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广东发展

广东发展

时间:2018-03-25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广东发展 第一篇_广东发展问题研究

广东发展问题研究

1、广东这几年的发展速度逐步减慢,很多问题表现出来。现在珠三角很多地方的笼已经腾出来了,但是鸟却没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珠三角那些造服装鞋子的小工厂,估计活不了多久了。至于产业升级,说得多,做得少。广东人的务实肯干的精神,正在渐渐消逝,现在的广东社会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社会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上月去羊城,和中大暨大的一帮专家学者探讨此事,说得最多的却是税收问题和行政区划问题,这简直就是吃避孕药来治感冒,属于病急乱投医之举。从80年代的包税到老朱搞的分税,我们都是长期研究关注的,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短期无法改变,何况广东珠三角的公共服务配置在全国已属前列。最大的问题在于,广东真正缺少公共财政阳光的非珠地区,过去5年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至于省内行政区划问题,涉及利益关系复杂,见效慢,根本不属于急诊的好方式。广东非珠地区的发展长期落后,我有深刻体会,年初去了趟梅州和肇庆,真的很一般,虽然是地级市区,但发展的水平和活力远逊于浙江西部的山区县。

2、关于非珠落后的原因,政府官员和民间智囊都有自己的看法,加起来不下百条。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我就不转述了,我只说一条别人没说过的看法。我认为广东非珠和珠三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和广东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传统密切相关。广东社会传统里有一种“自由竞争”、“市场主导”的天然趋势,由于近代以来的对外通商历史,特别是建国后那个众所周知的特殊年代的原因,广东人对于任何

涉及“政治”“政府”“政策”的事情都不感兴趣,对于政府干预经济有一种特别的反感。在这种社会氛围中,非珠在地缘、资本、教育、基础设施、先天条件等等各方面都不是珠三的对手,改革开放后的非珠在“自由竞争”中逐渐衰败,和珠三的差距越来越大,当然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非珠在未来的发展要想取得突破,现在必须要有广东地方政府出台大量的政策来干预扶植。但是这样一来就严重违背了广东“自由市场竞争”和“政府不干预经济生活”的社会传统。因此羊城的官员们往往陷入两难,除了来京诉苦,似乎并没有什么好的发展非珠的点子。我特别希望新上的ZXD在未来5年能学学江苏和浙江,至少把非珠的贫困问题解决掉。

3、说完非珠说深圳。97后的港商变成了港灿,深圳也迎来一场巨大的转变。15年过去了,有不少成绩,但并不耀眼。最近几年,从XZH到WR,深圳的发展方向好象坐碰碰车,成了无头苍蝇。一会儿大运、一会儿高交、一会儿后花园、一会儿要政改、一会儿要直辖,到底要干什么,让人一头雾水。改革开放后,几百万外省人涌入深圳,奉献青春汗水。90年代初第一次去深圳,当年的创业激情,我依然记忆犹新。但是今天的深圳,好象大病未愈,完全没有当年的闯劲了,为什么?也许是而立之年的短期停顿吧。现在的内地城市发展迅猛,而深圳却疲态频显,毕竟才30岁啊!有句俗语叫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希望深圳能继续具备这种虎狼之年的欲望,早日找回失去的锐气,直接去干老外。新加坡不应该成为深圳的目标,我希望深圳能尽快找到自己的路子,争取在十年后达到日本大城市的发展水平。国家当年搞

“请进来”战略,招商引资,深圳顺势而为并拔得头筹,现在中国的“走出去”战略正在稳步实施,深圳光靠华为中兴这几个老方式走出去显然不行。海外的农业、种植业、地产业都可以作为目标,具体操作方式要更新,把尽量多的中国人带出去创业致富。关于此事的现状,大家可以在百度上输入“海外再造新农垦”,一看就知道了。东南亚应该是深圳的近期目标。此事敏感,点到为止。

