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教学方法 > 校本研修要落在实处,一定要重视“知行合一”;要特别关注教师的情感需要与体验。

校本研修要落在实处,一定要重视“知行合一”;要特别关注教师的情感需要与体验。

时间:2016-11-18   来源:教学方法   点击:

【www.gbppp.com--教学方法】

校本研修要落在实处,一定要重视“知行合一”;要特别关注教师的情感需要与体验。(一):了解校本研修 确定研修主题

了解校本研修 确定研修主题

一、中小学为什么要开展校本研修?

自20 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中小学教育走过了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教材改革之路,一波三折之后,终于发觉: 提高教师的“真功夫”才是解决课程教学问题的关键。教师学习是一种问题驱动的学习,教师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往往总是先从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最终又回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策略上来。校本研修的出发点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认知特征和情感需求,十分重视教师“知行合一”的认知方式。推进校本研修活动对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发现教研组研讨氛围越来越淡,大多流于形式,与真正意义的“教学研究”渐行渐远,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作用不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基教司和上海市教委于2003 年12 月在上海召开“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第一届项目工作会”,此后,这项工作在全国陆续展开,各地积极探索,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分析众多成果我们发现,作为校本研修的四个重要方面即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校本管理分开进行,缺乏研、修一体化的整合,教师专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境。推进教学改革,问题在课堂,关键在教师。要将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要使理想的课程成为现实的课程,关健是要在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基础上提高教师教学革新和课程建设能力,“使自己成为教材的生产者和主人”,这就需要丰富“校本研修”的内涵,拓展教师立足本校、区域推动“校本研修”活动目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实践参考。

二、什么是校本研修?

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中,意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意指从学校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

所展开的各种研究,所涉及的各门课程等,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充分地被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

研修。《辞源》上说,研,学习、遵循;著作、撰写。修,磨、碾;研究、探讨。针对学校教育工作而言,是想通过学校管理者、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教师的研究,提高教师教育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熟练应用已有的知识,服务于教育教学,又在教学和管理中提高自已,不断更新自已,逐渐构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校本研修是作为从校本培训演化而来的校本研修一词,在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语言体系中正在逐渐取代“校本培训”,成为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师专业化培训学习的一种趋势。与“校本培训”相比,“研修”是“研究”与“进修”两个词的合成词,表达了教师的研究和进修的意思。它的突出特点是转变了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角色地位,强调中小学教师是活动的主题,是话语主体,改变“失语”状态。由“受训者”转变为“研修者”,由我讲你听、你记向对话、交流、碰撞和分享转变,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更多地来源于教师的自主需求,而并非学校强制性开展的一些培训活动,其过程充满教师的探究热情和生命活力,教师置身于“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的良好成长环境之中,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机会更多。研修同时还包含学校内同伴的互助、集体的智慧,以及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那么,校本研修是不是一定就是在同一学校里呢?不一定,这太狭隘,应该是就学校而论,只要是学校里那怕是校际间交流研修也是为了学校也可理解为校本研修。

三、校本研修的概念辨析

(一)内涵与基本特征

三句话揭示“校本研修”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1、“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

这是“校本研修”的根本目的。“校本研修”目的:是以促进学校、教师的发展为目的,实实在在、一点点、一步步、看得见的发展。表现在“改进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

2、“基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

这是“校本研修”的基本问题。“校本研修”问题:是学校、教师实际中发现、思考、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由专家批示的问题,甚至是看起来很小、别人以为很肤浅,但必须研究与解决的问题。表现在“学主体,学校研修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要有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

3、“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发展”

这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对策。“校本研修”对策:“在学校(以在学校为主),由教师(以教师为主),有组织、有针对性“(包括学习、培训、进修)”与教育研究“(包括学科教研、教育科研)”统一的工作,从目的、内容、形式、活动到管理等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研与修”一体化,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化“以学校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师教育”。简单说“学校和教师的问题,主要由学校和教师通过‘研修’来解决”。

(二)三大要素

1、教师个人:自我反思(实践反思)

即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及结果的审视和分析过程。它是建立于教学经验基础上的,是校本研修活动的起点,是承担“校本研修的个人责任”的具体落实,教师只有在回顾基础上提出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2、教师小组:同伴互助(共同发展)

