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主持词大全 > 大型网站发展史

大型网站发展史

时间:2018-06-24   来源:主持词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主持词大全】

大型网站发展史 第一篇_中大型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发展史a

一 发展简史

1945年底,在美国首次研制成功人类第一台计算机,这台机器重30吨,占地面积达167平方米,加之它的工作原理,因此,人类后来的计算机并不是在这台机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图灵。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在他的主持下,1949年诞生了第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机,又称第一代机,这台计算机为后来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9年,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问世,由此,计算机进入了第二代。(中图,IBM的早期通用计算机)1964年,IBM第一代360系列计算机问世,这是第一代通用计算机,为研制这种计算机,IBM投资50亿美元,比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投入到原子弹研究的钱(20亿美元)还要多;由此,计算机进入了第三代。

70年代以后,出现了计算速度更快、存储量更大的巨型机。

进入到80年代以后,中大型计算机问世,于是开始了第四代计算机的时代。(中图,我国的曙光计算机)中国的曙光计算机。)

70年代微处理器的问世,标志着计算机的发展开始了又一场革命。1977年3月苹果公司的个人用计算机问世,自此,计算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

二.世界计算机大公司简介

<1> IBM公司

IBM前三十年的历史就是IT业前三十年的历史。这是我最初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听说的一句话,一直以来,对IBM都是心存崇敬,这是一个很奇特也很强大强大的公司,从螺丝钉键盘鼠标到CPU硬盘内存到大型机巨型机,它都可以制造,从软件到硬件到服务,它都可以提供,这在IT历史上,是否绝后我不敢说,空前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了。

IBM是全球IT第一巨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遥遥领先,与第二名拉开极大的距离,人称“蓝色巨人”。长久以来,IBM就是计算机的代名词。IBM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世界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家1914年创立的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0万多人,业务遍及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八百八十多亿美元。

因此,IBM的历史就是一部计算机的历史。美国《时代周刊》称:“IBM的企业精神是人类有史以来无人堪与匹敌的„„没有任何企业会像IBM公司这样给世界产业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和将要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就连比尔·盖茨也不得不承认:“IBM才是计算机行业的真正霸主,毕竟是它一手栽培了我。”

缔造蓝色巨人的沃森父子

托马斯·沃森父子:全球最大IT公司IBM创造者、前CEO

父子俩成就了全球IT业第一巨头IBM,人称“蓝色巨人”。长久以来,IBM就是计算机的代名词。IBM的历史就是一部计算机的历史。老沃森是20世纪前半叶伟大的企业家之一。而小沃森任职期间,IBM为股东创造的财富超过了商业史上任何一家公司,

《财富》杂志因此在1987年宣布他“或许是当代最伟大的资

本家”。

托马斯·约翰·沃森(老沃森)简介

Thomas J. Watson,托马斯·约翰·沃森,IBM(国际商用机

器公司)创始人。1874年2月17日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

于美国埃尔米拉商业学校。1896年进入美国“全国收款机公

司”担任推销员,1914年进入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任

公司经理。1924年改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为IBM公司,

成为IBM的创始人。1956年去世。

老沃森是20世纪前半叶伟大的企业家之一。作为一名销

售天才,他说服商家们放弃分类帐簿,而使用穿孔卡这种原

始的会计机器来计帐。他使 IBM 闻名遐迩。他给世界留下了

一句箴言──“思考”。但是,把 IBM 推进计算机行业的,是他的长子小沃森。1956 年取代父亲成为首席执行官后,他领导公司度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长期的、惊人的迅猛增长时期。他塑造的 IBM 是美国战后繁荣时期最脍炙人口的成功故事──每当人们谈到美国公司和“组织人”的话题的时候,他们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这家公司。到 1971 年小沃森离开 IBM 的时候,公司已经彻底击败了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和斯佩里-通用自动计算机公司(Sperry-Univac)这些计算机行业的竞争对手。无论是规模还是地位,它都超过了这些曾一度主宰美国商界的老牌大公司。在他任职期间,IBM 为股东创造的财富超过了商业史上任何一家公司──这一成就一直延续到 90 年代的牛市,《财富》杂志因此在 1987 年宣布沃森“或许是当代最伟大的资本家”。

