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儿时过年的回忆

儿时过年的回忆

时间:2017-04-11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儿时过年的回忆(一):童年记忆中的春节

童年记忆中的春节

如今住在城市过春节就如同普通的日子,很快便在快节奏的生活记忆中消失了,早没了从前在乡下过春节时的热情。

记得七十年代童年时的春节,那时的人们生活很清贫,不象现在物质丰富,有手机、电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客来利商城买到吃、穿、用的任何生活物品,那时一年中最高兴最大的诱惑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几天鱼肉白面大米。大人们一进腊月就都喜气盈盈的,谁见谁都笑,小孩子们更是兴奋,每天掰着手指头倒数,盼着那一天早点到来。我记得我们家一般从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开始忙碌起来:大扫除,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家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把灶台刷干净,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摆置酒肉、糖果、米果等祭品,在灶前烧香、点烛准备在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准备过年。入年界限后,大人们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家里大门、小门均贴上大红春联,门楣贴“利是”,门板贴门神或“福”,“大吉”【儿时过年的回忆】

等字。厨房、牛栏、猪圈、鸡栅、厕所等处也要贴上用红纸写有“财丁两旺”、“六畜兴旺”等红纸“桃符”。大厅和卧室、客房均贴上新年画,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

我母亲常说:“过了十五过十六,过了十六照原旧。”意思是说,过了正月十六就要按原来的方式来吃饭穿衣,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一年当中美好的生活即使如此短暂,也足以令人向往。春节期间可以穿得好,其实也是用布票买的布做的颜色单一的新衣服,这令我难以忘怀。我小时候,同其他小朋友一样,平时都穿旧衣服,只有过年过节才能穿上新衣服,这就使那些爱美的小孩子盼望过年。那时的人们穿衣都是自己做,几乎没有买现成的,对我们小孩来说,穿新衣新鞋是只有过年才有的,平时几乎每个人都穿带补丁的衣服。那时,社会上提倡艰苦朴素,说是一件衣服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实际上,一件新衣服如果经常穿,哪能有三年新?新衣服常常是缝好了放起来,一是走亲访友时穿,二是过年过节时穿,这才有了新三年的概念。为了使衣服穿得长久,我母亲给我做的衣服一般都比我的体形要大一些,随着年龄的增加,衣服就逐渐合适了,等到衣服穿不上了,衣服就穿破了。在新春佳节之际,许多小孩子都穿上了暂新的衣服,常在一起比谁穿的衣服更漂亮,使年味显得更加浓厚。 比起现在无可比拟,随意在客来利商城挑一件衣服,都比那时要好多少倍!

【儿时过年的回忆】

那时候,人们一年四季都很忙,于是,大家便自然利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这也是千百年来的习惯。走亲戚不仅能够见到久别的亲戚,还能吃到各家做的不同风味的佳肴。我向亲戚问一声“过年好!”亲戚一高兴,就给压岁钱,有给两毛的,也有给五毛的,最多还有给一元钱的。那时接到一元钱,就像今天拿到百元钞票一样高兴。放鞭炮也是过年的一大习俗,只是那时由于人们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所以只会给孩子们买区区几挂小鞭,根本舍不得买很多鞭炮和五彩的烟花。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小鞭,孩子们当然不会整挂整挂的燃放,而是会把鞭炮散开,一个一个的点燃,以便从中慢慢体会燃放鞭炮的快乐。那时家家户户都没什么电器,个别的人家会有一台收音机就很不错了,三十晚上自然没有如今全家人一起看“春晚”的乐趣。【儿时过年的回忆】

如今回到乡下过春节,人们除了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五颜六色的烟花里和精彩纷呈的春晚节目中尽享欢乐,“年”味在不知不觉中淡了很多。今天的小孩子也远远不如那时的我们那样期待春节,春节早没有了吃的诱惑,也没有了穿的诱惑,而转向网购、网上拜年、手机抢红包等互联网世界,但从这春节习俗的变迁中,体会到农村生活由“贫穷”到“富足”的沧桑巨变。

儿时过年的回忆(二):儿时记忆里的年夜饭

【儿时过年的回忆】 【儿时过年的回忆】

儿时记忆里的年夜饭

文/刘延秋

在我孩提时,那是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平时的饭食若能果腹就已经很令人满足了,至于在火炉边烤点小咸鱼干、花生米什么的,则是难得的珍馐美味。因此,一年365天,盼的就是过年。过年,不仅能穿上妈妈做的新衣裳,还能吃到许多平日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最令人期待的就是那一桌子丰盛的年夜饭了。

