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谚语大全 > 作者因为哪几点

作者因为哪几点

时间:2018-08-31   来源:谚语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谚语大全】

作者因为哪几点 第一篇_《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练习题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练习题

1.给下面黑体字注音。

迄今( ) 衙门( ) 谚语( ) 潸然泪下( )

杜暹( ) 纠缠( ) 歃血( ) 笺笺稿费( )

2.概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成语或根据文意解说成语。

A.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

B.劳师动众

C.潸然泪下

D. 比喻讲道理不看对象。 ( )

4.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什么主张?

答:借书必还。

5.作者主要针对什么人进行了批评,同时还对哪些人进行了批评,表

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主要针对借书不还的人进行了批评,同时还对盲目崇洋用酒

柜代替书橱的人和用书装点门面的人也进行了批评。在批评中表达了

极大的愤慨并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6.作者用谴责的态度分析了借书不还的原因,说说主要有哪四点?

答:.A.在朋友家发现一本好书,不愿归还。B.有的是绝版珍本,宁

愿举家潜逃,坚决不还。C.借书不还也不会吃官司。D。认为书主只

是摆放着并不读不会发挥书的作用。

7.作者分析了借书人之所以得逞的原因,说说主要有哪两点

答:.书主碍于情面,不好不借;不管书主是否同意,强行索取。

8.作者主要分析了书主不愿外借的哪三点愿因,表达了什么样的感

情?

答:.书主不愿外借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因为书是自己省吃俭用买来

的,二是因为借与不借都会伤感情,三是因为书外借后大多收回不了。

在分析中作者表达了充分的理解和深深的同情。

9.有的书主采取了哪些阻借和乞还的措施,结果如何

答:有的书主在书后题字,阻此子孙外借,作者称之为“磨刀阻吓法”,

结果是恶客压顶不能阻此书籍外借;有的书主在书上印文,婉转陈词,

恳求借者主动归还,结果是都不能求情的话也不能打动借者不还的铁

石心肠。

10.作者描绘赵朋友借书的言行有何作用?

答:一是展示借书人的伎俩讽刺其的丑态,揭示其丑恶的内心;二是

表现书主迫于情面不得不借的无奈;三是为下文提出自己的主张作铺

垫。

11.作者为什么要建议成立“借书必还大联盟”?

答:.作者提出这个建议,一是讽刺和谴责借书不还的社会现象,二

是倡导借书必还的主张。

【品精悟妙】

12.作者列举的英文酒名“喂死剂”、“白烂弟”、“拿破轮”,与我们通

常见到的译名“威士忌”、“白兰地”、“拿破仑”不同,这是为什么?

答:本来翻译英文名时,汉字只是表音不表义的。这里作者故意利用

汉字谐音,造起读者的联想,表达对丢弃传统盲目崇洋者的辛辣嘲讽。

13“借书则属于另一种伟大的景观”一句中“伟大”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为哪几点,】

答:这是幽默的反语,是惨不忍睹的意思。

14.“你摆着还不是摆着,俺拿来进德修业,以便救国救民,你不送

慰劳金已够差劲啦,还有脸讨呀。”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通过自我调侃的语气,既表现借书人强取恶借的无赖,又讽刺有

的书主只是用书装点书面附庸风雅的虚伪。

15. “一个人省吃俭用,好容易买了几本视同性命的巨著,却被列强

瓜分,实在痛彻心肺。”

如何理解“列强瓜分”一语?

答:让读者联想到旧中国被列强瓜分的惨痛历史,激发读者的愤慨之

情,既表达对借者的强烈谴责,又表达对书主的极大同情。

16.为什么作者说“看起来书橱之代替酒柜,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

候。”?

答:.因为要改变这些人追求物质生活方式而崇尚读书,就需要他们

有较高的文明与道德的素养,这是相当艰巨的社会工程。而目前借书

人的言行还表现得相当低俗,要改变现状,当然需要一段漫长的时候。

17.说说“不借书的修养”至少应当具务备哪几点?

答: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主动归还,对书主借或不借或借而求还

要表示理解和宽谅。

作者因为哪几点 第二篇_六国论导学案(3课时,含答案)

《六国论》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11周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3、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学习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知识链接】

1、文章背景 (1)、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 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道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丝绢二十万匹。1042 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1044 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纯白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而在此前的1006 年, 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 绢万匹, 钱二万贯。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 (2)、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2、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3、文体知识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自主预习】

1、注音

赂lù秦 六国互丧sàng 率shuài赂秦耶yã 小则获邑yì

思厥juã先祖父 暴pù霜露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无厌 yàn 草芥jiâ 下咽 yàn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 fú 为wâ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2.试概括各段段意

第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第一段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段:。

1、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作者因为哪几点,】

2、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3、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第三段:

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2、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4、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四段

1、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3、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第五段 略

【梳理课文】

1、第一段的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从那两方面加以阐述的。

2、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其中有几层意思?用了哪些对比的语句。

3、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齐国和燕赵两国为什么灭亡?

