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健身运动 > 中老年,人口

中老年,人口

时间:2016-02-10   来源:健身运动   点击:

【www.gbppp.com--健身运动】

中老年,人口(一):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

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

一、我国老年期的年龄划分标准

我国关于年龄的划分界限自古以来说法不一。民间多用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为耋,九十为耄。1982年4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建议,把60岁作为我国划分老年的标准。现阶段我国老年人按时序年龄的划分标准为:45~59岁为老年前期,即中老年

人;60~89岁为老年期,即老年人;90~99岁为长寿期,100岁及其以上为寿星,即长寿老人。

二、世界卫生组织(WHO)老年期的年龄划分标准

【中老年,人口】

根据现代人生理、心理结构上的变化,WHO将人的年龄界限又作了新的划分: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人

(theyoungold);75~89岁为老老年人(theoldold);90岁以上为非常老的老年人(theveryold)或长寿老年人(thelon-gevous)。 这个标准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既考虑到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发展趋势,又是人类健康水平日益提高的必然结果。WHO的标准将会逐步取代我国与西方国家现阶段划分老年人的通用标准。

中老年,人口(二):2014年老年人口增长约1000万 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

【中老年,人口】

2014年老年人口增长约1000万,达2.12亿,老龄化加速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

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2014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净增加999万,约1000万,增长6‰,高于自然人口增长率5.21‰,老龄化加速。

其中:60-65岁老年人口7487万,占老年人口的35%,65岁以上老年人口13755万,占老年人口的65% 。

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度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我们摘录了与健康养老产业紧密相关的五组数据分享给大家:

2014年老年人口增长近1000万人,达到15.5%

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中老年,人口】

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

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

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

看到这些不断增长的数据,未来该如何养老?

介绍现常见的几种养老方式:

一、传统的养老模式,养儿防老:

即子女来照顾老人的晚年生活。

二、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

三、养老院

即养老院养老。

1.大型养老机构,老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如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院、颐养院、养老院等等。主要提供生活、医疗、健身、心理等方面的服务,一般还具有精神卫生式、休闲康复式、临终关怀式、医疗救助式、才艺特长式、完全自理式、介助介护式、综合式等特色服务。

2.家庭式小型养老院

即开办者利用自有住房,在照料自家老人的同时,招收社区老人养老。小型家庭养老院床位设置一般为6~15张,由开办者家庭成员为老人服务,具有易于开办、资金投入少、家庭气氛浓、服务细致周全等特点,深受社区老人的欢迎。全市小型家庭养老院现已发展到20多家,有的还通过连锁经营扩大了服务规模。

四、居家养老模式(虚拟养老院)

虚拟养老院 ,就是政府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拨一个电话给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就会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上门为老年人提供

服务,同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虚拟养老院实现了居家专业化养老。

想养老还不想到养老院去?可以参加“居家养老”,养护员上门伺候您, 五、异地养老模式

即老人在当地养老机构或中介机构登记,由养老机构或中介机构联系到外地养老机构养老。

1.异地疗养型【中老年,人口】

指一些身体健康状况欠佳但可以远行的老年人,到环境优美、气候适宜地区的养老院或疗养院进行疗养的一种异地养老方式。如有哮喘病的老年人可以到气候始终温暖如春的云南去疗养。此种方式适合所有老年人尤其是体弱或有慢性病者,但往往费用较高。

2、休闲度假型

适合想到外地休闲度假的老年人。可选择环境比较幽静、安逸,适合休闲养老、修身养性的养老院入住。【中老年,人口】

3.旅游观光型

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旅游观光的一种异地养老方式。不仅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还能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适合身体健康及经济能力较好的老年人。

4. 候鸟式安居型

是指冬天到南方过冬,夏天到北方避暑的一种异地养老方式,适合所有老年人。因为过冷、过热都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常常是发生意外的诱因。异地生活对于一些季节性发作频繁的疾病(如哮喘)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六、日托养老模式

想白天到养老院与老伙伴们玩,晚上回家睡觉?行,有日托养老。即“朝至夕归”式养老,功能设施与托儿所相近,多数由街道或社区兴办,内设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老年课堂等设施,老人白天集中活动,中午供应饭食,晚上各自回家,既使老人得到很好的照料,又满足了老人们的居家需求。 如今养老模式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应综合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经济能力及爱好等。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总之要让自己住着舒服、住着开心才行。