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的基本形式,它是建立在教师之间的合作基础之上,力求通过合作互动,同伴之间相互影响,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

3、教育专家:专业引领(专业提升)

校本研修的实质是理念和实践的结合,校本研修虽然基于学校,对学校问题进行研究,提升,需要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学术支持。

(三)关于校本研修与校本教研

前几年对校本教研谈得比较多,什么是校本教研呢?校本教研,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为了改进学校

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校本研修不仅仅包括了校本教研,还包括了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校本研修的外延比校本教研的外延更宽,包括得内容更丰富。

四、校本研修的实践模式

教师专业有其自然成长的规律,通过组织开展高质量的校本研修活动可加速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始终不渝地保持教学技能与教学知识的和谐发展,不断注意明确的知识(理论知识) 与缄默的知识(实践知识) 两者的互动与转化。为此,设计五种校本研修的实践模式:

(一)规划职业生涯,明确专业成长轨迹。在区域层面引领教师成长规划的意识;在学校层面实施教师发展规划;在教师自我层面设计具体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拟订具体规划书,设计行动方案。

(二)引领学习反思,走学者型成长之路。不断激活教师自主学习与主动反思的内在需求,促使他们积极去获取新的文化、教育教学前沿理念。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发挥团队促进功能。以骨干教师研修班为载体,共同学习提高; 坚持以校为本,倡导团队学习; 借助网络,自发组织非正式学习共同体。

(四)基于小课题研究,提升个人的研究素养。课题的选题坚持来源于教师一线的教学实践,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方向与内容。重视研究的“实用性”与“现实问题”真正解决的有效性,坚持以行动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逐步培养教师独立做课题的能力。

(五)构建和谐人际圈,发挥人际的影响功能。通过多种方式,为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了解,促进友谊搭建多元化平台,在区域范围内引领教师正确的人际关系与工作环境。

校本研修要落在实处,一定要重视“知行合一”;要特别关注教师的情感需要与体验。(二):学校校本研修心得

校本教研体会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学会创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缺乏专业指导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仅靠专家的指导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大规模送教师外出学习也不现实。因此,学校必须探索出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模式尤为重要。

一、基本工作达成度概述 (一)领导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

领导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做到了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

(二)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本教研进程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光盘与书籍,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岗位考核奖励办法》《课堂教学达标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研修活动。

(三)采取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1、拜师结对模式。对新老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研修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如英语组为了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组内进行“师徒结对”,帮助他们尽早走向成熟。他们是这样做的(1)搀扶新教师“学走路”。新教师在上岗不久,能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解读,设计了一定的教学方案,但在课堂上呈现出满堂灌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骨干教师进行手把手指导,对每一课时都为他们解读教材,分析教材,同时向他们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同时进入课堂为她们上示范课,然后在另一平行班听她们上课,总结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的优点,分析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2)试着让新教师“自己走路”。通过一阶段骨干教师引领,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有了一定的理解,让新教师自己解读教材,分析教材,自己设计教学方案,让新教师自己先有一定的思考,然后骨干教师对教案设计进行一定的修改,再进入课堂听新教师的课,进行反思与重建。(3)让新教师感知不同课型。英语学科的每个单元是由不同的板块组成的,每个版块的功能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呈现出的课型也就不同。在新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之后,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不同课型,在一个阶段中集中力量针对一个课型进行突破。通过一年不到的师徒结对,两名新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张丽丽老师在片级小班化教学评比脱颖而出,出片参加县级小班化教学评比;徐振飞老师由于教学扎实而代表新教师向全县的英语老师展示了一堂充满活力的英语课。

2、案例研修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运用这种模式进行研修时,研修者一定要精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然后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讨论。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课题研究模式。以我校的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多元联动”校本研修提高中老年教师教育

改革适应能力的研究》为抓手,开展系列式主题教研活动。

(四)校本研修内容丰富多彩

1、加强师德建设,夯实立教之基

教书育人,师德为本,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无从谈好的教学质量。本学年学校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精神,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章为依据,以县教育局师德建设活动为契机,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教育引导,注重内化,扎实有效的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大力学习和宣传师德教育理论,展开师德大讨论、宣传师德典型等多种形式,结合荣辱观学习,提高教师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认识,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拓展新的载体。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的相关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并以此为辐射点,常抓不懈,使每位教师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2、新课程理念研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为此,本年度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抓。重点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一书,加强通识研修,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研修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全面课改打实基础。二是确保研修时间:用足、用好业务学习时间。三是形成研修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组活动,通过校内各科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研修,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四是加强合作交流: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返校后及时向教研组其他成员传达先进思想、理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研组集体备课研修。教研组定期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主,鼓励教研创新。教研组每月一次教研公开课,进行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做到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使教学反思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上传到“县研训博客群”。

