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知识 > 饮食常识 > 中国饮食文化简史

中国饮食文化简史

时间:2018-01-29   来源:饮食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饮食常识】

中国饮食文化简史 第一篇_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3

| 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smiletianyu | 二级采纳率:15%

擅长领域:生活娱乐休闲文化/艺术电脑/网络体育/运动

参加的活动: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11-1-11 阴阳五行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应用与体现

【中国饮食文化简史】

2010-6-6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字词语 3

2010-6-1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如饮酒,烹饪等

2010-5-13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如饮茶品茗 16

【中国饮食文化简史】

2012-3-19 谁知道09-10第一学期选修课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老师的姓名和电话,... 更多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问题>>

饮食文化:差异

饮食文化:论文

饮食文化:公司

饮食文化:特点

2012-3-31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论文1【中国饮食文化简史】

2012-3-20论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的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2012-3-17我们研究行学习活动想研究关于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报告,求研究...1 2012-2-26“南北饮食文化差异探析”作为论文题目,请翻译成英文

2012-2-11在与外国人交往过程中如何更好处理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减少文化冲击1 更多关于饮食文化:差异的问题>>

回答共1条

2011-8-29 18:17 朝暮夕夕| 五级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讲究美感【中国饮食文化简史】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食医结合

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

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中国饮食文化简史 第二篇_浅谈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 摘要: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谓举世闻名。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中华美食,将最新鲜灵动的视听元素融合,让观众通过片子大饱眼福、耳福和口福,令人叹为观止。

关键词:中国 饮食 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特点,可以借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每集一个主题,透过原料、主食、贮藏、烹饪、生态等窗口展现食物在人们生活中的差异性。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的地域性、季节性,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

1.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北方人在片中不仅看到熟悉的小麦,还看到广东的河粉,江浙的年糕,广西的米粉;南方人不仅看到常吃的稻米,还看到陕西的糜子,山西的哨子面,兰州的拉面。而在新疆,清真的餐饮是新疆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他以流传已久的风味小吃和别具一格的特色菜而引人入胜,做法上展现了伊斯兰教教众独特地智慧,口味上充斥着清新豪爽的新疆民俗风情。

2.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3.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

【中国饮食文化简史】

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4.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舌尖上的中国》当观众看到家乡的清蒸狮子头,看到扬州的大煮干丝,简直不能忍受。食欲与怀乡病诡异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很难分清楚怀念的究竟是那个味道,还是那个味道里的家乡味儿。

5.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饮食作为一种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

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礼数,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的差异。中国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俗语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西方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

2.饮食结构的差异。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而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

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3.制作方法的差异。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而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4.营养保健的差异。中国人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而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

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自古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

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中国饮食文化简史】

[2]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杜莉,姚辉.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4] 易艳萍、马寅初. 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 .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徐旺生. 民以食为天——中华美食文化. 海南出版社,1993

中国饮食文化简史 第三篇_关于《中国饮食文化史》的读书笔记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饮食文化,和很多别的中国传统文化那样,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发展过程,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大体上分化为: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明国至今。而相对应的发展阶段是:萌芽时间;成型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成熟时期;繁富时期。

在原始社会,社会还未完全成型,受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的影响,食品还不完全能满足人类日常所需,但,在狩猎时能打到不同种类的动物,尝到了不同种类的食物,这便给后来食品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夏商周时期,社会体制基本成型,出现了各个社会阶级,由于阶级性不同,人们所吃也不同,在周朝,食品文化有了长足发展。向后,秦汉分别统一了天下,进入铁器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并且天下统一,人们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日常的起居饮食上,饮食文化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再向后发展,到了从隋唐时期直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国力越来越强大,社会资源越来越丰富,人们对于饮食,也有原来的简单变成了繁富,由粗放变成精致,从物质满足变成了精神满足,最有特点的就是清朝的满汉全席,满汉全席不但之作精美,用材考究,更是只有皇帝才能享用,一桌菜就能讲皇室与黎民百姓的阶级划分得清清楚楚,满足了皇室人员的心理。

该书,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再一次想我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当中各种独特的文化。饮食一般只是用于日常生活,不过是填饱肚子的一种行为方式,但因为时代不同,所造就的饮食方式也不同,由于社会地不同,所食用的素材与烹饪加工方式也不尽相同,农民老百姓只能初茶淡饭,皇宫贵族必须吃山珍海味。从一开始,中国的饮食差异性,就体现了社会阶级的差异性,饮食不仅仅是用于填饱肚子,不仅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发展成了一种财富,权利,的最直接代表,类似于如今各个公司的办公室装潢水平。总而言之,饮食就是财权的象征。

该书中“食以体政”部分,便阐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集团内部,就有了很明显的阶级划分,代表着相互间尊卑关系。其中,首要表现,是统治阶级把食品保障作为政治活动的头等大事,第二表现则是通过饮食来“别君臣,明贵贱”,饮食器具的用才、数量、种类。宴席座次的排列,献酒的先后,食用的差别,都表现了不同人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第三表现,便是当时的朝臣、客卿、哲人等等都抓住了统治者的味欲特点,总是以饮食活动、烹饪工艺原理作喻发论,以达到劝谏天子诸侯修身正治治世之道。

这样的饮食文化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直至竟然,我们依旧能看到类似的场景,比如,餐厅内有大厅,包房之说,包房又分为一般包房,特别包房和国宾房几种,这不同门目的划分,让不同的消费人群有了跟多的选择,有钱的,当官的宴请豪宾,自然要选择最好的包房,以示尊重,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与财富。

这是一种成熟的思想,也是饮食文化当中相当精深的一部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s/414715/

推荐访问:中原饮食文化简史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