4、第四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

5、第四五两段作者提出了怎样的假设?

6、第五段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六国论》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11周 第五课时

【文章结构】

【作者因为哪几点,】 【作者因为哪几点,】

【课文翻译】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作者因为哪几点 第三篇_丰额头的价格费用影响因素有哪些?作者(乔爱军)

丰额头的费用影响因素有哪些?

2013年10月17日 09:34作者:北京京韩整形乔爱军

很多脸型,单看某个部位并不完美,但整体放在一起看起来还是非常协调的。额头窄平一直是影响美貌的主要因素,丰额头术的出现为众多受困扰的爱美者带来了福音。但是丰额头费用是爱美者在术前想要了解的问题。

丰额头费用是多少呢?额头凹陷让你看起来比同龄人更苍老,可以通过注射填充的方式来改善额部凹陷症状,那么丰额头费用是多少呢?

专家指出,丰额头的费用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是根据您额头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美容方案,所以不同的方法,费用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另外,注射填充物质不同是影响丰额头费用是多少的主要因素,爱贝芙、胶原蛋白、伊维兰、玻尿酸、自体脂肪、自体活细胞等物质,通过注射填充到相应的层次,并经过专家巧手按摩,能够达到自然填充效果。不同的材料,所达到的填充效果是有差异的,所以丰额头费用是多少也是有差异的。

传统的面部审美需要符合面部黄金比例的要求,面部“三庭五眼”是人的脸长与脸宽的一般标准比例,不符合此比例,就会与理想的脸型产生距离。眼睛的宽度,应为同一水平脸部宽度的3/10;下巴长度应为脸长的1/5;眼球中心到眉毛底部的距离,应为脸长的1/10;眼球应为脸长的1/14;鼻子的表面积,要小于脸部总面积的5/100;理想嘴巴宽度应为同一水平脸部宽度的1/2。

作者因为哪几点 第四篇_作者看到西方在哪一点上与我们不同: A.别人在危难时绝少有人袖手旁观。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作者因为哪几点,】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作者因为哪几点 第五篇_下列妇科名著,作者姓名,哪项是错误的 A.《妇人良方大全》 ―陈自明B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作者因为哪几点 第六篇_作者把以下哪一方面与本文最后一句提到的“新生婴儿”比较 A.纯理论研究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作者因为哪几点 第七篇_学高中语文专题月是故乡明乡关何处前方课后训练苏教版解析

乡关何处

前 方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迁徙(xǐ) 温馨(xīn) 按捺不住(nài) ...

B.颠簸(bǒ) .

C.宁可(nínɡ) .

D.告罄(qìng) .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人类的祖先没有家的意识,经常如动物一样不断迁徙,那场面着实憾动人心。

B.外面的世界虽充满坚辛,但也很精彩,不断诱惑着人们走出家门,闯荡世界,从而获得生命的快感。

C.汽车在漫无尽头的路上抛锚了,留下了一群焦燥不宁的旅者,有人禁不住慨叹:这真是一场苦旅。

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家在哪里?他望着通向大山的小径,心中不免一派苍凉。 解析:A项,“憾”应为“撼”;B项,“坚”应为“艰”;C项,“燥”应为“躁”。

答案:D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随着荆轲远去的身影,凄凉的箫声响起,如痴如醉,古琴....随后应和,此起彼伏。

B.这种格式化、白开水似的标题,忽略了新闻事实的个性,淹没了新闻的特质,读来当然索然无味。 ....

C.小时候,我们总想着挣脱父母的束缚,一个人远走高飞,独自到外边的世界闯荡。如今长大了,我....

们才明白,家才是最温馨的港湾。

D.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

解析:A项,“如痴如醉”多用于形容阅读诗歌、小说,欣赏戏曲、音乐等时忘我的精神状态。而此处的语境是形容箫声悲切凄凉,所以应该用“如泣如诉”。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京珠高速韶关段发生一起特大车祸,一辆大客车从后面撞上一辆停下维修的大货车,造成17人死亡。交警部门提醒司机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地消除潜在的隐患。

B.虽然中央为避免楼市调控不陷入尴尬的局面采取了诸多措施,但2015年前两个季度的房价连续“两连涨”,出现了量价齐升的局面,“中国式”调控的局限性也开始被人们质疑。

C.预计于2017年建成的港珠澳大桥,是桥、岛、隧一体化超级交通集群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阻碍港珠澳三地交通的问题,成为深化港珠澳合作、促进三地繁荣稳定的“金桥”。 崔颢(hào) 颠三倒四(dào) ..憔悴(qiáo cuì) 含辛茹苦(rú) ...害臊(sào) .怡然自得(yí) .解析:A项,“捺”应读“nà”;B项,“倒”应读“dǎo”;C项,“宁”应读“nìnɡ”。

D.国庆长假出行,饱览名山大川、游历秀美风光,轻松美妙,然而,有些游客却喜欢在水池旁向水中投掷硬币。对这些不讲文明的行为,景区管理者该如何处理?

