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尚知识 > 树立自信与防止过度自信

树立自信与防止过度自信

时间:2018-12-01   来源:时尚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时尚知识】

第一篇:树立自信与防止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理论2

过度自信

摘要: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 ,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 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本文对过度自信及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通过博弈模型说明了过度自信是博弈均衡的结果。

关键词:行为金融 过度自信 博弈均衡

对于过度自信理论,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Gervaris、Heaton和Odean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

行为金融放松了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行为人在决策时常受各种心理信念的影响,从而影响金融市场。过度自信理论,投资者过度自信会对金融市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们在他们有一定知识的领域中特别过于自信。然而,提高自信水平与成功投资并无相关。基金经理人、股评家以及投资者总认为自己有能力跑赢大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有研究表明,许多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假定的行为金融学模型能够解释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异常现象。譬如,在某种程度上,过度自信模型能够解释交易量之谜、波动性之谜、长期反转效应和短期动量效应等等。同时,以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经验研究和实验研究也表明,证券市场上确实存在投资者过度自信现象。因此,De Bondt和Thaler(1995)甚至认为过度自信是判断心理学(Judgment psychology)中最有力的发现。近年来,随着过度自信在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投资者过度自信已经成为金融学家的研究热点和标准假定之一。

目前有许多关于过度自信的模型和理论,如DHS模型。DHS模型是Daniel 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等1998年提出的,简称DHS是对于短期动量和长期反转问题提出的一种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DHS模型在分析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程度时更强调过度自信和有偏差的自我归因。假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 其一是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其二是有偏自我评价(Biased Self Attribution)或归因偏差。投资者通常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预测能力,

低估自己的预测误差;过分相信私人信息,低估公开信息的价值。在DHS 模型中,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是指那些过高地估计私人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过低地估计公开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的投资者。过度自信使私人信号比先验信息具有更高的权重,引起反应过度。当包含噪声的公开信息到来时,价格的无效偏差得到部分矫正。当越来越多的公开信息到来后,反应过度的价格趋于反转。 在DHS模型中,归因偏差是指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动一致时,投资者将其归结为自己的高能力;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为不一致时,投资者将其归结为外在噪声。即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英明;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果一个投资者基于私人信息进行交易,买进股票之后得到好的公开信息,卖出股票之后得到坏的公开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自信心增加。但是当相反的情形出现时,投资者的自信心并不是同等程度地减少。即把证实自己判断的消息作为信息予以重视,把证伪自己判断的消息作为噪声予以怀疑甚至抛弃。这样,归因偏差一方面导致了短期的惯性和长期的反转,另一方面助长过度自信。

我们也可以通过博弈模型来说明过度自信是博弈均衡的结果。金融机构与其雇佣的经纪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委托一代理关系,正如一般委托一代理理论所揭示的那样,二者之间也同样会产生利益冲突和存在道德风险问题。Bhattacharya在金融机构能够确切地知道经纪人承担的风险水平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了二者之间的委托一代理模型。随后,Starks推导出了经纪人选择更高努力水平同时也选择超过投资者偏好的更大风险投资组合的条件;Ad-mati考察并设立对经纪人行为的影响基准,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设立基准与获得最优投资组合是一致的,但将趋向于降低经纪人选择努力工作的动机:Dia-mond研究表明如果代理人的控制空间有足够的维度,即委托人在设定激励措施方面的自由度少于代理人相应的回应自由度,那么,随着代理人努力成本的减小,最优合同将趋向于一个线性合同;Palomino考察了经纪人有有限责任的情况,证明存在一个表现为奖金合同形式的最优合同。这为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与经纪人之间的委托一代理研究提出了一个问题:经纪人的过度自信对金融机构与经纪人之问的委托一代理合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借鉴Palomino和sarlrieh等人提出的过度自信表示方法,可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金融市场委托一代理合同。过度自信的表示方法:a表示基金经理的能力,A表示

