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香港回归日期

香港回归日期

时间:2018-02-17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香港回归日期 第一篇_1997香港回归祖国

1997-10 香港回归祖国 (J)

1997-10M 香港回归祖国(小型张)

【商品单位】:枚

【全 套 数】:1枚

【发行日期】:1997-7-1

【 规 格 】:140mm×95mm

【齿孔度数】:12度

【设 计 者】:任宇、王虎鸣

【 版 别 】:胶版

【印 刷 厂】:辽宁沈阳邮电印刷厂

小型张规格:140mm×95mm

小型张邮票规格:60mm×50mm

邮票介绍: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 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零时四分,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为纪念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邮电部发行了这套《香港回归祖国》纪念邮票,2枚邮票画面都以解决香港问题的历史性文献为中心,下部饰以环绕的花环。而小型张则以邓小平的形象作为主图。

香港回归日期 第二篇_香港回归相关资料

香港是如何成为殖民地的

1839年至1841年,清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英国海军的查理·义律与满清大臣琦善谈判后签订穿鼻草约,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义律根据协议,于1841年1月20日登陆及占领香港岛。但清政府认为琦善无权割地而不承认穿鼻草约,并将琦善革职。而当英国政府收到穿鼻草约的消息后,亦对条约中无提及开放通商而大为不满,于是改派砵甸乍(Henry Pottinger)为全权代表到中国。之后战事扩大,英军先后攻占厦门、宁波、上海、镇江,抵达南京下关。清政府于是令耆英于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正式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自此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

1856年至1858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被逼在1860年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上经常对香港岛扰乱治安的地区再割让给英国。当时的清廷已经是日薄西山,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 英国政府在以香港的防卫需要更大纵深为理由,向清政府从1898年7月1日起租借九龙界限以北,深圳河以南的新界。这些地方后来成为现在的新九龙、新界,以及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租借为期九十九年,在1997年6月30日午夜12时届满。

撒切尔夫人访华 香港问题谈判邓小平智斗铁娘子

两人会面“寒暄”亦颇微妙

1982年1月,英国副外交大臣兼掌玺大臣艾金斯访问中国。中国政府明确表示,中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但保持香港的繁荣;香港继续保持自由港和商业、金融中心的地位。 1982年4月上旬,英国前首相希思作为民间使者,为进一步了解中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专程访问中国。邓小平会见了这位老朋友。邓小平说,香港的主权是中国的,包括“新界”,即整个香港。过去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现在实际上是废除的问题。他十分诚恳地告诉希思:“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如中国到时不收回香港,我们这些领导人谁也交不了账。”

邓小平还向老朋友透露:中国政府已经确定了解决香港问题的政策,这些政策与中国对台湾的“九条”方针的精神是基本一致的。他问希思,英国是否同意按中国的这种思路来协商解决香港问题。邓小平还请希思把中国的这种考虑转告撒切尔夫人。

雄心勃勃的撒切尔夫人登上英国首相宝座后,推行强硬的内外政策,以使英国重新振兴,被称为“铁女人”与“冷战专家”的撒切尔夫人,也酝酿了解决香港前途问题的方案。这年9月24日上午9点,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来访的撒切尔夫人。中方陪同会见的有外交部长黄华、副部长章文晋、中国驻英大使柯华。英方陪同会见的有香港新任总督尤德、首相首席私人秘书巴特勒、驻华大使柯利达。会谈原定时间一个半小时,但实际上整整延长了50分钟,足见双方较量的激烈程度。

会谈开始前,邓小平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香港不是马尔维纳斯,中国不是阿根廷。”两人见面的“寒暄”亦颇微妙,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邓小平说:“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两位领导人先聊了一下轻松的话题。他们说起在伦敦住了几十年的马克思,撒切尔夫人说,马克思写了一部《资本论》,可他恰恰最缺资本!

