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亚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

亚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

时间:2018-02-13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亚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 第一篇_亚太地理概论

亚太地理概论

第一章 亚太的概念 第二章 亚太的地理特征

第三章 亚太的战略地位 第四章 亚太的发展过程

第五章 亚太的经济地理 第六章 亚太的人口、民族和宗教

第七章 亚太的安全战略 第八章 亚太地区的主要矛盾和冲突

第九章 中国的亚太安全战略

第一章 亚太的概念

•亚太概念是对亚太地区自然地理范围的概括,也是对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般地理概念与地缘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伴随科技进步而来的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区内国家利益关系的紧密、区内和世界战略格局的嬗变。

•关于亚太的概念,国内外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1 亚太包括亚洲和太平洋的所有国家和地区,以及北美、中美、南美的太平洋沿岸国家。共有75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6%以上,面积占地球的45.6%。 2亚太指的是亚洲东部和大洋州诸国,不包括美洲各国和西亚。

3亚太是指东经100度到180度之间的区域,包括西伯利亚地区、中国、蒙古、朝鲜、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南太平洋的一些托管岛国、大洋州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由于美国的关岛和一些托管岛屿也在这个跨度之内,所以美国也被称为亚太国家。

4亚太主要涵盖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21个成员国和地区的地域范围,即东北亚、东南亚、大洋州、北美和南美太平洋沿岸的 国家,但不含西亚、南亚、中亚。

5亚太仅限于亚洲和太平洋的结合部,主要是亚洲太平洋西岸的边缘和半边缘地带,包括亚洲大陆东部和西太平洋的濒陆部分,甚至把南亚即印度半岛诸国也包括在内。 6亚太地区当前应主要包括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南亚、大洋洲和南北美洲西部的广大地区。约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积占地球的近一半,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2强。

综合考虑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两大地区性权威组织的成员情况,我们认为第六种对亚太概念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东北亚的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和东南亚各国。是亚太的核心地带。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两洲,但它3/4以上的领土、60%以上的资源在亚洲部分,加之其近几年来奉行的“双头鹰”政策,因而是一个亚太国家。中亚国家多数是原苏联的组成部分,也是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的成员,应当视为亚太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南太平洋国家,无疑是亚太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不仅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而且从地缘、历史和现实影响看,它们都是亚太地区不可或缺的成员。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已被接纳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也应是亚太国家。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国家是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文化传统方面也更接近东亚国家,因此也是亚太国家。

09新加坡 07澳大利亚 06越南 05韩国 04智利 03泰国 02墨西哥 01上海 00文莱 99新西兰 98马来西亚97加拿大 96菲律宾 94印尼

•研究亚太的意义

1 中国位于亚太的重要位置,研究亚太问题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需要。我国在陆上和海上与22个国家相邻,这在世界上位于第二,俄罗斯的陆地面积比我国大一倍,但邻国还比我国少一个,与中国面积相当的美国只有3个邻国,加拿大只有1个邻国。为数众多的邻国对中国的安全环境产生了极为不同的 影响,而且中国所有的邻国都是亚太国家。当前亚太存在的大量陆地国土和 海洋国土争端,从太平洋到印度洋,沿欧亚大陆东端形成了一条绵长的弧形冲突带和热点带,其中绝大多数都发生在中国的周边国家。

陆上接壤的国家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15个国家,海上接壤的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7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有的在历史上侵略过中国,有的与中国存在着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有的内部不稳定因素很多,有的国内狭隘民族主义泛起、宗教派别斗争加剧,这些都可能影响中国的安全环境。

2 经济安全问题

3亚太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

我国六大“国家核心利益”

2011年9月6日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白皮书说,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白皮书》关键词

1、和平发展

和平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基本国情的要求,顺应世界潮流的选择。

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来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

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停滞;要对话,不要抗争;要理解,不要隔阂,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走和平道路,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2、新发展观

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寻求实现“三个安全”,即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安全内涵扩展到更多领域,中国追求共同安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命运休戚与共,国际社会应增强共同安全意识,既要维护本国安全,又要尊重别国安全关切。

战争和对抗只会导致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对话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的唯一有效和可靠途径。

3、对外开放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绝不会关上,开放水平只会越来越高。

中国从自身发展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把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绝不会关上,开放水平只会越来越高。

