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按照研究的目的和功能

按照研究的目的和功能

时间:2018-03-22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按照研究的目的和功能 第一篇_研究的重要性

谈教育行动研究中,行动与研究相融合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从行动与研究的目的、作用、融合的重要性等几方面谈了谈教育行动与研究。

关键点:倡导、结合、方式、过程。

提倡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因为行动研究的特色就是:一边工作,一边研究,行动和研究相融合,而且行动与研究相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

一、我们倡导的行动研究

1、以探究实际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

教师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特点: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实务。

如果我们对此做一点深层次的理性分析,我们可能发现以上的分析有点就事论事的味道。教师的行动研究,从直接的目的来看,确实是为了改进教学实务,从深层来看其实是提供了教师反省与探究自己教学实务的机会。“行动研究中‘研究’所包含的意义可能是唤醒教师对其工作情境与实践问题的‘专业知觉’,进而透过系统的探究过程予以‘理解’、‘诠释’乃至改进,这便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始末。”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和控制严格的实验研究等是有区别。

2、研究与行动相结合

如果再要问,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什么?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教师的行动研究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行动,是教师的“行动之旅”。在这样的“旅途”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根据目的,检讨、调整、修正自己的行动,并形成新的行动。从这里,我们又似乎可以得出教师行动研究的第二个特点:

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的不断行动的过程。

必须说明的是,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为了行动而研究,而不是为了研究而行动。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用心的教师会遭遇疑难、困惑,会采取不同的行动改善现状。但为了解决问题,这种行动可能要“复杂”一点,需要一点策略,需要采取明智的、有计划的行动方案,经由不断地内省和内化,审时度势,达致理想的改变。所以,教师的行动研究本身,也是一个科学性的研究过程。

3、以合作的方式进行

教师行动研究的第三个特点: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合作参与的过程。可以这么说,合作参与是教师行动研究的重要精神特质之一,因为教师的行动研究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是在实践即行动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需要参与者或相关者分工合作、经验分享,共同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作出决策。

教师的行动研究是基于教师个体独立自主行为的合作研究,重视的是成员间伙伴平等关系。可以说,教师的研究过程是合作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老师们在一个合作的团队中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使实际工作过程变成一个协作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又变成一个理智的工作过程。

4、是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

被大家一致公认的行动研究的先驱者心理学家勒温认为:行动研究是由许多回路所形成的反省性螺旋,其中每一回路都包含计划、事实资料探索或侦察以及行动等步骤。每一个“研究-行动”回路会导致另一“研究-行动”回路的进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程。自勒温之后,行动研究的主

要倡导者大都遵循勒温提出的螺旋循环概念,或略有修正,但原则上都认可行动研究的展开过程是“观察—计划—行动—反省”的循环过程。

事实上,教师的行动研究的过程不可能分割得如此清晰,也不一定都依此顺序直线进行的。真实的行动研究不是很有序,不是很整齐,可能比我们想象的研究还要凌乱,没有正式的开始、中间和结尾。但不管如何,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得出,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第四个特点:行动研究是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换言之,行动研究不象传统的研究那样,在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呈交以后就完成了,它可能包括检验我们的想法、观察、记录我们自己和我们行动的结果,作为过程的继续,我们可能会尝试其它想法并继续行动,就如倪老师所言:“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

二、教师如何参与行动研究

(一)拟定行动研究计划

按照我们的经验和认识,一份比较合适的行动研究计划可能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① 研究的问题。② 研究的设想。③ 过程的规划。④ 研究的大致时间表。⑤ 怎样进行资料积累、处理等技术性的问题。无论是研究还是行动,归根结底要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二)不断澄清研究问题

虽然教师行动研究中,工作与研究是不可分离的,但毕竟教师工作中面临大量的琐碎的问题,研究要从大量琐碎问题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即这个问题的解决没有非常现成的答案),问题解决的本身会对实践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同时又有研究可能的问题。这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

又不断澄清问题的过程。提炼出来关键问题后,要以此为中心将工作中的其他问题与它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探索的思路或者说框架。

每个教师能找到的问题和能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的,因为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存在有价值的问题,在常规化教学下有常规的问题,水平高的教师也善于把“不是问题之处问题化”。任何教师只要处处留心、用心,就会有问题,就能够研究。只是要注意的是,由于教师的行动研究中行动与研究在整个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有时容易混淆行动与研究,因此我们是在思考研究的目标时,还是应该将工作与研究适当地剥离。

(三)选择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行动研究是一种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方式。从事行动研究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需要兼用多种研究方法,诸如个案研究、教育观察、调查研究、经验总结、实验研究、比较研究、文献研究、教育测量等,凡是能够改进行动的方法都可以运用。

