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现代化大农业

现代化大农业

时间:2018-03-16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现代化大农业 第一篇_现代化大农业的领跑者

现代化大农业的领跑者

作者:孙林 王会 刘伟林 曹茸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3期

成果摆在农村大地上,深深印在农民心坎里,体现在农业发展进程中

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千里沃野养育肥壮,遍地金黄谷满稻香。

有人说,再美的画不能当饭吃,然而,这幅全景丰收图却实实在在地填满了3亿中国人的“饭碗”——作为世界仅存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这里用占全国1/10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商品粮,而且粮食产能已经稳定在千亿斤以上。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里就是黑龙江。

苍茫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她宽广胸怀,雄浑的兴安岭和完达山是她坚挺脊梁,荡气回肠的“北大荒精神”是她精神魂魄,春华秋实的耕耘美景是她勃勃生机。

而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农业综合开发又让这片“神奇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2009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肇东市五里明镇5万亩玉米吨粮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视察,称赞项目区发展专业合作社、建设优质高产农田,走出了一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成功路子,并殷切寄语黑龙江,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使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成为国家可靠的大粮仓。

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指出,农业开发部门要紧密结合黑龙江实际,坚持走现代化大农业之路,围绕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建设大水利,应用大农机,推广大科技,开展大合作。

在清晨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现代化大农业的曙光已经照亮大地。

“综合”理念引领——

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优势,体现在水利、农业、生物、工程、机械等“综合”措施,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等“综合”投入,田、水、路、林、山等“综合”治理,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穿行于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ACD”(农业综合开发英文缩写)字样的白底绿色菱形标志随处可见,图形蕴含了农业综合开发“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的含义。

国家农发办主任王建国指出,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优势,体现在水利、农业、生物、工程、机械等“综合”措施,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等“综合”投入,田、水、路、林、山等“综合”治理,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项目区农民形象地说,“综合”开发就像养孩子一样,从里到外,得多方面培养,把他整壮了,才能提高综合能力。

“有土斯有粮。”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针对当时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从1988年开始,专门设立土地开发建设基金(后改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项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主要措施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田,目标重点直指产粮大省和农业主产区。

1988年,国务院与黑龙江省政府签订了《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协议书》。明确由中央财政投资,地方财政配套,吸引企业和农民集资,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把三江平原建设成为高产稳产的国家级重要商品粮基地。

“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一路走来,农业综合开发的视野越来越宽,不仅仅是改造粮田、修路建渠,还致力于推动产业发展,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1994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若干政策》,明确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土地治理项目,另一类是多种经营及产业化龙头项目。

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抓住机遇,从扶持优势产业切人,由主导产业升级工程破题,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项目选择上紧紧围绕水稻、大豆、玉米、奶牛、肉牛、生猪等十大产业立项。近3年,投入资金50.15亿元,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447个,助推“原粮大省”向“食品大省”的跨越发展。

省财政厅厅长、农发办主任王庆江提出,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已由拓荒增地、变沼泽为良田、大幅增加粮食产能为主要特征的第一阶段,发展到促进结构调整、发展产业化经营、实现提高粮食产能与促进农民增收并重为主要标志的第二阶段,目前正向全面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巩固黑龙江“大粮仓”地位、加速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为主要目标的第三阶段转变。

事实的确如此,近年来,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以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切入点,“十一五”期间,帮建新农村试点村74个,真正实现了村容面貌一新、基础设施一新、农民素质一新、生产水平一新。

“综合”投入支撑一

现代化大农业 第二篇_解读现代化大农业

对现代化大农业的解读:要搞清现代化大农业的概念,首先要搞清现代农业(或称之为现代化农业)的概念。因为当今的现代农业,主要包括三种模式:1、劳动节约型模式〔即耕地规模大的大农业模式,如美、加等国的农业(432英亩),垦区也属于此种类型〕; 2、土地节约型模式(即耕地规模小的袖珍农业模式,如日本、以色列等国的农业);3、中间道路模式(即耕地规模适中的一般农业模式,如法、德等国的农业)。由此可知,现代化大农业是现代化农业中的一种模式或类型。现代化农业的外延是指广义的农业,即不仅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机、农药、化肥和水利,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与进出口贸易等,涵盖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体系。

