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校园日记 > 蒋介石陈正文

蒋介石陈正文

时间:2016-04-10   来源:校园日记   点击:

【www.gbppp.com--校园日记】

蒋介石陈正文【一】:周恩来的故事:冒险去找蒋介石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儿童故事 搞笑故事 恐怖故事 哲理故事 神话故事 历史故事

  下面是整理的周恩来的故事:冒险去找蒋介石,欢迎参考。

  1946年2月10日,重庆市各界群众,为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在校场口举行庆祝大会。

  国民党为了破坏这次大会,在会场的周围埋伏下特务。当会议一开始,特务们便大吵大嚷地冲上主席台,大打出手,当场打伤了郭沫若、李公朴等60多位民主人士。

  身为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闻讯后,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赶到会场。他气愤地说:特务们站出来,让大家看看你们!他的愤怒指斥,把特务们吓慌了,一个个悄悄溜走了。接着,他又到医院里探望受伤的民主人士。

  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立即举行紧急会议。会上,代表们一致推选周恩来为代表,当面去质问蒋介石。

  这件事被国民党反动派知道了。第二天,周恩来收到一封恐吓信,信里还装了一颗子弹。信中威胁说:“你若要向蒋主席报告这次事变,便请你先尝尝这颗子弹的味道!”

  显然,敌人准备对周恩来下毒手了。是去找蒋介石还是不去呢?不少人为周恩来的安全担心。面对敌人的恐吓,面临生命的危险,周恩来以革命为重,置生死于度外。他掂了掂那颗子弹,哈哈一笑,说:“好啊!那我就不客气地收下吧!”当时,中共代表团的领导同志,在重庆虽然是公开地以合法的身份出现,但敌人经常跟踪盯梢,一切行动处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之下。敌人是什么残忍的手段都可能使出来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危险。周恩来深知这一切,但他不能听任反动派嚣张下去,不能辜负政协代表的委托,毅然决然地冒险去找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提出了严正的抗议,要求他说话算数,保证人民的自由与民主。

蒋介石陈正文【二】: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客观、审慎的向读者讲述了蒋介石波澜起伏的一生,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蒋介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

  蒋介石传读后感(一)

  近日一口气读完《蒋介石大传》,虽然叙事略感拖沓,但总体感觉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人物传记。

  写领袖人物的传记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分寸不好把握。现在已经不是一棍子打死或一味唱赞歌的年代,怎么相对客观地描述领袖人物的完整一生,不仅需要掌握大量一手资料,需要有很好的文笔和宏观把握能力,更需要有一种魄力,一种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说实话的魄力。

  我这个年龄段或更早的人,对蒋介石的印象大多来自过去电影、课本等载体,基本的概念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目,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纯粹的反面人物,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与领袖人物扯不上边。读了《大传》后,才觉得过去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才真正感到解放思想是多么的重要。过去这类书是不能出的,写这样的书小则判刑入狱(01hn.com),大则拉出去枪毙,怎么能说蒋介石是个领袖人物呢,怎么能说蒋介石在抗战中运筹帷幄呢,怎么能说是蒋介石的努力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呢?30年前这确实难以想象。

  《大传》让我更加全面了解了那一段过去的历史,那个沧海桑田、血雨腥风的年代,也让我感知到当今社会的开放与包容,诋毁我们曾经的敌人并不能太高我们自己,我们太需要包容,这种包容来自于认知,而认知来自于历史书籍,这大概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吧。

  蒋介石传读后感(二)

  闲极无聊,信手拈来一本《蒋介石传》,书中以较为客观的角度描写了蒋介石从出生到日本求学,从从军到登上高位,从权倾当野到败退台湾的历史过程,作文之读后感:《蒋介石传》的读后感!。细细读来,一个活生生的蒋介石跃然于纸,让我思绪万千。

  关于蒋介石,想必并不需要我多说什么?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对他有一个自己的评价?对于蒋介石,我只知道他的一些最最基本的情况:他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故。是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除此之外,从没思考过他是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他的失败该归咎于什么

  观完全书蒋介石给我的感觉是,那是一个接受了封建思想教育很深,一个很传统的男士,追寻着父辈光宗耀祖的思想,并一辈子实践着。一个守旧的人用着守旧的方式统领着当时风雨飘渺的中国。如果说蒋介石的失败在于他自己所说的党政军的腐败,但其中却缺少一人就是他自己的,归根结底,我发现他用施恩的方式令手下效忠(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他的施恩令追随者感恩戴德,但错误的是他放纵手下一边腐败一边效忠。毕竟整个社会都是由人组成,一小部分的腐败却会令另一大部分的人怨声四起。于是革命开始了,不懂得收服人心却用兵力镇压,这大概是熟读儒家却不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的人的悲哀吧?

