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什么叫有文化

什么叫有文化

时间:2018-03-13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什么叫有文化 第一篇_什么是中国文化

什么是中国文化?

梁钧平教授

首先让我们给中国式管理的“中国”二字给予明确的定义。“中国式管理”的“中国”二字至少有四种不同的意义。

(1)地理性的意义:中国人包括中国大陆的中国人,包括台湾、香港,甚至新加坡和在其他国家的

华人。由于种种原因,台湾、香港、新加坡和其它海外华人的管理,与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

管理不同。华人中区域间的差异已开始受到学者的重视,海峡两岸员工价值观的比较就是例子。

(2)种族性的意义:中国包括汉、满、蒙、回、藏、苗、壮等不同的民族,虽然汉族占绝大多数,

但少数民族所分布的范围却占非常高的比例,而且,中国版图广大,地理人文条件不同,我们

很难只用上海人、北京人、陕西人、广东人、四川人、东北人、内蒙人、香港人、台湾人或湖

南人来代表中国人。

(3)文化性的意义:中国人信仰儒家、道家的思想、佛教(藏、蒙、汉人所信仰的又大不相同)、回

教和其它宗教,尤其前三者对汉人有深远的影响。此外,近一百多年来,西方文化又透过种种

方式进入中国,并影响海外的华人。

(4)历史性的意义:在长期的中国历史中,中国境内的民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和变迁;自唐宋

以后,佛教成为中国主流思想的主要成分;清末西方思想的侵入和学习,加上近五十年来,中

国大陆的发展前阶段大规模引进了马列主义和苏联的制度,以及在后阶段的开放政策,大量的

引进外资和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交流,工业化因而更快速的发展,这些都是改变中国历史性

格的因素。由于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不同,台湾、香港、新加坡以及其它地区华人的

价值观和行为也呈现不同的面貌。

“中国”二字有如此多层的意义,因而,每当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儒家的文化”、“中国的企业是家族企业”、“中国人是集体主义者”时,我们必须了解这些都是刻板的印象,有部分的事实,但离现实很远,其中需要控制很多的变量。

现在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国文化”?首先,什么是文化?如何了解一国或一个社会的文化?一般而言,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假设,探讨人不知不觉的部分,认知、感觉、思想,例如关于人的天性、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真理与现实的性质、时间的性质、空间的感觉。

(2)外显的价值观,是可知觉的部分,例如,对错、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守秩序等。

(3)人造物(artifacts),看得见但不易解析的部分,例如,建筑、文字、制度、产品、绘画等。 在研究方法方面,可分为两种:一是心理学家用问卷、测验等直接衡量人的认知结构、价值等;二是人类学家用观察、直接参与、体认、诠释和比较不同的文化。另外哲学家则常透过文献,来探讨、分析古人,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是怎么说的。

在这些方面的研究,通常有个毛病,研究者常忽略,不同文化(或国家、社会)间的比较涉及的是集体价值和行为的比较以及文化间的互动关系。传统的研究通常用个人的资料,加总起来以求得集体的价值和行为。大家都知道,不论是最简单的机器或是非常复杂的有机体,一个机组不是个体的总和,它有“不可化约”的复杂性。自行车不是轮子、把手和铁架的加总;如果没有大象的先行存在,瞎子摸到的大柱子、墙壁、水管等的形容加起来并不会构成大象;手、脚、眼睛等五官、身体加起来不会成为一个人。就这个

意义来看,一个社会组织不是一些价值观和一些政策加总起来的,它也像有机体一样有不可化约的复杂性,有一种机制存在才能发挥作用。一些学者于是用隐喻(metaphor)的方法来形容一个组织或文化,例如用美式足球形容美国,用歌剧或时装形容意大利,用交响乐团形容德国,用法国面包形容法国,用日本花园形容日本等等。这种隐喻法就像中国人用鼠、牛、虎、兔等十二生肖,西方人用星座来比喻一个人一样,简化我们对人的了解,但给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

什么是中国文化?首先我们应知道,在传统的思想上,有儒家,道家,佛教(禅)的不同思想。人们在实际行为上,是儒道佛共并,有大人和小人之分,有主文化/俗文化之别。在现代的层次上,现代的层次上,思想是传统和西方合流的;在行为上,人是受年纪(老、中、青)、地区(都市、乡村)、教育、收入、职业的影响。一般而言,人们认为文化表现在人的性格上,因此中国文化的问题就成为中国人的性格是什么。有关中国人的性格的书籍很多,现引述几种以供参考。