现代化农业的内涵可以表述为: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形成贸工农紧密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

胡教授还做了关于抓城强工带农共建的解读,最后解读了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是我们党总结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也是垦区实现新跨越的必须。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就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在北大荒精神基础

上,升华出“诚信、务实、创新、卓越”八字方针。

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是:“诚信”,就是要诚实为本,信用至上“务实”,就是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创新”,就是要敢为人先,力求变革,“卓越”,就是要不断超越,争创一流。

现代化大农业 第三篇_如何树立现代化大农业的经营思想

树立现代化大农业的经营思想

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2011年2月 日)

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今天就如何树立现代化大农业的经营思想,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与大家做一个交流,希望能对各位领导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大家知道,1月26日召开的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就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会议精神,特别是贯彻吉炳轩书记《关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问题》和《关于农业工作及其方法问题》的讲话精神进行了部署,要求全省农业战线和各级农业部门要快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关于加快发展以“六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部署上来。提出了在“十二五”期内,全省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现代化大农业,实现农机使用大省向农机制造大省跨越、绿色食品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跨越、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全国双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晋位赶超、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发展目标,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新条件下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理论基础。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的方向,也是9亿农民的希望,那么,如何来深刻理解“建设现代化大农业”这一宏伟目标呢?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步伐?这既是一个理论上的升华,也是一个实践过程的操作问题。今天,我就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着重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代化大农业的现状。二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着力点。

一、 现代化大农业的现状

今年是改革开放33周年,也是农村改革33周年。我们大家都亲眼见证了这30多年来的变化,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总结过去3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我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发挥了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特别是近几年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的步伐。当前农业发展环境看好的态势正在加速显现,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时机也是日益成熟。

经过63年的开发建设,如今的“北大荒”已经成为我国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农业不是记忆里的面朝黑土背朝天,而是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新模式。今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为1002.6亿斤,比上年增加132亿斤,增长15.2%。这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连续第7年夺得大丰收,总产量历史性地突破千亿斤大关,成为全国第二个跨越千亿斤的省份。

2010年是近年来国家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政策力度最大的一年。中央财政安排全年“三农”支出818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8%。在此基础上,中央财政又增加了70.8亿元,对包括东北水稻大棚育秧等农业生产给予补助,连同其他一系列农业政策措施为抗击极端气候、夺取粮食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是我们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绝佳机遇,该如何把握呢?

“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就是以突破千亿斤粮食产量大关

为抓手,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我们的省委书记吉炳轩说。

千亿斤,意味着粮食商品量全国第一的黑龙江省,用1/10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1/4的商品粮。对于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黑龙江来说,能够在极端不利气候条件下获得丰收,堪称是一个奇迹,这一奇迹表明,一个迈向现代化大农业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粮仓,在祖国东北诞生了。

(一)现状。我省农业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正处于手工生产--机械生产--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律第二阶段向

第三阶段转变,即由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向现代化生产转变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生物化、信息化等手段不普遍、不完善,城镇化战略处于起步阶段。同时,仍然面临富余劳动力多,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难题。因此,必须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把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起来,拓展农业领域,实施产业化经营,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科技推广和农业装备,为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现代化大农业】

(二)优势。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国家大粮仓地位凸现。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农业机械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单个地块面积大,适合大机械作业,在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在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方面,有完善的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科研和技术推广力量较强,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相对其他省农村地多人少,加之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三农问题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必将越来越重视对农业的扶持投入,等等诸多因素有利于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机遇越来越多,潜力越来越大,后劲也将越来越足。【现代化大农业】

