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题目解答 > 中国近年的发展

中国近年的发展

时间:2018-04-15   来源:题目解答   点击:

【www.gbppp.com--题目解答】

中国近年的发展 第一篇__论近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_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题目:________论近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11级_____________ ______

专业:__________电子信息工程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年 5 月 20 日

论近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自改革开放起,中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中国的经济,也在此期间得到极大的发展,即使是在全球经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仍在稳步提升,这是国人的骄傲。中国的经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经济发展 影响 未来趋向

一、近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概况

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整个中国大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同时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仅经济总量需要继续增长,更艰巨的任务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新一届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三季度GDP增长7.8%,比二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增长达到7.6%左右;物价上涨整体温和,全年涨幅在2.8%左右。总体上看,经济运行处在预期合理区间,年度目标能够如期实现。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将更有望得以实现,也必将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同时,也应看到,除了国际经济整体复苏缓慢、不可预测风险因素诸多外,中国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风险因素较多。首先,资金配置扭曲,价格上升。其次,产能过剩严重,结构调整缓慢。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545家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71%的企业认为目前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第三,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国际市场份额缩减。

二、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就GDP而言,除2008年有连续五年增长率10%以上了,相对于西方世界来说这就是天文数字。但是不能不说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其人均GDP在世界排名90,只占全球人均GDP的一半,美国的10%。而中国基尼系数为0.469(亚洲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显示中国还有很多的人处于相当贫困的状态。

1、注重点不足

中国的很多产业在世界上的出口都名列前茅,但这些大多是低端的产品,这是为什

么呢?因为我们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比如钢铁产业我国出口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我们很多精质钢铁却需要进口。我们的这种片面满足的观念决定了我们不能把企业做到最好。在全球能做到行业第一的高端企业可曾发现?宏观上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微观上经济存在着严重的后力不足。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们不仅需要在数量上做到多,更需要在质量上做到强,如此才能在世界长足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2、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更多注重记忆式教育,创新教育做的太少,在教育质量上存在严重的问题,造成我们在经济上也就主要是搞复制粘贴,而没有从根本上挖掘生产力。而传统的长辈干预习惯也就形成了大家追求稳定生活、不思进取的意识。所以中国的许多企业只是把它办起来,而并没有去改造它,让它更漂亮,更光彩。这也是我们资源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

3、贫富差距

我们贫富差距太大的社会结构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这使劳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被强烈压制,创造力被严重束缚,致使国民经济水平得不到根本的提高。贫富的巨大差距更是人们社会意识薄弱的直接原因。社会底层人民太多,造成了人们总体素质不高,没有社会贡献意识的现状。社会意识的薄弱导致市场更加混乱,假冒伪劣产品横行,自身利益成为劳动者的根本利益,这意为着以社会资源为代价,社会的稳定性也受到直接考验。是以,缩小贫富差距是我们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三、国外经济的发展形势

2014年,距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经六年。这六年,每个国家都期待经济会更好,就业机会更多,社会福利更周到。但至今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远未消除,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仍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2013年,世界经济在步履蹒跚中缓慢增长。2014年形势又将如何?2013年12月18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布了《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详细分析了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状况,预测今后两年世界经济总体上将有所好转。【中国近年的发展】

1、发达国家缓慢走出衰退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2013年的增长率仅为1.6%,远低于此前预期的2.8%。财政收紧与预算问题上的政治僵局严重妨碍了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也过于宽松。假如货币宽松政策能够平稳退出,美国经济未来两年的增长率渴望达到2.5%和3.2%。然而,美国的风险依旧,特别是关于预算的政治角力将持续数年。

西欧在2013年第二季度走出衰退,但投资依然乏力,失业率高企,2014和2015年的增长率或为1.5%和1.9%。未来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财政紧缩政策、区域内需求低迷、区域外需求增长缓慢等。对于一些国家,特别是对它们的中小企业而言,贷款形势依然严峻。当然,各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英国、德国的形势相对较好,但塞浦路斯、希腊和葡萄牙等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在2014年仍将处于衰退状态。许多来自东欧的欧盟【中国近年的发展】

