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影响

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影响

时间:2018-04-09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影响 第一篇_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xx院xx班 黄xx

“僧多粥少”很好地反映了我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寅初就说过,“人口众多是我们的致命伤”,他认为“不控制人口,不实行计划生育,后果不堪设想。”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口快速增长的严峻形势,我国开始了在全国城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现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实行已有三十多年,其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总人口上,计划生育有力的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这是最直接的效果。

二、减少了少年儿童的抚养费用与教育开支,缓解了人口对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沉重压力,增加了家庭储蓄,提高了国家的积累水平,扩大了投资,减少了失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得以更快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提高。

三、促进生育率的下降。生育率的下降,使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负担系数低谷区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40年的“人口红利期”。而且,低生育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普及和教育投资提供了良好机遇,从而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

四、对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

五、有助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现。在现行生育政策下,大大减少妇女早婚早育和多育现象的发生,使妇女可以接受更加充分的教育,为广大妇女赢得了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提供有利条件。计划生育政策,对妇女无论是政治、社会地位,还是家庭、经济地位,都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使“男女平等”这项国策逐渐变成现实。

凡事都有两面性。当我们看到计划生育政策取得巨大收益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甚至对国家安全和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由于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使国家与企业、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日益加重,加大社会保障与福利费用支出,农村养老问题形势严峻;人口老龄化还会加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此外,人口老龄化也会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下降,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未来,计划生育政策还会继续实施,那么不可避免的我国将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然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5千至一万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而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千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将会变得越来越严峻,我国将会面临着诸如日本的老龄化的情况,另外,还将面临着来自印度的挑战。

伴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中预测,到2015年,中国会出现劳动人口供需的“刘易斯拐点”,每年会减少劳动力近800万,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研究报告则明确指出,中国“人口红利”10年后将进入“关窗期”。这使中国逐渐丧失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劳动密集型

产业将会大量迁往其他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去,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是另一个严峻的人口问题。据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新生婴儿男女比例平均为120:100,部分省份这一比例更出现了130:100。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到2030年国内将有4000万男青年找不到对象。性别比例失衡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由于寻找结婚伴侣难,“光棍”人员急剧增多,从而导致婚外性行为增加,离婚率持续上升,传统家庭的稳定受到威胁,以及性暴力、强奸、、诱拐少女、拐卖妇女、嫖娼、卖淫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此外,性别比例失调也是艾滋病发病率日益升高的因素,因为性产业的发展加快了艾滋病的传播。女性是人类的母亲,女性的减少也会使民族的繁衍受到威胁。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也引起了人们对独生子女问题的思考。“每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小孩?孩子会不会寂寞?”这是亿万中国家庭关心的问题。有人说,在独生子女情况下,孩子可以得到父母更多的爱。的确,这能让孩子得到父母更多的温暖和甜蜜,但它弥补不了孩子从兄弟姐妹的玩乐中获得的天然的欢乐,而且这种爱多半属于溺爱,其消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容易诱发孩子天性中的惰性,消蚀孩子天性中的斗志,助长孩子的慵懒和骄纵倾向。且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过去一二十年里,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滑,普遍存在人格缺失现象,独生子女尤为明显。再者,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结构,加之溺爱和教育缺失,使独生子女在自主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感恩意识、吃苦耐劳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人格缺陷。”

作为一个法律人,对于计划生育政策中涉及的人权问题会多加关注。生育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人们有权决定是否生育,生育几个子女。我国在实施计划生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政府为了达到人口控制的目标简直不择手段,除了强制人工流产,强制绝育,还广泛采取扣留、没收,甚至恶意破坏公民财产,非法拘禁,乱罚款。计划生育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法律的盲区。“一人超生,全村结扎!","该扎不扎,见了就抓。","能引地引出来,能流地流出来,坚决不能生下来。”"打出来、压出来、流出来,就是不能生出来” "宁可家破,不可国亡。"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 "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 "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这样的计划生育口号,是不是很熟悉呢?政府为了实施这个政策为所欲为,而不服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公民却几乎不能获得法律的救济。这些极端的措施和状况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国际上的形象。

