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知识 > 饮食常识 > 山西运城车祸

山西运城车祸

时间:2017-06-24   来源:饮食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饮食常识】

山西运城车祸(一):山西运城的一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风俗习惯

——从饮食谈运城风俗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烟酱醋茶”,全是有关吃喝的,雅些称“饮食”。悠悠万事,惟此为大,不可须臾离也。不独凡人,圣人也是如此,有言为证:“食、色,性也。”不独国人,老外也如此,费尔巴哈说:“心中有情,脑中有思,必先腹中有物。”

位于黄河怀抱里的山西,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多种历史因素,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定位,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凝固,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山西饮食文化也有着自己的一定特色。 “一根落锅,一根飘,一根白练已出刀。”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只要看到这种场景,人们一定会说,这是山西的飞刀削面。看山西人削面是一种美的享受,吃山西人削的面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夸张地说,每饭几致无面不足、无馍不饱,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相袭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山西粮食作物应有尽有,品种多达数十种。这些品种繁多的粮食,为面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 在我的家乡运城,大部分家庭的午餐几乎都以面条、面片等面食为主,或剔或揪,或擀或压,或拨或擦;面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粗有细;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软有硬,在加上各种各样的浇头、佐料,闻一闻浓香四溢,吃一吃风味别具,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运城,平陆的油泼面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具体做法是在凉水里放入少量盐和食用碱,将面和成较硬的面团,放置一个小时以上,中间要揉面数次,保证面团均匀光滑。将面擀好,切成指头粗的面条,然后水开后下锅,再加入洗净的小青菜煮熟后,把面盛入碗内,加入盐、味精、鸡精,再放上葱花、香椿嫩芽,在葱花上撒上辣椒面,把烧好的热油浇到辣椒面上,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生抽和醋拌匀就好啦。油一定要多些,否则就不是油泼面的感觉了。想起来就流口水,吃完干面条后喝点面汤就绝了。俗话说:“喝原锅汤,化原锅食”,记得小时候每次吃完面条,妈妈都会给我们盛一碗下面条的汤,美名其曰“原汤化原食”。还给我们讲这其中的典故呢。

除了山西经典的面食外,运城还有它特有的地方特色小吃。比如稷山的大麻花,不同于天津的大麻花的甜腻,稷山的麻花口感酥脆、味道清香,更加香咸,尤其是花股麻花最是好吃。每到农历的二月二,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秽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二月二,龙抬头。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在运城,一般农村,二月二时,家家户户都要吃麻花,也有一些地方吃煎饼。

芮城麻片也是一绝。芮城麻片创自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素以酥脆甜香而著称于省内外。芮城麻片为山西省八大名食之一。芮城麻片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用芝麻、小米汤、熟面粉、大豆油、柠檬酸、广东榴花白糖等十余种原料和质软甘甜的芮城井水精制而成。片薄如纸,晶莹透光,其味蜜甜,入口酥脆,食后有余香。经盛夏而不粘连,存放久而不变味。长久食用,有舒肝健脾、消除疲劳、振奋精神、补充营养、促进新陈代谢等很多好处,老幼咸宜。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走亲访友,基本上家家桌上都有麻片。

除了麻片,闻喜煮饼也是佳节馈赠的佳品。煮饼其实是一种油炸的点心。家乡人曾把“炸”就叫“煮”,炸油条都叫作“煮油条 ”。闻喜煮饼形似圆月,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所以外观是月白色。掰开两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窝金丝,吃到嘴里,酥沙松软,不皮不粘,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有一种松柏的余香。闻喜煮饼至今仍是老少皆宜的一种大众食品。说到闻喜,不得不提,那可真是个值得所有运城人骄傲的好地方。作为面食的故乡,山西素有“一面百样吃”之誉,普通的面团经过山西人的巧手,就能神奇的变化出万般花样。闻喜花馍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造型、色彩尽显民俗风情,去年春节期间举行的首届闻喜花馍文化节,还创造了世界最大的面塑造像群像、世界上最大的花馍等四项世界纪录。

