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中医医学进步

中医医学进步

时间:2018-08-11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中医医学进步 第一篇_浅谈中医学的发展方向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中医学的发展方向

作者:徐明霞

来源:《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4年第02期

【摘要】中医学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中有地位,然而,随着现代化医学的发展和西方先进的医学理念的引进,传统的中医学在医学理论和治疗方式等弊端日益突出。本文主要分析了我的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关键词】中医学;发展方向;问题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60-02

探究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必须有现代意识和超前意识,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系统观点和发展观点。21世纪的中药学发展方向是以培养新型中医专业人才、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专业学科质量为目标而不断努力。下文,笔者具体结合我国医学现状指出了我国中医学发展方向。

一、规范化

(一)关于中药命名的规范化问题

我国人民使用中药的历史源远流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中药命名仍较混乱。中药在命名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是:①概念混乱。把药物命名人格化或形象化,造成概念表达含混不清。②名实不符。一部分以入药部位命名的药物存在着药名与入药部位不相符的情况。③同名异物。一部分源于不同品种、甚至于不同科属的药物,冠以同一名称入药。④同物异名。我国幅原辽阔,不同地区、不同阅历的人往往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给药物命名,造成今日一药多名的现象。 由于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导致历代本草不得不在药物释名上大做文章:浪费了大量的笔墨和精力。所以,中药命名未来发展必须走规范化的道路已属势在必行。

(二)关于中药材产地加工的规范化

对于诸如草鲜、土获荃、乌药、附子、鸡血藤之类入药部分取其根、根茎,果实或本身为木质藤本类的植物药材,由于其干燥后质地坚硬,难以浸透切制,无法进行二次加工,经产地切割加工后不经过药厂的再加工,因而,如果对这类药材的产地加工缺乏规范管理,就会出现因所用药材质量低劣或加工不当而造成药材品质下降。因此。必须按《中国药典》规范的要求,严密组织中药材产地加工。

(三)关于中药炮制品规格标准的规范化

中医医学进步 第二篇_中医发展历史

中医发展历史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步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

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表、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辩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辩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和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

中医医学进步 第三篇_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摘 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

【中医医学进步,】

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 发展 现状 前景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

[6]。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2.在科研方面,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而不是按照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去研究中医,脱离了中医学的本质,阻碍了中医学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导致了中医特色丧失。

3.在教育方面,用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中医人员越来越少,中医学术后继乏人的形势已经显露。目前国内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数量比例悬殊,而且中医院校的课程是一半中医、一半西医,或是6:4,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学院为了使学生适应工作需要,满足医疗需求,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也无可非议。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医院工作,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和适应病人的临床需要,还要再学习西医,以适应急诊救护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需要,使本来掌握的很少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又不断丢失。

三、对中医药的偏见影响中医发展

1.传统文化传承的弱化和现代医学的冲击

中医药数千年来生存发展的传统文化背景由于传承的弱化而逐渐消失,影响了对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理解,而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又结合得不够,在历史上曾先进的中医诊疗技术手段远远落后于时代,无法保证中医理论的有效运用。而现代医学由于大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临床诊疗手段日新月异,显得如鱼得水。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受到现代医学的巨大冲击。

2.偏见之害

在世界范围内,虽然每年因西药毒副作用受到伤害的有几百万人,但人们熟视无睹;而由于诸如龙胆泻肝丸等中成药的不正确使用而造成的不良反应却宣传得沸沸扬扬。事实是像龙胆泻肝丸之类的中药的滥用大多出于没有掌握中医学术的医生之手,他们违反中医基本理论,不进行辨证论治,错误地使用龙胆泻肝汤(丸),造成了不良后果,却将其归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强行安置在中医头上,认为中医不科学,中药有药害,其实是中药之害在人不在药。不是中医不行,而是使用中医药的人不行.

