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知识 > 饮食常识 > 民族的风俗超少的

民族的风俗超少的

时间:2017-12-09   来源:饮食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饮食常识】

民族的风俗超少的 第一篇_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精选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饮食习惯:北方的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食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佤族、黎族竹筒饭,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瑶、侗等族爱吃用油炒后泡开的茶叶加盐煮成浓汤,然后冲泡炒大米花和炒黄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数民族将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还特别喜欢吃“帕罗”,通常被人们称为“抓饭”。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

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还有忌食的习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鱼类;穆斯林忌食猪肉等,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俗。

各民族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让我带你去认识一下他们吧!

满族信奉萨满教,男人留发梳瓣,妇女穿旗袍

朝鲜族能歌善舞,姑娘们爱荡秋千,小伙子喜欢摔跤角力。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忌食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欢戴白帽或黑帽。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有歌圩的习俗,铜鼓和壮锦久负盛名。

苗族的吊脚楼、芦笙、蜡染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著名的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广为流传。 土家族的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 布依族腊染、侗族鼓楼

白族男女都包头,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哈尼族有层层叠叠的梯田,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傣族竹楼别具风格,傣族信奉佛教,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黎族人喜欢吃水饭。肉食用火烧或生腌,腌肉掺加米粉、野菜等,酸渍后长期保存。

蒙古有蒙古袍、蒙古包。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

维吾尔族男子穿的对襟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俗称“尕巴”。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等地。【民族的风俗超少的】

哈萨克族姑娘们的花帽上常用猫头鹰羽翎做帽缨,十分美丽。妇女们所戴的白布披巾绣有各种图案。哈萨克人热情好客。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袒出右肩或双臂,两袖系于腰间。男子将发辫盘于头顶上,女子将发辫披在肩上。农区以糌粑为主食,喜欢喝酥油茶;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大部分不吃飞禽和鱼。献哈达是藏族一种独特的礼仪。哈达是特制的丝织长巾,一般分白、黄、蓝三色,在拜访谒见时双手献上,表达敬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缅甸有克钦邦,克钦族即中国景颇族。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纳西族纳西歌曲主要有打跳歌,东巴吉日经,纳西净地,纳西酒歌等等,其中纳西净地最为有名风靡古城。

丧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后部分地区开始盛行土葬。

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大体与汉族相同。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头,佩大银耳环。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

【民族的风俗超少的】

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南方云南省一带。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居住在边疆的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掺以薯类、玉米。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如果盖上焖肉,(火+巴)肉、鸡丝等配料,可做成各式不同的饵丝;米线除同饵丝一样热食外,还可凉拌,或在米线里加一勺热稀豆粉(豌豆面与水合煮),再加油辣椒、蒜姜泥、味精等调料,做成稀豆粉汁米线,辛辣滑嫩,是阿昌族入夏之后经常食用的小吃。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

这些就是我们各民族同胞的最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还有好多好多呢!真正是丰富、有趣、多姿多彩!!

民族的风俗超少的 第二篇_中国的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中国的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满族

明朝末年,满族英雄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努力,统一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满洲民族,即满族。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我国的满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朝鲜族

我国的朝鲜族主要生活在东北三省和内地的一些大城市。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他们居住的地区是我国北方的“水稻之乡”。朝鲜族的房屋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房屋正面开三扇或四扇门,室内用砖或石平铺成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朝鲜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是短衣长裙,以长布带打结。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裤腿宽大。朝鲜族能歌善舞,姑娘们爱荡秋千和在跳板上飞腾,小伙子则喜欢一对对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他们散居全国各地,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也有聚居区。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我国也称回教。回族喜欢环清真寺而居,在农村往往自成村落。他们的生活习惯有较深的宗教烙印,婴儿出生要请阿訇(hong)(伊斯兰教教士)起名字,结婚要请阿訇证婚,去世后要请阿訇主持葬礼。回族忌食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欢戴白帽或黑帽。 壮族

壮族过去有20种称呼,1949年以后统称为僮(tong)族,1965年改称为壮族。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聚居地区多山,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壮族人多信仰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还膜拜巨石、高山、土地和龙蛇等。壮族有歌圩(yu)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赛歌台,参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们先唱“见面歌”、“迎客歌”。唱过山歌之后,就开始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娱乐活动。大的歌圩有上万人参加,他们常以唱山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苗族