寸步不让,“不做李鸿章”

会谈进入正题后,撒切尔夫人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摆出强硬姿态,打出“三个条约有效”和“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离不开英国”这两张牌,坚持三个条约必须遵守。她恐吓邓小平说:“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要想继续维持香港的繁荣,就

必须继续由英国来管理它。”

邓小平寸步不让,他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邓小平重申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不承认19世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一贯立场。

邓小平说,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意愿。他强调,如果1997年不收回香港,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无法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激烈交锋后,两位领导人商量会谈公报问题。邓小平建议会谈能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15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15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但撒切尔夫人坚决不同意,特别是拒绝以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为前提。经过一阵争执,双方同意发表一个不作任何实质性承诺的会谈公报。

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显然被邓小平极其坚定而严密的话所震撼,以至于神思恍惚,在大会堂门外的台阶上摔了一跤。她被扶起来后说,没事。

下午,撒切尔夫人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在向记者宣读声明时,她的声音一时变得嘶哑,但她仍然坚持念完全文只有83字的声明。撒切尔夫人没有想到邓小平如此强硬。回去之后,她私下对驻华大使柯利达说:“哎哟,邓小平真残酷啊!”从此,香港问题谈判陷入僵局。 灵活应对,“要给英国人下台阶”

这一年年底,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次年6月,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将要召开。如果到那时中英谈判仍然处于僵持状态,中方就可能通过全国人大,单独宣布自己的对港政策。

谈判出现僵局,不仅中国政府和广大港人着急,英国领导人也焦急不安。1983年1月28日,撒切尔首相召集政府高层官员和港督尤德开会,讨论香港问题。撒切尔夫人提出,在谈判无进展的情况下,应在香港发展民主体制,使它能在短期内获得独立或自治。她还提议在香港搞全民公决。但与会者都不赞成首相的设想。

3月7日,撒切尔夫人在同柯利达和尤德商讨对策时,柯利达赞成由撒切尔夫人写一封信给中国总理,表示只在香港的管理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她愿意就主权问题“考虑”向英国议会“提出建议”。信中并没有痛快地承诺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附加了一大堆条件。 从英方来信中,邓小平看出了对手立场的微妙变化,并以自己的灵活姿态积极回应,准备与英国代表举行正式谈判,解开主权问题上的死结。【香港回归日期】

在6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两会期间,邓小平会见两会的港澳人士。他在谈到中方在主权问题上的灵活策略时说:我们考虑到若要英方在承认中国对香港主权的先决条件下进行谈判,英国方面认为“有失面子”,因此,“要给英国人下台阶”。他还指出,如果先谈“1997年后”怎么办的问题,就可以避开主权问题的障碍。而“1997年后”的问题谈好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问题也就没什么可谈了。

从7月中旬开始的第一轮会谈到9月下旬的第4轮会谈前后,英方软硬兼施,会场内外互相配合,大打所谓的“民意”、“经济”两张牌。于是,会谈未取得任何成果,却又触发了更为凶猛的金融动荡。

为此,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以及香港民众、舆论界和各爱国团体纷纷进行反击,发表大量文章,组织各种活动,批评英国的做法。中国领导人更加明确表示了对香港前途的态度。8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会见一个日本代表团时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日期

告诫铁娘子,“不要把路走绝了”

会谈再次面临危机,英国前首相希思深感忧虑,他飞到北京,会见中国领导人,打算为打破谈判僵局贡献一点力量。9月10日,邓小平又一次会见了希思。两位老朋友亲切地寒暄了一番。当话题转到香港问题时,邓小平对英国政府在当时谈判中的做法极为不满。他斩钉截铁地宣布:想用主权来换治权是行不通的。“22日要会谈(指第4次会谈),我希望不要再纠缠在治权问题上。不要搞成中国单方面发表声明收回香港,而是要中英联合发表声明。联合声明的方式对两家都好,不是说哪一家更好,特别是涉及到中英长期的关系。”

邓小平告诫说:“在香港问题上,我希望撒切尔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态度,不要把路走绝了。如果英方不改变态度,中国就不得不在1984年9月单方面公布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希思表示将把这番话转告撒切尔夫人,并劝首相改变以主权换治权的做法。 迫于形势,英国政府在第4轮会谈后开始考虑采取措施稳定香港经济,并准备在谈判中实行退却。

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1984年4月中旬访华。豪在会见邓小平时提出,9月只能作为协议草签的期限,而不是最后批准生效的时间。邓小平问,草签以后为什么不马上正式签字?豪回答,议会九、十月份要休假,11月才能复会,所以只能到年底以前签字。双方于是确定9月底草签并公布协议,年底前正式签字。

中英双方经过22轮的谈判,直到9月才落下帷幕。9月26日上午10点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两国代表团举行了庄严的联合声明草签仪式。10月3日,邓小平在大会堂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全体成员时欣喜地说:“你们这么多人回来观礼,我非常高兴,我看香港一定有希望。这次回来观礼的,各行各业各界人士都有,各种不同政治观点的人也都来了。这说明大家都赞成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赞成中英两国政府所达成的协议的内容。”在谈话中,他再次表示,他愿意活到1997年,亲眼看到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