对中医药发展的几点认识

一、改变思想认识,普及中医药知识,消除对中医的偏见

对于中医学,应本着不勉强下结论,也不轻易否定,只要是客观存在,就给予承认的态度,不能因现代科学无法解释就轻易否定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

中医药如果运用得当,很多疾病的诊疗水平能大幅度甚至成倍提高,许多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疾病用中医疗法能够解决。尤其是在目前现代医学对许多疾病束手

无策的情况下,中医药的优势更不应忽视。因此当前应重视并下大力气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消除对中医的偏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和认可程度。

二、传统中医的继承与发扬

中医的继承和发扬既要重视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重视中医药的标准化,但也不能单纯用现代医学标准和研究方法套用中医的理论和临床病证,不能完全用西医、西药的标准来衡量中医、中药,不能完全用西医的管理方法来管理中医。中医应按照自身规律去发展,在医疗实践中必须坚持中医中药的密切结合,研究和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诊疗手段;在人才培养上必须重视师承教育,探索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的结合方式。

三、中医药的现代化

1.实现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建立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原有的科技平台已经老化,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中医学需要在继承和发扬古典中医思想的基础上,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从古代的科技平台转移到现代的科技平台上去,建立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 现代中医学需要结合多学科的力量打造一个科技平台,要包含现代医学知识和现代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知识,将"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念等运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表述,从而更容易被现代人所理解和掌握,利用现代科技研究和发展中医的现代诊疗手段,将传统中医学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船坚炮利"的现代中医学,只有这样,中医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真正地福泽苍生。

2.中西医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

各种现代医学诊疗手段、实验技术和各种研究成果,中医都可以大胆采用。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拓展了中医的视野,给中医的望、闻、问、切更大的空间,中医在检查人体疾病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现代科技手段检查收集各种病情资料;中医在给病人实施具体治疗的环节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科技手段。其中的关键是:对收集到的所有检查资料,要按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运用现代治疗手段时也必须用中医理论来指导,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四、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政策可以决定一个产业的存亡,一个学科的存亡,甚至一个文化的存亡。中医药在中国受到宪法这部国家根本大法的保护,并且在2003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鲜明的支持态度,这是中国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她的继承与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当前的当务之急是,修正现行政策中不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部分,在教育、临床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中药及制剂、科研等方面按照中医药自

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政策,使中医药的发展摆脱违背中医发展规律的阴影,走上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

【参考文献】

匡调元.对中医药学发展过去、现状与未来的一些思考.上海中医药杂志

中国中医药学杂志

中医医学进步 第四篇_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药起源于生活实践远古时代的祖先,为了生存,与自然界和猛兽进行了长期

的斗争。食物,又是生存的保证.他们在与饥饿作斗争的过程帐中,自然会寻找新的食物以充

饥,也就可能发现新的食物,或误食某些毒物,引起中毒反应;也可能吃了某些植物、动物之

后,使原有的病痛减轻甚至消除。人们正是经过无数次这样的尝试和长期的经验积累,才逐

渐认识了哪些植物、动物对人体有害,哪些植物、动物对人体有益并有意识的加以利用。食 物、食疗、药物的概念就这样产生和认可。正如《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

【中医医学进步,】

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上七十毒”,生动地反映祖先们发现

植物药的过程;《山海经》关于“河罗鱼„„食之已痈”和“有鸟焉„„名日青耕,可以御疫”的

记载,是从食用动物中,发现动物药的佐证。继而,随着金属冶炼时代的到来,矿物药也相继

被发现。原始社会.人兽杂处.碰撞搏斗在所难免。对于外伤,人们用泥土、野草、树叶和树

皮等敷裹伤口,这便是外治法的开始,同时也为外治药的发现打下了基础。

创伤,也发现了腧穴。从意外的创伤,将病痛治愈,到有意创伤来治疗疾病,砭石的发

现,是祖先使用简单针具的佐证。针灸术的起始,约在新石器时代,人们首先是掌握了两头

打制、挖制和磨制的技术,能够制出种类较多的石器,继而开始有了适合医用的砭石.久而久

之发展成为针刺术;原始人在烘火取暖时,发现身体某些病痛得到缓解,进而用兽皮或树皮

包上烧热的石块或砂土,贴附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以解除某些病痛,形成了原始的热熨法,后