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聚居在“五溪”(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东部地区),后来不断迁徙,分散到南方各省。现在,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民族的风俗超少的 第三篇_55个少数民族主要风俗和禁忌

55个少数民族主要风俗和禁忌

1、蒙古族:骑马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马鞭子要放在门外,以示对主人的尊敬;到别人家里做客,不要自己动手,须等主人盛给;吃肉时给人递刀,刀尖应向自己,刀把递给对方;见到门前有火或挂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要进入;不食自死动物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来客不让坐西炕,因为西炕是供佛的方位;丧事忌红色和白色,而喜事忌黑色和黄色。

2、回族:忌食猪、狗、马、驴、骡、猫、鼠、鹰、蛇、乌鸦的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或自死的畜禽,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馕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半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讳背后诽谤和议论别人的短处。

3、藏族:忌吃奇蹄类畜肉,最忌吃驴肉、狗肉,一些地方不吃鱼,忌讳捕杀野生动物。

4、维吾尔族:忌食猪、狗、驴、骡之肉和自死的禽畜肉及动物的血,在南疆地区还忌食马肉和鸽子肉;衣着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切忌坐床,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

5、苗族:忌讳迎亲途中扭伤腿脚,视此为不吉。丧家在一个月内禁婚嫁,不得唱歌或吹芦笙。有的地方过节时不许杀狗和食狗肉;禁止在村寨周围挖土或砍伐古树。同辈男女都以兄弟姐妹相称,最忌“姐夫”、“妹夫”之称。

6、彝族:男人的蓄发,最忌人触摸;有的地方忌食马、驴、骡肉。

7、壮族:正月初一不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不吃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小孩头三天(有的是七天),外人不得入内。

8、布依族:外来夫妇,忌在主人家同宿。

9、朝鲜族:忌讳人称“鲜族”,婚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食狗肉。

10、满族: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11、侗族:生小孩三天内,忌生人入家。

12、瑶族:妇女生小孩满月前,忌外人来访;男女对唱山歌时,双方须各在一方,忌同坐一条凳子;当女人面不能说粗话;堂屋内不准吐痰。

13、白族: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年节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

14、土家族:节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扛锄、穿蓑衣、担空水桶进屋;不能用脚踏火炕及三脚架;在室内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妇坐在一条长凳上。

15、哈尼族:有的地方遇到寨内死人、野兽进寨、发生火灾等不吉利的事,都认为是忌日;产妇分娩,忌讳外人闯进室内;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鞋;不许砍伐龙树或在龙树下大小便。

16、哈萨克族:忌食猪肉、驴肉、狗肉、自死的牲畜和一切动物的

血;忌讳客人在门口下马,更忌讳骑快马到门口下马,因为这意味着报送丧事或其他不吉利的消息。

17、傣族: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一定要把鞋脱在门外,在屋内走路要轻;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衣服不能用来当枕头,枕头不能坐;进佛寺前要在门外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不许在菜园大小便。

18、黎族:平日不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不能提及先辈的名字;部分黎族人民对猫禁杀忌食。客人酒足饭饱后,不能将饭碗或酒杯倒扣在桌上。

19、傈僳族:家里来客人,不能扫地;出远门的人必须在年前赶回家里;不能伤害蜘蛛,据说是蜘蛛教会人们织布;丧事期间,死者的亲友和同村人都禁止吃辣椒,否则认为对死者不敬。

20、佤族: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讳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门口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去。

21、畲族:正月初一忌挑粪,忌抬轿、吹喇叭;忌当乞丐;不吃狗肉。

22、高山族:忌怀孕妇女动用刀斧。禁食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男人不能随便触摸妇女用的织布机。播种、收割期间,不许高声喧哗。

23、拉祜族:春节初一这天,任何人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男女客人,即使是夫妇,借宿时不许同住一室;有些地方的拉祜人禁止饲养马和羊;拉祜人认为谷种是狗尾巴带来的,有谷种大家才有饭吃,所以对狗十分珍爱,他们不打骂狗,禁止杀狗,忌食狗肉,狗死后还要很好埋葬。

24、水族:忌在家里随地吐痰,吹口哨、跨火塘,不能在长者面前翘腿;忌杀白鸡和狗待客;产妇家三日内忌外人进入。

25、东乡族:禁食猪、狗、马、骡、驴肉及一切自死动物肉;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袒胸露臂;禁忌递烟敬酒。