4、今年珠海的政治地位稍有调高,但是能否转化为发展水平的提高,还有待观察,我对此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中山是个漂亮的中等城市,可惜面积太小,资源瓶颈难解决。东莞从制造业走向“性都”,难道想自杀吗?佛山和广州的同城还会加速,但是三高和南顺的差距确实太不可思议了。清远南边这几年吃了猪快长,迅速勃起,但是北边的四县却沦为全国最落后地区。河源那个水库很不错,环境绝佳,其他的都不怎么样。云浮汕尾还在打酱油。韶关的高铁很方便,市容有起色。惠州的综合发展水平很不错,山水风光和GDP和谐得比较好。(漏点风吧,大家别太当真:如果深圳直辖成功,惠州(不含龙门)和汕尾是肯定会带上的。)潮汕以籍贯来说可说是富甲中华,但潮汕地区本身经济却不怎么样,最近才弄一机场。现在的潮汕文化氛围有大问题,莫名其妙的抱团与排外,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和台巴子有点类似。这种特性在出外时是优点,但于本地便是缺陷。潮汕头首先要解决那里的极端排外问题!汕头做为曾经最前沿的改革开放前沿,曾经得风气之先,而如今竟然沦落为广东省内三类地区,实在悲哀!我以前曾认为潮汕之排外,主要属于老年人,过些年老的一死,年轻的就没问题

了。但是现在发现潮汕的部分年轻人更加愚昧落后,对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依然抱有封闭的心态,在创业激情、教育留学、眼界视野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北佬”!在此要敲警钟啦!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5、东边不亮西边亮!广东未来几年形势就是如此。湛江这次把钢铁拿下来了,真的值得祝贺!没想到这么快就成了!过去三十年的湛江基本上在打酱油,但未来十年很值得期待!茂名从市区到港口比较远,中间全是农村,有点象十年前的天津市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农村,电白的漫长海岸线也基本上浪费了。江门和阳江都发展缓慢,尤其是阳江,有些地方的贫困和贵州有得一比,很不可思议!关于这些地方,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讨。我觉得广东西部沿海地区其实可以和内地省份搞飞地开发模式。比如,湖南的临武县属于珠江流域,境内的河流也向南流。湖南可以将临武和广东粤西的某沿海贫困县搞个互换,临武划给广东,粤西的某沿海贫困县划给湖南。这样一来湖南就成了沿海省份,自然会竭尽全力开发这个广东划过来的沿海县,对于该县民众而言,在广东是个很普通的县,到湖南就是香饽饽了。同样道理,临武县从地理、气候、风俗上更接近于广东,划给广东也不会有什么不愿意的。广东有几百万湖南人寄人篱下,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如果能和广东换得一个出海口,自然会重点建设,这样一来对湖南广东都有好处。当然,我的想法肯定会有一些人出于地域原因而不理解。但是,只要对大家都有好处,为何不可以尝试呢?现在的对口援藏援疆,不也是人想出来的办法吗?飞地开发为何不行呢?大家都是中国人啊!

6、在80年代开始独领风骚的珠三角现在也是全国经济发动机之一,但是已经没有了往日容光。从绝对数来看,这里还是中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之一,但从相对数来看,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主要原因并非大家通常认为的产业升级的问题,而是有更深层的原因。粤文化中的核心在于“超级务实”、“去意识形态”、“经济利益绝对主导”等等。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文化非常有利于突破当时的极左意识形态分子对全国思想领域的控制,取得经济建设的突破性进展,走在全国的前列。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这种文化却成为了一种粤人身上的深深烙印,渐渐产生负面影响,最主要的就是开始阻碍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科研创新。对短期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粤人对科技文化知识的漠不关心;导致对子女教育的漠不关心;导致广东民营企业家们继续造服装鞋子,因为这里还有那么一点点利润。只要造服装鞋子能有一元钱利润,就不造其他技术含量高一些的产品。很多珠三角有钱的企业家也知道要产业升级,但是受文化水平太低的限制不敢投入太多资金做研发,于是只好将自己的钱投入楼市股市,这样做的后果自然不言自明。粤文化首先要创新,才有经济的二次起飞。广东未来发展不在珠三角的服装玩具工厂,而在文化教育。岭南文化是中国很独特的一支,完全可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另一方面,推广应用普通话又很必要,希望广东的兄弟姐妹能够理解。在广东,考虑很多事情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就可以,但在北京的层面,却要复杂很多。我在广州曁南大学小住过半年,感受到粤文化的独特性,粤语更有汉唐之音啊!我很喜欢!总之,方言要保留,普