来经过不断改进,采用树枝或干草作燃料,进行局部固定的温热刺激,治愈了许多病痛,从而

形成了灸法。

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可使多种药物组成复方煎熬成汤剂,增强了药物的治疗功效,逐渐

形成了,药物配伍理论。

由上可见,中医学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长期与疾病乃至一切危险因

素作斗争的文明史。它来源于感性认知,服务于理性实践。人类存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

逐渐形成了医疗理性认识,经过反复验证,不断更新、创造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

统医药理论体系,这就是中医学的起源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

2.《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

两部分,原书各几卷,每卷九篇,各为八十一篇,合计一百六十二篇。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

秦汉时期,是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

断、治则、针灸、汤液治疗和养生等问题。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论述中医学理论的著作,

奠定了中医的理基础。 春秋时期,学术争鸣空前繁荣,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学说的产生,形成诸子百家蜂起

的局面,中医学亦伴随中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黄帝内经》就是代表。《黄帝内经》的主要内

容成书于春秋时期,也称为中医学术发展的第一个活跃期的代表。

《黄帝内经》用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作为指导,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内容在当时

都处于领先地位。在人体结构方面,如食道与肠的比例为1:35,现代的比例足1:37,基本

符合实际情况。在血液循环方面,《素问·痿论》认为:“心主身之血脉”,并作《素问·举痛

论》中提出:人体血液“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观点.比英国的哈维氏(公元1628年)发现血液循环

早一千多年。

与《内经》同时期的《难经》,亦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书名叶的“难”,是质难的意思.即问

答之意。全书共自81个问答,称为“八十一难”。该书用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

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则和治法等。尤其住脉诊和针灸治疗方而.其内容件《黄帝内经》的

基础上有所发展。《五十二病方》大约成书于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

方书。

【中医医学进步,】

3、《伤寒杂病沦》的问世,创立了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伤寒杂病沦》为东汉未年张仲

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所编著。后世尊称《伤寒杂病论》为“方术之祖”,张仲景为“医圣”

由于原书散失散失,后经晋代王叔和搜集整理分编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宋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人奉命校订颁行于世。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结合前人和同代医家的临床经验,以六经论伤

寒,以脏腑论杂病,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开中医辨证论治及临床治疗学的先河。

《伤寒论》以外感病为主,《金匮要略》以内伤杂病为主。二书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

的理论体系,创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伤寒杂病论》也

就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第二个活跃期的代表。

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名医还有华佗,首先使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外科手术,是世界

上最早的外科手术记载。他还创编“五禽戏”,开创了体育保健的先例。三国名医董奉“杏林

春暖”的典故,使医术、医德传为佳话。

《神本草经》约成书于西汉时期,托名神所著。书内收载中365种,根据养生、治

病和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将药物分为寒、凉、温、

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

为后世中药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至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系统化,尤其在脏腑辨证方

; 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晋

: 代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收集民间简、

便、廉、验方,以备临证急救。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世界上第一部探

讨病因病机学的专著。唐皇朝组织苏敬等人(公元659年)编著的《新修本草》,是我国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比欧洲的《纽伦堡药典》(公元1546年)早近900年。另

外,还有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著《外台秘要》等,使中医学

理论的内容更丰富和系统化。

4.金元四大家经过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到宋金元时期,学术思想发展空前。

医家们在总结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之为“金元四大家”,形成了以“金元四

大家为代表的第三个学术活跃期。

刘完素在研究《黄帝内经》病机学说和运气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百

病多因于“火”的理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因此治病多用寒

凉方药,被后世医家称为“寒凉派”。刘氏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对温

病学说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李杲继承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或情志所