26、纳西族:禁食狗肉;翁媳之间、夫兄与弟媳之间,不能对坐和谈笑;岳母和女婿也不能随便谈笑。不许屠杀耕牛、驮马和雄鸡。

27、景颇族:骑马到寨时,必须在寨门外下马;进门先脱鞋,如果到有晒台的人家,可以在过道间门前脱鞋;妇女不能托下巴而坐,托下巴而坐意味哀悼;妇女就座忌讳跷二郎腿;主人身边佩挂的刀枪忌讳外人触摸。禁止在屋内吹口哨,忌讳单手接主人递送的烟酒茶。

28、柯尔克孜族:禁食猪、驴、狗、骡肉和自死的牲畜及一切动物的血;严禁在住宅附近大小便;谈话时不能擤鼻涕;忌讳骑快马到门口下马,因这意味报送丧事或其他不吉利消息。忌撒谎、欺骗和赌咒。

29、土族:忌吃圆蹄牲畜(马、骡、驴)肉;忌在畜圈内大小便,认为这会影响牲畜的发展;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不能在厨房、寝室里吐痰、擤鼻涕。

30、达斡尔族:忌别人在自己的炕上横卧;忌手执马鞭、弓箭、刀枪等器物进入室内;忌用刀、剪等物指人;家中有病人时,忌外人来访。

31、仫佬族:外出经商忌讳煮饭不熟和打破碗盘;忌食猫、蛇肉,有的忌食狗肉和猪心。进门时不能踏门槛。

32、羌族:忌坐门坎和楼梯;饭后不能把筷子横放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33、布朗族:进佛寺要脱鞋,佛寺内禁止吸烟,不能用手摸佛爷或和尚的肩膀、头顶;有的地方,在关门节到开门节期间,禁婚娶,忌肉食,停止一切文娱活动。忌在行路时与别人擦肩而过。不许从坐着的人的腿上跨过。

【民族的风俗超少的】

34、撒拉族:不吃猪、狗、驴、骡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物;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随地吐痰和大小便,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作礼拜时,禁止行人在面前走过。吃馍馍时要掰开吃,不准用口咬。不得反手舀饭倒水。禁止喝酒、吸烟。

35、毛南族:正月初一不能说粗话和骂人;家有病人,要用两根棍子叉在门口,忌外人进入。

36、仡佬族: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门口;有分娩和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

37、锡伯族: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制品。

38、阿昌族:正月初一过年,禁止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小孩未满七天,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中。

39、普米族:禁止打狗,不食狗肉,也不出售狗;鞋子不准放在门口或楼梯上。忌左手添饭,不能随便吃外人送的食品。傍晚不得扫地、理发,不得梳头、打口哨等。

40、塔吉克族: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畜禽肉及动物血、水产品。忌把剩茶、剩饭倒在地上;交谈时忌脱帽。不能酒后闹事。

41、怒族:忌讳外人进入内间卧室。客人不得拒绝主人馈赠的食品和礼品。妇女不许跨越弓箭、长刀及背板。妇女生孩子,男人不准在场。禁止砍伐神树,也不能在神树和祭祀神的岩石下大小便。不许蹬踏、跨越和随意搬动火塘上的三角架。狩猎途中忌遇见人,否则要改日进行。

42、乌孜别克族:禁酒和忌食猪、狗、驴、骡肉、自死的牲畜及一切动物的血。用餐时,严禁脱帽。不能在客人面前咳嗽、擤鼻涕或者大声说话。交谈时忌讳伸懒腰、打哈欠、挖鼻孔、吐痰、咳嗽、打嗝、放屁等。禁止在公共场所光着上身,不准仅穿裤衩、背心串门。

43、俄罗斯族:忌食驴、马肉,有的不吃猪肉和狗肉。忌讳“星期五”和“13”两个数字和日子,视此为不详数字。在室内抽烟须征得主人同意,让烟时不能递一支,要递烟盒,不能借别人的烟点烟。

44、鄂温克族:不准骑马进庭院,不得拿着马鞭进屋,而应把它放在房门外;不许抛洒奶类;不得宰杀或出卖未停奶的母畜;产妇未满月前,不许带枪或钥匙的人进屋;忌用有刃的东西指人;忌背后说别人坏话。忌吃狗肉和自死动物肉。

45、德昂族:被头和被尾不能颠倒盖,不能坐在帽子、上衣和枕头上;外人不许拍摸男子的肩头,也不能触摸妇女的包头和衣物;在德昂人家借宿时,即使来客是夫妇也不能同居一室,而要分开住;德昂人供奉的大青树,禁止砍伐。不能手拉手赠物。

