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市场经济效率

市场经济效率

时间:2018-03-28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市场经济效率 第一篇_公共物品对市场经济效率的影响

公共物品对市场的经济效率的影响

摘要: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一对概念。而公共物品则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搭便车问题就是公共物品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表现之一。本文从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的分析比较入手,阐述了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的内在联系,并结合搭便车现象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公共物品、市场失灵、搭便车、治理措施

一、 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

西方经济学者一般把社会经济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私人部门提供的物品叫私人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的物品叫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是指消费者从市场上所购买的各种商品或劳务。它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竞争性是指消费上的排他性,意指增加一个消费者,需要减少任何其他消费者对这种产品的消费。。排他性是指所有权的排他性,意指产品一旦生产出来,付费才可以使用。

而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指公

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像国防、立

法、交通这类不通过市场交易,由政府提供的商品

与劳务。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

性是指增加一人消费不影响他人的消费。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无法从技术上或经济上把不交费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一对概念。经济学家们区分的标准是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而公共物品则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简言之,排他性是指一件商品我用了别人就不能再用,我吃了一口苹果别人就不可能再吃我吃的这口;竞争性是指我用了一件商品别人就会少用一件,我吃了一个苹果其他人可以吃的苹果就少了一个。 显然,诸如城市道路、路灯、公共广场与绿地,都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路灯照亮了我回家的路,并不妨碍照亮我邻居回家的路;我得到了路灯照亮道路的好处,也并没有减少我的邻居得到相同益处的机会。而典型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是市场失灵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二、 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因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如出现“免费搭车”现象),这种生产的外部经济导致供给太少甚至没有,即私人不愿意提供这种物品,而这些物品又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所必须的,如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如果缺乏这些公共物品,我们的生产和消费便要受到相应的影响。

1.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水平相加,而是它们的垂直相加。原因在于公共物品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特点。

(注意:公共物品的最优标准和私人物品的最优标准不完全相同。在私人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而在公共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之和与边际成本相等。)

2. 公共物品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表现

为由于上述原因,公共物品必然会导致市场失灵,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公共物品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表现为:

第一、无法准确确定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信息。

第二、无法避免“搭便车”问题。 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

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例如,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

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由于节约的成本1,000,000元大于50,000元,设置红绿灯是有效率的。

第三、造成公共物品的供应不足和利用不足。

尽管我们在实际上难以通过公共物品的供求分析来确定它的最优数量,但却可以有把握地说,市场本身提供的公共物品通常将低于最优数量,即市场机制分配给公共物品生产的资源常常会不足。

三、 案例分析——搭便车问题

1.搭便车问题的经济学含义

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市场经济效率】

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由于节约的成本1,000,000元大于50,000元,设置红绿灯是有效率的。 市场会提供这个有效率的结果吗,可能性比较小。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产品的利益这种机制失灵。对于红绿灯提供者而言,他必须能够把那些不付钱而享受红绿灯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否则他将无法弥补生产成本。而对于一个消费者而言,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一旦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搭便车。消费者这种行为意味者生产公共产品的厂商很有可能得不到弥补生产成本的收益,在长期中,厂商不会提供这种物品,这使得公共物品很难由市场提供。

2.搭便车问题的例子

假设在一条街道有25名住户,并且本街道即将进行卫生设施改造,改造的费用为$2500。因此分摊到每个住户的改造费用为$100。虽然设施的改造 会使得所有住户都可以受益,但当费用是自愿支付时,肯定会有一部分的住户拒绝交纳。这部分住户盘算着其它住户会分担改造费用,而此种卫生设施肯定会投入使 用。

解决方法是使得25名相互独立的住户作为一个整体支付这笔费用,即集体意志代表个人意志。在此情况下,住户可以通过投票决定是否进行设施改造。如果投票的结果认为应该进行改造,则所有住户都必须交纳费用。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些公共服务,如国防、公共治安等,就必须由政府组织提供。