伤,皆损伤脾胃,从而导致百病丛生。故养生首先保护脾胃,治

病以补脾胃之气为先。被后

世医家称为“补脾派”或“补土派”。

张从正认为,人之所以生病,多因邪气侵入人体所致,故治病应当以祛邪为要务,“邪去

则正安”。他深入钻研《伤寒论》,治病多用汗、吐、下三法,以达到祛邪外出的目的。被后世

医家称为“攻下派”。

朱震亨在《相火论》中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治病善用养阴方药,被后世

医家称为“养阴派”。在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气氛中,中医理论体系产生了突破性进展。涌

现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由于活版印刷术的出现,大批医学书籍得以刊印和流传,为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例

如宋朝廷令陈师文等人将成药处方范本校订而成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钱乙著《小儿

药证直诀》;宋代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宋代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针灸铜

。人两具;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确立三因之病因分类法;宋代宋慈著《洗冤集

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宋朝廷组织编著出版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载【中医医学进步,】

方16384首,和《圣济总录》载方2万余首等,大大的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5.“温病学派”兴起温病学说的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宋金元时

期,开始逐渐脱离伤寒学说体系,明清时期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明代吴又可著《瘟疫论》,创立了“戾气”学说,认为传染病是由“戾气”致病,传染途径从

口鼻而人。清代叶天士在总结前人学术成就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被尊为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吴鞠通进一步总结并发展了温病学说,著《温病条辨》,创立了三

焦辨证的方法。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一纵一横,形成了一套完整

中医医学进步 第五篇_再说中医

前些日子,发表了一篇《话说中医》的文章,尽管本人的文章观点,再三地强调,中医学为什么会被边缘化,其原因不在于中医学这门学问,而在于从事中医学研究学习的中国人。但还是引发了那些捍卫老祖宗法典的中医信徒们的抗议。不过抗议的声音无非仍旧是那些“你懂中医吗?你不知道中医学有着几千的灿烂历史吗?你不知道中医学是医学界的瑰宝吗?等等”。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中医干不过西医的原因了。因为国人死守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典律,总觉得我们老祖宗的水平是最高,是绝对不能被质疑的。这就是我们很多中国人的神一般的思维逻辑。在中国,一千多年前的东汉医学家华佗一直是中国公认最高超的医生,即使到了如今公元2016年,很多人的意识中,仍然认为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医术。这个就像孔子被后人称为思想家一样,现在国人的意识中,孔子的思想也是国人无法超越的。如果哪位医生站出来说,“我的医术超越了华佗”;或者有谁站出来说,“我的思想超越了孔子”那么他肯定被当成精神病人对待。因为如今在中国大陆,无论哪位医学家的医术怎么高明,怎么精湛,也只能评价为“华佗再世”。这种思维逻辑说明了,后人对前辈只能敬仰,只能模仿,而无法超越。我想,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悲哀之处吧!我个人的观点认为:我们必须学会用动态的眼光来看问题,国人认为中医学是国粹,既然是国粹,既然是经典,就更应该经得起质疑,经得起审问。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医学本来就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作为中国人就不能以“墨守成规”的心态来对待中医学,否则不仅永远也进步不了,而且会随着其它医学的发展,中医就逐渐地会被边缘化,被淘汰了。现在本人仅仅是以”中医学“为例子,阐述一下我们中华文化的悲哀境地,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真不希望我们的中华文化,在我们国人的这一种心态下,得不到跟进和发展,逐渐的被世界其它的先进文化边缘化甚至淘汰......

中医医学进步 第六篇_中医和西医发展对比

现代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作业

1为什么美国的医药科学与技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最为先进的国家?

