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初三历史复习

初三历史复习

时间:2018-05-23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初三历史复习 第一篇_初中历史全套复习资料(人教版)

初中历史全套复习资料(人教版)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部分

(七年级上、下册)

1. 原始社会(北京人的出现到禹时期结束)

① 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距今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

②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能够制造工具,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的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③ 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生活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④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住着干栏式房屋

⑤ 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粟(谷子)、白菜等,住着半地穴房屋,在陶器上刻上符号

⑥ 华夏族形成:黄帝(人文初祖)和炎帝是古来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华夏族

⑦ 禅让制:尧舜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禅让”,是原始社会中一种民主的制度

1. 夏、商、西周时期

① 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同时也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②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③ 西周分封制:为巩固政权,周天子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加强了统治,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④ 青铜器: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青铜器,商国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司母戊鼎(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是青铜器的代表作,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举世闻名

2.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① 春秋争霸:齐桓公(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楚庄王先后成为中原霸主

②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三家分晋)

③ 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已经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农耕进一步推广 ④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是世界上著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⑤ 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发动变法,使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秦国“国富兵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 中华文化

① 甲骨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② 医学:扁鹊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③ 文学: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诗人,代表作《离骚》

④ 百家争鸣:a 春秋时期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言论被整理成《论语》 ;老子《道德经》;兵家孙武《孙子兵法》 b 战国时期 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制(秦)

1. 秦朝

① 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② 巩固统一:政治上,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规范文字,后推行更简单的隶属 思想上,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军事上,修筑长城,修筑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2. 西汉、东汉

① 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② 文景之治(汉初):西汉初期,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经济上铸造五铢钱 ③ 汉武帝大一统: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上创办太学

④ 两汉经济: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⑤ 与匈奴关系: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促进汉匈关系 ⑥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⑦ 建立西域护都意义: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秦汉文化

① 造纸术:西汉时期出现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 天文: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动仪

③ 医学:东汉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后尊称他为“医圣”

④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传入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东汉兴起

⑤ 《史记》:司马迁写,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⑥ 艺术: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1. 三国时期

① 赤壁之战,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

② 吴国船队曾到达夷州,加强了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2. 民族大融合

① 北魏:鲜卑族的一支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② 孝文帝改革:a 迁都至洛阳 b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 官员及家属必须传递汉族服饰 d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e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f 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 g 学习汉族的立法,崇拜孔子 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 文化

① 数学: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7位

② 农学:贾思勰著有《齐民要素》

③ 书法:王羲之《兰亭序》

④ 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1. 隋朝

① 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 措施 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表现 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② 大运河:目的,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主持者,隋炀帝。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作用,大大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③ 隋炀帝暴政是导致隋灭亡的主要原因

2. 唐朝

① 唐朝建立者唐高祖,晋阳起兵,都城长安

② 贞观之治 唐太宗,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③ 武则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④ 开元之治 唐玄宗

⑤ 长安城内有市和坊,市坊分开,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3. 科举制度

① 诞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是设置进士科,标志者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② 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性人物

③ 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4. 隋唐民族、对外关系

① 与吐蕃: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② 与回纥:今维吾尔族的祖先

③ 与日本:隋朝时,日本派隋使到来;唐玄宗去日本宣传唐文化

④ 与天竺(今印度):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佛学的重要典籍

5. 文化

① 科技:赵州桥,李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② 文学: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祖籍太原

③ 艺术:颜真卿,《颜氏家庙碑》;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画圣”

1. 宋

① 北宋建立: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

2. 经济中心南移(三国时期开始,北宋完成)

② 制瓷业: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南宋时,景德镇成为制瓷业重心

③ 商业: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 元朝

① 统一蒙古: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② 元朝建立:元世祖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都城)

③ 南宋的文天祥积极抗元

④ 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⑤ 行省制: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⑥ 民族关系: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⑦ 意大利马可波罗著《马可波罗行记》,广为流传(详见世界古代史古代文化传播、现代史新航路开辟)

