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知识 > 饮食常识 > 山西人的普遍评价

山西人的普遍评价

时间:2017-03-29   来源:饮食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饮食常识】

山西人的普遍评价(一):山西风俗习惯

嗜好面食,兼喜汤饭

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夸张地说,每饭几致无面不足、无馍不饱,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相袭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山西粮食作物应有尽有,品种多达数十种。北中部盛产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地区呼粘者为黍子)、梁谷、莜麦、荞麦、稻子、豆类(有豌豆、黑豆、绿豆、大豆、黄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蚕豆等十多种)、玉米、沙米等等。南部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稻子等。这些品种繁多的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许多农家,一日三餐皆以面食为主,或稠或稀,或干或汤,粗细搭配,粗粮细作,细粮精制,烹制技艺十分丰富。就是谷子盛产区的农家,以米为粥或捞饭,也要搭配拌汤、汤面之类的面食。汤面中炝入油,或放葱花,或加香椿嫩芽。这种粗茶淡饭,既能满足人们的口腹,又有浓郁的黄土高原农家气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晋中平川地区,农家的午餐几乎都以面条、面片等面食为主,或剔或揪,或擀或压,或拨或擦,造型各有特色。面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粗有细;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软有硬,看了真使人眼花缭乱,仿佛到了面食的王国。各种各样的面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浇头、佐料,闻一闻浓香四溢,吃一吃风味别具,使人感到吃山西面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吃面食讲究一个月内不重样;普通农家吃杂面(高粱面掺和白面、豆面、玉米面,或高粱面掺和榆皮面都称“杂面”)每天也要变个花样。北部地区的黄米面糕和莜面栲栳,南部地区的白面馍,无论造型、

口感都各有特色。当然,山西面食为人所赏识的还得数剔尖、拉面、刀拨面、刀削面,号称“山西四大名面”。其中,剔尖的普及率最高,特别是在晋中平川,几乎每个农家妇女都可以剔一手相当讲究的剔尖。杂面剔尖可以剔得粗细如一,长短一致;白面剔尖可长可短,可粗可细。粗者空心柔软,细者心实滑利。拉面,农家妇女以“小把拉面”见长,可拉成宽和窄、圆和扁、粗与细乃至三棱等多种造型。就是这么单一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旧社会),在勤劳智慧的农家妇女手里,竟变得如此多姿多味!通过煮、蒸、炸、烤诸手段,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或劳动的诗化,让你从心底赞叹:这些黄土坡的婆姨们!

山西人喜喝汤饭的习惯由来已久。除晋南部分地方外,各地居足大多如此。长治一带居民,至今邻里相见,开口先问“喝了没有?”山西绝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多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身露体,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的辛勤劳作,绝少有饮水啜茗的条件,全靠吃饭时的汤水一并补充;且山西人过去吃饭少有蔬菜,全凭盐、醋相佐,口味明显偏重,从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汤食的习俗。在山西居民的日常食谱中,汤饭的种类最多,吃法也最为讲究。低档的可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中档的可款待普通宾客,高档的则为高级筵席中的佳汤美羹。如晋中一带的三合面流尖、三合面抿蝌蚪、什锦空心拌汤等,都是比较讲究的汤饭。山西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吃饭先喝汤,一辈子不受伤。”吃干饭前先喝点汤饭,是许多居民家的“饮食规范”。这从卫生角度讲,这是很有道理的。吃馍、饼之类的干食,大

多要熬些米汤,或做点汤面,有条件的家庭还要熬些油茶之类的汤食。吃干面条后喝点面汤则是山西居民最为突出的饮食习惯。“喝原锅汤,化原锅食”,据说是传统饮食古训。许多农家代代相传,至今仍保持这种习俗。如果你有机会来山西民间作客,酒足饭饱之后,家庭主妇定会给你盛来一碗面汤,请你也来用“原汤化原食”。这并非陋习,倒是很有点科学道理。

