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有关地理著作的读书笔记大全

有关地理著作的读书笔记大全

时间:2018-12-02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第一篇:有关地理著作的读书笔记大全

中学地理读书笔记

在这本书中我首先了解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标准作用的描述是:国家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个评价课程的基矗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和高中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对于老版本的标准来说有较大变化的是:地理课程标准目标中出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说法,明确提出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必要的知识获取和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以及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同掌握知识一样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此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被列为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而在人们以往的认识中,兴趣多被看做是使地理教学更顺利进行和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因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本身并没有真正被看做是地理课程的目标。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基本标准,是使用于全国范围的最基本(底线)要求,地理教科书编写和实际教学内容范围往往会大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非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可以被称为拓展内容。这些拓展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阶梯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虽然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未作要求,但与标准内容密切相关,是服务于标准内容教学的必要铺垫;二是提高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属于标准内容某一主题,但又独立于标准要求内容之外,多试教科书编写者或教师认为十分重要、根据教学需要加以适当补充提高的内容。三十探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标准内容的课外延伸,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前沿、时事地理和生活地理内容,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题,以弥补教科书的滞后性和难以完全适合地方教学的不足。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重新定位对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建议的理解,关注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关注对地理学习重要活动质量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在地理1中主要是自然地理,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首先要了解大纲要求。地理教学大纲的自然地理教学按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与海洋、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展开,重视对自然地理要素的教学设计。地理课程标准则提出了自然地理教学的新思路,对原有的一些具体指示点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关系、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海洋开发等,同时降低了一些内容的教学要求,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大气运动等。有关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共有四条,它们分别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课程标准有三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在地理2中主要是人文地理。同地理教学大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对比中可以发现,地理课程标准《地理1》的自然地理内容和《地理3》的区域发展内容变化更多一些,而人文地理内容的变化较小,但还是有些不同。有关人口的地理课程标准共有三条,它们分别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也就是说,地理课结束后,有关人口的学习效果学生如果能够达到上述三条标准,就表明学生已经达到基本要求。有关城市的内容标准也是三条,分别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和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条标准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有关城市地理的学习内容。工、农业生产活

动与环境的关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传统内容,主要偏重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工、农业分布的影响。地理课程标准又增加了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篇:有关地理著作的读书笔记大全

人文地理学 读书笔记

漫话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绪论读书笔记 《人文地理学》 (第三版) 作者:陈慧琳、郑冬子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 字数:361000 阅读时间:2014年3月

陈慧琳编著的《人文地理学》(第三版)绪论部分首先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观点,指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其次,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它的学科特征及体系。人文地理学具有地域性、社会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学科特征,它包括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和理论人文地理学三个体系。最后,作者详细阐述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有实地调查法、分析与综合法及比较与分类法等等。

【有关地理著作的读书笔记大全】

诚如作者所言,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在学习一门学科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这也是区别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在确定了研究对象后才能进行内容和方法的划分与研究,因此,整个绪论部分是理论前提,为我们大致勾勒出了人文地理学的面貌,对进一步深入了解她奠定了基础。 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讨论。它还是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核心,

1

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人地关系经历了由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如人类社会与客观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关系,个别国家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其内涵越来越科学。另一方面,人地关系理论具有发展性,有因果关系论、地理环境决定论、自然可能论(或然论)文化景观、人类适应论、人地协调论等各种流派。尤其是人地协调,包括动态协调、综合协调、战略协调、全球协调、地域协调、主导协调等。可以看到,任何一种理论都经过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从不科学到科学的一个过程,而且理论在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关于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上,西方科学界把人文地理学划分为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在我国,对人文地理学的划分主要有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和理论人文地理学,每个子部分又包涵具体内容。以本书为例,理论人文地理有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等;部门地理学包涵行为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环境地理学等;区域地理学有世界、国家层面等的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属于地理学的三大分支之一(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人文地理学,因而是两大分支),是基础性学科,既有理论价值,更有实践意义。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骆院长在谈到他人文地理学研究心得时,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人文地理学的意义在于指导和运用实践,决不能脱离实际搞研究。因此,我觉得在今后的人文地理

