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心理健康话题论文

心理健康话题论文

时间:2018-11-11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第一篇:心理健康话题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

社会人际交往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发展都依赖于人际交往。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分析和研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措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措施

目录

1、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 3

1.1大学生网络生活逐渐代替现实人际交往 ............................................................................. 3

1.2大学生逐渐成为“居里夫人” ............................................................................................. 3

1.3大学生的“人人为我”心理 ................................................................................................. 3

1.4“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 4

2、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策略 .......................................................................................................... 4

2.1注重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促进其交往心理的健康发展 ..................................... 4

2.2开展大学生团体素质户外拓展运动 ..................................................................................... 4

2.3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 5

3、结论 .............................................................................................................................................. 5

参考文献 ........................................................................................................................................ 6

1、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据国家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座谈会透露的消息,大学生中16%到25.4%有心理障 碍,其中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占一半以上,交往成为大学生最大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独立意识,在生活中希望被人接纳和认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交往群体是同学和朋友,大部分人都愿意与同学和朋友分享情绪,倾诉交流,但是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包容他人和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1大学生网络生活逐渐代替现实人际交往

在当下网络时代,大学生逐渐开始生活网络化。网聊是当代大学生主要构建人际关系的方式,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公共场所,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都是在用QQ、微信、飞信等聊天工具,用搜索附近的人以及相同兴趣的人来建立“一键式人际关系”,大学生更爱用微博、朋友圈等交换意见,共享生活。但是这样减少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使正常的人际关系得不到保障,而且网络传递的信息缺乏情感性,很难去感受到对方想要表达的感情。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一起出去吃饭逛街,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用手机看信息而不是与同学或朋友进行面对面交谈。很多时候离开网络,相熟悉的人反而不知道怎么交流,进而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恶化,使得成为“网络上很活跃,现实中很内向”的人际矛盾体。对信息网络的依赖减少了当代大学生在现实中与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导致现实中人际关系的淡漠,造成现实中人际交往的障碍。

1.2大学生逐渐成为“居里夫人”

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都很喜欢跟朋友或者同学出去,男生都是去打篮球、踢足球等户外运动,女生都是出去逛街、购物等。而上大学一年之后,男生基本上只会在宿舍玩游戏,女生都是在宿舍看电视剧或者网购,曾经风靡一时的一句话“我不是宅,请叫我‘居里夫人’”。我认识的一个学弟,在上大学之前还咨询过我学校的社团活动,他喜欢踢足球希望能加入校足球队,但是当一年后我再次与他相见吃饭时,询问他这一年的学习生活,结果他告诉我他很少去踢足球了,基本上是在宿舍网游戏,这让我很惊讶,很难想象当初对于足球那么热衷的阳光男孩,现在确是一个“宅男”。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难走出宿舍,越来越爱生活在自己所感兴趣的小圈子里,以至于逐渐形成了较强的个人情感意识和兴趣意识,变得越来越厌烦和现实中的人交往,尤其缺乏和长辈的必要的交流和沟通。调查表明:73%的大学生在业余时间喜欢呆在宿舍沉迷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睡觉、上网、叫外卖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规律,他们完全生活在一个相对孤立的生活环境中,容易形成孤僻、焦虑、情感淡漠等负面情绪。

1.3大学生的“人人为我”心理

如今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体人群。他们中有的家境优越,集千般宠爱于一身,心

理素质比较差,遇到一点小问题可能就误以为天快塌下来了;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这种“唯我意识”的形成,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还有一部分竭力追求各种时尚的大学生在刻意塑造与众不同的个性表现:金黄色的头发,嘴里溜出难以理解的话语,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情绪,没有共同话题等等,这就是他们所谓的“鸡立鹤群”。

1.4“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追求高分和证书的获得,忽视沟通能力的培养。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很长时间,虽然实施新课改已经很长时间,可是我们还是过分地强调成绩的第一性,优秀的学习成是父母的唯一期望,因为它是获得一个好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这样的意识观念至今还影响着相当数量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沉浸于书海,却寡言少语,缺乏甚至逃避与他人交流沟通,不注重甚至不会自我修饰。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展示的只是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一本本证书,反馈到的却是用人单位的叹惜声。抱有一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想法,殊不知已经与生活脱节。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不是人与书的社会。