(三)限制性因素。我省还不是一个农业强省。农业虽然在农垦系统现代化水平高一些,但在总体上仍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初始阶段,还适应不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客观要求。一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农田水利欠账过多,一遇到较大的旱涝灾害,就会导致农业生产的较大波动;二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扶持和补贴力度,种地热再次升温,人均种地面积呈快速下降趋势,一定程度限制了现代化大机械作业和土地规模经营。三是农业产业化问题突出,土地一直是基础产业,产业链条短,二、三产业发展比例少,影响了农民从土地上分流和城镇化建设。四是受资源环境约束明显,以农业生产为主,矿产资源少,资源性产业少。又远离大城市,因受市场流通不畅等因素影响,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五是传统思想问题比较严重,大部分农民受传统农业思想影响,不愿意脱离农业生产去从事其它产业,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慢。在文化、技能、体能素质上相对高的劳动力离开了农村,外出就业,使得发

展现代农业处于一种缺乏农业优质人力资源的处境,一定程度限制了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六是土地经营规模存在一定难度,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土地流转,而土地流转又取决于农民的收益预期,这涉及到较为敏感且复杂的制度建设和操作问题,不能急于求成,因而也成为一个瓶颈问题;此外,还存在着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近些年,农村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涌现不少,但有实力、运作较规范的并不多,制约了农民与市场的对接。现代化大农业需要社会上的大服务来支撑,这早已为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所印证。但我们的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项目少,尤其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所需要的各种新型服务比如金融、保险服务等更为匮乏。因此,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的转变,是农业领域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性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着力点 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过程, 简而言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化大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形成贸工农紧密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2009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做出了“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希望黑龙江的同志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使这块肥沃的黑土地成为国家可靠的大粮仓”

现代化大农业 第四篇_播下现代化大农业的种子

播下现代化大农业的种子

【现代化大农业】

一提起现代化大农业,我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驰骋在千里沃野之上的世界最先进的农业机械,联想到起伏于天地之间的农用飞机,联想到通过卫星定位的GPS系统,联想到电脑控制温、湿、光的智能大棚,以及水稻叶龄诊断等先进技术„„,这些都是现代化大农业所必须具备的,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重视之、应用之、更新抑或创新之。然而,这些方面再重要,也毕竟都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外因,它们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那么,什么是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内因呢?笔者认为,是种子,是优良的种子。如果没有种子,那些外因再优良,再先进,也无用武之地;如果没有优良的种子,那些外因再优良,再先进,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只有种子现代化了,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大农业。因此,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做好种子工作十分重要。

关于种子之于农业的重要性,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早就有过论述,他在1958年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水、土、肥、种、密、保、工、管”中的“种”,就是指“种子”。 近年,为了粮食安全和现代大农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又提出“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的理念,进一步提升了种子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我们垦区也是一向重视种子工作的。目前,我们所组建的北大荒种业集团已经成为全国年经营量大、销售额高、服务面积广、活力强、受益人群和经营品种种类多的种企产业群,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及示范带动全省农业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用现代化大农业的标准来审视垦区的种子工作,会发现尚存明显之不足。主要问题有,新品种研发滞后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良种繁育基地、研发机构不能满足多作物、多生态区域的农作物更新更换的要求,现有种子质量检测机构、区试站的数量与工作实际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且检测能力和水平尚停留在常规项目检测上,对种子的关键质量指标尤其是对转基因种子的检测能力不能快速测定;种子企业发展不均衡,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全面建立,没有建立系统、规范的人才使用、培养、引进、共享管理体系;没有建立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高效的市场竞争信息收集分析及反馈系统、快速而有效的决策系统、弹性化的生产应变体系,降低了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没有建立完善的适应种子产业多元化、一体化、集团化、国际化竞争和发展要求的产业发展体系;没有建立适应现代经营环境下发展的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度偏低等等。这些问题不逐步解决,势必要制约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进程,因此,我们对此务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推进措施。