新成员在2013年下半年走出衰退,2013年的增长率为0.5%,未来两年可望实现2.1%和

2.7%的增长。

据估计,日本2013年的增长率为1.9%,主要得益于一揽子扩张性经济政策,如财政刺激和央行大规模购买资产等措施。此外,固定投资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因为一些追加的预算被大量用于公共建设项目。日本政府还希望推出一揽子结构性改革计划,但效果尚不可知。同时,未来两年提高消费税率可能妨碍经济增长,2014年的增长率预期为1.5%。

至于其他发达国家,加拿大2013年的增长率为1.6%,今后两年估计分别为2.4%和

2.8%,其主要推动力是住宅建设投资。澳大利亚2013年的增长率估计为2.6%,2014年将为2.8%,但政府消费和公共投资增长将在2014年达到顶峰。新西兰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6%,2014年约为2.8%,经济的拉动因素是面向亚洲市场的出口增加。

2、多数发展中国家企稳回升

在发展中国家中,非洲的增长前景较为乐观。继2013年实现4.0%的增长后,非洲经济增速有望在2014年达到4.7%。经济增长的前景基于以下因素:全球经济和非洲商业环境改善、相对较高的商品价格、基础设施改善、与新兴国家的贸易和投资联系加强、国内需求上升、经济治理水平提高,以及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刺激。

东亚经济体在2011年和2012年经历明显的增长减速之后,在2013年稳定了经济增长。但是,该地区仍受到发达经济体需求不旺和中国主动调低增速的影响,2013年的平均增长率为6.0%,与2012年基本持平。然而,随着发达国家状况有所好转,东亚的出口逐步恢复,今后两年的增长率将达到6.1%。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阻碍,南亚经济增长毫无生机,地区大国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尤其如此,它们在2013年的增长率为3.9%。然而,随着印度国内需求逐渐恢复、伊朗结束经济衰退和外部需求好转,三国未来两年的增长率将达到4.6%和5.1%。但是,多数南亚国家很可能仍维持低于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增速。

西亚2013年的增长率为3.6%,2014年将增加到4.3%。海外委员会成员国走上稳定恢复之路,但至今不稳定,社会动荡、安全事件频发、地缘政治紧张是阻碍该地区其他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叙利亚危机在贸易、投资和旅游等多个方面影响邻国。私人投资流入减少使约旦、黎巴嫩和也门的外汇交易受挫,土耳其也将继续面临金融压力。

拉美和加勒比国家2013年增长率为2.6%,但今后两年将增加至3.6%和4.1%。在南美洲,巴西增长依然缓慢,因为外部需求疲软、国际资本外逃和货币政策收紧。未来经济增长将取决于外部需求的增强和私人消费增加。墨西哥和中美国家今后的增长将加速,因为工业品出口状况得到改善、国内需求稳定,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然而,加勒比国家的经济仍受制于外部需求不足,特别是旅游行业,加上商品价格不高,经济前景不佳,但今后两年总体上会有所改善。

在转型经济体中,独联体国家2013年的经济增速放缓,原因在于出口不畅、外部金

融市场限制、生产性投资不足、消费与商业信心低迷等。俄罗斯经济2013年上半年进一步恶化,因为工业生产能力低下和投资不足拖累了发展。俄罗斯经济表现不佳,并通过贸易、投资和支付转移等途径对其独联体邻国造成了负面影响。东南欧2013年的增长率有所提高,但仅为1-2%,仍不足以满足该地区再工业化和减少失业率的需求。总体而言,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该地区今后两年的增长率将达到2.6%和3.1%。