广东发展 第二篇_广东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三、广东省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区域分布

1.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实力稳中有升,效益总体向好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广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一直受到全省的高度重视并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呈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201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77.7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2.4%;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2667.40亿元,增长10.5%;实现出口交货值4642.64亿元,增长5.1%;实现利润978.69亿元,增长17.5%。

从规模看:201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总量较大的产业有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196.38亿元、888.40亿元、322.68亿元、276.33亿元、257.68亿元,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7.6%、28.0%、10.2%、8.7%、8.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7%、3.5%、1.3%、1.1%、1.0%。 从增速看:201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较快的产业有生物产业和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分别增长9.9%和9.0%,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速均在6.0%以上。

从销售看:201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较高的产业有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321.51亿元、2495.40亿元、1432.38亿元、1324.77亿元和1236.73亿元,分别增长9.8%、16.2%、6.0%、12.7%和6.1%。实现出口交货值较高的产业有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372.88亿元、495.22亿元、297.78亿元、245.55亿元、205.13亿元,分别增长6.1%、4.0%、0.3%、3.2%、6.2%。

从效益看:201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利润总额较高的产业有生物产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利润382.72亿元、267.31亿元、114.35亿元、67.88亿元、64.25亿元,分别增长19.1%、31.2%、1.5%、12.2%、12.5%。

(二)发展有所偏重,整体循序渐进

从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区分布看,其发展的重心在珠三角地区。2013年,珠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691.06亿元,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达89.3%;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1369.74亿元,比重达89.8%;实现出口交货值4471.25亿元,比重达96.3%;实现利润855.22亿元,比重达87.4%,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珠三角地区占了绝对的优势。

表3 2013年全省分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情况

与此同时,粤东西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2013年,粤东西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323.13亿元,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为10.7%,其中:粤东地区134.46亿元,占比重4.5%;粤西地区59.15亿元,占比重2.0%;粤北地区129.53亿元,占比重4.3%。此外,粤东西北地区共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297.66亿元,占比重10.2%;实现出口交货值171.38亿元,占比3.7%;实现利润123.47亿元,占比12.6%,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粤东西北地区有了初步的发展。

(三)主要产品生产加快,产量形成规模

随着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产业迅速发展,其主要产品的生产也随之加快,产量逐渐形成规模。201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主要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28.33亿元,增长9.0%,占该产业比重达94.3%;生物产业中的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64.34亿元,增长8.4%,占该产业比重达41.0%;节能环保产业中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3.15亿元,增长3.8%,占该产业比重达50.6%;新材料产业中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9.26亿元,增长4.7%,占该产业比重达50.4%。此外,新能源产业中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幅度达到61.7%,新材料产业中的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幅度达到33.1%等。

主要产品产量方面,2013年,全省发光二极管(LED)产值达到2810.00亿元,产量达1132.46亿只,增长88.0%;风力发电量达49.42亿千瓦小时,增长68.3%;太阳能电池1470836.40千瓦,增长48.0%;程控交换机1887.05万线,增长37.9%;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81292.51万台,增长34.2%;OLED显示屏10873.00万片,增长24.4%;移动通信基站设备11280.57万信道,增长21.5%。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仍需加快

