和科学决策。所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准确领悟与体会就显得格外重要!【环境评价论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心得体会 个人总结

正文: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也称环境预断评价或环境未来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之一,是指在从事建设项目或国家制定规划、政策和法律时,应当在计划阶段或正式实施前,就其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事前加以调查、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相应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意见和对策,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是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

而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EIA)是从外国引进的一项制度,是在吸收了西方国家先行开展的环评制度,又结合了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经过概念引入、尝试性研究与实践、制度化及法制化等几个阶段川,成为源头控制、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国家通过法定程序,以法律或者规范性文件形式确立的对环境影响评价活动进行规范的制度12J。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是于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提出来的。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的颁布标志着世界首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

而我们正在使用的教程,它详尽的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程序以

及它的方法和技术,之后还一一阐述了地表水、大气、土壤、环境、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环境影响评价。如今课程基本结束,个人对此课程也有一些见解和看法: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社会加强环境管理、防治污染、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它在社会经济相关领域越来越得到重视和运用。受此影响,高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

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下面试根据多天的学习经验提出解决对策。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综合性专业课,涵盖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体系的主要内容,与其它课程联系紧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环境评价方法进行污染源的调查和评价,并能够对某一环境进行现状分析未来预测,使学生明确收集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信息的重要性,真正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考虑到该课程不但要涵盖环境影响评价学科的基本内容,还应当包含当今环境学科中许多新理论、新方法;内容安排上注意系统性和层次性,对方法和技术的介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结合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补充必要的相关应用案例,这样才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二、教材内容编排不合理 第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与其它专业课之间存在内容交叉和衔接问题,如何合理统筹编排环境专业各课程教学内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知识丰富,内容涉及面广,在教学中难免进行必要的课程知识割裂,但又必须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因此,对于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必须抓住讲授主线开展教学工作 第三,由于课程的内容以文字描述为主,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内容不同于以往的理工科教材叙述形式,导致学生难以抓住课程重点 另外,案例分析中直接给出了结果,而缺乏案例的分析的详细过程,使得学生难以领会环境评价结论的来源核心。三、学习难度大,学生缺乏兴趣 本科生在大学期间,虽然不可避免地要思考自己以后的职业和个人兴趣,但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课程成绩的评定才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根据我们对 2009 级选修该专业的 154 名学生的问卷调查,75.9% 的学生表示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其中表示今后不愿意从事这个领域工作的学生占 58.3% 在问到不感兴趣的原因时,60% 的学生选了 枯燥,没意思 ,20.9% 的学生认为内容太难,不易掌握 ,还有 8% 的学生甚至 感觉

像文科学生学习的课程 由此可见,教材内容的枯燥纯粹法律条文的罗列,难以激起理工科学生的兴趣 ,与他们平时所学课程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因而难以适应。

介于以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所以首先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该门学科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国内外的环评动态科研进展(尤其是新标准和新预测模型) 国内最新政策和技术导则重大环境影响评价事件等,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保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先进性 还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的要求相结合 第二,在实践环节安排上,根据课程培养目标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课要以学生汇报实践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进行研究式教学教师要对模拟案例进行充分的准备,帮助学生确定调查方案,对方案中涉及到的地点 工程建设规模生产工艺现场监测的数据等都要事先确定下来,对学生可能需要的参考资料计算程序提供出处 第三,利用各类平台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和社会组织代表人到学校进行环保法规环境影响评价动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和今后就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机会。在这种正确的指导下,学生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才可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朱世云,林春锦. 环境影响评价[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

[2] 奚旦立,孙欲生,刘秀英. 环境监测 3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 郭静,阮宜纶.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2版[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

[4] 李连山,杨建设.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8

班级:环科102

学号:2010013361 姓名:俞顺

环境评价论文 第六篇_环境影响评价论文、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姓名

指导老师:宋国利

(生环学院,11环本,学号 11112103110)

摘 要 本文首先就噪声的基本情况以及概念等进行阐述,在理论基础上做了详细的分析,进而分析环境噪声的影响,来对做出环境影响评价。噪声在传播途径、传播过程中有一个衰减的阶段。最后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与整治措施方面做具体的建议,针对噪声的影响形式、传播方式提出对承受噪声者的防护,此方面的研究对现实的防护政治噪声污染有实践指导作用。

关键词 噪声,噪声衰减,环境影响评价

1 绪论

噪声与振动的危害 噪声是声音的一种,具有声波的一切属性,能产生、传播和吸收,从基本原理上讲和其他声音没有任何区别。从心理学观点来讲,凡是在人们生活或工作环境中使人不舒适、厌烦、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从物理学观点来讲,声强和频率的变化都无规律的杂乱无章的声音是噪声。噪声不仅使听觉器官受损,而且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均有不良影响,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还会引起各种 “噪声病”。[1]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包括,第一,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交通噪声源应给出相应的种类、流量、速度、路况等;工业企业应给出厂界噪声达标与超标情况。第二,评价范围内现有敏感目标及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分情况。现有敏感目标应调查其名称、行政区域、数量及户数人数等;环境噪声功能区应调查当地政府关于功能区划文件,以确认环境噪声功能区类别。第三,评价范围内各噪声功能区的环境噪声现状、各功能区环境噪声超标情况、边界噪声超标状况以及受噪声影响人口分布。