3、通胀温和但就业形势严峻

全球将保持较低通胀率,这部分地反映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生产不足、高失业率和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美国2013年的通胀率继续下降,今后两年仍将低于2%。欧元区的情况与此类似,但已降至不足1.0%,这引发了人们对通缩的担忧。在日本,大规模的扩张性政策旨在使经济产生通胀,以结束长达十年的通缩。由于消费价格指数增加了0.3%,日本2014年的通胀率有望实现2.0%的目标。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中,只有少数国家的通胀率高于10%。南亚、非洲的个别国家和独联体少数成员将继续面临高通胀率的风险,主要源于提高的通胀预期、快速发展的信贷、食品价格地方保护主义压力和能源短缺等结构性瓶颈。另一方面,大多数东亚经济体将继续维持一个不温不火的通胀率。 受金融危机和地区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影响,全球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失业率在多大程度上属于结构性或周期性,人们对此仍有争议,对该问题的回答因地而异。例如,美国面临的主要是周期性失业,而西班牙更多是结构性问题。在发达国家,美国的失业率继续缓慢下降,由2010年的10%降至2013年的7%。然而,这种下降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参与就业的人数减少。至2015年的某个时刻,美国失业率有望降至美联储认可的关键临界点6.5%。欧元区的失业率在2013年趋于稳定,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的12.2%。在欧元区,尽管德国的失业率为历史最低的5%左右,但希腊和西班牙的失业率高达27%,年轻人的失业率甚至为这一数字的两倍。日本的失业率相对较低,但参与就业的劳动力也持续减少。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失业率状况有些复杂,北非和西亚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极为突出,尤其是年轻人失业。东亚多数国家的失业率较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越南都不足3%。南亚缓慢增长的经济对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印度的失业率相对较低,但2012年有所恶化。其他南亚国家的就业情况多属于结构性问题。非洲的快速增长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有限。此外,不断涌入的新劳动力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在巴西和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尽管经济增长放缓,但失业率仍保持在6%或更低的水平。在俄罗斯,尽管经济增长急剧减少且独联体国家移民增加,但失业率仍维持为5-6%的历史最低水平。一些国家开始采取行动共同应对劳动力市场问题,如根据国内状况矫正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对年轻人的培训和鼓励提高生产率的创新等。这些措施将来可能有助于平衡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4、新兴经济体资金流入减少

2013年,流入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体的私人净资本出现明显下降。同时,新兴国家

中国近年的发展 第二篇_简析近年中国经济发展

简析中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自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展和蔓延的局势下,中国的经济在近几年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强大的活力;另一方面中国政府较早地对经济进行了调控,并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放在调结构、转方式、控物价、惠民生上,使经济增速适度放缓,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关键词:经济 发展 调控 改革

下面是对2009-2013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方面部分高频词汇所作的统计:

通过对近五年来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2009-2013经济工作部分进行仔细研读, 不难发现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是着力发展经济(最少出现69次最多出现75次且呈增加趋势),坚持以经济建设(最少75次最多94次)为中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30次呈稳的调整,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重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经济体制仍不够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平衡;“三农” 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货膨胀压力依然严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住房问题等仍有待解决。

下面我将就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部分的内容进行分析。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要继续抓住机

遇、促进发展。另一方面,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权衡,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左右是必要的、适宜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从一个数字“7.5%”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追求“快”转向了追求“好”,纵观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仍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然而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犹如在高速公路上疾驰的汽车,现在正在转弯,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松油门、转方向,甚至需要刹车。当然,经济转弯不会像汽车转弯那么简单,各种宏观政策的配合、协调、统一,才能在转弯的同时保持平稳。因此,适当放缓经济发展速度是很有必要的。

近一时期,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有利与不利因素并存,中国经济既面临不少机遇,也存在诸多新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但从近期看,欧元走弱、美元走强,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下行趋势,对中国控制输入型通胀是有利的。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

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今后在发达国家经济长期低迷的背景下,全球投资者将更为看好我国经济前景,世界范围中高端资源有望进行重配,届时将出现先进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新趋势,这是我国产业结构实现转型的一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外部市场的萎缩造成我国出口红利的减少,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使我国不得不扩大内需、搞创新,这是我们的新机遇。我国正面临与过去不一样的战略机遇期。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已渐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机遇也将由“内外并重”转为“以内为主”,中国已具备自身创造战略机遇的能力。长期以来,强劲的外需充当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抑制了我国一部分产能的出口,激化了当前产能过剩的矛盾。数据显示,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背景下,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持续低迷,加之国内产能结构性过剩、企业转型遭遇困境等因素,我国经济增速已连续七个季度增速放缓。我国经济发展追求的是健康持续,求快求大不是目标。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1)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

中国近年的发展 第三篇_中国近年战略规划的回顾与总结

目录

1 导言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内容重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中国战略规划产生发展的背景

2.1 城市发展中出现新条件与新问题 2.2 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的中存在不足 2.3 城市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2.3.1 我国当前城市化与大都市区化并存 2.3.2 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与规划效果不佳

2.3.3 战略规划研究已经在大都市区化背景下开始实践 2.4 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博弈 2.4.1 上级政府的集中控制 2.4.2 地方政府的发展诉求