我们需加强垦区种子产业化运营体系建设,培育和扶持北大荒种业集团,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内外种业市场竞争;我们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保护和利用; 我们需不断改造和完善种子生产、经营环境条件,提高种子综合生产能力,扩大商品种子产销量;我们需实施农业“走出去”工程,加强对外合作,拓展境外市场。我们还应加强垦区种子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健全总局、管理局、农场三级种子行政管理机构建设,推进种子管理工作,维护品种

选育者和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以促进垦区种子产业健康发展。

总之,只有播下和传播适应现代化大农业所需要的优良种子,垦区才能实现现代化大农业的跨越发展;只要播下和传播适应现代化大农业需要的优良种子,垦区实现现代化大农业跨越发展的日子就不会远了!当前垦区上下正在抢前抓早,春潮秋闹,要想播撒好明年希望的种子,非从现在着手准备不可。

现代化大农业 第五篇_建立现代化大农业体系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立现代化大农业体系—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布时间:2011-8-21 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作者:孟庆君

2003年初,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3家国际知名投资公司向蒙牛注资2.16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乳业首次获得的海外风险投资。2005年12月,全球乳品巨头新西兰Fonterra集团宣布将投资8.64亿元人民币,以获得行业排名第四的三鹿乳业集团43%的股份。2006年5月,双汇集团将以20.1亿的价格被美国高盛集团控股的香港罗特克斯公司全部收购,美国高盛集团实际上间接持有了双汇发展60.72%的股权。2006年7月,法国达能集团联合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荷兰发展银行以及香港惠理基金以2.225亿美元,买下中国汇源果汁控股有限公司35%的股权。2007年3月,达能以娃哈哈公司违反协议为名,提出以40亿元的低价收购娃哈哈旗下所有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以上案例表明,外资以“斩首”式的策略收购控制国内农产品及食品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外资介入中国农业的新特点。

【现代化大农业】

在短短几年间,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缘何引起如此之多的国外资本的关注?国内对于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的投资状况又如何呢?

2007年,国内肉价的急剧上涨重新让人们意识到CPI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农业题材股票的持续走强(07年总体涨幅挤入股市前三名)表明随着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农业的发展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一、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农业发展的现状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工作重点是贯彻落实往年的支农、惠农政策,保障主要农产品供需平衡,市场价格稳定。政府最近推出了雄心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计划,旨在结合农作物补贴、减税和内陆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等手段,以提高农村地区的收入。

中国农业的发展,似乎只有两条出路:一、政府对农产品进行大幅度补贴;二、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减少农民人数,实现从小农经济到大农场经济的过渡。政府补贴、农业投资、减税等措施虽然在目前来说不可或缺,但长远来说,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大农业。

对此,国内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的观点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农外,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功夫不在农内,而在农外。如果仍然重复过去‘打补丁’的做法,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农业大国一般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比较大的份额,但目前中国的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是‘在天花板之上跳舞’。因此,中国不是农业大国,而是小农国家。小农国家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人口众多,土地所承载的农民人口压力过大,土地的生产资料功能退化,生存保障功能上升。”温认为,中国的农业已经到了不可维持的地步。他的判断主要基于四个方面:(1)从基本资源制约考虑,中国农业已失去了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有14个省区人均耕

地面积低于1亩。在这些地方,土地几乎已经失去了生产资料功能,仅仅具备生存保障功能,其中6个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的省区,连生存保障的功能都没有,而那些人均耕地面积超过1亩的地区,则大部分是西北部缺水省区。(2)行政性手段干预农产品价格的农业政策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以价格隐含的补贴来稳定农民的粮食生产和以价格上涨来补贴农业生产者收入绝非长久之计。(3)农村剩余劳动力无业可就的矛盾日益尖锐。按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计算,农村实际有6亿多劳动力,而农业生产只需要大约1亿多,所以,绝对过剩的劳动力有4~5亿。(4)农业生产效益如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资金必然流出农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真正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仍然要以“大农业”为主体思路,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农村、农民的范围来思考。