4、永不称霸

中国决不搞侵略扩张,永远不争霸,不称霸,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遭受的战乱和贫穷的惨痛经历中,深感和平之珍贵、发展之迫切,深信只有和平才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发展才能实现让人民丰衣足食,把为国家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作为对外工作的中心任务。

和平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战略抉择。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下去。

•王小强新著《史无前例的挑战》以急管繁弦般的行文对正在逼近的挑战或危机的警示,就是内忧外患的“共振”,“桥梁能通过载重汽车,却扛不住一队士兵齐步走造成的共振”

•首先,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由于国际石油、铁矿砂等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原本附加值就很低的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压缩,再加上欧美等国对中国大宗出口产品频频设限,“大进大出”的经济模式可能突然遭遇进不来,也出不去的困境,许多企业不得不以延长工时、压低工资的方式转嫁成本,维持开工,从而引发劳资矛盾。贫富差距的持续加大导致群体事件频繁发生,造成社会不安定。

其次,台湾问题日益紧迫。2006年台湾当局预设公投修宪,2008年实施新宪法,成立“台湾国”,以台湾国的名义参加北京奥运会,2008年,台独势力很可能引爆台海危机。

第三,2005年11月,香港立法会曾否决了以全民公投方式决定2007年实行普选行政长官及2008年普选立法会的议案。尽管如此,由于美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公投普选,以香港这一国际化大都市的复杂的政治生态,香港社会必将经历一场政治震荡,并对中国内地产生连锁影响。

•第四,2007年,依照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大陆将对外开放金融行业,从而成为国际游资攻掠的目标。1998年,印尼曾经历了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权颠覆直到国家分裂的结局。以中国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和薄弱的管理体制,2007年以后,中国金融有能力抵御国际热钱的冲击吗?

•此外,还有朝鲜问题、中日东海争端等问题。其中一个危机将可能引发另一些危机。王小强引美国兰德公司国防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说“一旦台湾海峡发生紧张局势或者冲突,发生金融危机和外国直接投资缩减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同中国的贸易也将大大下降。”

•他最后的结论是:天降大任于中国共产党。“当务之急是保障职工权益,收拾民心。┅┅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有步骤地把弱势工农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从“劳工神圣”起家,这才是国内稳定压倒一切之根本。”让共产党回归根本,本固而邦宁,以从容应对挑战。但是,即使执政党有这样的意志和决心,要做到这一点,也必将导致中国社会既定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而同样可能引发社会危机。

第二章 亚太的地理特征

一 亚太的地理特征:地形复杂、地貌多样,以山地和 高原为主

从自然地理来看,亚太地区指由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南亚、大洋州、美洲西部和太平洋、东印度洋等构成的广大地区。它西起乌拉尔山脉、里海、阿曼湾一线,东至南北美洲西部,北濒北冰洋,南至新西兰的奥克兰群岛。

亚太地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

其中东亚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平均海拔950米,除南极洲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亚太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即由喀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中南半岛西部山地构成的山脉;有两条南北走向的山脉,

一条是西太平洋上的第一岛链上的山脉。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和安第斯山脉。

亚太地区拥有一系列岛链,其中在西太平洋地区分布着由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等组成的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亚太地区有许多世界著名的海峡,自北向南有白令海峡、鞑靼海峡、宗谷海峡、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望加锡海峡、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和人工海峡巴拿马运河等。

【世界地形图】

亚太地区也有许多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由大江大河冲积而成的平原,这里不仅诞生了璀璨的古代文明,而且也是亚太地区目前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如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南亚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东南亚的湄公河平原、红河平原等等。

二 亚太重要的战略位置

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8条海上航线有3条在亚太地区,

(1)北太平洋航线,这是美国和加拿大西部经太平洋北部到日本、中国等国的航线,航路集中在北纬40度以北至阿留申群岛附近,是横渡太平洋航线中最短的一条,航程约4200---4500海里。

(2)太平洋中航线,从美国西海岸经夏威夷群岛和关岛到中、日和东南亚各地的航线,航路集中在北纬20—30度之间,航程约6000-----8000海

(3)南太平洋航线,从南美洲西海岸经澳大利亚延伸至东南亚,航程约10000海里。 另外,亚太地区还涉及世界上最重要的8条航线中的2条,一是欧亚航线(又称苏伊士运河航线),该航线西连欧洲、东接亚太,过苏伊士运河后横跨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入太平洋,是东亚和南亚各国与欧洲贸易的重要航线。另一条是北冰洋航线,该航线经白令海峡至东亚。