盖伦建立的体液学说一直是西方医学的基础,放血,发疱,灌肠,催吐,发汗这些治疗方法一直是西方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美国早期医学几乎都是殖民者从欧洲搬到新大陆的拙劣翻版。美国医学这一段在“体液论”主导下的医疗方法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当时代进入20世纪后,美国医学却开始发力,并在其最后的50年中开始爆发式的发展。20世纪的生物学革命是由1953年DAN双螺旋引发的,虽然这一伟大发现是在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完成的,但其源头却在美国。为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奠定基础的信息学派和生化遗传学派都在美国。可以说,到20世纪中期,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心已经转到了美国。接下来探究一下美国医学在短时间内崛起的原因。

1) 改革教育

美国独立战争后,各类“医学院”纷纷出现,但这种教学的基本方式没有多大变化,学校招揽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赢利,因而完全不顾学生的入学条件。

这个时候,一大批从欧洲学成回国的留学生渐渐地在美国医学界形成了一股势力,并逐渐在美国医学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对美国医学教育的状况严重不满。弗莱克斯勒接受对医学院调查的任务,在18个月内走遍了当时美国所有的115所医学院,对各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分析,并于1910年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认为,美国大多数医学院的情况很糟,学生水平很低,实验室根本不存在,医院与医学院脱节,基础课与临床教学互不相干,经费严重不足等等,“总的情况是一事无成的学校林立,它们由旧式的开业医生管理,即使提供资金,他们也不会把它用来改善教学设备。”调查报告对霍普金斯大学注重研究的医学教育模式备加推崇,他建议关闭全国120所医学院,把经费集中使用在那些值得资助的学校,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医学教育的措施。这就是著名的“弗莱克斯勒报告”。弗莱克斯勒报告被认为是美国医学教育的转折点,它引发了一场美国医学教育的大规模改革,大量不合格的医学院不是合并就是被淘汰。

目前医学院是美国进入门槛最高,学制最长,毕业要求最严的高等学校。由于医学以人的健康与疾病为研究对象,这种严格而长学制的医学教育体制是完全必要的。实践证明,它不但大大提高了美国的医学教育水平,并且为美国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加强医学基础的研究

在美国与医学教育正规化平行发展的另一条路线是对医学基础研究的重视

和加强。临床医学对基础医学的需求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医学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医学院确立医学研究重要地位的工作是由霍普金斯大学开始的。吉尔曼在霍普金斯大学彻底贯彻了他的办学思想,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首先建立了研究生院。后来的事实证明,吉尔曼校长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管理才能不但深刻地影响了霍普金斯大学的发展方向,而且对整个美国的教育体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1920年代,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分散到全国,并占据了许多医学院的重要位置,使研究型大学的霍普金斯体制得以在大范围内推广,并在美国的医学教育中牢固地确立了它的地位。医学基础研究不但促进了美国临床医学的发展,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生命科学研究的突破,使美国的生物医学很快地走在了世界的前头。

3)重视科学交叉,尤其是先进的检测仪器开发

在学科交叉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积极开发先进的检测仪器,先进的检测仪器的使用和利用,对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成果

医学教育改革和科学研究体制的确立,为美国生物医学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以1930年曾兹泰纳获第一个医学诺贝尔奖为标志,美国医学已完成了它的革命时期,进入了硕果累累的腾飞阶段。二次大战前后,一大批欧洲一流科学家流入美国,为美国科学(包括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二战中实施的曼哈顿计划的成功,以及磺胺药,抗菌素的发明使美国政府感受到了科学研究对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性。他们相信,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一定可以创造更大的财富。二战后的美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医学基础研究的投入也大幅增加,1947-1966年的20年中,联邦政府对医学的研究经费增加了20多倍(每年翻番)。与此同时,一些国立和私人基金会资助的研究机构也以充裕的研究经费和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吸引着医学院的毕业生进行博士和博士后研究,形成了一个以医学院校和研究机构(如NIH)为主的基础医学研究网络。强大的研究实力和充足的研究经费使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不断产生,使美国医学科学始终保持着一种具有强力后劲支撑的繁荣局面。

美国的生物医学在过去100年中获得的突破性发展,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显然,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体制革新起了关键的作用。一种良好的体制似乎具有一种“自组织”的特性,它形成了一种聚集人才的强吸引力,并为他们提供了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使高强度投入获得高效率的产出。在这里,人才,资金,环境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格局。这也许可以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

2 中医中药是我国特有的,为什么我国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那么可怜?为什么中医难以走向世界?