46、保安族:忌食猪、狗、驴、骡等肉;忌食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

的动物;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水源附近大小便;禁在他人面前袒胸露臂;客人不能进厨房,不能进女人的寝室。舀水舀饭时,不能用反手。

47、裕固族:忌食马肉、驴肉、骡肉、狗肉,基本上不食鸡、鱼等尖嘴圆蹄畜禽肉。近几十年来开始吃鱼肉、鸡肉和鸡蛋等。不能往火和水里扔不洁之物。给客人端茶、敬酒时不能用单手。视黑色为不吉之兆。

48、京族:渔网放在海滩上,忌人跨过;新造尚未下水的竹筏,禁止人在上面坐;请人装鱼箔时,忌煮生鱼、焦饭;在船上忌将碗复置;坐船忌双脚垂在船外。

49、塔塔尔族:禁食猪、狗、驴、骡肉和自死的牲畜,禁食一切动物的血。用餐时,忌脱帽、咳嗽、抓头、大声说话,忌讳当人面擤鼻涕、吐痰、打哈欠、放屁。禁止在公共场所光着上身,不准仅穿裤衩、背心串门。

50、独龙族:出殡时,尸体不能直接从大门抬出,而只能从住房的后壁或地板处另开一洞口抬出。

51、鄂伦春族:禁止晚辈直呼老人的名字;出猎前不许将去向告知他人;不许在山谷、绝壁和岩洞处大声喧哗;任何人不得往火堆上倒水,也不许用刀或木棍拨火。

52、赫哲族:不能跨火、骂火,不能蹲在火堆上;挂在树桩上的吊锅不能乱碰;不许敲打有声的器物;禁止用刀铲锅,否则认为会割断打猎的好运气;集体狩猎时,任何人遇到不称心的事,都不许说怪话。

53、门巴族:猎人出猎的前三天,家里不能煮酒,外人不得进屋;家有病人,在门口压上带刺的树枝,忌外人来访;施肥使用厩肥,忌人粪;门隅北部的门巴人不食家里养的畜禽,只用作交换,认为牛为主人耕作和产奶,不忍食其肉,只吃买的、别人杀的和捕猎的兽肉;客人吃饭时不要吃光喝尽,最后必须让主人家的锅里、碗里都剩一些食物。忌讳在客人面前走动,须从客人身后绕行。

54、珞巴族:最忌生人来访时走错了门;外出打猎前一天,在家门前插树做标记,禁止亲朋入内;家有病人,便在门前插树枝,禁止外人进入,即便是远方来客也不能进屋。

55、基诺族:不准砍伐路旁的树木;严禁毁坏原始森林;忌人摸动祭品。

民族的风俗超少的 第四篇_少数民族风俗与概论作业

非民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困境与创新探索

摘要:对非民族高校的全体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当前还存在一些困境。,大学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对象,因为我们的大学生以后都会是教育人的,新时代的栋梁之一,因此民族团结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不仅要我们大学生学习民族的理论、政策、普及常识、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履行民族团结的义务以及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非民族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地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成功会让高校校园更和谐,使整个社会更稳定。面对这样一些困境,我们要有创新的探索,在不久的将来,非民族高校一定会更加和谐的。整个社会也会更加和谐、安宁的。 关键词:困境,新探索,前景

一、困境

1、非民族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对民族与非民族大学生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其他高校也有发生民族性事件,特别是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打砸抢烧事件”后,很多藏族同胞在成都地区不好找工作,还有藏族同胞不好买车,藏族大学生在学校被遭歧视等。

在一些学校会有专门的课程,而有的学校不仅没有民族相关的选修课程,就连涉及到民族的活动也很少。对于民族学生受歧视,我深有体会,因为以前在专科学校读的时候,那边三州的同学较多,可是我有个同学她就是不喜欢藏族同学,总是会有所针对的进行挖苦嘲讽藏族同学。之后跟其他非民族同学交流知道了她们印象中的藏族人都是又脏又臭,又不讲道理并且爱动粗的高个。我觉得是她们对藏族不够了解的原因,以及少了一些必要的沟通。【民族的风俗超少的】

