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历届诺贝尔奖

历届诺贝尔奖

时间:2018-02-18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历届诺贝尔奖 第一篇_历届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历届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在弱对称下宇称不守恒原理:李政道、杨振宁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朴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1994年6月8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11所大学的名誉教授。

杨振宁,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35岁的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得到了吴健雄女士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西南联大培养出来,赶上了五十年代理论物理和高能物理的黄金时

期,赴美深造,追随名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有此成就。是最早获的诺贝尔奖的华人。在那个中国积弱不振的年代,他们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的中国人,大批年轻人因他们而走上物理研究的道路。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J粒子”:丁肇中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在台湾长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华裔美国实验物理学家。1959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1969年任教授。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丁肇中的研究成果也主要在高能物理领域,1976年,时年40岁的丁肇中因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个年代基本粒子研究很热门,发现基本粒子需要花费巨大的对撞机、艰苦持久的努力,当然还需要有运气。

2013年4月3日,丁肇中及其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团队宣布的成果,让人类在认识暗物质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丁肇中团队借助阿尔法磁谱仪已发现4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可能来自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改进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交叉分子束方法:李远哲

李远哲,生于1936年11月19日,台湾新竹人,祖籍福建南安,美籍华人(现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他和丁肇中同年出生,同一年参加台湾联考,并考上了第一流的台大,李远哲在台湾的日子比较长,1961年获硕士学位后才赴美国深造。1974年加入美国国籍,同年去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79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教授。

1986年和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同获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李远哲研究的是:把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应用于一般的化学反应,特别是研究较大分子的化学反应;利用激光激发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

李远哲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人。1994年1月15日,李远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接替他的老师吴大猷教授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台湾大学化学系特约讲座教授。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朱棣文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生,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生于美国圣路易斯,祖籍江苏太仓。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博士后研究工作。1987年起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和应用物理教授,是该校第一位华裔教

历届诺贝尔奖 第二篇_历年诺贝尔奖获奖项目简介(1901-2008)

历年诺贝尔奖获奖项目简介(1901-2008)

诺贝尔奖获奖项目简介>>1901—1920

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开创了用于治疗白喉的血清疗法

在医学科学领域开辟了一条新路

血清疗法为医生对付疾病和死亡提供了有力武器

贝林

Emil Adolf von Behring

德国

马尔堡大学

1854年—1917年

在贝林生活的时代,传染病是全世界人类死亡率中占第一位的疾病。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没有有效的方法。贝林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当豚鼠“感染上”白喉后,他就把碘化物注入这种动物,白喉杆菌被及时地消灭了,但大多数豚鼠也死了。所幸的是,极少数的豚鼠不仅没因白喉而死,也没因碘化物而死。在贝林的多次实验中,大批豚鼠已经死亡。为了继续试验,贝林不得不把那些在实验中幸免于死的豚鼠又用于实验,它们再次被注入新鲜的、活的白喉杆菌。贝林等待着这些豚鼠出现感染。然而奇怪的是,这种接种过白喉杆菌并幸存下来的豚鼠竟没有重新被白喉杆菌所感染。他从已愈的豚鼠中抽出一点血,将其血清与新鲜白喉杆菌混合,注入一只健康的、未经处理过的豚鼠体内,结果是:该豚鼠保持着健康状态。说明注入的具有免疫力的动物血清使白喉杆菌不能进一步繁殖、蔓延。不仅如此,他们还进行了对照实验,给健康豚鼠注入一份不加免疫血清的白喉杆菌培养液,这些豚鼠后来出现白喉的典型症状而死去。显然,在相同条件下,是否注入免疫血清是豚鼠是否患病的决定因素。

有关疟疾和疟原虫的发育环的研究

为成功地研究和防治疟疾奠定了基础

罗斯

Ronald Ross

英国

利物浦大学学院

1857年—1932年

19世纪时疟疾流行,印度每年死于疟疾者达百万人。热带病学先驱A·拉韦朗1880年在疟疾患者的血液中发现疟原虫;P·曼森1893年提出疟疾由蚊传播的假说。1895~1898年罗斯为证实曼森的假说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得到曼森的帮助。他首先证明饮用污染了受感染成蚊或幼虫的水不会患疟疾。他学会鉴定蚊种,让蚊吸吮疟疾患者的血液,他在蚊胃中发现疟原虫的配子体和囊合子。进而他研究了疟原虫在鸟体内的生活周期,在蚊的唾液腺中观察到疟原虫子孢子,证实蚊是鸟类疟疾的传播媒介。同年意大利的G·B·格拉西等描述了恶性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发育过程。