2

学习上,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是必要的,但更关键的在于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在学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做书呆子。当然,这也要求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注意把握理论与现实的衔接。具体的来讲,可以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通论人文基础上,向经济地理学、人居环境学、城市地理学、中国旅游地理、云南乡土地理等方向拓宽延伸,并加强人文地理学的实践课程教学,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人口观、资源环境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人文地理理论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创新能力,以便更好的为基础教育教育和社会实际服务。

3

第三篇:有关地理著作的读书笔记大全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读书笔记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读书笔记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读书笔记

今天下午没课,难得有半天不上课的时间。我在办公室里静静地读着《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年第5期有关地理核心素养的文章。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一、东北师范大学张家辉教授关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能够用地理视角观察地理事象且用地理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内在涵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和地理品质等构成要素。

由此得出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关键能力、地理基本思想、地理基本方法和地理必备品质等组成。其中地理核心概念包括位置、分布、地方、区域、尺度、地理过程、空间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等,地理关键能力包括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空间格局觉察能力、地理过程分析能力和地理问题探究能力等;地理思想包括人地关系思想、尺度思想、整体性思想和因地制宜思想等;地理基本方法包括地图法、地理实验法、地理调查法和区域比较法等;地理必备品质包括爱家爱国情感、全球意识、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等。

张教授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基础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由人地观念、空间能力、区域分析、过程解释、尺度关联、家国情怀和地理表达等要素构成。其中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近百年来,我国地理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人地关系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认识“人对地的影响”“地对人的影响”“人与地的协调”等,进而形成正确的、全面的人地观念。

二、吉林省教育学院张连彬老师“地理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思考”。

人地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的发展经历了渔猎文明时期的崇拜自然阶段、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阶段和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阶段,进入现代社会,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频发,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谋求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纵观人地关系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人类社会对自然地理环境认识、抗争和适应的历史。在认识和研究人地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1、人地关系时不断发展的,具有时代特征;2、要联系社会文化环境特征综合考虑,人类社会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往往通过社会文化而发生作用;3、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树立科学的人地观不仅可以提高认识,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还可以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世界,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地关系可考虑下设“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等二级指标。

第四篇:有关地理著作的读书笔记大全

地理中国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地理概况概要:本书通过中外比较和区域比较,案例和图表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及其区域差异的简要介绍。材料取自地理,景观,规划,房地产专业研究生班课程计划。对于专业选择教科书或参考书,还要为政府管理和国内外人士选择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

中国文化地理概况阅读后,本书被其他人推荐购买,为第三版。经过很多地方的修订,特别是建筑内容的大量增加。这本书例如,信息丰富,不像一般的教科书上的文化地理,入口点和角度都非常有吸引力。对于那些第一次接触文化地理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当然,如果是作为研究学者,这本书在学术理论深度上是不够的。特别是在文化和地理现象背后深刻分析人类的理性稍有不足。虽然这本书被宣传为一本教科书,但个人觉得这本书一般来说,是一门入门级的阅读,如何作为一般阅读的社会科学可能会更多的市场

中国文化地理学在阅读后概述,这是一个非常冷凝 实践,概括,指向读者,中国文化通过时间,空间,精神,材料等方面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给我们一个非常直观的概念,并通过各种载体,语言,文字,姓,建筑,建筑,绘画,音乐,歌剧,饮食等,从形象和抽象两个方面反映文化。作为中国后裔,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和我们的现代性和技术不矛盾,相反具有支撑和促进作用。我们只需要打自己的坚定的游戏,有能力识别什么措施是正确的,哪些外国文化有利于我们,以使用关键和辩证的视角来看看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通过这本书,所以我更加坚定了前面的选择,而国家的文化更有尊重和钦佩。本来,我更多的是根据心灵的指导来选择阅读的范围,相比书中做出了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是没有错的。我喜欢中国传统的许多方面,如服装,建筑,花园,歌剧,中国画等,一段时间我特别痴迷于古建筑和花园,通过阅读相关的很多书籍找到许多起源 其中,甚至觉得自己发展到这个领域的发展;另一段特别的爱情在当地歌剧,歌剧面具,唱歌做游戏,生网丑陋,秦腔,Bang子,歌剧,昆曲等。到周末将充分理解学习;有一段时间的起源和遗产的词有兴趣。总之,这些阶段的学习和兴趣不允许我再次享受美好的民族文化,而且通过分析这本书的文本,看到它的一些局限性,可以得到正确的对待。但应该清楚的是,自由的文化应该是敬畏,它是圣人的数量和人民的共同结晶,我们怎么能我们作为他们的继承人可以被忘记多么薄。