2.4.3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与研究是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博弈的产物 3 发展演变的阶段与重要变化

3.1 第一轮战略规划编制热潮期 3.1.1 突破总体规划的限制 3.1.2 战略规划的特征 3.1.3 战略规划实践

3.2 新形势下战略规划热潮再次出现 3.2.1 战略规划的地位得到加强

3.2.2 战略规划从对抗走向协调(南京) 4 中国战略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4.1 尴尬而矛盾的地位

4.1.1 法律制度保证的缺乏导致战略规划缺乏有效控制力 4.1.2 战略规划的制度化面临着矛盾 4.2 公众参与

4.2.1 公众参与在制定方视角下分量不足 4.2.2 公众参与自我意识缺乏 4.3 规划编制缺陷

4.3.1 规划地位的争论与模糊

3 3 4 4 5 5 5 6 6 7 7 7 7 8 8 9 9 9 10 11 12 12 12 13 13 13 13 14 14 15 15 15

【中国近年的发展】

4.3.2 规划编制内容仍然具有局限性 4.3.3 科学研究与规划观点表述的平衡 5 西方的经验与借鉴

5.1 对国外战略规划的总结与概括 5.1.1 国外战略规划发展的历史 5.1.2 国外战略规划的内容特点 5.2 比较

6 对中国战略规划发展的思考

6.1 战略研究内容上咨询化倾向

6.2 战略规划研究制度上法定化倾向 6.3 战略规划编制内容发展新趋势 6.3.1 研究方法定量化内容加强 6.3.2 研究对象广泛化深入化

6.3.3 研究方法多学科,多种手段融合趋势更加明显 6.3.4 政策与战略规划的相互影响加深

15 16 17 17 17 18 19 20 20 20 21 21 22 23 23

中国近年城市战略规划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摘要】:中国战略规划在我国规划制度与发展情况背景下催生,以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的编制拉开了序幕,不断地发展,完善。到目前为止,国内战略规划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产生了重要的变化。本文对战略规划所产生的变化与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借鉴了西方的经验,对我国的战略规划发展进行思考,对战略规划的内容咨询化,制度法定化以及其发展新趋势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中国战略规划、回顾总结、发展趋势

ABSTRACT

Chinese strategic planning was born in China's planning system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With the comprehensiv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Guangzhou, comprehensiv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started,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and perfecting itself. So far, the national strategic plan has undergone two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has an important change. This paper summarize the change and existing problem on strategic planning,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West, and consid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rategic planning, including the contents of strategic planning advice, legal system and its development of new trend.

key word: Chinese strategic planning, Review and sum up, Trend of Development

1 导言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中国现阶段的战略规划实践在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制定之后开始兴盛,在一段时间内涌现了大量的优秀的战略规划,有力地推动了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近年来国内的战略规划研究与实践仍在继续,但像对于国内战略规划研究与实践的第一次高峰期而言,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新变化: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部分地区大都市区化明显;经济产业发展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战略规划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战略规划实施难度大,可能性小;缺乏法律效力;缺乏公众参与等问题,甚至在学术上都对战略规划的角色抱有争论。

在2001年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之后,国内出现了战略规划研究的热潮,国内学者在这一时期中队国内的战略规划的形成,编制,技术路线,实践都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

《中外城市战略规划编制》(王微波)比较对国内的广州,南京,杭州三大城市的战略规划编制进行了分析,并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战略规划编制进行了比较。提出中外战略规划在编制内容、成果、期限等方面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提出研究中外战略规划对中国传统总体规划改革具有多方面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盛鸣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中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主要类型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实际工作,提出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实践性思维。

《从广州到杭州:战略规划浮出水面》(王凯)通过对广州等4个重点的城市战略规划(概念规划)实践的剖析,分析了战略规划产生的宏观前景,总结了战略规划的技术路线,并认为这一新类别的规划研究促进了城市研究、规划方法的探索,为城市政府提供了更恰当的咨询方式,同时也指出了战略规划的不足,肯定了这一新类别规划的积极意义。