小托马斯·约翰·沃森简介

Thomas J. Watson Jr,小托马斯·约翰·沃森,IBM(国际

商用机器公司)的开拓者。1914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市。

1937年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毕业后进入IBM公司,二战时(1942

年)到美国空军服役,1946年重返IBM,1952年担任IBM总裁。

1956年担任IBM董事长,1971年因病辞去董事长职务。

小沃森出生于1914年,小汤姆的名字终生都跟随着他,即

使他变成了年近80岁的老头,仍然被叫做小汤姆。1937年,小

沃森前往IBM销售学校。这是IBM的灵魂,因为这里生产公司

的销售和管理人才。1941年11月,战争气息渐浓,小沃森赶回

纽约,向他几年前认识的女友求婚,在基地匆匆举行了婚礼。

不过汤姆在战争期间,多半是替一位空军将军开飞机。开始靠

着观察和模仿,学会如何管理人。这段经历,使他摆脱了父亲的阴影,有了自信心。1949年小沃森当了IBM执行副总裁,老沃森对新兴的电子技术商业化不感兴趣。小沃森成为IBM第二号人物后,当即对研究机构进行革新。

在公司发展方向上实施了带根

本性的改革, IBM开始跨越传统。1950年5月,任命麦克道尔为实验室负责人,并让他在全球各地大量招聘电子技术方面的人才。而“国防计算机”的研制正是小沃森率领IBM进入电子技术的一次冒险,是公司发展方向的彻底革命。

50年代初期,雷明顿-兰德公司将一台Univac电脑售给华盛顿的统计局,引起轰动。而统计局自19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是IBM打孔机的忠实用户。小沃森闻之大惊。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下令用最快的速度将Univac赶出IBM的领地。1951年,IBM开始决定开发商用电脑,聘请冯·诺依曼担任公司的科学顾问,1952年12月研制出IBM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也是通常意义上的电脑,它叫IBM 701。1956年5月,老沃森正式将IBM的权力之柄移交给小沃森。父与子握手的镜子出现在《纽约时报》上,代表着两个时代的过渡。这时IBM已是美国排名第37位的大公司。1961年,在父亲去世5周年纪念日上,小沃森看着桌上的公司发行股票总额对妻子奥利夫说:“我又独自经营了IBM公司一年。”这一年,公司年收入达20亿美元之巨。股票价值比5年前增了4倍。1965年,数百台360型电脑出厂交付使用,到1966年底,已有8000台电脑出厂,使IBM年收入超过40亿美元,税前存利润高达10亿美元。一场历时5年的“赌注”50亿美元的超级冒险终于见出了分晓。小托马斯?沃森和IBM成了史无前例的大赢家。

1993年12月31日,小沃森因中风并发症去世,享年79岁。他最具价值的遗产可以归结为几个字:“IBM就是服务”。

IBM PC之父: 埃斯特利奇

当年,IBM曾是点燃PC熊熊大火的主力军,手持火种的就是埃斯特利奇。他在IBM

这个十分“有序”的 环境中,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但恰是这

种个性让他有机会成就 了一番事业,把小小的PC一举推向计

算机产业中最核心的产品。 尽管大功告成后,反而给他招来

许多麻烦,并且,他的生命结束 于不幸的飞行事故,但打开昨

天的篇章,历史永远会承认一个真 正有贡献的人。

如果说个人电脑之火是由苹果引燃的, 那么IBM的介入,

才真正将这场大火燃遍全球,且越燃越烈,将小 小PC一举推

向计算机产业最核心的产品,统帅起整个产业,热 度持续近

20年。而缔造IBMPC的就是IBM历史上最富个人魅力的 唐·埃

【大型网站发展史】

斯特利奇。

埃斯特利奇一生都在逃避官僚体系,但 他发现自己最终

又被网在其中。经历调职纷扰后,埃斯特利奇 终于带着太太,去度承诺已久的假期,好让所有的烦恼消去。 1985年8月2日,两人乘坐的191班机试图在暴风雨中降落到达拉 斯机场。离地面只有700英尺时,飞机失控,埃斯特利奇和太太玛 丽不幸丧生。 一代英才就此陨落。

此后,IBMPC再也不能展现雄风,再也 不会有最早的PC、XT机、AT机那样具有视野宽广和卓尔不群的 产品。 盖茨称,埃斯特利奇是他在IBM公司中惟 一可以推心置腹的人。虽然两人时有激烈分歧,但埃斯特利奇 是少有的可让他折服的对手。当时IBM的董事长埃克斯在致哀 悼时说,埃斯特利奇本有可能最后成为IBM的董事长,但对逝去的人来说,这些话毫无意义。