2、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策略

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我们都需要接交知心朋友,有了知心朋友,可以交流思想,寄托情感,互吐衷肠,互做心理扶持,度过心理危机。

2.1注重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促进其交往心理的健康发展

要加强对大学生上网心理、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网络性心理障碍等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在学校里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关注有网络问题的学生,并且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督与管理。这样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角色适应和扮演能力,学会正确地处理网络和现实社会的关系,引导他们学会调整不良交际情感,提升情感境界,维护心理健康。而对于个别陷入网络太深的学生,应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心理疏导、治疗,可让他讲述自己沉迷网络的原因,在学生倾诉过程也是自我醒悟、自我教育的过程。

2.2开展大学生团体素质户外拓展运动

团体素质拓展运动时对人的心理、思想、品质、意志、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可以使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团队中学会沟通,学会完成任务,学会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融合,学会和团队成员一起体验

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教训,懂得在帮助团队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培养集体意识,淡化独生子女意识。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不仅是自然人,而且还是社会人,每个人不可能与世隔绝独立生活。大学生是社会活动的一个大群体,因此培养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势在必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树立集体观念,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得大学生远离宿舍,不仅锻炼了身体素质,还提高了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

2.3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⑴.真诚。"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

⑵.信任。美国哲学家和诗人爱默生说过:你信任人,人才对你重视。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⑶.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而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⑷.自信。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而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培养自信要善于"解剖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摔打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⑸.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3、结论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与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摸索,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和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在校园里与教师、同学、朋友、家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每位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关系问题,掌握人际交往技巧,遵守人际交往原则,懂得人际交往艺术,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当然,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在心理层面上的一个体现,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大学生要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第二篇:心理健康话题论文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

人力资源管理 赵彦鑫

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的塑造和国家的强盛。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国家教委近年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6万大学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强、人格丧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上。这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一)环境巨变引起心理不适应

现在大学生多出身于独身子女群体,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脱离原来由家长进行全方位照顾的环境进入到大学,一切生活起居皆要开始自行处理。此时,如果不能很快学会自理和适应集体生活,就会产生自卑、困惑、茫然无措、无助等心理障碍。此外,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远离家乡来到喧嚣和繁华的新环境,往往会由于语言、气候、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不适应,产生恐慌、惧怕心理。

此外,就社交环境来说,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大家齐聚一堂,交际圈子变广、变复杂,难免会产生各种摩擦,如果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心理会容易受到挫伤,感到孤立无援,而且这张心理创伤对人的影响最大,伴随时间最长,解除的难度也最大。

(二)个性缺陷

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心理教育往往被人忽视,难免会造成学生心理和个性上的多样化。大学阶段,群体生活和交际成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点之一。个性的多样化往往会造成交际和集体生活中的摩擦。有个性孤僻、急躁易怒、斤斤计较、胸怀狭窄、贪恋虚荣等个性缺陷的人在大学生活中比那些个性开朗、内心阳光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三)自我逃避

当前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得大学生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上缺乏自主性,很多学生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这使得他们由于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对现在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懈怠和逃避,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还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缺乏长远的规划,使得学习和人生失去了方向性和目标性,感情容易变得脆弱,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容易不知所措、自暴自弃,长此以往,会对学习和人生产生一种逃避心理。

(四)求职就业问题

高校的迅猛扩招使得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这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造成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加重,使很多大学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进而对自我、对人生产生怀疑,变得消极悲观、怨天尤人。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心理发展阶段

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正处在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逐步塑造成型的时期。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等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得到疏导和解决,长久郁积在心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二)社会转型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转型期,这使得整个社会的意识观念、价值观、利益格局等发生重要转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重要的变化。大学生虽然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行为准则,但是情感上和心智上毕竟并未完全走向成熟,其日益觉醒的民主、科学、公平等一时在面对社会现实尤其是负面现实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衡,变得激进或者与世同浊。此外,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际关系的日益负责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进而滋生负面心理,产生心理障碍。

(三)学校心理教育缺失

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成为单纯成绩、升学率等数字符号的机构,导致了对学生社会认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三观”教育的缺失。这使得一些大学生道德信念缺失、以自我为中心、“三观’’不正、抗挫折能力差等。从大学生群体校园文化塑造来看,当前学校普遍缺乏应对多样化的大学生文化群体的准备,使得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无法通过一个普遍共识的文化平台来加以交流和疏导,从而加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的摩擦。

