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教学方法 > 我的研修观课音乐

我的研修观课音乐

时间:2014-07-10   来源:教学方法   点击:

【www.gbppp.com--教学方法】

我的研修观课音乐(一):音乐课堂观察报告

《如歌的行板》音乐课堂观察报告

一、问题提出

课堂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怎样才能更好的进行课堂提问呢?这就是我这次观察的要点。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马莹张慈慈老师,执教内容是十五册音乐《如歌的行板》。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制订观察方案,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等;准备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2、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3、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

三、观察情况

我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但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

课堂现象之一: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将预设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学生们发言踊跃,对答如流,但学生却缺乏思考,只是照搬以前学过的知识。

课堂现象之二: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答出精髓。于是老师直接说出了其内容。 课堂现象之三:整堂课上,教师提了很多问题,却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师充分霸占了提问的主动权,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学生不会提问,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四、观察建议

1、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这一理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较为普遍。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应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2、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自己,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把握提问机会,在课堂实战中逐步积累经验,丰厚教学功力,学会提问,力求做到三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2)提问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几个学生;(3)教师提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作出调整。

3、对学生的反应要给予反馈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认真听取。对回答中正确的部分,有独到见解的观点,要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对于回答中的错误,要及时给以纠正。否则,正确的得不到肯定,错误的得不到纠正,学生得不到正确反馈,就可能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记忆下来。一个学生回答不完善,其他学生补充后,教师必须小结。这不仅是使答案正确和完善,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完整而系统的知识,获得对自己有益的信息。

提问走向有效——一堂小学音乐课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缘由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为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六年级的一位音乐教师,执教内容是人教版第11册音乐课《七子之歌——澳门》。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各教研组组长、音乐老师以及校长室、教导处的部分成员。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分时段分小组的观察方法。我们将进入课堂的观察人员根据时段进行分工,每二人一组,重点观察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二是采用聚焦式笔记记录方法,集中记录课堂提问;三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四是对比观察法,以观察本校教师的一堂音乐课为主,再辅以观察特级教师音乐课《七子之歌——澳门》,后者作为参照物,两相比较研究,更为客观。

【我的研修观课音乐】

三、观察引发的困惑

我们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也由此给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带来了困惑。

1.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63个问题,平均每分钟达1.6个问题之多。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也让上课老师大吃一惊。教案上只写有15个问题,为什么会化解成这么多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一。

2.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6个,占 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问题25个,占39.6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3.2%。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由此我们进行假设:去掉低效与无效问题,如果一堂课提的是36个问题,是否恰当?这是第二个困惑。

3.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并不多,共有5个,但在交流时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平均每个核心

问题要化解成8个左右。其中第二个五分钟时段原本只有一个问题,可执行教学过程中却分成了13个问题。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细小的问题来支撑一个核心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三。

请看上课老师当晚在学校博客上写下的教学日记:

上周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下周一开一节课——开课目的不详。心中总惦记着这次“空降式”的开课任务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今天这“谜团”总算是“拨开乌云见青天”——原来是进行一次关于有效的课堂提问这一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课上完后,我先回了办公室。直到下节课都快开始,杨校长终于完成了相关统计也回来了。于是自然地有了一段讨论„„

所谓真理是越辩越明,可这回那真是越讨论越迷糊了。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在是让人困惑。不说别的,就说说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主要是由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不仅串联起了整个教学过程,更是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感悟,从而完成一系列教学目标。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就都自然而然地是有效提问呢?我们且用数学中的假设推断法来论证一番吧。

教学现象之假设一: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将预设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学生们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进程稳步进行。

推断论证:每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回答,几乎不需要老师的引导、纠正,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提吗?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成了那种缺乏思维内涵的低效提问了吗?——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课堂现象之假设二: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答出精髓。于是老师便耐心地引导。终于,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答出了更加精彩的内容。 推断论证:在老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引导多元理解的过程中,无形中添加了很多个问题。这样一来,首先提问的数量就多了。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在增加,这样的课堂不就是在向“满堂问”发展了吗?那么,那些预设的问题是否本身也就存在问题呢?——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是值得商榷。

我的困惑:课堂提问,横也是问,竖也是问。课堂提问到底该怎么问?

