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18-07-13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第一篇_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

论文摘要:如何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如何提高我们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方法的分析,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思维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高中数学的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 然而,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 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 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所以,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的可以概括为: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

1〉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在课堂上我曾要求学生证明:如| a |≤1,| b |≤1,则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提问,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是通过三角代换来证明的(设a=cosα,b=sinα),理由是| a |≤1, | b |≤1(事后统计这样的同学占到近20%)。这恰好反映了学生在思维上的肤浅,把两个毫不相干的量(a,b)建立了具体的联系。

2〉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

例:已知实数x、y满足 ,则点P(x , y)所对应的轨迹为( )(A)圆 (B)椭圆 (C)双曲线 (D)抛物线。在复习圆锥曲线时,我拿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一着手就简化方程,化简了半天还看不出结果就再找自己运算中的错误(怀疑自己算错),而不去仔细研究此式的结构 进而可以看出点P到点(1,3)及直线x+y+1=0的距离相等,从而其轨迹为抛物线。

2.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如非负实数x,y满足x+2y=1,求x2+y2的最大、最小值。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如对x、y的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0≤x≤1,0≤y≤1/2),那么就容易产生错误。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方法为依据进行分

析推理,对一些问题中的结论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缺乏对自我思维进程的调控,从而造成障碍。如函数y= f (x)满足f(2+x)=f(2-x)对任意实数x都成立,证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基础好的同学都不大会做(主要反映写不清楚),我就动员学生看书,在函数这一章节中找相关的内容看,待看完奇、偶函数、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图象对称性之后,学生也就能较顺利的解决这一问题了。

3.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如:z∈c,则复数方程所表示的轨迹是什么?可能会有不少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椭圆,理由是根据椭圆的定义。又如刚学立体几何时,一提到两直线垂直,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两直线必相交,从而造成错误的认识。

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

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例:高一年级学生刚进校时,一般我们都要复习一下二次函数的内容,而二次函数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求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为此我作了如下题型设计,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包括基础差的学生)情绪亢奋,思维始终保持活跃。设计如下:

1〉求出下列函数在x∈[0,3]时的最大、最小值:(1)y=(x-1)2+1,(2)y=(x+1)2+1,(3)y=(x-4)2+1

2〉求函数y=x2-2ax+a2+2,x∈[0,3]时的最小值。

3〉求函数y=x2-2x+2,x∈[t,t+1]的最小值。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每做完一题,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那个公式,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第二篇_高中数学教学论文_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数学走进生活

江苏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杨兆亮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教材中,由于空间的限制,往往只提供理论学习,而没有实际应用。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照本宣读,势必会造成因教材提供感性教材有限,而缺乏应用的能力,因此我们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为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

关键词:兴趣、生活、整合数学、实践、独立性、创造性

一直以来,学生都有一个困惑,学数学有什么用?尤其是高中数学,很多学生都来咨询过这个问题,如果单从现在看,确实好像与我们平时的生活关系不大,所以很多学生不太喜欢数学。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数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让人的身心都得到美的享受。但如何让学生理解到这一点,并让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数学呢?这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美”。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创造快乐和文明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要把握时机为学生营造“乐学、趣学”的思维情境。譬如在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可以通过这样一则故事恰当引入课题:古印度国王非常喜欢国际象棋,他要奖赏发明者,可以满足发明者的任何要求。发明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用麦粒来填棋盘:第一个格放1个麦粒,第二个格放2个麦粒,第三格放4个麦粒,以后每个格放的麦粒都是上一格的两倍。国王不假思索满口答应,经过大臣的计算原来发明者的胃口大得很,他要了国王全国几十年麦子产量的全部。麦粒个数为,这个S结果有多大呢?怎样求?这必须要用我们的数学知识去研究,问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必然会尽力去听讲。

(二)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与社会、生活联系,强化应用意识的培养。

数学就像VC,平凡却又神奇。说它平凡,因为它浓缩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游走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说它神奇,因为它的每点每滴无不点缀着你的生命,孕育着人类的文明,所到之处无不丰富着你的生活,折射着人类的智慧。

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浓厚的生活气息中使每个学生感到学习的是真正“有用的数学”。

譬如,假如你现在面临着一个求职选择问题,有三家公司为你提供了就职面试机会,按面试的时间顺序这三家公司分别记为A,B,C,每家公司都可提供极好、好和一般三种职位,每家公司将根据面试情况给予我何种职位或拒绝提供职位,并且在面试之后要立即签约且不许毁约,在咨询专家后,你认为你获得极好、好和一般职位的可能性分别为

三家

我们的择职首要条件是工资数尽量大,那你该如何决策呢?