在运城的临猗县,每当夏末小麦丰收后,当地的新女婿都会用新麦磨成的面蒸成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带着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去看丈母娘,包含有祝福岳父岳母家里幸福安康,丰收的寓意。这就是临猗县的传统习俗,俗称走麦罢,是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

运城的饮食凝结着家乡人浓郁的乡土感情,孕育着浪漫的艺术想象,通过介绍饮食,相信你一定对我们家乡的民俗与传统了解不少。如果有机会,随时欢迎你来家乡坐坐,我猜你会爱上这里。

山西运城车祸(二):山西方言中的运城方言

山西方言中的运城方言

山西方言十里八乡不同音,山西话非常复杂,从北至南,音调大大的不同。 山西话非常有特色,很有音律感,有资料记载:山西话继承了汉语的古韵,“平水韵”就是出在临汾地区。因此,山西人学习古汉语比北京人容易,因为北京人只能发出四个声调,现在的普通话没有入声字,而山西话里有。山西话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比如:两人一起走着叫“厮跟上”;家里穷困叫“家寒”。如果在山西看见几个老人在谈古代汉语,大可不奇怪,因为那些词原本就是他们家乡的土语。山西话极富形象性,特别生动,这也是“山药蛋”特立中国文坛的原因之一。尤其是那些民间的小调,生动感人,久唱不衰,一曲“走西口”更是在山、陕、蒙、冀广为流传。

【山西运城车祸】

不用纵观全国,就是在山西,每隔几里地,人们在语言发音上也都存在细微的差别。如果跨地区的话,那差别可就大了。

再来说一说我们这个山西运城方言的起源。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 4个支系,即4个方言片(或称 4个次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华北官话 即狭义的北方话,它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其中中原官话包括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徐州、阜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运城等地区。 运城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中原官话汾河片解州小片。运城话和晋语不大相似,基本接近陕西关中话。发音特点是基本没有前鼻音,个别县存在平卷舌不分,主要是没有鼻音。最有特色的发音是zh,ch,sh一般情况发v,tf,f的音。

山西方言不是很好掌握,我觉得甚至发音大家也不好听懂,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掌握的倒是运城话了,运城与陕西相连,所以运城话比较接近陕西话,是前鼻音发音,经常把en发成ei的音,所以说“门”是“没”。有个笑话:一个外地人拿一张50圆的票子,在售票员面前晃着:见过没?见过没?……卖票的傻了,干脆拿出一张100的Show了一下:你见过没?最后才搞明白,那人是想去“建国门”!大笑之后,我就知道此人肯定是个运城人。只有运城人才能把“春天”说成“吹天”,才能把“人民”说成“rei民”。一个运城同事说:“刚才我看见一群老太太们在打煤球。”左权人纳闷:煤球怎么打?后来才明白:原来是老太太们打的是“门球”。运城方言中有几个发音是非常难的,国际音标中也找不到这种读音,比如牛、奶奶、桌子等的方言,其他地方的人是很难读得来的。所以外地人调侃运城话:把奶叫成ni,把篮叫成搓,把狼叫成罗……

虽然运城话接近普通话,但是运城人的普通话发音都不怎么准。一个永济人来介绍产品,在文件中搜索“锅炉”,来回切换输入法,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知道,他把“锅炉”的拼音拼成了“锅楼”。运城人的口才好,但是普通话说不好,不能不说是遗憾。

从词汇上看,古代文言里有一个表疑问的常用词“甚”,现在大多数地方都用“啥”或者“什么”来表示这个意思,至少在山西话里我们还用这个字,如:“你做甚嘞?(你干什么呢?)”还有表示“拿”的动作的词,山西一般还说“荷”,拿东西说“荷东西”,这个“荷”字就是文言词。对照许多北方方言来看,山西话是最接近文言的方言,文言是高雅的语言!