从根本上说,行动研究法是一种研究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对教师而言,方法并无难易之分,有的只是适合或不适合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前面以及后面几章都详细地论述了,这里我想和老师们分享的是,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老师们做研究时应该怎样才能不断调整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好地、更有效率地选择方法。

(四)详细搜集和积累行动过程中的各方面资料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教师的行动研究时,我们会发现资料的搜集和积累的重要性。教师的行动研究过程就是一个边总结、边研究、边积累资料,逐步提升的过程。积累资料的过程是注意分析情况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

素养提高的过程,因此搜集和积累资料是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经验分享

撰写研究报告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历程。行动研究的报告和学术研究报告应该有所不同。行动研究的报告必须依照研究的内容,以别人最清楚易懂的方式呈现,让其他老师看了之后,能够立即明了研究者的方法与结果。教师行动研究的报告不是学术研究报告,它应该有很多效能。

行动研究是教师结合教育工作开展研究的过程,也是在行动中不断学习的过程,研究计划的实施常常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冲击,需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处理好计划性与调节性的关系,长周期与短周期的关系,注意资料积累、反思总结的时效性和具体安排上的灵活性。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会比以前从事单纯的事务性工作时增加一些工作量。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当教师的日常工作增添了研究的成分以后,当研究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方式后,教育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就会逐渐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也会不断提升。

按照研究的目的和功能 第二篇_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不断推进,时代赋予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以新的意义和新的内涵,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以基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总结其时代特点和典型经验,进而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工作的对策和建议,促进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健康发展。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多次颁布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文件,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等,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社会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将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为教育教学活动开辟了更广泛的空间,改变了多年来政治思想教育“你说我听”的模式,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庚ixng,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从最初的一种“学生活动”逐步演变发展为各级各类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从局限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扩展到多个学科领域并取得共识。不论是在其理论内涵、形式、类型、特点等方面都已日趋成熟。特别是它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展开研究,探讨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

现实意义【按照研究的目的和功能】

首先,任何教育活动都要为个体的主动性发挥提供现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功能。与其计划有组织且规范化的课堂教学相比,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更感性、更实在、更具体的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不仅书本上的理论和知识得到了验证,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从不同方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社会实践被称为“第二课堂”。任何活动都是主体的活动,反映着主体的愿望、需要、兴趣所在。而人的主体性正是主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正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逐渐确立了自我学习的主体性,进而为终生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至关重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无疑在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终生学习理念,加快其社会化进程等诸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对不断改进和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效果虽然在高校和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由于在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同,环境不同,特色不同,所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在领导机制、组织结构、教育理念、制度建设以及方式途径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项研究为了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笔者先后从国内17所高校进行了调研,并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一些具有特色又有良好效果的方法,是研究更具借鉴意义,为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研究的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从事高校学生管理的人员,其研究的重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的研究。国内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军事训练、交流参观、毕业实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必要实践环节等。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依据各高校开始实践活动的宗旨不同,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文艺演出和勤工助学等。针对社会实践内容的研究,国内很多研究者就某一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实践效果并进行推广。第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的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实行统分结合的实践形式,国内研究者认为高校组织统一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其规模较大、组织结构较全面、接触社会面较广泛、活动内容较多、学生能力锻炼比较充分,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高校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参与人数有限,很多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因此高校对校内各种社团活动进行监控,把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权分散到各个社团,社团成员本着自愿的原则参与其中,因此开展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比较适合学生们的需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独立操作性较强。第三,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与研究。这类研究具有时间上的局限性,只能针对某一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相应的对策。国内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在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策略性建议。

国外研究现状

【按照研究的目的和功能】

在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国外的研究比较集中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十分重视实践在树立个人道德情操上的作用。一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培养。国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研究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培养。国外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重量的积累。国外各高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是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同时,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提高实践能力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注重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国外研又在解决究者认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落脚点应该在于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方面,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把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在研究某一领域的实践活动时,主张要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又会丰富和发展专业知识,促进专业知识的更新。从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看,国外十分重视开展导向学习,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国外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在实际开展方面的研究上对我国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有利于我们在立足国情、立足实际的前提下,借鉴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中好的形式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及策略研究-艾雷)【按照研究的目的和功能】

研究背景

社会实践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国的历代思想家对于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做了诸多的阐述。理学家朱熹提出“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这句话反映了“知不先 行不后”的“知行合一”的理论。明朝大儒王守仁的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清代魏源提出的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关系,实践育人的重要性作了不同的论述。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具有不同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照研究的目的和功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学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2012 年 1月 10 日,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文件中指出,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在此背景下,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大性,提出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向与思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现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现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和创新性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由于在新时期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特点,本研究将选取近十年来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作综述,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笔者围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根据期刊数据库主要来源之一的 CNK(I中国知网),搜索了近十年(2000——2011)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著有 6 部左右,硕士学位论文近三十篇。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篇名、精确匹配进行搜索,得到标题含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学术论文有 471 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一直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话题,学者们以及大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笔者围绕研究的主题,分别将从以下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现状做综述。