《试论城市发展的战略研究及战略规划的形成》(罗震东),在分析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战略研究具有快速、实效、创新、宏观的特点及对象多元化、方法的趋同化、视角全面化的发展趋势,进而提出建立制度化的战略规划的可行性及战略规划编制程序的框架设计。最后指出,战略研究不等同于战略规划。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可以视为一种规划的工作方法,而战略规划应当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技术过程、社会过程和政治过程的结合,其最终的成果则必定是基于技术和社会、经济现实的政治决策,并有制度性的保障。

在战略规划研究热潮之后,对今年来的国内战略规划实践的研究,缺乏在新形势下的对战略规划实践的总结与检讨。本文针对目前的情况,对两次战略规划热潮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比较,找出战略规划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思考。

1.2 内容重点

文章正文分为5个章节。 第一章节:阐述中国战略规划产生出现的背景,从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条件,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的不足,城市化层面出现的新阶段,以及城市发展主体——城市政府的矛盾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第二章节:对中国战略规划发展演变的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其重要的变化。 第三章节:针对现阶段中国战略规划的状况,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从法定地位,公众参与,以及编制内容上3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章节:介绍西方战略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和制度,并分析中西方战略规划的不同点。 第五章节:在基于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战略规划的发展进行思考,研究其发展趋势。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许多研究手段,总体而言分为三种:

2 中国战略规划产生发展的背景

“真正影响城市规划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通过最精炼的语言道出了城市规划发展的最核心的旋律:城市规划学科与制度的变化必然有其深层的经济,社会,政治影响因素。随着几十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不断延续,我国在大量的领域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对当时的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冲击,城市规划领域也不例外。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作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生事物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完善。以2000年广州市人民政府组织“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及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规划”为先导,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与研究迅速升温,工作扩展到了全国的许多大中城市,甚至是小城市以及城市内的局部地区。 中国城市战略规划作为一种新生的非法定规划,能迅速的为城市发展主体所接受并重视,并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形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有其政治经济以及时代特点的诉求,通过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可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动因。

2.1 城市发展中出现新条件与新问题

城市的发展是通常是连续,平缓的,但是在中国现阶段的快速发展时期以及政体机制的作用下,往往会突发式的产生一些新情况,从而对城市发展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Stiglitze)认为21世纪初影响全球的最大事件就是高科技的发展和中国的城市化。这对原有的城市和即将新建的城市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是人口、空间还是基础设施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从技术层面来看,现行的规划编制办法特别是总体规划很难预计这一发展的趋势(人口增长、用地指标),而这又是城市政府不得不认真考虑的战略问题,且不受规划期限的限制。

此外一些城市由于行政区划调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迫切的学要对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空间结构和拓展方向等重大问题加以研究、论证和确定,特别是对城市空间发展的管制需要尽快的出台明确的规划控制政策。而在这种背景下的,强制性的法定规划中,总体规划由于其自身程序上的特点,缺乏对这种情况的灵活并及时地应对,从而失去自身的效用。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与研究具有灵活,针对性强,弹性,注重策略的特点,顺应这样的需求,能够快速而具有针对性的为城市发展主体提供应对新条件、新问题的建议与对策。广州、杭州、佛山、常州等城市的发展概念规划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鉴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客观现实而提出的。

2.2 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的中存在不足

城市总体规划时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的最为重要的一环,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城市法定规划的体系中,城市总体规划为各项规划制定与执行的基础,对城市空间发展,用地性质提供最基础的依据。

图2-1 中国法定规划体系

中国近年的发展 第四篇_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年12月中共十一届

年以来,中国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实现了30年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奇

迹”。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

了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

就。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成功地

破除了传统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初

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并在进一步加以完善。中国经济发展

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新的历史时期。30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全国范围内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978

第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2008 年达到30.067 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8.3%, 尤其是1978年以后30年的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9.83%, 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2010年的数据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方面, 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三位, 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04倍。另外,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 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95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一位。

※ 图1 1952-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

※ 图2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第二、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建国初期,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小康,到2000年总体上实现小康,并逐步向全面实现小康转变。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 元,2008年达到4761元,年均增长6.7%;1978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 元,2008 年增至15781 元,年均增长7.2%。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 我国居民消费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 5和67.7下降到2007年的36.3和43.1。食物、衣着等基本消费品的消费质量提高, 式样繁多, 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量大幅增加, 电脑、汽车等高端消费品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此外, 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有了显著改善。