第五篇:有关地理著作的读书笔记大全

人文地理读书笔记

人文地理读书笔记

通榆八中 李洪涛

《地理学思想史》这本书在全息地展示地理学思想史的这样一个辩证的过程,十九世纪以前,地理学的发展无疑是十分缓慢的,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标志出现在1874年的德国——地理学作为一门由专业教师们讲授的高级课在大学设置,自此也开启了地理思想史的近代时期。在这以前人们对问题的讨论,或者说是这种“辩证”式的发展,表现得还不明显,由于地理学在此前处于萌芽阶段,已取得的成果还无法形成较为深入的对立,加之大学还没有出现,使得这些学者在空间上还无法集聚,讨论还无法经常进行。但通过洪堡和李特尔的努力,地理学已经为走进大学课堂奠定了知识基础并初步获得成功,特别是为地理学的专门化做好了开启的准备。他们同在柏林1859年去世后,没有人能够接替他们,再也没有一个学者能够掌握关于地球的全部知识了,古典地理学就此终结。

十九世纪,随着德国学术界的革新,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机构,在中世纪的欧洲首先创办,大学的创立意义十分深远,不仅通过教育的方式为普及专门知识提供了固定的场所,使得关于学科知识的讨论经常发生,而且还通过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把学术成果保存并传承下来。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时候,真正意义的地理学的“辩证”的发展阶段才正式开始。直到二战以前,是地理学发展的近代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地理学的发展更多地归功于个人的才能,地理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基于如下五个问题:(弗雷德·勒克曼)①人类应该选择宇宙间的什么事物来观察并记载?②观察它们的最好办法是什么?③对观察到的事物如何进行概括来解释他们在地球上的某种重要几何布局?④如何来解释这些布局模式或言之成理?⑤怎样来交流这些成就?近代地理学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开始发轫。这期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很频繁,所以形成了一国别为基础的各种流派:德国的新地理学,法国和英国的新地理学,苏联的新地理学,美国的新地理学。

在这一近代时期最富于“辩证”意味的地理学内部的辩论,当属苏联地理学中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方面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分合问题,主张二者结合的一方以巴朗斯基和萨乌什金为代表,他们坚持人地关系在地区上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则以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认为“统治物质世界的规律和统治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是完全不相同的”,“这两门学科无论在逻辑上甚至在实用上都不能合成一门学科”;并且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经济学科,应当和地理学决裂,彻底抛弃地理观点”。全国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小央于1934年5月16发布的法令中,肯定了巴朗斯基的观点,规定经济地理助教学应以自然地理为基矗但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各自独立发展一直是苏联地理学的特点。到了六十年代V.A.阿努钦又掀起了一场新的论战。阿努钦既抨击了“非人文”的自然地理学,也抨击了的“非自然”

的经济地理学。他认为地理方法在地区综合体的研究上表现得最完美,只有在区域研究中, 自然特征、居民、历史和人口、经济才是平衡的。

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如果从上述的“辩证”的角度来看,可以称其为一个非常好的例证。阿努钦选择了一条理论上的中庸之道,他的著作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无疑是翔实而又扎实的。但就我国目前的地理学及“大人文地理学”的分科现实来看,在实践过程中,他们谁也没有错。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日益分离。我们把“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从大的“人文地理学”中分离出来,一方面是因为这两门学科是同级别学科中发展势头最强势的,另一方面,他们在研究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也不存在必然的共同理论基础,或者是直到目前人文地理学也还没有找到本学科独特的理论基矗人地关系学说也不够强势。这也在表明人文地理学在基础理论方面发展偏于薄弱的现实。现在也没有谁一定要去争辩,到底地理学是应该怎样分科,为什么?我认为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学者们

纠缠于理论,苦于抽象论辩,可能是当时地理学实践所引发的,可能又是当时的实践无法清晰解释的。由上述辩证法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不简单是理论上的所谓“正、反、合”的问题,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评判作用。如果当时的实践无法解决争端,就交给未来的实践,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或许实践不仅能告诉你谁是正确的,还能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你们都没错或你们的讨论已然失去意义了。所以我建议,在运用辩证法解释学科发展过程中,不要忽略实践的重要作用,不然很可能陷入形而上学的境地。交由实践,不是不负责任的推卸,有时是不得不的选择。