彭定康于1944年5月12日生于英国兰开夏郡波尔顿,他曾是牛津大学高才生,主修现代历史,1965年 留学美国。

1974年,彭定康以30岁之龄,被委任为英国保守党研究部的主管,而后,1979年大选的不少竞选宣言,都是出自他的手笔。1990年11月,梅杰接替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一职,梅杰与彭定康交情甚好,因此他上任后随即聘任彭定康为兰卡斯特公爵领地总裁兼保守党主席。在彭定康的筹划下,保守党得以在1992年英国大选中意外地胜出。出于对彭定康的补偿,在梅杰的安排下,彭定康在1992年7月9日正式出任第28任港督。48岁的彭定康被派往香港担任末代总督。在香港的最后5年,彭定康多生事端,使原本能平稳过渡的香港陡生波折,当时即有人说,彭定康是英国政府派驻香港的“搅局者”。

香港回归日期 第三篇_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在( ) A.1997年10月1日 B.1997年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香港回归日期 第四篇_论香港回归的意义

论香港回归的意义

说香港回归,先要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那时我国爆发第一次大规模的鸦片战争,清朝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其中一条是割香港岛给英国99年。此项条约与1997年6月30日期满,我国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再次之前,1982年,英国当时的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对于香港问题展开交涉,当时的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提出,香港问题可以用一国两制解决,坚决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邓小平的指示方针确认了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发展策略。自此,英国殖民统治150多年历史结束。

现在我想说,港澳问题解决前提是中国的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不复晚清时期的腐败无能;同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香港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我国政府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也是港澳同胞渴望回归祖国的众志成城。不只有政府的努力,还有我国千万同胞的共同期盼,终于让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绽放在香港。这个神圣的日子给我们的现实意义极大,它告诉我们总结自己的不足,加以反省,踩着先人的脚印走到巅峰,它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洗刷了百年的耻辱,向世界展现中华巨龙的觉醒。

香港的回归还具有历史意义。首先,它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我国晚清由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终于在这一天祖国收复失地,洗清耻辱;其次,它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香港作为沿海城市、经济中心,与世界接轨,让中国更多的接触世界、走向世界;第三,它有利于促进香港地区的稳定、发展和繁荣。香港作为中国版图中的一块,时时刻刻依赖中国而生存,香港的回归更有利于他自己的稳定,中国也能给他更好的条件,让他走向繁荣。

最后,真正中国近现代史的目标是完全国家统一和实现彻底现代化。港、澳、台问题一步步解决,这说明,只有牢记历史,才能记住教训、深入思考,找到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方法。

香港回归日期 第五篇_从1842年割让香港到1997年香港回归

从1842年割让香港到1997年香港回归,145年沧桑见证了中国从衰败到复兴的历史。

香港现在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深圳市之南,分为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面积1095平方公里,人口690万。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英国又强迫中国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地区,称为“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为收复失地,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1982至1984年间,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举行了一系列谈判,最终签订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英国把香港归还中国。中国政府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颁布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除外交和国防事务之外,其他事务全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决定。香港原有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不变,法律不变。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走向衰败的开始。依仗船坚炮利,英国打破了大清帝国脆弱的东南沿海防线,一直打到南京,逼迫道光皇帝签订了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南京条约》。接着,列强纷纷效仿,采取威胁讹诈和军事进攻两手,逼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设立租界,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中国由此进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时期。香港被英国占领之后的100多年,是中国灾难深重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自强自救的时期。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加深加剧,英法联军侵华、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日甲午战争、五卅惨案、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把中国人民推向灾难和战争的深渊!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在时代先驱的鼓舞和率领下,为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寻求政治出路的戊戌变法、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给封建军阀最后一击的大革命、全民奋起的抗日战争、推翻蒋介石独裁统治的解放战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取得祖国的完全独立。

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国倡导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事件,是将中国推向强盛、复兴的几个关键。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早于欧战,从1937年7月7日就开始了,直到1945年9月3日日本签订中国战区投降协议书为止。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军民牺牲达3500万,财产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在反侵略战争中取得全面胜利,被日本抢占半个世纪的宝岛台湾也得以收复。中国以作出重大贡献的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赢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尊崇地位。当时中国政府希望借此机会收复香港,但终因国力所限,被日本占领三年多的香港重又被英国接管。