4. 宋元文化

① 活字印刷: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② 指南针:战国时期的司南是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被制成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③ 资质通鉴:司马光,编年体通史,记载从战国到五代历史

④ 艺术: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1. 明朝

① 加强中央集权表现: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官员选拔八股取士;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② 郑和下西洋:达到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③ 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澳门,取得了澳门的居住权

2. 清朝

① 加强中央集权表现: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② 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意义: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的民族英雄。后清朝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

③ 雅克萨之战: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地区没,后打败沙俄【初三历史复习】

④ 《尼布楚条约》中俄: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⑤ 西藏管辖措施: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称号;确立了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⑥ 平定叛乱:乾隆下令调兵调伐,平定大小叛乱 结果: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

⑦ 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嗒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南至南海诸岛

3. 明清经济、文化

① 丝织业:景德镇市明代丝织业中心

② 资本主义萌芽:明中期以后,苏州地区在纺织部门

③ 闭关锁国: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统一台湾后开放4个通商口岸,后将关闭3港,只开广州一处做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影响: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与世隔绝,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④ 医学:李时珍《本草纲目》 是一部总结性的医学巨作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部分

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1840-1842)

1. 虎门销烟(1839)

① 背景:a 清末腐败 b 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侵略

② 林则徐:民族英雄 1839年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③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 鸦片战争(1840-1842)

① 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② 起止时间及事件:1840年英国挑衅到1842年签署《南京条约》

初三历史复习 第二篇_初中历史复习知识点--全册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要求:(1)熟读以下基本知识,(2)把提纲中的基本知识在课本中划出来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

3

4

5

66000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发明了彩陶。

77000

8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9祖。

10的。

11、取得了成功,

12、公元前2070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3的国家之一。

14、公元前1046771京,西周灭亡。

15、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

16

17

18

19、公元前770770-前476前475-前221年)两个时期。

20 上确立了霸主地位。P34

21P35

22 P37

23P41

24、公元前356年,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开始变法,称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有:①编制户口,加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43

25P46\49

26关系。P46

27P47

28教育思想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P50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P51;治国指导思想:儒家——以礼治国、法家——以法治国、道家——无为而治。

30P54

31(曾侯乙编钟)P56

32、公元前260P64

33、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34、 公元前209后起义失败。 关键性战役是公元前20735、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P67

36P69

37、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废分封,立郡县。()P69

38“车同轨,书同文”标准样式;④统一了度量衡;⑤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⑥焚书坑儒 P70-72

39P71

40P74

41为;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区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

42帝封这些子弟为侯。

43

44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45

46473000

48贤纳士;②实行屯田。(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课本P101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

49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50备夺取了汉中。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下岭南发展。

51

5253、5点原因)

541五岭以23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

55494(改革的背景、目的、直接原因、影响)

567位,比

58

59、郦道元是北魏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

60

61

62而发展起来的。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初二历史(上)复习资料1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是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6—1842.8)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A 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初三历史复习】

B鸦片输入中国的危害(即禁烟的原因):

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官吏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削弱。因此,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

C 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经过: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纪念虎门销烟,联合国确定6月3日为“国际禁烟日”,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

二、《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背景(原因):鸦片战争,中国军队失败: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爆发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3)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2、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使中国丧失领土和关税两大主权)

初三历史复习 第三篇_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初中三年历史知识点)

初中历史

初三年历史科中考知识点

中考对历史知识的考查分为三个层次要求:识记、理解、运用。

A、识记:再认、再现历史课本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B、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转换表述历史知识,对有关知识作出必要性解释,揭示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已知知识进行初步的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C、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的历史知识,通过初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说明或解答问题。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P1~6页)(识记)

1、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170万年。

2、北京人:发现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20万年,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河姆渡遗址(水稻)和半坡遗址(粟):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开始了原始农耕,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经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主要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过着定居生活;都懂得制造和使用陶器,半坡原始居民烧制的彩陶是原始艺术的精品;都懂得纺线织布。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代表。