路易斯·郭士纳:IBM主席兼CEO

郭士纳,Louis V. Gerstner, Jr.,曾任IBM主席兼首席执

行官,出生地:纽约长岛,毕业学校:哈佛大学MBA。

1993年4月1日,愚人节。郭士纳从埃克斯手中接过IBM权

力之柄,担任董事长兼CEO。在纽约希尔顿饭店的新闻发布会

上,人们对这位美国最大的RJR食品烟草公司老板充满了好奇,

让一位外行来执掌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公司,这事还发生在极为

官僚和保守的IBM内,实在是不可思议。郭士纳贯穿整个发布

会的主题就是:“我是新来的,别问我问题在哪或有什么解答,

我不知道”。但是他说自己学习速度快,而且有勇气采取严厉

措施。显然,这种场合他要为前任留下一点脸面。但是他已明

白无误地发出了改变IBM的信号:与众不同地穿着蓝色衬衫。

郭士纳似乎生来就缺技术基因,他先在达特默斯大学攻读工程学位。但很快移情别恋,到哈佛大学攻读MBA。1962年,MBA到手后,郭士纳加入麦金西管理咨询公司,成为炙手可热的一号人物,他以善于迅速吸收大量信息,立即归纳企业问题著称。28岁时郭士纳就成为合伙人,时间短得接近创纪录,是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合伙人。三十三岁他就出任总监,继而开始就任多家大公司的总裁。1970年,麦金西派他前往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从事咨询工作,结果他加入了这家公司。1985年郭士纳升任总裁,他以引进外人担任高职著称,全然无视公司晋升规则和层级制度。同时他也以积极运用消费者导向,推行单一品牌名称而闻名,是替运通建立“美国运通信用卡”名号的功臣之一。这位出了名的虔诚教徒,住进旅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最近的天主教堂。不过运通员工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常用的威吓管理方法。尽管他办公室门紧闭,但他的吼声还是穿透出来:“这是我听过最蠢的事情!你这个白痴!滚出去”!一秒钟后,会有一位满面通红的员工溜出来。他曾被外界视为公司董事长詹姆斯·罗宾逊三世的当然继承人。4年后这个希望破灭。他又成为食品和烟草巨子雷诺公司(RJR Nabisco)总裁,直到IBM用高薪将其挖走。

事实证明郭士纳物有所值。

IBM历史上的CEO及任期

大型网站发展史 第二篇_服务器的发展历程调研报告

【大型网站发展史】

服务器的发展历程调研报告

调查者: 袁 波 邓惠冰

一、服务器的发展历史

1.什么是服务器

在局域网中,一种运行管理软件以控制对网络或网络资源(磁盘驱动器、打印机等)进行访问的计算机,并能够为在网络上的计算机提供资源,犹如工作站那样进行操作的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能侦听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客户机)提交的服务请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其具有承担服务并且保障服务的能力。服务器是整个网络系统的核心,它为网络用户提供服务并管理整个网络,在其上运行的操作系统是网络操作系统。

服务器作为网络节点,存储、处理网络上80%的数据、信息,因此也被称为网络的灵魂。服务器就像是邮局的减缓及,而微机、笔记本、PDA、手机登固定或移动的网络终端,就如散落在家庭、各种办公场所、公共场所等处的电话机。我们与外界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的电话交流、沟通,必须经过交换机,才能到达目标电话;同样如此,网络终端设备如家庭、企业中的微机上网,获取资讯,与外界沟通、娱乐等,也必须经过服务器,因此也可以说是服务器在“组织”和“领导”这些设备。

2.服务器和PC机的区别

【大型网站发展史】

1)服务器比普通台式电脑强劲得多。比如它有专用的CPU,用专用的主板(可以安装两个或者多个CPU),它挂有多个磁盘(数十个磁盘,甚至是磁盘阵列),采用冗余电源,它运行的系统可能是LINUX或windows的网络版,它运行更多的网络协议。

2)服务器是针对具体的网络应用特别定制的,因而服务器又与微机(普通PC)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而最大的差异就是在多用户多任务环境下的可靠性上。如果用PC机当做服务器,一般都曾经历过突然的停机、意外的网络终端、不时地丢失存储数据等等事件,这都是因为PC机的设计制造从来没有保证过多用户多任务环境下的可靠性,而一旦发生严重故障,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将难以预料。但是一台服务器所面对的是整个网络的用户,需要24小时不间断工作,所以它必须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为了实现高速以满足众多用户的需求。服务器通过采用对称多处理器(SMP)安装、插入大量的高速内存来保证工作。它的主板可以同时安装几个甚至几十、上百个CPU。内存方面当然也不一样,无论是在内存容量,还是性能、技术等方面都有根本的不同。另外,服务器为了保证足够的安全性,还采用了大量普通电脑没有的技术,如冗余技术、系统备份、在线诊断技术、故障预报警技术、内存纠错技术、热拔插技术和远程诊断技术等等,是绝大多数故障能够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得到及时的修复,具有极强的可管理性。

另:

1)稳定性:服务器血药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而PC机只需要5x8小时运行;

2)运算能力:服务器需要及时响应众多客户机的请求,而PC机只由少数用户进行操作;