任何一种决策都是在面临特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的前提下做出的,但问题和前提都是会变的。“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公共政策也是有周期的。因此,在新的问题和前提下,计划生育政策需要调整,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首要的是要放松一胎化政策,这对于解决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起关键作用。当然解决问题还需要其他配套措施。一、完善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二、加快产业升级,摆脱单纯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推动产业转移,促进西部地区工商业发展,带动人口空间移动;三、严禁胎儿鉴别、尽量减少婴儿比例失调;四、将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转向提高人口素质;五、计划生育要法制化、规范化。

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影响 第二篇_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影响的研究

数学模型课程设计论文

A题: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影响的研究 题目:基于logistic模型的计划生育下人口增长模型

2014年7月4日

摘要

本文建立了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人口增长的预测模型,对各年份全国人口总量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作出了预测,并对人口老龄化、人口抚养比等一系列评价指标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有关人口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模型一:建立了logistic人口阻滞增长模型,利用附件1中数据,结合网上查找补充的数据,根据从1990年到2008年总人口数据建立模型,通过matlab进行预测,把预测结果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供的预测值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运用logistic模型预测效果好,拟合的曲线的可决系数为0.9964。运用1990年到2008年总人口数据预测得到2010年、2020年、2033年我国的总人口数分别为13.86161亿、14.85400亿、14.86028亿,预测最小误差达1.91%。

模型二:考虑到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建立了按年龄分布的Leslie模型。首先分别预测2002年到2050年我国总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老年人口数,然后再用预测求得的数据分别对全国总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总人口在2010年达到14.2609亿人,在2020年达到14.9513亿人,在2023年达到峰值14.985亿人;预测我国在短期内劳动力不缺,但须加强劳动力结构方面的调整。

其次,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抚养比进行分析。得到我国老龄化在加速,预计本世纪40年代中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45亿人,比重达33.277%;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51亿人,比重达25.53%;人口抚养呈现增加的趋势。

最后,分别对模型一与模型二进行残差分析、优缺点评价与推广。

关键词:logistic人口模型 Leslie模型 人口增长预测 matlab 老龄化

1. 问题重述

该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开放单独二孩,今年以来许多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政策出台前后各方面人士对开放“单独二孩”的效应有过大量的研究和评论。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该政策实施30多年来,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如小学招生人数(1995年以来)、高校报名人数(2009年以来)逐年下降,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开始步入下降通道,人口抚养比的相变时刻即将到来,这些对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一系列影响,引起了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进而引发了对新政策“开放二胎”的讨论。基于以上因素,本文主要求解以下问题: 问题一:根据每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一些典型的研究评论报告的假设和结论,建立模型做出独立见解。

问题二:以某地区为研究对象,讨论计划生育(可综合考虑城镇化、延迟退休年龄、养老金统筹等政策因素,但只须选择某一方面作重点讨论)对未来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对教育、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影响。

【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影响】

2. 问题分析

本文主要讨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结构,教育水平,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影响,预测未来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人口的变化受到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人口的预测与控制也就十分复杂,很难在一个模型中综合考虑到各个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的解决此问题,我们分析了题目以及国家人口统计数据中所给的相关信息,考虑到可以根据对人口增长不同的评价指标及不同的时期建立多个模型分别加以讨论。

对于问题一,从附件1中,我们看到过去一些专家对中国的总人口数做出了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13.6亿人和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的预测。因而,我们可以先对总人口的增长趋势做出自己的预测与专家预测数据进行比较,对于预测所要用到的一些相关数据,我们作了相应的补充,由此我们建立了模型1:阻滞增长模型(也叫logistic模型)。【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影响】

对于问题二,主要是建立在计划生育新政策的前提下,“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

改变了人口结构的发展模式,影响了人口数量的增长趋势,特别是对老年人退休和劳动就业产生了很大影响。用有规律的定量分析并不能预测完全,所以我们用灰色GM(1,1)模型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3.模型假设

