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爱好 > 信而见疑

信而见疑

时间:2018-09-02   来源:爱好   点击:

【www.gbppp.com--爱好】

信而见疑 第一篇_1-25答案

前25个文言实词整理

1 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护)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欢,爱好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吝惜)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爱惜,吝惜)

2安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

然后得一夕安寝 (安逸)

沛公安在 (哪里)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安抚,抚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副词,怎么,哪里)

3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表示被动)

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被发行吟泽畔 (通“披”披散)

身被二十余创 (蒙受,遭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 (蒙受,遭受)

4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背",背叛,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 (越发、更加)

倍道 (兼程而行)

5本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草本的根或茎干)

父母者,人之本也 (根本;基础)

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6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界地方)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庸俗,浅陋,鄙俗)

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见识短浅)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轻贱)

鄙视/鄙弃/鄙薄 (轻视,看不起)

7兵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器,军械)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士兵,军队)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战争)

8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疾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困苦,困乏)

君子不病人之不己知,病不知人也 (担心,忧虑)

9 曾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人道寄奴曾住 (曾经)

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10 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审察)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11 朝

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坐南朝北(对、向)

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12 乘

乘犊车,从吏卒 (驾车,坐车,骑马)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sh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辆)

13 诚

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表示假设,“果真,如果”)

14除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除臣洗马(拜官授职)

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15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停数日,辞去(告别,辞别) 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16 从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跟随,跟从,追随)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许靖少于从弟邵俱知名(z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7 殆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8当

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荀子·儒效》

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当(赵高)罪死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安步当车 (当做)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19 道

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行军用兵之道(途径,方法)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

吾道一以贯之《论修身》 / 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

20 得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益大则得城《六国论》(取得,得到,与“失”相对)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吾得兄事之(应该)

此言得之(对、合适)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恩)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不是,该不会)

21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有度之士(气度)

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22 非

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23复

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王辞而不复(回答)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夹层的,双层的)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24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蒙受,遭受)

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25 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伞)

枝枝相覆盖,叶和交通(遮盖,掩盖)

英才盖世(压倒,胜过,超过)力拔山兮气盖世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可以译为“就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接上文,表示原因可以译为“就因为”)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发语词,不译)

信而见疑 第二篇_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寡人不祥,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信而见疑 第三篇_常用古今异义

常用古今异义(100个)

这里编写的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100个常用词语的古今异义,现在仍然具有的意义没有编录。)

1、爱——吝啬 异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2、安——哪里、怎么 沛公安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北——败北、失败 追亡逐北

4、被——通“披” 被发行吟泽畔

5、倍——通“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本——推究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人欤?

7、比——等到 比及南郡

8、鄙——①偏远地区 ②目光短浅 蜀之鄙有二僧 食肉者鄙

9、俾——使 俾入邑庠

10、病——①困窘 ②缺点 ③担心 ④责备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人借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也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11、薄——迫近、接近 芳不得薄兮 薄雾冥冥

12、察——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3、曾——竟

而侯生曾无一言不辞送我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如孀妻弱子

14、诚——确实、实在、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5、次——驻扎、停留 秦伯素服郊次

16、除——①台阶 ②任命、授予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7、存——拜访、看望、慰问 而公子数存之

18、殆——几乎、大概 郦远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9、得——能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诚不得已

20、短——说别人坏话、进谗言 短屈原于王

21、度——估计、考虑、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2、多——肯定、赞赏、歌颂 故传天下不足多

23、盖——表示猜测、不确定的语气 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4、故——①旧的、以前的、原来的 ②缘故 ③因此、所以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既克,公问其故 故木受绳则直

25、固——本来、原来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6、顾——①只是 ②难道 顾吾念之 顾不如蜀鄙之僧

27、鼓——演奏 今王鼓乐于此

28、国——①首都、都城 ②地方 去国怀乡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29、过——拜访、看望 大母过余 愿枉车骑过之

30、函——盒子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31、恨——遗憾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32、胡——怎么 田园将芜,胡不归?