爱吃盐醋,又喜辛辣

山西民间百姓爱吃盐、醋的习惯,历史悠久,区域广泛。这同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多数人以杂粮为主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关系。例如,贫乏的餐桌上,全靠盐、醋来调味;艰苦的劳作之后,身体需要大量盐的补充。山西民间百姓的饭菜中用醋量很大,这种饮食习惯是众所周知的。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晋人以杂粮为主,如高粱、莜面等,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从能吃饭开始算起,一直到他寿终正寝那一天,最少也得吃掉150~200公斤醋。难怪外地人戏称山西人为“老醯”。山西人无论吃面条类食物,还是包馅类食物,或者烹调菜肴,都离不了醋。调和须见醋色,饭菜须有醋香,否则,就不算好饭,吃着就不香。仅观普通农家餐桌上必备的醋具,如瓶、盆、壶、碗之类,就知醋在晋人的饭食中的作用了。山区居民还有以腌酸菜汤代醋的习惯。(在旧中国,山区百姓是连买盐、醋的钱也拿不出的!)用这种酸汤调和的饭菜,别有一番风味。在山西广大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一套制醋的经验,庭院中备有一两个酿醋大缸。

平川地区酿造高粱醋,山区居民酿制米醋、枣醋、柿子醋、沙棘醋等,各有其独特风味。用以调和饭食或烹调菜肴,醋营养价值颇高,并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山西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名醋,其中“山西老陈醋”味道最好,堪称调味佳品。 山西民间百姓日常饭菜用盐量也非常之大。过去,许多农家调和饭菜都习惯用小盐,并有“露咸”的讲究。民间有“咸香咸香,无盐不香”之说,民谣云:“能说会道离不了钱,五味调和离不了盐。”人们对盐重视由此可知。如同备醋具一样,每个家庭餐桌都备有盐具,便于就餐者随时调饭。山西民间百姓喜吃味重食物还表现在佐餐小菜上。普通农家的餐桌上,常有一两样咸菜或酸菜佐饭。四五口人的家庭,一顿饭吃掉一两个大头咸菜或五六条腌黄瓜可算常事。酸菜则要整盆调和,作为“浇头”,有的地方甚至与饭合二为一,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风俗。过去,冬春季没有新鲜蔬菜,又没有保鲜手段,全靠咸菜和酸菜佐餐。许多地方都有“茶饭赖,咸菜拽”之说,反映的是过去山西广大群众饮食的艰辛和无奈。各种各样的咸菜和酸菜,几乎是山西百姓常年的必备之物。榆次、太谷、祁县等地的腌大头菜,平定的豆叶菜,定襄的老咸菜,长治一带的甜丝菜,太原的酱菜,临猗的酱玉瓜等,都是腌制菜中比较有名的。50年代以后,小盐逐渐被湖盐、海盐所取代,人们食用小盐的习惯始有改变。然而,山西人吃“味重”食物的习惯至今仍无多大变化。

除了盐醋之外,各地居民对辛辣食物的需求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人们一向将大葱、韭菜、花椒、大蒜、辣椒乃至生姜等视为必不可少的佐餐小菜和烹调佐料。比较富裕的家庭将白皮蒜、青辣椒等腌成咸菜佐饭,居

民称其为“细咸菜”。这还是款待亲朋好友的佳肴。北中部居民有用大葱、大蒜直接佐餐的的习惯,将辣椒切碎,调以盐醋佐餐更为普遍。有的地方甚至每每餐都离不开辣椒面,里面加盐拌成佐餐小菜。喜食辛辣食物,晋南较普遍,晋中一带当属平遥、介休、灵石、汾阳诸县居民。在山西的辛辣食物中,品质最佳者有晋城巴公大葱,应县小石口大蒜,代县辣椒,河津、临汾韭菜,平顺、盂县花椒等等。生姜一般由外地运入,民间需求量也颇大。

商家“庄饭”,精益求精

说到饮食习惯,有必要提及山西商人别具一格的“庄饭”。山西商人在我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他们由行商到坐商,由封闭式经营到联合的垄断性经营,由纯坐商发展到专事金融的票号,反映着封建末期经济演变的轨迹。我们通过衣食住行这些活跃的事象,可以窥见他们有特色的传统习惯和文化特征。