  那是一个心胸极其狭隘的人,当西安事变结束后,张学良将军将蒋委员长亲自送到南京,但极度愤怒的蒋介石对着幽禁了他三天的张学良说,'你关了我三天,我要关你一辈子'。而蒋介石的老家溪口就是张学良将军幽禁生活的序曲,因为蒋介石喜欢这里的山水风光,于是把张学良关在他的脚下,他最喜欢的妙高台下面雪窦寺的后面的小旅社中。这段历史我不想多做评述,但一个人身关民族存亡正义的行为,虽然冒犯了一下他的权威,就对一个人的人往后长达一世纪的生活就做出了他自己的决定。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他的火气延伸到他去世的那天还没熄灭。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的没有宽大的胸襟去包容自己的手下,却一味的用金钱去讨好追随者们,也许这也是他失败的一大诱因吧?

  他对人的包容在哪里呢?去了他的老家溪口,看了美仑美奂的小洋房和他的出生的故居我才知道,他眼中有的只是他自己的家,他为他的家人和自己修建了许多的在当时很流行的房子,并扩建了自己的旧宅。一个统治着一个社会的人心中重要的只有他的小家而已这可能就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为自己出生的地方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去报效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家族,提携和包容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甚至那个人是抢走所有家产的大哥。在他退守台湾时,为了他的族人不受解放军的可能会出现的不公平对待而把自己所有族亲全都带走,却丢下了溪口千千万万的和他毫无血缘的人。但这些保留下来的故居,这些曾经见证了他的辉煌历史的遗留物都在告诉我这是一个军阀留下来的。一个为了自己的生活的更好去牺牲别人并掠夺更多财物供自己享用的人他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书中最后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大意是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如果不出现一个叫蒋介石的人,也会有另一个不知名的人站在他的位子上,这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选择的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已。

  蒋介石传读后感(三)

  刻意选择一本中国人写的《蒋介石传》和一本外国人写的《蒋介石传》,是想看看美国的作家克洛泽在没有政治限制和约束的情况下所写的蒋介石与经历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的作家杨树标所写的蒋介石有什么不同。由于先读的克罗泽的《蒋介石传》,刚看杨树标和杨菁写的《蒋介石传》时,感觉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克罗泽写的《蒋介石传》的开头即对蒋介石做了评价,书中写道:“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其他军人政治家一样,蒋介石是个无所畏惧的人,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这样。然而,他只是一个战术大师而非战略家。他的真正天才是善于搞政治阴谋。”除此之外,作者在多处都对蒋介石这个人做了评价。而在杨树标的《蒋介石传》中,作者并没有对蒋介石进行过多的评价,即使是在蒋介石对共产党的言论和行动上,作者也只是很详细的记录了蒋介石的言行,并没有对其本人做过多评价,只是引用1930年4月7日《大公报》上的一句话:“论者谓,好话为先生说尽,而坏事为先生做尽。”并说:“此话在蒋介石上台这一阶段来说,是前半句。”只有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才写了一篇“末了的一点论述——怎样评价蒋介石?”

  在这篇论述中作者对蒋介石评价的角度与克洛泽对蒋介石评价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将蒋介石在大陆的几十年分为五个历史阶段:第一历史阶段为辛亥革命时期,第二历史阶段为国共合作时期,第三历史阶段为南京十年,第四历史阶段为抗日战争时期,第五历史阶段为新内战时期,然后作者将不同阶段的蒋介石依次评定为肯定性的人物、基本上肯定的人物、基本上否定的人物、基本上肯定的人物以及完全否定的人物。个人认为,作者的这种评价方法过于武断,并且作者的评价仅关注了蒋介石政治上的举动和在政治历史上的作用,没有关注他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细节,所以没有将蒋介石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而克洛泽的《蒋介石传》在关注蒋介石的生活细节,还原一个最本真的历史人物方面做的比杨树标的《蒋介石传》要好,比如,书的开头写道:“蒋介石两眼长得炯炯有神,经常留着光头,蓄着短须,带有一股军人的风度。