解析:A项,重复赘余,“潜在”与“隐患”的“隐”同义;B项,不合逻辑,去掉“避免楼市调控”后的“不”字;D项,搭配不当,“游历”与“风光”不搭配。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涅卡河边的那些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碜;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天空中开始飘起蒙蒙细雨——更准确地说是那种“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东西,一切都是湿漉漉的。景物深沉而斑驳起来,天空愈加阴郁低沉,湿云仿佛是贴地而行,而归宿的乌鸦,则互相追逐、鼓噪着,用大片的蔽空的乌黑翅翼加深着暮色中苍凉的气息。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愁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

③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④我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⑤但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

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故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就如那日与友人所谈起的思乡话题,开始时都不免有些许的激动,各个争相夸耀自己的城市和那一方的风物人情。可一想到终究要回到那些烦心的钩心斗角与倾轧之中,回到那种种莫名其妙的关心与掣肘,还有那少不了专横和欺瞒的压抑之中时,那心便直凉得寒气四溢。

⑥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⑦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啊,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近,也离你越来越远。

(选自散文集《海德堡笔记》,有删改)

5.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解析:景物描写在散文中具有重要作用,往往是抒情的基础。作答时,要概括景物特点,分析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关系,交代清楚即可。而在本题中,题目即是一种景色,二者又有照应作用。第①段的景色有薄暮、瑟缩着的枝条、深黄的枯叶,特点是“苍凉凄楚”。这是海德堡的景色,是哀景,为下文思乡作铺垫;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参考答案:①描写了寥落寒怆、苍凉凄楚、阴郁低沉的海德堡冬日景色。②照应题目中的“暮雨”。③为下文阐释“乡愁”的内涵作铺垫。(答“引出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可)

6.“乡愁”在本文中有多层内涵,请简要概括。

解析: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是借助外在事物来完成的。作答时,要分析文章语言中哪些是描写景物(事物)的,哪些是作者情感升华的关键语句,将其一一抽取出来,然后再组织语言。 参考答案:①乡愁是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②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③乡愁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④乡愁是自恋,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7.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这样有什么好处?

解析:回答引用的作用,首先分析引用文字的内容,说明引用文字和文章主旨的关系;其次,回答出引用这一手法本身的作用,比如,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增加文化底蕴、更加深刻地表现主题等。一般而言,只要是引用古诗文,都会增加文章的古典韵味,而文中所引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等都是为了说明乡愁,因此使文章主题更为深刻。

参考答案:①使文章的语言更加文雅、富有诗意。②表现出作者的文学功底。③使作者抒发的感情更加含蓄深沉。④更好地烘托了文章“乡愁”的主题。

8

,谈谈你对“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近,也离你越来越远”的理解。 解析:探究散文作品中的情感,首先,理解作者所表现出的情感取向,对文章主旨进行阐释;其次,散文中的情感一般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所以可根据现实生活,对文章情感倾向进行评价或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因为作者思念家乡,家乡即在眼前;“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

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说明家乡越来越远,“真正的故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回不到过去,回不到家乡;“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家乡和“我”都在变化。我们可根据现实,得出自己的评价。

参考答案:①“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近”,是因为你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执着又强烈的向往,这拉近了你与故乡的距离。②“也离你越来越远”,是因为真正的故乡是回不去的。你变了,故乡也变了。③从消极的角度分析,那些美好的年华、那个美好的故乡是永远回不去了,我们只能把回忆珍藏在心里;从积极的角度分析,我们应珍惜眼前的时光,打造美好的当下,他乡即是故乡。(前两点必须有,第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三、语言表达

9.请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注意句式和修辞手法)

例句:儿时的故乡,就如悬在我头顶的一轮明月,虽然清冷,却给予我无穷的梦想。

少年时的故乡, 。

成年后的故乡, 。

解析:仔细审读例句,可以明确仿写要求:首先,以“故乡”为内容,写一个比喻句;然后,用一个“虽然„„却„„”表达的转折关系复句,对其做进一步阐释。答题时,要注意比喻恰当,阐释合理。 答案示例:(少年时的故乡,)就像空中闪烁的晨星,虽然高远,却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成年后的故乡,)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虽然远隔万里,却依然能闻到它的醇香

10.(2015·江苏连云港东海中学期中)根据下面的文字,简要概括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2字)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戚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一个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选自柯灵《乡土情结》)

解析:提取语段信息,应抓住文中重点句,即“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戚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便能筛选和提炼出要点。

参考答案:父母亲戚之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76338/

推荐访问:作者感言 通讯作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