根据《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2.5万亿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与这个目标相比,201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仅为13125.0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差距仍然很大,实现目标任务艰巨。在确定为率先突破的三大产业中,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LED两大产业增长较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不理想,2013年实现增加值为16.27亿元,仅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0.5%,利润及出口交货值甚至出现负增长。 (二)国内外市场仍需进一步开拓

近年来,广东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逐步成为全省工业新的增长点,部分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产业的产销衔接仍需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市场仍需进一步开拓。201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实现销售产值12667.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低于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6个百分点。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仅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增幅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4.1个和0.6个百分点,其余六大产业增幅均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

出口方面,201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4642.64亿元,同比增长5.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0.8个百分点。但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超过五成的,仅有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比重为63.4%,其余七大产业均没有超过五成,其中的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甚至还不到一成。 三、政策和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广东发展 第三篇_广东金融业发展的现状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and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but also raised the problems in today'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At the last article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The article said that financial assets are growing,the credit are growing steadily, and the increase of openness ; but there are also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he financial operation,increase the potential risks and the problem of financial innovation.The article finally said we should innovative system and create a favorable credit environment and use the capital market to develop financial and economic.

Key words: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Financial innovation

目 录

一、广东金融运行的现状„„„„„„„„„„„„„„„„„„„„ 1

(一)金融资产实力延续增势,信贷投放稳步增长„„„„„„„„„1

(二)对外开放程度加大„„„„„„„„„„„„„„„„„„„„1

(三)金融现代化步伐加快„„„„„„„„„„„„„„„„„„„1

(四)金融总量领先优势„„„„„„„„„„„„„„„„„„„2

二、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

(一)通胀膨胀带来压力,金融结构不平衡„„„„„„„„„„„„2

(二)金融风险隐患,资产质量有待提高„„„„„„„„„„„„„2

(三)信用环境有待改善„„„„„„„„„„„„„„„„„„„„3

(四)资金投放分布不够合理,影响全省整体经济发展„„„„„„3

(五)金融总量虽居全国首位,但某些指标仍落后于其他省份„„„„3

(六)金融创新滞后„„„„„„„„„„„„„„„„„„„„„„4

三、广东金融业目前存在问题的成因„„„„„„„„„„„„„„„ 5

(一)面对金融风险的冲击,改革创新精神不够„„„„„„„„5

(二)现行制度的缺陷制约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5

(三)缺乏金融产业的总体规划和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措施„„„„5

四、对广东金融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制度,创新市场„„„„„„„„„„„„„„„„„„„6

(二)提高资产质量,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信贷消费„„„„„6

(三)通过总体规划以及整合金融资源促进广东产业结构调整„„„„7

(四)做好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提升化解金融风险能力„„„„„„„7

(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8

(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多元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8

(七)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强化金融服务意识„„„„„„„„„„„9

广东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978 年以来,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率先推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过30年来的发展,广东已经成为金融大省。银行业稳健发展,货币信贷条件逐步向常态水平回归,证券和保险业快速发展,金融机构改革深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但广东现在还不是一个金融强省,金融业对于经济的贡献率还低于其他兄弟省份,金融创新依然有所滞后,制度存在缺陷等问题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寻找问题的根源,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让广东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广东金融业的现状

(一)金融资产实力延续增势,信贷投放与一般贷款稳步增长

截至2011年11月末,广东中外资银行业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7711亿元,同比增长9.8%,存款规模连续22年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各项贷款余额58027亿元,同比增长12.9%,贷款规模连续26年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信贷投放结构不断优化。加大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批发零售业,契合广东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分项目看,主要是单位经营贷款和贸易融资增长较快,分别增加137亿元和56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20亿元和5亿元。个人贷款平稳增长,个人经营和消费贷款分别增加15亿元和24亿元。

(二)对外开放程度加大

目前,广东金融业已经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截至2010年末,广东外资银行机构达到156家,资产总额打到3450亿元,外资银行支行机构网点到2010年末在广东共设立98家支行。 外资证券机构实现了零的突破,截至2010年末,广东已有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12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1家中外合资期货公司入驻,同时也加快外资保险公司加入步伐。