用集中的光射线治疗寻常狼疮等疾病

为医学科学开辟了一条新路

芬森

Niels Ryberg Finsen

丹麦

哥本哈根芬森医用光线研究所

1860年—1904年 1892年,芬森开始潜心研究光线对有机体的影响的问题。他大胆提出了自已的想法:光谱中不同性质的光线,它们作用的时间和强度不同,对有机体的影响也可能各不相同。他首光分析了阳光照射对天花病人的危害。通过实验,他发现光谱中高折射的紫端光线,使天花病人皮肤发水疱,轻则留下麻点,重则丧命。这些蓝紫光和紫外光被称为化学性光线。他还发现光谱的另一端低折射的红光和红外线,它们属热射线,化学影响性极小,能加快天花痊愈,还能预防正常光照下引起的并发症。经过几年夜以继日的辛劳,他把空心位的平凸透镜充满含硫酸铜的氨水溶液作为聚光器和滤光器;或用碳精电弧灯作光源,用石英棱镜分光,再用两个平凸透镜聚光。这样,就可以得到一束聚焦的化学性光线。他在细菌培养中证实:这种聚焦的化学光线确有杀菌能力。1895年11月,他在第一位狼疮病人身上试用这种治疗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病斑消失,皮肤恢复正常。1896年,他发表了《聚集的化学性光线在医学中的应用》的论文,立即轰动了全欧洲。

表彰他在消化生理学上的贡献

对该学科的主要认识得到改变和扩展

巴甫洛夫

Ivan Petrovich Pavlov

俄罗斯

圣彼得堡军事医学院

1849年—1936年

从1890年开始,巴甫洛夫进入了消化系统的研究。他发明了新的实验方法,不是用被麻醉的动物做急性实验,而是用健康的动物做慢性实验,从而能够长期观察动物的正常生理过程。他还创造了多种外科手术,把外科手术引向整个消化系统,彻底解释了神经系统在调节整个消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出色成果而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

关于结核病的研究和发现

科赫

Robert Koch

德国

柏林传染病研究所

1843年—1910年

1881年他创用了固体培养基划线分离纯种法。此后,他转向结核病病原菌研究。他改进染色方法,发现了当时未能得到的纯种结核杆菌。为了大量培养出纯种的结核杆菌,他又改用在凝固的血清上接种培养,并将培养出的纯种结核杆菌制成悬液,注射豚鼠的腹腔,发现4~6周后豚鼠死于结核病。他用实验证明结核杆菌不论来自猴﹑牛或人均有相同症状,进而阐明了结核病的传染途径。1882年3月24日科赫在德国柏林生理学会上宣布了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科赫为研究病原微生物制订了严格准则,被称为科赫法则。科赫法则的提出不仅为研究病原微生物制定了一套方法,并激发了人们对纯培养物的研究,促进了防治各种传染病有效方法的建成。

历届诺贝尔奖 第三篇_1901-2015历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成果

【历届诺贝尔奖】

1901-2015历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成果

历届诺贝尔奖 第四篇_诺贝尔奖历年获奖者名单一览表

历届诺贝尔奖 第五篇_历年物理学诺贝尔奖

历年物理学诺贝尔奖

历届诺贝尔奖 第六篇_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4)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4)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1901年 威廉·康拉德·伦琴 德国 1902年 亨得里克·洛仑兹 荷兰

彼得·塞曼 荷兰

亨利·贝克勒 法国

1903年 皮埃尔·居里 法国

玛丽·居里 法国

1904年 约翰·威廉·斯特拉斯 英国 1905年 菲利普·爱德华·安

东·冯·莱纳德 德国

1906年 约瑟夫·汤姆孙 英国 1907年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美国 1908年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法国 1909年 古列尔莫·马可尼 意大利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 德国

1910年 范德华 荷兰 1911年 威廉·维恩 德国 1912年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 瑞典 1913年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荷兰 1914年 马克斯·冯·劳厄 德国 1915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 英国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英国