二、商鞅变法(P29页)<理解>

1、目的:战国时期,各国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3、内容:(1)废井田,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

4、历史作用: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当时一次最为彻底的变法。

三、文字、孔子、百家争鸣(P38-39) <识记>

1、文字:(P31)

(1)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这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铭文;

(3)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4)竹书、帛书:战国时期,出现了竹书和帛书;

(5)小篆、隶书: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简单的隶书。

我国文字的演化过程:

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隶书(秦)

2、思想家老子(P36页)(识记)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具有朴素辩证

。(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就是宋代道教的老子的石造像)

3、孔子:(P37页)(识记)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3)教育: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都江堰(P27页)(识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既消除了水患,有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

5、百家争鸣:(P38-39)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有: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2)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3)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来源),著有《韩非子》。

【初三历史复习】

(4)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

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P41~43页) <识记>

1、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咸阳。

2、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郡下设县。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2)经济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3)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又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

(4)巩固、开发边疆: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开发越族地区,开凿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P55~57页)、汉通西域(P72~75页)<理解>

1、汉武帝(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的“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破格录用人才(如董仲舒、卫青等)。

(2)经济上:把地方 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3)思想上:

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6)民族关系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汉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西汉:①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央与西域的联系。张骞为沟通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做出了贡献。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 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东汉: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

(4)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166年,大秦(古罗马)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三、丝绸之路(P73) <理解>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从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说明当时中国已与欧洲建立联系,当时的中国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经过地区古今地名对照:

古代:欧洲 ← 西亚 ← 今新疆境内 ← 河西走廊 ← 长安

现在:欧洲←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今新疆境内 ← 甘肃河西走廊 ← 西安

四、评价汉武帝(P57页)(理解)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五十多年里,实行许多重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见汉武帝的“大一统”),由于他“兴造功业”,多方建树,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将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但是汉武帝连年用兵,国力耗损,晚年时社会出现动荡。面对危机,汉武帝毅然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已昭”,宣布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除去暴政,“与民休息”,使西汉鼎盛局面又得以延续。

五、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P89~91页)(识记)

(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208年刘备、孙权联军以少胜多在赤壁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国鼎立的形成:220

221

222

形成。(曹操不属于三国时代)

六、江南地区的开发(P99~102页)(指南6页)<识记>

(1)主要原因:①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②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最重要原因);④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得到迅速开发。

(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①三国时的吴国,重视农耕,江南经济得到发展;②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开始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③东晋南朝时期,使江南得到迅速发展;④从五代十国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六、北魏(鲜卑族)孝文帝(拓拔宏)改革与民族融合(P105页)<理解>

1、背景: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

(1)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2)实行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 年迁都洛阳;

(4)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3、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七、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P77-78)<理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初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 105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推

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八、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P81—83页)<识记>

1、佛教的传入: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后)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派人到西域求取佛经,迎来西域高僧,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教的兴起: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的思想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奉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张陵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教徒尊他为张天师。(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宗教)

九、石窟艺术(P116)<识记>

1、开凿的原因: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是统治阶级为了宣扬佛教而开凿的。(石窟艺术与都佛教的盛行有关)

2、主要的石窟群:①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开凿于北魏前期);

②龙门石窟(在今河南洛阳,开凿于北魏至隋唐时期);

③敦煌莫高窟(在今甘肃敦煌,开凿于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第二册P37)

十、《史记》(P85—86页)《资治通鉴》(第二册P74页)<识记>

1、《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作者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资治通鉴》:(第二册P74页)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第二册

一、隋唐科举制度、(P2 —P6)大运河的开凿(P3-4)<理解> 1、隋唐科举制度:(1)隋文帝(杨坚)开始用分科考试办法选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朝进一步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2) 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士族手里,集权到中央。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2、大运河的开凿(P3-4)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年——610年

(3)大运河的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四五千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三点四段通五河”)

(4)意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尽道隋亡

初三历史复习 第四篇_中考历史复习资料大全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炎黄尧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47603/

推荐访问: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