1)假设收集的数据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不会影响模型的最终结果。

2)在预测人口模型中,不考虑与境外的迁入与迁出问题。

3)假设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比例不随人口流动而变化。

4)不考虑生存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不考虑意外灾难等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响。

5)假设地球能容纳的总人数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出生率必然会下降。

6)男女性别比为1:1。

4.主要符号说明

5.模型建立

5.1 模型1:阻滞增长模型(Logistic模型)

5.1.1 阻滞增长模型模型原理

logistic是考虑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的阻滞作用,对指数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进行修改后得到的。阻滞作用体现在对人口增长率r的影响上,使得r

随着人口数量x的增加而下降。若将r表示为x的函数r(x)。则它应是减函数。于是有:

设r(x)为x的线性函数,即

r(x)rsx(r0,s0) (5.1.2) dxr(x)x,x(0)x0dt (5.1.1) 设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xm,当xxm时人口不再增长,即增长率r(xm)0,代入(5.1.2)式得s

r(x)r(1x)xmr,于是(5.1.2)式为 xm (5.1.3)

将(5.1.3)代入方程(5.1.1)得: xdx)rx(1 dtxmx0x0 (5.1.4)

解方程(5.1.4)可得: x(t)xm

x1(m1)ert

x0 (5.1.5)

5.1.2 模型的建立

为了对以后一定时期内的人口数做出预测,我们首先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上查到我国从1990年到2008年全国总人口的数据如表2:

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影响 第三篇_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2014年“深圳杯”数学中国

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论文

题 目 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影响】

关 键 词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摘 要:

近三十年来,我国的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但随着

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等现象的出现,使得我国调整人口生育政策成为可能,“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目的在于控制这种现象的持续,使人口的结构趋于合理化。 根据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口数量的变化,建立有效的的模型,分析相关的数据,

得出人口的具体分布状况,再根据数据预测“单独二胎”政策出台后对未来人口结构的影响。

应用Excel软件、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对比改革开放初期人口出生

率和近几年的人口出生率,比较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初期人口死亡率和近几年人口死亡率的变化,再分析改革开放初期之后的人口自然生长率,以分析“单独二胎”出台后对未来人口结构的影响。

参赛队号:

一、 问题的重述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该政策实施30多年来,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如小学招生人数(1995年以来)、高校报名人数(2009年以来)逐年下降,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开始步入下降通道,人口抚养比的相变时刻即将到来,这些对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一系列影响,引起了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开放单独二孩,今年以来许多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政策出台前后各方面人士对开放“单独二孩”的效应有过大量的研究和评论。

人口问题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也有不少经典的理论和模型。这些理论和模型都依赖生育模式、生育率、死亡率和性别比等多个因素。这些因素与政策及人的观念、社会文化习俗有着紧密的关系,后者又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中用到的数据的置信水平也与调查统计有关。

请收集一些典型的研究评论报告,根据每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建立模型,对报告的假设和某些结论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针对深圳市或其他某个区域,讨论计划生育新政策(可综合考虑城镇化、延迟退休年龄、养老金统筹等政策因素,但只须选择某一方面作重点讨论)对未来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对教育、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影响。

二、问题分析

问题一:根据附表1中给出的相关数据关数据,将近30年人口数量用MATLAB软件画出图形,给出我国人口现状的统计结果。

问题二:根据历年出生率和死亡率,利用MATLAB程序对数据进行拟合,分别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计算公式。但结合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据画出具体图形分析发现,数据分段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于是对数据进行分段拟合,并最终确定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得到人口数的计算公式。此公式能够较好反应中国近期及预测未来近15年内的人口数量。根据公式得出相应图(图),发现人口数呈现的相关规律。

三、模型假设

(1) 在模型中预期的时间内,人口不会因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突发事故或战争 等而受到大的影响;

(2) 在我国视为没有人口的迁入和迁出;

(3) 人口增长只与人口基数、生育、死亡和老龄化有关;

(4) 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口的死亡率不发生大的波动,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分布也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四、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1具体模型 问题一:根据附表1中给出的总人口数,将近30年人口数量用MATLAB软件画出图形,给出我国人口现状的统计结果