史密斯(Smith)认为中国人有以下特色:保全面子、节俭持家、勤劳刻苦、讲究礼貌、漠视时间、漠视精确、易于误解、拐弯抹角、顺而不从、思绪含混、不紧不慢、轻视外族、缺乏公心、因循守旧、随遇而安、顽强生存、能忍且韧、知足长乐、孝悌为先、仁爱之心、缺乏同情、株连守法、相互猜疑、缺乏诚信、多元信仰。

他的结论是:中国人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耐心,现实性、快乐,这些方面他们都是杰出的,他们缺乏的是人格和良心。

林语堂认为中国人,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和平主义、知足长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有生活智慧、女性化、缺乏科学、无逻辑、凭知觉、有限的想象。

潘光旦认为中国人,易活难死、没有神经、耐性太好、不求精确、勤劳、守节、知足长乐、有私无公、无恻隐之心、言而无信、尔诈我虞、爱脸皮、婉转、客气。这些特性造成民族在社会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病象。

最近,在管理上引用最多的,荷兰籍社会心理学者霍夫士德(Gerrt Hofstede)比较了四十几个国家,认为中国人有较高的权力距离、集体主义、逃避风险、女性主义。香港中文大学彭迈克(Michael Bond),收集中国学者的意见,中国文化与下列价值有关:孝(服从、尊敬、赡养父母、尊崇祖先)、勤劳、容忍、随和、谦虚、忠于上级、礼仪、礼尚往来、仁爱(恕、人情)、教育、团结、中庸之道、修养、尊卑有序、正义感、恩威并济、不重竞争、稳重、廉洁、爱国、诚恳、清高、毅力、耐心、俭、报恩报仇、文化优越感、适应环境、谨慎小心、信用、知耻、有礼貌、安分守己、保守、要面子、知己之交、贞节、寡欲、尊重传统、财富。他收集了22个国家的资料,统计分析,这些特色可归纳为四价值面相:整和、儒家动能、仁慈心、道德感。

以上所列的性格,与那些思想家的思想有关,是儒、释、道、法?有那些是“理想高尚的”,那些是“世俗和日常生活的”文化?那些是人类的共同性?那些是相异性?我们无法也无能在此分析和回答。【什么叫有文化】

不过,以上研究的结果离实际我们了解的中国人有一段距离,例如,霍夫士德和彭迈克的五种指标能描绘香港、台湾、新加坡的文化价值观吗?如果稍微对这三地区有了解的人会很快发现:上述文化价值观与现实的感受相差很大。例如,香港人的集体主义并不浓厚,反而有高度的个人主义;香港人虽然非常男性主义,在就业上相当歧视女性,但香港有相当高比例的女经理人员和高级政府官员。

这种调查研究的结果离实际现象很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研究方法的缺失所造成:

(1)概念上的局限:很多概念有特定文化的意义。正如前述,两文化间概念有的可以相对应,有的

不能相对应但在功能上能相对应。例如,中国人没有强烈的“自我”概念,个人主义是西方的

观念。个人主义到了中国就成为“个体主义”,所强调的是个人主义的负面,即“自私自利”的一面,而不是“自立自责”的一面。不过,中国人也强调“自立”、“自力更生”等个人主义所

重视的一面。此外,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强烈影响集体和个人间的关系。纵使概念没问题,个人

主义的高低并不能说明一个社会人际间的复杂性。其他概念亦是如此。

(2)测量的偏误:纵使概念没问题,如何测量呢?前面谈过,价值观是抽象、见不到的。不管学者

用的统计方法多复杂,但垃圾进去,出来的还是垃圾。例如,对“勤俭、坚毅、社会阶级和羞耻心”的重视虽然与儒家有关,但是它们是否表示对“未来”和“长期”的重视?