1946年,中国爆发了史称“解放战争”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了国民党军队,推翻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喜讯。中国至此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魔掌,实现了真正的独立和解放。新中国在经历了百年侵略的国土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进而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发动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形成十年动乱,使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受到极大的冲击、破坏和损失。从1978年起,伟大的政治家***领导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取得空前的成功,他本人也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还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并亲自领导、参与了和英国关于香港回归的谈判。中英双方共同商定,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于1997年7月1日归还中国。继香港回归之后,被葡萄牙占领400多年的澳门也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成为又一个特别行政区。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中国的国民经济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外贸规模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竞争力和发展指数进一步提升。中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建设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伟大工程。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忱,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附(英国强占香港岛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帝为此下了几十道谕旨,一些封疆大吏也曾上折具奏,但清政府没有能力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

北京政府时期,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和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曾提出收回租借地的问题。但终因英国的顽拒和当时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和缺乏实力作外交的后盾而严重受挫。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奋斗目标,其中将取消列强在华租借地放在突出的地位。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从来没有向英国正式提出过归还九龙租借地。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本来有两次机会收回香港和九龙租借地。可是,蒋介石政府执行错误政策,又两次坐失收复良机。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和港人治港方针的成功实践。收复香港的百余年历史,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落后必挨打、弱国无外交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夙愿。)

香港回归日期 第六篇_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1840)年——1842年

2、 (1839)年( 6 )月(3 )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烟。

3、 、( 1840 )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4、 (1842)年(8)月(29)日签订的《南京条约》

5、 (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6、 1894年9月17日,日军袭击北洋海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250多名官兵

壮烈牺牲(黄海大战)

7、 1895年1月20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自杀殉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8、 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历史上称这场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9、 (1895)年日本政府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

10、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11、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

中会)。

12、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

13、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取得成功。这一年是(辛亥)年,历史

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14、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宣告中华民

国成立。

15、 (1919)年爆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16、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

108号举行

17、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南昌起义

18、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

议”

19、 1928)年(4)月,朱德、陈毅领导(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与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井冈山会师)

20、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

21、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行程(二万

五千里)。(1936)年(10)月,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22、 (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中国东北,炮轰沈阳城。蒋介石坚持(攘

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东北军(绝不抵抗),东北三省沦亡,被称为(九一八事变)。

23、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

到拒绝,炮轰宛平县城,进攻卢沟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24、 (1945)年(8)月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5、 (1946)年(6)月发动内战。

26、 从(1948)年(9)月到(1919)年(1)月,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军队先后

进行了三次主力决战,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改编国民党军队主力(150)多万人。

27、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

安门)举行,

28、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蒋家王朝覆灭。

29、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参加会议代表

共(600)多人。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中央人民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北平)改名(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

30、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1、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2、 香港回归的时间(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的时间(1999年12月20日)

33、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34、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35、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P5) 答:(1)割香港岛给英国。(2)五口通商。规定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可以派驻领事等官员。(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36、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P14)

37、 答:(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

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8、 7、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39、 答: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香港回归日期】

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40、 6、党旗上镰刀和斧头的象征意义是什么?(P31)

41、 答: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2、 8、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希望?)(P

28) 答: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的革命掀开了新篇章。

43、 2、在我国,人一出生便依法享有(公民权),享有(人身权)权和(人格尊严),

享有受(抚育)权、受(监护)的权利,享有(继承)的权利。

44、 3、公民到了入学年龄,便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45、 4、公民成年以后,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劳动)权。

46、 5、公民临终前还有(处置财产)的权利。【香港回归日期】

47、 (“一国两制”)打开了回归之门

48、 。香港回归的时间(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的时间(1999年12月20日)

49、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务)的群众性组织

50、 2、(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51、 3、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利),成为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2、 4、中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

53、 1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清朝封建制度的落后)。

54、 2、从鸦片战争开始,(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

(旅顺)

55、 和(大连)先后被侵略者抢走,诗人(闻一多)写下《七子之歌》。

56、 (京师大学堂)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57、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