1917年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英国 1918年 马克斯·普朗克 德国 1919年 约翰尼斯·斯塔克 德国 1920年 夏尔·爱德华·纪尧姆 瑞士 1921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德国 1922年 尼尔斯·玻尔 丹麦 1923年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 美国 1924年 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

恩 瑞典 获奖原因 “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 “发现天然放射性” “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 “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 “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 “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

1925年 詹姆斯·弗兰克 德国

古斯塔夫·赫兹 德国

1926年 让·佩兰 法国

阿瑟·康普顿 美国

1927年 查尔斯·威耳逊 英国

1928年 欧文·理查森 英国

1929年 路易·德布罗意公爵 法国

1930年 钱德拉塞卡拉·文卡

塔·拉曼 印度

1932年 维尔纳·海森堡 德国

1933年 埃尔温·薛定谔 奥地利

保罗·狄拉克 英国

1935年 詹姆斯·查德威克 英国

1936年 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 奥地利

卡尔·戴维·安德森 美国

1937年 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 美国

乔治·汤姆孙 英国

1938年 恩里科·费米 意大利 1939年 欧内斯特·劳伦斯 美国

1943年 奥托·施特恩 美国

1944年 伊西多·艾萨克·拉比 美国

1945年 沃尔夫冈·泡利 奥地利 1946年 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 美国

1947年 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

顿 英国

1948年 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

尔特·布莱克特 英国

1949年 汤川秀树 日本

1950年 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 英国

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

1951年 夫 英国

欧内斯特·沃吞 爱尔兰

1952年 费利克斯·布洛赫 美国

爱德华·珀塞尔 美国

1953年 弗里茨·塞尔尼克 荷兰 “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 “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 “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 “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 “发现中子” “发现宇宙辐射” “发现正电子” “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 “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 “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 “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 “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 “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 “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 “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 “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 “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

1954年 马克斯·玻恩 英国

瓦尔特·博特 德国

1955年 威利斯·尤金·兰姆 美国

波利卡普·库施 美国

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

1956年 利 美国

约翰·巴丁 美国

沃尔特·豪泽·布喇顿 美国

1957年 杨振宁 中国

李政道 中国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

奇·切连科夫 苏联

1958年 伊利亚·弗兰克 苏联

伊戈尔·叶夫根耶维

奇·塔姆 苏联

1959年 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 美国

欧文·张伯伦 美国

1960年 唐纳德·阿瑟·格拉泽 美国

罗伯特·霍夫施塔特 美国

1961年 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

堡尔 德国

1962年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 苏联

耶诺·帕尔·维格纳 美国

1963年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美国

J·汉斯·D·延森 德国

查尔斯·汤斯 美国

1964年 尼古拉·根纳季耶维

奇·巴索夫 苏联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 苏联

朝永振一郎 日本

1965年 朱利安·施温格 美国

理查德·菲利普·费曼 美国

1966年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法国

1967年 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

特 美国

1968年 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

雷茨 美国

1969年 默里·盖尔曼 美国

1970年 汉尼斯·奥洛夫·哥斯

达·阿尔文 瑞典 “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 “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 “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 “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 “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 “发现反质子” “发明气泡室” “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 “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 “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 “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 “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 “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 “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 “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 “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 “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

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

路易·奈耳

1971年 伽博·丹尼斯

约翰·巴丁

1972年 利昂·库珀 法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 “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

论”

“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

“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 “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

“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 “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 “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约翰·罗伯特·施里弗 美国 江崎玲于奈 日本 1973年 伊瓦尔·贾埃弗 挪威 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 英国 马丁·赖尔 1974年 安东尼·休伊什 奥格·尼尔斯·玻尔 英国 英国 丹麦 1975年 本·罗伊·莫特森 丹麦 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 美国 1976年 伯顿·里克特 美国 丁肇中 美国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美国 英国 美国 1977年 内维尔·莫特 约翰·凡扶累克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苏联 皮查 1978年 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 美国

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 美国

谢尔登·李·格拉肖

1979年 阿卜杜勒·萨拉姆 美国 “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巴基斯坦 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 史蒂文·温伯格 美国

詹姆斯·沃森·克罗宁 美国 1980年 “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 瓦尔·洛格斯登·菲奇 美国