(3)样本的代表性:从事国际比较时,谁是一国的代表?谁代表中国人、谁代表美国人?霍夫士德

的研究对象是IBM公司的销售人员,虽然他们不一定是各国的代表,但是霍氏坚称至少他们在各个社会的地位应该是一致的。事实是如此吗?1960年代在各国IBM工作的日本人、香港人、马来西亚人、南非共和国人都有相同的社会属性?这是非常令人怀疑的。一般的比较研究常犯的毛病就是这种没有考虑各国国内的差异性。用统计学的语言来说,每个国家像个分配图,每个分配图的形状不一样,有的是常态分配,有的是非常态分配。稍具统计常识的都知道,两种不同分配不能随意比较。就实际的例子来看,美国和日本国内人种和文化的分配就大为不同,虽然日本人有区域上的区别,但是美国人不但有区域上的区别,而在内部人种和文化上有很大的歧异性。日本可说是个同质的社会,美国是个异质的社会,有黑人、白人、拉丁美洲人、亚洲人和其它各色各样的人种。又如,马来西亚可说是个二元的社会(还有少数印度人),马来人和华人两大族群在风俗、习惯和信仰上就有很大的区别,南非联邦也类似,黑人为大多数,白人为少数,虽然最近政治上已有改变,但是白人控制着各行各业。

(4)变迁的研究:大陆、香港、台湾以及其他海外华人组织已经历了百多年来的大变,步入了现代

化的途径。这种变化迫使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在传统、西方和现代问题上,摸索挣扎,企图创造出自己的典范。传统是什么,西方的是什么,现代的是什么,三者又如何冲突、融合和创新?这是目前最受忽视的地方,而且可能是学术上最有兴趣的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改变,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了华人的价值观。

考虑了过去的传统和变迁,台湾杨国枢教授研究的结果,中国人的传统性:1、孝顺父母,2、积极心态,3、男权至上,4、宿命主义,5、自我控制等,除了孝顺父母外,已大幅降低,而现代化:1、男女平等,2、进取和乐观,3、民主心态,4、尊重个人感情,5、独立自主等则大幅上升。

总之,中国文化已与过去不同,这种不同自然反映在管理上。

什么叫有文化 第二篇_什么是好的文化

论什么是好的文化

张靖笙

文化是什么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文化是一个很普及也很宽泛的概念,可是当我们讨论到底文化是什么的时候,对文化的解读又浓缩到了很狭窄的特定学术范畴,譬如人文信仰、文化艺术、意识形态、企业行为模式等等。

当我们讨论文化是什么的时候,或者先换一个角度来探讨,什么人才算是有文化的人。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出现过知识分子和文化人混为一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文化人的身份标识是秀才以上,新中国建国后用知识分子队伍替代了旧社会文化人的标识,而刚开始知识分子的身份很尴尬,因为建国后前三十年知识分子不被认为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甚至在历次的政治活动中受到排挤打击和斗争。后来小平同志提出了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著名论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真正解放了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也为我国这三十年实现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知识分子群体更多是从事科学技术经济领域工作并且拥有相关专业技能的脑力劳动者,他们算不算是文化人呢?这个问题恐怕也是众所纷纭的,如果说是,那么有知识就等于有文化了吗?现实生活中,学历高、专业强却品位低、素质差、没道德的人也不是没有,这些人虚有高学历却不修品行,行为粗鄙放荡伤风败俗,如果这样的人也算是有文化恐怕会招致很多人的非议;而另外一方面,没有知识的人就没有文化了吗?在历史上却恰恰是很多大字不识的普通百姓深明大义、精忠报国,学富五车的人反而做了汉奸叛徒、卖国求荣,这些人和前者相比,谁又更有文化呢?所以,什么人算有文化,这还真不能一概而论,简单站队、粗暴划线。

当我们无解于刚才的讨论的时候,我认为,虽然我们承认现实中文化的影响力,而对文化的研究可能正是由于偏向专业和学术的认识误区,导致了对文化定义的高、大、上、假、大、空的偏见。当我们思考什么是文化的时候,应该把眼光放回到人类文明漫长的进化史,诚如老子《道德经》所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人类社会经过漫长演变所形成的文化不可能是横空出世,更不可能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粹精神消遣。

漫长的自然进化和社会演化,让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不同于自然界其他一般的生命存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者说对生存方式的个体选择性的明显区别于其他生命物种的,而拥有的个体思想能力让人类具有了能分辨万物、改造自身和环境的智慧。文字的出现也才短短五六千年的历史,而人类社会经过近百万年的演化,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传承、沉积、内化而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社会化生活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是一定历史阶段上人类生存方法的综合,简言之,就是人是怎么活着的、活着的基础以及活着的状态,以及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这毫无疑问是文化最朴素的形态,是文化的物质生活保障属性。

