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课外知识 > 一批,调研报告

一批,调研报告

时间:2017-10-04   来源:课外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课外知识】

一批,调研报告 第一篇_调研报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第二十四届“星火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社会科学类论文

作品名称: 河南农村的发展新方向

——南士旺村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作品类别: 社会科学类论文

作品编号: HAS017

河南农村的发展新方向

——南士旺村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绪言:多年以来,中部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作为中部省份中的中坚力量,一直以农业大省闻名全国,那么在国家新农村建设这么多年的历程中,河南农村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又有哪些发展与进步?我们充满了深深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本次下乡我们选择了豫北地区安阳市西郊乡南士旺村作为调查对象,扎根农村,调研长达两周,了解了许多有关于农村发展方面的新动态和方向。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西郊乡南士旺村位于豫北重镇安阳市的西侧,是西郊乡十九个村中比较富有代表性的一个村子,全村一共有村民700余户,共计2300余人。拥有耕地1500余亩,地少人多,耕地紧张。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作物一年两熟,亩产平均1000斤左右。另外还有蔬菜、水果等种植。农业种类较为全面。全村发展以农业为主,工厂稀少。村民除了种地以外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

南士旺村紧挨南水北调工程,所以我们第一天的工作首先去南水北调进行调研,我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雄伟壮观,并且从村民口中了解到了南水北调工程对当地发展的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至首都北京,途径农业大省河南,经过国家协调,南水北调工程所调的水资源会分配一部分留给当地城镇,这对农业发展继续用水的河南来说真的是非常有用。而南士旺村因为紧挨南水北调工程,所以在之后的发展中也因此受其影响,例如南水北调工程为了保证水质,所以要求沿线三百米内不准建设工厂,所以南士旺村计划将紧挨南水北调工程的几百亩土地用于发展生态农业。由此可见国家大型工程对一个村子发展的关键性影响。

在为期两周的活动中,我们参加了各项农业生产活动,在农田、果园、菜地、大棚、蜂场、鱼塘等各处调查研究,发现在农业发展方向,由于单纯依靠种植粮食,收入微薄,所以很多村民开始转向有较高附加值的其他农业方面,如种植果树,种蔬菜、养殖鱼或蜜蜂等。在这种转变中我们发现农业层次开始变得多样起来,农业活动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附加值不断提升,村民的收入也在逐步提高。

在参与农业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两个关键词:科技和绿色。首先,无论是哪种农业形式都越来越重视科技的作用,例如我们参观的大棚养殖香菇,在该大棚的农户要经常请教农业技术员,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大棚养殖本来就是一件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农业活动,比如香菇生产的温度、湿度等等,都需要时刻小心,一不留神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在鱼塘的劳动过程中,我们看到在养殖鱼类的过程中养殖户们更加重视绿色,比如鱼的饲料主要以青草为主,天然无公害。所以鱼的出售价格相对就会高很多。除此之外,在种植方面,果园和菜地的科技主要在于选种方面,品种对于种植的影响是巨大的。选择一个品种要考虑到该品种的抗病性、产量等方面,这些都包含着科技的身影。

除了看到了当地农业的特点以外,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尽管当地农业发展较好,但是毕竟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的困局依然存在,农业发展的空间也实在有限。其次,当地的产业链还是处于低端,收入并没有达到预期水平,农民增收发展较慢。最后,当地农业生产方式还是比较粗狂,农田灌溉方式还是以大水漫灌为主,所以生产效率较低。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觉得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这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帮助当地能够解决问题,走上共同富裕发展之路。上述的三个问题其实是相通的,所以在解决方式上也有相同之处,为了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应该努力发展集约型农业,将农田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发展科技含量更高的,生产方式更加先进的农业。然后发展产业链延伸,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或者发展以鱼塘果园为核心的农业休闲旅游的服务业。这样都能很还好的增加农民的收入。这些是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的建议,或许有很多缺陷,但是我们仍然希望贡献我们的一些努力。而在后面的与村支书的座谈中我们也提出了我们的建议。通过亲身实践,我们避免了手高眼低,好高骛远的毛病,踏踏实实地了解了当地农村的各方面信息,所以汇集起来的信息比较真实客观。