2、很多学生听到是藏族或西藏来的同学,他们脑海中第一印象就是藏独,是恐怖分【民族的风俗超少的】

子。所以在非民族学校,有些民族学生会把自己孤立起来,因为他们觉得大多数汉族学生会很针对他们,因此他们不会主动跟汉族的学生交流。还有一部分汉族学生想与民族学生交流,但是他们怕触犯民族学生的禁戒,因此不敢轻易的与民族学生接触。在敏感的民族学生眼中就觉得,是汉族同学在远离他们。

二、解决办法

在高校播放“3.14事件”以及“新疆恐怖事件”的视频先让民族学生认识到分裂的不可为行为,我们应该团结互助,生活在一个和谐,统一的大家庭中,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富强。

一)在学校进行民族知识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们关注民族同学,以及了解民族文化。可以设置一个民族班课程,也是校选课程之一在大一新生进学就开始学习。让学生有意识的了解民族更多的知识文化。

在学校开展关于民族风俗的活动。至少每月2次,最好是民族舞蹈大集合,因为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她们会很团结的,一起合作。无论是唱歌还是跳舞,民族的人们都会很有特色的。借此机会可以让民族学生树立自信,因为民族舞是她们的特长,她们可以教其他不会民族舞的人们民族舞,和其他民族的人们一起欢歌笑语,增进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各学生们的友谊,还可以借次机会结识更多的良师益友,增强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情。在这个活动中可以设置一些关于民族知识的题型,以便学生们更多更详细的去了解各个民族,这样会使学生更团结。

民族学生最特别的地方是,她们很团结。可以形成一个团结的氛围,在学院组建更多的民族大型的运动队、(包括篮球队,足球队,羽毛球队等)文艺队(民族舞,民族歌、、、、、)民族大团结,会让各民族的同学感觉在学校就像在家的感觉,各民族的节日可以一起举办、、、、、让其他民族的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民族的不同习俗,不同文化,不同风格。

(二)在校园网上增加一个关于民族文化及民族生活的知识窗口,在图书馆再增加一些关于各民族的书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对民族进行了解,定期的收集各个民族的特色小文章,及时的登上学院的报纸上,让更多的人知道民族的更多有趣的东西。

还可以开展读民族书心得体会活动,进行读书汇报的专项选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在全院进行展示。提起人们对民族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兴趣,让各个民族的同学相互团结,相互爱护。

三)学校应该给予大量的支持和鼓励,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便个活动的顺利开展。成立民族学生代表的学生干部与汉族代表干部,在活动中去提升他们的各方面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以后回自己的家乡,给自己的家乡带去更多的和平主义思想,给家乡人民带去一种积极的思维,品质。

三、非民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期望

【民族的风俗超少的】

相信各个非民族高校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后会有一个很大的惊喜。虽说教育是一个过程,但是对于民族团结的教育的过程却是让人们受益匪浅的,令人兴奋,快乐而有趣的。只有付出行动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与和谐就是靠各大高校的坚持与奉献,培养出更多的爱好教育事业的,无私的传承者们,为将来祖国的安定和谐添砖加瓦。

民族的风俗超少的 第五篇_2015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

反思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用事例衬托法。

教学中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赋予学生重要的价值取向。本节课知识点较多,,有些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接触,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如果仅从教材内容正面分析,容易产生空洞说教之嫌,于是,我决定多举例,特别是联系事实政治,如:汶川地震,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我国民族特点及各个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贡献,这样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因此品社课教育的德育功能显得更突出重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它当作贯穿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本节课知识点多且涉及范围太广,针对性不强,因此我把情景导入设置为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并启发学生把歌词内容和民族国情联系起来,既亲切易调动积极性,针对教学内容也贴切。另外,结合历史、地理知识,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答,既完善了教学内容,又巩固了知识。

不足有:

1、对于难点即:共同的心理素质,在处理中总结时不透彻、不全面。在这里能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但在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内容。

2、由于本节课知识点多且涉及范围太,为了突破重难点,在教学避免空洞说教,课堂上列举了许多事例,,但由于有些事例学生不知道,为了让学生理解知识,所以老师说的过多,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造成听觉疲劳,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没处理好。在以后教学中注意改进。

以上是我的工作反思,在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改进,使教学工作取得不断的进步。

反思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课本有效资源及课本中的材料,设计了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中探索质疑,学习知识,同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2、课堂师生互动比较成功,配合比较好。

3、课堂中学生能积极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虽然答题语言不是很规范,但观点阐述基本完整,这还需要教师今后做进一步引导。

4、在课前我都做了精心准备,备课前对教学内容做了认真分析,认真查阅相关资料等等,正因为如此,才能把教学目标把握得当,设计思路合理。另外,课前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了课件和准备了相关的教学资源。

需要改进之处:

1、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还不够!