从人文地理来看,亚太地区包括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分布呈现两个地带差异: 一个是自东向西的地带差异,即从北美西部经大洋州、日本、中国东部沿海和俄罗斯远东濒海至亚洲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递减差异。

另一个是沿海与内陆的地带差异,在欧亚大陆东部和南北美洲西部,沿海经济普遍较为发达,而内陆地区较为落后。

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位于亚太,名列世界外汇储备第一至第四的国家和地区日本、中国、台湾、香港在亚太,世界两大军事强国美国和俄罗斯在亚太部署有重要军事力量,世界上军队人数超过百万的国家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朝鲜均位于亚太或部分位于亚太。世界11个人口过亿的大国中,除巴西和尼日利亚外均位于亚太。

*亚太的地缘特征

以地理位置、领土幅员、地域形状、资源丰缺、国力强弱、社会兴衰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关系,称为地缘关系。地缘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及相互威胁和相互依存。 以这些地理要素为基础来研究亚太的地缘特征,有如下特征:

1、亚太地区是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和海洋战略区的结合部。

当今世界有三大实力中心,即欧洲、北美和东亚,亚太地区包括了世界三大实力中

亚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 第二篇_亚太地区国际关系

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甲午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与此同时,日本则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在仁川登陆并占领了汉城。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俄日战争:是指20世纪初,日本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所签订的合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包含《四国条约》 、 《五国条约》 、 《九国公约》。该条约的签订,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逐渐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日本帝国为首的轴心国和以英美国为首的同盟国于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进行的战争,范围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先导,以日本投降结束,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六千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

美日同盟:是冷战的直接产物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间接产物,冷战期间以对抗苏联这一共同威胁,冷战结束后,美国为维持地区秩序,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与日本建立的同盟关系。

地区主义:地理上相邻或相近的一组国家为了特定的共同目标而推动相互间整合的理论和实践。强调地区内国家在共同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规制,通过共同行动实现一体化。既可在安全、经济、社会等方面,也可是综合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非洲等地开始发展,欧共体即是其典型产物。

APEC: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日趋缓和,为该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保持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成立的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ARF:ASEAN Regional Forum---ARF 东盟地区论坛成立于1994年,现有26个成员,是本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官方多边政治和安全对话与合作渠道。 SCO: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六个国家于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它的前身是“上海五国”机制。 ASEAN:(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Power:权力就是行为体A和行为体B明显的火暗含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A、B之间经过一定时间所形成的心理关系,能够改变B的行为取向。国际政治中的去啊你就是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国家拥有的权力包括自身能力与能力在国际体系中的受认可程度。

国际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

简答题:

简述“朝贡体系”及其瓦解过程。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瓦解过程:1、1511年,葡萄牙前瞻马六甲,中国第一个在东南亚的朝贡国落入西方殖民者手中,敲响了朝贡体系解体的警钟。2、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沉重打击,彻底动摇了朝贡体系的根基。

简述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对东北亚格局的影响。

一、中国的衰落:1、在政治上,中国在东亚的地位一落千丈,绵延2000多年的朝贡体系正式落幕。2、在经济上,中国经济状况日趋恶化。3、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激化。

二、日本的崛起:1、在政治上,日本终于完成了脱亚入欧的过程,脱离了亚洲殖民地的寒烈,取得与欧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2、在经济上,2亿多两的白银的战争赔款,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3、在军事上,日本逐渐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军事强国。

三、俄罗斯在东北亚实行战略收缩。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亚太地区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及瓦解过程。

华盛顿体系在亚太地区的形成:1、美国通过《四国条约》成功拆散了维持长达20多年的英日同盟;2、通过《九国条约》排挤了日本独占中国的企图;3、通过《五国条约》取得了海军军备发展上与英国平等的地位,因为该条约规定相关五国海军力量的比例,美国可以与英国保持相同比例的主力舰。

华盛顿体系的瓦解:1、“华”体系日本亚洲扩张的开始。2、“华”体系最终瓦解的标志是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二战达到最高顶峰。 简述亚太框架下的中美日三边关系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1、中美关系与亚太地区的稳定:

2、中日合作与亚太地区的发展:

3、美日关系的未来与亚太地区事务的走向:

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6年。军事上对新中国实行武装包围,海军封锁中国海岸,政治上不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地位!妄图扼杀新政权!

