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

时间:2018-05-04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唯美主义 第一篇_日本唯美主义

日本的耽美主义文学

刘珊

日本的耽美主义也称唯美主义、耽美派、享乐主义,产生于日本明治末年,兴盛于大正初年,是当时日本文坛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 最初本意是反对以暴露人性的丑恶为主的自然主义,主张追求官能美,为艺术而艺术。其代表人物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和现代的三岛由纪夫等,代表作有谷崎润一郎的《 春琴抄》《纹身》《钥匙》,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等 。

日本唯美文学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1916-17年前后发展到巅峰,在一定意义上取代了当时占据文坛主流的自然文学主义,与标榜人道主义的白桦派文学,新现实主义的新思潮派文学一起雄居日本文坛。【唯美主义】

中国的先行研究【唯美主义】

黎跃进的『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演变与实绩』,主要是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代表作家进行了介绍。

唐月梅的『美的创造与幻灭——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这一论文,主要是从唯美派的文学主张、唯美文学的特征、以及唯美派文学的意义三方面来论述日本的唯美主义。本文是以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来进行分析说明的,主要是以谷崎润一郎和永井荷风的作品来分析的。

李芒在『美的创造——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存在着消极的一面,特别是表现在思想倾向方面。他们在艺术形式上探索新方法的同时,在内容方面也追求新刺激。这种刺激在恋情和性爱,以及人的生死问题上便表现的最为强烈。通过对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以及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来分析说明的。他还指出不少唯美主义作品仍保留着自然主义文学的痕迹。

『异域之美的接受——论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一文,其主要内容是:就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表现及特点进行了说明,并论述了其形成的原因——文化环境的影响、时代环境的影响及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唯美主义』(王向远),本文主要是通过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西方唯美主义对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的对比,说明了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暗暗进入的、局部的,进而提出要深入探讨和研究日本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在『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变异』(张能泉)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被中国现代作家接受的过成中,由于文化、环境、动机、条件等因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现象。

『唯美主义与谷崎润一郎』(张琳)一文通过唯美主义对谷崎小说的影响,来探讨其小说的精髓(对美的追求)以及艺术第一,生活第二的主张。

上述资料,主要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自身、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来论述的。还有从某一作家或作品来看日本的耽美主义的,主要是以其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佐藤春夫及其作品来进行分析论述的。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不仅表现在小说方面,诗歌也是日本唯美主义的重要实绩,但从诗歌方面来研究唯美主义的还不多。

唯美主义 第二篇_唯美主义

浅谈唯美主义

【摘要】 唯美主义兴起于法国,再波及英国、美国,并影响了全世界的文艺理论思潮。泰奥菲尔·戈蒂叶从浪漫主义投向唯美主义,充当了唯美主义的旗手,他以饱满的热情、勇敢的反抗精神和不拘于俗的思想蜚声文坛,成为唯美主义思潮的引领者。他的艺术本质论成功地构建了唯美主义的理论骨架,奠定了唯美主义上升并至全盛时期的基础,而戈蒂叶贯穿着唯美主义色彩的艺术成就,更为西方文艺理论打开了一扇崭新的门户,至今,仍然对艺术创作和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突出作用。

【关键词】唯美主义 戈蒂叶 无功利 唯美是求 自由放浪 形式美

19世纪初期,波旁王朝的复辟和七月君主政体时代笼罩在法国青年人心头的绝望和反叛情绪,和由康德美学传入导致的法国文艺理论的复兴和变化,共同催生了唯美主义思潮。作为西方文论史的重要转折点,唯美主义充当了上承西方古典和近代文论,下开现代派文论的中间枢纽角色。戈蒂叶是唯美主义的旗手。①1834年,以戈蒂叶和他的好友成立的杜瓦延纳胡同文学为标志,他逐渐摆脱了浪漫主义而走向唯美主义,之后,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戈蒂叶“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