  但是,他的神情却不可思议--这并非因为他不擅言辞,而是因为他总是挂着一脸中国人特有的谦恭的微笑。他演讲时带有浓重的浙江口音,声音高亢,语调急促。这使得他有别于来自外省的大多数僚属和追随者。蒋介石从不费心思去学习北京话--标准的汉语,更不用说外语了。他掌权之后每月要向规模宏大的孙中山纪念会致辞。虽然他的方言刺耳难懂,但与会者却不得不洗耳恭听。此时的蒋,不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而且是一个典型的浙江人。”之后作者还写到了蒋介石的英语学习,这些生活上的细节,杨树标的书中几乎没有出现,这样使得杨写的书中呈现给作者的蒋介石的形象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政治人物,没有私生活和七情六欲。

  在杨树标的《蒋介石传1887-1949》一书中,书的开头就介绍了蒋介石的身世。作者先简单地介绍了他的出身地,后很详细的介绍了蒋介石的家族史。作者先从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的祖父王毓庆说起,资料精确到他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十一月初十日酉时,卒于清咸丰六年丙辰十月十二日,前后娶过妻室四位,只有第二位“欢潭姚兴凤公长女”生子三人,即王有则、王有模、王有全,生女二人。其中长子王有则,就是王采玉的父亲,即蒋介石的外祖父。王有则前后也娶过妻室二位,原配生子三人,即王贤侯、王贤宰、王贤达,生女二人,继配生子两人,即王贤巨、王贤裕,生女一人,即王采玉。王有则“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五月初七日午时,卒于清光绪八年壬时四月十二月”。之后,作者也很详细的介绍了蒋介石父亲的身世,以及他与王采玉的结合。

  然而在克洛泽写的《蒋介石传》中对蒋介石的身世介绍很少,只在“求学日本”中稍微做了介绍。“蒋介石的父亲出身于世代农家,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妇女,但这个世代务农的家族到了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这一代便开始改换职业了--他成了贩盐商人。在后来的岁月里,蒋介石渐渐认为他是周朝一个大夫的后代,并为证实这一点而费尽周折。溪口的村民们常常找蒋肃庵商量事情,因为他见多识广,被认为有头脑。蒋介石的母亲是蒋肃庵的第三任妻子,但她对蒋的前妻留下的孩子似乎都能一视同仁,给以慈母般的关怀。她嫁到蒋家两年后,蒋介石出世了。据说他生性活泼顽皮,但体弱多病,从小就表现出自己的终身性格--屡陷逆境,但总能设法从逆境中脱身。”

  两本书中对蒋介石的身世介绍上,作为不做专业研究的我更喜欢克洛泽简短生动的介绍方式。在克洛泽的《蒋介石传》中,作者介绍了一些蒋介石的童年趣事。例如书中说“据说他三岁时,有一次将一双筷子插入自己的喉咙,看能杵多深,他发现杵进去不难,可要拔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弄坏嗓子了吧?”爷爷知道后焦急而又心痛地问他。“没事,我不还可以好好说话吗,我没哑。”他从床上一蹦而起冲爷爷大声叫道。”除了这个例子之外,作者还列举了几个其他的生动有趣例子,这样比杨树标在书中简单地以时间顺序介绍蒋介石的学业更能使读者感到有趣!

  在蒋介石的婚姻和家庭方面,两本书中的说法略有不同。杨树标的书中说,蒋介石的第一任妻子叫毛福梅,第二任妻子叫姚怡诚,曾在陈其美家为姨娘,1913年与蒋介石结合,当时娶为侧室,第三任妻子叫陈洁如,第四任妻子就是宋美龄,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前,蒋介石回溪口同毛氏办理了离婚手续,在宁波、上海报纸上还登载了蒋介石同毛氏的“协议离婚书”,表示蒋介石同姚氏、陈氏丝毫没有关系。杨书中说蒋介石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即蒋经国、蒋纬国(作者在注释中说根据他们在溪口的调查,蒋纬国是姚氏所生。也有一种说法,蒋纬国是戴季陶之子,是姚氏抚养大的)。