图1 我国人口现状的图形

根据图1我们可以发现在1978年到2008年这30年中我国的人口总数一致趋于 上升的趋势,78年——89年之间人口增长较89以后的速度要快,89年以后就趋于缓慢。 根据附录1中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据分别画出与各年份间对应的图形

图2 我国人口出生率图形

图3 我国人口死亡率图形

根据图2我们发现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在78年以后趋于上升的基础上存在大的波动,但是后来的出生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根据图3我们发现死亡率的图形也可分成两段进行分析,78年——89年间先上升都下降在83年达到了峰值,然而期间也存在着波动。在89年以后则在总体程度上将

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影响 第四篇_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现状分析

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现状分析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意义

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小受到的教育,谈人口问题必提“人多地少”,到现在经常被提及的“人口安全”,即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在内的人口问题,是中国客观存在的许多基本国情中的首要问题。因此人口政策或者说计划生育政策,不仅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实实在在地关乎社会细胞即每个家庭的利益,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所关注。对人口政策的研究,以前往往是归入社会学、经济学的领域,但我认为人口政策作为国家最大的公共政策之一,同样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即以政策制定和决策科学性的角度,来审视我国的人口政策。根据H•K•科尔巴奇提出的政策活动理论,“政策活动可以分为一系列的阶段,即确定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对策,对提出的方法进行评价,决策,修改,评估结果。”[1]国内学者也认为,决策过程可以分解为政策动议、政策选择、政策实施、政策评估和政策总结。[2] 计划生育政策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公共政策之一,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可以选择上述理论进行政策分析。首先是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提出,从马寅初50年代发表“新人口论”[3]开始进行讨论,由于国家领导人对当时的基本国情判断不明,“新人口论”的观点没有被接受,马寅初先生也受到严厉批判;60年代人口高峰出现后,人口增长太快的问题,开始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实行计划生育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逐渐摆上国家的议事日程。从20世纪70年代初提倡计划生育,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城乡有别的鼓励一胎、严格二胎的生育政策,最终确定并延续至今的生育政策,其后三十年只是对某些方面进行微调。计划生育现行政策一直实行到今天,基本格局未变,还于2002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4],这可视作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的新阶段。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近40年,全国少生4亿多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我国步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国内外对此评价一直较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了全面的

肯定,应当视为对我国现行人口政策实施情况的主流评估结果,也可以说是阶段性的政策总结。但许多学者开始反思现行生育政策,关于生育政策是否应该作出调整?如何进行调整?调整后会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存在许多不同见解,人口政策的一举一动经常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这可以视作理论界开始对生育政策进行评价或者说是评估。可是在人口计生主管部门及行政系统,尚未见到积极的回应,特别是2006年中共中央《决定》还是特别指出:“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5]。2010年10月曾有新闻媒体报道“放开生二胎新政策在黑吉辽苏浙五省试点”[6] ,浙江等地基层的人口计生部门也曾着手对夫妻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进行调查,为试点“单独”[7]生育政策作准备,结果仍然是不了了之。目前这些问题还是存在,这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对于人口政策,国内外对此有过广泛的探讨,是从紧控制,还是放任自由,或者鼓励生育,都要相对适应各国不同的国情。从我国的国情而言,为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采取适度的人口政策,使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更是当务之急。本文即是鉴于现时的形势,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得出应该调整现行政策的结论,主张采取适度宽松的人口政策,从而统筹人口发展以缓解人口安全的压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除了有很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外,还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

1、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根据作者所在地区即浙江省XX县及附近地区的实例,结合作者多年从事人口计生工作的实践,着重研究新中国解放以来人口发展走过的历程,70年代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的背景,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后带来的正面效应,客观分析目前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和现行生育政策的弊端,从而得出新的政策选择建议。