凯·西格巴恩

1981年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阿瑟·肖洛

1982年 肯尼斯·威尔逊

1983年 瑞典 美国 美国 美国 “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 “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 “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 “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

“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美国 塞卡 威廉·福勒 美国

1984年 卡洛·鲁比亚 究” 意大利 “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

荷兰

德国

德国

德国 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 “发现量子霍尔效应” “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 “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 西蒙·范德梅尔 1985年 克劳斯·冯·克利青 1986年 恩斯特·鲁斯卡 格尔德·宾宁【历届诺贝尔奖】

海因里希·罗雷尔 瑞士 1987年 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 德国

卡尔·米勒 瑞士 1988年 利昂·莱德曼 美国

梅尔文·施瓦茨 美国 诺曼·拉姆齐 美国 1989年 汉斯·德默尔特 美国

沃尔夫冈·保罗 德国 杰尔姆·弗里德曼 美国 1990年 亨利·肯德尔 美国

理查·泰勒 加拿大 1991年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 法国 1992年 乔治·夏帕克 法国 1993年 拉塞尔·赫尔斯 美国

约瑟夫·泰勒 美国 伯特伦·布罗克豪斯 加拿大 1994年

克利福德·沙尔 美国 1995年 马丁·佩尔 美国

弗雷德里克·莱因斯 美国 戴维·李 美国 1996年 道格拉斯·奥谢罗夫 美国

罗伯特·理查森 美国 朱棣文 美国 1997年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 法国

威廉·菲利普斯 美国 罗伯特·劳夫林 美国 1998年 霍斯特·施特默 德国

崔琦 美国 1999年 杰拉德·特·胡夫特 荷兰

马丁纽斯·韦尔特曼 荷兰 若雷斯·阿尔费罗夫 俄罗斯 2000年 赫伯特·克勒默 德国

杰克·基尔比 美国 埃里克·康奈尔 美国 2001年 卡尔·威曼 美国

沃尔夫冈·克特勒 德国 2002年 雷蒙德·戴维斯 美国

小柴昌俊 日本 “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 “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 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 “发展离子陷阱技术” “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 “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 “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 “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 “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 “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 “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 “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 “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 “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 “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 “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 “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

历届诺贝尔奖 第七篇_历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1、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2、1902年,Ronald Ross(英国)。关于疟疾的研究。

3、1903年,Niels Ryberg Finsen(丹麦)。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4、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5、1905年,R.柯赫(德国)。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

6、1906年,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7、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8、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Paul Ehrlich(德国)。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9、1909年,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

10、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

11、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2、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3、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14、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5、1915年-1918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6、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时)。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7、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制。【历届诺贝尔奖】

18、1921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1922年,Archibald Vivian Hill(英国),关于肌肉发热方面的研究 ;Otto Fritz Meyerhof(德国),发现肌肉中耗氧与乳酸代谢之间相关性。

20、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加拿

大)、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加拿大)。发现胰岛素。

21、1924年,Willem Einthoven(荷兰),发现心电图的机理。

【历届诺贝尔奖】

22、1925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23、1926年,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丹麦) ,发现鼠癌(Spiroptera carcinoma) 。

24、1927年, Julius Wagner-Jauregg(奥地利),发现利用接种疟疾原虫治疗麻痹性痴呆症 。

25、1928年, 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法国),关于斑疹伤寒的研究 。

26、1929年,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维生素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英国), 发现促进生长的维生素 。

27、1930年,Karl Landsteiner(奥地利),发现人类血型 。

【历届诺贝尔奖】

28、1931年,Otto Heinrich Warburg(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

29、1932年,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英国)、Edgar Douglas Adrian(英国),关于神经功能方面的发现 。

30、1933年,托马斯•摩尔根(美国),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 31、1934年, George Hoyt Whipple(美国),George Richards Minot(美国),William Parry Murphy(美国),发现治疗贫血的肝脏疗法 。

32、1935年, Hans Spemann(德国), 发现胚胎发育中的organizer effect 。 33、1936年, Henry Hallett Dale(英国),Otto Loewi(奥地利),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34、1937年, Albert Szent-Györgyi von Nagyrapolt(匈牙利),关于生物氧化过程方面的发现,尤其是维生素C和丁烯二酸的催化作用 。

35、1938年 ,海门斯(Corneille Jean François Heymans)(比利时),发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在呼吸调节中的机理。