3)图形显示:PC机直接和用户进行交互,而服务器放在后台,之和客户机进行通信;

4)多机协同:服务器可有多台构成一个集群,共同提供服务,而PC机间往往独立工作;

5)硬件冗余:服务器在关键部件上常有冗余配置,比如电源、风扇等,而PC机很少考虑;

6)可管理性:服务器集成了各种硬件监控部件,可进行远程监测和控制,而PC机基本没有;

7)处理器:服务器的CPU种类很多,包括RICS和CISC架构,PC机同行残个只有CISC;

8)内存:服务器内存插槽要远多于PC机,一般在8根以上,PC机往往不到4根,服务器采用ECC、Registered、Chipkill、热备、镜像等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PC机基本没有,服务器内存往往支持热拔插,PC机不支持;

9)硬盘:服务器支持SCSI、SAS等高速接口,PC机通常支持IDE、SATA等普通接口,服务器硬盘通常采用硬件RAID技术保护数据,PC机一般只有软件RAID技术;

10)网络:服务器上往往有2块以上网卡,PC机通常只有1块,服务器上往往采用一些特殊定制的网络,比如Infiniband、myriner等,PC机通常只采用以太网。

3. 服务器的发展历史

服务器的发展历史要追溯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1946-1954年,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研制成功;1951年,IBM生产出第一台用于科学计算的大型机IBM 701;1953年,IBM推出了第一台用于数据处理的大型机IBM702和第一台小型机IBM650,为第一代商用计算机描绘出了一个丰满而生动的形象。

2)1954-1964年,晶体管造就了第二代计算机

1954年,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的第二代计算机TRADIC诞生于美国贝尔实验室,采用了浮点运算,实现计算能力的飞跃;1958年,大型科学计算机IBM 7090诞生,实现了晶体化;1961年,第一台流水线计算机IBM7030研制成功,其成为了超级计算机的雏形

3)1964-1970年,集成电路使第三代计算机脱胎换骨

1964年,第一台通用计算机IBM/360研制成功,其采用了集成电路技术,实现了通用性(集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和实时控制功能于一身)、系列化(区分了小型机、大型机和超级计算机,统一了指令格式、数据格式、字符编码、I\O接口和中断系统,实现了不同型号兼容)和可扩展性(具有开发价值),成为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1970年至今,第四代计算机

1970年,IBM S/370问世,单晶硅电路技术、虚拟存储器技术、多处理技术相继应用其中,到1976年,S/370已发展成为具有17种型号的庞大家族。

1981年,S/370系列的地址线位数被增加到了31位,大大增强了其寻址能力,并且在存储方面还增加了扩展存储器,与主存分离,改善了系统性能。

80代年上半叶以前,服务器主要是面向高端用户。80年代下半叶,大型机系统体系机构更新步伐加快。1986年,IBM 9370系列发布,标志着S/370开始向低端方向延伸,目标是服务于中小型企业。

4. 服务器的工作用途

1)首先,要对服务器进行分类。

按外形分,服务器可分为塔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

塔式服务器:即常见的立式、卧式机箱结构服务器,可放置于普通办公环境。一般机箱结构较大,有充足的内部硬盘、冗余电源、冗余风扇的扩展空间,并具备较好的散热能力。许多常见的入门级和工作组服务器基本上都采用这一服务器结构类型。

机架式服务器:安装在标准的19英寸机柜里面,有大量的服务器资源,同行使用个大型专用机房进行统一部署和管理。其机房的造价相当昂贵,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部部署更多的服务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服务成本。按高度分可分为1U、2U、3U等。

刀片式服务器:是一种实现HAHD(High Acailability High Density,高可用高密度)的低成本服务器平台,为特殊应用行业和高密度计算环境专门设计。刀片式服务器就像“刀片”一样,没一块“刀片”就是一个独立的服务器,可共用系统背板、冗余电源、冗余风扇、网络端口、光驱、软驱、键盘、显示器和鼠标。一个机箱对外就是一台服务器,而且多个刀片机箱还可以级联,形成更大的集群系统。

按照体系架构区分,可以分为非x86服务器和x86服务器

非x86服务器:包括大型机、小型机和UNIX服务器,它们是使用RISC(精简指令集)或EPIC(并行指令代码)处理器,并且主要采用UNIX和其它专用操作系统的服务器,精简指令集处理器主要有IBM公司的POWER和PowerPC处理器,SUN与富士通公司合作研发的SPARC处理器、EPIC处理器主要是Intel研发的安腾处理器等。这种服务器价格昂贵,体系封闭,但是稳定性好,性能强,主要用在金融、电信等大型企业的核心系统中。

x86服务器:又称CISC(复杂指令集)架构服务器,即通常所讲的PC服务器,它是基于PC机体系结构,使用Intel或其它兼容x86指令集的处理器芯片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服务器,如IBM的System x系列服务器、Dell的PowerEdge系列服务器、HP的Proliant 系列服务器等。价格便宜、兼容性好、稳定性差、不安全,主要用在中小企业和非关键业务中。