二、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许多人都认识到家庭经营规模小、效益差是当前中国农业的一个问题。但是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甚至不是一个组织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五亿劳动力、九亿人口仍然依靠农业为生的情况下,少数人的“规模经营”,可能意味着多数人“无地经营”。因此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人口的问题、一个就业和收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也就是在许多人离开土地之前,这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在某些沿海地区,正是由于人走了,规模经营才开始实现了。

二、农产品价格调控。

很显然,在农产品价格问题上作文章,已经不能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其他产业的问题。靠保持农产品高价来维持农民的收入已不太现实。

三、土地承包制。

土地承包制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能改变,与规模经营相关的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这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一些争论。但是,就目前土地收益状况和农民收入结构而言,农户承种的那一小块土地,已经不是“高收入的来源”,而是“社会保障”即“保命田”。有了这样一块强制性地不可出卖、不可转让(当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转租)的土地,至少为农民提供了基本收入源泉,在农民无法找到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之前(如进城务工或乡镇企业)、或者又失去了收入较高的非农就业的时候,可以有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避免中国陷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发生的“城市贫民”问题,在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多数农民已经在非农产业中获得了稳定的就业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不应发生重大改变的。【现代化大农业】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这个一个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势必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但城市自身也面临“失业”问题,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显然无法消化如此之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仍然要在“大农业”的框架内实现就业,少部分可以由第二、第三产业来分流解决。

五、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中国有如此之多的农林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如此之多的农林牧渔类大中专毕业生。但科研机构大都设在大城市里面,技术成果在农业中的转化明显不足。大部分的农业类毕业生没有在农业的框架内就业,这已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国家对农业院校的补贴政策显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大部分涉农事业机构,仅仅承担着管理职能,无法在农业科技转化中起到纽带作用,一些地区的此类机关甚至沦为收费工具。【现代化大农业】

三、规模农业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见,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仍然在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但农业的发展又不能仅限于农业的框架之内。虽然在短期之内,农业的发展仍然要靠工业的反哺,但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是一个需要依托农产品食品深加工、生态养殖、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系统工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立现代化的高效农业体系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最终思路。

实现规模化农业经济的必要步骤:

1.农业生产规模化。

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农机租赁公司”及“农业工人”的出现正逐步带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方向迈进。粮食的播种、施肥、收割等过程的机械化,蔬菜大棚、蔬菜育苗基地、菜园果园等的商业化运营也势必造成“农业工人”的出现。这些都对中国农业的市场化运作至关重要。

2.畜牧养殖规模化。

07年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带动了牛羊肉和禽蛋价格明显上涨,畜牧养殖业也在高利润的刺激下规模越来越大,养殖项目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虽然一些病毒性疫情仍然时有发生,但仍然挡不住人们发展养殖的热情。整体来看,养殖行业的发展令人振奋,前景令人期待。

3.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的规模化。

从长远发展来看,米面等粮食深加工产业、保鲜蔬菜的出口加工产业、果汁加工产业、肉类屠宰及深加工行业的规模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农产品加工的集约化经营将会有力地带动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并有效保证农产品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同时农产品加工行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对促进区域内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四、中国农业发展的几个关键举措

1、对于规模农业经济的政策及财政支持。例如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区,通过银行贷款、税收优惠、招商政策等对现代化温室大棚项目、粮食油脂果蔬深加工项目、乳品肉类养殖等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2、根据地方特色发展区域农业。例如山东寿光的“蔬菜农业”模式,对中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时,对地方土特产的生产加工、出口销售等进行规模化运作也可成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3、科学技术对现代农业的促进。引导、促进农业类大中专毕业生在“大农业”框架内就业,缩短农业新技术的孵化转化周期,将部分农业管理部门职能转换为服务机构等都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分流就业。在盐碱等贫瘠地块上建立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入大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食品深加工企业将对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具有良好效果,例如山东莱阳、河南漯河、河北隆尧等食品城的案例,对大部分农业区县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有条件的农村也可以“工业化发展”,无锡的“华西村”模式便是一个典型,但显然“华西村”模式无法被中国绝大部分的农村所复制。

天津宝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孟庆君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27862/

推荐访问:十八大关于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