山西商家除具有民间共同的饮食习惯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特别是大商巨贾,每顿饭都讲究干稀搭配,荤素调剂,主食以面食为主。烧(包括烤、烙)、蒸、煮、炸的面食,从造型到花样乃至风味,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太谷县的曹家、祁县的渠家和乔家、平遥县的雷家等大商巨贾,每餐犹如宴宾,一桌饭花费几十两银子是常事。就连早晚两餐的佐餐小菜都要选择正宗名牌;酸、辣、咸、甜要求风味纯正独特;山珍海味择优而用;“八冷八热”因时而易。厨工都要聘地方名师,有大师傅、二师傅,并有荤案、面案、菜案等明确分工,还有专门掌炒

山西人的普遍评价(二):论山西人口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山西人的普遍评价】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科1101班 1155010105 马 芳

山西人口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及描述法以2010年山西人口数及历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山西人口发展历史,人口数量、结构及人口素质的变化,分析山西人口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为山西人口发展起到一个指导作用。

关键词:人口发展 计划生育 人口数量 人口结构 人口素质 前言:人口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向着适度的人口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均衡的人口结构、合理的人口分布演进的过程。新中国建立以来,山西经济和社会事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艰苦奋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在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切实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山西人口发展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人口再生产方式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人口发展进入健康、合理发展时期,为增强综合实力、改善人民生活、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人口环境。

山西人口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前的山西人口发展,经历了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文字记载的252.74万人,发展到1949年的1280.86万人的长达1947年的历史过程。考察整个发展过程,总体上是在剧烈的波动中缓慢增长的,属于典型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人口增长类型。战乱、赋役和自然灾害及其所影响下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此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的山西人口发展,总体上表现为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经济发展前期对人口增长的刺激作用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人口增长的抑制作用。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显著的人口控制效果和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人口学的角度认识,山西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经历了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人口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表一 山西省历次人口普查人口增长状况

全省人口由1417.40万人增加到1801.5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4.92万人,年均增长2.20%,高于全国同期1.86%的增长速度;1964年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8年间,全省人口由1801.51万人增加到2529.1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0.42万人,年均增长1.90%,低于全国同期2.22%的增长速度;1982年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8年间,全省人口由2529.14万人增加到2875.8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3.34万人,年均增长1.62%,高于全国同期1.48%的增长速度;1990年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年间,全省人口由2875.88万人增加到

3247.1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7.12万人,年均增长1.22%,高于全国同期1.11%的增长速度。2000年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年间,全省人口增加324.08万人,平均每年增长32.41万人,平均增长0.96%,高于全国同期0.79%的增长速度。

纵观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的60年间,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计划生育作用下的山西人口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8年):人口恢复性增长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短短几年内国民经济就得以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在全国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推动下,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急剧下降,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人口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人口再生产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状态。同期,由于国家在山西实施"一五"计划的工业项目较多,大量省外人口流入山西就业,形成了人口的高机械(迁移)增长。

第二阶段(1959-1961年):人口增长低谷阶段

这一阶段是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以及国家政策和发展方针的某些失误,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在此期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食品严重匮乏,人们普遍营养不良,以致人口出生锐减,死亡率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骤然下降,最低的1961年自然增长率仅为6.84‰,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平均水平。三年中全省人口增加89.97万人,年均增长1.80%,比上一阶段下降0.85个百分点。1961年全省总人口仅增加7.02万人,增长率为0.41%,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山西人口增长速度最低的一年。

第三阶段(1962-1972年):人口高速增长阶段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后的补偿性生育及文化大革命中的无政府状态,导致了山西人口的高速增长。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随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实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粮食和农副产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使得人口发展从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这一时期,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人口出生率则表现出强劲的补偿性升高态势。其后发生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各项工作都处于严重的无政府状态,刚刚起步的计划生育工作又陷于停顿,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山西人口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时期,形成了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第四阶段(1973-1990年)人口增长水平低位徘徊阶段

为了解决人口过快增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山西同全国一样于20世纪70年代初全面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并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效,1973年的人口出生率即开始下降,从1972年的29.47‰降到27.01‰,比1972年降低2.4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也比上年降低2个千分点。其后的人口增长水平在全面实行计划生育和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影响下继续下降,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第五阶段(1991年至今)人口发展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山西同全国一样人口出生水平开始了快速下降,从1992年开始至今,出生率持续稳定在20‰以下,自然增长率也在1998年降到10‰以下,人口再生产类型完成了历史性转变,由此前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类型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2010年全省人口3574万,人口出生率为10.68‰,死亡率5.38‰,自然增长率为5.30‰,净增人口数下降。