社会生产力的丰富也带来人类能力的极大提升,对于社会个体而言,自我意识和个性选择范围同时也在释放,能力的成长结合人性中自私的弱点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野蛮的暴力,群体性暴力的社会动乱又翻过来严重危害了每个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在各种力量的较量中,文化成为一个维持平衡,促进社会和平稳定的因素,“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人类经过乱世治世的反复轮回,王侯将相、英雄草莽虽得势一时,但终归是被历史大浪淘去的流沙,能够沉淀下来的是能感化人心的文化作品和所反映的感人事迹,这是文化的社会道德属性。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现代化战争毁灭性的威力让兵强天下的对外侵略实现强国的逻辑受到极大的制约,和平共存、避免战争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的共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从武力对决转向经济领域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无声较量。就目前人类所处的历史阶段而言,谈文

化离不开国家和民族,否则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国家和民族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群体相同的价值取向,这是文化传承的国民价值属性。

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达到和平演变的战略目的,否认文化的民族性和国家性,提出所谓超越国家和民族的普世价值观,并且以此作为其文化武器在世界范围内推销,其本质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植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和平颠覆意图,实质上是变相的文化侵略。历史上存在的人类四大古文明,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印度,就是因为被外族侵略的同时文化也被废弃和禁止了,导致这些文明在今天人类社会的彻底绝迹,而中华文明虽然也历经历史上多次外族入侵和诸侯割据内战,在一定时期受到很大的打击和削弱,但由于内在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融合力,让中华文化渡过多次盛衰周期性的劫难考验,最后总能绝处逢生,凤凰涅槃。其中具有鲜明文化标示的中国汉字,自周以来经过几千年也能得以继承和保留,让我们今天只要认识汉字的人也能读懂两三千年前众多圣贤的思想精华,而现在国际流行的英语,经过短短一两百年的单词词汇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差异,狄更斯时代的原著恐怕都要通过专业人士的翻译才能为大众理解。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而各民族在中华大家族里面不但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还融入了中华文化博大的胸怀,正因为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泱泱大度、不拘一格、包罗万象、生机无限的伟大精神气质,被中华文化的渊博浩瀚所折服的中国各族人民,因此形成了热爱中国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文化认同,激励每一位中国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奋发图强。这是文化的信仰皈依属性。

因此,放在历史的长度来考量什么是文化,我认为被国民所普遍认可、接受、遵循、信仰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凝聚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因素就是文化。从这个角度,我认为除了人脑子里的所思所想,承载文化的形式是泛在的、多样的,文字书籍、学校教育是一种方式,口耳相承、言传身教也是一种方式,而当今大数据互联网时代,通过信息技术的数据获取、处理、交换、分析更是一种方式,形式或者说载体并不是文化的实质,生活品质、价值认同、道德指引、精神凝聚和信仰传承才是文化的实质。

为什么要有好的文化

为什么要有好的文化?我认为归根到底离不开对人性需求的了解,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心理需求是由低向高分成五个层次的,当衣食住行的生理和安全等物质保障性需求得到满足,人的需求就会向归属和爱、社会认同、自我实现这些精神价值性的文化需求转变。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文化是一种力量,它是构成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我们常说“润物细无声”,文化融入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社会实力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方式是人类文明成长的主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说,文化由经济基础决定,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了发挥效能的物质基础和载体平台。然而,经济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使人的经济活动与动物谋生行为有本质区别;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一旦结合,劳动力素质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极大的拓展。人类改造自热,取得财富的能力与数量会成几何级数增加。文化力量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导向其引领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