在我们暑期实践的最后几天我们打算就“新农村建设”这个话题和村长展开一系列的对话,而从村长那里我们了解到了现在的安阳市针对农村建设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那就是——“新城市建设”,所谓“新城市建设”就是将农村改造为城市,其基本思路是西郊乡十九个村子将合并为两个社区,由政府和村民共同出资建设社区,这样大片平房就被改造为楼房,土地利用面积将会大大增加,而因改造而增加的土地将会用于出租给招商来的企业建设厂房,开发商每年向村子支付租金,每位村民都成为股东,会根据土地多少而分红。而原来的农田也将集中起来统一使用,比如建设大型的农场,利用机械化和高科技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而村民除了收取租金外还可以进入农场当工人或者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通过对这种方式的农村建设方式的研究我们发现“新城市建设”的模式恰好解决了我们

上述提出的当地农村发展的三点困局。但是我们对这种模式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例如这样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所需要的资金是否能够筹集到位?在协调改造过程中的拆迁问题时是否会出现矛盾?如何解决?村长对我们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答,我们对这项工作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项工程不是一时意气,而是经过了大量的论证和调研而做出的,所以准备工作非常充分,安阳市政府和殷都区政府共同制定了非常严密的时间路线图,每项工作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第二点就是为了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当地政府要求各村村委村干部要积极和村民进行沟通,让群众能够深刻理解此项工程的意义所在,只有群众理解了政策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他们才会积极地支持和配合,工作的开展自然也就会顺利很多。所以做好群众工作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通过这么些日子的下乡实践,我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了解到了农民生活的不易,更看到了农村发展的落后,中国政府在1999年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这一农村建设的指导性口号,时光如梭,转瞬间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时间了,在这期间,中国建设了华西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的标杆,这些农村卫生、文化、科技都不输于北京、上海那些大都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可以说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多大改观,可是,究其原因我们并不十分清楚,但这次的村长访谈给我们了很多启示,使我们明白“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南士旺村村长十分支持我们这次暑期实践活动,对待我们十分热情,还开玩笑说,要我们留在村里当村官。我们实践队一行与村长在村长办公室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在村长叔叔的点拨和讲解中,我们领悟了很多道理,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如今政府在各方面条件都逐渐成熟的条件下,开始进行更为深入的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城乡一体化是必经之路,将如今的农村进行合并与改造,空余足够的土地,以进行新型农业和低污染的工业。另外,现在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多,这些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给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理念,促进了农村的文化、科技发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仅应该仰望星空,还应该脚踏实地,暑期社会实践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唯美的象牙塔固然是学习的圣地,但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的技能,大家不是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新知青”暑期实践队的各位成员对农村基层工作深入了解了更多,以前我们对农村的印象都来自于新闻电视或者是杂志书籍,但是此次不一样,我们真正地走入了农村,与农民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段时间的实践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懂的事情,也深刻理解了“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实践是认知的唯一途径,只有真正去做了才会发现其中的问题。最后,我们要感谢很多人,感谢南士旺村的所有村民,感谢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感谢学校给予的支持。这次实践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一批,调研报告 第二篇_调研报告的写法和结构举例

1.调研报告的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一批,调研报告】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 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2.调研报告的正文。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调研报告——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调研报告——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调研报告——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

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说明有待今后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写调研报告时,要注意克服四种问题:一是观点与材料脱节;二是材料不充分,不能说明观点;三是堆砌材料,没有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缺乏分析与研究;四是表述不当。写作调研报告,应尽量避免枯燥无味的语言,力争写得通俗、朴实、生动。  调研报告的基本格式及写法 

调研报告的四大特点

为探索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效益,结合我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际,通过调研了解到近年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能够以能力建设为主线,贴近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贴近第一要务、贴近学员的需求,并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立足当前、事关长远的基础工程来抓,逐步形成了社会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教育培训模式。通过教育培训,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落实我县提出的"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战略目标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但在调研中也感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干部工学矛盾日益突出。县乡机构改革后,各单位领导和人员职数较少,再加上山区稳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干部参加培训的工学矛盾更加突出。 二是师资十分匮乏。目前培训干部主要依靠县委党校,而党校师资力量单薄,举办诸如干部迫切需要的"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基础设施和旅游带动"知识等专题培训难以胜任。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因本地缺师资,授课质量不高,专业技术人员普遍缺乏参与的热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因师资匮乏难以举办。

三是培训经费难以保障。一方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出现多头,培训资源没有有效整合,造成资金浪费。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主管部门与人事部门之间存在着多头培训,又各有上级部门的文件依据,有的干部一年中参加同一类别的重复培训,浪费了有限的经费。不少行业部门都成立了培训中心,根本没有师资力量,实际上就是机关招待,以获取部门利益,浪费了培训资源。