从上述阶段可以看出,山西人口与全国人口的增长相一致。

二、山西人口分布及城乡人口对比

由下图可以看出,2010年山西省人口分布主要是受地形及区域经济差异影响,中部盆地地形平坦,经济较发达,人口分布集中,太行山区及吕梁山区由于受地形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分布相对分散。从城乡人口对比可以看出,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

较好,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大同市、阳泉市、晋城市发展速度快,城镇化水平也比较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占较大的比重。在晋南地区(临汾、运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对较低,不利于山西经济的发展。

三、人口的性别构成

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338768人,占51.35%;女性人口为17373343人,占48.6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

山西省2010年男女比例各市中朔州市和晋中市男女比例最大,阳泉市、忻州市、吕梁市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晋城市、运城市低于平均水平。

四、年龄构成方面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106011人,占17.10%;15-64岁人口为26900767人,

山西人的普遍评价(三):党员个人总结与自我评价

范文一:党员个人总结与自我评价

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之后,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感言:“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共产党人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传家宝,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能轻描淡写,不能温良恭俭让,而要有点‘锋刃’,真正做到‘红红脸’、‘出出汗’。”

作为党的优良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利于党员之间互相表达意见,交流思想,进而取长补短,改正错误,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党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手段,是巩固党内团结,加强党内监督,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使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力武器。

善意的批评有益无害。有的人看待他人的批评如同洪水猛兽,认为是“揭短”、“找茬”,跟自己过不去。这样的认识无疑是片面的、狭隘的。每个人并非生来完美,或多或少存在缺陷和不足,倘若讳疾忌医、掩耳盗铃,隐藏住了“短板”,屏蔽掉了“负面音”,其实失去的是进一步认清自身,成长进步的良机。善意的批评是一剂良方,可以帮助我们激发奋勇争先的斗志,提高反躬自省的能力,增强防微杜渐的体质。

批评不能流于表面。当前,党内“一团和气”风还普遍存在,一些地方的民主生活会开成了“表功会”、“奉承会”、“互夸会”,谈到问题和不足时,各个轻描淡写、含蓄有加,给人不痛不痒的感觉。你好我好大家好,不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牢牢扎根在一些人的头脑里。批评是党员的重要政治品格。批评不深入、不彻底,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其实这也是需要严厉批评的一种现象。

剖析问题要戳中要害。正视矛盾,揭示弊端,是查缺补漏,妥善处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看问题要全面,也要分清主次。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要积极为民代言,替民请愿,在思想上、认识上、方法上,对接群众的所思、所想和所盼,找准改进工作和作风的突破口。

反思整改要坚决彻底。对发展过程中,党员干部队伍内部存在的各类突出问题,不回避,不掩饰,勇于承担建言议政的责任,刚正不阿、直言不讳,摆到台面上来说、来讨论、来研究,拿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要明确时间表,绘制路线图,一个矛盾一个矛盾得加以化解,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得加以解决,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以整改的坚强决心和实际成果,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生活方面:本人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健康生活理念,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崇尚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作风正派,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决定,反对“四风”从我做起。待人友好,与人相处融洽。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回顾自己一年来学习和工作,对照党员标准和评议标准要求,我感到,尽管自己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有些方面还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自己的精神状态应该说是良好的,工作作风应该说是务实的,思想观念应该说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在过去的一年我在行动上有改进、工作上有提高。但是我与新时期党员的标准之间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深入领会,并坚持作到身体力行。以更加饱满的学习热情,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面貌,开展工作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范文二:党员个人总结与自我评价

一年来,本人在党组织和单位领导的正确带领下,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关安排严格要求,认真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学习了党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通过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对党员先进性的有关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现对照党员标准和评议标准要求作如下自我评价:

思想政治方面:我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配合支部的组织生活计划,切实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同时注重加强对外界时政的了解,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s/326481/

推荐访问:山西人社 山西人怎么样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