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新的情况和新的特征。

因此,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认识论的认识。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目前,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理论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总结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经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这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

【按照研究的目的和功能】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人力资本理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目标就是提高人口素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升大学生的人力价值。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研究,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人力资本的理论研究。 现实意义

目前,对如何在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和新变化的条件下有效的开展社会实践工作研究较少,本论文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社会实践面临的新情况、呈现的新特征、出现的新探索的研究,一方面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有力的参考,另一方面对高校在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和新变化的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具有借鉴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及策略研究-李杰)

研究的背景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 65.1%的大学生认为,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给予高度认可。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的最大意义在于将社会、课堂紧密地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了解了国情、社情和民情,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动手能力,增长了才干,促进自身成长,因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社会实践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研究,从理论层面上而言,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相关理论,同时可以进一步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理论的发展。从实践层面而言,通过研究并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环境、评价体系,可以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而开展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更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综上,深入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作用,有助于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的指导,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新,对于推进创新

人才培养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宋林霞

研究意义

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国家人才的整体素质

和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策划、组织和管理上存在一定 不足之处,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有待 增强。本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社会实 践的新路径、新方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在多元化的西方思潮、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

的特点。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无法被个性、独立的大学生所接受。 社会实践的灵活性、互动性使其成为最易被大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 式。因而,探索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策略,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具 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外研究动态

西方的教育思想自文艺复兴时期,受到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对学生在

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重新重视起来,继而以反对灌注教育、重视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 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成为主流,并对后世的教育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以行求知,体验中学”的观点,他强调要保 持儿童的自然天性,将教育融入到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使学生在体验社会的过程 中获取知识和生活经验。?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Learningby doing),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等教育思想,对当代西方教育的改革与发 展具有重要的影响。②杜威的生活教育理念是对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对而言更具实用性和操作性。他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实践,人们只有在社会生活实 践中才能不断领悟和践行优良的道德品质。

美国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思想,为美国的实践教育奠定了理论

基础。通识教育是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人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鼓 励学生学好每一门学科,主张实施全面的教育,旨在培养人的道德情操、理性思维 和综合能力,以实现人性的自由和解放。③美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十分注 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并且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 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直接联系起来。美国的大学生顺利毕业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必须在业余时间完成定量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工作。

总的来说,国外高校普遍注重将道德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提高

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综合素质,紧密结合专业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 重学生的创造性。国外的实践教育有明确的教育方法、内容和形式,课程化的设计 强化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体系。

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社会 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但是,学术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是90 年代才逐渐兴起的。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按照研究的目的和功能 第三篇_开题报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开题报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学术 2010-04-08 09:58:02 阅读12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确定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二、 写好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研究方案要了解它的基本结构与写法。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1、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有一个课题名称叫“许昌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许昌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

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五) 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课题的界定。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如《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研究》,应先界定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是人格,什么是性格,性格形成的有关理论,性格与人格的区别和联系,什么是创造性人格,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何关系等。 研究内容的确定一是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二是从现状研究、归因研究、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几方面来确定。 现状研究是基础。归因研究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是研究的重点。(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是否设定子课题。各子课题既要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形成课题系统。作为省、市级课题,最好设定子课题。形成全校的课题研究系统。2、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3、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最好能把调查方案附上。 4、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 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例:“适应素质教育的学校德育工作”分课题“爱国主义教育”(初中段)研究报告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1997.9——1998.3)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校长张胜利为组长,吴大伟副校长为副组长,曾成彬、刘晓华、阳虹、胡艳为主研人员。团队会干部、初中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及初中各备课组长为参研人员的研究小组,研究人员在初中教师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确定研究对象:从研究的实效性出发,既注意中学教育的连续性又兼顾高、初中教育的阶段性特点,与分课题组的兄弟学校协商后,我们选择了初中三个年级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即我们主要进行初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 3、选择