二战是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剧烈转变的重要触动剂,同时也成为现代地理学与近代地理学分野的标志。二战后,人类社会迎来了少有的黄金发展时期,技术革新的浪潮席卷全世界,学术界,包括地理学界也被席卷其中。二战后至现在,世界地理学的发展开始进入了全面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大洲之间的频繁对话阶段,詹姆斯的这本著作对此论述很少,对这段时期的学科发展史的辩证审视,将留待阅读《地理学和地理学家——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时在下一份读书笔记中详述。

我对辩证法的认识

其实从辩证法的原初论述中可以看出,它只是用于解释社会、经济、历史的发展过程。不用太费心思,你便可以发现,辩证法在解释事物发展过程中是无往而不胜的,这里有陷于“诡辩”的嫌疑。在预测方面,我觉得它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功用的。爱因斯坦当年看过辩证法后就说,这玩意对科学研究没有任何作用。这种说法,是否属实,有待考证,但很少发现辩证法在预测科学发展时的有用成果却是一个现实。事实上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一个命题的否命题特别是否定之否定的命题是什么。在学科辩证发展过程中,辩证法也无法告诉我们这些。相反我们却常能见到辩证法的滥用和误用。这可能是很残酷的现实。或者我说,辩证法是一只不会生蛋的鸡。比如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学生,在临考前一个月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设定考试只考语文和数学两科,那么第一种说法是,只学语文,第二种说法是只学数学,这可以看成是“正”和“反”,那么“合”呢?是既学语文又学数学么,这有什么意义。事实上不太会有人愚蠢到在分析这样的问题时,搬出辩证法如此思考。在网络上的bbs论坛上我们可以看到问题讨论的这种辩证的进步方式,大家以某一问题为中心陆续发言,发言给我们以不同程度的启发,如果非得要用辩证法的路子去归纳,你会发现其中的复杂性会大打折扣。一个见解的精彩,往往不一定产生于所谓的表面上的“否定之否定”或“合题”,有时还会出现更为复杂的情况,在不同的人眼中,同一论述的精彩程度会大相径庭,甚至会恰恰相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洞察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也就是彻底弄清了人之为人的本质。人类认识自身,最终能否彻查之,还是交给未来的实践吧!

自此基于我上述对辩证法的认识,便水到渠成地产生了这样一种读学科史的方法,那就是特别关注学科发展到危机重重,争论到白热化时的后续发展,看广大学者如何解决危机的,争论是如何产生的,分歧在那里,又是怎样化解的,还要特别观察实践在这其中的作用。观史鉴今,弄清我们的学科从哪里来,思考我们学科的本质,虽然无法完全解决现在的问题,但至少会坚定我们走向未来的信念。

后续的思考

如下想法将在另一本书《地理学和地理学家》的读书笔记中展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和“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从历史学理论角度审视学科的发展、延续;个体的主观与客观:从主观与客观的角度看地理学史;关于因果律:从康德的哲学看地理学史。

第六篇:有关地理著作的读书笔记大全

读书笔记-《改变世界的10大地理思想》

读书笔记-《改变世界的10大地理思想》

无意间在东校借了的少有的地理类书籍,但却是用心的著作。首先是其的角度,正如译者后语所说的,编者认为地理学的研究的对象是地球,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物质景观,使得上述的各种联系有了物质基础;其次是编者认为由地球迸发出的思想,首先改变我们的知识领域,使得我们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或者这个世界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即是柴老师所讲的影响认识论),再反过来极可能转化为物质景观的变化,这种思想避免了西方地理学内部长期存在的自然科学与人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接近中国读者的辩证法哲学观。 本书另辟蹊径,从地理学的思想角度将地理学统一在各种关系和联系之中——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地方之间的联系、人和地方之间的联系。从书中的许多特别重要的地理概念,地图,环境决定论,人地关系,人类调适,中心的理论,城市群等,地理学家具备特殊的视角,地域性,等级概念、空间中要素的相互依赖及其空间组织。且都是大家所写,可以看作是地理学高级科普著作。

本书分为3章,世界的表达,人类的家园的世界,相互联系的万千世界 第一部分:如何描绘世界不仅仅反映我们能够观察到什么,也能够使我们以新的观点观察和

【有关地理著作的读书笔记大全】

理解这个世界,因此有可能改变世界。

第二部分: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地理学永恒的论题。环境在影响全球人类生活方面起着强