当然,仅仅通过投票决定还没能把问题解决。住户们还需要对费用的分摊比例进行讨论,因为一种平均分配费用的原则又显得无法公平的反映用户之间的差异。

3.克服搭便车问题的制度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导致市场在公共物品供给上是无效率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主要是由政府来提供的,但也有私人提供的。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不等于政府生产全部公共产品,单纯由政府生产和经营公共产品,由于多种原因往往缺乏效率。因此,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提供公共产品,而不是生产公共产品。特别是对准公共产品,政府常常通过预算或政策安排给企业甚至私人企业进行生产。还有政府也可能通过对生产公共产品的企业进行补贴的方式来鼓励公共产品的生产。公共物品提供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政府提供。政府直接向公民提供各种公共物品,这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遍的方式。如国防、安全、公共道路、给排水等。

2、政府与私营机构签订合同。国家与企业签订经营公共产品,这是最普通、范围最大的一种形式。适应这一形式的公共产品成本,主要是具有规模经济的自然垄断性产品,如大部分基础设施。如国家允许私人企业以建设——经营——转让(BOT)的方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及服务的提供,即政府允许私人企业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并通过若干年的特许独家经营,等到收回自己的投资并获得利润后,再由政府接收该公共基础设施。如广西的马江至梧州高速公路。

【市场经济效率】

3、政府授予私营机构经营权。政府将现有的公共基础设施以授予经营权的方式,委托给私人公司经营,如自来水公司、供电等。此外,还有很多的公共服务项目也是由这种方式经营的,如政府将城市卫生管理、绿地维护、市政设施维护等委托私人管理。

4、政府给提供公共物品的私营机构提供补贴。例如,补助津贴、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等,政府提供财政补贴的主要领域是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教育、卫生保健、住房、图书馆、博物馆等。

市场经济效率 第二篇_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并提高其效率

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并提高其效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中基本概念的介绍,深刻分析了市场经济效率根源的限制因素,从而提出了如何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市场经济,市场效率的根源,配置效率,政府宏观调控

一. 市场经济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

1.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 经济体制,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以维护产权,促进平等和保护自由的市场制度为基础,以自由选择、自愿交换、自愿合作为前提,以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为特点,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同时也是市场交换规则普遍化的经济形态。

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2.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受消费者主权的约束,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的需求水平;经济决策是分散的,作为决策主体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在经济和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人身依附和超经济强制关系;信息是按照买者和卖者之间的横向渠道传递的。经济动力来自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分散的决策主体在谋求各自的利益中彼此展开竞争,决策的协调主要是在事后通过市场来进行。整个资源配置过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

二.市场经济的效率

1市场经济效率的概念.

市场经济效率是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所达到的帕累托最优效率。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完全竞争状态是不存在的,经济主体和市场运行机制受到资源配置方式、信息、制度、有限理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帕累托最优效率的实现不具有现实性。现实经济活动中对市场效率的改进,实现的是帕累托次优。按照市场效率的不同影响因素,市场效率实际上是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市场信息效率、市场制度效率和市场行为效率的总和。

【市场经济效率】

2.市场机制的效率限制主要表现为:

(1)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的市场,是对有效市场的重要偏离因素之一。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企业或个人都无法影响价格,而当买者或卖者能够左右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时,就被认为出现了不完全竞争,其极端情况是垄断,即惟一的卖者独自决定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价格水平。当市场出现不完全竞争或垄断时,社会的产出将会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移至边界之内,使物品的产出低于最有效率的水平。

(2)市场存在的经济外部性,包括两个方面:当某一经济单位的产量增加,给其他经济单位或个人带来无须酬报的收益时,称为生产的外部经济效果;当某一经济单位的产量增加,给其他经济单位或个人造成得不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时,称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效果。由于外部性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无关,所以,往往不会纳入市场当事人的理性计算和决策之中,因此市场的压力和吸引力对其不产生作用。

(3)市场对提供公共物品失效,是因为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物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对它的消费不存在竞争性,也不存在排他性。

(4)市场会形成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即使市场经济的运行完全符合效率原则,仍然有可能导致一种缺憾,产生令人难以接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

(5)市场经济存在周期性的波动,表现为繁荣与萧条、衰退与扩张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从而带来市场自身所无法克服的两个顽疾:失业和通货膨胀。【市场经济效率】