(四)家庭因素

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和家庭的和谐、幸福等对学生的心理塑造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说,在学校心理教育缺失的现状下,家庭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人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如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的形成;家庭的贫困导致学生的高度自卑,家庭不和谐导致学生没有安全感、感情脆弱等,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家庭因素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其主要成因,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它在注重学生思维、智力、知识、技能等系统性的知识认知学习之外,还注重对学生兴趣、情感、信念、决断、价值观等心理认知的培育和塑造,切实追求

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当前大学生教育要强调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关注学生心理,注重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塑造,切实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倾听学生心理诉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夯实牢固的心理基础。

(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个体化差异明显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和谐、广泛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是在积极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等够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修养,还能减少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因此,当前大学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学生社团的文化宣传和塑造的优势,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三)构造全面、多元的心理预防和援助机制

当前大学应当普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常设机构,训练一支由专业心理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倾听学生心理诉求,帮助其分析和解决和心理问题。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普及心理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为此,我们还要紧紧抓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主题,积极、及时的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苗头、新趋势、新内容和新形式,真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长期工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第三篇:心理健康话题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大学生时代是人生中一段既美好又特殊的时期。现在的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充分施展自我才能的舞台和多方面的发展机遇,而他们可凭借的竞争优势已不单单是智力和体力,更重要的是健康和健全的人格。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由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段,也是自我意识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尤其重要,大学生们应加强认识,掌握技巧,积极训练,不断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促使自我健康成长。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培养,大学生恋爱心理,大学生自我认识,心理教育。

【引言】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自我角色等方面的改变。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正文】

一、大学生的时代主题

心理健康是时代的主题,是现在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全方位开放的新局面为其提供了成才得广阔舞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同时,激烈的竞争也带来更多严峻的挑战,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多、更新、更强的要求。提高个人的修养,保持心理的健康,增强人格的魅力,优化心理素质是每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同时又渗透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之中。由于21世纪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的指导和锻炼。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大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

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

步入大学,许多的同学都步入了大学恋爱这一人生事业当中。大学恋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已经从现象转变成了潮流,就像许多同学说的那样,在大学恋爱是正常,不恋爱才是不正常,因此,大学生恋爱是个值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大学生恋爱,除具有一般青年恋爱的特性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1) 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2) 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3) 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

4) 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

大学生恋爱的利弊并不是恋爱与生俱来的东西,而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待恋爱问题的态度,以及是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否正确选择恋爱时机,是否能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等因素。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都是因人而异的。处理的当,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努力学习,成绩上升。而处理不当,则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滑。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关键取决于自己,而学校则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

四,大学生自我认识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五、对大学生心理教育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

第四篇:心理健康话题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浅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石门县所街乡完小 田珍玲

一、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在小学,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焦躁、自私、嫉妒、自卑等。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1、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子女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和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娇生惯养,孩子任性妄为。更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

2、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

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学习为苦差事等。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老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3、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还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的影响。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二、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是搞好心理教育的关键。心理教育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心理教育是一种科学性、实践性和艺术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教育者是否具有这种能力,直接影响心理教育的成败和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增强心理教育意识,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心理教育要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动机和正确的心理教育观等;二是加强自我修养,在自觉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同时,经常剖析自己,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提高自控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影响学生;三是掌握心理教育的艺术和方法。

2、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在实施心理教育时应

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为基础原则,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确定心理教育的目标和重点,选择内容和方法。二是点面结合原则。心理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三是学生主体原则。四是整体优化原则。也就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门学科之中,与各门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总之,要从多角度、多层次来优化心理教育工作,整体推进学生心理教育。

3、选择合适的心理教育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地组织心理教育。从心理教育的内容看,应着力进行以下教育:一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二是进行智力开发训练,促进智力发展。三是引导学生善处人际关系,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四是正确对待挫折与成绩,学会科学分析原因。五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六是培养良好的个性,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三、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学科教学渗透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法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二是要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三是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情感相容的基

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范围。

2、活动辅导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中,通过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运用活动辅导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活动设计要多样化。二是活动设计要有一个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三是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队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

3、环境渲染法。环境渲染法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三:一是建立心理辅导室。由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二是开设心理信箱。学生将书面形式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投入心理信箱,然后由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开办心理健康专题广播。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四是板报宣传。运用黑板报和墙报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