一、艺术的无功利性

“艺术无功利”是戈蒂叶的核心观点,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在艺术与社会的关心方面,戈蒂叶认为,艺术独立于道德和政治之外,这一论断一度受到信奉古典派的道德主义批评家的强烈指责,笔者观点,艺术作品不应对社会承担道德义务,艺术与任何社会关系无关,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如戈蒂叶所言:“在莫里哀的作品中,道德总是受到羞辱和沉重打击,正是道德戴上了绿帽子。”②从艺术源于生活这一观点来看,所谓败坏风气及道德的艺术作品,正是托生于丑恶的社会。艺术没有功利目的,自然不为政治服务,不为一切有实际目的的行为服务。其次,戈蒂叶提出,有用的东西不是艺术,艺术是完全无用的。这当然不是对艺术的批驳与否定,这里所谓“完全无用”一说,是针对生活中我们的必要需求而言的,艺术不能用来吃穿住行,也不能用来寄托欲望,成为满足欲望的中间手段;而另一方面,艺术对人格与情操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艺术的存在有它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正是唯美主义所要表达的思想。最后,戈蒂叶提出了他的第三个命题,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目标,这目标就是艺术本身,与

其他任何外在因素无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为艺术而艺术”,人们追求艺术的目的,不是道德、政治,更不是物质需求,而是纯粹的艺术的美。由以上论述,戈蒂叶最终成功奠定了他的艺术本质论。

二、艺术的形式美

戈蒂叶认为,不应用带有欲望和功利的眼光来观看外在世界,万事万物唯有形式,而艺术的美也在于形式的美。这里的“形式”,并不是指事物的外在样态,而是事物在艺术家心目中所被赋予的形态。戈蒂叶对艺术形式的三大要求——准确、赋形和色彩,其目的都是强调艺术创作者对事物的主观感受和再造,它应抛弃一切外在的因素,艺术所呈现出来的表象,应是作者的主观意象,而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戏剧而言,戏剧美完全在于它本身的语言形式美,与灯光、服饰、妆扮和舞台效果均无关系,形式美才是艺术美的根本;再比如诗歌,它的美不在于音韵、节奏和诗中包含的情感,只在诗本身。戈蒂叶力图使语言产生光和色彩,把诗歌压缩成纯粹的语言图画或语言雕刻。③戈蒂叶在形式方面的论述,不仅成为唯美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为后世形式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前提。

【唯美主义】

三、艺术的目的是唯美是求

象征主义大师波德莱尔说:“对于戈蒂叶来说,热爱美是一种命运,一种责任,一种固定观念,他简直成了它的奴隶。”④在戈蒂叶眼中,世上的一切都是云烟过眼,唯美永恒,唯美真实,自然唯美是求,他把美置于万事万物之上,给予美一个不可仰望的高度,不止理论,他也用行动为自己的论断做了诠释,戈蒂叶毕生都在追求美,他认真并且坚毅。戈蒂叶还尤其热爱诗歌,认为诗歌更能表达美,并可以囊括其他艺术形式,较其他艺术形式而言,它的流传也更为久远,艺术的美,是真正可以经受时间考验的形式,美不仅不会消逝,还会在岁月地磨砺下变得更为圆润光泽。【唯美主义】

四、艺术意味着自由、享乐、放浪

【唯美主义】

前文论述过,艺术没有功利目的,一切以形式为美,并将美作为艺术的终极追求,那么创作者本身的追求就是艺术、形式和美,而不是世俗的权与力,也不是伪善的道德。在资本主义早期,戈蒂叶的唯美主义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腐败、粗鄙现象的猛烈抨击,但受到时代的局限,戈蒂叶也无法逃离这种社会氛围,跳不出资本主义拜金、享乐的圈子,所以,他在否定了社会丑恶的同时,

所提倡的仍旧是无法产生推动作用的颓废的享乐主义,不免荒唐。但唯美主义者的追求却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戈蒂叶所提倡的艺术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也成为唯美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浪漫主义转而走向唯美主义的戈蒂叶以其充沛的激情和叛逆的性格在文坛崭露头角,并构建了“艺术无功利”为核心的艺术本质论,成为唯美主义思潮的滥觞和理论骨架。与唯美主义一起,戈蒂叶“艺术美没有目的”的标识,成为后世形式主义与直觉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理论课题。

【参考文献】

① 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第290页 ② [法]戈蒂叶《莫般小姐,序言》,见伍蠡甫编《西方古今文论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3页

③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李宗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41页