4、教育科研培训。我校在“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引领广大教师走科研之路,开展多层次教育科学研究,人人有课题,人人学理论,人人掌握科研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一,健全机构,加强教科研指导。教科室主任负责课题的管理和规划;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指导安排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和课题成果的总结。第二,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第三,抓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我们把“小班化教育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师在科研——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中提高了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5、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我校校本培训积极推进以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组织人员对教师进行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培训和网页制作的培训,指导教师充分应用网上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使教师逐步适应这一形势,并向高素质,高水平发展。

二、特色与成效

强化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特别强调要发挥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

爱好和个性特长,打破了以往教师备课各自为战的局面,每一堂展示课都是教研组集体的结晶,教师在互动、互补、合作中不断提高了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已形成的教育观念顺利地转化了能动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不断走向成熟。

推行主题式研修,提高研修实效。各教研组推行主题式研修,以提高研修质量。如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以“读写结合的有效实践”为主题的研修活动。数学组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了以“解决问题”为专题的研讨活动。这些专题性的主题研讨真正提高了校本研修的实效性。综合实践活动组开展了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指导”为专题的研讨。

实行多元联动式研修,促进了中老年教师迅速适应新课改理念。对青年教师实行“结对制”培养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同伴互助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使他们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要求,实现跳跃式发展。除了师徒结对工程,学校还引导教师自行组成“学习伙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营造了“人人有学习之所,处处是学习之地”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不断走向成熟。

由于我校校本研修机制的完善落实,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形式的丰富灵活,使我校逐步形成人人爱研修、大家共研修的学习局面,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带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学校整体工作也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认可,让我们再次理解了“教育质量就是教师质量,选择学校就是选择教师,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素质”。

三、问题与思考

在教师研修过程中,只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强迫来维持“填鸭式”的研修活动,不仅使研修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在研修过程中,我们有时采取的“研修者主讲,被研修者听”的单一的“灌输式”的研修方式,必然导致交流的封闭性,也必然使被研修者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在日常的研修活动中常常忽略教师已有的经验,认为只要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传授给教师,教师就会认同,就会接受,就会付诸实践。其实教师作为一名学习者,他需要一个体验、接受的过程,才能将正确的观念内化,然后才能带来教育行为的变化。如何使校本研修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还需要探索。

结合我校的课题方面,由于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及中老年教师的分布不均衡,成员科研水平及参与实践研究的热情程度不同,导致目前各学科组的发展态势不均衡,还需加强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之间的联动研究,加强互动交流和培训,倡导研究和创新。在具体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感觉到对每个具体研究主题中所需要的理论支撑比较薄弱,有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得到教研室专家及兄弟学校同行的指导与帮助。

为了使校本研修工作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继续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着眼于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开发校本研修内容、创建校本研修的新形式,把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实处,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校本研修要落在实处,一定要重视“知行合一”;要特别关注教师的情感需要与体验。(三):2016“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

日前,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这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基础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部署。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各级党组织要把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作为党性教育的必修课、常修课,引导广大党员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要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事创业、开拓进取,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两学一做”贵在持之以恒。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是伴随一生的“必修课”,不可能一锤定音、一劳永逸,需要持之以恒,贵在经常。在当前社会变革、历史转折时期,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按照中央要求,自觉把“两学一做”常态化,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

做好“两学一做”,务必要重视三个方面工作:

重视分类施策。此次学习教育对象从党员领导干部拓展到全体党员,既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持续用力,又要注重广大党员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学习中要分清对象,把握“关键少数”这个重点。“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真学真懂、学深学透,才能指导党员真学真懂、学深学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只有领导高度重视,党员的学习才能抓牢抓实;只有拧紧思想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288741/

推荐访问:教师校本研修手册 教师校本研修总结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