三.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途径. 资源配置的优化会提高市场效率,而资源配置的优化在于配置方式的综合运用。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两种:市场和计划。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计划通过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制定出各种措施调节资源配置,改进市场效率。

1.资源配置的自由主义原则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建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强调价格机制——“看不见的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斯密认为,每个“经济人”从利己的动机出发,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完全的市场竞争,使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从而实现一种向着有效率和均衡发展的自然趋势扩展。边际学派以严密的数学推论论证了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带来更大效益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基数效用论认为这一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应遵循等边原理。序数效用论则运用无差异曲线工具,提出了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化”的效率标准。马克思认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具有优化资源在各部门分配的比例、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市场效率的功能。因此,市场效率的提高是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产权清晰为基础的,但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在现实经济中是难以找到的,因而帕累托最优的市场效率必然受到弱化。

2.通过政府的干预,意即宏观调控,改进市场配置资源效率。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表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市场效率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市场效率。凯恩斯在大危机背景下,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市场低效率,提出了“需求管理”的思想,即通过国家计划对市场资源配置进行调控。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到指导性计划,再到当代“政府规制”的思想,都表明了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对市场效率的改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计划配置资源方式改进市场效率的思想源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垄断、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产品等所导致的“市场失灵”。因此,这种改进市场效率的方式是在价格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基础上形成的。 3.市场和计划的耦合、互补及其改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对资源配置

的优化并不是万能的,政府干预对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也并不总是有效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基础,政府干预对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是建立在价格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基础上的。同时,由于受到不完全信息等因素的影响,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的计划者通过计划手段矫正“市场失灵”的作用有时会达不到应有的程度,而且由于制度安排不当等原因,还会出现诸如“寻租”等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出现并没有抹杀政府(计划)在改进市场效率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市场资源效率的改进在于:一方面要以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为基础,把资源配置的市场和计划两种方式结合进来,消除分野,促进耦合和互补;另一方面从信息的显示与传递、制度的合理安排、有限理性的矫正等方面着手,把“市场失灵”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市场效率。

参考文献:

亚当.斯密 :<<国富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承明 凌宗诠 邓继光:<<简明西方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丹尼尔.鲁宾菲尔德 :<<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William H.Green. <<Econometric Analysis>>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文作者: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大类2010级一班。

姓名:何明栋 学号:1044013011

市场经济效率 第三篇_各种类型市场的特征及其经济效率的比较

各种类型市场的特征及其经济效率的比较

市场经济效率 第四篇_作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效率和公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平(如何处理社会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区分经济平等和社会公平

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何林)所谓经济公平,是指从微观层次对市场经济中的收入进行的评价,是经济主体在再生产过程中权利、义务、作用和地位、付出与报偿之间的平等关系。社会公平是一种广义上的人的地位和权力的平等。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社会公平是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经济中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评价,它反映了在社会再生产环节之外再分配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政策使收入趋向均等化的一种平等关系。

(张屹山)公平按其范畴至少可以分为社会公平和经济公平,社会公平主要指是否能够平等地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而经济公平则主要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各个经济主体是否能够实现等价交换。所谓生存权,就是指衣、食、住、行、安全、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权;所谓发展权即平等的受教育权、就业权和迁徙权等。没有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就不可能享受到其他政治权利。在经济领域,由于经济主体自身禀赋、资产等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收入分配的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就是要防止差距的扩大化,将其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保证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使社会稳定发展。经济公平,是指参与市场活动的经济主体在机会均等的原则下,遵循相同的竞争规则,并受相同市场秩序的约束,在商品买卖的过程中进行等价交换。各经济主体通过市场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进行经济利益的分配,并按照要素贡献率进行收入分配。经济公平主要解决资源配置中的效率问题。但由于个人禀赋的差异,社会主体拥有的资源不同,机会均等并不能保证财富分配的平等,可以说等价交换、按贡献分配必然造成社会不公平。