我们来仔细分析分析一下:由于面试有时间顺序,所以你在A、B公司面试作出选择时均要考虑要C公司的情况,所以我们就从C公司开始讨论。C公司的工资期望

元。现在考虑B公司,因为B公司一般

职位工资只有2500元低于

这样,工资期望:

(元),最后考虑A公司,由于A公司只

有极好职位超过3015元,所以我只接受A公司的极好职位,否则就到B公司应聘。

我的决策是:先到A公司应聘,若A公司提供极好的职位就接受,否则去B公司应聘,若B公司提供极好或好的职位就接受,否则就去C公司应聘接受C公司提供的任何职位。在这一策略下,我的工资期望为: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元。

在这种情境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促使他们积极地搜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教会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互与链接中加强整合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水池有一进水管,单独放水需20小时把空水池放满,有一出水管,单独放水需24小时放完整池水。问:同时打开进水管和放水管,几小时可以把水放满? 有观点认为,像这样的数学内容,无法联系实际教学。因为这一问题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存在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采用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来把水池放满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没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同时打开的情境呢?当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时,学生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他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同时打开进水管与出水管”的现象几乎十分普遍,如:

A、排队候场。不断来排队的人和不断进场的人,来排队的人多于进场的人,就会有等候的人。

B、草场。不断生长的草和不断被吃掉的草。

C、人体的新陈代谢。不断的补充和不断的消耗。

D、社会人口的增减。不断出生的人和不断死亡的人,出生的人多于死亡的人时,人口就增加;反之则减少。

„„

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在学生的理解里,进、出水管同时打开是表示有进有出的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对动态平衡意识的感悟,是一种多么有价值的数学体验!

数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现实的生活并不等于现实的数学,现实中的数学原形要经过概括,提炼才能上升为数学模型。现实生活要走进数学,在生活和数学的交互与链接中必须加强整合,使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源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四)通过回顾历史背景及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人文及科学环境中。

在大学,教授曾跟我们说过,不了解数学史的人,就枉为“数学人”。她的这句话一直督促着我。直到今天,我发现,有时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一些数学史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会让一节课“堂毕生辉”。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揭示了古代灿烂的数学成就,揭示了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再现了数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与力量。例如在数列一章的起始课上可以介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在概率第一节课,可以介绍概率论产生的历史,从数学家卡当参加赌博游戏,掷骰子时作出的预言和卡当的论著——《机会性,所以只接受B公司的极好或好的职位,否则到C公司应聘,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游戏手册》,到概率论最早的一部著作——《论赌博中的计算》。此外还介绍了“一个数学家=10个师”的故事由来。

数学教学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严谨、朴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困难百折不挠的思想品质的重担。这些将成为他们参与竞争迎接挑战的坚实的心理准备。据说牛津大学法律系的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并不是因为英国的法律用到很多数学知识,而是因为数学的品格能使人杜绝偏见、客观公正、不屈服于权贵、忠于真理、具有独立的人格。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学习排列组合的时候,遇到过类似这种问题:同室4人各写一张卡片,先集中起来,然后每人从中拿出一张别人送出的贺卡,则4张卡片的所有的不同的分配方式有()

(A)6种(B)9种(C)11种(D)23种

答案是9种,这道概率题,学生要理解它有一定的难度,思路容易混乱。但是,在教学中,可以让四名学生上台扮演,用各种可能去抽取卡片,其它学生认真观察、分析,不难发现,一共有9种。同时,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还发现一种更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就是:A,B,C,D四人,先让一人去选择(假如是A的话),有三种选法,假如选上B,让B去选,也有三种选法,剩下C,D,两人各只有一种选法,所以结果是:(种)。此法大大的帮助我们解决此类复杂的问题。

这一实践大大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因为这一问题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很接近,此时再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情境的转化,学生还提出了许多模型也相当生动且贴近生活:4个同学串动座位、4个干部进行职务轮换、4个人穿错了别人的鞋等等,足以见得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内在潜能之大。

(六)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做课堂的主人,这大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理论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一道题,学生的方法很多,有些比我们老师的方法还要简单、灵活,有些方法虽然比较麻烦,但更适合学生的思维,更易于学生理解。我们老师在讲评习题的时候,往往喜欢将最简洁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要真正“用”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尤其是一些技巧方法,学生根本不可能从一两次讲解中就可以完全掌握下来。曾有这样一个经历,在立体几何中有一道证明线面平行的大题,有学生提出与我不同的证明的方法,我灵机一动,主动让那学生上台,充当一回老师,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很谨慎的将自己的思路分析给大家,台下的学生鸦雀无声,非常认真的听其讲解,并连连点头,最后该学生圆满的完成了整个讲解过程。他的“成功”很快调动了很多同学,紧接着,又有几个同学纷纷举手,要求展演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最后这道题一共总结出7种不同的方法。