基金经理自己认为的能力,d=A—a表示基金经理过度自信的水平,合同形式为r+RV。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委托一代理合同,其目标函数为基金的收益,约束条件为基金经理按其投资策略即买卖风险资产的数量来最大化其效用,基金经理的效用大于其保留效用,基金承受的风险小于其保留预期风险(Y)。 在研究基金经理风险中性的情况需要加入基金经理的努力成本和基金经理的努力选择两个参数。基金经理的效用函数为:H(R)一cw,c是努力成本,w是基金经理努力选择,w取1或0,分别表示基金经理努力工作和不努力工作。努力成本的增加,基金经理的效用将下降,在均衡时,一定有个努力成本的临界值K,c>k时,w=0,即基金经理不努力工作;c计算出基金经理努力即W=L时和基金经理不努力W=0时的概率,假设努力成本服从0-V的均匀分布,在相同的努力成本下,基金经理有相同的投资策略,都将买卖最大量的风险资产,与过度自信水平无关。因为此时基金经理的效用函数是风险资产数量的单调函数。相同的努力成本下,基金经理的实际业绩与过度自信水平无关。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委托一代理合同。目标函数为基金的收益,约束条件为基金经理按其最优努力成本来最大化其效用和基金经理的效用大于其保留效用。假设基金实施监督时,可以观测到基金经理的努力选择。基金经理的效用函数为:H(R)-cw,c是努力成本,w是基金经理的努力选择,w分别取1或0时表示基金经理努力工作和不努力工作。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委托一代理合同。目标函数为基金的收益,基金按最优监督成本最大化其效用,约束条件为基金经理按其最优努力成本来最大化其效用和基金经理的效用大于其保留效用。由于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随意性和可变性,受人类心理活动影响的经济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基金经理过度自信”的假设前提条件下,可根据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过度自信基金经理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以揭示过度自信的基金经理和理性的基金经理之间的决策差异。

第二篇:树立自信与防止过度自信

心理学中的过度自信与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现象【树立自信与防止过度自信】

心理学中的过度自信与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现象

摘要: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兴起并不断发展,其研究的最重要的心理偏差即是过度自信。本文介绍过度自信现象的心理学解释以及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实证研究例证,并对过度自信现象的研究做出了一些评价。

正文:

过度自信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败的概率的心理偏差(Wolosin,et al,1973;Langer,1975)。Kahneman,Daniel和Amos Tversky(1979)等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在形成自己的判断时经常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我们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一、产生过度自信的原因:

1、证实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

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比如,我们讨厌某个国家,那么,我们就会下意识的关注这个国家的负面消息,用以证明这个国家确实不招人喜欢,而且越来越讨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赞同某个方案(特别是那些自己提出的方案),也会举出众多理由,数据的、图片的、事实的、分析的,来不断支持该方案,使其越来越正确。

2、难度效应(hard-easy effect)【树立自信与防止过度自信】

许多研究表明, 人们判断或决策的信心水平受任务难度及领域的影响(Gigerenzer et al, 1991;Kvidera, 2008)。通常对较难任务做信心水平评估时, 才会引起过分自信和较差的校准。而任务难度过于简单, 过分自信的现象就会消失;相反,会出现系统的信心不足(Juslin, Winman & Olsson,2000)。Lichtensten 将这种现象称为信心的难易效应 (Craig et al, 2008)。人们在面对更难解决的问题时更易产生过度自信。对于CEO来说,他们展示才能的突出机会就是要决择能给公司、股东、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投资项目,这样的决策涉及复杂的信息处理,要求管理者在非常不确定的情况下对公司现金流进行预测和规划,这也正是对CEO最具有挑战的地方。各种研究结果表明,CEO在处理公司经营这样的复杂问题时大多会表现出较强的过度自信。

3、启发与偏差(Heuristics and Biases)

人们进行概率判断时利用的启发法会带来偏差,这些偏差是一种认知偏差,不应归因于动机性的理由,是人类思维过程中普遍的缺陷;并且人们不能够从毕生经验中推导诸如均值回归和样本规模效应这样一些基础的统计原则(Kahneman and Tversky,1982) 。主要包括以下3种启发:

A.代表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指人们根据那些具有代表性和相似性的特点来进行概率判断,这种代表性启发法过程中偏见的产生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对结果的先验概率不敏感。人们根据代表性进行概率估计时常常忽略关于结果的先验概率信息;(2)对样本规模不敏感。(3)对机会原则的误解;这种误解主要在于人们夸大了随机过程中局部序列的代表性;(4)对可预测性不敏感;合乎统计规范的预测会根据所获得信息的有用性来预测极值和致信区间的范围,但是当人们根据代表性来进行预测

时往往不考虑现有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很好怀疑可预测性;(5)对有效性的错觉;人们进行预测时倾向于选择那些对输入信息有代表性的结果,认为这种与输入信息匹配的预测是有效的,而很少考虑到预测的精度;(6)对回归的误解;很多情况下人们意识不到回归现象的存在,即使人们意识到了回归现象的存在也会进行很多荒谬的因果关系的解释;