(张屹山)实现经济公平,依赖的是市场工具;实现社会公平则更多地使用行政手段。经济公平是为了保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促进市场效率的实现;社会公平则是为了保证社会人的基本权利和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追求效率不可避免会产生收入差距并进而形成其他差距,有时甚至会造成某些人难以维持生存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促成的社会公平弥补了市场的缺陷,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的权利,实现相对的公平,为市场稳定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强调社会公平,要避免绝对平均主义的倾向,以防止影响经济主体对追求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强调经济公平,是为了能够实现市场追求经济效率的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财富的“蛋糕”越做越大,进行初次分配的收入越来越多,也使政府有更多的财力保证社会公平的目标。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互相配合,互为补充。

(尹吉成)一方面,市场经济是效率型经济,市场经济与效率具有天然的统一性,但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又会使其难以实现持久、完全的高效率,因而需要公平机制的协调和矫正;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是公平型经济,市场经济的公平有“市场内公平”和“市场外公平”之分,“市场内公平”可以直接体现效率,但“市场内公平”的运作又会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经济上的不平等,而这种“经济不平等”却可以通过实施“市场外公平”来协调和矫正。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统一,关键是要协调、整合好“市场内公平”与“市场外公平”的关系,切实把握住两者运用、实施的领域和秩序,使之在各自确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效率,主要是指生产效率或经济效率,是消耗的劳动量与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也可以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平(或公正、平等),主要是指社会公平,它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经济公平、政治公平、伦理公平。经济公平,是指公民在参与经济竞争机会、竞争过程和收入分配上的平等;政治公平,是指政治权利和法律面前的平等;伦理公平,是指公民在人格、个人尊严和价值上的平等,以及作为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平等。

(尹吉成)“市场公平”原则有着自己特有的规定性:它既不同于人类社会初期那种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共同消费的原始的、粗鄙的利益平等,也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绝对“平均主义”所宣扬的那种个人收入结果上的均等,而是指由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和劳动力价值平等等内容构成的竞争过程的公平。所谓机会平等,是指每一个进入市场的人,不论其家庭背景、自然禀赋和特定环境如何,都享有同等的参与机会、被挑选机会和获胜机会,任何人都不丧失或多得某种机会。所谓规则平等,是指每一个参与市场竞争者都必须普遍地遵守某些一般规则,而不考虑道义上是否应当,也不考虑该规则运作的实际效果对哪些人有利或不利。规则平等原则提倡自由竞争,反对任何高于规则之上的权力进入市场,即使假借社会福利之名也属非正义的。所谓劳动力价值平等,是指收入分配尺度的公平,即在对每一个市场竞争者进行收入分配时都必须执行同样的标准———其劳动力价值。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它要求每个市场竞争者的获得都只能根据其向社会提供的“必要劳动”,而不是“个别劳动”。

(叶晓佳)分配公平是指在一定社会主体(成员)之间公正、平等地分配被分配对象。分配公平的主要衡量尺度是分配起点公平、分配过程公平和分配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机会公平)是指每个社会主体(成员)在参与经济活动时,享有平等的权利(平等地享受公共产品、社会保障的权利等),平等地参与机会和发展机会(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参与竞争的机会等)。过程公平(规则公平)是指每个社会主体(成员)在参与经济活动过程中,按照公开公正公认的规则(如法律、法规、制度与政策)平等竞争。结果公平是指每个社会主体(成员)参与经济活动、平等竞争之后,获得正当的利益,付出与所得相符、贡献与收益相称,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适度。分配起点是否公平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参与竞争的机会等方面;分配过程是否公平体现在行业竞争度、市场竞争度、税负公平度等方面;分配结果是否公平体现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性别在收入方面的公平程度。

社会公平:eg财富分配,教育与发展机会,就业机会,生存安全。

(何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除了指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指社会的经济效率和利益。经济效率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使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达到最佳配置,即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可见,效率不单纯产出的问题,而是产出和投入的关系,因此,效率总是同生产力相联系,在经济运行中主要实现于微观初次分配过程

劳动收入分配其实取决于社会对职业和角色的认可程度【市场经济效率】

(何林)提高效率,必须关注公平。如果没有公平的支撑,劳动者在长久不公平的环境下不可能保持长期的劳动积极性,从而,效率也就无法保持或者进一步的提高。收入分配过分均等,不能公正、客观地反映各生产要素的贡献,会影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降低经济效率。

