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二孩政策谁提出的

二孩政策谁提出的

时间:2018-03-21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二孩政策谁提出的 第一篇_二孩政策

多年来实施的严、紧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人口增长起到关键作用。在优生优育政策的指引下,我国人口质量显著提高,但也带来了不利影响,生育率偏低、男女比例失衡、人口老龄化情况严重等问题。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放开“二孩政策”。早在20年前,我国某些地区已经开始试点“二孩政策”。例如:1985年以来,山西翼城一直是二孩政策的试点地区之一,那里既没有出现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婴儿性别比也处于国际正常水平。

查阅相关材料并收集必要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如下问题。

问题1:对焦作地区人口数据如人口数量、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年龄结构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首先掌握本地区人口基本情况,研究其变化规律。

问题2:建立人口结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并选取几个国内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省(市、县),对这些地区的人口结构进行评价分级。并结合你的模型给出当前焦作地区评价等级。

问题3:假设焦作地区不实行“二孩政策”,预测该地区未来20年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假设焦作地区实行“二孩政策”,给出二孩政策下最优出生率,使得该地区未来20年的人口结构更加合理。

问题4:二孩政策下,预测焦作地区未来10-20年按年龄划分的人口结构。

问题5:假如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不限制生育数量),在国民经济运行稳定的基础上预测焦作地区未来20年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

二孩政策谁提出的 第二篇_二孩政策

【热点预测】

全面“二孩”政策后,有人说能够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解析】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对普通人而言,生育二胎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将来一个子女赡养多个老人的养老难题。不过,随着人口流动加剧等因素影响,机构养老也正不可避免地成为许多人的养老选择。 近年,我国不断加大养老服务投入,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仅中央预算内投资就达108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入近300亿元,建成了大批养老服务设施。但是,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却出现了奇怪现象:一边是闲置,一边是紧张;一床难求的同时闲置率也高。

从现在到2035年,全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约1000万人,到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人,占总人口的34.9%,养老服务需求旺盛。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高龄、失能老人增长快、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等特点,传统的子女照顾老人模式很难实现,这已成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既然儿女难以长时间照顾老人,那么,养老机构里是否能成为老年人群的生活首选呢?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发达城市的养老机构床位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养老人群的需求,排队入住让很多老人望洋兴叹。但是,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情况则刚好相反。

虽然,“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增养老床位约40万张,但调研发现,各地都有大量养老机构床位闲置,特别是有些乡镇敬老院,甚至长年无人入住;有的地方,已建成的敬老院闲置无人居住,却又在规划建设一批乡镇敬老院。许多乡村建立了互助幸福院,但由于缺乏运营资金和管理人员,大量幸福院处于闲置状态。因此,目前养老机构空置率较高,背后凸显的是养老机构结构性失衡问题。

另外,居家养老依然是大多数中国人的选择,这也促成养老院床位闲置的事实。与此同时,由于目前城乡老人一般收入都不是很高,而高档豪华的养老院收费不低,这也大大限制了养老院的入住率。

“老有所养”是每一位老人的期盼和心声,也是整个国家的社会性问题。解决好目前的养老问题还需要多方面努力。

一方面,养老床位闲置和一床难求并存的难题,既有消费能力、服务质量、消费观念的原因,更有缺乏规划、盲目建设、投入低效的原因。因此,今后发展养老服务,最重要的是往精准化方向发展。针对养老床位不均衡、供需脱节的现实,合理统计和规划养老投入,广泛调研,让投入更有针对性,解决掉硬件上匹配不均的问题。同时,在养老床位建设方面也要灵活多样,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把医养型、护理型、康复型等突出床位功能的养老机构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发展重点,让更多的养老机构都能开展医疗康复、心理咨询、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特色养老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还需要积极探索多种养老模式,完善符合中国人传统观念的居家养老。健全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使社区能够为居家养老提供更好地支持。