  蒋经国系毛氏所生。一个女儿即蒋瑶光,系陈洁如所生,后改用母姓,但作者在注释中写道蒋瑶光系陈洁如领养的女儿,蒋、陈离婚后改名为陈瑶光。而克罗泽的《蒋介石传》中对蒋介石的婚姻状况的描述是:蒋夫人宋美龄是举世闻名的美人,根据台湾的官方传记,她是蒋的第二个妻子,事实上如果把1912年蒋的一位侧室算上,她则可说是蒋的第三甚至第四个妻子。除此之外,关于姚怡诚和蒋纬国,还有一段描述:1912年,在一次晚宴上蒋介石与一位姑娘眉来眼去,这姑娘叫姚怡诚,是为一个名妓做下手的女仆,双方的目光都很炽热。不久她就成了他的情妇,蒋介石还将她带回老家。姚氏自己没有生育,蒋纬国被从日本带回来后,她就将他视为己生(蒋纬国是蒋介石在东京时期的私生子)。总而言之,除了在宋美龄是蒋介石的第几任妻子和蒋纬国的出生上,两位作者的看法有所不同外,其他方面可以说做到了相互补充!

  可以看出杨树标在资料收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书的最开篇《与干老朝夕相处一年的点滴回忆——兼说<蒋介石传>的出版》,作者就写到“干老一面要我去读大量的书籍,如我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第一次读到台湾出版的为纪念蒋介石七十岁而出版的上、下两大本《蒋介石言论集》(大红绸面、烫金字),又读了《黄埔训练集》、《东征训话集》、《庐山训练集》、《峨眉训练集》,才知道蒋介石还有那么多言论。”“当时在干老的具体指导下,我对蒋介石的话做了大量的读书卡片。对蒋的言论认识也很清楚,认为是‘好话为先生说尽’,是两面三刀手腕的表现。另一方面干老又直接带我去全国政协文史委拜访许多老人(其实当时也不老),如东北军、西北军的一些老将领,像阎宝航等。”除此之外,作者还讲自己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以教研室为工作室,将要看的书(大概有四五百本以上)在教研室展开,有新中国成立以前出版的旧书,有台湾出版的书,有内地出版的书(主要是全国文史资料选辑),将这么多数综合起来,按照干老的一些构思,写了近百万字(装订成厚薄不一的八本)讲稿。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出版希望了,才写成《蒋介石传》。蒋介石陈正文。

  作者在资料收集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还在书的其他方面得到了体现。比如作者在写蒋介石与江浙财团之间的联系时,论述了多种说法,并引用了许多不同种的资料,例如1948年4月20日的第67期《经济导报》和很多其他作家写的关于蒋介石的书中的内容,这其中包括美国的霍塞写的《出卖的上海滩》、日本的石丸藤太写的《蒋介石评传》和《自反录》等。除此之外,作者将蒋介石与江浙财团中的张静江、虞洽卿的关系介绍的也十分详细。对于蒋介石投奔孙中山与上海交易所倒闭之间的关系,作者介绍了许多不同观点,但最后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上述这些说法均同历史事实不符,蒋介石投奔孙中山远在上海交易所倒闭前,在1918年春就南下广州了。”

  杨树标的书中对一些事的介绍与克洛泽的《蒋介石传》中的介绍不同,例如,在黄埔军校的创建上,《蒋介石传1887-1949》中引用了《叶剑英元帅谈孙中山的建军思想和大无畏精神》中的一段话“那一次(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创建时突然向孙中山提出辞职)是蒋因为个人闹意见,悄悄去了上海,后来中山先生表示要另请他人,他才回到黄埔来。当时真正懂得中山先生建军思想的是廖仲恺先生,而不是蒋介石。”而克洛泽的书中认为蒋介石离开广州的原因是孙中山对蒋介石并不信任,并且蒋对与共产党合作越来越表示怀疑。除此之外,还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杨树标认为蒋介石取得孙中山的信任绝非一朝一夕的石,而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主要是蒋介石本身的才能尤其是军事方面的才能获得了孙中山的信赖,其中一个关键的事件是陈炯明的叛变,企图制孙中山于死地,此时蒋介石毅然决定南下广州潜入永丰舰,帮助孙中山渡过难关,这使孙中山不能不更加信任蒋介石,而且日渐将重任托付于蒋。