四是干部培训的目的与个人参训动机接轨不够。大多数干部简单地把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理解为培训与提拔相结合,而没有全面认识和理解教育培训与干部成长、促进工作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提拔是使用,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也是使用。一些干部特别是中青年干部,经过培训后而没有得到提拔,就片面地认为没有落实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进而导致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不扎实,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 五是培训基地建设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由于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机制比较单一,培训基础设施及教学设备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加上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基本上都是“官办”的,办学质量的优劣、培训质量的高低与其自身的生存状态无关,缺乏应有的“市场意识”和“服务观念”。此外,现在干部的文化层次也越来越高,他们对授课老师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六是教育培训与能力提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普遍存在培训内容相对滞后,缺乏实效性,干部教育培训基本上还是“计划式作业”和传统的“填鸭式”单向灌输授课模式。想让干部什么时候培训就什么时候培训,想培训什么就培训什么,

受训干部基本上没有主动权和发言权,更谈不上教学互动了。“上下一般粗,左右一般齐”、“一个方子吃药”,培训形式和方法长期单一,缺乏新的教学手段。 针对以上的矛盾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更新观念,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实现"两个转变"

干部是带着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具备一定的自我知识体系进入培训课堂的,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是一种经验学习模式。他们接受培训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培训解决他们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解决目前培训中"学用脱节"的问题,培训教师在培训理念上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告知真理"向"发现真理"转变。要注重从学员的工作生活实际事例去归纳总结提炼出规律性东西,开发学员经验智慧,加强学员之间的交流以及教师对经验的提升,从而在培训中对干部进行思维方式的启迪,增强"发现真理"的自觉性。二是在培训方式上要实现从单向传授为主向双向互动交流为主转变。干部培训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其知识主要是被发现的而不是传授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授课方式要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教师学员双向互动交流为主,从课堂讲授转向学员自主性学习,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员为中心,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信息互补,经验共享,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组班方式上要针对工作实际,把不同层次的干部分层次分类别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板块进行集中培训,如各单位股级干部及一般干部各组成一个板块学习。同时要运用"交流"、"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做到"研讨、课堂、考察、实践、调查报告"五个培训环节,让学员在轻松愉快的培训环境中总结经验,发现知识,开发潜能,提高素质。

(二)整合资源,建立开放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培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必须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围绕降低培训成本和增强培训效果两个目的,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的培训办法,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整合县内外各种有效资源,以克服县内资金、师资、设施等相对不足,建立开放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一是要加强党校及行政干部学校建设,发挥好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作用。上级党委要整合培训资源,建议严格培训资格认证,撤消行业部门的培训中心,加大投入,把县委党校、行政干部学校建设成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从源头上避免多头培训,节约经费。同时,县委党校、行政干部学校可以聘请校外、县外或者市外的专家学者来讲课,引进师资,以及建设远程教育网,运用现代教育培训手段,把党校、行政学校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和咨询三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二是要利用高等院校加强干部的专业技能培训。高等院校具有师资优势和教育培训的阵地优势,因此,上级党组织要加大高等院校与区县联姻的力度,把一些农科院所作为区县干部培训专业知识的基地,开设一些专业性强的培训班,以改善干部的专业知识结构。三是借助来县专家培训干部。要以县内外重大项目为载体,聘请县外专家学者为顾问,让他们在项目建设中边干边培训一批年轻干部。聘请他们举办节假日专题培训班,培训一批业务骨干,从而使实施项目成为培训干部的又一个重要渠道。

一批,调研报告 第三篇_调研报告

浅谈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以历史文化名村郏县临沣寨为例 摘要:形成于历史年代,聚落环境、街巷风貌、民居建筑、历史文脉和传统氛围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休闲资源,既有旅游审美、乡村休闲和异质文化体验的景观价值,也有民俗文化、民居建筑、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科研价值。笔者以历史文化名村郏县临沣寨为例,于2010年7月6日—18日通过对其实地考察、调研,分析了古村落的选址、空间格局、文化特色,探讨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合理的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并将其合理旅游开发。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临沣寨