第二阶段:1956年—1976年为了对抗苏联,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中美关系时好时坏!

第三阶段:1976年至1991年,由于美国在世界战场上多次败北,美国不得不在全世界有所收缩,美国在冷战格局中处于守势,中苏关系十分紧张,苏联在全世

界范围内的大举进攻对中美都具有极大威胁,中美形成利益共同点,一致对抗苏联!79年中美建交至苏联解体,中美握手言和!

第四阶段:1991—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 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发展引起美国的极大不安,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多元化,中国巨大的市场驱使美国和中国走贸易路线,但中美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中国逐渐强大,中美同时互相竞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1)中美敌对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政策,企图颠覆新中国,中美处于敌对状态长达20多年。(2)中美关系改善阶段: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关系得以改善的主要原因),美国主动改变对华政策。(3)曲折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中国日渐强大,美国为遏制中国的进步发展,不断利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干涉中国内政,中美关系摩擦不断。

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在朝鲜半岛的冲突,竞争与合作。

一、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并于1953年签订了《停战协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朝鲜半岛上的第一次冲突。

二、冷战结束后,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上开始良性互动,更多的是进行协调。特别是以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为标志,这一时期,中美两个都一起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朝鲜半岛南北和解进程的支持和欢迎并在实际的政策操作中采取了协调性立场。

三、在谋求解决和危机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中国与美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共同利益开始显现出来,中国主张协商谈判。在第二次朝核危机的爆发以及美朝对抗的再度升级,中国以劝和和促谈为宗旨开展斡旋,做种促成2003年的北京三方会谈,从而为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朝核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四、中国与美国在朝鲜问题上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思路:一种是强调以协商一致为原则,以和平对话为手段,谋求以外交努力解决争端的途径。一种是追求冷战遗留下来的集体安全体系,谋求以实力为后盾,及军事同盟为手段,以地区多边安全和作为补充,构建以军事力量应对挑战的地区安全体系。

论述地区主义理论对亚太地区合作所产生的影响极其组织形式。

在国际政治理论中,人们多以国家出面建立正式的组织为界标来定义地区主义,如将它定义为“组建以地区为基础的国家间的集团”;约瑟夫•奈认为它是“基于地区基础之上的国家间建立联系或形成组织的形式”;或者“为了互赢,地理相近的国家、非政府组织或私人机构所进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持续合作”。

地区主义理论促进亚太地区国家间形成共同意识和共同制度化框架,这将促使成员国的行为趋同或相似。这些共同行为取向将使成员国形成针对本地区之外的一致的政策决策,增加成员国对外部的权势。通过地区内成员国有别于外部地区的政策和行为,强化地区主义共同特性。

组织形式体现:共同的经济合作制度APEC、

简述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一.创新思维,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创新思维。抛弃冷战思维,创新相处之道,是目前解决中美大国关系的重要思路。应该看到,要让中美两国实现长期的良性互动,中美两国就需要打破传统大国争霸思维,创新两国的相处之道。

二.相互信任,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相互信任。国与国之交应以诚信为本。

三.平等互谅,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平等互谅。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最大限度地寻求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彼此合作领域,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就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四.积极行动,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积极行动。我们要采取扎实有效的行动,把双方达成的各项共识落到实处,推动广泛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让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切实享受中美合作带来的好处。

五.厚植友谊,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厚植友谊。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们要积极推进两国社会各界交流交往,让更多人成为中美友好合作的参与者、支持者。

论述题:

1、 论述近代以来亚太地区国际格局从宗藩关系格局,殖民统治格局,两极格局,大三角格局和多极化格局的演变过程。

一、宗藩格局到殖民统治格局的演变: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东亚地区存在着一个较为完整的地区国际体系,这就是朝贡体系,也就是当时的宗藩格局。随着西方殖民者到来,亚太地区格局经历了剧烈的变迁。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为转折点,朝贡体系分崩离析,亚太地区格局从一封建中国王超为中心的朝贡体、宗藩格局向近代资本主义殖民统治格局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欧洲殖民帝国在亚太地区建立起殖民统治,中国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逐渐消退,日本则迅速崛起成为地区大国。