B.可获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人们根据那些容易达到思维中的事件或证据来判断某个群体或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但可获得性不受频率或概率的影响,因此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判断会产生以下偏差:(1)由于例子的可恢复性带来的偏差:可恢复性我理解为一种事物在脑海中的浮现速度,这种浮现速度与个体对事物的熟悉程度及事物本身的重要性有关;(2)搜寻集合的有效性;搜寻集合理解为人们进行判断的范围。当人们进行频率或概率判断时总是从自己容易想到的信息中搜寻答案;(3)可想象性带来的偏差:可想象性可理解为人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种情况的发生进行想象的可能性。可想象性使人们对那些自己思维过程中容易建构的例子和容易判断的概率和频率作出反应;(4)虚假的相关关系:当无实质相关关系的两个现象联结发生时,人们容易高估两种现象同时发生的概率;

C.调整和锚定启发(adjustment and anchoring heuristic):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采用调整的方法进行预测:从一个初始值开始调整,得到最终的答案,但调整的过程可能产生偏差:(1)不充分调整;人们基于一个初始值进行调整时往往不能够超越初始值的范围,因此不能够对预测结果进行充分的调整;(2)对有联结和无联结时间概率估计偏差:容易高估有联结事件发生的概率,低估无关联事件发生的概率。这种偏差的关键性的启发在于:在计划中,人们对混合事件的估计偏差尤其显著,对有关联事件发生概率的高度使得人们对于一项任务按时完成怀有盲目的乐观态度;而在面对风险时人们又采用无关联事件的分析观点:低估复杂系统失败的可能性;(3)估计主观概率分布时的锚定:人们根据自己最佳的一个估计值来进行整个主观概率分布的估计,当人们锚定的目标不同的时候,整个主观概率分布的估计是随之改变。

二、过度自信在企业管理者中的表现

在管理学领域,许多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普遍要高于一般大众。Cooper等(1988)对美国企业家的调查显示,创业企业家们认为别人的企业成功的概率只有59%,而自己成功的概率则高达81%。其中,只有11%的人认为别人成功的概率为100%,而相信自己成功的概率为100%的高达33%。这说明创业企业家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心理。但后续研究却发现,这些被调查企业中有66%以失败告终。Merrow等(1981)考察了美国能源行业设备投资情况,他们发现,企业管理者们往往非常乐观地低估设备投资成本,而实际成本往往是他们所预计成本的两倍以上。Statman等(1985)调查了其他一些行业,发现管理者们在成本和销售预测方面普遍存在过度乐观。

1、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

【树立自信与防止过度自信】

Malmendier等(2005)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越大,投资和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越高,说明在现金流充足的情况下,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会造成过度投资;而在现金流缺乏的情况下,又会造成投资不足。此外,他们还发现,对于权益依赖型企业来说,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现金流之间敏感性的影响程度更大。

Lin等(2005)采用类似的方法用台湾的数据进行了检验。他们用前述第3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1)在内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比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投资更多;(2)当融资约束程度更大的时候,上述两者的投资差距更大。

2、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的影响

Malmendier等(2008)在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并购的实证研究中,发现:(1)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易发起并购,而且绝大多数是多元化并购;(2)对于权益依赖程度越低的企业,过度自信的程度与并购发生的可能性之间的相关性越显著,也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偏好通过现金或债务融资的方式发起并购,而很少用股票的方式,除非他们企业的价值被市场高估;(3)相对于理性的管理者而言,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发起的并购会引起市场更强烈的负反应。这些结论表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确实会影响企业的并购行为,造成大量损毁价值的并购行为发生,为企业带来损失(Malmendier,et al,2008)。

Doukas等(2007)发现:(1)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实施的并购会为股东带来正的市场回报,但程度要低于非过度自信管理者实施的并购,从长期业绩来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实施的并购表现很糟糕,这一结论不同于其他类似的研究;(2)高频率的并购比低频率的并购业绩要差,说明管理者倾向于将以前的成功归功于自身的能力,从而造成过度自信,进而在过度自信心理的支配下发起更高频率的并购。

三、评价

可以看出,目前关于过度自信行为在经济领域中的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外国学者在这个领域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相比之下,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却面临更大的困难,尤其是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原因主要是目前的大部分通用衡量指标并不适合我国国情。中国证券市场还不完善,与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存在较大差距,使得相关的数据难以获得。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的比较少,且尚不成熟,所以股票期权这种衡量方法并不适用。由于相关信息、数据获取困难,媒体报道、盈利预测以及消费者情绪指数也都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也有学者提出了更适合我国的替代指标,如企业短期内的并购次数或频率。总之,探索适合我国的衡量指标对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

其次,关于过度自信行为的研究更多还是以经济领域为背景,纯粹的心理学研究却相对较少,这限制了对这个问题多维视角的解释,也不利于更好的挖掘其在经济领域中产生的深层次影响,因此,将心理学的理论与经济学相结合,或许是更好的研究途径,这种结合也会给其他引入心理变量的研究领域以启示。

另外,西方已经发现的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的过度自信、过度悲观等心理特征可能也存在于中国企业管理者中,但目前尚没有研究证实,因此,研究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并研究其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Dorota Skala, “Overconfidence in Psychology and Finance-an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ture Review”,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2008:33-50.