当然,除了物质上的需求,也需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精神慰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进而定居城市,城市间人口的流动也加快,从而产生了大量农村留守老人和城市留守老人。对于这部分老人,也需要子女及社会主动关爱,成回家看看;社区也可以经常组织多种志愿活动,丰富老人年的晚年生活。

另外,针对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又普遍滞后的问题,关键还需要从缩短城乡经济差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上不断努力,这也必须纳入“十三五”的规划之中。

二孩政策谁提出的 第三篇_全面二孩政策

全面二孩政策

经济与社会影响

全面放开二孩有利于中国经济。二孩政策将强有力拉动内需。 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长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拉动。当前,在出口增长疲软的情况下,要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只有指望拉动内需。值得一提的是,一段时间来,政府开展扫黄、打击腐败,深得民心。不过,不否认,这些工作也抑制了一部分消费。尽管中国经济肯定不能指望这些消费,但我们需要想法通过其他方式补缺。说实话,对比拉动投资,政府拉动内需的工作复杂一些。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提振A股等方式增加百姓收入;通过打破各种垄断以降低生活成本;通过完善社保制度以增加民众安全感。但是,上述工作都涉及深层次的改革,相比之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起来比较简单,并将强有力的拉动内需。一个孩子出生,相对应的是一堆刚需,要给孩子买床具、衣服、洗洁用品、奶粉等等。长大以后,还有教育支出、恋爱支出、结婚支出、旅游支出等等。所以,从近期至远期,“全面放开二孩” 将比“单独一孩”带动更多的需求,提振相关产业的消费。 同时,这些产业的企业和员工会因此增加收入。收入增加后,他们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也会增加,将进一步拉动其他消费,带动更多的产业。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促内需”的良性循环。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公开的研究显示,“人口红利”已经消失,拐点已现。这个问题与生育政策息息相关,需要引起重视。全面放开二孩体现公平原则目前实施的是“单独二孩”政策,即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

【二孩政策谁提出的】

个孩子。我们都知道,是不是独生子女,不是个人自己所能决定的。若是父母犯了错,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因而牵连到子女的二孩生育权,这显然不合情理。

在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里,与出身有关的政策、法律倒是很多。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少,现在已基本绝迹。但“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却先后存在。这些政策以个人的出身,来确定个人的生育权,显然有违公平原则。

【二孩政策谁提出的】

政府方面实施这些政策,或许是考虑到承受力问题,防止“生育潮”带来的各类问题。所以,让一部分人作一些牺牲,对他们限权。但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有悖于公平原则的政策绝不应该长时间存在。

我们相信,全面放开二孩,可以让民众快速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肯定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言而喻,让广大民众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新的公平、公正,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家庭会自主调节生育意愿实施有限制的“二孩政策”,核心问题是担心孩子生的太多。但问题是,中国民众的生育意愿也没有想像的那么高。 从媒体公开的报道来看,国内很多城市的居民生二孩的积极性不高。笔者身边的同事和朋友生二孩的意愿也不高。

日前,央视发布了《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3-2014》。调查显示,如今人们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反转。其中,52.9%的独生子女

家庭仍然坚持“只生一个好”。 对于这个现状,知名经济者谢作诗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市场经济不需要计划生育》分析说,“回想传统计划经济时代,你生孩子大家养。那时候,吃的是大锅饭;上学、就医基本上不要钱。那种情况下,人们一定要多生的。”

“现在完全不同了。大家算一算,今天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是多少?惊人的数字吧。看到孩子是用百元大钞堆高的,让你多生恐怕你也不会多生了。”谢作诗认为,市场化后自己生孩子自己养,人们自然要“计划生育”的,人口绝不可能无限制增长。这些年,人口增长得到控制,除了计划生育政策,与当前的经济环境显然也关系密切。因为家庭的生育意愿会根据环境和自身自主调节,这也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生育率普遍偏低,也是与上述理论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退一万步讲,即使全面放开二孩后,生育率也比较高。这样的结果,也不一定是坏事。之前的生育高峰,可能产生了一些负面问题,但也成了“人口红利”,成为这三十多年经济高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使中国制造享誉全球。