(三)金融现代化步伐加快

2006年以来,率先推进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推广工作,启

动“广东省金融结算服务平台”、“广东全省大同城票据交换平台”和“广东3A电子支付网络”建设,推出个体工商户电话终端转账业务,开通广东电子缴税入库业务、小额支付系统集中代收付业务和银行本票业务。2010 年1-9 月,现代化支付系统广州城市处理中心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业务笔数均居国内各大城市首位,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广州、深圳分中心处理业务487.5 万笔,同比增长26.9%,金额1862.9 亿元,增长46.6%。

(四)金融总量领先优势

截至2011年底,全省金融总量达到12.5万亿,在全国位居第一,此外金融业增加值、信贷收支额等多个金融指标均多年在国内居首位,广东正在从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转变,让广东的金融不仅在国内具有立足之地,而且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

二、广东金融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通胀膨胀带来压力,金融结构不平衡

一些专家认为,近期的通胀跟过去不同,物价正处于由结构性上涨向全面上涨扩散的关键时期,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于CPI,一年期贷款利率低于PPI,这给存款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过最深层次的问题还是金融结构不平衡。第一,金融机构不平衡,在金融机构总资产中,银行占88%,证券只有7%,保险5%,整个金融机构银行占绝大部分资产,形成银行业寡头垄断格局;第二,两大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不平衡,与深圳相比,广州的金融平台、亮点、抓手仍不够突出;三是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珠三角占了广东经济80%,而粤东西北则只占20%,其金融总资产和金融举措、金融服务仍相对比较薄弱。结构上的不平衡,将是阻碍广东建设金融强省的重要原因。

(二)金融风险隐患,资产质量有待提高

广东面临的金融风险有几个方面:第一,广东仍存在一定的经济泡沫问题,房地产空置率已经超过警戒线一倍,在全国积压房地产中广东占1/5左右;广东工业的盲目扩张现象也依然存在,截至2009年3月,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了六成,亏损企业亏损额155.64亿元,居全国之首。第二,近年的省国投破产,部分城市信用社停业整顿,广东金融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金融风险,2009年末,广东不良资产高达7000多亿元,快速增长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经过3年至5年后,在2012年、2013年前后将迎来还款高峰。未来两三年一些地区和行业的不良贷款可能会集中出现,守住不发生

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面临不小压力。第三,资本市场的金融风险隐患,一些证券经营机构存在通过各种渠道从商业银行折借资金,申购新发股票和进行二级市场炒作的问题,不仅使股票一、二级市场交易不公正,而且将资本市场风险传导到货币市场,危害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

(三)信用环境有待改善

信用在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信用关系衍生了各种金融工具,如果信用环境不好,则会严重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广东企业逃废债的问题比较严重,政府就在国有四大银行中设立了一些中小企业贷款来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实际情况是,大量的贷款发放不下去,原因是中小企业总的来说虽然很有活力,但一些中小企业开几天就倒闭了,有的甚至借了钱以后人就跑了,因此广东的信用环境是有待改善的。

(四)资金投放分布不够合理,影响全省整体经济发展

广东是一个经济发展快速的省份,但也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省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据统计,广州深圳两地GDP占全省40%,而全省80%的地区资金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资金投放一般集中在广深以及沿海发达地区,而如梅州、肇庆、云浮等较不发达地区资金占有只有全省的两至三成,这势必加剧地区间发展差距,影响全省整体经济的发展。

(五)金融总量虽居全国首位,但某些指标仍落后于其他省份

(1)金融业增加值对经济的贡献率落后于上海、北京、浙江。2010年广东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493.5亿元,高于浙江(2288.0亿元)、上海(1931.7亿元)、江苏(1900.0亿元)、北京(1838.0亿元)和山东(1184.2亿元),居全国首位。但金融业增加值对经济的贡献率却落后于上海、北京、浙江。2010年广东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3%,占比较上海(20.1%)、浙江(19.5%)和北京(17.8%)分别低7.8个、7.2个和5.5个百分点。(见表1)