※ 图3 1978-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图4 1978-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图5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变动情况

※ 图6 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变动情况

第三、经济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所有制结构单一,分配绝对平均主义,城镇化水平很低,地区发展不协调。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在逐步改善中趋向合理和优化。(1)产业结构基本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一、

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2)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3)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4)分配结构实现从绝对平均主义到以按劳分配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5)城乡结构经历了以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转变。(6)区域结构实现了由低水平不协调到各具优势、协调发展的转变。

※ 图7 1952、1978和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

※ 图8 1949-2008年轻重工业产值比重

※ 图9 1949、1978、2008年城乡结构

第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建国初期,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极其薄弱,生产和生活均受到较大影响。建国以后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依然比较滞后,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经过前期工业化的积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并逐步由发展瓶颈转变为促进发展的推进器。(1)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终结了“贫油”、“缺电”历史。(3)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基本形成。(4)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初步建成。

中国经济的发展虽取得了世界的瞩目,在各个经济领域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毕竟我国的国情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中国的综合经济发展还需承受诸多的考验。回顾近年来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近年的发展】

1. 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城市化过程中乱占耕地的现象严

重, 导致城市占地扩张过快对农用耕地的破坏和侵占; 城市化改造拆迁过程中来自政府的控制软弱无力, 导致不少城市出现私搭乱建, 套取国家补偿款项的事件极为普遍。好的环境和制度可以约束坏人变成好人, 恶劣的环境和制度可以诱使好人变成坏人。因此设计好的管理制度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能源消耗严重,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

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煤炭资源开采方式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还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中国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始终是一个国家特别是依赖进口的国家关注的重点,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

3. 人均GDP 处于较低水平。如前所述, 尽管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 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居于落后位置。

中国近年的发展 第五篇_中国现在的发展情况

中国现在的发展情况

科技:

五年来,我国取得了载人航天、超级杂交稻、高性能计算机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众多突破,原始性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论文发表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前列,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明显提高,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在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方面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经济: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中国债券市场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场体系日益形成,已经形成了以银行间场外交易市场为主,场内为辅的市场交易体系;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期票据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发展成为亚洲第二大、全球第六大债券市场;市场主体不断丰富,从政府、大型国有企业拓展到外资企业,市场发行主体已涵盖各类机构;基础制度不断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各方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债券发行管理方式不断优化。 农村发展:

近几年农村面貌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农村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尽快改变城乡发展失衡局面,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制约,实现城乡之间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在推进城镇化方面,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着力提升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重点解决在城市稳定就业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在建设新农村方面,加快研究制定全国新农村建设规划,使新农村建设战略长期化,进一步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中国综合发展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具体测评了各国国力资源、经济力、政府调控力、外交力和军事力,并且考虑了各类力量比例的协调性,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及韩国10个主要国家进行了综合国力实测。国力资源由5个部分构成:科技力、人力资本、信息力各占25%的比重,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分别占12.5%的比重。经济力则由GDP(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GDP增长率综合决定。政府调控力的评分中,政府绩效占80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水平占20分。评价军事力时,考虑的方面有军费投入、核弹头数量、军队人数、武器出口占世界军火市场的比重。在外交力方面,评价的项目包括外交倡议力、有无盟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周边关系、经济军事援助力和外交独立性。

在具体的各项评价中,中国的GDP增长率无疑是最突出的,其带来的GDP总量提高也相当显著。就国力资源而言,中国列第一的是人力资本,因为中国劳动力数量稳居世界第一。与人们印象一致的还有中国外交力的总体评价有明显的提升,对政府绩效的评分,中国也表现不错,排在第三位。专家认为,这主要是看到了中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所取得的成效。

从不足方面来看,中国和发达国家最为明显的差距是在科技力上。中国的研发投入严重

不足,在GDP中占的比重仅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考察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重要指标,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公共卫生上的投入也不令人满意:中国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3.3%,稍好于印度的3.2%,而发达国家都在5%以上;中国的公共卫生投入占GDP的5.8%,稍高于韩国,而发达国家的同一比率普遍在8%以上。与此相关的一个内容是,中国的劳动力数量虽然世界最多,但劳动力素质却有待提高,中国的文盲率仅比印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36452/

推荐访问:对中国近年的发展成就 中国近年来的发展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