33、会——适逢、刚好遇到 会宾客大宴

34、疾——痛恨 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

35、既——已经、以后 始皇既没 既克,公问其故

36、假——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7、间——①间隙、空余时间、偶然 ②暗中、悄悄 ③让其他人走开,然后才说 ④小路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侯生乃屏人而间语曰 间至赵矣

38、见——①被 ②作第一人称代词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君既若见录

39、就——接近、靠近 金就砺则利

40、厥——其 思厥先祖父

41、堪——能承受、能禁受、能忍受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42、克——能 克终者盖寡

43、类——像 中绘殿阁,类兰若

44、怜——爱惜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45、令——美好 便言多令才

46、弥——①满 ②更加 弥天大罪 奉之弥繁,侵者愈急

47、靡——没有 靡计不施

48、乃——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9、畔——通“叛”

50、期——整 期年,虽欲言,无可进者

51、趣——①通“趋” ②通“促”

52、请——①请允许我 ②拜访、看望 ③约请

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公子闻之,往请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53、秋——时间 诚危急存亡之秋

54、却——退后、退却 却秦兵三百余里

55、让——责备 平原君让魏公子曰

56、如——去、到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如白沙,道海安

57、少——责备、批评、嘲笑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58、胜——①尽 ②能承受,胜任,禁得起 ③美好的

何可胜道也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驴不胜怒,蹄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59、乘——(辆)兵车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60、适——到 刚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彼乐土

61、示——给„„看 请指示王 适得府君书

62、市——买 交广市鲑珍

63、视——比较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64、私——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5、属——连缀、连接 衡少善属文

66、数——①计算 ②数落、列举罪行 ③几、几个、几次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范增数目项王

67、速——招致 始速祸矣

68、素——①白色 ②平素、平时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且相如素贱人 素昧平生

69、率——大都、全部 六国互丧,率赂秦欤

70、爽——差错 无毫发爽

71、徒——白白、只是、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为之记 徒以吾二人在也

72、亡——丢失、遗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以困矣 亡羊补牢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73、微——如果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74、委——把„„交给 委命下吏

75、唯——希望 唯大王孰(熟)计议之

76、遗——送给 秦遗赵王书曰

77、恶——怎么 天下恶乎定?

78、悉——全部、都 悉埋于地

79、咸——全部、都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80、相——①表示动作只涉及一方,有指代作用 ②帮助、辅助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至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81、向——从前、以前 向吾不为斯役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82、谢——①谢罪、道歉 ②谢绝、拒绝 ③告诫、劝勉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阿母谢媒人 闭门谢客 多谢后世人

83、信——确实 闻之“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信乎

84、幸——①希望 ②皇帝到„„去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85、许——多余、左右 一百里许

86、徐——慢 徐趋

87、寻——不久 寻病卒

88、要——通“邀” 便要还家

89、易——换 请以十五城易璧

90、狱——案子、案件

91、因——①沿袭,继续 ②趁机 ③通过,经由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92、遇——对待 然公子遇臣厚

93、再——两次 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94、贼——害、祸害

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95、识——①知道、记得 ②标记 汝识之乎 封识宛然

96、致——①表达 ②招致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97、诸——之、之于 王语暴以好乐,有诸? 投诸渤海之尾

98、族——族灭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99、卒——①终于、最终 ②死 ③通“猝”

卒廷见相如 卒而葬之 卒起不意

100、坐——①犯罪 ②因为

王曰:“何坐?”曰:“坐盗。” 停车坐爱枫林晚

信而见疑 第四篇_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

学习资料 2008-05-29 08:35 阅读85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

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

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

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

“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

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

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

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

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

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

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

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

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

“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

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前句是,无标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见……于”式。

3.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后句是,“为……所”式。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前句是,无标志。

6.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

8.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

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

语。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

“之”用于定中之间。

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

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

闻之事。

6.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

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之,动词,到、去。

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

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

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

3.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

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

莫能一之。宾语后置。

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

后置。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

么。宾语后置。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

词“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信而见疑,】

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古:唯余马首是瞻。“余

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

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

个。宾语后置。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

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

八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

它(小丘)不好”。

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

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

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

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

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

(孙膑)好”。 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

容词。

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 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

词。

3.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476857/

推荐访问: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