山西运城车祸(三):山西运城市“年俗”调查

山西运城市“年俗”调查

薛逸珺

【山西运城车祸】

一、调查计划

1.调查时间:2012年1月1日(腊月初八)——2012年2月6日(正月十五)

2.调查地点:山西省运城市

3.调查对象:该地区春节期间的各种风俗习惯、故事,祭祀活动,民间文艺活动,饮食传统等方面

4.调查方法:观察调查法,访问调查法

5.调查目的:通过了解该地区春节的各种活动,进而对春节的几个思考

a)了解当地春节的特色,包括风俗习惯、饮食娱乐及民间传统活动等 b)今昔差异的原因,“年味”淡化的原因

c)传统活动的商业化后果

二、调查背景

春节,又称过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民间一般从腊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结束。现在的春节作为我国的法定假日,集中在除夕到正月十五之间,在此期间,举国欢庆,合家团圆,全家共同进行多种活动来庆祝节日。 春节是由虞舜兴起,以岁首为开端,进行祭拜活动,早期的春节内容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春节也称为“过年”,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名为“年”的怪兽,从而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民间的春节活动十分丰富,祭神祭祖、走亲访友、娱乐活动等层出不穷,是一个充满浓郁喜庆气氛的节日。

但古今相对比,现代的春节已经越来越远离过去的影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多多少少的区别。在某些人看来,现在的“年味”已经淡化,一些传统的活动已经愈来愈符号化、商业化,在面对多方压力之下,我们该如何看待春节,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探寻和思考的。

此次调查报告主要就是以山西运城地区的春节经历为例,记录当地有关春节的各种元素,描绘春节在该地的地域特色,进而在记叙的基础上对某些现代话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运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与渭南市、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也是晋、陕、豫三省交界之处。全市辖1区2市10县,总人口504.6万,面积1.4万平方公里。地处盆地的运城市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该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之一。舜都蒲坂和禹都安邑都在此地,古称河东,因内陆盐湖而著名,因此有“运盐之城” 而来的“运城”之名。这里历史悠久,不仅保留了著名历史遗迹,如驰名中外的武庙关帝庙、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壁

画艺术宝库永乐宫等;而且是杰出人才的发源地,如春秋商人猗顿、三国名将关羽、唐代王勃柳宗元等,皆为此出。也许正是由于这里的悠久历史,才使得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能够流传下来。同时,带有浓郁的农耕文明的形式一直层出不穷。

三、调查内容

(一)习俗

1.腊八节

每年腊月初八,每家每户都要煮腊八粥,全家人一起喝粥。腊八粥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已经不仅是一餐饮食的意义,而赋予它以祈求丰收等含义。

腊八节主要是用于进行祭神祭祖的活动,人们使用家里一年所剩的各种豆、米、枣等为原料,将它们全部入锅,熬成一锅腊八粥,分别给家人食用。在晋南地区,人们多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在过去,腊八粥的原料必须是家里一年来所积存下来的余粮,在这一天将之做成腊八粥,寓意年年有余的含义,也有为来年粮食丰收的祈福之意。

此外,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腊八节这一天还要制作腊八蒜。这天,将蒜头剥皮洗净,放入可密封的罐里,用山西特有的老陈醋浸泡,将罐子密封好,蒜瓣会逐渐变成碧绿色。一直到除夕这一天吃饺子时,才可以把腊八这天制作的腊八蒜取出食用。这时的蒜不仅颜色明亮,而且入味十足,同时也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食料。腊八蒜是北方春节常见的配料之一。

2.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从腊八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进入过年的倒计时了。到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在农村地区还保留着祭祀灶神的习俗。这是来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火的敬畏和崇拜,而在氏族社会时期就开始对火神进行祭祀活动,火进入家庭后形成灶火就演化成火神的象征,因而对灶神的祭祀也就意味着对火的崇拜。

在运城的部分农村地区,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傍晚会在家里的灶房贴上灶神的图像,两边贴都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下面放香炉和祭品进行供奉。而在城市区域,这个习惯已经几乎看不到,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也仅仅是做蒸糕和饺子进行庆祝,已经没有祭祀灶神的活动。【山西运城车祸】