1)为何我国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很少?

我国的中药以复方药为主。据了解,复方中药药物多达十几味,添加某种药物有时是为了消除另一种药物的副作用,组合起来治理某种疾病效果更好。具体哪味药起什么作用,很难说得清楚,在许多方面还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比如阿胶,其补血的作用已经得到多种中医著作的论证,为国内人士承认,但是国外医药界希望能指出阿胶中哪些成分帮助提高钙吸收,哪些成分帮助补血。对于这种要求,目前国内还没有研究机构能够确认。而恰恰是这种问题,挡住了中药在国外申请药准字的道路。

当中国的很多复方药因为一时“说不清楚”而在国际市场门外徘徊时,日本等国的“洋中药”却大行其道。日本等国所生产的中药以单方为主,比较能说清楚每种药物的作用。被日本称为汉方制剂的中药,大多数有明确的标准、药理研究及临床功效的数据,在生产过程中融入了现代新科技,从品质到外观均优于我国。据了解,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的日本,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等,原料的75%又由我国输入,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却已达到80%左右。

我国国内是国产中药的最主要市场,一直占我国中药市场销售额的90%以上。但近年来,“洋中药”返销中国也已经不是新鲜事。资料表明,1998年我国进口日本、韩国生产的中药超过1亿美元,远远大于我国中药同期出口到两国的金额。如今,我国每年进口的“洋中药”已经超过6亿美元。

2)为何中医难以走向世界?

中药大国没能成为中药强国,固然与国际上的不认可有关,与“洋中药”的不断发展壮大有关,同样也与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苏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仁茂认为,我国多年来的计划经济模式,使得中药产业的各项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如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的不完善,使得中药产业的发展效率不高。另外,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企业产权的不清晰,科研开发和产业的脱节,创新机制的缺乏和风险的不合理分担,也使得中药产业前进的动力不足。【中医医学进步,】

1、中医缺乏创新,即便是这些年谈到的中医现代化,也仅仅是把老祖宗的遗产梳理了一遍又一遍,再用西医的方法进行量产,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论上没有看到任何创新之处。现代人面临越来越多的病源,而中医始终在原地踏步,或者是在退步,如何能与时俱进?

2、没有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医的秘方很多,鱼目混珠,难以分辨,但其中也不乏效果出众的良方。为什么良方无法在阳光下为大多数人服务,其实就是一个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问题。世界上所有的药品,其售价不在于其原材料价格的高低,而是在于高昂的知识产权价格。在一些知识产权垄断的药品上,其原材料价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占中药比例最大的中草药,是根本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也没有知识产权意识的。由此想到中国其他的文化,大多也是如中医一样,没有保护意识和合适的包装就向全世界输出,因此就有了技术含量远高于日本料理、韩国料理中国菜却在国外沦为廉价的代名词。粗加工的文化输出方式不仅仅在中国的制造业上,在中医上也是如此。

3、中医宣传的舆论导向不对。“让每个人都吃得起的药品”不应该是中医的责任,它最多是一个医疗保障范畴的问题。中医应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条件下,按照市场经济的供需关系进行中医药品价格的调节,既有治疗一般疾病的低价药品,也有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的贵族药。有利可图的市场才能吸引企业的加入,丰厚的利润才能造就医药市场的大型跨国企。,有了这些大型的中医企业,中医的创新才能得以延续,才能建立更科学、更符合现代社会的中医体系,中国才能昂首挺胸的向世界输出中医文化。