2、在学法指导上,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的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这个方面还需加强。

3、学生在知识的归纳总结这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上做得还不够。往往都是老师在做总结。

4、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思考的时间安排过长,对于知识点和重难点的落实不够,缺少练习。

5、学生主体把握不当,课堂虽然活跃但略显混乱,缺乏组织。

反思三: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

本课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教版教材初中政治九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三框题内容。

第三课的主题是“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课是本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第一框讲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以及第二框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角,本框题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角度帮助我们去进一步了解“认清基本国情”。认识我们的民族团结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

本课所涉及的民族团结原则、方针和做法、“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以及台湾问题都是中考的重点和热点。

亮点:

1、我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教材,巧妙的使用了多媒体技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循序渐进的进行了如下设计。

2、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问题情境引导教学法,借助了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从而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感受到民族团结。这样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的进入了知识情境。同时本课结束时,我采用问题情境教学研究法,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在高唱歌曲时,心灵受到冲击,心理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美好的情感自然产生。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3、在讲解“民族团结问题”时,我运用了问题情境引导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展示图片和展现大量的课外知识。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学生有兴趣去接受和学习。

4、在学习“国家统一问题”时,我运用情境引导教学法,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足:

1、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大量使用多媒体和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2、在使用比较教学法讲解问题时候,对比虽然鲜明,但对学生的引导有一定的欠缺,亟待改进。

3、在使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方法时,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较短,在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不够好,还有就是探讨的问题难度要适中。

改进措施:

1、在运用情境引导教学法时,我会更加注意引导的方向,注意占用的时间,注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争取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在运用比较教学法时,我会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总计归纳能力的培养。

3、在小组合作探究式,我会注意引导,控制学生的交流时间,还有要选择有一定难度,学生又能通过讨论找出答案的问题进行讨论。

反思四: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

我进行了九年级思品课第二单元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的教学。该课对应课程标准中“我与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关系”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作为从事初中政治教学十几年的一线老师,现将对本节课的几点感想体会归纳如下,权当抛砖引玉,不足之处敬请多多指正。

首先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师生关系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统治者、主宰者,学生是接受者、服从者,本节课我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我把课堂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自己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调控者。课下让他们搜集一些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节日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课上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少数民族知识PK,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竞争和合作意识,又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不再是被迫的学、奴役的学,而是积极主动的去学,逐渐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本节课学生有了课下的准备搜查活动,所以在课上有交流

民族的风俗超少的 第六篇_2016法律援助工作调研报告

法律援助工作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转型期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相对要高,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同族同乡观念明显,使城市民族关系日趋多元化、复杂化,也更加敏感和突出。如何做好少数民族维权工作,已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

xxxx区xxxx街道健园社区现有回、蒙古、满、锡伯、藏族、苗、壮、畲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十七个少数民族,共300多户,加之投靠亲戚来宁谋生的少数民族外来人口,达三千多居民,聚居现象普遍。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认同感等原因,给城市管理带来明显的难度,呈现出“两个不适应”:一是少数民族居民不适应城市的生活,不懂得城市的管理规章,面对新的环境感到茫然和无助,总有一种防范的心理,往往容易抱团,加上自身文化习俗与城市文化的差异,不能融入到城市社会之中。二是城市对少数民族居民不适应,有关部门思想准备不足,许多市民在心理上不理解、不接受,往往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他们甚至歧视他们。

健园社区“民族之家”法律援助站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于2016年5月11日正式揭牌成立,它是南京市首家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建立的“民族之家”法律援助工作站,也是区司法局精心打造的“法律服务社区全覆盖”的创新典范。

一、当前“民族之家”法律援助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援助工作因少数民族居民法律维权意识淡薄而滞后。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相对较低,容易产生的纠纷较多,主要是涉及相邻关系、婚姻家庭、人身损害赔偿及继承类纠纷,对这些问题理解上有误差会直接导致矛盾的产生。其中有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有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居民与外来打工者之间的矛盾。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大部分人采取的是暴力手段,从而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无形中触犯了法律;有些当事人采取忍气吞声的方式,直接导致侵权人变本加厉,从而扩大因侵权而造成的损失。法律援助站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超前法律宣传、预防纠纷上还是在亡羊补牢。