但是很多的老年人都觉得还是在自家的房子里养老比较舒服自在,可问题来了,子女都在外工作,谁要陪?谁来照顾?这时如果老人自理方面还是可以没有什么多大的问题的话,建议选择在自家养老,为老年人配置“老人保镖“就行了。365关爱您——关爱父母每一天!为老人提供:紧急呼叫、天气变化提醒、节日问候、情绪辅导、温馨提醒、智能定位(寻找迷路老人)、便民生活等服务。老人不需要记任何电话号码,只需按下手机上的SOS键或服务按键,24小时无间断的365关爱您客服中心人员就立刻按用户需求提供准确、优质的贴心服务,同时也以长辈打电话我付费来解决老人家不舍得打电话,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的心理,让亲情沟通不设限,减少被冷落的孤单感,保持心情愉悦,体会到温馨是老人心灵上最大的慰藉,使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安全有保障、生活更轻松!

中老年,人口(三):2015年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要点

一、贯彻十八大精神,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体制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用十八大精神统领全市人口计生工作全局。加强统筹协调。强化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强化市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加强综合协调。大力推进全市“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工作,加强对重点指标完成情况的市级督查。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确保人口计生事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完善人口发展研究的工作平台和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人口研究组织、管理、协作与应用工作机制。筹办人口学会,加强课题选题调研、目录发布和组织实施的规范性,加大优秀课题评选和扶持力度,及时将成果转化为科学决策、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做好人口发展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重点加强与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和人口家庭发展促进相关的研究。组织开展“十二五”人口发展中期评估。围绕“十二五”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省“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要求,加强指导和督查,确保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推行“党委政府、人口计生、相关部门”分线考核,促进党政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建立部门数据、信息核查与数据库数据相结合、相促进的考核评估方法,组织实施中期考核评估自查复查及组织迎检工作。根据省统一部署,开展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专项督查。二、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认真落实《市人口计生委关于便民办证的通知》,简化计划生育相关事项的审批办理程序,推进再生育审批、社会抚养费征收等重要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继续实行行政执法案卷定期评查制度,全面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程度。加强“市出生人口生育属性动态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公民生育服务联系单办理实效。规范信访工作行为,提升依法处理信访问题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继续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坚持六部门联动机制,保持对“两非”案件联合督查的高压态势。健全利益导向机制。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帮扶政策提标工作,逐步兑现2015年1月1日以后退休的其他持证退休人员的一次性奖励政策。出台城区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年老非从业人员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制定和实施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帮扶政策。进一步推广计划生育系列保险,扩大《独生子女幸福家庭保险》覆盖面。开展生育政策研究,摸清群众生育意愿,研判近期的生育趋势。继续完善现有生育政策执行口径,依法解决新形势下依法行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推进“诚信计生”。推动建立有利于“诚信计生”的工作机制和政策规范,建立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和行政服务工作群众满意度评价体系。深化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基层群众自治千村示范村(居)评选工作。加强计生协会组织建设,推动群众自治,坚持基本国策、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其联系政府与计生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三、实施出生人口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提高人口质量大力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大优生优育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晓度和群众参与度。按照“城乡统筹,整体推进,规范运作,全面覆盖”的要求,全年完成20000人次待孕夫妇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推动出生缺陷预防关口前移,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做好世代服务提质提标工作,指导基层加强世代服务站点建设。加强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巩固具有特色的早教工作模式,继续夯实全市人口早期发展指导服务网络体系,编制《市0-3岁婴幼儿家长指导手册》,做好《成长阶梯—0-3岁婴幼儿测评与早教课堂》的免费测评和培训。继续免费发放早教体验券和早教点播卡,举行百场科学育儿知识社区巡回讲座,举办亲子运动会。四、深化人口家庭幸福工程,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围绕提升计生家庭发展能力,以深化人口家庭幸福工程“六大行动”为抓手,着力实施“免费优孕助孕”、“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等9个项目。积极推进生育关怀行动。实施特困家庭帮扶项目,制定和实施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帮扶措施,完善公益金使用管理办法,切实关心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切身利益。