2、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本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首先,运用历史分析法客观综述我国人口国情的变化及生育政策的抉择。其次,比较研究生育政策对不同地方的影响,从而为现行生育政策的评估、重新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从政治学之政策决策的角度分析了生育政策的影响,不同于以往分析生育政策多从社会学或者经济学的角度。另外本文首先阐述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再接着分析新形势下延续现行严格生育政策的不足,再对生育政策调整后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基本的判断,最后总结出调整现行生育政策是必要的。因此观点较为折衷,而不是现在经常看到的非此即彼互相对立的理论观点。

二、人口政策及其基本理论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数千年里,传统社会一直奉行“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代”“养儿防老”以及男女不平等的生育观念。在中世纪,西方以基督教《圣经》的思想为指南,长期鼓励生育。18世纪之前,全球包括中国的人口,始终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发展模式。人口数量对于社会而言,无论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军事力量增强,或是一个民族或者家族势力的壮大,乃至生产力水平偏低状况下对于劳动力之需求,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还谈不上系统的人口理论。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西方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开始出现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从18世纪起,世界人口的增长开始加快: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亿增加到1.87亿(1800年)”[8]。在此背景下,马尔萨斯于1798年匿名发表了《人口原理》,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的命题,从此西方人口理论呈现多元化。

(一)西方人口理论概述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氏的人口理论总的来说就是对人口生产必须进行抑制。马尔萨斯说:“我的公理一经确定,我且假定,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限的较为巨大。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9]“随便假定世界有多少人口,比方假定有十万万罢,人类将以1,2,4,8,16,32,64,128,256,512„„那样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却将以1,2,3,4,5,6,7,8,9,10„„那样的增加率增加,225年内,人口对生活资料即将成512对10之比,300年内,将成4096对13之比。2000年内,生产物虽有极大量的增加,差额亦会弄到几乎不可计算。”[10]为此他认为人口增长会造成贫困和苦难,指出人口的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

在全球范围内,马尔萨斯首先开展人口问题的理论研究,他提出了人口不能无节制增长的命题,并认为人口数量需要抑制。因此,“马尔萨斯对由过去的人口增长政策到当代人口控制政策的转变作出了贡献”[11]。这对后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大的影响,现时也盛行于人口学界。但是马尔萨斯关于人口问题的观点其实有很大的局限性,他的观点从开始提出到现在,一直被人病诟。比如马寅初先生就曾说过“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学说是反动的„„”的话[12]。我认为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局限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马尔萨斯受到了当时环境的限制,他没有看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让人类自觉降低生育率的发展规律,也不会意识到人类避孕措施技术进步可以较好地控制生育数量。他

关于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的观点也是推测,没有预料到科学的发展会创造出目前丰富的物质文明。

(2)现实充分表明马尔萨斯的设定并不科学。200多年来,世界人口从1800年的10亿人左右,发展到今天的70亿人口,人类很好地解决了生活资料问题,而且远比19世纪初人类生活水平高出许多。以中国为例,“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1320万吨,解放后粮食产量开始不断增长,但1977年前总产量都在30000万吨以下,1978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0000万吨” [13],2011年中国粮食产量则达到了57121吨[14],人均粮食产量分别为209公斤、317公斤和429公斤。

(3)马尔萨斯书中关于中国的观点更是错误的。他说:“关于中国,我们所有的一切记载,如果是可靠的,下层阶级人民,就习惯了尽可能依最小量的食物而生活,即令拾得一废物,为欧洲人情愿饿死亦不情愿吃的龌龊东西,他们亦高兴吃下去,中国法律许父母抛弃儿女,这亦是驱进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但在这状态下的国家,必然会发生饥馑。”[15]其实,马尔萨斯发表《人口原理》一书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的后期。与马尔萨斯关于中国人口一多就会发生饥饿的推断相反,中国历史上的两次人口高峰正好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阶段,一次是历史上人均富裕程度最高的宋朝时期,“宣和六年约有2340万户,12600万人” [16],柏杨先生曾评论:“整个宋帝国时代,„„它的物质文明有辉煌成就,不但超过中国过去任何一个时代,并超过同时代的西方世界。”[17]第二次就是鸦片战争之前的“康乾盛世”,至“咸丰初年,达到43189万” [18]。这两次强盛的衰落,都不是因为饥饿而是残酷的战乱造成。