其实,人们担心的是,若“全面二孩”迟迟未放开,可能无关科学分析或承受力问题,而是涉及一些官员或部门的既得利益。

劳动力供给——现状

老龄人口加速增长,新生人口低速增长造成劳动力供应紧张,人工成本上升。老龄人口增长及新生人口增长缓慢造成最直接结果是适龄劳动人口的下降,劳动力供给趋紧,自2010年起,我国已出现劳动力供应不足现象即求职人数低于需求人数,并且有扩大的趋势。

二孩政策谁提出的 第四篇_单独二孩政策的意义

【二孩政策谁提出的】

单独二孩政策的意义

1、单独二孩政策的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根据人口形势发展变化,在全国普遍实行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顺应群众期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发生明显变化,“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逐步淡化。根据《决定》的要求,要通过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逐步实现国家意志和群众意愿的统一,缩小城乡、地区、民族之间生育政策的差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恢复正常水平。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必将进一步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善家庭人口结构,显著增强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和养老照料功能,更好地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二孩政策谁提出的】

第二,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稳中有降,目前为1.5-1.6。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民收入增长、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趋于健全,特别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还可能进一步下降。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符合人口发展规律,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减缓人口总量在达到峰值后过快下降的势头,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第三,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9.41亿人峰值,2012年下降为9.37亿人,按此趋势,2030年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可保持8亿人以上,但年轻劳动力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比例下降,劳动力资源的国际比较优势有所减弱。同时,人口老龄化明显加速, 2012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4.3%,2013年底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亿,而2025年、2030年将分别达到3亿和4亿。如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几十年后劳动年龄人口锐减,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就是要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

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这些决策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二孩政策谁提出的 第五篇_二胎政策的背景

背景

中国在建国之后短短半个多世纪中,发生了人口增长方式的历史性转变,由传统社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过渡到工业化初期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再转变到工业化中期和快速工业化时期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促使人口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政策控制三方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自70年代初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我国在50年代和1962~1972年间先后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使得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始终没有改变。进入80年代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每5~7年即可增长1亿人口,如此庞大的人口将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1982年十二大,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坚持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也并非一成不变,正所谓“文章因时而著,政策因时而易”。从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4年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然后是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通过,再到今天的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每一次生育政策的出台也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小组选定调查研究“全面二孩”课题的原因。

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问题。

分析实行“全面二孩”政策的背景,跟据相关资料与文献,有以下五点:

1、单独两孩实践遇冷生育率低到危险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截至2014年12月,全国仅有不足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而此前的官方预计是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

虽然也有专家表示中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陷阱”没有根据,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口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没了人口红利,在竞争力上就少了一枚盾牌。

2、人口老龄化

从人口结构上看,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10年13.3%提高到2014年的15.5%。目前,中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人生活旅居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出来。

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而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

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出生率降低,年轻人越来越少,今后谁来工作、谁来纳税、谁来养活数以亿计的老年人?

3、“刘易斯拐点”隐忧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68年提出。它指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慢慢消失,最终枯竭。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低生育率和老龄化是中国经济刘易斯拐点提前出现的关键诱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催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目前农村问题频发。以“老弱病残”为主的农村人口结构已逐步凸显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乏力。

4、“失独”社会之殇【二孩政策谁提出的】

近些年来,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从1982年的4.43人缩减至2010年的

3.10人,独生子女家庭超过1.5亿户,家庭的生育、养老等基本功能有所弱化。许多独生子女面对沉重的养老负担,常感到有心无力、独木难支,而老人“失独”不仅是家庭灾难,也是社会之殇。失独家庭所经历的心理创伤、经济压力、医疗养老问题超过一般家庭丧子后承受的痛苦,而这份痛苦谁能解?