  而克洛泽认为许多传记渲染了孙中山与蒋介石的亲密关系,但有一点很明显,孙中山从来就未认真考虑蒋介石的建议,也未将他当做自己的真心朋友。例如:1921年1月12日,在广州召开国会议员大会,进行投票选举。尽管代表不足法定人数,孙中山作为“革命之父”已数次成为正义力量的领袖。这一次,孙中山希望通过法律程序成为当然的领袖。4月,国会议员选举孙中山为全国非常大总统。5月5日,孙正式宣誓就职。此前蒋介石就再三劝告孙中山不要搞这个选举,因为这种选举未达法定人数,缺少法律效力;而且一旦南方联合瓦解,不再效忠政府,这种选举便毫无意义。蒋介石争论说,任何不同意见都应被考虑。可是孙中山并没有听取蒋介石的建议。除了这件事,在与共产党联合事件上,孙中山也一直没有听取蒋介石的建议,导致蒋介石的多次出走。

  总而言之,两位作者的《蒋介石传》各有特点,《蒋介石传1887-1949》能够给研究蒋介石的学者提供十分全面的资料,包括了许多具体的数据,事件年月日的记录也很全面,还有许多原文引用的语录。而克洛泽的《蒋介石传》则将一个更全面,更鲜活的蒋介石展现在读者面前。

  蒋介石传读后感(四)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布赖恩·克罗泽

  “毛看特里尔,蒋看克罗泽”,前两天我拿到2010中文版《蒋介石传》,对比着肖特的《毛泽东传》开始了另一个角度的阅读,因为特里尔的《毛泽东传》还在阅读中。

  克洛泽的评价基本准确,蒋介石确实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性格的悲剧。他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听不进意见,在北伐中,这个性格决定了他如黑马般成功,在孙中山走后的特殊时代,他超越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以其军事胜利主导党务政治;但是在解放战争中,他的性格有为他的失败埋下大祸,苏联和美国都希望一个和平的中国,甚至共产党都希望能牟个一官半职的就行时,他决绝了和平,他不要联合政府要独裁,他的失败是必然的:苏联大力支持了共产党,将东北的日本武器全部给了共产党;美国停止了对蒋的军事援助,他的武器很紧张。

  2、命运的悲剧。他的运气一直不好,从1927年开始,孙中山天真的去北京会冯玉祥,客死北京后,留下的烂摊子孙博士不要再操心了,但蒋却还只是个黄埔军校校长,他要对付党内竞争者,要对付共产党,要对付北伐军阀,要对付外国,一刻也没有停止。攘外必先安内,这没有错,至少他做到了99%,第五次围剿的胜利让共产党快消失了,当日本人救了共产党,蒋介石的最后一击的胜利被共产党史诗般的长征及北上抗日的宣传给冲淡了,他又面临与其合作的可能,如果再晚半年,小日本再侵华,那历史将重演。

  3、体制的悲剧。从一开始的北伐就埋下了祸根,为了尽快在党内竞争中取得胜利和决定权,蒋放弃了革命到底的机会,对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等北伐军阀妥协了,虽然成立了国民政府,其实是军阀的暂时统一,蒋只是最大的一个军阀而已,这个体制注定了时刻的为了利益的反叛,时刻的命令不统一,时刻的党内斗争,无论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都是如此,国民党如同一盘散沙。

  其实,总其一生,蒋都不懂中国革命要解决的问题,他都从未真正统治过中国,他只是频于应付,他是一个军人,不是一个政治家;他是一个玩弄权术的军事独裁者,不是一个统治者。

  看完蒋传,再对比毛传,我突然感觉到,埋头干事情和嘴上唱歌一样重要,甚至在一定时候,会说的比会做事情的更能成功,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从来就不缺乏做具体事情的人,缺的往往是思想家,缺的是信仰。毛解决这个问题,而蒋频于奔命,这就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的根本原因。蒋介石陈正文。

  一个秀才,一个兵,秀才虽然在开始单挑兵是打不赢的,但是秀才号召一群农民把那个兵群殴了一顿,于是他胜利了,这就是中国近代史。

  蒋介石传读后感(五)

  历史不会是百分之百的事实但正是他们与事实的距离反而突出了他们存在的价值。

  ——题记

  蒋介石一个不能从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之中抹杀掉的人物,他的一生是非满是中国不可忽略的重大争议。

