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教学方法 >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时间:2018-06-14   来源:教学方法   点击:

【www.gbppp.com--教学方法】

咬文嚼字教案 第一篇_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

王晓艳

教学步骤:

一、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三、教学方法

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三位作家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说:“在吃中国”。“吃在中国”是主谓短语,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是偏正短语,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这三位作家说的话字数相同,只是排序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由此可见,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要咬文嚼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

基人。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三)、阅读课文,分析课文

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序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 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

3、看文章1-7段的内容。找出文中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下面同学看一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4、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5、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6、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7、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8、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9、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10、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11、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

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至此咱们同学应该明白作者举以上三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问了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12、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13、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14、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再次回顾咬文嚼字要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

要有谨严的精神,随处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从而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课文我们分析到这,下面我们学以致用。

(四)、高考链接之炼字类

苏轼: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因为“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更形象生动;失字表现出了月下梅花不映不隐的朦胧美,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

(五)、课堂小结: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咬文嚼字》这篇课文,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在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

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从自己的阅读中找材料来“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下分析内容。

(七)、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教案 第二篇_《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年级:高二 编写:管彩虹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日期:2013.10

【学习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能力培养目标:品味佳句,培养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体会在文学创作、阅读中“咬文嚼字”的作用与意义, 培养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重难点预测】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预测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咬文嚼字教案】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三位作家坐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仔细体会这三个人所说的话的不同意味。

明确: “吃在中国”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

“在中国吃”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

“在吃中国”,作者感慨的是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

可见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含义。这与我们今天讲的咬文嚼字是一个意思。

二,作家/作品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

三.基础过关检测

1.拼音

锱铢( z ī )( zh ū ) 镞 ( zú ) 岑寂( cén ) 尺牍( d ú ) 斟酌(zhēn)(zhuó) 下乘(chéng) 蕴藉(yùn )(jiè ) 付梓(zǐ) 茗烟( míng) 咬文嚼字(jiáo)字

2.成语

①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②索然无味:形容对某样事物或单调反复的事物没有兴趣或感到厌烦(多指文章)索:重复;然:什么的样子;无味:没有兴趣。 ③学富五车:形容学问渊博

④才高八斗:“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⑤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⑥锱铢必较: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极小的差别也不放过,在极其细微的差别中决出胜负。很少的钱也要计较。形容非常小气。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题目解读:我们常用的“咬文嚼字”是指什么?朱光潜先生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不同?

常用的: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 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朱光潜: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2.仔细阅读课文,勾画出每段关键句,概括每段大意。总结哪些段落讲了同一个道理,可以归结为一部分?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部分:(1-5)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文字与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6-7)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述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 定与控制,要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唯陈言之务去”。

第三部分(8)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

1.认真研读,仔细分析,完成学案上表格的前三项。

2.具体分析。

材料一:郭沫若改台词: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明确:“你是”字句是主谓结构。“你这”字句,显然不是。可见,句式不同,情感便也不一样。

导语回顾:“在中国吃”“在吃中国”“吃在中国”

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文学的语言跟情感有关。

3.合作探究第四段:下面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问:作者举这三个例子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文字的增减,句子的意味不同。

扩展延伸:看下面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在一次航海途中,有一船员在记录航海日志时,把船长没喝酒写成了船长今天没喝酒。

①船长没喝酒

②船长今天没喝酒

明确:第二句增加了今天,意思就变成船长只有今天没喝酒,可见,文字增减后,句子的意味不同。

4合作探究第五段:下面两句诗,你认为哪个好?说说你的理由。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问:朱先生举推敲的例子想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字眼不同,句子的意味不同。(“推”字好还是“敲”字好关键在于作者当时想要表达的意境。)

六,小结

可见,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在阅读中,要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七,运用实践。

1.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练字练意的列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

①春风又“到”江南岸 / 春风又“绿”江南岸 ②红杏枝头春意“闹” / 红杏枝头春意“浓”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前夜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2.交流分析:

例一:表现了一种色彩美。同时,绿是“使······绿”之意,使动用法赋予了春风以人性,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作者喜悦 兴奋的心情。(文字与情感密切相关)

例二: “闹”意味着多,且总有一股喜庆的味儿在。一个“闹”字,写出了杏花之红,其红之浓,并将无声的景象赋予了声的意味。它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并表达了自己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到来的欣喜之情。

例三: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此梅的不同寻常,不仅突出了诗题,还写出了诗人因为突然发现这奇丽的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思想与情感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密切相关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情境不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民国时期,两个海外归来的大学生到国防部找工作,找的是同一位领导,得到的是同样的答复:“现在人已招满了,如果早两天来的话,这事好办。”结果,甲同学听到这个答复后,失望地离开了。乙同学第二天送了些钱之后,顺利地在国防部谋到一个参谋的美差,那位领导还不住地夸他悟性高,有发展前途。为什么同样一句话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这就涉及到字的基本义和联想义。(同学们讨论回答“如果

早两天来的话,这事好办”的联想意义。)

明确:“早两天”便是前天,“前”谐音“钱”。那位长官的言外之意是“钱来了,这事就好办。”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便论述了字的联想意义。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4-6段)。

二.课文研读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字的联想意义的?而论述字的联想意义主要是为了论述什么?

明确:三个方面

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②联想意义的善用可以使文章意蕴丰富。

③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2.作者从上面三个方面来论述字的联想意义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表格剩下的部分。

明确:举例论证

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烟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 ②联想意义的善用可以使文章意蕴丰富。(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③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3.重点解读“联想意义的误用最易产生流弊”。

(1)联想意义的误用会产生什么流弊?