效率为公平提供了物质保证,一样穷是没有意义的

(何林)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更好地为实现公平创造物质条件。

(何林)收入差距的扩大会抑制消费需求,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已影响到全国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加剧了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失衡,危及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当下实现公平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城乡;地区;个人

讨论的问题明确化: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谁讲经济效率,谁管社会公平的问题

经济效率:按贡献分配;政府更注重社会公平。关键问题:政企分开

产生不公平的原因:

(张屹山)人为制造的二元经济,政府职能错位(越位指导经济发展,缺位于民生发展)

再分配(税收和转移支付)问题:

(张屹山)税收制度,税费收入不公正。我国尚未建立针对个人财产及财产转移进行调节的税种,比如不动产税、遗产与赠予税。且土地产权制度不合理,失地农民再就业难。财政支出不合理,庞大的经济建设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大,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支出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解决社会不公平:

(张屹山)政府职能明确,维护国家机器,保卫国家安全,捍卫公民权利,维持市场秩序,保证社会安宁,提供社会保障。走出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误区,建立有限责任的政府;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再分配职能,曾强社会保障能力。

(张屹山)导致现阶段社会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功能的错位和不对称。市场和政府要找准自己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市场创造社会财富要讲求效率,而政府作为经济活动服务者要保证社会公平,以构建和谐环境。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尽早建立起一套适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国情特点的市场与政府的行为机制,这才是实现效率与公平和谐统一的根本所在。

(尹吉成)市场经济下的效率与公平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要协调、整合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既不损害效率又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就必须把社会生活领域区分为市场领域和“市场失效”领域。在前一领域,主要是通过实行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和劳动力价值平等为特征的市场公平原则来合理地协调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切实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或效率机制在微观经济分配过程中的作用以促使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市场公平”原则只能作用于微观经济领域和一般竞争领域,而不将其用之于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领域,否则,就会导致权钱交易、贫富悬殊等社会不正之风和社会不公平现象;而一旦权力进入市场,又会造成交易不公正、市场信号失真,从而有损于效率。在后一领域,所要解决的是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和伦理等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和权力上的平等,这是真正体现社会一般公平的领域,是非赢利性的。这里金钱充当媒介的经济效益原则应被严禁使用,否则,不仅实现不了社会公平,也难以持久的高效率。

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进一步加大社会公平调节的力度,努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量惠顾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力争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分享到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厉以宁)不把公平解释为收入分配的均等或财产分配的均等,而把公平理解为获取收入或财产的机会的均等。机会均等实现了生产领域效率优先。

效率和平等之我见

——对平衡效率和平等反思

【摘要】通过对效率和平等的概念的鉴别,并且从效率和平等的关系角度出发进而分析平衡效率和平等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实施的措施。另外对仅仅要求的机会平等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反思:由于市场经济的结果不平等,“玻璃天花板”的现象会使得地位、经济、文化等的差距扩大,真正的机会均等难以实现,因此应当同时考虑机会平等、过程平等以及结果平等来平衡效率和平等,且要避免走向极端。

【关键词】经济效率平等

一、 效率和平等的概念鉴别

1. 效率

效率,主要是指生产效率或经济效率,是投入的资本与产出的比率,也可以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其理想状况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即要想让资源的使用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人要使自己处境更佳,就以使别人处境更差为前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效率属于生产力范畴,它反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经济的自发调节。

2. 平等

公平和平等的差异来自于英文“平等”(equality)和“公平”(fairness)两个不同单词。这里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平等不是平均,那么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何种差异才能被归为平等?换个角度兴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考虑平等实现一个人除主观因素外其他发展因素的均等化,也就是不考虑结果均等而是考虑起点均等且机会均等,那么平等才摆脱了空中楼阁,真正有了当今社会可操作的意义。