  我们可以向蒋介石在大革命之中的崛起的经验

蒋介石陈正文。

  俗话说“时势造就英雄”,蒋介石自1928年大革命失败在之后几乎成为了国民党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仔细回味这段历史之时,我们会发现1928年的蒋介石未必能代表整个国民党,孙中山逝世之后他只不过是个将军罢了更何况作为一个将军在国民党之中也无唯一优势而在党内有汪精卫、廖仲恺、胡汉民这样的强人。那么蒋介石为何能够在孙中山逝世5年以后成为国民党的最高领人的呢?笼统答之运用“权术”而已。那么这些权术的运用为何能够取得成功呢?从当时的形式来看主要有四股政治力量:以苏俄为后盾的共产党及亲苏的国民党左派、反对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右派、封建就军阀、帝国主义。

  北伐战争未开始之前在国民党内部由于左派深得民心及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共产党的密切配合势力极大而右派的势力及其弱小,而此时的蒋介石属于人们心门中的“红色将军”——铁杆左派,因而蒋介石不仅得到了民众的支持而且在共产国际的心目中也是一个无疑的革命者但是正是这一切为蒋介石实力的初步形成给予很强的帮助也为蒋介石能在“中山舰事件”之中取得胜利创造了良好的“共产国际形象”。蒋介石实质上是一个十足的国民党右派,或许像李敖先生所认为的那样,蒋介石只是一个权力的追随者,为了自己能够取得极权有必要选择力量弱小的右派,但是蒋介石在这场权力的追逐之中无疑是一个胜利者,他不仅得到了其本身的敌人的支持也取得了右派的掌门地位以至于最后成为国民党的掌门人。所以,对于蒋介石的选择我们以正面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没有道德的投机行为但是在权力的角逐之中无疑是个明智之举,获得了左右逢源的优势,并且随便也解决了自己的几个强劲的对手。

  蒋介石以自己的左派形象以及自己的争夺成为了北伐军的总司令,在北伐之中蒋介石的装备是共产国际或者可以说是苏俄提供的,作战依靠的是李宗仁、唐生智、及后来加入阵营的冯玉祥等一批将军而蒋介石自己却指挥了北伐战争之中两场最大的败仗但是蒋介石却以总司令的身份取得极大的政治资本并且与收编旧军阀的部队以充实自己的实力,同时也得到了浙江财阀、旧官僚的支持,在此同时蒋介石的胆子真正的变大了不再搞口是心非的阴谋而是放开胆子的支持上海青帮帮着搞政变还在南京另立政府。自此,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同时也走上了对自己真正梦想的捍卫之路。蒋宋结合、宁汉合流、中原大战之后的蒋介石才真正的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最高统治者。这个曾经的“红色将军”成为了今日的反动总头目、这个当日的职业军人成为了一个“政界元首”、这个当日的盐商儿子成为了今日的国家元首,这一切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此时的蒋介石就权势和地位而言他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者。

  对于成功者我们都应该尊重,至少他们的成功之方,我们有学习的必要。那么蒋介蒋介石的这条成功之道或许满是革命者的鲜血、或许有无数个肮脏的交易、或许用了许多的卑鄙手段但是政治场上的角逐本来就不会是仁道的、洁净的、光明正大的。因为政治场上的利益是多样的而它的归属者是没有品质限制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怪罪这个追逐过程之中一些为人所耻的东西而成为任人宰割的小羊。那么蒋介石的崛起之道我们不应该学习吗?更何况我们是想一想哪有干净的政治争夺。那么蒋介石的成功之道如何呢?首先,他这种所求。其次,他有这种谋划的水平。

  再次,他有这种市场。蒋介石的所求就是取得最高的统治权并建设他所设想的“革命事业”,他的谋划水平则在于他能够合理为自己争取机会和利用各种势力从中渔利,蒋介石存在的市场则在于他能够满足在革命之中受到利益受到冲击的团体的要求——即有点“时势造就英雄”的味道。因此,我们想要成功首现要有所求、要有理想,同时好要合理的处理好自己与别人或不同利益团体的关系为自己的发展找到足够的空间还要正确的把握时代的需求寻的自己的生存市场。

  蒋介石传读后感(六)

  闲极无聊,信手拈来一本《蒋介石传》,书中以较为客观的角度描写了蒋介石从出生到日本求学,从从军到登上高位,从权倾当野到败退台湾的历史过程。细细读来,一个活生生的蒋介石跃然于纸,让我思绪万千。

关于蒋介石,想必并不需要我多说什么?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对他有一个自己的评价?对于蒋介石,我只知道他的一些最最基本的情况:他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1975年4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224979/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