36、1939年,Gerhard Domagk(德国),发现磺胺类药物Prontosil的抗菌作用。

37、1940年-1942年,未颁奖,奖金中的三分之一划拨到主基金,另外三分之二划拨到生理医学奖的专门基金 。

38、1943年 ,Henrik Carl Peter Dam(丹麦),发现维生素K ;Edward Adelbert Doisy(美国) ,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39、1944年, Joseph Erlanger(美国),Herbert Spencer Gasser(美国),发现单一的神经纤维具有高度分化的功能。

40、1945年,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英国),E.B.钱恩(英国), Howard Walter Florey(澳大利亚)发现青霉素及其在治疗各种传染病中效果。

41、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缪勒(Hermann Joseph Muller,美国),发现X射线诱导突变。

42、1947年,Carl Ferdinand Cori(美国),吉蒂•黛丽莎•柯里(Gerty Theresa Cori,美国),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Bernardo Alberto Houssay(阿根廷),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部分作用。

43、1948年, 保罗•赫尔曼•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瑞士),发现高效杀虫剂DDT 。

44、1949年, Walter Rudolf Hess(瑞士), 发现间脑的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Anto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葡萄牙), 发现脑白质切除手术对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

45、1950年, Edward Calvin Kendall(美国),Tadeus Reichstein(瑞士),Philip Showalter Hench(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理效应。

46、1951年, Max Theiler(南非),发现黄热病疫苗 。

47、1952年, Selman Abraham Waksman(美国), 发现链霉素,第一种有效的结核病菌抗生素 。

48、1953年, Hans Adolf Krebs(英国), 发现柠檬酸循环; Fritz Albert Lipmann(英国),发现辅酶A及其作为中间体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49、1954年, John Franklin Enders(美国),Thomas Huckle Weller(美国),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能够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上生长。

50、1955年,Axel Hugo Theodor Theorell(瑞典),关于氧化酶性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51、1956年,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沃纳•福斯曼(德国),迪肯森•威廉•理查兹(美国),发明心脏导管术以及循环系统的病理学研究。

52、1957年,Daniel Bovet(意大利),发现并合成抗组胺,尤其是其对血管和骨骼肌的作用。

53、1958年,George Wells Beadle(美国),Edward Lawrie Tatum(美国),发现基因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Joshua Lederberg(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及基因重组现象。

54、1959年,Severo Ochoa(美国),Arthur Kornberg(美国),发现RNA和DNA的生物合成机制。

55、1960年, Frank Macfarlane Burnet(澳大利亚),Peter Brian Medawar(英国),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56、1961年,Georg von Békésy(美国),发现耳蜗刺激的物理机制。 57、1962年,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英国),詹姆斯•D.沃森(James Dewey Watson,美国),M.H.F.威尔金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英国)发现核酸结构及其对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58、1963年,John Carew Eccles(澳大利亚),Alan Lloyd Hodgkin(英国),Andrew Fielding Huxley(英国),发现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59、1964年,Konrad Bloch(美国),Feodor Lynen(德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调控机制。

60、1965年,François Jacob(法国),André Lwoff(法国),Jacques Monod(法国),发现酶和病毒合成的基因调节。

61、1966年,Peyton Rous(美国),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harles Brenton Huggins(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

62、1967年,Ragnar Granit(瑞典),Haldan Keffer Hartline(美国),George Wald(美国),关于眼睛视觉过程中的生理和化学机制研究。

63、1968年, Robert W. Holley(美国),Har Gobind Khorana(美国),Marshall W. Nirenberg(美国),阐明遗传密码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64、1969年,Max Delbrück(美国),Alfred D. Hershey(美国),Salvador E. Luria(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

65、1970年,Bernard Katz(英国),Ulf von Euler(瑞典),Julius Axelrod(美国),发现神经末梢的体液传递物质及其贮藏、释放、失活机理。

66、1971年,Earl W. Sutherland, Jr.(美国), 发现激素的作用机制。 67、1972年,杰拉尔德•埃德尔曼 (Gerald Edelman)(美国),Rodney R. Porter(英国),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

68、1973年,Karl von Frisch(奥地利),Konrad Lorenz(奥地利),Nik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20525/

推荐访问: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 历届诺贝尔奖华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