二、殖民统治格局到两极格局的演变: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这场战争对亚太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战败,地区影响力下降;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升,作为大国的政治地位得以确立;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大国;苏联重返亚太地区。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与苏联由于各自利益冲突导致战略调整,由盟友变成竞争对手,在对抗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三、从两极格局到大三角关系: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亚太地区格局逐渐发生变化:首先是美国苏联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苏联赶上并超越了美国,美国由于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而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其次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和中国逐渐分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于是亚太地区格局出现新动向,呈现中国、美国和苏联大三角战略关系的动态和特征。

四、从大三角关系到多极化趋势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保持着

强劲的发展势头,经济增长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上最富活力的地区,有人曾经预言“21世纪是亚太的世纪”。在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各国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东盟在80年代成长为亚太地区重要的一支力量,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举世瞩目,而且东盟在柬埔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他的国际地位;日本则挟经济优势不断拓展其影响力,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初现,在亚太地区影响力不断提升;苏联对亚太地区的威胁则随着其专注于国内问题而不断减弱。所有这些都对亚太格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亚太地区的国际格局从大三角关系逐渐向堆积方向发展。

2、 论述中美在安全,经贸,人权领域的冲突,竞争,协调与合作,并简述当前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对此的影响。

3、 比较地区主义理论对欧洲一体化和东亚一体化影响的相似及相异之处。

4、 结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论述该战略对亚太国际格局的影响以及你对中国“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战略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始终坚持“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进一步巩固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仅同周边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而且同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往在进入21世纪后已迅速升温,如今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且,这种往来正在朝着机制化的方向发展。同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最为复杂。首先,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领过最多的国家,陆地边界22000多公里,海岸线18000多公里,周边国家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5个。其次,我国是历史上的文明古国,周边不少国家与我交往很深,接触很广。第三,我国周边是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聚集在我国周围。第四,我国周边也是世界各主要大国利益交汇之地,冷战时期层形成不少热点,有些至今尚未彻底解决。中国周边环境的复杂背景,是我们开展周边外交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扎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式的变化,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剧终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亚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 第三篇_亚太地区卫星资源

亚太地区卫星资源

【亚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

一、 亚洲

3S

亚洲3S卫星于1999年3月21日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拜科努尔发射基地由俄罗斯“质子”火箭发射升空,定点于东经105.5°,是美国休斯公司(现波音卫星系统公司)制造的HS601HP型大功率三轴稳定卫星,预计在轨寿命16年以上,控轨精度优于±0.05°。

亚洲3S卫星装有28个C波段转发器,转发器带宽为36 MHz,采用55W行波管放大器并配置线性化器,可覆盖亚洲、太平洋、中东和俄罗斯等区域。

亚洲3S卫星装有16个Ku波段转发器,转发器带宽为54 MHz,采用140W行波管放大器并配置线性化器。Ku波段转发器共有3个波束,分别为东亚波束、南亚波束及移动波束。其中东亚波束覆盖中国全境及日本、朝鲜、韩国、蒙古等国家,初始设置为8个转发器。南亚波束覆盖印度、巴基斯坦及中东部分国家,初始设置为4个转发器。移动波束为4个转发器,现覆盖澳大利亚。

亚洲3S卫星的Ku波段转发器可以在不同波束之间转换,例如可将南亚波束和移动波束的转发器切换至东亚波束。此外,Ku波段转发器还可进行星上交

链,如从东亚波束上行的电路,可以在南亚或移动波束下行,反之亦然。亚洲3S卫星Ku波段转发器的波束转换和星上交链设计使转发器使用的灵活性显著提高。

亚洲3S卫星是亚洲卫星公司继亚洲二号卫星之后第二颗带有Ku波段转发器的卫星。由于亚洲卫星公司在中国区域内具有最早和最广泛的运行Ku波段空间段以及管理用户地面网络的经验,因此,亚洲3S卫星的东亚波束(中国波束)在设计上更全面考虑了中国广大地区Ku波段传输的实际情况,因而能够满足国内Ku波段用户的传输要求。

二、 亚洲四号

亚洲四号卫星于2003年4月11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定点于东经122.2°,是美国波音卫星系统公司制造的BSS-601HP高功率型三轴稳定卫星,预计在轨寿命大于16年,控轨精度优于±0.05°。

亚洲四号卫星有28个C波段转发器,转发器带宽为36 MHz,采用55W行波管放大器并配置线性化器,可覆盖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区域。