3.扫尘

过完灶祭之后,每家每户就要正式准备新年的到来。从腊月二十四到除夕,每家都会开始扫尘,也叫扫房,意为“扫陈”,除旧迎新。每到这个时候,家里人都会拆洗被套、窗帘,擦洗家具、窗户等,让家里干净透亮,迎接新春。

4.蒸花馍

在晋南地区,蒸花馍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过了腊月二十三家里的媳妇就是开始蒸馍了,这种馍大致分为祭神祭祖和走亲访友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样百出,有些很具有观赏价值,不失为一种民间艺术。

(蒸花馍在此处不多叙述,后面的饮食中会进行详细介绍)

5.剪窗花

春节来临,剪窗花、贴窗花是一种盛行的民俗活动。在农村里,家里的女人几乎都会做一些手工,例如剪窗花、绣鞋垫。春节期间,妇女们剪窗花不仅能装饰家居,也是一种民间艺术的竞技,是展示技巧、才能的时刻。这种窗花有一些留给自家贴用,一些可以送给亲朋好友,还有的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

6.贴春联

大致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过年时一定要贴对联的。记得在年幼时的农村,不论是大门还是院子里的房门,都要在除夕这天全部贴上对联。春节的对联基本是用金粉所写,红底金字,喜气洋洋。农村的大门较为高大,这个门的春联也必须要大。这些春联可以是家里的老人自己书写,也可以是村里书法好的人来代写。并且在大门的横批上方,要挂上柏树枝,有驱邪之意。

同样,在现在的城市,这种贴春联的习俗依然保留,但大部分已经不再使用自己制作的春联,商家的贴标赠品便成为手写春联的替代物。如果说春节是春联的世界,那么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充斥在一个由各种银行、公司和商场名称构成的红色副标题的商品广告之中。

7.压岁钱

如果说过年是团圆的节日,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就无所谓相聚贺岁,而是压岁钱最具吸引力。压岁钱一般是长辈给予晚辈的拜年钱,压岁有压“祟”的同音,有祝福辟邪之意,意味着来年平平安安。有的压岁钱要用红色的纸袋包起来,所以压岁钱有时也叫做红包。

8.正月结婚

在晋南地区,人们会特别挑选在正月的时候结婚。一方面是图个喜庆热闹,有时取双喜临门的意思;另一方面,过年也是亲朋好友团聚时刻,这时结婚也是为的能够让亲人参与婚礼,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9.祭祖

在农村过春节,从除夕夜开始到正月十五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过年。除夕之夜,家里的老人会在院子里摆放一张桌子,上面供好香炉和供品。在除夕夜即将入新年的一刻,长辈带领全家人一起在供桌前面,对天祈福,当祈福结束后将供桌连同供品一起放在正房中央,继续供奉。这个过程一直到过完正月十五才结束,过完十五便可以把供奉用品撤走。

祭祀自己的祖先也类似。在初一的早晨,将家乡特有的祭品放在过世祖宗的排位或者照片前,供品主要是麻花、柿饼、花馍以及干果等,全家老小要在初一清晨未出门前就在祖先面前行跪拜叩头的礼数。而且在初一早晨吃饭前,要把热饭盛好一碗放在供桌上,与之前的供品一起祭祀。待吃饭结束后将热饭撤下。这种在餐前祭祖的行为主要集中在初一和十五进行,其他时间摆放麻花干果类的冷【山西运城车祸】

食即可。同样的,祭祖活动也是在正月十五后结束,即撤走供品,表示过完春节。【山西运城车祸】

然而,祭祖是一项严肃的活动,基本上都是要集中在家乡的祖屋里进行。在现代的春节里,如果不回家乡,便不用进行祭祖的活动。但是如果家乡已经没有年长的亲属,祖先的牌位就要继承给家里的长子,每年就继续在牌位所在地进行祭祀。