引言

近年来,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日益为旅游者所青睐,成为都市人节假日旅游休闲的重要选择。那些旅游开发较早,街巷风貌、民居建筑、历史文脉和传统氛围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落,节假日里游人摩肩接踵。一批后续跟进的古村镇也纷纷加大开发和宣传力度,力图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古村镇的旅游价值已为人们所认知,但部分古村镇的开发也明显存在着盲目开发、过度开发、产品单调、项目同构等问题,同时在村民、村集体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旅游开发企业间也产生了各种理念冲突和利益冲突,严重影响了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开发。为深入探讨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科学、有序、可持续开发的有效路径,笔者在网上收集了皖南宏村、苏南周庄、浙南苍坡村、湘北张谷英村等十几个旅游开发较早的著名古村镇,同时,借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实地调研了临沣寨这个开发刚刚起步的古村落。就目前而言,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原生态型开发、次生态型开发、博物馆式开发、文化移植型开发等多种表现形态,有政府主导型、项目公司型、经营权出让型、村民自发型等多种开发模式。开发起步较晚的古村落,有必要在汲取已有古村落开发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特点和本村落的资源特性,科学制定旅游开发的概念性规划,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综合开发模式,让旅游观光、乡村休闲和文化体验者能在古村落获得充分的消费满足,从而实现村落遗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双赢。在此,拟就我国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旅游开发等问题略作探讨,同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对古村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谈些粗浅的理解和看法。

1.调查区概况

临沣寨位于平顶山市,郏县东南13 公里的堂街镇,北纬33.53,东京113.18。东临紫云山,北临汝河,西临石河,古寨恰位于两河交汇处的平坦处,是中原地区代表性的古村落。它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 , 属于河南典型的封建寨堡式村落,距今已有143年的历史了。其选址讲究,环境优美,村内具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当地传统文化独特,体现了河南风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村落的传统特色景观主要有姓氏聚居文化、盐商文化、村落结构、寨墙、民居等组成,具有鲜明的历史空间序列。古老的村寨布局严谨,以“汝河南岸第一府”之称朱镇府为代表的明、清古建筑群至今保留完整。整个村落被一条浅红色条石砌筑的寨墙紧紧围着,故当地人又称临沣寨叫“红石寨”或“红石古寨”。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在考察后赞不绝口,称其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2005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总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参见郑东军、吕军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临沣寨探微》,《中原文物》, 2006年第5期) 。

2.临沣寨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通过对临沣寨的为期十二天的实地考察、调研,笔者发现并总结临沣寨目前在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1保护力量薄弱

郏县文物管理所,负责全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定编制2人,现有人员5人,负责临沣寨文物、博物工作。执法队伍力量薄弱,管理手段落后也是保护中存在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1.2保护经费缺乏

郏县财政仅是保障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的支出。每年有限的省级专项保护经费用在县级以上的文保单位保护维修上,亦是负重运行,在对古民居保护这块经费投入上心有余力不足。

当前正在开发临沣寨相当艰巨,资金有限,工作进展缓慢。公益设施类古建筑保护更是不容乐观,民间自筹资金有限,专项保护经费严重不足,当地村组、群众普遍存在着一种等要靠的心理,大量的古祠堂已漏烂严重,主体构架维修木构件缺乏。

2.1.3古民居及其构件倒卖现象时有发生

随着古民居保护利用价值的增高,不少文物贩子窥探其经济价值,少数群众受经济利益诱惑,私自拆建,买卖古民居及其构件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受生活压力所迫,相当一部分古民居的可拆卸木雕构件,被低价出卖给文物贩子,给今后的维修恢复工作带来困难。

2.1.4古民居的居住环境限制

古民居的居住环境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理念,采光不好,阴暗潮湿等,大部分古民居的“三雕”构件,在文革期间被毁坏严重。木雕构件人物脸像普遍被砍受损,门楼上的砖雕保存完整的也较少。部分古民居墙体开裂、漏烂严重,有的已成危房,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古民居无人居住,管理,有的仅是住着一两个老人,子女均另建新房,也有因家庭暂时经济困难,一家人仍挤住在内,还有兄弟多人继承无人管理的等等。

2.1.5现代楼房对整体风貌造成的硬伤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往往就是那么几幢至十来幢的现代楼房破坏了整个村落的建筑风貌,有些古村落虽然60-80年代新建的房子居多,但建筑形式上仍沿袭传统的建筑特色,现代楼房的建设在农村里仍处于一种建设热潮中,且缺乏整体规划,布局混乱,夹杂在村落中,大煞风景,破坏了古村落原有风貌,这是一个致命的硬伤,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1.6古民居的消防安全亟待重视