4、中医强调对症下药,即对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这被认为是中医无法大规模推广的障碍。但换个角度看,对症下药恰体现了服务的特点。“一流公司做服务,二流公司做产品”,中医还没有意识到做好服务将带来更大的商机,而将“中医现代化”片面的理解为“中药产品化”。“中药产品化”的同时,我们还应发挥中医在服务方面的优势,服务和产品并进。

中医医学进步 第七篇_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思考

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思考

2013级硕士8班 陈林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 中医药具有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等优势。如何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这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关键词: 中医药; 发展;思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卫生保健事业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近年来,人们开始乐于回归自然,越来越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于是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的瞩目[1]。如何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1 中医药发展的制约因素

1.1中医的制约因素

随着近几年有些人提出了是中医伪科学,非常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阻碍了中医走向世界。中医诊治虽重视经验,但缺乏实验。我国中医药继承了传统文化特点,注重归纳综合。从理论、思维方式到研究方法,都与西方截然不同,因此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接受中医药理论内涵和使用中医药有一个认识的过程[2]。我们过去开发中医药,以传统经验为标准,以朴素哲学思想为基础,难以用科学手段说明作用的机理和本质,仅靠经验证明,而无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证明,让欧美等崇尚现代医药科学,更注重客观医疗手段的国家或质疑或抵触,对中医药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区域合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2中药的制约因素

中药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制也约了中医药发展。首先是中药做成的制剂有效成分不明确,药理作用大多数不详,这让中医药很难走出世界。一是与西药相比,中药疗效相对较慢,在当代生活节奏比较快的情形下,老百姓更乐意接受立竿见影的西医医疗方式。二是与西药相比,使用中药相对麻烦。如中药容易霉变,不便贮藏,制炒复杂,煎熬麻烦等[3]。三是由于传统中医一些唯心论观点,让中医许多科学

的唯物论观点在人们心目中也遭到质疑。所以正是中医药这些自身缺陷,促使许多群众改变了用药习惯,导致了中医药业务萎缩。

1.3创新性研究滞后

创新性研究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4]。自西医药广泛运用于我国临床,尤其是近年来,一些西医为片面追求疗效,处方用药使用大包围,就是感冒发热,也要第四代先锋霉素、最先进的青霉素与激素联合应用。这样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用上几次后,再用传统中医药治疗,要想在短期内获得明显疗效将十分困难。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的中药处方,服用在抗风湿西药与激素联合治疗风湿病的前与后,其疗效亦有很大差别。由此看来,如果中医药不加强创新性研究,那么,它就既难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又难以适应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

1.4医疗机构及科室设置倾向西医化

在利益驱使下,医疗机构普遍重西医轻中医。目前,我国以西医占绝对优势的综合医院占全国等级医院的主导地位。即便是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基础科室也设置不全。之所以我国老式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够成为当时世界卫生工作的典范,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当时的合作医疗制度是以乡村两级为重点,其医疗服务也以中医药服务为主。但目前就是许多村卫生站,也不开办中医药业务了[5]。

1.5医学人才培养倾向西医化

医学教育为迎合市场需求,西医院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处于全国医药高等院校的绝对优势地位,即使是仅存的30多所中医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也倾向西医化。这是导致中医药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医大学课程中,关于生理、解剖、细胞、基因等大量西医课程将中医课程挤占得不到一半。更令人大惑不解的是,中医专业学生往往要先上西医生理课程,再上中医脏腑经络课程,让不同的医学理论混淆学生视听。中医大学对临床诊治重视不够,甚至对中医博士生的培养也远离临床,博士们往往在实验室里呆了3年后,仍不懂望闻问切。不少中医专业毕业生不是靠切脉和看舌苔而是靠化验单、听诊器看病。这一中医药教育模式,导致目前既有扎实中医理论、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层次中医人才日益匮乏[6]。【中医医学进步,】

1.6医疗服务方式倾向西医化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470405/

推荐访问:医学的进步图片 医学进步资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