2 噪声的概述

2.1 噪声的概念

2.1.1 噪声

指人们生活和工作不需要的频率在20~20000Hz范围内的可听声。它包括杂乱不协调的声音,也包括影响人们工作、学习、思考、休息的音乐等声音。

2.1.2 环境噪声

环境噪声是感觉公害。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2.1.3 环境噪声污染

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并干扰他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2.2 噪声的特征

首先,噪声是一种物理性污染,传播时不会遗留下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质。噪声污染没有后效作用。其次,噪声污染是局部的、分散的,由于传播过程中发生能量的衰减,因此其影响范围有限。最后,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

2.3 噪声源及其分类

噪声源:产生噪声的物体。声音是由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的,这些振动的物体通常称为声源。

2.3.1 噪声源

按产生机理分:机械噪声;空气动力噪声;电磁噪声按随时间变化分:稳态噪声(瞬时);非稳态噪声按噪声源的几何形式分:点声源;面声源;线声源。

2.3.2 环境噪声源

工厂噪声:如风机、机床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如打桩机、推土机噪声;交通噪声;如汽车、火车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如人群喧闹声。

2.3.3 噪声分类

按产生机理分:机械噪声;空气动力噪声;电磁噪声;随时间变化分: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按噪声源的辐射特性和传播距离:点声源;线声源;面声源;

2.4 环境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是一种物理污染(称能量污染),它与工业“三废”一起并称为危害人类环境的“四大公害”。但噪声污染有其自身的特点:(1)噪声是暂时的。 (2)噪声的影响范围

[2]是有限的。

3 环境噪声评价基础

3.1 基本概念

3.1.1 频率、声速和波长

频率即声源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记为f,其单位为赫兹(Hz)。声速是声波在弹性介质中,一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波速度,简称声速,记为c,单位为m/s。波长为沿声波传播方向,振动一个周期所传播的距离,或在波形上相位相同的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记为,单位为m。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c=f

3.1.2 声压声强和声功率

声压是声波通过周围介质传播时,引起的周围介质压强的变化称为声压,用P表示。声压的单位是Pa,即N/m2。声强——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量,用I表示,其单位为W/m2。I=p2/pc式中:P为有效声压,Pa; 为介质密度,kg/m3;C为声速,m/s。声功率是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所发出的总能量,用W表示,其单位为W。声功率与声强之间的关系为:I=w/s,式中:S——声波垂直通过的面积,m2。

3.1.3 声压级、声强级、声功率级

声压级以符号SPL表示,其定义为将待测声压有效值p(e)与参考声压p(ref)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再乘以20,即:SPL=20LOG(10)[p(e)/p(ref)],其单位是分贝(dB)。同声压级一样,为了简化表示,通常用声强级来表示声强。某一处的声强级,是指该处的声强与参考声强的比值常用对数的值再乘以10,度量它的单位为分贝,符号为dB。参考声强是10^-12瓦/米^2。所谓声强,是指声音在传播途径上每1平方米面积上的声能流密度,用Ⅰ表示。人们以

Ⅰ0作为基本参照量。取声强Ⅰ与Ⅰ0比值的对数作为比较声音强弱的量。取贝尔作为单位,取贝尔的十分之一作为响度的常用单位,称为分贝尔,简称分贝(dB)。当我们说声强是20dB时,就是说Ⅰ:Ⅰ0=100(倍)。声功率级是声功率与基准声功率之比的以10为底的对数乘以10,以分贝计。基准声功率必须指明。其数字表示式为Lw=10log(W/W0),常用基准声功率为1pW。

2.1.4 噪声的叠加

2.1.4.1 定义

【环境评价论文】

两个以上独立声源作用与某一点,就会产生噪声的叠加。

2.1.4.1 计算

声能量是可以代数相加的,设两个声源的声功率分别为W1和W2,那么总声功率W总=W1+W2。当两个声源在某一点的声强为I1和I2时,叠加后的总声强为I总=I1+I2。但声压不能直接相加,因为有:

3.2 噪声评价量

3.2.1 等效连续声级

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的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这种声级称为等效连续A声级,简称等效声级,用Leq表示,单位为dB(A)。

3.2.2 昼夜等效声级

即使声级相同,噪声在夜间对人的影响更大。考虑到这一现实,将夜间噪声增加10dB,然后用能量平均的方法计算24小时A声级的平均值,用Ldn表示,单位为dB(A)。

Ldn=10x㏒[1/24(tdx10^(0.1Ld)+tnx10^(0.1(Ln+10))]式中 Ldn——昼夜等效声级,dB(A);Ld——昼间噪声级,dB(A);Ln——夜间噪声级,dB(A);td——昼间噪声暴露时间,h;tn——夜间噪声暴露时间,h。[3]

3.2.3 统计噪声级

统计噪声级是指某点噪声级有较大波动时,用于描述该点噪声随时间变化状况的统计物理量。一般用L10、L50、L90表示。其中L1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L5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中值;L9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底值。统计噪声级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29470/

推荐访问: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环境监测与评价论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