四、观察问题解疑

笔者又随之观察了特级教师的一堂音乐课,进行了对比研究仔细分析,试图找出困惑的症结所在。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被观察教师口才一流,思维敏捷,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整堂课课堂节奏过快,平均每分钟要提1.6个问题,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思考,思维停留于浅表层次,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这样不良循环,得不偿失。

2.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

有效的提问可以串联起一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提问过于频繁,无疑会造成无效提问数量增加并影响学习效果。其实,过多的课堂提问往往会挤占其他诸如思考、练唱等有效的学习形式。比如,从折线图可看出,课上提问数量最少的是第三个时段,因为这个时段是以学生感悟为主的;而提问数量最多的是第二个时段,以师生问答为主。

3.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

这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因素:一、客观上,是由教师语言表达、知识水平、性格习惯等原因造成的。美国鲍里奇等人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因此,教学提问的模棱两可势必影响到提问的实效性。二、主观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存在偏差,致使提问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当,使得看似有效的提问成了“表面的繁荣”;有时过于分散了问题,使问题琐碎化,没有提炼出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核心问题。

4.教师过多依赖提问展开教学过程

每一个环节,教师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串联起来,这样导致有些问题完全可以不问或根本不是问题却要画蛇添足提出来,如答案在书上的问题,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以及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等。教师还是以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需要点拨评价的语言却以提问来替代。

5.无法调控生成,教师点拔功力欠火候

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时由于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此时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这一教学环节很难收到相应效果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无法自拔。这时教师采取的方法就是不断增加提问的数量以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可教师由于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致使有效问题也不有效了。

6.学生不会提问,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整堂课上,教师提了这么多问题,却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师充分霸占了提问的主动权,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可见,学生表现拘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更没有展开深入复杂的思维,因此班内也没有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没有帮助教师分解问题,最终所有问题汇集到教师一人身上。

五、观察建议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一理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理念与实践脱节,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教师,要牢牢记住:课堂上,别忘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特级教师在整堂课上就以学生活动为主,或练唱或思考或发表观点或表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2.改变方法,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虽然课堂提问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霸课堂,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

课堂时间如以声音为标志一般分为两种:一为有声时间;二为无声时间。有声时间分为师生交流时间,学生朗读时间等;无声时间分为学生思考时间、练习时间等。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辅以多种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诸如小组讨论、静思默想等。

3.研究规律,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自己,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把握提问机会,在课堂实战中逐步积累经验,丰厚教学功力,学会提问,力求做到三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2)提问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几个学生;(3)教师提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作出调整。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中有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环节,他没有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很多琐碎的问题,而是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才进行适时的点拨性的提问,通过这种暗示性的提问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4.把握教材,提高课堂问答的实效性

教师理解教材的程度对提问的有效性起着深刻的影响,提问要关注歌词的关键处,要留心歌词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确保提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特级教师深入把握歌词实质,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只有两个: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是什么使这个孩子离开了祖国妈妈?这两个问题的学习感悟多以学生交流、教师点评为主,特级老师只是在关键处提了几个提醒型的问题,在学生理解有偏颇时起到了暗示、引导的作用,整堂课的提问干净利落,富有实效。

我的研修观课音乐(二):全国音乐优质课观摩心得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优质课观摩学习心得

2014年12月8日至12月10日是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比活动的日子。很荣幸我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也非常感谢领导给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跟第六届相比我有不一样的感触,有不一样的收获。

三天的激烈赛课,深圳大学体育馆内场场座无虚席,每天我们为了找到最好的观摩位置一大清早就起床了,来自全国不同省份不同类型的21节课着实让我又过了一把瘾!每一节课都汇聚了各省市无数音乐专家的智慧,每一个教学流程甚至是精确到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无数次试教打磨出来。每节课的课型特色分明,都注重了音乐性,用审美体验贯穿着始终。听课中,场内时时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都是为台上上课的孩子们和老师精彩的表现喝彩!

这样几节课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一、《母鸡叫咯咯》

《母鸡叫咯咯》是由广东省珠海市解翔老师带来的一堂唱歌综合课,一看名字我以为是一名男教师,顿时我脑海中就在联想男教师上《母鸡叫咯咯》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呢?结果上来的是一位女教师,身穿农场工作人员一样的衣服,非常抓人眼球;其次她开场用吉他伴奏来了一首自创歌曲,立刻把全场老师的注意力全转移到她身上。课上,她紧紧的抓住了二年级小朋友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特征,用农场和魔法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抓住歌曲中的典型旋律做文章,听辨、演唱、创作,小题大做,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内容,也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在学会歌曲上,也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景表现中,在与老师的合作表现中学会歌曲。同时解老师上课非常放得开,也善于表演,最让人佩服的是她非常个性的钢琴伴奏,看得出她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并且她幽默诙谐的语言引发了在场听课老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