回顾人类文明历史的进化轨迹,作为人类文明分水岭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

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因此,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文化发展将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推手和主要形式,人民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将构成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特别在当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观点已经无地理缓冲地发生激烈碰撞,文化领域的国土阵地也需要被我们捍卫,诚如当代中国艺术大师顾洪涛老师指出的:“什么是盛世?只有经济发展的时代不算是盛世,唯有也诞生了伟大的文化作品的时代才能称得上是盛世”。一个国家仅仅有经济上的成长是不够的,只有当我们在文化上,在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等方面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羡慕、所敬仰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什么是好的文化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就已经明确指出,“执大象,天下往”,是以大道所归,即天下所归。而好的文化,正是对大道的追求和弘扬。而如《道德经》的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是无法用语言完整而准确地诠释的,因此,以追求大道为使命方向的文化,也无法用一成不变的言语全面而准确地描绘。结合当前新常态下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我把好的文化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好的文化是尊重生命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于逐渐建立对生命的尊重,如果说人类早期最朴素的文化动机是为了能更好的生存下来,而经过轴心时代对终极关怀的哲学思考,人类的文化超越了物质必然王国的生存保障,转向精神自由王国的灵魂诉求,文化负有指引人类超越个体有限生命,追求无限价值传承的使命,其出发点也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尊重各种生命天然固有的生长周期而不粗暴干涉。上天有好生之德,无论是怎么样的价值诉求,漠视甚至草菅人命,伤害自身和无辜生命的极端思想和宗教文化即使不是邪恶的,至少也是不正当的;

其次,好的文化是充实和愉悦精神,提升生活品质甚至是人生境界的,是鼓励人们觉悟有情、链接自信的。构成文化主体的精神属性决定了文化更多地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关联,没有文化的支撑,物质的繁荣是无法填补精神的空虚的。经济发达了,人的能力是越来越大了,可如果文化落后了,导致信仰迷失、精神空洞、道德虚无,则大的能力有可能反而成为胡作非为的人为祸害的根源,这样发达的生产力还能造福人类吗?诚如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指出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人生难免有很多的烦恼和挫折,每个人对于生命必然都存在过动摇和迷茫,好的文化是帮助人们觉悟有情、链接自信的,其方法是让人们因为在私心欲望驱使下忙碌追求外部功名利禄的过程中丧失的自信、迷失的自我、迷惘的心灵,通过追求内心的安定和觉悟,来消除心里的负面能量,从而回归正面的、友善的、光明的、健康的心态。这点在一般现实意义上,应该能帮助人们消除烦恼、调解心态、化解矛盾,而从在更高层面的意义上,能让人成为一个有高贵心灵甚至是高尚情操的人,所谓修文感化人心所强调的也在于此。

再次,好的文化是包容和谐的、鼓励创新的,好的文化有巨大的延展空间,正如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象无形,厚德载物”,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发展是历史的进步,有生命力的好文化应该能不断接纳和包容各种好的元素,站在历史长河来看,

东西方的哲学思想都曾经和正在创造辉煌,好的文化不但不会封闭自己的思想疆界,反而会积极鼓励对不同文化精华养分的学习吸取和创新探索,通过包容和鼓励创新来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

最后,道法自然,好的文化既然法于大道,当然也是顺其自然的。尊重大势至,好的文化应该是鼓励人们顺应大势做事的,老子《道德经》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通过自身的种种深度悖论,精辟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的存在之中所蕴含的一系列深刻张力,对于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现代人类的发展问题,仍然具有十分深邃的启示意义。

总而言之,人类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只要是健康的、向上的,必然也会从大道所代表的宇宙万事万物永恒变化背后恒常的客观规律中找到精神层面的高度统一,诚如《礼记·礼运篇》里面所表达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个公,在文化层面就是人类精神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因此,中华文化复兴必然会皈依于实现英特纳雄耐尔(即英文international 源于法语的internationale)的国际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成为建设世界大同理想社会的历史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稿结于2014年8月29日凌晨)

什么叫有文化 第三篇_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很难一下子讲清的问题。俄国革命大师列宁在一篇文章里也承认,文化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概念。当下中国对此有两种回答,一种认为,文化就是文化部管的那摊子事。在这些人眼中,文化实际就是文艺,因此文化通常与娱乐被归在一起。另一种回答则是泛文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构成文化。譬如,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甚至我们的大小便都与文化有关,--排泄文化。据说自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试图给文化定义以来,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300余种,可谓蔚为大观。

如果对这300多种定义作一粗略梳理,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第一种是广义获狭义的定义法,第二种是功能性或主体性的定义法。