第五篇:心理健康话题论文

心理论文题目

001 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002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研究

003 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004 大学生感觉寻求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005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精神状态关系分析

006 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实证研究: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分析

007 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应付方式及其相关性研究

008 高中生创造性人格发展与教育研究

009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动机现状分析

010 团体心理咨询降低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实验研究

011 不同训练方法对小学生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012 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动机及其与社会-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 013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与分享行为关系的研究

014 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实证研究:应该自我与实际自我的差异分析

015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改善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应用研究

016 中小学生学校恐惧情绪调节方式研究

017 家校联动对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效性研究

018 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训练的研究

019 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

020 2-6岁儿童数量关系认知能力的发生与发展研究

021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与教育

0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023 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

024 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研究

025 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026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027 小学生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实验研究

028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029 在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

030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自我超越

031 大学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

032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研究

033 文化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究

034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

035 职业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036 小学生竞争的心理结构与发展特点研究

037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互动模式研究

038 关于培养青少年挫折承受能力的理性思考

039 大连市农村小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研究

040 贵阳市小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研究

041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实验研究

042 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043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044 城郊初中心理品质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045 大学生的失恋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046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047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维护

048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及教育对策【心理健康话题论文】

049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050 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研究

051 初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价值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052 小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

053 青少年情感风格与攻击行为

054 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

055 青少年心境动态发展特点及不同调节策略对其心境变化影响的研究 05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

057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人际压力及情绪反应关系的研究

058 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

059 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

060 青少年情感自主及其与家庭亲密度的相关研究

061 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062 高中生积极情绪调查及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研究

063 中学生学校疏离感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064 互联网使用、自我认同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065 青少年自主性、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066 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067 贵州省研究生婚恋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研究

068 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069 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质与量的研究

070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

071 大学生动物意象呈现及整合规律的探索性研究

072 高中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073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

074 青年人格发展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075 上海市高中女生减肥群体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076 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

077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

078 不同情境中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和自尊对自我设限的影响

079 青少年友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080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

081 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

082 军队院校地方计划生与地方院校学生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083 军校护理专业学生与临床护士人格特征及其比较研究

084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变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研究

085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086 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

087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088 黄石地区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

089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心理健康话题论文】

090 青少年学生民族自尊的心理维度及其发展

091 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092 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 093 人格特征、价值观、生活事件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094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时间管理倾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

095 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096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人格、社会支持及心理控制源关系的研究 097 不同交往水平的中小学生交往归因特点的研究

098 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

099 初中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00 高职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其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01 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

102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103 大学生死亡焦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

104 6-8岁儿童的同伴关系及社会技能训练研究

105 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心理健康话题论文】

106 高中生亲子冲突的初步研究及原因探析

107 不同条件下儿童能力判断的发展研究

108 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09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110 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

111 中学生强迫症的家庭因素分析及其系统家庭治疗初探

112 班主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13 大学生成功恐惧及其预测因素研究

114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115 从四所高职院校调查看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矫治策略

116 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 117 高校贫困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118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

119 儿童自我概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120 初中生创造性的负性人格量表初步编制

121 自尊量表(SEI)对湖南中学生的适用性研究

122 大学生学习自主性量表的修订及区域性常模的建立

123 关于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预测因素研究 124 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125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126 理性情绪教育对初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实验研究 127 中小学生教师权威认知的发展研究

128 大学生身体意象及其与抑郁、社交回避苦恼关系研究 129 小学生欺负行为调查及干预研究

130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与验证

131 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的初建

132 初中生自卑感调查及其认知干预研究

133 初中生在欺负情境中的参与者角色与同伴地位

134 初中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欺负的关系

135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

136 恐惧情绪影响初中生创造性活动研究

137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

138 儿童青少年行为归因与自发特质推理的发展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39 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140 青少年人权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

141 青少年学生心理应激反应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142 青少年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

143 中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关系

144 3-9年级自我动机的发展研究

第六篇:心理健康话题论文

心理学论文题目汇总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教育心理学》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

军队技术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现状研究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点及关系的研究

中美青少年人格教育比较研究

青少年压力应对的维度、结构及相关研究

沙盘游戏作为儿童心理教育技术的探索

大学生焦虑与自我概念、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分校、合校教育模式对澳门中学生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和创造性的关系研究