明确:产生“套板反应”。而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咬文嚼字教案 第三篇_咬文嚼字 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咬文嚼字”。

三、 教学准备

ppt

四、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讲授法

五、 教学课时

2课时

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辣妹子》,体会歌词的意味。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提问:辣妹子什么时候最能吃辣?

明确:嫁人后,因为嫁人后吃东西“怕不辣”,害怕吃的东西不辣,有点不吃辣就不爽的意思,语气很强烈。这三组词,字是一样的,仅仅因为语序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意味。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仔细地斟酌地斟酌文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斟酌文字的,题目叫:咬文嚼字。

(二) 解题

1.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如:

2. 从词典中对咬文嚼字的释义来看,咬文嚼字是一个贬义词。那么朱光潜先生为什么要用一个贬义词作为题目大谈特谈呢?“咬文嚼字”在文中是否有它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三) 课文解读

1. 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到:“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例子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实例?试找出来后加以分析。

明确: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东坡写诗、套板反应。

2. 说明一个道理,却举了五个例子,这是不是简单的例子的堆砌呢?这是从不同角度来证明的。

A. 郭老改句(找出三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体味不同)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里倒涎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1)学生分组朗读,体会三种句式的不同意味

(2)找到文中对这几种句式的分析,并在书上勾画起来。

(3)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句式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即: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那么仅仅是句式不同,情感就会不同吗?文字的增减有没有影响呢?) B. 李广射虎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1)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文字,学生分析这三句的不同之处。

(2) 从文中找出朱光潜先生的分析,并勾画出来

(3)这三组句子,一句比一句简洁,意味也随着文字的增减发生着变化,即:增减文字,情感不同。

C. 贾岛吟诗

(1) 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讲的是唐朝一位诗人贾岛在写“鸟宿 池边树,曾推月下门”时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敲”好,他在路上吟诵这首诗时遇上了韩愈出行的马队,韩愈问起缘由,立马良久,向贾岛说:“敲”比“推”好。这段文字姻缘古今传为美谈。近代美学家朱光潜却对韩愈的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推”和 “敲”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那么,他具体是怎么分析“推”和“敲”的?(请在文中找出来)

明确:“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2) 既然这两个各有各的道理,那么用什么标准来判断究竟用哪一个字

呢?

明确: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3)这个例子又告诉我们,用字的不同,诗的意境就会发生变化,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具体用什么字就需要看这个字是否与整首诗的意境想调和。前面三个例子告诉我们要注意句式,注意文字的增减,注意字眼的意境。那么,还有没有什么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呢?文章第6段写到: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 东坡写诗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1) 苏轼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将“独携小龙团,来试 惠山泉”改为“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可谓点铁成金。请同学们从内容、手法和情感这三个角度出发来分析一下这句诗。

明确:诗中人物在月意朦胧的夜晚,坐于山间泉水边,品茶赏月;采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2)

E. 套板反应

联想意义用得好会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但是如果用的不好,就易生流弊,滑入“套板反应”。 (1)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什么叫“套板反应”。

明确: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 (2) 作者列举了哪些“套板反应”的现象?

明确: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3) 同学们在平时写作的时候是否也存在着“套板反应”呢?

(4) 如何才能走出“套板反应”。

明确: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3.经过以上几个例子的分析,现在你知道“咬文嚼字”在文中的含义了吗?是什么呢?(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提示: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减,字眼的改变,联想意义的运用最终都归结到了情感。)

明确: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四) 活学活用

1.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 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小处不可随便)。

2.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 ,这个‘腰’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咬文嚼字教案】

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咬文嚼字教案 第四篇_《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课文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

2、能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点启示。

3、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4、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阅读理解,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吃在中国”是主谓短语,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是偏正短语,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

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得要咬文嚼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发。

二、简介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受益匪浅。

请同学说“咬文嚼字”字典义:

A、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三、赏析品味课文

1、朱光潜先生提倡“咬文嚼字”,贬词褒用,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作者例举了什么事例,这些事例证明里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

(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

(3),“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

(5),套语的实例。

2、 作者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形成小组,各自选五个例子中一个,来细读那一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一例子,他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

明确: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可以让同学读一下,比较情感变化。)

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是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

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用词还斟酌很久,甚至有些地方用的不妥。何况我们呢?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

(2)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读第四小节)

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是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 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

(3)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字眼不同,情境不同。

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作者却不盲从,独抒新见。

他认为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推”固然显得卤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不同的字眼,要不同的情境相协调。 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推敲语言,其实是推敲思想感情。

【咬文嚼字教案】

(4)第四个实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是固定的,偏于类型,易用;而联想的意义,随时变化,不宜捉摸,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难用,但却可以使意韵丰富。

“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

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石成金。

因而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最佳。

(5)第五个实例,套语的实例。有哪些例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回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与艺术无缘。这种“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也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如果你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会用俗滥的思想。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是一直强调要有创新的构思,要从创新的语言开始,才会有新的思想和感情。因而,千万不要形成“套板反应”,遇事应往深一层想。

(例子可以熟悉,了解)比方:写美人都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有学问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没有具体的形象。

总结: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旨在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

3、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小节。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 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明确: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就是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要求、最终目标。

总结:今天,我们由《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例子入手,清晰的分析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我们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在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扩展]

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思。(扩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苦闷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53884/

推荐访问: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ppt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