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封闭的知识灌输中心,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活力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因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教与学》

2.《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第三篇_高中数学学习论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袁庆

数学与信息学院 学科教学专业 314045104013

摘要:注重学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培养,将会使学生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品质得到有益的发展,同时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解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直觉思维 学生培养 逻辑思维

直觉思维是以熟悉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并需用比较分析验证结果的一种快速思维形式(布鲁纳语)·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高度肯定了这种高要求的思维,称它是创造的先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我们知道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问题解决是离不开直觉,而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新课程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方法的精髓,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若能经常注重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则将使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品质得到有益的发展,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也十分重要。 1数学直觉

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对于直觉作以下说明:

1.1直觉与直观、直感的区别

直观与直感都是以真实的事物为对象,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感觉和感知。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概念、性质的界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证明,只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感知。而直觉的研究对象则是抽象的数学结构及其关系。庞加莱说:“直觉不必建立在感觉明白之上,感觉不久便会变的无能为力。例如,我们仍无法想象千角形,但我们能够通【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过直觉一般地思考多角形,多角形把千角形作为一个特例包括进来。”由此可见直觉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没有具体的直观形象和可操作的逻辑顺序作思考的背景。正如迪瓦多内所说:“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活全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这些沟想和了解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直觉’„„,因为它适用的对象,一般说来,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是看不见的。”

1.2直觉与逻辑的关系

从思维方式上来看,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长期以来人们刻意的把两者分离开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从来就不是割离的。有一种观点认为逻辑重于演绎,而直观重于分析,从侧重角度来看,此话不无道理,但侧重并不等于完全,数学逻辑中是否会有直觉成分?数学直觉是否具有逻辑性?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人们对各种事件作出判断与猜想离不开直觉,甚至可以说直觉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数学也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人们对生活现象与世界运行的秩序直觉的体现,再以数学的形式将思考的理性过程格式化。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下面我们就以数学问题的证明为例,来考察直觉在证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个数学证明可以分解为许多基本运算或许多“演绎推理元素”,一个成功的数学证明是这些基本运算或“演绎推理元素”的一个成功组合,仿佛是一条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通道,一个个基本运算和“演绎推理元素”就是这条通道的一个个路段,当一个成功的证明摆在我们面前开始,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确信沿着这条路必定能顺利的到达目的地,但是逻辑却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些路径的选取与这样的组合可以构成一条通道。事实上,出发不久就会遇上叉路口,也就是遇上了正确选择构成通道的路段的问题。庞加莱认为,即使能复写出一个成功的数学证明,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证明的一致性,„„,这些元素安置的顺序比元素本身更加重要。笛卡尔认为在数学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好似平时打篮球,要靠球感一样,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去作逻辑判断,动作只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在平时训练产生的一种直觉。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由于把证明过程过分的严格化、程序化。学生只是见到

一具僵硬的逻辑外壳,直觉的光环被掩盖住了,而把成功往往归功于逻辑的功劳,对自己的直觉反而不觉得。学生的内在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得不到思维的真正乐趣。《中国青年报》曾报道,“约30%的初中生学习了平面几何推理之后,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数学教育者的重视与反思。

2直觉思维的培养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数学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2.1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进发出思维的火花的。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它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阿达玛曾风趣的说:“难道一只猴子也能应机遇而打印成整部美国宪法吗?”

2.2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邻的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例如(a+b)2=a2+2ab+b2,即使没有学过完全平方公式,也可以运用对称的观点判断结论的真伪。

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审美能力越强,则数学直觉能力也越强。狄拉克于1931年从数学对称的角度考虑,大胆的提出了反物质的假说,他认为空中的反电子就是正电子。他还对麦克斯韦方程组提出质疑,他曾经说,如果一个物理方程在数学上看上去不美,那么这个方程的正确性是可疑的。

2.3重视解题教学

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支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

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2.4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跟着感觉走”是教师经常讲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里已蕴涵着直觉思维的萌芽,只不过没有把它上升为一种思维观念。教师应该把直觉思维冠冕堂皇的在课堂教学中明确的提出,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特征;重视教学思维方法的教学,诸如: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对渗透直觉观念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3实例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观察。整体上的观察研究,对问题作全面详细地了解,是进行直觉思维的前提。例如,这样一道题:

[(-1)4+2×(-12222)÷(-5)]×[(-3)2+2÷(-)3]. 333

如果按照一般算法冒然动笔,一步步算下去,既易出错,又费时费力。我在有理数教学复习时,选用这道题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括号内有什么特殊地方,再直接说出结果。学生经过全面观察,很有兴趣地告诉我:第二个括号内(-3)2+222÷(-)3=0,所以整个式子算得0!我趁热打铁,33

告诉学生们:一道题摆在面前,要仔细观察它的特点,善于发现内在的“运算妙机”,这样要简捷得多!