第一种定义方法

A.广义定义:将文化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之总称,或定义为人类生存方式。

这里要解释一下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大多数人文社科界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物质性、外在性的表现。一当人类开始使用石器,文化就产生了,但文明的出现要晚得多,一种文化只有在发展出了文字、金属冶炼与宫殿城墙时,才可谓产生文明。历史学家汤因比、斯

【什么叫有文化】

宾格勒都属于广义文化论者,他们都认为文化(文明)是一种生命体,有发生、发展、衰亡的不同阶段。

B.狭义定义:仅指精神性、观念性的东西。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庭顿反对文化的广义定义,他认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版前言第三页)

第二种定义法

A.功能性定义:笔者在漫话人文系列之四中,将文化定义为一种规则,这就是功能性定义。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也属于功能性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原始文化》1871英文版第一卷P.1)

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属于社会学中的功能学派,他对文化的定义也是功能性的。沿着这一思路,美国学者克鲁克洪

(C.Kluckholn)则提出了更精细的文化定义。

B.主体性定义:所谓主体性指的是文化的"属人性"。文化的主体性由于隐藏在文化的功能性之中,因此往往容易为人忽视。进入20世纪后,文化的主体性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德国学者格奥尔格西美尔首先看到了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的区别。他批评,自工业革命以来,

"客体文化突飞猛进,主体文化却不能增进……外界事物正变得越来越有文化,而人却越来越没有能力从客体的完善中获得主体生命的完善。"(转引自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版P.87) 卡西尔(EnstKassirer)作为西美尔的学生,将文化定义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文化的定义上,持有与卡西尔相同的观点,只是比他更激进。马尔库塞将文化的功能性与主体性完全对立了起来,贬斥文化作为科技的作用,主张"文化"应该与"物化"相对立。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本能的冲动与爱欲,作为科技的文化的每一进步,都是对人本质的压抑,因此他提出,真正的文化应该是人的解放的尺度。

以上是对各种文化定义的粗略分类,此外从中西文字的对比上,也能看出对文化的不同理解。英语"文化"一词为culture(拉丁语cultura),在初期主要是耕耘、栽培和种植的含义,后来逐步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中文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比二者,西方似乎更看重文化内在的生命生长价值,而中国的理解似乎强调其外在的教化功能。因此从语源学上说,西方对文化的定义偏重于主体性,而中国则偏重于功能性定义。

种种不同的文化定义不免使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也许不同的定义都反映了文化的某种属性、某个侧面,犹如盲人摸象,那么究竟

什么才是文化最准确、全面的定义呢?这就必须借用本质属性与从属属性的概念了。

本质属性,相当于形式逻辑中概念的内涵,从属属性相当于概念的外延。那么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呢?一事物为其自身并使之能与他事物区别开来的规定性,即为该事物之本质(属性)。譬如,A之为A而不为非A的规定性,就是A的本质。而从属属性是事物的本质在与他事物发生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性状。以水为例,水的本质属性是什么?透明的液体?显然不对,因为有许多透明的液体不是水。水的本质属性是H20,"透明的液体"仅是水的从属属性,是H2O在与可见光、温度、重力等他事物发生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果没有可见光,水的透明性就不会存在。

按此定义规则,我认为,文化的本质定义应体现出文化的广义性与主体性--文化乃人的存在方式。

对此定义,有人也许会问--有些人浑浑噩噩,没有文化、愚昧落后,难道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是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在上古时期,当猿人开始使用工具、并对死去的亲人在坟墓中摆上石子等纪念物时,人类最原始的文化就开始了。欧洲早期的直立人尼安德特人虽然脑容量小于现代人,但他们已经创造了文化--一是有了石器工具,二是死者的墓葬有了一定的仪规。

为何对文化的定义如此繁复多样?就是因为人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性状繁复多样,或说是文化概念的外延宽广。 什么是文化?也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所谓"人化"不过是人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例如刀剑是人的上肢的强化,汽车是人的下肢的强化,机器仪表则是人体器官的延伸与强化,等等。