(二)法律援助工作涉及的民族政策、法规,把握不深。在了解少数民族居民情况方面缺乏细心,在化解矛盾方面缺乏耐心,法律援助还存在三个不到位:

⒈思想认识不到位。面对这一“送上门来的民族工作”,政治敏感性不强,没有把城市中少数民族工作上升到增进团结、维护稳定讲政治的高度,认为“法律援助可有可无,费力不讨好”的事,跟不上城市促进少数民族工作发展的需要。

⒉法制建设不到位。面对城市少数民族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出台适应城市民族工作发展需要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对现实问题作出回答,对实际工作加以规范。

⒊服务不到位。加强民族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前题和基础。还存在着不懂、不重视少数民族政策问题,法律援助工作有死角,“不愿做、不敢做、不会做”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宣传教育不够,造成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不守法规、不服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因民族意识强、民族风俗多、宗教信仰不一,法律援助工作处境显得被动。有些少数民族动不动就打着“少数民族”的牌子,强调个性的多,注意共性的少,有意或无意间使自己成了城市中一种“特殊公民”,给法律援助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抓认识。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志伟深入基层社区,曾到“民族之家”法律援助站现场了解法律援助的情况,与正在工作站的值班律师进行了交流,对法律援助进社区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表示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举措,称赞是“小窗口有大作为”。“民族之家”法律援助站的工作延伸了法援的触角,扩大了法援的覆盖面,降低了法援的门槛,是加大惠民力度的重大举措,也是小区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展示了政府服务民生、关注民事、体察民情的良好形象,体现了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有利于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关爱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的良好风气,使少数民族群众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少数民族人口囤住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使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民族关系越来越复杂。如果进城的少数民族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就会产生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如果对他们的务工、经商缺乏积极引导、热情服务和规范管理,就会给城市的发展引发新的问题;如果涉及少数民族人员的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就会影响城市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与稳定。少数民族人员与民族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联系,城市民族关系出了问题,势必会波及到民族地区,对此法律援助站工作者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容不得有半点的疏忽。

(二)抓责任。时刻牢记“法律援助服务”就是政府责任这个宗旨。法律援助工作者是代表政府履行法律援助职责,其服务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政府在百姓中的形象。因为有了法律服务才能有交流,有了交流才能有理解,有了理解才能有相互的尊重和感情。通过服务而使工作富有成效的鲜活例子有许多。真诚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热情服务,让在城市中的少数民族群众真正感受到法律援助的温暖。这既是城市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要把热情服务作为工作目标,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尺度,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程序和时限,规范法律援助申请的受理、审查、指派、支付办案补贴、归档等项工作,而绝不能因为是免费服务而忽略工作质量和水平。在运用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援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切实维护好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合理诉求,确保法律援助服务的质量。

(三)抓措施。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志愿者活动,培养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加强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让他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娴熟的业务能力,为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法律援助。联系有一定法律知识和较高法律素质、热爱少数民族工作的在职或退休法官、检察官、法学工作者、法律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等,充实到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中来,不断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为受援人提供就近、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建立“民族之家”法律援助站的目的是要贴近群众、方便居民足不出户地得到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协助社区促进和谐建设。我们安排两名法律援助工作人员长期在工作站值班,面对面及时解决少数民族群众遇到的法律问题。一年多来,为2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为较困难的居民书写法律文书达30余件、完成了10余件法律援助案件、开展了8次法制宣传专题讲座、接待了参加全国民族工作会议的代表。实实在在的法律援助工作才是为少数民族居民维权的具体措施。

(四)抓宣传。加大法律宣传力度,使普法工作涉及少数民族的方方面面,增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首先,向少数民族群众发放法律援助宣传册,举办免费的社区法律咨询活动,大力宣传法律援助知识。其次,向少数民族群众传授与其息息相关的法律如《劳动合同法》、《婚姻家庭法》、《物权法》等等。在形式上采取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年龄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如援助律师针对老人面对面授课《老年人权益保护法》、针对上学的孩子授课《青少年权益保护法》、采用多媒体播放法制宣传片以及开辟以案说法和法律问答的互动的形式。内容上突出重点性和新颖性,使少数民族群众易学、易懂、易接受。从而增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从根本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抓典型。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在少数民族人群中,有许多是遵纪守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有的在少数民族群众中还具有一定的威望和声誉。可以请他们协助政府部门化解矛盾、平息事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真心诚意地与他们交朋友,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发挥骨干和榜样的作用。