香港回归日期 第七篇_香港回归前后 港媒笔下的英国形象变化

本科课程论文

《香港回归前后港媒笔下的英国形象变化

——以对《大公报》的内容分析为例》

课程名称 国际传播学

小 组 侯 丹 0918104003

林斯帆 0918104013

刘紊汝 0918104016

牟秋萍 0918104019

专 业 广播电视新闻学

任课教师

开课时间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2年6月13日

香港回归前后港媒笔下的英国形象变化

——以对《大公报》的内容分析为例

【内容摘要】本文以香港《大公报》为个案,将1986年1月1日起至2007年12月31日止的这二十一年作为时间范围(注:由于无法找到1989年整年的相关的资料,故而取1986年代替之),以1986—1996年这十年为一个时间段,以1997年一年为一个时间段,以1998—2007年为第三个时间段,抽取每月的前五天进行分层抽样调查,最终得到以英国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文章共3370篇,通过对其报道主题、报道倾向、篇幅和报道形式等指标的分析,继而通过与美、日、俄、澳等国的数据对比,最终获得《大公报》对于英国国家形象塑造在香港回归前后的数据变化,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最终给出了相关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国家形象;英国;国家形象;《大公报》;香港回归

一、 研究对象 19世纪后期由于鸦片战争清朝战败,香港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而沦落为英殖民地。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在1984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美国政治学家布丁(Boulding, K.E.)观点)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

由当初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到今天作为中英两国经济、政治等多方合作的主要阵地,香港与英国渊源甚深。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公报》在香港回归前后二十年的新闻报道进行的多方调查探究,来探讨香港媒体笔下的英国国家形象,观察其中的变化和联系,得出一系列的数据结果并进行分析建议,本文数据均为真,然而分析结果会有个人的猜测以及主观因素掺杂其中,难免有失偏颇,望老师可以纠错指正。

二、 研究方法

本文将对《大公报》与英国相关的一系列的报道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研究,得出研究的结论。

(一)报纸选取

《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1949年以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大公报》突出新闻特性﹐编排醒目美观﹐注重培养人才,尤其是社评﹐力求言之有物﹐见解独特﹐对时政有所批评﹐很快名闻国内﹐《大公报》也一跃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报纸和舆论界的代表之一。《大公报》以民间报纸的姿态出现,是香港特区政府刊登有关法律性质广告的指定报刊,企业决策人士及商贸界

人士是《大公报》的主要读者群。

而作为香港的代表报纸之一,《大公报》立场鲜明,作为曾经殖民于英国的香港媒体,其对于英国的报道在各方面都应有其不同之处。 (二)时间段选取

为了全面了解《大公报》对英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情况,以及对比在香港回归前和回归后在对英国形象的塑造上是否存在差异,在分析单元时间段上,选择了1987年(香港回归前十年)到2007年(香港回归后十年)这二十年中的涉及英国的相关报道和文章,但由于我们无法在学校图书馆找到1989年整年的《大公报》报刊,故而,不得不将研究时间提前一年至1986年以确保数据对比的可行性和结论的准确性。

1986—1996年的十年(除去1989年),香港仍隶属应该管辖范围,故而,我们猜想其关于英国的报道应以正面报道为主,且将其划入香港新闻的一部分;而1998—2007年的十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对于英国的报道应更加处于第三方的角度,更加全面客观,并将其报道划入国际范畴内;而1997年作为香港回归前后的中间分割点,有着其独特的代表性和与众不同的意义。 (三)分析单元的选取

在《大公报》中,通过人工查找了从1987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共二十一年的文章,其中涉及到英、美、日、俄、澳五国的文章共17964篇;而在这二十一年中,标题以及正文中以“英国”为报道主题的文章共3370篇,占总数的18.76%,即每5.33篇报道就会有一篇文章是与报道英国为主要报道内容的。 (四)类目建构

所分析的类目包括报道主题、报道立场与倾向、文章篇幅、版面、报道类型以及消息来源等内容。

1、报道主题

将报道按主要报道内容划分成六类: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教文化和社会。其中政治类的报道包括有关英国在国家政治生活、军事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及相关活动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经济类报道包括有关英国在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活动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国际关系报道包括有关英国外交关系以及国际之间关系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科教文化报道包括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科技医疗、旅游气象等方面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社会类报道包括报道社会现象、社会岁月、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的新闻。

2、报道立场与倾向

报道立场分为正面报道、客观报道、负面报道。区分报道倾向主要是看新闻报道的用词和内容,赞扬英国政府的有关政策与做法的报道属于正面报道;批评英国政府或可能对受众在英国形象的认识上造成明显障碍、曲解或者误解,以及有可能对英国形象引起不利联想的报道,归入负面报道的范畴;其他客观且不带任何褒贬色彩的事实陈述均被列入客观报道。