有人认为这样的定义还是有问题--如果将人的存在方式定义为文化,那么动物的存在方式为何不能也定义为文化?我们为何不说有老虎文化、水牛文化、细菌文化?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对本能的不同态度。动物的存在方式之所以不能定义为文化,是因为动物受本能的控制,而人则以自己的创造物来满足本能、指导本能、抑制本能、超越本能。动物的行为都由基因预先编好程序,而人的基因中并无这种程序。人要靠后天的学习与创造来实现自己的存在。一个婴孩被野兽带去抚养,脱离了人的文化,这个孩子即使长大,严格说来已不成其为人,只能说他是"狼孩"、"熊孩"。一句话,动物是被自然决定了的,在自然给定的本能面前,动物是没有选择自由的;人不是被自然决定的,人在自然面前是有选择自由的。人类初期,人的自由度低一些,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这种自由度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因此,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定义为自由,这个自由就是创造与超越--人以创造与超越来实现自己的存在。

什么叫有文化 第四篇_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内涵是什么?doc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我潜心研究先秦历史、中国古典哲学于毕生,听到社会上到处都响起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口号,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但是,当我听到、看到和亲身经历了一些“弘扬”行为之后,却是高兴不起来了,有时甚至感到非常难过!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有些作为表明:喊口号、搞运动的一些人根本不懂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什么是“精华”,应该弘扬,什么是糟粕,应当扬弃,以及如何做才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正道。

什么是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不论人们承认与否,文化从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极其强烈的、割不断的历史传统性质。虽然,文化的历史传统,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可以使其性质逐渐地得到改变,但这种改变,需要蔚成一种社会风气,在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改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历史过程,往往是人们对它并不多么在意。但是,这种文化传统的性质一经改变,哪怕是部分的改变,就将反转过来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或祸或福。”①

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所谓“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生存的土地上,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就是中国古典

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其哲学经典就是《易》经、《黄帝经》。其文化内涵就是中华“道理”在物质与民族精神上的体现。

文化与文明是紧密相联的,只有文化达到高度发展,才有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在中国,文化、文明,原本都是哲学用语,其词首见于《易》经,如“文明以正”、“文明以说”、“刚健文明”、“天下文明”等。什么叫做“文”?综合古籍文义,知道天地相交、阴阳互依、刚柔并济、相反相成之道,通其变化,知其必然,并以之律己、齐家、治国、平天下,谓之“文”。如《周易·系辞》说:包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阴、阳〕,远取诸物〔天、地、山、泽、风、雷、水、火〕,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言,“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易》总天道、地道、人道、时变之四维为一个整体,纵横道理而求其德,故有“天文”、“人文”、“鸟兽之文”等不同的分称。若用现代通俗之语表述,就是研究、总结、掌握了客观自然规律,以之为指导思想而做事业,就是“文”,它属于形而上的抽象范畴。唯其如此,古人造字就突出地强调其“人文”特点:画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在其胸部画出一个心脏“ ”,表义为:研究天地万物而明其道,就必须用心思考。商代的人在甲骨上用刀刻字,为了省事,“人”中间的这个“心”字,有时候也省刻为“ ”、“ ”、“ ”等。

什么又是“化”呢?化者,“教行也”。②“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③ 此之谓也。

所以,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它就与以下4个命题密切相关:第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的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为其灵魂的,这是它在世界各种历史文化中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博大精深的根本性原因;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与国家制度密切相关的,“五帝时期”形成的是以民为本、爱地亲民、以道立法、以法治国、选贤任能、刑德相养、执法有度、富民强国、明民而治的思想文化;自夏禹以来,所形成的是唯皇作极、以官为本、任人唯亲、神道设教、愚民而治的独裁专制封建文化;自百家争鸣以来,民主法制与独裁专权两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而存于诸子之说中。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有一个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工作必须仔细地进行;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等行为规范的社会教化相关联的,抽去了社会教化,缺少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就无以传承。不能进行历史传承,造成了文化的历史缺位,就谈不上文化的弘扬;第四,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这个特点不是如何教导别人,而是内省,“吾日三省吾身”④,“克己复礼为仁”⑤,此之谓也。

现在,有些所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口号、行为,则是表现为不知“文化”为何物?例如:“茶文化”、“奶文化”、“米文化”、“醋文化”、“三祖文化”、“五祖文化”、“六祖文化”、“文化周”、“文化月”、“我用文化赌圣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你看,口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人,第一没文化,第二非“中华”,第三无传统,第四,甚至从根本上就没把“文化”当回事,而是当成了

发展经济的垫脚石,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人们听到的是经济动物之语!如此,就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表现得是传统文化严重缺失问题。注释:①曲辰:《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绪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②《说文解字》。 ③《周易·贲·彖传》。 ④ ⑤ 《论语》。

什么叫有文化 第五篇_什么是传统文化

什么叫有文化 第六篇_什么是中国文化

什么是中国文化?