总结与思考: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

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和亲友探寻,不难看出以下两点差异:一方面,过年在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习俗保持的更加传统,礼节也更多,而城市中“年味”就淡了许多;另一方面,过去与现在相比,现代商业味道更浓,缺乏了以往春节的浓烈节日气息。并且近些年来,这种现象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不乏多而杂,但明确的几点容易引起我们的思考。

【山西运城车祸】

1.历史传承方面

我国是大陆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国,且几千年的发展也都是围绕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进行,我们一直局限于农耕文明,经济一直以农业为本,重本轻末。反映在风俗等方面,也必然是以农业为主,以祈求收成为重。因而,自远古时就有的祭祀活动就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变种,但不断以各种形式延续下来。至今保留下来的祭灶神等活动就是这种延续。

城乡相比下,农村地区一直还保留着农业耕种,因而这些相关的风俗相应地完整留存下。而在城市中,人们已经逐步脱离与农耕的直接关系,一些传统的带有农耕文明性质的风俗习惯也逐步遭到摒弃,从而渐渐不为人知,直至消失。

2.商业化影响

现代社会越来越发达,工业化的程度越高,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手工业的衰落。春节的一些手工艺品本身具有浓烈的节日气息,现代工艺的大批量雷同生产就让这种庆祝活动缺乏了许多乐趣。例如,过去的春联都是手写书法,贴春联不仅是一种喜庆的活动,也是展示民间书法工艺的才能,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甚至有些春联是出自家人之手,春联也包涵了家人的祝福之意。而现代的印刷品几乎取代了这一过程,缺乏了书法艺术的展示,必然也缺失了其中包涵的情谊。

3.生活水平提高

不得不说,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淡化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期待。以前的节日充满诱惑,各种有趣的活动和节目是平日不可多得的,因此,对节日的期待愿望很强烈,对节日的重视也相应提升。而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娱乐活动都极大的丰富,在非节日时期就不断受到充斥,甚至过剩,节日这种集中式的欢庆已经得不到期许,更不具吸引。我们残存下来的也只有所谓的“传统文化”了。

4.外来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使国门打开,外来文化不断来袭,不仅促进文化的多元,也在不断消解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往往对外来节日的过分推崇,反而淡化了我们的传统节日。此外,外来的文化受到推崇,使我们的思想也不断受到影响,对外来的崇拜必然也导致对传统的摒弃。在这个意义上,传统上的过年是否只能存在于八十年代以前印象中?

(二)禁忌

1.家里有白事,三年不贴春联,不走亲戚

如果家里有直系亲属过世,在此三年之内,春节时不能贴春联,门楹不能有装饰,也不可挂红灯笼。

此外,在春节走亲访友期间,除了家里的直系亲属外,不可去亲友家里拜年串门。意思是不能将自己家的晦气带给别人,这点是必须注意的,

2.初二上坟,不走亲戚

相传正月初二是过年时的“鬼节”,这天也是给地下的人过年的。在这一日,是要给自己家里过世的亲属上坟,烧纸钱,放供品,也是让他们也能过个新年。

同时,这天是不能走亲访友,不能占有鬼节,会给他人带来不幸,大家都要恪守这种规矩。

3.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除夕

每年过节,出嫁的女儿是要陪在夫家过年的,特别是除夕这夜。如果女儿在家里过年,会给家人带来不幸。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个规矩是绝对不可违背的。就算是女儿离婚后回到娘家,在除夕这一夜也是不可留下的。

相比于过去以及农村地区,现代的城市已经淡化了这种习惯。由于独生子女的普及和传统习惯的淡化,这种必须留夫家的习惯已经慢慢不存在了。

4.腊月不搬家

在晋南地区,特别讲究在阴历六月和十二月(腊月)是不能搬家的。

5.大年初一不讲不吉利的话

过年期间,特别是大年初一这天,忌讳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会得罪神灵,在这年事事不顺。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s/351689/

推荐访问:大前天郓城大福源车祸 山西郓城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