【有关地理著作的读书笔记大全】

有力的作用;同时,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之初就在改变着地球。

第三部分的是功能区,中心地和城市群构成离散的地方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和基础。

结论:地理学家将学生带到实地去教他们如何读懂地方。通过仔细的观察,学生们学会认识景观之间的联系——如工人阶级,中产阶级的房子,工厂、有毒废物的堆放处等。第二,地理学教育学生不同地方特征,通过帮助人们去理解地方之间的共性和特性,地理学使得人们理解地方之间的多样性。

两种区域比较的方法,研究区域都在威斯康星州西南部。蒙特利尔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图代表形式法,强调空间的一致性;联系或者腹地图代表功能区,强调空间组织。

法国地理学家利恩·格特曼在1960年左右使得城市群这个名词广为人知。这个术语有两种解释方法,其一是用于命名格特曼的原始研究领域,即已经城市化的美国东北部;其二是一般性词汇用于描述大城市区域合并的而成的城市发展第一个连绵不断的区域。

我喜欢该书谈到地方感这个论题,因为地理学中文化地理学之所以能够站的稳,不是靠着很多实际运用,但却是能够有众多建树,就是其道出了很多地方感的东西。 1. 无视地方,李尔王在拉斯维加斯(或者你可以说是世界之观) 2. 地方感

3. 地理学中的地方史 4. 完美地方感的消失 5. 现代主义和无地方性

6. 后现代主义地方的复活 7. 地方感VS地方欺骗 8. 一种有害的地方感

9. 真实的尺子——地方的共性

—————————————————————————————————— 与其说是对该书的解读,不如说是该书给于我这个地理学者的一个启示,就是我们应该对于我们的知识体系熟悉,我在其中读书的时候,感觉到城市群这个概念经常说,比如我写过武汉城市圈,但是我却对于城市群的概念来源都不知道。这样的研究和学习是危险的,正所谓,知道历史才能创造历史。我感觉这个启示,让我对自己心中的地理知识进行一个梳理,目的是做到有条理,有逻辑,且是有梯度的。正所谓,每个理论知识或者观念,都必须有前提的,我感觉我们这样塔式知识体系,在地理学中是讲的很少,至少连这样的提纲都没有让我们这些年轻学者能窥视地理学奥妙。这本书作了一个剖面尝试,我试图列一个提纲,适合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者进阶的路子。方法有简单和复杂,那么理论也有简单和复杂。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点,才能很好吸收更多知识,本来我们的大脑就已经很平面了,然后不断赛东西,就变成垃圾堆了。

分为理论和实践,理论按照帕蒂森的4个传统,就是空间传统(空间组织和空间结构),人地关系;地域研究传统;地球科学传统。

地图,气象地图和GIS等是地理学家的最先作为,描述客观世界的空间关系和结构。

世界为什么需要地理学?地理学真正为了世界做了什么?(除了在地图上所有要素标上名字?) 莫顿次序

我们只有努力的改进这个工具,才能确保工具有生命力。

第七篇:有关地理著作的读书笔记大全

《历史地理学》读书笔记

《历史地理学》读书笔记

作者:续中亮【有关地理著作的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6期

[摘要]辛德勇先生在两汉州制这个问题上所取得的突破性认识在于,其意识到了汉州与刺史部二者是不相等同,且具有很大差别的。整篇文章的核心便在于论证二者差别之存在。其对于汉代州制的研究着眼于“监察区、视察区、治安区和行政区这些政治区域设置的性质差异”,文章清晰地描绘出了这样一个政区演变的脉络:西汉初始,沿用秦巡查制度,州成为视察区;尔后,汉武帝广关拓边,增加其监察区性质,合二为一。至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作为专门的监察区,脱离原来的州制,并设立朔方和交趾两个刺史部,使得视察区与监察区在部分区域分离开来;而东汉时期的州牧与刺史的来回替换,也是州逐渐成为一个实际的行政区的体现。在整个论证的过程中,其采用边叙述边论证的由果及因的倒推方式进行论证。尽管辛德勇先生对于史料的使用有限,但其对文献是将其放回到时间脉络中去处理而不同于传统的跨时使用文献材料,这也是现代史学处理文献的新趋向。排除客观因素的影响,辛德勇先生对于两汉州制的新考无论是在其破旧立新还是论述考证上,都对学术发展有着重大价值,实为佳作。