(2)人均金融指标落后于其他兄弟省份。从存款指标看,2010年末广东人均存款78638元,比浙江少21456元;其中,人均储蓄存款余额35442元,比浙江少3315元。从贷款指标看,2010年末广东人均贷款49664元,比浙江、江苏分别少36577元和6502元。(见表2)

广东发展 第四篇_广东经济发展概括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广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居民储蓄存款、税收、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货运量、科技发明专利申请量等重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广东发展】

广东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努力与国际经济接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外向型经济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出口贸易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累计吸收外资占全国1/4.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对外经济贸易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1. 生产总值

1979至2004年,广东连续25年生产总值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稳居全国首位。 2004年,广东经济运行速度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5.4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8890.29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5903.75亿元,增长10.4%。总体而言,广东经济的结构、效益和质量同步改善。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九大支柱产业增长迅猛,对工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以服务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市场销售稳中趋活,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发展迅速。

2. 对外贸易

广东进出口贸易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2004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3571.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占全国进出口总额逾30%。其中出口额1915.58亿美元,增长25.3%;进口额1655.75亿美元,增长26.7%。广东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1297.35亿美元,增长30.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4.64亿美元,增长38.2%;服装、纺织品出口178.27亿美元,增长8.0%;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等轻纺产品出口分别增长【广东发展】

14.9%、23.8%和15.5%。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广东与主要贸易伙伴包括香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的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对非洲、拉丁美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出口增势强劲,2004年增速均超过30%。进口方面,大类商品和资源性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其中机电产品进口增长29.9%;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29.8%;钢材增长18.7%;成品油增长38.7%;汽车和汽车底盘增长11.7%;农产品增长27.1%。

3. 吸收外资

近年来,随着广东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投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为外商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外商来粤投资步伐持续加快。2004年,广东实际吸收外资金额达100.12亿美元,同比增长34.1%,位居全国第一。至此,广东累计实际吸收外资达1505亿美元,占全国的1/4.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继续优化。2004年第一、二、三产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1.3亿美元、77.29亿美元和21.52亿美元。制造业投资继续大幅增长。服务业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比上年增加503宗。外资投入较多的服务业主要有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等五大行业。

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较快,法国、荷兰、德国等国家的合同外资增长七成以上;外资大企业、大项目来粤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外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电子信息、医药研究、汽车技术等产业的研发中心也发展迅速;以物流、会展、广告、咨询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开发区、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外商投资日益踊跃。

4. 人均可支配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广东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居民储蓄余额在全国各省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7.65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65 .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和4.0%。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为37.0%,农村为48.8%。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703.7 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1000元,增长

8.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3%。广东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多年稳健增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同时,广东相当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人才进入广东,能为投资者提供高素质的、充足的人力资源。

5. 世界500强在粤投资概况

至2004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66家在广东省设立492家企业, 2004年新增62家。其中包括:丰田、本田、日产整车项目落户广东广州市;美国沃尔玛全球采购中心落户广东深圳市;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落户广东惠州;本田、日产、丰田、日立、德国巴斯夫等5家汽配企业落户广东佛山;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罗定雅达公司落户广东云浮;世界两大电光源制造商之一,隶属西门子集团的欧司朗公司中国总部落户广东佛山等。 不少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如三星、索尼、希捷等,已从最初的试探性投资,发展到现在不仅大幅增资,而且在广东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广东在跨国公司眼里,已不再只是加工场的作用,而是其驰骋国际市场、拓展国内市场的重要基地。