只要我们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凝聚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就能切实做好少数民族维权工作,达到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团结的目的。

(编辑:华华)

民族的风俗超少的 第七篇_2017传统道德文化倡议书

传统道德文化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大自然的慷慨赐予……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无时无刻不沉浸在恩惠的海洋中。乌鸦有反哺之情,羔羊有跪乳之恩。常言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所以,我们必须常怀尽孝感恩之心。百德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知恩、感恩、报恩就是孝道。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试想,一个连对自己父母都不尽孝的人,还可能尊敬师长吗?一个连自己家都不尽职的人,还可能爱护校园吗?一个对自己母校都不热爱的人,还可能拥有社会责任感吗?答案只有一个,不可能!为此,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启动孝道主题教育活动,以此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

孝敬,无所谓大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和细节做起。上善若冰,孝敬如一,它不需要口号,而需要行动;它不需要敷衍,而需要真心;它不需要一阵风,而需要永恒心;它不需汗水、鲜血和生命,只需要拥有孝心、爱心和善心。它简单、实在、它明明白白,它就是处理好一个人与亲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三种关系。它不在高山,不在大海,触手可及,它从家庭开始,推延到校园,扩大到社会。它不深奥,它不复杂,它主题鲜明,它就是要在家庭孝敬父母,在校园乐于助人,在社会创造和-谐。

为此,我们倡议:

一、做到“三三三”,即:每月为父母做三件孝事,每月为师生做三件善事,每年为社会做三件实事。将所做的事情记载在日记里,汇报给班主任,和班级同学分享。

二、将孝敬父母落到实处,从以下“十个一”活动中任选三件去做:(1)给父母沏一杯浓浓的清茶,(2)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3)给长辈让一次座,(4)帮父母洗一次碗筷,(5)给父母洗一次脚,(6)帮父母做一次家务,(7)陪父母聊一次天,(8)帮父母当一回小管家,(9)为父母讲一个故事,(10)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

三、将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校园落到实处,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遇见老师说声“老师好”,(2)帮老师做一件好事,(3)给老师做一次额外的作业,(4)为老师沏一杯茶,(5)借同学东西要致谢,(6)碰撞同学要道歉,(7)损坏公物要赔偿,(8)遇见垃圾主动捡拾,(9)遇到困难主动帮助,(10)遇到不良行为敢于斗争等。

四、和-谐社会,助人为乐。在社会,选做以下几点:深入老年公寓或孤寡老人家庭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扶老人散步,遇到有困难的人伸手帮助,碰到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当然,我们能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孝事一件不少,十件不多,只要拥有一颗孝德之心,亲情会浓郁,校园会更阳光,社会会更美好。让我们莘莘学子首先行动起来,掀起一个孝亲敬老的热潮!

御花苑外国语学校德育处、团委

2017年2月28日

传统道德文化倡议书 [篇2]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倡议书

博大而灿烂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与根基。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五千年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食粮,是我国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坚实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如春节、元宵节、七月七、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日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特性,乃至民族情感、文化共识和民族精神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是,伴随着现代化时代的来临,我们祖先数千年创造的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弥足珍贵的民间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湮灭、消亡、流失?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来临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流行文化为主体的西方文化、商业文化猛烈地冲击着我们,作为民俗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传统节庆已逐渐淡出我们的社会生活。

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动的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各民族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权利,发达国家及民族如此,发展中国家及民族更是如此。如果我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利用传统节日进行风俗的扬弃,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多种功能,让它们在今日的文化建设中熠熠生辉,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助益。

为此,我们倡议:

1一起去学习、整理我们的风俗习惯,它们是我们同祖先的对话的语言和好办法,让我们为源远流长而感到亲切。

2一起去交流、体验我们的风俗习惯。

3一起去传承、发扬我们的风俗习惯。

4.收集整理完整和系统的民族传统风俗节日习惯、节日文化的历史资料。

5普及民间文化知识、培养民族情感、承继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课题研究小组

传统道德文化倡议书 [篇3]

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们: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

汉字揭示了人生奥秘、宇宙规律,解读民族意识、感悟民族和-谐都离不开汉字;表明人与人、人与自然(天地、动物、植物、矿物)以及人与暗物质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智慧的符号来表达。

汉字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从形、音、意各个方面已日臻完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s/400081/

推荐访问:民族风俗手抄报 民族风俗资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