亚洲四号卫星有20个Ku波段转发器,转发器带宽为33 MHz和54 MHz,采用140W行波管放大器并配置线性器或自动增益控制装置。Ku 波段转发器共有3

个波束,分别为FSS(固定卫星业务)中国波束、澳大利亚波束和BSS(广播卫星业务)波束。其中中国波束覆盖中国全境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初始设置为8个转发器。澳大利亚波束覆盖澳大利亚和香港,初始设置为8个转发器,是专为澳大利亚设计的可移动成型波束,可根据需要移至其它地区。BSS(广播卫星业务)波束可覆盖我国港澳台地区,初始设置为4个转发器,首次为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开展卫星直播电视服务提供空间段资源。

亚洲四号卫星的Ku波段转发器可以在不同波束之间转换,例如可将澳大利亚波束的转发器切换至中国波束。此外,Ku波段中国波束和澳大利亚波束转发器还可进行星上信号交链,如从澳大利亚波束上行的电路,可以在中国波束下行,反之亦然

三、 亚洲5号

亚洲五号卫星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设计建造的高功率型三轴稳定卫星,采用Space Systems/Loral 1300平台,计划以ILS的质子火箭于2009年第三季度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基地进行发射。由于质子火箭的运载能力极

高,将有助提升亚洲五号卫星的在轨使用期。亚洲五号卫星将定点于东经100.5°,接替亚洲二号卫星,其净重量为1575公斤,包括燃料重量3700公斤,预计在轨寿命为15年,控轨精度优于±0.05°。

亚洲五号卫星有26个C波段转发器,其中24个转发器带宽为36 MHz,2个带宽为72 MHz,另配有4个备用转发器。采用65W行波管放大器并配置线性化器,可覆盖亚洲、太平洋、中东和俄罗斯等区域。

亚洲五号卫星装有14个Ku波段转发器,另配有4个备用转发器,转发器带宽为54 MHz,采用150W行波管放大器并配置线性器或自动电平控制装置。Ku 波段转发器共有3个波束,其中东亚波束为0-12个转发器,南亚波束为0-8个转发器,可移动波束为4-8个转发器。转发器切换功能提供了最大载荷配置的灵活性,东亚与南亚和移动波束可实现波束交链。亚洲五号卫星扩大了中国、南亚和可移动波束的覆盖范围。

四、 亚洲2号

亚洲2号卫星于1995年11月28日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中国长征

二号捆绑式火箭发射升空,卫星定点于东经100.5°。采用美国洛克西德-马丁公司研制的大功率LM7000商业通信卫星平台,预计在轨寿命14.5年,控轨精度优于±0.05°。【亚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

亚洲2号卫星配备24个C波段转发器,转发器带宽为36 MHz和72 MHz ,采用55W行波管放大器并配置线性化器。可覆盖亚洲、太平洋、中东和俄罗斯等区域。

亚洲2号卫星配备9个Ku波段转发器,覆盖中国全境及日本、朝鲜、韩国、蒙古等国家,转发器带宽为54 MHz,采用115W行波管放大器并配置线性化器。

五、 亚太

2R

亚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 第四篇_亚太地区局势

【亚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

亚太地区局势论述

亚太地区一直就是全球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博弈的核心区域,其间任何地域、任何性质的风吹草动都会吸引整个世界的全面关注----亚太“态势指数”已经成为整个世界经济、军事、政治变动的风向标,同时自然更会牵动各个大国的敏感神经----亚太已经成为大国战略争夺与利益角逐最为激烈的地区。

一、 当前亚太大国关系的基本特点

冷战后亚太四大国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94年美俄宣称两国关系进入以平等互利和相互承认国家利益为基础的“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2001年中俄两国在1996年建立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基础上,又签署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进一步发展了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在1997年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后,美国对中美关系的认识虽有过变化,但目前两国政府仍表示双方是“合作伙伴”。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日时,双方领导人共同表示,两国将致力于建立“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1996年4月美日两国首脑签署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次年9月两国出台新的防卫合作指针,建立针对冷战后亚太局势变化的相互协同和联合行动的两国安全体制。

当前亚太大国关系不同于冷战时期亚太大国彼此对抗的关系。在目前亚太大国框架内,四国之间相互关系密切,彼此依存又相互竞争,形成了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网状关系。