亚当斯密认为机会均等是最神圣的人权,剥夺公民的机会均等权是对人权的最大侵犯。结果平等是指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上的平等,而机会均等是指人们在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平等的基础上,有平等的机会从事不同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活动中有平等的机会按其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有平等的机会消费社会产品、积累私人财富和获得经济成就。1即社会向一切人都平等地提供了接近那些最幸运的人才有的生活标准和政治权利的机会2。分配公平的主要衡量尺度是分配起点公平、分配过程公平和分配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机会公平)是指每个社会主体(成员)在参与经济活动时,享有平等的权利(平等地享受公共产品、社会保障的权利等),平等地参与机会和发展机会(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参与竞争的机会等)。过程公平(规则公平)是指每个社会主体(成员)在参与经济活动过程中,按照公开公正公认的规则(如法律、法规、制度与政策)平等竞争。结果公平是指每个社会主体(成员)参与经济活动、平等竞争之后,获得正当的利益,付出与所得相符、贡献与收益相称,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适度。3

虽然机会平等被广泛的学者认为是当下衡量平等较为重要的一方面,但是受上述观点启发,我认为平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起点平等(机会平等):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参与竞争的机会、享有权利和义务、拥有生存权和发展权;(2)过程平等:行业和市场竞争度、税负公平度等;(3)结果平等: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性别在付出同样劳动时在收入方面的公平程度。而结果平等区别于结果平均,因为个人的能力、才干、努力方向和努力结果均不同,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获得收入。

二、 效率和平等间的关系——避免走向极端

平等与效率均是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以及分配和福利政策时必须考虑到的因素。经济效率和财富占有的平等状况相互冲突,但是却又相互联系,相互统一。

效率能够帮助实现长久的、高水平的平等。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更好地创造物质条件。提高效率必须关注公平。如果没有公平的支撑,劳动者在长久不公平的环境下不可能保持长期的劳动积极性,从而,效率也就无法保持或者进一步的提高。4但是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会导致收入差距,收入差距过大会抑制消费需求,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而地区间的经济失衡也会滋生社会矛盾,影响作为经济的整体效率。

然而收入分配过分均等,且不能公正、客观地反映各生产要素的贡献,会影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降低经济效率。然而如果不考虑分配平等,那么在讲求效率的市场经济下收入差距会扩大,不平等的收入有可能导致权利和社会的不平等,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可以和权利相交换,权利又可以成为收入和财富的源泉。因此,人们的收入和财富不一定同他的勤奋和努力成正比,财富不一定和效率有直接联系。而收入不平等,便会降低效率。 因此受社会发展水平,效率和平等某一方面的极端化应当避免。而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条件从市场经济的效率中换取平等。

三、 关注效率和平等的必要性

认为效率能最大化财富其实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单单考虑经济效率而不把整个社会的环境、人文因素纳入,生硬得将复杂的社会带入简单的经济模型中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平等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善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公平与正义有效实现的实际问题。5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权利平等、机会均等所保障的市场竞争机制,必然会因为利益占有量不同而引起结果的不平等。比起计划经济体制下常常被推崇的平均主义来,有利于调动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然而,如果听任这种不平等的逐渐累积,则会导致贫富差距,并且会不断拉大;同时,贫富悬殊又可能导致金钱对社会的操纵和对个人权利的收买,从而破坏权利平等、危及社会公正。、政府调控机制能够把客观存在的经济不平等控制在既能保持其激励功能又能避免贫富悬殊的适度范围内,以实现经济领域的平等和效率的最佳结合。

四、 经济中平衡效率和平等

首先市场有市场的规律,虽然市场失灵时政府微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有利于经济复苏,但是如果政府经常越位进行指导,那么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将被损害。因此政企分开有利于企业的生产效率,而政府的职责也能够促进经济收入和分配的公平,例如税收、社会福利等。另外,社会公平与平等的问题市场经济无法解决,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宏观政策的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效率和平等二者必须要相互存在且互相协调。

再分配(税收和转移支付)问题:

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应当作为“公平裁判”和“公正制度”的制定者,提供给社会每一个相等的参与竞争、就业、投资、盈利等经济活动的机会。政府的任务就是给每个社会成员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竞争条件,使每一个人都不受贫富、肤色、种族、地位高低等的限制,而有机会同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赛。党和国家也在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

市场经济效率 第五篇_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探析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探析