[2] Langer, Ellen J.,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5:311-328.

[3] Wolosin, Robert J., Steven J. Sherman and Amnon Till, “Effect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n Responsibility Attribution after Success and Fail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73:220-235.

[4] Kahneman,Daniel and Amos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Econometrica, 1979.

【树立自信与防止过度自信】

[5] Gigerenzer, G., Hoffrage, U., & Kleinbolting, H. (1991). “Probabilistic mental models: A Brunswikian theory of confid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 98:506–528.【树立自信与防止过度自信】

[6] Kvidera, S., “Confidence and decision type under matched stimulus conditions: overconfidence in perceptual but not conceptual decision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008, 21:253–281.

[7] Juslin, P., Winman, A., & Olsson, H., “Naïve empiricism and dogmatism in confidence researc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hard–easy effect”. Psychological Review,2000, 107: 384–396.

[8] Craig, R. M., McKenzie, Michael, J. L., & Ilan, Y., “Overconfidence in interval estimates: What does expertise buy you?”,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8, 107: 179–191.

[9] Kahneman D., Tversky A., “Judge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2.

[10] Malmendier,Tate:CEO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lx.No.6.December 2005.

第三篇:树立自信与防止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者更易成功

过度自信者更易成功

They are regularly accused of being too confident – even cocky– but the highest achievers are more often than not those who over-rate their ability.

他们经常因为太过自信甚至自负而遭到指责,然而成就最高的人往往是那些过高估计自身能力的人。

Now researchers believe they have discovered, for the first time, why humans have a false sense of optimism.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现在已经首度发现为什么人类会有过度乐观的心理。 Computer led simulations have shown that overconfidence in all aspects of life can often improve your chances of winning.

电脑操纵的模拟实验显示,在生活中各个方面,过分自信经常能够增加获胜的几率。

For many years scientists have been divided over whether

overconfidence is a good or bad thing and why it existed.

多年以来,科学家对于过分自信是好事还是坏事以及为何会有这种心理一直存在分歧。

‘There hasn't been a good explanation for why we are overconfident, and this new model offers a kind of evolutionary logic for that. It's unlikely to be an accident—we're perhaps overconfident for a good reason,’ said Dr Dominic Johnson of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爱丁堡大学的多米尼克 强森博士说:“一直以来人们都无法较好地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过度自信,这一新模拟实验为其提供了一种进化上的理由。这种心理不大可能是意外,我们会过度自信,或许是有合理的原因的。”

Sprinter Usain Bolt is famed for his relaxed and confident approach to performing, as was ‘the greatest’ boxer Muhammad Ali.

短跑运动员尤塞恩 博尔特以其放松而自信的比赛状态著称,“最伟大的”拳击手穆罕默德 阿里也是这样。

But there is a word of warning for anyone thinks they could be faster than a speeding bullet, more powerful than a locomotive, or able to leap tall buildings in a single bound.

不过,研究人员也要警告那些认为自己可以比高速飞行的子弹还快,比机车还有力量,或能一跳就越过高楼的人。

Positive self-delusion can also cause problems and lead to wrong decision making,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danger and failure.

积极的自我欺骗也会导致问题,并可能使人做出错误的决策、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引发危险和造成失败。

第四篇:树立自信与防止过度自信

投资者过度自信论文

投资者过度自信论文

【摘要】随着过度自信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过度自信作为自变量来研究投资者的行为,用过度自信来解释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现象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引言

经济管理与心理学的融合是现代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先前基于“经济人”假设建构的理论已受到众多研究者的质疑。如果说,基于“经济人”假设建构的理论描述的是一个“完美人”的理性决策的话,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完美、精于计算的人并不存在,真实人经济行为并不按照“完美人”理论所描述的框架行事。基于“真实人”的前提来重构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已经变得非常必要。要研究“真实人”,则必须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基础。

基于行为主体的心理行为来研究经济管理现象已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倡导。诺贝尔经济学奖三次授予行为经济学家(贝克尔、阿克洛夫、卡尼曼)。其中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心理学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将源于心理学的洞见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经济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丰富和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行为金融学作为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金融决策和金融市场领域的产物,近年来迅速发展。在行为金融学中,经济学家最感兴趣的领域之一就是有关过度自信的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s/507168/

推荐访问:树立文化自信 如何树立自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