2、人口爆炸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马尔萨斯主义盛行,影响比较大的流派是“人口危机论”和“自然资源枯竭论”,他们对世界人口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世界人口的激增,会导致诸如“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粮食危机”,结论就是,人类增长超过了极限。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保罗·伊尔里奇,他于1970年出版了《人口爆炸》一书。他认为,由于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人口爆炸,造成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同时指出正是由于人口过剩,第三世界国家才变得贫穷、落后、饥饿,产生了失业人口众多等问题。

“人口爆炸”理论出炉时,应该说还是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这些学者认为,地球上资源能源是有限的,人口过多将耗尽地球资源,考验地球的承载能力,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的发展,出现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比如土地的荒漠化,粮食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

等等。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正好又是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度,这些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人口爆炸理论”,与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机相契合,和马尔萨斯理论一起,给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深刻影响,尤其被主流人口学界奉为精典,一谈到人口问题必提,实行计划生育是为了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其实,人口爆炸理论主要针对的是,那些人口增长过快与经济不协调发展的第三世界国家,“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全球有九亿人处在饥饿状态”[19],这些国家大多在非洲;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增长慢的国家并不适用。其次该理论过于悲观,尽管20世纪人口猛增,“但世界主要谷物的价格在20世纪实际上是下降的,因此,就全球而言,粮食没有变得稀缺”。第三,美国有一位专家以韩国和台湾为例,证明“人口快速增长使穷国难富”的观点也是错误的,1960年至1980年间,韩国和台湾人口分别猛增了50%、65%,但年均增长率却分别为6.2%和7%[20];而现在印度、印尼、越南等国经济也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说明人口多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推动经济增长。

3、适度人口论

适度人口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提出,主要观点就是认为,人口过剩、人口不足都是消极因素,人口过多自然不好,但不顾一切地控制人口也不对,人口增长应当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只有适度人口才能促进社会得到最大的效益。“适度人口论”尽管有其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到底多少人才是适度?这是难以准确计算的,但其基本思想无疑值得我们借鉴,提醒我们考虑解决中国人口问题,不能走极端。比如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人口问题,显然不是人口过多而是太少了,他们必须刺激人口规模扩大才算得上适度。

近年来,国家和人口学界都出现了“人口均衡”这一新提法,无疑也是一种进步。就全球范围而言,世界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症结,就是人口不均衡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我国人口理论的发展

1、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在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先生,认识到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他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经济理论。他说:“我们的经济是计划经济,生育也必须要有计划。这两件事必须同时进行,否则要给经济带来很多困难。”[21]马老与马尔萨斯不主张避孕的观点不同,

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影响 第五篇_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影响的研究

山东建筑大学

材料学院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影响的研究

一、问题重述

自1978年以来,我国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该政策实施30多年来,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调整生育政策成为目前讨论的焦点。

人口问题一直是国家的根本问题,影响着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使得人口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是国家全面发展的前提。为充分解决计划生育以来产生的人口问题,今年以来许多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政策出台前后各方面人士对开放“单独二孩”的效应有过大量的研究和评论。

二、问题分析

对于开放二胎会对我国造成什么影响,我们通过逆向思维,假设如果二胎政策没有开放会出现什么状况,来与模拟二胎开放后的政策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

1 通过建立动态差分方程模型预测老龄化的人口数、劳动人口数以及总人口数。根据预测的数据画出老龄化程度的趋势图和人口红利的趋势图,最终通过分析老龄化程度、生育率高低、出生性别比例和人口红利变化

2假设二胎政策开放,预测生育率、出生性别比、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和青壮年、少年及老年系数等数值并分析变化趋势,根据这几种变化趋势分析对我国人口结构的影响程度,从而对二胎政策进行评估。

由于出生性别比受经济、社会、政策多种因素的影响,用有规律的定量分析并不能预测完全,所以我们用灰色GM(1,1)模型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对于生育率,根据2008-2010年各年龄阶段生育率数据绘制图