孙健 机电学院2011级电气四班 2011084040015

摘要:效率与平等是人类所追求的两大价值,效率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好的动力,公平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的愿望。本文从“效率与公平的一般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历史形态”、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及“兼顾效率与公平”几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阐明了二者之间的统一性,也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性,并提出解决矛盾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公平、效率、关系

一、效率与公平的一般关系

效率与公平均起源于西方经济学。从经济哲学的角度看,效率是指作为手段的人的活动与这种活动的目的或目标的比值,在经济领域,效率是指劳动量与劳动成果的比率,也就是投入和产出的比率;社会经济动力的大小就表现为人的活动效率的高低。而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

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一:二者的矛盾性。其一,效率与平等的增长是不同步的,从长远来看,经济发展能够产生出比传统社会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方式;但在短期内,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常常要加剧收入的不平等。其二,效率与机会平等是矛盾的,机会平等是效率的内在要求,只有在机会平等的竞争条件下,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但是,效率的提高必定会使收入差距扩大,一旦收入差距超出合理的限度,就会产生贫富分化,导致不公平。而收入差距不大,收入分配绝对公平,又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

第二:二者的统一性。其一,效率是平等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要实现社会平等必须有一定的财富积累,而物质财富的增加又依赖于效率的提高,更进一步地说,只有提高效率,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其二,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证。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在生产力各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效率。而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社会环境;收入分配绝对公平的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使社会缺乏凝聚力和发展动力;收入分配悬殊过大的两极分化又会造成尖锐的阶级对抗,使社会动荡不安。在这两种情形下,效率的提高都缺乏保障;而机会平等,收入分配相对公平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二、效率与公平的历史形态

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一重大的现实依据,邓小平同志提出要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这一伟大的目标。因此,我们首先要注意先富与后富之间的关系,先富不等于让一部分人或地区富裕起来就不带动其它地区富裕,只有在先富带动后富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其次,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在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一直提倡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做到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个方面的需求,以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

随着我党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如何对待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依然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关键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权为民所谋,利为民所系,满足人民最需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利益问题,做到公平与正义。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下,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公平与正义。

从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形态上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到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的历史发展到今需要提倡公平与效率两者的统一问题,做到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才能满足国家、社会、个人的需求。真正做到人尽其用,物尽其能。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有一种观点认为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因为效率是建立在牺牲公平的基础上的,而要实现公平必然会有损于效率,这就导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崇尚效率而忽略公平。但是十七大对社会公平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党的文件 中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明确摒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即社会主义是要实现“兼顾效率与公平”。但是胡理毅教授认为 ,“‘效率优先’的理念和原则仍然主导着实际生活,公平虽然在表面形式上的‘兼顾’,而实际生活中却被严重漠视。”而他也指出,“‘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价值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已产生了令人担忧的负面效应:高速增长的经济却出现了分配不公的严峻形势,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又引起收入差距扩大 ,贫富分化,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增加 ,公共权力备受侵害,社会保障非常脆弱等。而这些负面影响恰恰证明了公平与效率并举的重要性。不能只看到公平与效率的对立,而看不见二者之间的统一性。

我国提出“效率优先”的背景之一是我国现阶段整体效率不高,若不创造高效率, 很难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效率优先”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当前,人们已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某些合理的差距是一种新的公平原则;承认在某些领域扩大差距以形成激励机制对改变那里的低效率是一种现实的做法。但这些都不足以作为抬高效率地位的理由。事实上,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来看, 如果以效率为目的,而把公平仅仅看作效率的一种补偿性手段,则不仅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矛盾, 而且也很难保证效率的最终提高。而上述的收入差距扩大 ,贫富分化,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增加 ,公共权力备受侵害,社会保障非常脆弱,就说明我们的经济效率确实在不断提高,同时也说明我们在社会公平方面还做得不够。当然, 收入差距扩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但与整个社会过分重视效率不无一定关系。

四、兼顾效率与公平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越来越不容易了。当今社会各种竞争因素的存在,使得人们只是重视效率的提高,而越来越忽视社会公平的存在。就这样的形式发展下去,社会经济结构将不能实现优化配置,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31384/

推荐访问: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 市场经济的效率何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