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母婴知识 > 产后知识 > 气海穴,放血

气海穴,放血

时间:2017-03-25   来源:产后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产后知识】

气海穴,放血(一):特效穴位止痛

一针止痛疗法

直接查找相应穴位,按查找就可以找到

相应的经络穴位

一、 产后身痛——无名指第二关节尺侧:

无名指第二关节尺侧进针,向手腕方向平刺寸许,通常患者会有全身发热的感觉,疼痛随之缓解;如不发热,则不是产后身痛,可考虑痹证疼痛。

二、 眩晕——百会穴:

如果眩晕兼有呕吐,则取百会前0.5寸。眩晕兼有头痛者,视头痛部位在百会穴前后左右0.5寸处取穴。顽固性眩晕用小艾柱灸30壮。(此处,龙医师提到他父亲通常灸300壮,并取桔子皮一块点燃以拇指按压于百会穴处;他本人一般灸90壮-200壮,以热量沿督脉传至长强穴为度。

三、 痛经——至阴穴:

热证用针,刺入0.5-1寸,留针5-10分钟,摇大针孔出针;寒证用艾灸,5-7壮。一般月经前疼痛多属寒证,月经中期疼痛多属热证、瘀证,月经停止后疼痛多属虚证,如果是属于虚证的痛经,则艾灸腰部第十七椎旁压痛点。

四、 手脚凉、麻——按压无名指指甲根部:

属于气血不畅者,可按压无名指指甲根部,默数“一、二”,放开,再按,如此反复。

五、 胃病——督脉:神道、灵台、至阳一带压痛点:

督脉神道、灵台、至阳一带寻找压痛点针刺,配合足三里、公孙二穴艾灸。

六、 痔疮——合阳穴:

合阳穴旁青筋暴露处,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并拔罐,通常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疼痛就会逐渐消失。

七、 肩周炎——阿是穴、肩井穴:

综合分析,根据疼痛部位确定阿是穴,分别于对应的手指至手掌部寻找压痛点,一般取井穴。

八、 网球肘——对侧阳陵泉穴。

九、 偏头痛——对侧三间穴至合谷穴之间压痛点:

三间穴至合谷穴之间找压痛点,左侧疼取右侧,右侧疼取左侧。按压此处还可以治疗便秘。

十、 牙痛——肩井穴:

按压肩井穴,如需针刺,针尖要斜向前。此外,用吴茱萸、大黄、胆南星、黄连等研末,调成泥状外敷脚心,效果也很好。

十一、 风湿关节痛——中渚穴:

需要辩证分析,综合施治。如果只求立即止痛,可取中渚穴针刺。

十二、 拇指关节撞击伤——鱼际穴。

十三、 运动过量导致的四肢酸麻无力——手、足三里穴,艾灸。

十四、 腰扭伤——鼻翼旁下:

鼻翼旁下(从人中至鼻唇沟划一直线,取中点处)进针,刺向人中。腰椎旁疼痛者同侧取穴,如果是腰椎两旁较远处腰肌的地方疼痛,则取后溪穴。

如果手腕、脚踝扭伤,则于对侧取穴。另外,脚踝扭伤也可取对侧手腕的穴位,如外踝扭伤可取养老、内踝扭伤可取阳池;同理,手腕扭伤也可于脚踝部取穴。这里提到一个对侧和同侧的问题,通常十二经脉循行部位的疼痛要取对侧的穴位,脚痛取手,手痛取脚,左右交叉;而任督脉循行部位的疼痛则要在同侧取穴。另外,对于慢性脚扭伤的患者,可针刺阳陵泉并艾灸局部。

十五、 落枕——掐手三里穴、曲池。

十六、 胸闷、胸痛——曲池穴至手三里穴之间找痛点。

十七、 肋间神经痛——对侧内关穴。

十八、 肝癌疼痛——日月穴旁压痛点。

十九、 下肢冷痛——腰眼穴旁压痛点。

二十、 鼻衄——涌泉穴。

敷大蒜效果更佳。

二十一、 颈椎骨质增生——阴谷穴、颈椎穴。

二十二、 鼻窦炎——印堂:

【气海穴,放血】

针刺印堂,或用皂角、鹅不食草研末,凡士林调,塞于鼻窍中。本病与肺脾有关。

二十三、 支气管哮喘——身柱穴或加肺俞、鱼际:

手法功力很重要,治疗后,患者即可喘止。

二十四、 胸部偶尔刺痛——涌泉穴:

向内侧(大趾一侧)旁开,寻找压痛点。深层刺激。心绞痛时,不要在前边用针,取至阳,使作用扩散到胸部。

二十五、 上楼时膝关节内疼痛——髌骨下进针,透委中。

艾灸每次2小时,使温暖感透入,需10次以上治疗。有时病根在腰。

二十六、 抑郁、狂躁等精神疾病——鬼叫穴(少商穴)。

实证于此处放血,如属虚寒证,则将双手大拇指绑在一起,双脚大趾绑在一起,分别于少商穴和隐白穴处置小艾柱艾灸,以患者大叫为度。

二十七、 疝气——刺百会穴、灸隐白穴。

此处龙医师又一次提到家传心法:温阳取关元和中脘,升阳取百会,截阳取长强。

二十八、 坐骨神经痛——后溪穴至中渚穴之间痛点。【气海穴,放血】

小结:

一、取穴定位:

【气海穴,放血】

A、远端取穴,结合全息理论,如手痛取脚,肘痛取膝等等;

B、十二经取对侧,任督脉取同侧;【气海穴,放血】

C、离穴不离经,以经络循行部位的压痛点为定位原则。

二、进针:

嘱患者吸气、屏气、咳嗽,再吸气、屏气、咳嗽,于某次咳嗽瞬间快速进针。一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一以使气流通至病所。

三、手法:

针刺与穴位或痛点有偏离时,行合谷刺(鸡爪刺)。

四、出针:

一般不留针,快进快出,实证者摇大针孔出针。

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

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

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

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骨穴、至阴穴。

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共28个:

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

穴、章门穴、期门穴。

气海穴,放血(二):针灸要穴-整理

针灸:

1. 心虚胆怯

主证:心虚胆怯,善惊易恐,精神恍惚,情绪不宁,坐卧不安,少寐多梦,多疑善虑,苔薄白或正常,脉动数或虚弦。

贫血 【治疗方法】

治则:补益心脾肾、调养气血,针灸并用,补法(肾阴亏虚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足太阳经背俞穴为主。

气海 血海 膈俞 心俞 脾俞 肾俞 悬钟 足三里

操作:所有穴位常规针刺,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2、心脾血虚

主证:心悸头晕,善恐多惧,失眠多梦,面色无华,身倦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

针灸:脾俞、心俞、内关、百会、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贫血 【治疗方法】

治则:补益心脾肾、调养气血,针灸并用,补法(肾阴亏虚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足太阳经背俞穴为主。

气海 血海 膈俞 心俞 脾俞 肾俞 悬钟 足三里

加减:头晕加百会补脑止晕;心悸加内关宁心定悸;纳差加中脘健胃增食 操作:所有穴位常规针刺,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失眠(心脾两虚) 【治疗方法】脾俞、心俞、三阴交、神门等,针用补法,加灸 眩晕【治疗方法】

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百会 风池 头维 太阳 悬钟

加减: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 足三里补益气血、凋理脾胃。

操作: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浅;其他腧穴常规针刺。重症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

心悸 【治疗方法】

治则:养心安神、宁心定悸,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

神门 内关 通里 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加减:心阳不振加关元、足三里振奋心阳;心虚胆怯加百会、胆俞补心壮胆。

操作:所有腧穴常规针刺;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急性发作可用泻法,留针30分钟至1小时,以症状消失或减缓为度。

3、阴虚内热

主证: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口苦尿赤,多疑。

贫血 【治疗方法】

治则:补益心脾肾、调养气血,针灸并用,补法(肾阴亏虚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足太阳经背俞穴为主。

气海 血海 膈俞 心俞 脾俞 肾俞 悬钟 足三里

加减:头晕加百会补脑止晕。

操作:所有穴位常规针刺,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4、痰热扰心【气海穴,放血】

主证:心烦意乱,夜寐易惊,性急多言,头昏头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头痛【治疗方法】

治则: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

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⑴ 阳明头痛:印堂 上星 阳白 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 合谷 内庭

⑵ 少阳头痛:太阳 丝竹空 角孙 率谷 风池 外关 足临泣

⑶ 太阳头痛:天柱 风池 后溪 申脉 昆仑 风池

⑷ 厥阴头痛:百会 通天 太冲 行间 太溪 涌泉

⑸ 偏正头痛: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内庭 外关 足临泣

⑹ 全头痛:百会 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风池 外关

加减:痰浊上扰加丰隆、足三里化痰降浊、通络止痛,各部头痛均可加阿是穴。

操作:头部腧穴大多应平刺,少数腧穴如太阳、天柱、风池可直刺,但风池穴应严格注意针刺的方向和深浅,防止伤及延髓;痰浊上扰针刺用泻法;急性头痛每日治疗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慢性头痛每日或隔日l次。