实验班:综合各种因素考虑,选择初2001级1班(先进班集体)和之班为研究实验班(班主任均为主研人员)。 4、前测、分析和调研。在总课题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出“西北中学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表”并侧重在初中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认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我校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宏观认识,从而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对过去我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标高、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手段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剖析,既总结了成功之处,又找出了研究的主攻方向。 5、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1998.3一1998.9) 1、构建一级目标: 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分为“国家意识”、“国情乡情校情”、“民族意识”、“集体观念”、“历史文化”、“壮丽山河”六个方面的分项目标。 2、构建二级目标: 为实施一级目标,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出六个方面的一级目标在各年级段应完成的年段教育目标。 3、设计教育内容: 围绕教育目标,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及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等设计出实现二级目标的教育内容。 4、选择教育方法、途径: 本着科学、实效原则,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相结合,围绕目标和教育内容分别选择出多种不同的方法、途径。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 (1998.9——1999.12) 将构建的教育目标,设计的教育内容,按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分别在初中各年段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作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整调、完善目标体系、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2、将前四个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教训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 3、撰写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工作报告等。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 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十一)其他有关问题或保障机制 如课题组活动时间; 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 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 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 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四、注意三点: 1、要学会搜集和获取信息。在百度上,打“研究方案”四字,搜集到10500篇相关内容。 2、要多学习,多借鉴。3、创新。处处留心皆学问(积累);集思广益开眼界(学习与借鉴);登高望远多创意(创新)开题报告的格式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总述、提纲。 1 综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第3部分第2)项“格式”的规定。开 题 报 告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1、2、3、二、1、2、3、三、1、2、3、结论

按照研究的目的和功能 第四篇_研究目的意义_5

研究目的意义:

语言产生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英语作为一门人与人交际的工具,只有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才能发挥其价值。对于学生来说,英语离开了生活,也就失去了生活体验,失去了情感,失去了学习的意义,练习也就会变的枯燥和乏味。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语言产生、学习的背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感知、理解、运用语言。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努力使语言生活化,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将英语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英语真正地进入日常生活中。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倡导体验、实践等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了能让我们的英语教学体现现实生活意义,笔者特尝试了教学生活化,让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在英语学习的大课堂中,努力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体现出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英语的交流作用。

研究背景分析(指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已掌握的文献资料概述)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大卫曾通过大量的教改实践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整堂课的主流,他们按时(两周一次)变换他们在课堂上的位置,每次为自己找好一个伙伴,这样让学生有充分锻炼听说的机会,学会交际的本领。在课堂交际中不断认识新伙伴,学生的紧张感逐渐消失,学生由惧说—想说—敢说的进步过程,说明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并在交际过程中学到了新知识。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也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表达和交流。英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活的语言。它来自于生活,并为生活所用。《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因此,学生学英语一定要与生活相结合。 研究目标(及预期的突破点)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我们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和交往。随着观念的更新,教学已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开放型的。因此,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拓宽英语使用的环境,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走向生活,用英语交流。让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只有让英语走进生活,生活才会让英语教学大放异彩。学生进入英语世界,让英语融入学生生活,从而实现英语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在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能力。

研究步骤与实施计划:

研究内容:

一、英语学习环境生活化

学生的学习环境主要分成三种:学校、家庭和社会

(1)学校是学生活动的最主要场所,校园语言环境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课程资源。要重视校园生活化英语语言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地营造一个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接触英语的良好环境,让校园成为英语习得的有效场所。

教室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物品都会“说”英语,这种“拟人”的教室环境会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氛围。教室里的每一件物品的摆放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班级文化布置里也要有英语的一席之地。教室是学习的地方,在这里可以让学生时刻感觉到英语的存在,时刻有英语印入眼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英语无处不在。

(2)家是孩子们最熟悉和喜爱的地方,是他生活的第一环境。让家中的每一件物品都会“说”英语,时刻成为英语学习的内容。因此,许多与家庭联系的生活内容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包括家庭成员、职业、居住状况、家居摆设、餐具等。每一项都可以成为扩展内容的对象。

(3)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英语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是学习英语的大课堂,教英语不能脱离生活,要强调英语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让英语学习充满生活气息,真正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无形之中,英语又溜进了他们的耳朵,溜进了他们的生活。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中学英语。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英语教材本身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也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能经常运用的知识。如同学们最爱谈论的小动物,最喜欢吃的水果。食物,最爱玩的体育活动,同学们每天都能用到的日常礼貌用语。又如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胖瘦、爱好、性格等许多方面。我们老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表达的方式。现实生活英语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教与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更需要使学到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英语课堂要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来设计真实的任务。

1、创设生活情景

在英语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生动而又贴近实际生活的情景,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

2、模拟生活情境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年轻人充满朝气,富有智慧。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

利用课文进行角色表演,也可以改编课文内容, 模拟生活情境:问路、打电话、逛公园、出游、购物、参加晚会、朋友等。这些都是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我们就很容易将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

四、作业设计生活化

语言交际是自然、真实的,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语言内容的丰富,课堂这个舞台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交际需要。因此,让英语作业回到生活,贴近生活变得亲切、生动起来是我们最大的愿望,让作业成为生活的向导。在生活中完成“作业”,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增强语言实践能力,达到获取英语知识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29518/

推荐访问:论文研究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