平日里的一日三餐都是由妈妈来掂对,而每到此时就是由爸爸亲自下厨了,所以小时候的我,一看见爸爸下厨房,就知道过年了,于是此时此刻的我会放弃一切儿时游戏,像一个小跟屁虫,一直跟着爸爸在狭小的厨房里、灶台旁转啊转。

清楚地记得,每年一进腊月,爸爸妈妈就开始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了。今天买回一只鸡,明天买回两只肘子,后天又买回几条鱼„„而那时是没有冰箱的,所有这些年货,都只有放在院子里的一口小缸里,上面还要盖严并且压上重物,以防小动物偷吃。大年三十的前两天,爸爸就开始忙碌了。首先要将贮藏的鸡鸭鱼肉拿出来泡在冷水里解冻,清洗干净后还要用热水烫过,进行除血水、拔绒毛等准备工作。而到了腊月二十九这一天,爸爸一定要彻夜不眠(因为白天还要工作)地在厨房的炉火旁蒸啊、煮啊、炸啊,把年夜饭的各个菜品的食材前几道工序都处理妥当,他才会休息。而每到这时,煮肉的香味就会弥漫在房间里,弥漫在我的睡梦中,家中因此也就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因远离海边,那时候的沈阳是绝对没有海鲜的,鱼也局限于是冷冻的,所以我家每年的年夜饭都主打在鸡鸭鱼肉,纯纯的东北菜。爸爸拿手的菜有很多,印象深刻的有:蒸扣肉、红烧大王鱼、辣炒仔鸡、锅包牛肉、爆炒腰花、滑熘肝尖、滑熘肥肠、凉拌羊肚等等,以上这些“硬菜”是一定要出现在年夜饭的餐桌上的。爸爸做菜那叫一个绝,在我的眼中至今无人能敌!譬如蒸扣肉这道菜,爸爸做的真是可圈可点。他先是把肥瘦相间的带皮五花肉或是猪肘在汤锅里煮五六分熟,捞起后再把五花肉切成薄薄的大片,猪肘则要趁热剔骨并把肉横竖切成1.5厘米见方的小块,但是要保证肉皮完整,然后把切好的肉或是肘子皮朝下整齐地码在大碗中,加入葱姜大料酱油等调料,再上锅蒸熟。最精彩的就是起锅装盘的时刻,每到此时,我就会目不转睛地看着爸爸操作。

爸爸先是将蒸肉的大碗从蒸锅中小心翼翼地端出,然后扣上一只大过碗口的盘子,再小心地把碗中多余的汤和油滗出来,随即只见爸爸快速地一翻手腕,此时已经是盘子在下碗在上了,孩提时代的我一直以为那时爸爸是在变魔术,最后爸爸再轻轻地拿开盘子上的大碗,只见一盘肉皮红亮亮、香喷喷、软颤颤、入口即化的蒸扣肉就呈现在眼前了。而此时的我已经踮着脚尖在灶台前馋得直咽口水了,这时,爸爸总是笑呵呵地夹起一块肉送至我的嘴里,看着我满足的表情,爸爸开心地笑了„„因为在蒸和煮过程中,肉里的油脂早已经留在了汤里,所以那肥而不腻的扣肉味道真是香极了,至今我还能回忆出它的味道,那真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味道!

爸爸做的菜为什么那样香?多年以后,我才终于明白,爸爸做的菜之所以香,不只是因为爸爸厨艺高,更重要的是因为爸爸是用心来做年夜饭的,其中凝结着爸爸对孩子们、对妈妈、对我们这个家无限的爱意。因为有了这许多的爱,所以爸爸才会彻夜不眠地在厨房里、在灶台旁给一家人不辞辛苦地做年夜饭,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桌子的年夜饭,才让我们一家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倍感亲情的温馨。因此时至今日,每逢过年,虽然身边有许多的朋友都举家前往各大饭店去吃年夜饭,但在我们家,依旧是其乐融融地在家吃年夜饭,这也许是对已经过世爸爸最好的怀念了。

来源:沈阳晚报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330396/

推荐访问:儿时过年的记忆 儿时的回忆爆米花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