[关键词]《两汉州制新考》 两汉州制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71-03 辛德勇先生的《两汉州制新考》行文缜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十余万言,可谓体大思精。全篇除引文和结语外,共分为九个部分,并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每一部分所要论述和解决的问题。

一、西汉初年至曹操掌权时期的州制建置情况【有关地理著作的读书笔记大全】

作者介绍了两汉州制研究的现状,并着重阐释了顾颉刚先生及其高足谭其骧的研究成果——自西汉初年至曹操掌权时期的州制建置情况。为便于直观理解,特绘下表:【有关地理著作的读书笔记大全】

然而,辛德勇先生却对上述结论存疑,认为“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还有进一步商榷的余地”,尤其是关于西汉时期州制起源的问题。

二、西汉十三刺史部

在传世文献中最早记述武帝设置十三刺史部的史料当为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地理

志》。然其记载却前后矛盾,以致形成两种说法。其后,宋人吕祖谦又在秉持班固第二说的原则下,依据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中关于东汉州制的记载,补充《汉书•地理志》中缺载上属之州各郡国所应隶属的“州”,借以恢复西汉十三刺史部的原貌。徐天麟、王应麟、马端临、顾祖禹等学者也赞同吕祖谦说。为便于直观理解,特绘下表:

班固第一说与吕祖谦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冲突,顾颉刚先生也就此提出三点质疑,并列举了历代学者对这一矛盾记载的解释。然,诸家论说纷纭,大相径庭。于是,顾颉刚先生著《两汉州制考》一文,试图解释这一难题。他将《汉书•地理志》所记诸州州域,统统视作东汉时期的制度;并认为正是因为如此,这部分内容才会与其序论部分所记西汉状况相抵牾。 然而,辛德勇先生却认为顾颉刚并没有能够合理地阐释《汉书•地理志》的矛盾记载,并对其在此基础上所获的研究结论普遍存疑。

三、“州”的出现和演变

辛德勇先生认为州与刺史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制度。汉武帝所设十三刺史部中虽有十一个部采用了“州”的叫法,但其正式名称却应是“部”,而非“州”。 在东汉卫宏的《汉官旧仪》一书中,最早出现了西汉具有“州”这种区域划分的记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其后,唐人杜佑的《通典》一书中又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的记述。由此,可以得出两条结论:其一,因设有九名出刺诸州的丞相史,所以其各自分担的“州”很可能是《禹贡》的九州。其二,汉代存在“州”这一区划应在文帝十三年以前。此外,在元鼎年间的诏书中又相继发现有九州的称谓,由此可以确认,至迟从文帝十三年起一直到武帝元鼎年间,汉朝应是将《禹贡》的九州区划付诸朝廷的实际政治管理。

然《禹贡》只记九州,而武帝在设置十三刺史部时却使用了十一个州的州名来作为刺史部的名称,这说明九州在后来发生了变化。

《史记•天官书》和《星经》两部史料共同载有十一州之名的内容。此外,书中还提及“江湖”“三河”等名。经考证,除雍州州名仍与《禹贡》相同而未改作凉州外,其余十个州的名称与武帝十三刺史部中的“州”名完全相同。而“江湖”乃指吴国故地,隶属于扬州。值得注意的是,《史记•天官书》和《星经》都视“三河”为一个独立的区域,俨若一州之地。假使再加上与之并列的十一个州,即与司马迁所记十二州制相合。假若姑且以“中州”作为三河所在这一区域的州名,则西汉继《禹贡》九州之后所划分的十二州便应为:兖州、豫州、幽州、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中州、荆州。

四、“刺史”的职责以及“刺史部”的性质

在这一部分,辛德勇先生首先认证了刺史一职在设立之初的职责以及刺史部的性质。简言之,刺史的主要任务是监察地方郡级二千石官员是否有违法乱纪和处置失当的行为,以及豪强地主是否欺凌百姓、违法占有田宅等六条。而刺史部也随之被视为行政监察区。按照《通典》的记载,汉初丞相史出刺的各州,在当时即属于监察区的性质。这与后来武帝设置的十三刺史部已无本质差别,只是丞相史一职不常设罢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509585/

推荐访问:教育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著作读书笔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