故事情境对儿童理解白谎的影响

城市幼儿园幼儿的焦虑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

现代中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因素分析及其培养

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对山东、广东体育高考生使用兴奋剂的心理调查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

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就、困境、出路

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研究

书写训练对于帮助克服考试粗心现象的实验研究

青少年学生公正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

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

儿童的欺负行为和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情绪归因的特点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研究

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观的影响

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博士)

汉藏族大学生心理品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职校生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实验研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

提高中专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上海市高一学生焦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社会转型期教师人格发展研究

中学评优不公及其对教师心理影响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罪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罪错类型之间的相关研究

宁波市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心理特征研究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上海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儿童“析取”范畴获得的内隐学习和成分分析研究

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

重点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东北边远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干预策略

初二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及成就目标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训练模式的构建

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江南大学特困生个 案调查研究

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的专业化发展研究

理工科大学生焦虑状态下的行为特点研究

心理教育活动论(博士)

温州市寄托儿童人格及其它心理特征研究

民办高校新生挫折及其应付方式的研究

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福建省卫校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状况调查与教育途径

福州市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农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信息时代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

关于中学人格教育之研究

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福建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心理健康话题论文】

小学儿童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研究

初中生对教师差别行为的认知及情感反应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冲突与应激水平、主观幸福感及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

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其化解

大学生归因风格、价值观和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关系研究

高职生应激源、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广州市中学教师工作压力调查研究

网络文化对广州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关于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分析

慢性病儿童心理特点研究

Wallance自我概念量表在中学生中的应用

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

培养元认知能力 教学生学会学习

湖南省小学高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初步研究

小学生行为问题、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高三学生高焦虑调适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

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话题论文】

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学校环境、教学归因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的研究

4—12岁汉族、彝族儿童认知与社会认知维度水平比较研究

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比较研究

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

整合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模式构想

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

初中生学习疲劳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分析

中学生心理应激发展性特点研究

统招生、成招生学习心理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

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

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人格之关系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

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教育对策

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自我概念和个性的比较研究

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河内塔”问题解决过程的比较研究

盲童与正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

中学生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初探

中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分析研究

英语审美化教学策略对初一学生英语能力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若干因素的相关研究

国外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评

高中数学后进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及教学建议

华师大女大学生性心理研究

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干预实验

中学差生的自我价值感及其与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3岁、5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

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心理健康话题论文】

高中生性别角色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

阅读中多媒体材料及其呈现方式的眼动研究

口语元认知,考试焦虑和口语成绩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2-4岁幼儿的不服从行为和母亲教养方式

学前儿童生物性因果认知的发展——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3-4儿童分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交流方式与性别配对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

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大、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人际交往性格类型的研究与教育引导

重庆市中师毕业生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高师生职业气质之比较研究

组块构建记忆策略训练,提高高一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质量的实验研究

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

三所不同类型中学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不同权威对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及其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云南大学生人格理想探索性研究

甘孜藏族自治州重点中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的探讨

单亲家庭幼儿的社会支持系统分析

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身心机制及调适研究

基于理性情绪教育的辅导课程对改善高中生不良情绪的效果研究

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

高中生分班压力的研究

多维立体的中学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实践

重视人格教育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武汉市六月高考学生焦虑情绪调查研究

小学儿童社会技能的同伴评定:社会技能对社交地位的影响研究 成就目标定向与班级动机氛围、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试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自由及其教学促进

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与人格特征之关系研究

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隐含知识的初步研究

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小学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的实验研究

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儿童早期因果推理的实验研究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博士)

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博士)

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权威观 行为自主期望与亲子关系研究

小学生欺负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

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高中生自尊研究

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研究

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漳浦县学业中等生自我监控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

安溪县学业中等生成就目标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网络时代与中学生健康人格

论语文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

中学生阅读心理及教学对策研究

科学稳妥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团体辅导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实证研究

团体咨询改进大、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验研究

汉族、回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中学生人格特质、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和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评价方式对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焦虑及学业成就的影响

城乡不同地区高中生人格、防御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

初二学生应对方式、应对效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

医学生心理健康对学习成绩影响的统计技术研究

耳聋与健听儿童、青少年情绪面部表情识别的比较研究

我国中小学情感教育探析

中学生学业负担态度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人格塑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汉族、回族高中生生涯发展特点及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私立小学学生心理状况及其生活学习环境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497147/

推荐访问: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