按应用类型分,服务器可分为Web服务器、代理服务器、防火墙服务器、邮件服务器、域名服务器、文件服务器、。

web服务器:是一个性能追求型服务器,对服务器硬件平台的要求取决于访问的频繁度及web服务器支持的服务复杂程度,即调用的CGI程序对系统资源的耗费程度。另外,不同软件厂商提供的web服务器,同一web服务器的不同版本对资源的耗费以及本身的性能也不一样。因此,web服务器的配置首先应确定服务器软件。Web服务器又分为面向一般企业网站的服务器、面向门户网站的服务器、面向在线游戏服务器和视频、电影服务器。面向一般企业网站的服务器主要以介绍企业为主要内容,数据量不高,并发访问通常静态网页或访问量在200次/S以下。面向门户网站的服务器主要为门户网站服务,门户网站访问量巨大(500次/S或以上),通常需要生成动态网页。面向在线游戏服务器往往需要维持500人或者1000人同时在线,所以一般需要1U或塔式机箱、多处理器、大内存的配置。视频、电影服务器技术要求是访问速度快,存储容量大。

代理服务器:是一个典型的性能敏感型服务器,其主要的技术要求是稳定、廉价、多网卡。一个好的代理服务器可支持绝大部分Internet服务的代理,目前Internet上使用的代理软件很多,其中NETSCAPE PROXY SERVER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可支持绝大部分Internet服务的代理功能,而且可允许用户嵌入自己的代理分页标题认证管理功能模块,同时,还可支持 PROXY SERVER的串接,代理认证用户名及口令的SSL加密,防止网络监听,是Internet代理服务器的较为理想的选择。

防火墙服务器:最大的特点是功能齐全,管理方便对技术的要求是多处理器(高端配置)、多高速网卡。运行的软件为CheckPoint等防攻击软件。

邮件服务器是一个实时性要求不高的系统,主要是对硬盘空间的要求,同时,要考虑EMAIL服务器软件对用户数的支持,E-mail服务器配置的硬盘容量要足够大,同时服务器要预留硬件架位,以满足将来应用。一般可安装8个或更多硬盘的2U及以上机架式服务器。

域名服务器:在互联网的作用是:把域名转换成为网络可以识别的IP地址。互联网的网站

都是一台一台服务器的形式存在的,要去到要访问的网站服务器,就需要给每台服务器分配IP地址,互联网上的网站无穷多,这就需要方便记忆的域名管理系统的域名服务器来把方便记忆的域名转换为要访问的服务器的IP地址。其对技术则要求稳定和全面冗余。【大型网站发展史】

文件服务器:是互联网上提供FTP 提供一定存储空间的计算机,它可以是专用服务器,也可以是个人计算机。当它提供这项服务后,用户可以连接到服务器下载文件,也允许用户把自己的文件传输到FTP服务器当中。其最大的特点是要求海量的磁盘存储。

数据库服务器:主要用于存储、查询、检索企业内部的信息,因此需要搭配专用的数据库系统,对服务器的兼容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一般为多核高速处理、SAS硬盘、RAID1或RAID5。

5. 衡量服务器性能的几项重要指标

CPU是一台服务器最关键的原件,应充分了解其配置。 CPU类型主要有:

Xeon5600、 Xeon 5500 、Xeon E3、 Xeon E7、 Xeon 7500、 Xeon 3400 、Opteron 6000 、Opteron 4000 、奔腾双核、 酷睿i3 等几种类型。CPU的数目也至关重要,目前最大CPU数目主要有:1颗,2颗,4颗,8颗。如果需要存储大量文件就必须关注服务器的内存,一般服务器的内存容量:从1G一下到48G以上不等。CPU核心目前主要有:双核、四核、六核、八核、十二核。CPU线程数:双线程、四线程、八线程、十二线程、十六线程不等。主板参数主要关注扩展槽数目,扩展槽越多月容易扩展。为了使服务器能够不间断运行,电源系统至关重要,电源性能参数:电源类型、电源数量、电源功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用户来说不是配置越高就越好,用户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的选择配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当前服务器的主要生产厂家及其产品