二、《打麦号子》

《打麦号子》是江苏省冯星星老师上的一堂歌唱课。这是一位很出色的音乐老师,演唱表演功底了得,课堂把控能力也很强,教学时充满激情,极具感染力。老师很好的抓住了劳动号子的音乐表现特点展开教学,以师领生合的方式、聆听欣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劳动号子音乐表现特点,熟悉歌曲旋律。又对比歌曲旋律的特点,找到歌曲旋律发展特点,降低了学习难度,在师生互动演唱中较快的学会了歌曲演唱。为了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课堂的后部分欣赏了号子演唱视频和老师现场演唱的不同风格的号子,效果好。整堂课老师和学生都充满热情,学生也很轻松的掌握了歌曲的重难点。

三、《赶圩归来阿哩哩》

《赶圩归来阿哩哩》是山东省济南市的王晓老师上的一节非常规的唱歌课,也是这21节课里最吸引我的一节课。这是节紧紧围绕“音乐本体”进行有效创作教学的课例。王老师声情并茂,引导贴切自然又不失风趣幽默,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巨大热忱。学生在老师情境性的引导下将歌曲进行改编演唱表现。歌曲的改编力求表现歌曲的彝族音乐风格特色和歌曲在不同

情境中的情绪特点,改变歌词、改变速度、改变节奏。歌曲改编时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加入了学生较为熟悉和喜欢的摇滚风,激发了学生的创编和表现激情。同时,改编时还特别关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热情,在师生的合作中高效完成了歌曲改编。另外,老师课堂驾驭能力和演奏演唱基本功也非常了得,在师生激情演唱中完美结束,获得观摩老师们的热烈掌声。这堂课给了我们唱歌课的不同思路,这样的创编是学生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和有益于激发学生创编热情的,是高效的。这堂课也为我们的唱歌教学和编创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成功范例,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比赛中,教师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音乐元素,重视挖掘歌(乐)曲的内涵及相关文化,将基本的音乐技能教给学生,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积极参与,形成立体式的、多层次的表现形式,从而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体验中扎实有效的进行音乐学习。

如果说21节音乐课给我们与会观摩教师带来各种思想和碰撞的话,那么,教学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则是帮助大家理清音乐教学思路,理解音乐教学本质的指路明灯。在小学组的点评环节中,评委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莫蕴慧老师进行了总体性评价,杜永寿、刘德昌、郑莉等评委分别针对唱歌课、欣赏课中出现的问题、教学资源的选择、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如:欣赏课中不注重音乐主题的演唱,欣赏要以短句为单位,而不是以每个音为单位,不要划分的过于零碎,要完整的聆听。在教学设计方面,首先要吃透教材,研究教材;要遵循音乐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规律、艺术规律;要根据音乐特点,有效地设计活动;教学设计中千万不要“过渡设计” 等等。专家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和建议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很有帮助和启发。

【我的研修观课音乐】

这次观摩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了,执教教师们优秀的音乐素养、简洁而准确的语言、科学而流畅的教学程序、精湛的技能技巧及专家语重心长的话语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唯有专心于课堂教学,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勤于思考,并带领学生,让学生投入音乐的怀抱,体会音乐的美,这应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用教师的爱打开后进学生心灵的窗户

新港镇中心小学 叶天胜

作为一个老师,要时时处处注意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部分问题学生,对这些学生该如何进行管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结合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我的研修观课音乐】【我的研修观课音乐】

一、尊重人格,真诚关爱后进生

后进生由于在思想、行为、学习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常常遭到同学歧视,普遍背着思想包袱,带有自卑心理。因此,后进生对教师抱有疑惧和逆返心理,对班集体疏远,往往怀疑老师和同学是否真诚地爱护和关心自己。这就要求教师在转化后进生是应该特别热爱他们,多方面地关心爱护他们,做到不嫌弃、不歧视、不疏远,并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帮助他们。这样,后进生才会相信教师的善意,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消除疑惧和对立情绪,乐于接近老师并接受指导,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例如,我们班上原来有一位“小霸王”。他经常迟到旷课,玩游戏机,打架闹事,并把老师的批评教育当成耳边风,甚至有时还顶撞老师。后来经了解,原来这“小霸王”的爸爸是个矿山的老板,平时只知道给他大把的钱,但是就不重视教育;偶尔查看成绩,成绩不好就拳脚相加,实是威严有余,温暖不足;班上的同学对他也有些疏远,使他在集体里抬不起头。我通过分析得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他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爱护。于是,我就从师生感情入手,充分尊重他的人格,与他做知心朋友,经常谈心,学习上耐心帮助,生活上热情关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爱心教育,他再也没有迟到旷课、玩游戏机、打架闹事、和老师顶撞的行为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0418/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