古民居构架主要以木构件为主,农村的生产生活,大部分采用的仍是烧柴做饭,碳木取暖,容易酿成火灾,大量的古建筑缺乏消防安全设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消防隐患。

2.1.7农民的自身保护意识淡薄

群众自身的保护意识不强,只看到近期利益,不愿意花钱去进行维修。部分群众自身经济乏力,亦无力进行维修。在不具备开发旅游前景的古村落,更多古民居面临的命运将是自然损毁和人为拆卖。

2.2利用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临沣寨开发旅游的状况仍处在初级阶段,未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祁门虽靠近平顶山旅游风景区,但旅游业发展缓慢。

①是旅游业发展滞后,属于小打小闹型,没能形成系列特色,发展前景不看好,投资商不敢投资。

②是缺乏资源整合规划,发展思路没有理清。宣传力度不够,无人知晓,游客人数稀少,投入不能产出。

③是资源优势缺乏,缺乏竞争优势,吸引不了游客。

2.3保护与利用存在的其他问题

我们也注意到,临沣寨古村落整体风貌和民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在发展旅游方面其优势和潜力非常明显,但面临的困难也很大。其主要原因就是仅靠当地镇村组上力量太薄弱,尚未得到市、区和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临沣寨有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均于此拍摄完成,这些对发展旅游都是非常有利的,但真正要利用起来,发挥其有利优势,还要靠市场化的运作。

2.4 临沣寨的保护

临沣寨的综合价值是其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古村落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保护规划、保护条例的制定以及保护规划和保护条例的实施与执行。临沣寨的保护同样应由有关专家学者、主管政府部门、村委会的共同合作和村民参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和保护条例并严格贯彻实施。笔者针对临沣寨在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保护原则:【一批,调研报告】

2.4.1整体保护

临沣寨的保护规划要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护临沣寨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对临沣寨的生态环境、村落景观、民居建筑、历史人文及民俗文化进行调查分析,实行分区、分等级的保护的方案。从宏观入手做好古村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按照整体保护、重点突出;保护为先,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维修及复建具有典型价值的民居和红石寨墙,修复红石条古街道、关帝庙、酒馆院、京货铺、局子(治安室) 、朱氏祠堂、茶亭及义塾等建筑,复原古寨原貌。

2.4.2特色保护

保护临沣寨的特色信息。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突出特色保护。临沣寨的特色突出在民居的建筑材料样式和装饰,村落街道的形制和走向,古寨墙的形制和功能。在保护民居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不应放弃保护民风、民情、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于保护了它的历史文化的原真性。最终决定一座古镇(古村)的个性或唯一性的,其实不一定是其古寨民居等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它所固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临沣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从资料的收集、整理、记录、建档、展示和利用等方面出发形成一整套

科学的管理章程。

2.4.3依法保护

临沣寨的保护不是某个群体的主观保护,在保护中要杜绝地方主义、利益纠葛、长官意志和不现实的理想保护。要实现保护的客观化,有效地保护古村落,不仅要编制科学可行的保护规划,还要制定符合保护实际的保护条例。使古村落的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保障保护规划的贯彻实施。

2.4.4发展性保护

古村落是农村社会发展和村民居住生活的载体,它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保护古村落建筑及其环境的同时,应当改善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使之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发展的观念为指导,对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风貌及现实生活进行动态性保护。因此临沣寨的保护应坚持发展的原则,保护古村落,保护传承人,让居民在古村落的空间里持续生活发展。

临沣寨的旅游开发

3.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和对策

3.1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临沣寨存在与中国大多数历史文化古村落一样的问题:建筑年代久远失修,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混乱,生活环境低劣等. 除此之外,临沣寨从明清到今天的几百年中,随时代的变迁走过了它的兴盛和没落,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该寨现存的人居环境也面临着其种种矛盾.先人苦心经营的人居环境已被人与自然的激烈冲突所代替.具体阐述如下:

3.1.1思想认识问题

无论是临沣寨居民,还是政府,均存在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开发乡村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的分析与认识,对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不够、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二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致使忽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趋向。三是认为旅游应是风景名胜区与大都市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未能认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三个认识误区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3.1.2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