(二)引导学生捕捉隐藏的内在联系。善于从复杂的问题中,捕捉结论和条件的内在联系,是直觉思维的主要内容之一。长期这样训练,能大大提高解题速度。例如

已知:AD是△ABC的高,以AD直径的圆交AB、AC于E、F,求证:BCEF内接于圆。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图形再让学生认真观察,分组讨论寻找内在联系:

四点内接于圆→对角互补→∠1=∠2

∠3=∠2←∠1=∠3

AD是直径→连ED,∠AED=90°→△AED∽△ADB

学生们边看边讨论,边循思路,默默地寻找内在联系,接着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求证中找解题方向,从已知中寻找解题方法,这样一种直觉思维方式就慢慢地形成,就能快、准、好地找到正确的解题途径。

(三)引导学生进行预测验证性训练。合理的联想,科学的猜测被誉为发明创造的触媒。面对一道复杂的问题,先观察估计一下,再进行合理的猜测假设,紧缩推理,试探求解,比拿着题就动笔瞎撞要好得多。如计算题:

(a+2)(a-2)(a2-2a+4)(a2+2a+4),

如果仅按一般要求让学生硬套公式,总觉得有些过于死板。我把题抄出后,先让学生按一般要求做好。我再一边看题,一边以学生听得见的声音“自言自语”,率其探索另一种解法:“(a+2)(a-2)符合平方差公式,得a2-4;(a2-2a+4)、(a2+2a+4)分别符合两数差与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得(a-2)2(a+2)2,再运用积的乘方逆运算,求得它们之积是[(a-2)(a+2)]2,即(a2-4)2„”学生也自然念念有词,循思路探索,还没等我说出来,就有人兴奋地说出结果:(a2-4)3,恰恰符合两数差的立方公式!象这样的探索性直觉思维,是打破思维框架结构,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力手段,对于寻找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极为有利。我认为,这种思维在几何证题中尤显重要。

此外,还可以充分调动旧有知识经验,利用固定思维途径。固定思维途径是缩短思维间距的有利因素,它与“预见解题进程”性直觉思维训练,也是进行直觉思维培养的好办法。

4结论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对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会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产生意想不到的、甚至是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第四篇_《浅谈高中数学学习方法》论文

浅谈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江西省樟树市第三中学 何辉群

进入高中以后,往往有不少同学不能适应数学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成绩一落千丈。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学生不了解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特点与自身学习方法有问题等因素所造成。要学好数学,首要任务就要对数学的学科特点、学习过程中的规律性和方法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初高中数学学科特点的差异

1、数学语言更加抽象化。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3、知识内容在量上剧增。

二、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多个方面。

① 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安排时间,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② 课前自学。

这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③ 专心上课。

“学然后知不足”,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盘抄录,顾此失彼。

④ 独立作业。

这是掌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必要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⑤ 及时复习系统小结。

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不少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许多优秀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3、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只有认真总结才会得到最多。同学们不仅仅需要准备一个改错本,还需要一本专门记录自己心得的笔记本,因为这些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需要一个特殊的地方来珍藏,否则,过后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4、要学会和别人沟通。

遇到难题实在做不出来时,先和同学商时候教训比经验更重量,大家一起讨论会很大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因为如果问老师的话,老师往往会直接把你领上那条正确的解题之路上,这样的结果是,也许你会做了这道题,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收效不如前者大。还有就是,和同学一起讨论很会发现很多错误的答案,这样会提醒自己避免这样的错误。

总之,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第五篇_高中数学论文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思考

摘要:力度空前、理念新颖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风貌。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想迅速成长,须合理、有效地对我们教学进行思考,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历程,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关键字:新课标 高中数学 思考

一、教学观念上思考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反思。”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想、设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较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

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中思考

教学中进行思考,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思考。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思考“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思考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思考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思考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

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不会做;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我们巨鹿二中,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462181/

推荐访问:高中数学论文免费下载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