5、男女比例失衡

计划生育政策自1980年开始强化,这分别体现为城市的普遍“一胎”和农村的普遍“一胎半”政策。在重男轻女思想依然普遍和B超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可能促使男女出生比例节节升高,从1980年的107.4上升到2004年的121.1。

政府自2002年开始“治理”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具体措施包括明文严格禁止使用B超等技术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此外,随着城市化的提升和农村生育观念的改变,对男孩的偏好也可能进一步淡化。与之对应,男女出生比例自2004年达到峰值的121.1之后,整体上开始下降,但到2014年依然处于115.9的超高位。

男女比例失调是性别偏好、生育数量限制和胎儿性别鉴定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重男轻女的观念虽然已经淡化,但依然会长期存在;禁止胎儿性别鉴定技术也不可能完全有效。因此,要使男女比例恢复正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全面取消生育限制政策。

结合我们自身的生活背景,我们这一代90后的家庭因计划生育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我们离家在外地学习工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愈来愈少,父母难免思念寂寞,所以二孩政策的推行对我们做子女的更是一个热点话题。

参考资料 央广网《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原因解读》 朱薇 《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角度看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原因》张雪 《全面二孩来了中国人口政策变迁的背后》 应琛 《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历史变化与改革趋势》张翼

二孩政策谁提出的 第六篇_关于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关于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自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提出,全国人民的心情都澎湃不已。不少70、80后呼吁全面放开二胎。但政策迟迟未落实。对此,国家卫计委也保持缄默。如今,国家政策已全面推出专家预测。2030年左右或出现人口峰值14.5亿。10月29日国家卫计委李斌就“全面二孩”政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支指出“我国实施计划生育缓解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人口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育观念也改变了,现在少生优生已经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因此,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李斌还指出这次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促进人口的均衡发展,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更好地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我认为现如今养儿育女越来越昂贵的费用却是压制父母的巨大顽石。现在的小孩上幼儿园一年级玩的昂贵学费以及择校费借读费确实是考虑是否需要二胎的现实问题。也许曾经那种“生儿不养儿”的观念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增加以逐渐淡化,每个父母都愿意为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还有八零后巨大的生活压力,以及房贷车贷对自己生活高标准高要求使得许多人对一胎的生育仍在逐渐推迟,更别提二胎。所以,部分八零后对国家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存保留意见。网友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你怎么看?”的投票活动,其中有65.7%的人表示“二胎不是你想生,相生就能生,得理性”30.25%的人选择“专心养好一个孩子,养不好给社会创造垃圾,仅有4.1%的人网友表示”随大流生个二胎看看“网友有的还在调侃,80后真心伤不起啊,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加入了新城市生活,房贷压力本身就不小,又要担负着赡养四位老人的重任,而政府还允许养育两个孩子。

二胎生是不生?总而言之国家政策的放开一定将会去的应有成效,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相信也一定能得到应有的控制。而问题总会解决,我们只需要静观其变。【二孩政策谁提出的】

2015级地理信息科学班 孙丹妮

二孩政策谁提出的 第七篇_全面二孩政策

睢宁县李集中学2016届高三英语导学案 主备老师:陈敬珍 Dec. 2015

全面二孩政策参考范文

One possible version:

From the news, we learn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justed its family planning policy by announcing that all couples can now have two children. This two-child policy may yield a lot of benefits such as helping to reverse China’s negative demographic trends, helping to improve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

Having learnt the news, I think it wise for the government to adopt a new policy on giving birth to babies. Obviously, a rapidly aging society means that we should call for more young people. Moreover, it can probably help achieve gender balanc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many teenagers expect a brother or sister, and I’m no

exception. I wish to have a sister to share my happiness and sorrow with. If I had one, I’d play with her, do sports with her and study with her. Just imagine having someone to accompany me! I’ll never be alone.

While new times call for new policy, the benefits from the one-child policy can’t be ignored. As far as I know, it has been very successful in controlling population growth, particularly in the cities. What’s more, it has helped pull people out of poverty and con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life quality greatly.

因材料是个人整理出来的,没有范文。应多位同行要求,特整理了这篇范文,如有误,或有更好范文,烦请告知。

---陈敬诊

QQ:1870274190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29410/

推荐访问:二孩政策提出的意义 为什么提出二孩政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