一批,调研报告 第四篇_调研报告

关于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二七区妇联组织

作用的研究调研报告

为更好的发挥妇联在我区城市管理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配合相关部门做好2011年城市管理规划工作,二七区妇联针对关于在城市管理中应发挥的群团组织作用的研究进行调研并形成以下工作报告,具体内容如下:【一批,调研报告】

一、加强理论研究,增强工作指导性

加强对妇女工作的理论研究。围绕新形势下制约妇女儿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和妇联组织自身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研究,加强对妇联工作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的研究和探讨,探索和把握妇女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工作指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妇女群众能动性,扎实推进妇联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在服务大局、服务妇女儿童事业中建功立业。

二、统筹推进全区妇女发展,为广大妇女就业创业搭建平台

大力推动“巾帼建功”活动。开展结对帮扶和城区间对接活动,扩大“巾帼建功”活动的覆盖面,发挥妇女手工编织、家政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激励广大妇女自主创业,投身创新实践,为加快二七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三、深化维权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搞好妇女儿童两个发展规划的终期监测评估。为了进一步更好地发挥二七区妇联职能作用,协调职能部门着力推动女干部比例、女性就业、妇儿健康等难点指标的落实,确保各项指标如期达标。

全面落实二七区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两癌筛查和妇科疾病定期检查等工作,确保妇幼保健项目的落实工作。

继续加大贫困单亲母亲、困难学童的帮扶救助力度,及时提供有效服务。继续呼吁社会各界为困难学生、贫困母亲奉献爱心。全面推进女性安康保障计划的实施,引导符合条件妇女自愿参加投保,为她们生活解除后顾之忧。

积极配合司法等部门搞好6.26禁毒日、12.4法制宣传日、“三八维权周”等宣传咨询活动和法律法规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四、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和谐二七建设

认真搞好“三八”节100周年大庆活动,突出我区妇女工作的发展进程和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先进人物和集体。大力表彰一批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文明家庭,弘扬正气树新风,努力营造学先进、比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深入开展“孝敬长辈、创建和谐家庭”系列活动。以感恩母爱、孝敬长辈为基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孝心促大爱,激发人们爱人、爱家、爱岗、到爱二七、爱党、爱国的大爱情怀,为创建郑州市文明城市目标的实现,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努力做好受受害妇女儿童的救助工作,以家庭的平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搞好平安家庭的评选表彰工作。

五、加强妇联组织建设,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进一步加强机关内部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要求每位机关干部做到为人坦诚谦和,待人真诚热情,办事率真稳妥,工作务实创新,增强工作自觉性和主动性,着力提高服务妇女群众工作的本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创造良好的机关工作环境,建立文明、高效、和谐的服务型机关。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党建”的原则,紧跟党建,主动作为,不断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做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特别是加大在“两新”组织中创建妇女组织的工作力度,凝聚各界力量,把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广大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和谐二七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更好地发挥“半边天”作用。

加强教育培训。继续发挥“二七区和谐家庭建设培训学校”的作用,每月举办一期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使妇女干部开阔思路,提高素质与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升工作质量。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二七区妇联希望将文明、健康、和谐的新风尚宣传到各家各户,呼吁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市民从我做起,为我市城市管理发展规划献策献力,让我们人人动手,摒弃陋习,走向文明,自觉维护城市形象,让街道环境更加规范有序、文明和谐。

一批,调研报告 第五篇_2016调研报告格式范文

第1篇:农业执法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一、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目前,由农业部门执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已达38部,执法职能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农业安全生产等6个方面。总的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法制建设成就显著,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一是农业执法由分散走向综合,农业执法日趋规范,农业执法地位和执法形象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9个市(地)、1762个县(市)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共成立了10个省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204个市(地)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1916个县(市)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植物检疫、动物防疫、渔政渔港监督等法律法规授权的专业执法队伍也得到了规范和发展。

二是农业部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已全部纳入综合办公,很多地方的农业部门也相继开展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大方便了申请人,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为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农业行政审批行为,农业部在中央国家机关中率先设立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厅,将原分散在各司局受理的行政许可事项,纳入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厅统一受理,统一回复,实现了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每一项行政许可项目都明确了审批内容、法律依据、办事条件、办理程序、承诺时限和收费标准。

三是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了部、省、县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截至XX年底,已建成国家级(部级)质检中心323个,省、地、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1780个,检测范围涵盖产地环境、投入品质量、农产品等各个环节,检测技术人员达1.96万名,检测能力大幅提高。