做好中国计生协特殊家庭探索项目,在全市建成7个爱心屋,开展对失独特困家庭系列帮扶行动,组织志愿者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上门服务,心理沟通、精神安慰、生活照顾、健康教育等多项服务。实施生育关怀帮扶项目,开展“亲情牵手,结对帮扶”活动,创新帮扶服务内容和方式,扩大服务群体,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结对帮扶率达95%以上。全市建立10个市级生育关怀帮扶基地。积极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实施避孕节育生殖健康项目,开展三年一轮的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做好2000人次城区特困妇女的RTI/两癌筛查。农村依托市(区)指导站中心实验室,继续推进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工作。规范知情选择服务,提倡选用长效避孕方法,减少意外妊娠,倡导安全性行为。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促进项目,进一步扩大青春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年内再建两个“青春健康援助”基地。开展专家面对面、同伴教育、青春健康知识进校园巡回演讲等活动。依托各级人口学校办好青春健康教育家长课堂,共同推进青春健康教育进家庭。依托市和辖市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开展青春健康技术服务、心理咨询等青春健康促进服务。实施中老年健康促进项目,深化中老年健康基地建设,年内建成5个“银龄乐园”。开展健康教育,组织老年人进行生活技能训练、抗衰老训练,延缓生理机能退化程度。在县级以上计生服务机构开设更年期保健门诊,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更年期疾病,提供心理疏导和对症治疗,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切实加强人口文化建设。实施人口文化推进项目,做好创建国家幸福家庭示范市工作,以婚育新风进万家为载体,推进人口文化创新。规范人口文化园区建设,评选5个市级人口文化示范基地。继续实施新农村新家庭新三年计划,开展市级“幸福家园示范村(居)”、“幸福家庭示范户”评选表彰活动。加大家庭人口文化阵地建设,争创一批省级人口文化示范基地。五、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出台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集贸市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强对市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督导,全面提升全市集贸市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水平。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在全市均等化服务试点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六免两优惠”政策,以65个免费技术服务定点单位为主,做好查孕查环工作,提升计划生育四项手术的免费率。为全市市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免费健康体检5000名,其中城区2000名。实施流动人口康健计划项目,为外来企业员工提供性与生殖健康、就业、维权等服务,倡导康健的生活方式。加强区域协作提高网络化协作水平。总结推广与苏北五市双向协作经验,创新区域协作模式,加大信息沟通和违法生育情况通报和处理工作的力度。推进流动人口协会的组织建设,以党建带动协会建设,协助当地人口计生部门抓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加快《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证》办理系统开发,加强网络协作,提高省级协查信息反馈率。六、深化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信息化建设促转型完善人口信息系统。加强与国家、省“金人工程”项目的衔接,继续深化“国家全员人口信息采集机制创新试点”工作,完善“全员人口信息采集新机制”。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数据对比分析及核查入库的考核力度。加强村、社区信息服务终端建设,在确保村、社区信息网络应用全覆盖的基础上提升村级应用能力。完成人口网的改版升级,将新网站打造成促进人口计生工作转型提升的有效载体。提升人口信息应用水平。继续组织开展人口计生统计数据质量信得过活动,排查基础工作和信息质量,促进统计数据质量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完善信息变更及质量管理的流程和规范,加强数据采集、处理及应用等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定期发布基础信息检测报告。加大信息准确率考核力度,尤其要加大部门共享信息核查质量的考核,加强人口数据的综合应用。提高信息化便民服务能力。实现生育服务联系单、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照顾再生育审批等单证的数字化办理;提升12356呼叫中心与世代服务中心的数字化融合程度;实现市人口健康公共服务电子地图与人口网站的整合,为市民提供便利;完成面向公众的营养健康评测系统的实施推广;逐步推进市民办事流程、结果的网上查询和公示。七、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促进人口计生队伍素质提升加强队伍建设。开展新一轮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拓展“一证三师”职业资格的范围,扩大培训规模。开展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家庭健康促进、信息统计分析等专项人才培训,加快培养一批实用型技能人才。在人口计生系统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开展持证情况普查,加快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围绕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开展“百千万帮扶工程”和“三解三促活动”;规范和完善推进“阳光计生行动”三公开、四评议、五监督的工作机制,积极创建国家、省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力争省级示范单位全覆盖。积极推进人口计生系统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和惩防体系建设专项检查,开展乡镇人口计生工作经费、县(市、区)人口计生公益金使用管理情况专项督查。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营造人口计生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中老年,人口(四):2016敬老院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七、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采取先行先试、循序渐进、稳妥推进、全面推广的方法步骤,积极启动我镇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在社会养老方面保基本、兜底线的功能和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使我镇公办养老机构资源效益达到最大化的目的,推动我镇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试点单位概况