1.曙光服务器

(1)曙光公司简介 1993年,曙光一号诞生,标志着我国高性能计算的起点。1995年,曙光公司正式成立,曙光高性能计算机推向市场,进行产业化。随后,曙光1000、曙光2000、曙光3000、曙光4000A曙、光5000相继问世。曙光是国内拥有服务器产品线最齐全的厂商,可以提供从几千块钱的PC服务器到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超级计算机。目前拥有三大产品线,分别是天潮系列高性能服务器(高性能计算机)、天阔系列PC服务器和天演系列第二代小型机。

天潮系列高性能服务器(高性能计算机)采用的是主流的机群架构,所以也称机群服务器,具有高性价比、高扩展性等多种优势。

天阔系列PC服务器产品线十分齐全,从入门级、工作组级、部门级到企业级,从单路、双路、4路到8路服务器,从Intel平台到AMD平台,使曙光在全球成为拥有最完整PC服务器产品线的厂商之一。她跟其他厂商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曙光因为做大型机出身,能够把许多成熟的高端技术进行下移,更加符合SUMA标准。

小型机是一种介于PC服务器和大型主机之间的高性能64位计算机,一般采用8-32颗处理

器。天演系列第二代小型机是我们在05年底推出来的新产品,跟第一代RISC小型机比较,第二代小型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全面采用双核和多核处理器技术,同时支持UNIX和LINUX类操作系统,具备高运算处理能力、高可靠性、高可用性等特征,大大降低了管理难度,增强了程序移植性和可扩展性,而投资成本仅相当于传统小型机的30%-50%。曙光推出第二代小型机产品主要是针对16路以下RISC服务器的市场。

(3)曙光服务器各系列产品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

·TC3600刀片服务器系列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 TC3600刀片服务器系列包括TC3600、CB65-G、CB85-G、CB60-T、CB60-G2 五种不同的型号。 TC3600特点概述:符合开放性标准、强大灵活的网络和IO扩展能力、多样的磁盘配置方案、全面便捷的系统管理、强大的计算能力、按需配置、可伸缩。硬件概述:10U高度、可容纳10个刀片服务器、支持多种扩展模块、支持多种网络交换模块、支持远程KVM、全冗余设计。以高性能计算、Web基础架构、虚拟化为主要应用目标,产品设计实现了高性能、高密度、可伸缩、按需配置、方案灵活的特点,具有企业级产品的RAS特性,可满足政府、电信、金融、教育、互联网等关键用户的需要。

CB65-G特点概述:标准刀片机箱、IO刀片、高可用中板、Infiniband模块、计算刀片、以太网络模块。硬件概述:支持2个AMD Opter on 6100 系列处理器;最多可提供16个DDR3插槽,最高工作频率1333MH z,支持LDIMM,最大支持128GB;提供2个2.5''热插拔SAS/SATA/SSD硬盘位,支持RAID 0,1,1E,5,10 提供2个IO扩展。符合开放性标准,具有强大灵活的网络和IO扩展能力,多样的磁盘配置方案,全面便捷的系统管理,强大的功能计算能力,按需配置、可伸缩,高效智能的电源策略和散热策略,并且具有绿色节能。

CB85-G特点概述:标准刀片机箱、IO刀片、高可用中板、Infiniband模块、计算刀片、以太网络模块。硬件概述:支持4个AMD Opter on 6100 系列处理器,最多可提供16个DDR3插槽,最高工作频率1333MH z,支持LDIMM,最大支持128GB,提供1个本地STA DOM硬盘位,支持16G,支持RAID 0,1 提供2个IO扩展接口。

CB60-T特点概述:符合开放性标准,强大灵活的网络和IO扩展能力,多样的磁盘配置方案;全面便捷的系统管理,强大的计算能力;按需配置、可伸缩,高效智能的电源策略和散热策略,绿色节能。硬件概述:标准刀片机箱、FC网络模块、远程KVM功能。

CB60-G2符合开放性标准,具有强大灵活的网络和IO扩展能力,多样的磁盘配置方案,全面便捷的系统管理,强大的功能计算能力,按需配置、可伸缩,高效智能的电源策略和散热策略,并且具有绿色节能。

·TC2600刀片服务器列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

TC2600刀片服务器系列包括TC2600、CB60-G、CB65-F、CB85-F四种型号。

TC2600特点概述:模块化的有机结合、高密度、高计算能力、降低复杂度、简化使用和管理、升级方便、降低总拥有成本。硬件概述:7U高度、可容纳10个刀片服务器、可扩展PCI-E卡。

CB60-G特点概述:有效的降低了高性能计算中心、数据中心对于空间的要求;大幅增加了计算密集性,与传统解决方案相比同样的机架空间可多提供42.8%的计算处理能力;通过对各功能模块的整合,显著减少连接线缆。硬件概述:BladeEngine刀片机箱,高可用机箱中板;使用自动智能调节策略的电源模块SRPM;共享USB设备实现Share Media功能。