6. 园区经济

至2004年底,广东省有保留和拟保留开发区共106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开发区共20个,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个,保税区6个,出口加工区2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开发区56个,其中经济开发试验区46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个。 在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情况下,开发区已成为新一轮国际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承接和转移载体。广东开发区呈现出专业分工、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集约效用明显,经济带动力强,在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好的先行、示范、辐射和带动的作用。

广东省外经贸厅对全省69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进行调查统计,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8.36亿元,占全省11.59%;工业总产值6872.88亿元,占25.72%;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230个,占13.19%;实际利用外资30.10亿美元,占30.07%;进出口贸易额683.21亿美元,占19.13%;财政收入182.23亿元,占12.86%。

广东发展 第五篇_80分发展服务外包——实现从广东制造向广东服务转变的重要途径

一、单选 ( 共 12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A.T.Kearney做的外包竞争力分析,以下排名最高的是()

A.印度

B.中国

C.泰国

D.菲律宾

2. 根据孙晓琴教授所讲,以下哪项不属于IPO的类别?

A.后勤办公业务外包

B.系统集成外包

C.软件外包

D.技术支持

3. 孙晓琴教授提到,在全球市场服务外包的市场结构来看,主要承接高端业务的有以下哪个国家?

A.印度

B.菲律宾

C.中国

D.西班牙

4. 孙晓琴教授提到,目前教育部唯一批准的服务外包学院在哪个城市?

A.苏州

B.广州

C.杭州

D.深圳

5. 孙晓琴教授提到,据有人预测,中国与印度在服务外包行业的对决将会出现在哪一年?

A.2012 B.2013 C.2014

D.2015

6. 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是下列哪项? A.IBM B.EDS C.Infosys

D.埃森哲

7. 孙晓琴教授提到,管理在岸外包的国家机构是()?

A.国务院

B.商务部

C.发改委

D.财政部

8. “从中国入世的那天起,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必须跑得越来越快。这是因为中国的入世极大地推动了另一种形式的合作:离岸经营”——这段话选自哪本书?

A.《货币战争》

B.《世界是平的》

C.《微观经济学》

D.《管理学》

9. 孙晓琴教授指出,美国的服务外包是以()选择为特征的。

A.近岸服务外包

B.远岸服务外包

C.在岸服务外包

D.离岸服务外包

10. 在孙晓琴教授看来,中国将成为第几大服务外包发包国?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11. 根据孙晓琴教授所讲,以下哪个国家不在承接方服务外包的优先承接国行列?

A.加拿大

B.印度

C.爱尔兰

D.中国

12. 2009年,我国十大领军型企业服务外包额占产业份额的()

A.12% B.22% C.32%

D.42%

二、多选 ( 共 6 小题,总分: 20 分)

13. 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我国制造业剥离服务外包的动力不足

B.与成本相比收益不明显,我国企业剥离意愿不强

C.我国服务人才结构性短缺

D.我国服务业标准化不足

14. 孙晓琴教授认为,全球服务外包的趋势包括下列哪些?

A.外包业务领域高端化

B.合作层次深入化,合作模式多元化

C.国际服务外包动机的转变、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竞争愈加激烈

D.新兴外包垂直行业越来越多、发包商倾向于将ITO和BPO捆绑发包

15. 根据孙晓琴教授所讲,下列哪些属于服务外包的第二承接国?

A.新西兰

B.中国

C.墨西哥

D.西班牙

16. 孙晓琴教授认为,跟印度相比,我国发展服务业外包的优势有哪些?

A.我国有广阔的国内市场

B.我国有非常雄厚的产业基础

C.我国的服务外包业起步更早

D.我国拥有更多的专业人才

17. 孙晓琴教授认为,广东发展服务外包的特色有哪些?

A.在岸外包优势明显

B.自发式的发展路径

C.制造业的联动与自然升级

D.自主品牌发包企业

18. 根据孙晓琴教授所讲,美国的服务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

A.纽约曼哈顿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30470/

推荐访问:广东发展论坛 广东发展银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