梁钧平教授

首先让我们给中国式管理的“中国”二字给予明确的定义。“中国式管理”的“中国”二字至少有四种不同的意义。

(1)地理性的意义:中国人包括中国大陆的中国人,包括台湾、香港,甚至新加坡和在其他国家的

华人。由于种种原因,台湾、香港、新加坡和其它海外华人的管理,与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

管理不同。华人中区域间的差异已开始受到学者的重视,海峡两岸员工价值观的比较就是例子。

(2)种族性的意义:中国包括汉、满、蒙、回、藏、苗、壮等不同的民族,虽然汉族占绝大多数,【什么叫有文化】

但少数民族所分布的范围却占非常高的比例,而且,中国版图广大,地理人文条件不同,我们

很难只用上海人、北京人、陕西人、广东人、四川人、东北人、内蒙人、香港人、台湾人或湖

南人来代表中国人。

(3)文化性的意义:中国人信仰儒家、道家的思想、佛教(藏、蒙、汉人所信仰的又大不相同)、回

教和其它宗教,尤其前三者对汉人有深远的影响。此外,近一百多年来,西方文化又透过种种

方式进入中国,并影响海外的华人。

(4)历史性的意义:在长期的中国历史中,中国境内的民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和变迁;自唐宋

以后,佛教成为中国主流思想的主要成分;清末西方思想的侵入和学习,加上近五十年来,中

国大陆的发展前阶段大规模引进了马列主义和苏联的制度,以及在后阶段的开放政策,大量的

引进外资和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交流,工业化因而更快速的发展,这些都是改变中国历史性

格的因素。由于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不同,台湾、香港、新加坡以及其它地区华人的

价值观和行为也呈现不同的面貌。

“中国”二字有如此多层的意义,因而,每当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儒家的文化”、“中国的企业是家族企业”、“中国人是集体主义者”时,我们必须了解这些都是刻板的印象,有部分的事实,但离现实很远,其中需要控制很多的变量。

现在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国文化”?首先,什么是文化?如何了解一国或一个社会的文化?一般而言,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假设,探讨人不知不觉的部分,认知、感觉、思想,例如关于人的天性、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真理与现实的性质、时间的性质、空间的感觉。

(2)外显的价值观,是可知觉的部分,例如,对错、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守秩序等。

(3)人造物(artifacts),看得见但不易解析的部分,例如,建筑、文字、制度、产品、绘画等。 在研究方法方面,可分为两种:一是心理学家用问卷、测验等直接衡量人的认知结构、价值等;二是人类学家用观察、直接参与、体认、诠释和比较不同的文化。另外哲学家则常透过文献,来探讨、分析古人,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是怎么说的。

在这些方面的研究,通常有个毛病,研究者常忽略,不同文化(或国家、社会)间的比较涉及的是集体价值和行为的比较以及文化间的互动关系。传统的研究通常用个人的资料,加总起来以求得集体的价值和行为。大家都知道,不论是最简单的机器或是非常复杂的有机体,一个机组不是个体的总和,它有“不可化约”的复杂性。自行车不是轮子、把手和铁架的加总;如果没有大象的先行存在,瞎子摸到的大柱子、

意义来看,一个社会组织不是一些价值观和一些政策加总起来的,它也像有机体一样有不可化约的复杂性,有一种机制存在才能发挥作用。一些学者于是用隐喻(metaphor)的方法来形容一个组织或文化,例如用美式足球形容美国,用歌剧或时装形容意大利,用交响乐团形容德国,用法国面包形容法国,用日本花园形容日本等等。这种隐喻法就像中国人用鼠、牛、虎、兔等十二生肖,西方人用星座来比喻一个人一样,简化我们对人的了解,但给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

什么是中国文化?首先我们应知道,在传统的思想上,有儒家,道家,佛教(禅)的不同思想。人们在实际行为上,是儒道佛共并,有大人和小人之分,有主文化/俗文化之别。在现代的层次上,现代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26962/

推荐访问:怎么叫有文化 什么叫有文化的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