图1:2008-2010年各年龄阶段生育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育模式符合偏正态分布,在概率分布中属于偏正态分布的有对数正态分布、韦伯分布、泊松分布等。这里我们选择对数正态分布和韦伯分布进行数据拟合,比较二者的拟合精度,选择最优的模型预测生育率。

对于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和青壮年、少年、老年系数我们用第一问建立的差分方程模型进行预测。

三、问题假设

1、在预测人口模型中,假设不考虑与境外的迁入迁出问题

2、假设在预测的过程中不发生人数骤减的情况

3、假设生育率、死亡率和男女性别比例不随人口流动而变化

4、假设查得的数据真实有效

四.名词解释及符号说明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

的局面【1】。

生育率: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

【2】的数量。

人口抚养比: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以百分数表示【3】。

bi--生育率

di--死亡率

si--生存率

B--总和生育率

五、模型建立及求解

5.1影响因素的分析

1949年建国初期,由于社会稳定,卫生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长期缺乏对人口增长的适当控制,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于是1978年我国把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20多年来在很好的控制了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同样产生了令人堪忧的问题: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人口红利消失。

基于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对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5.1.1生育率水平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导致了我国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下图则为几年内的生育率变化:

图2:1983-2010年生育率变化折线图

根据上图可以发现我国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生育率处于下降趋势,生育率几乎一直处于低生育率2.14以下的水平,特别是近几年生育率更是低于超

低生育率水平1.5。

然而超低生育率水平加快了我国老龄化的进程,对社会将会有极大的损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影响】

5.1.2出生性别比例

在计划生育中的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性别选择成为人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最终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例被“人为性”破坏失调。下图为自1949年至2012年的性别比例趋势折线图,通过折线图来具体说明我国性别比例问题。

图3:1980-2010年性别比例折线图

由图可知:查阅资料得知正常性别比例在103:100左右。自1978年以来,随着以控制出生人口数量为主要内容的生育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明显升高。1985年以来除了个别年份以外,出生人口性别比均超过了112,明显的偏离了正常的性别比值,且从总的趋势上看男女性别比值仍呈增长趋势。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带来的婚姻挤压、性别透支和人口结构失衡等严重社会问题,给人口安全、社会稳定带来巨大隐患,影响中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民族的繁荣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5.1.3人口红利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源于多种因素,“人口红利”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5】。中国处于人口红利期时,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所谓的人口红利期是指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抚养比例下降,总人口中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上升,而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的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时期。但是中国人口红利到底能持续多久或者是否已经消失,根据人口红利的定义,我们就通过用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表示人口红利的变化,确定人口红利的变化趋势。

根据上述数据可得到以下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年度变化的折线图:

【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影响】

图4:2000-2011年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年度变化折线图

根据上图可知我国的人口红利大致一直处于增长趋势,但是在2010年出现了一个拐点,所以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建立差分方程模型来预测接下来几十年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进而较精确的说明人口红利在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差分方程模型

首先先建立差分方程模型,然后得出各年龄阶段人口的增长状况,最后求出每年年龄段在15-59岁的人口数与总的人口数,算出二者的比值,通过比值画出人口红利的变化曲线图,根据图像进行分析。

将人群按年龄大小等间隔地分成n个年龄组,比如每10岁或每5岁为1个年龄组。与年龄的离散化相对应,时间也离散为时段,并且时段的间隔与年龄区间大小相等,即以10年或5年为1个阶段。

人口是通过女性个体的生育而增长的,所以用女性数量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比较方便,下面提到的人口数量均指其中的女性。

记时段k第i年龄组的人群数量xi(k),k0,1,2,...,i1,2,...n,第i年龄组的生育率为bi,第i年龄组的死亡率为di,生存率为si,si1di,我们假设bi和di不随时段k变化,在稳定的环境下这个假设是合理的。xi(k)的变化规律由以下的基本事实得到:时段k1第一年龄组人口数量是时段k各年龄组生育数量之和,即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34701/

推荐访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