3、文章篇幅

将文章篇幅按字数的多少分为短篇、中篇、长篇。300字以下为短篇,300-1000字为中篇,1000字以上为长篇。一般情况下,报纸对所报道的内容、主题越是重视,就越倾向于用较大篇幅的文章,所以,文章篇幅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报纸对所报道主题的重视程度。

4、版面

香港《大公报》是一份综合性报纸,内容丰富。《新闻》版包括世界要闻、香港、中国新闻、经济和体育新闻等;《要闻专题》版对时事题材深入剖析论述;《国际热点聚焦》版从多个角度探讨国际社会现象。为迎合读者对经济讯息的需求,多达十余个的《经济》版面详尽报道香港、内地和国际最新经济动态,并经常刊载专题文章、特稿等,极具参考价值。《物流与航运》版、《大公教育》版,广为航运界和教育界人士称道。《大公论坛》则是各界人士对时事发表意见的园地。此外,《中国专题》、《海峡两岸》、《经济观察家》、《创新科技》、《社团》、《中华医药》、《保健》、《消费新风》、《校园》、《文化》、《专业世界》、《体坛长短镜》等专题版面,内容丰沛,各具特色。

5、报道类型

按照常规的报道类型一般分为消息、通讯、评论和图片四大类,此外,有一些报道的类型不明,无法明确划分入以上四类,故而将其余报道计入其他类。

【香港回归日期】

6、消息来源

本研究的消息来源是指提供资讯给媒体组织用以换取新闻报道的个人与团体,例如特殊利益团体、公开活动、或其他新闻媒体(如通讯社)。《大公报》的新闻来源主要为本报、其他各国通讯社、新华社以及其他(包括读者来信和专家投稿)。

三、 研究发现

本次研究以《大公报》作为港媒代表,抽取了二十一年中每个月的前五天,《大公报》作为日发行报刊,二十一年人工筛选调查了1260份报纸(每年1月2日,《大公报》休刊, 故而调查时间后移一日,即每年1月调查1—6日5份报纸),其中共有以英国为报道主题的文章3370篇,即每份报纸有涉英报道2.67篇,足够的新闻报道流量可以减少模式化的国家形象。 (一)涉美报道居高不上,英国报道比例回归后有所提升

香港回归前、后十年各调查报纸600份,其中回归前十年的涉英报道有1380篇,回归后十年以英国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文章有1830篇,即每份报纸分别有涉英报道2.3篇及3.05篇;而1997年,调查报纸共60份,每份报纸涉英报道2.67篇。与均值2.67相比,香港回归后,《大公报》以英国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多于1986—1996以及1997年。

表1 《大公报》1986—2007年间国家对比表格

例最高,甚至是英国的2至3倍,平均每份报纸都会有以美国相关事宜为主要内容的报道6篇左右,由此可见,美国的霸主地位不容小觑。

而相比而言,香港回归前的十年,以日本的报道比例居第二位,而在香港回归后的十年,则以英国的报道比例为第二高;比例的变化时由香港与英国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引起,在香港回归前,对英国的报道有所顾忌,故而数量上略低。此

外,香港回归后,中英两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合作使得两国关系日益密切,故而对英国的报道也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大公报》对英国的报道受到中英两国利益关系影响较大。 (二)报道态度以客观、纪实性报道为主

《大公报》作为香港重要报纸之一,以其公正、客观出名,在对于英国的报道上,《大公报》也始终秉持着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以求报道的准确性。

比例均超过50%,值得注意的是,《大公报》有许多的消息来源于其它的外国通讯社,其本身的利益立场十分显著,未免有失偏颇,而来源于本报的消息大都处于中立态度,不偏不倚。而客观公正的态度也更加有利于英国国家形象的确立。

(三)经济兴盛,与中国关系密切

通过对《大公报》二十一年来报道的报道主题的总结对比,可以看出香港 《大公报》对于英国的报道态度和方向,从而反映出《大公报》笔下的英国形象。

表三 《大公报》1986—2007年间报道主题对比表格

二十年以来均为比例最高,“经济”主要们描述了英国的经济状况,如股市的变化、币值的汇率。经济举措等,由此可见,英国作为经济大国之一,对香港乃至中国的影响力最大。

此外,政治和对外关系方面的报道次之,二者之和超过了报道的1/3,对外关系主要记载了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及其外交政策,随着中英两国关系的日益密切,对于英国的政治及对外关系的报道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也大,其中与中国相关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20131/

推荐访问:香港回归日期是多少 香港澳门的回归日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