第一,双边关系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进行协调和合作,而同时又是非针对第三国的排他性国际关系。四国在建立这种相互关系时都宣称,尊重对方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搞互相敌对和对抗;双方通过平等对话和协调磋商,进行利益合作;在合作中既要谋取本国利益,同时又要尊重对方的利益,最终实现共同利益;不针对和不伤害第三国。

第二,各对大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对其他大国关系都具有互动性。尽管任何大国关系建立时都声称不针对第三国,但事实上在当前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的“地球村”内,任何一对大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都会对其他大国外交政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致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不同方向和不同力的互动效应。因此,冷战后无论是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调整,还是亚太大国关系框架的形成,都是这种互动效应的结果和体现。

第三,亚太大国关系框架内的六对伙伴关系发展不平衡。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较早,且稳步发展。中美建设性伙伴关系不仅尚未真正建立,而且两国关系还时常发生 “麻烦”。中日伙伴关系因两国间的历史认识和钓鱼岛主权等问题而徘徊不前。美俄由于在核军备和战

略安全等重大问题上的分歧,难以在短时间内成为真正的伙伴。日俄伙伴关系因北方四岛领土没有解决而举步维艰。而美日两国由于在意识形态、政治和战略安全上的共同利益大于双方的经济摩擦,形成了目标较为一致的同盟关系。这种大国关系之间的不平衡,表面上显示各国关系密切程度的不同,而实质上反映出各大国在亚太地区所追求的国家利益目标的差异。因此,亚太大国关系的不对称影响着亚太地区的局势稳定。

第四,由于地缘政治、各国综合国力的差异和各大国对亚太地区国家利益的关注程度的不同,各对亚太大国关系左右亚太地区局势的影响力也是不同的。〖HT〗美俄关系虽是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一对重要关系,但是当前美俄关系的焦点是全球战略安全,而不是在亚太地区。目前美俄关系处于僵持状态,即使有变化也不会对亚太局势产生太大的影响。中俄目前的友好关系主要体现在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认识基本相同和在中亚安全的区域合作,对亚太局势影响力并不是很大。冷战后的中美关系则对亚太局势有着很大的影响。近年来,美国日益重视它在亚太地区的存在,逐渐增强它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战略部署,布什政府曾一度声称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中国一方面重视与美国发展关系,把改善中美关系作为稳定亚太局势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中国与美国在一些亚太问题看法上有分歧,尤其是坚决反对美国当前的对台政策。因此,美国目前的亚太战略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据中美关系的状况而制定或调整的。日本是美国的盟国,因而在当今亚太大国关系中,日本与其他大国发展关系虽有自己的利益目标,但总体上处于一种从属地位。中日关系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中美关系;日俄关系也将受制于美俄关系。而美日安全合作关系对中国的影响,同样要取决于中美关系。

二、 亚太大国关系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缘和太平洋的西海岸,周围临近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是亚太地区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中国与15个国家陆地毗连,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包括“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美国)(沈伟烈:《中国未来的地缘战略之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9期。)。中国周边环境虽然十分复杂,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历史表明,中国与亚太大国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

如前所述,当前中俄关系是亚太诸大国关系中的一对较为友好和稳定的大国关系。冷战后中俄在诸如维护《反导条约》、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干涉别国内政、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和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由于认识相同而加强战略协作。这一战略协作关系的加强,从世界宏观层面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从地区宏观层面看,有利于亚太大国关系的良性调整,也有利于亚太局势的稳定,尤其是抵制美国借反恐为名,插足中亚地区;从双边关系的微观层面看,将进一步夯

实两国目前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合作关系,并使友好合作能逐步扩大到经贸、科技和人文领域,增强两国友好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俄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的睦邻友好,而且还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关系的建立。由于俄罗斯对前苏联中亚国家的传统影响,在中俄关系发展的同时,1996年中俄两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个中亚国家共同建立了旨在“维护地区安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和民族分裂三股恶势力”的区域合作——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2001年6月,“上海五国”加上乌兹别克斯坦共同签署宣言,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的建立,既加强了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友好合作,也大大有利于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2001年1月美国布什总统上台前后,声称中美是“战略竞争对手”。这一战略定位不仅引起许多国人为中美关系的前景担忧,而且也担心中国的周边环境将会由此而严重恶化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18932/

推荐访问:亚太地区国家地图 亚太包括哪些国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