(一)试点简介。我镇位于县南部,与新余市分宜县接壤,距县城23.6公里。全镇总面积117.3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1个直属队,116个村民小组,132个自然村,总人口5039户17110人,人均年龄在43.5岁左右,60岁以上老人2705人,人口趋于中老年化,而且孤寡老人较多,全镇五保户152户156人,其中孤寡老人就达152人。目前,我镇公共养老职能由镇养老院承担,其服务范围现已辐射到邻近乡镇。

该敬老院座落于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小坪村境内,离集镇1公里,占地面积80余亩,建筑面积4759.5平方米,由生活区、休闲区、种养殖区三个功能区组成。院内亭台楼阁、青砖黛万,雕镂画栋,古色古香;绿树成荫,鱼水嬉戏,人文、自然、绿色浑然于一体。

生活区由住宿楼、餐饮楼和卫生楼构成。住宿楼现有单层宿舍楼三排,房间100余间。目前有床位150余个,入住老人109人。在房间布局中,充分考虑了老人各种情况,配置了单人间、标间、三人间、四人间等,满足不同老人的居住需求。房内配备了电视机、衣柜、单独卫生间等设施设备。餐饮楼分厨房、餐厅、储物室。厨房配备了现代化的餐饮炊具,功能齐全,充分满足老人饮食方面的各类需求。卫生楼有急诊室、公共浴室和理发室等;休闲区由“休闲广场”、“康复室”、“阅览室”、“散步长廊”构成。喷泉、凉亭、健身器材、报刊杂志等完善的休闲娱乐功能在全面满足老人各类娱乐休闲需求的同时,更加深入地关注老人精神生活,为老人营造出自由自在,快乐舒适的生活环境;种养殖区由种殖区和养殖区构成。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提高自身供给能力,极大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自产的蔬菜、肉类等绿色无公害不仅保证了老人的饮食安全,更为老人提供了天然健康的饮食营养。

(二)工作开展情况。结合试点改革的任务要求,一是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完善。以文件要求为指导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完善,重点建立健全了老年人经济情况、身体状况为重点的评估制度,入院甄别标准,社会评议和公示制度。在具体改革措施开始实施前形成制度规范,让制度先行;二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休闲广场、种养殖区建设、宿舍楼修缮等继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服务功能;三是挑选业务骨干参加服务技能培训。在现有人员队伍中挑选业务能手、技能骨干等参加学习培训,超前适应公办民营化后养老院的经营和管理,为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三)与试点任务相关工作基础。一是功能化分区已现雏形。公办养老院改革之后原则上实行“一院两制”,对老人的服务和管理将实现差异化,因此功能分区就非常有必要。目前,该院生活区、休闲区等已初步形成区域分隔,为差异化管理和服务奠定了硬性基础;二是初步建成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目前该院主要管理和服务人员都具备多年养老院的工作经验,在如何经营管理养老机构、如何服务好老人等方面都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为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奠定了人才基础;三是摸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制度。该院多年的运营管理及与老年人的相处沟通中,探索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制度,不仅充分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规律,让老年人乐于接受,更适应该院的日常运营管理。

(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1、有利条件:一是我县老龄化加速,社会养老力量严重不足。我县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14.8%的平均水平,老龄化加速的同时,社会养老力量又严重不足。另外,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多数家庭都缺少足够的人力和精力照顾老人。因此,我镇养老院民营化的市场空间很大;二是该院现有的资源条件为改革试点奠定了一定的软硬基础。尤其是在自然环境方面,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是老年人追求回归自然、颐养天年的好地方;三是性价比优势。与纯商业化养老机构价格昂贵相比,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后不丢公共属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在利用现有公共资源来弥补社会养老力量的不足方面具有物美价廉的优势;四是农村老年人的观念在慢慢转变,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2、不利条件:一是民营化经验欠缺。公办养老院在推入市场后如何应对市场竞争,如何应对市经风险,在实践经验上存在不足;二是硬件条件要在民营化后充分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上还严重不足;三是业务队伍人员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方面。该院目前业务人员平均年龄40岁左右,男性占比偏高。尤其缺少专业的女性护理师。

三、试点主要目标

一是面对社会养老力量薄弱、费用昂贵而非困难户或五保户等普通群众养老需求层次稍高的现状,通过改革,提高该院服务档次,满足普通大众的养老需要;二是改变以往养老机构只重解决温饱单一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207602/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