眩晕【治疗方法】

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百会 风池 头维 太阳 悬钟

加减: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太溪滋水涵木、平肝潜阳;痰浊上蒙加内关、中脘、丰隆健脾和中、除湿化痰。

操作: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浅;其他腧穴常规针刺;痰浊上蒙者可在百会加灸。重症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

5、痰血内阻

主证:心悸怔忡,夜寐不安,或夜不能睡,多疑烦躁,胸闷不舒,时有头痛,心痛如刺。舌质暗,或有淤斑,或舌面有淤点,唇紫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头痛【治疗方法】

治则: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

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⑴ 阳明头痛:印堂 上星 阳白 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 合谷 内庭

⑵ 少阳头痛:太阳 丝竹空 角孙 率谷 风池 外关 足临泣

⑶ 太阳头痛:天柱 风池 后溪 申脉 昆仑 风池

⑷ 厥阴头痛:百会 通天 太冲 行间 太溪 涌泉

⑸ 偏正头痛: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内庭 外关 足临泣

⑹ 全头痛:百会 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风池 外关

加减: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膈俞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操作:头部腧穴大多应平刺,少数腧穴如太阳、天柱、风池可直刺,但风池穴应严格注意针刺的方向和深浅,防止伤及延髓;痰浊上扰、气滞血瘀针刺用泻法。急性头痛每日治疗1~

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慢性头痛每日或隔日l次。

失眠 (痰热内扰) 【治疗方法】内庭、公孙、丰隆、神门等,针用泻法 心悸 【治疗方法】

治则:养心安神、宁心定悸,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

神门 内关 通里 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加减:心血瘀阻加曲泽、膈俞活血化瘀。

操作:所有腧穴常规针刺;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急性发作可用泻法,留针30分钟至1小时,以症状消失或减缓为度。

6. 肝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纳呆,或呕吐,大便失常,女子月事不行,苔薄腻,脉弦。

胁痛【治疗方法】

治则:疏利肝胆、行气止痛,以针刺为主,泻法(肝阴不足平补平泻)。

处方:期门 支沟 阳陵泉 足三里

加减:肝气郁结加行间、太冲疏肝理气。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期门、膈俞、肝俞等穴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呕吐【治疗方法】

治则:理脾和胃、降逆止呕,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者只针不灸,泻法;外邪犯胃、脾胃虚弱、痰饮内停者针灸并用,补法;胃阴不足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中脘 胃俞 内关 足三里

加减:肝气犯胃加太冲、期门疏肝理气;痰饮内停加丰隆、公孙化痰消饮;脾胃虚弱加脾俞、公孙健脾益胃;胃阴不足加脾俞、三阴交滋胃养阴。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脾胃虚弱者可行艾条灸、隔姜灸或温针灸;上腹部穴和背俞穴针后可加拔罐。每日l次,呕吐甚者可每日2次

月经不调【治疗方法】

治则:气虚、血虚、肾虚者益气养血、补肾调经,针灸并用,补法;血寒者温经散寒、调理冲任,针灸并用,平补平泻;气郁、血热者疏肝理气、清热调经,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关元 血海 三阴交

加减:气郁加太冲、期门疏肝解郁。

操作:诸穴以常规操作为主。于月经来潮前5 ~7日开始治疗,行经期间停针。若经行时间不能掌握,可于月经干净之日起针灸,隔日l次,直到月经来潮时为止。连续治疗3~5个月经周期。

7.气郁化火

症状: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口干而苦,大便秘结,或头痛、目赤、耳鸣、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头痛【治疗方法】

治则: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

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⑴ 阳明头痛:印堂 上星 阳白 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 合谷 内庭

⑵ 少阳头痛:太阳 丝竹空 角孙 率谷 风池 外关 足临泣

⑶ 太阳头痛:天柱 风池 后溪 申脉 昆仑 风池

⑷ 厥阴头痛:百会 通天 太冲 行间 太溪 涌泉

⑸ 偏正头痛: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内庭 外关 足临泣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y/325420/

推荐访问:放血疗法 拔罐放血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