④ [法]波德莱尔:《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

唯美主义 第三篇_浅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主要内涵并举例

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内涵

唯美主义思想产生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是当时流行于英国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技巧美、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 追求单纯的美感, 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 才是艺术的真谛。这种思想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强调超然于生活的所谓纯粹的美, 颠倒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一味追求艺术的技巧和形式美, 反对艺术上的功利主义。

王尔德深受罗斯金的美术观点及佩特唯美主义的影响, 最终成为英国美学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对美的主张不论何时都是奉行不悖。他的唯美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唯美主义】

第一、生活模仿艺术。现实主义者通常认为,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但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这是王尔德最具独创性和悖论性的思想之一。他说生活模仿艺术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艺术模仿生活的程度。在他看来,生活往往要借助艺术才能更完美地表现自己, 或者说人们往往是通过艺术才能更好地认识生活。例如,自然界中的花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并不认为它很美,但是当它被艺术描绘或渲染后,人们在头脑中就有了花原来是这样美的印象,人们才懂得了花是有实实在在的意义的也就是它很美。通过这种艺术加工的方式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感受,从而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花的美丽,体现了生活对艺术的模仿。

第二、艺术应该脱离人生,艺术不应该模仿人生。王尔德对英国社会的市侩哲学和虚伪道德深恶痛绝, 他认为人生是不完美的、丑陋的,因此他要用艺术的“美”来同鄙俗现实中的“丑”相对抗。但是他并不是完全否决人生和生活,他认为在某种情况下,艺术是可以把生活作为一部分原料的,但是必须经过重新加工再创造。例如,莫里哀最著名的代表作《伪君子》中有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既有像答尔丢夫那样的虚伪无耻的教徒,也有像奥尔恭那样的愚蠢可笑的资产阶级,更有像桃丽娜那样机智灵敏的仆人。《伪君子》中的人物有很大部分是对现实人物的映射,达到了对现实社会批判的效果。但是在王尔德看来这是丑陋的、低俗的,作品不应该立足于现实而写,更不能去反应现实,他主张应该把这些丑陋的东西进行重新加工创造变成美,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就是谎言。他在他的作品

中很多塑造了非现实的、虚构的、珍奇的主人公,这些人物活动的背景也都是超现实的, 人为想象的, 远离人生的。

第三、艺术和道德的关系。他认为艺术与道德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 社会道德及善恶观与艺术毫不相干, 用道德艺术准则来评判人的道德行为是荒唐可笑。他说:“世上永远不会有过分的艺术家,艺术家就是要把一切表露无遗。只要是艺术的需要, 艺术家没有必要回避诸如通奸、欺诈之类的所谓不道德的事物。”王尔德认为人的道德生活不过是艺术作品的一种题材而非道德本身,而艺术自身的道德就在于把各种瑕瑜互见的艺术手段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例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对于我们看来更多的是关注戏剧中的情节,用道德的观点评判三个女儿的行为,而在王尔德看来,他并不管戏剧中女儿和父亲纠葛的内容,他只关注这部作品写的美不美、好不好。如果身为艺术家而有伦理的同情,那么这种同情就是不可饶恕的虚伪,它会阻碍艺术的产生。

第四、艺术有其独立的品格和生命力。王尔德认为艺术之美没有外在目的,形式就是一切。他认为艺术没有功利性, 是一种纯粹的美, 并且艺术之美是永恒的, 不管你怎么看待, 它的美的价值将永恒存在。艺术可以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美妙绝伦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是人世间所稀缺, 但又是一般人所向往的, 这就是艺术独立的品格和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例如,当画家画完一个苹果后,这个苹果就只是纯粹的很美,并不在乎它画得大不大、小不小,这副画值多少钱。

总之, 王尔德对唯美主义的探求, 拓展了美的领域和艺术表现的范围, 提高了艺术表现的能力, 为艺术发展提供了若干可资后人借鉴和研究的新经验, 新因素, 这也未尝不是艺术上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和进步。然而, 唯美主义片面地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美的超功利, 导致对艺术的思想性和功利性的否定。使艺术走向反理性主义、形式主义和耽乐主义的迷途, 这是后人应该引以为戒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42055/

推荐访问:唯美主义文学 大庆唯美主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