CB65-F特点概述:大幅增加了计算密集性,与传统解决方案相比,同样的机架空间可以多提供42.8%的计算处理能力;简便、集中、有效的管理,针对客户需求的动态适应,自动优化

大型网站发展史 第三篇_数据中心发展历程及功能演进的四大阶段

数据中心发展历程及功能演进的四大阶段 .cn 2010年02月11日 00:43 IT168.com

【IT168 专稿】从功能特征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机构对IT认识的深入,数据中心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功能的内涵,可将数据中心可以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数据存储中心阶段、数据处理中心的阶段、数据应用中心,数据运营服务中心阶段。 数据中心发展历程概述

1945年,由美国生产了第一台全自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英文缩写词是ENIAC,即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中文意思是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器)。它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机1946年2月交付使用,共服役9年。它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减运算。它使用了18000只电子管,10000只电容,7000只电阻,体积3000立方英尺,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吨,耗电140~150千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在革命性的开启了人类计算新时代的同时,也顺带开启了与之配套的数据机房的演进。

事实上,从发明计算机到目前网络盛行的横跨60余年的大的时间尺度来看,人类社会的计算方式经历了从集中主机要分散运算要再次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不是简单的往复的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1945-1971年代,计算机器件组成主要以电子管,晶体管为主,体积大,耗电大,主要运用于国防机构,科学研究等军事或者准军事机构。由于计算消耗的资源过大,成本过高,因此计算的各种资源集中也就是必然的选择。同时,也诞生了与之配套的第一代的数据机房。UPS,精密机房专业空调就是在这个时代诞生。

第二阶段:1971-1995年代,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除了向巨型机方向发展外,更多地朝着小型机和微型机方向快速演进。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在美国旧金山南部的硅谷应运而生,它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计算的形态总的来说是分散为主,分散与集中并存。因此,数据机房的形态也就必然是各种小型,中型,大型机房并存的态势,特别是中小型机房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

第三阶段:1995-现今,互联网的兴起被示为计算行业从发明计算机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互联网的兴起本质上是对计算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而对人类社会分散计算资源的整合是计算发展本身的内在的要求与趋势。本阶段计算资源再次集中的过程绝不是对第一阶段的简单复制,有两个典型的特点:一是分散的个体计算资源本身的计算能力急速发展,比如摩尔定律和其后的多核技术就是典型的应用,二是个体计算资源被互联网整合。而这种整合现在也成了一个关键环节,因此也会不断的演进。顺着上述两条思路我们看现今的热点:INTEL和AMD的白热化竞争,刀片服务器,互联网宽带,IPV6,虚拟化,云计算等等均在上述思路覆盖之中。

【大型网站发展史】

计算机房演进路线示意图

数据机房建设的理念在发展的里程中也更加成熟和理性,不断的超越原来“机房”的范畴,日益演进为组织内部的支撑平台以及对外营运的业务平台。

数据机房在这个阶段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形态:数据中心。数据中心通过实现统一的数据定义与命名规范集中的数据环境,从而达到数据共享与利用的目标。数据中心按规模划分为部门级数据中心、企业级数据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以及主机托管数据中心等。一个典型的数据中心常常跨多个供应商和多个产品的组件,包括:主机设备、数据备份设备、数据存储设备、高可用系统、数据安全系统、数据库系统、基础设施平台等等。这些组件需要放在一起,确保它们能作为一个整体运行。

数据中心功能演进

从功能特征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机构对IT认识的深入,数据中心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功能的内涵,可将数据中心可以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数据存储中心阶段、数据处理中心的阶段、数据应用中心阶段、数据运营服务中心阶段。

数据存储中心阶段

在数据存储中心阶段,数据中心主要承担功能是数据存储和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早期,用来作为OA机房或电子文档的集中管理场所。此阶段的典型特征是:

1、数据中心仅仅是便于数据的集中存放和管理

2、数据单向存储和应用

3、救火式的维护

4、关注新技术的应用

5、由于数据中心的功能比较单一,对整体可用性需求也很低

数据处理中心的阶段

在数据处理中心阶段,基于局域网的MRPII、ERP,以及其他的行业应用系统开始普遍应用,数据中心开始承担核心计算的功能。此阶段的典型特征是:

1、面向核心计算

2、数据单项应用

3、机构开始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集中维护

4、对计算的效率及对机构运营效率的提高开始关注

5、整体上可用性较低

数据中心应用阶段

随着大型基于机构广域网或互联网的应用开始普及,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开始关注挖掘和利用信息资源。组件化技术及平台化技术广泛应用,数据中心承担着核心计算和核心的业务运营支撑,需求的变化和满足成为数据中心的核心特征之一。这一阶段典型数据中心叫法为“信息中心”。此阶段的特征是:

1、面向业务需求,数据中心提供可靠的业务支撑

2、数据中心提供单向的信息资源服务

3、对系统维护上升到管理的高度,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预防

4、开始关注IT的绩效

5、数据中心要求较高的可用性

数据运营服务中心阶段

从现在技术发展趋势分析,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组件化、平台化的技术将在各组织更加广泛的应用,以及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使得组织运营借助IT技术实现高度自动化,组织对IT系统依赖性加强。数据中心将承担着组织的核心运营支撑、信息资源服务、核心计算、数据存储和备份,并确保业务可持续性计划实施等。业务运营对数据中心的要求将不仅仅是支持,而是提供持续可靠的服务。在这个阶段,数据中心将演进成为机构的数据运营服务中心。【大型网站发展史】

数据运营服务中心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数据中心不仅管理和维护各种信息资源,而且运营信息资源,确保价值最大化

2、IT应用随需应变,系统更加柔性,与业务运营融合在一起,实时的互动,很难将业务与IT独立分开

3、IT服务管理成为一种标准化的工作,并借助IT技术实现集中的自动化管理

4、IT绩效成为IT服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5、不仅仅关注IT服务的效率,IT服务质量成为关注重点

6、数据中心要求具有高可用性

所谓“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定义,就是通过自动化、资源整合与管理、虚拟化、安全以及能源管理等新技术的采用,解决目前数据中心普遍存在的成本快速增加、资源管理日益复杂、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以及能源危机等尖锐的问题,从而打造与行业/企业业务动态发展相适应的新一代企业基础设施。新一代数据中心所倡导的“节能、高效、简化管理”也已经成为众多数据中心建设时的参考标准。

新一代数据中心是目前业界的热点,业界主流厂商正对新一代数据中心都有局部或者整体的解决方案。IBM推出“新一代数据中心”的业务;惠普称之为“绿色数据中心”或者“下一代数据中心”;DELL也联合EMERSON在业界推广绿色数据中心的解决方案,SUN知名的Blackbox计划,也就是Sun Modular Datacenter(虚拟化和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华为所倡导的USC(Unified Subscriber Center)解决方案,即创新的融合用户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等等。此外,与之相应的几乎所有的一线厂家都建立了其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团队,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建设总体来讲正在迅速发展。

大型网站发展史 第四篇_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大数据的概念

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早期,企业在大型机上部署财务、银行等关键应用系统,存储介质包括磁盘、磁带、光盘等。尽管当时人们称其为大数据,但以今日的数据量来看,这些数据无疑是非常有限的。随着PC的出现和应用增多,企业内部出现了很多以公文档为主要形式的数据,包括Word、Excel文档,以及后来出现的图片、图像、影像和音频等。此时企业内部生产数据的已不仅是企业的财务人员,还包括大量的办公人员,这极大地促进了数据量的增长。互联网的兴起则促成了数据量的第三次大规模增长,在互联网的时代,几乎全民都在制造数据。而与此同时,数据的形式也极其丰富,既有社交网络、多媒体等应用所主动产生的数据,也有搜索引擎、网页浏览等被动行为过程中被记录、搜集的数据。时至今日,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应用的进一步丰富,数据已呈指数级的增长,企业所处理的数据已经达到PB级,而全球每年所产生的数据量更是到了惊人的ZB级。在数据的这种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大数据”的概念逐渐在科技界、学术界、产业界引起热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分析的数据因为“大”,摆脱了传统对随机采样的依赖,而是面对全体数据;因为所有信息都是“数”,可以不再纠结具体数据的精确度,而是坦然面对信息的混杂;信息之“大”之“杂”,让我们分析的“据”也由传统的因果关系变为相关关系。

大数据热潮的掀起让中国期待“弯道超越”的机会,创造中国IT企业从在红海领域苦苦挣扎转向在蓝海领域奋起直追的战略机遇。传统IT行业对于底层设备、基础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企业在起点落后的情况下始终疲于追赶。每当企业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技术突破时,IT革命早已将核心设备或元件推进至下一阶段。这种一步落后、处处受制于人的状态在大数据时代有望得到改变。大数据对于硬件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对较低,不会受困于基础设备核心元件的相对落后。与在传统数据库操作层面的技术差距相比,大数据分析应用的中外技术差距要小得多。而且,美国等传统IT强国的大数据战略也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阶段。中国市场的规模之大也为这一产业发展提供了大空间、大平台。大数据对于中国企业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更新,更是企业发展战略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56823/

推荐访问:视频网站发展史 化学发展史科普网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