二、当前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相比,农业执法体系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不适应。

1、思想观念不适应。一是有的单位或个人对农业执法在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有的单位或个人缺乏责任意识,存在“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重检测,轻查处”等倾向。三是有的单位或个人缺乏协作配合意识,沟通协调的主动性不强,办法不多,工作不到位,难以充分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四是有的单位或个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不善于在现有法律中寻找工作的依据和手段。

2、体制机制不适应。一是农业执法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事后监管和检验检测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还有很多地方尚未实行综合执法,多头执法、队伍分散、力量薄弱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检测技术和设施装备落后,检测能力和水平与农业部门日益繁重的农业执法任务不相适应。二是执法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各地在事后监管中往往各自为战,一些行政许可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具体,影响了对违法行为的及时认定和查处。

3、人员素质不适应。一是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现有农业执法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多,法律人才少,低学历人员多,高学历人员少,难以胜任日益繁重的执法工作。二是政治素质有待加强。一些农业执法人员碍于情面不愿执法,或者怕得罪人不敢执法,削弱了农业执法的权威。

4、保障能力不适应。一是科技支撑薄弱,较强能力、较高水平的农业科研机构数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修订滞后。二是执法经费不足,很多地方执法经费难以保障,有的甚至连人员工资都无法保证,“以罚养罚”、“收费养人”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三是农业执法装备陈旧、匮乏,很多地方缺乏交通工具、取证设备等必要的执法装备,执行重大任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此外,农业执法没有统一着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执法的形象和权威。

三、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的思路

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农业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尽快完善农业执法体制,努力创新农业执法机制,大力提升农业执法能力,不断强化农业执法保障,切实履行农业部门法定职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健全农业执法体系。以事后监管、行政审批、检验检测为重点,加快形成机构合理、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执法体系:一是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构建以综合执法机构为主干、与法律法规授权机构执法相结合的事后监管体系。二是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构建以“一站式”综合办公为基础的行政审批体系。三是加强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构建以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为骨干的检验检测体系。

2、完善农业执法体制。加快改革步伐,整合执法资源,全面提高执法效能。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力争3年内,在全国农业县(市、区)全部实行综合执法,实现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执法文书统一规范,为农业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大力推进行政审批综合办公,统筹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快推进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执法的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公信力。

3、创新农业执法机制。建立农业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执法协调会商机制,建立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农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机制,建立农业执法中的检打联动机制,建立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和执法考核评议机制,进一步推动执法机制创新。

4、提高农业执法能力。通过强化农业干部法制培训、加大农业执法投入等措施,加强执法人员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建设一支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农业执法队伍,全面提高农业执法能力。

5、强化农业执法保障。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执法的领导,把执法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来抓。完善农业法律法规,加快法律法规的制修订进程,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不断增强配套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大农村普法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农民和其他管理相对人的法律意识,为农业执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2篇:党建调研报告

为切实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根据区委组织部的工作部署,结合办事处实际,我们组织人员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环办事处辖10个社区、3个小区管委会,社区工作人员84人,其中社区书记主任20人,占社区工作者队伍的23.8%;从学历结构看,本科学历的19人,占22.6%,专科学历的30人,占35.7%,中专及以下学历的35人,占41.7%;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55人,占65.5%,平均年龄34岁。街道党委下设10个社区党总支、14个党支部,其中街道机关支部1个、社区支部10个、小区支部3个,共有直管党员1032名。

二、主要做法

根据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我们加大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力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强化教育管理,精心打造一流的班子和干部队伍

按照区委提出的“建一流的街道社区、带一流的干部队伍、创一流的工作业绩”要求,我们始终把打造一流的社区班子和干部队伍作为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突出抓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结构。根据干部梯次发展的要求,街道党委组织进行了社区党支部补选工作,把5名政治素质高、年富力强的工作人员调配到社区班子、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选拔了一批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班子的战斗力,优化了干部队伍知识、年龄结构。与2002年相比,平均年龄下降了8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例提高了15%。在支持佳苑世纪城重点项目建设中,赵西社区党总支新班子成员团结一心、通力合作,积极协助拆迁组开展工作,仅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拆迁任务,得到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加强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我们将社区干部培训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之中,每年分期、分批对社区干部轮训一遍。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组织社区干部参加党校举办的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的专题培训班学习。几年来,我们积极参加市、区组织到华东五市、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81034/

推荐访问:一年级调研报告 两学一做调研报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