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健身运动 >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

时间:2018-08-30   来源:健身运动   点击:

【www.gbppp.com--健身运动】

佛光寺大殿 第一篇_佛光寺大殿立面

佛光寺大殿立面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名刹,"佛光寺"这个寺名屡见于各种史书记载。公元845年,也就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发动灭法运动,佛教界称为称会昌法难,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

名称单行: 佛光寺大殿

分类: 佛寺年代: 折叠

年代: 唐(857)

位置: 山西五台山

特点: 木结构

综述 折叠

唐代是中国建筑的发展高峰,也是佛教建筑大兴盛的时代,但由于木结构建筑不易保存,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国最早的木构殿堂只有两座,都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其中一座,建于大中十一年(857)。佛光寺是一座中型寺院,坐东向西,大殿在寺的最后即最东的高地上,高出前部地面十二三米。大殿为中型殿堂,面阔七间,通长34米;进深四间,17.66米;殿内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扇面墙”,三面包围着佛坛,坛上有唐代雕塑。屋顶为单檐庑殿,屋坡舒缓大度,檐下有雄大而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体现出一种雍容庄重,气度不凡,健康爽朗的格调,展示了大唐建筑的艺术风采: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大殿的空间构成也很有特点。一圈内柱把

全殿分为“内槽”和“外槽”两部分,内槽空间较高较大,加上扇面墙和佛坛,更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外槽较低较窄,是内槽的衬托。但外槽和内槽的细部处理手法一致,一气呵成,有很强的整体感和秩序感。雄壮的梁架和天花的密集方格

形成粗细和重量感的对比。佛光寺大殿也很重视建筑与雕塑的默契。佛坛面阔五间,与建筑相应,塑像也分为五组。塑像的高度和体量都经过精密设计,使其与空间相应,不致壅塞和空旷,同时也考虑了瞻礼者的合宜视线。大殿溯源 折叠偌大的佛光寺土崩瓦解,变成了一片废墟,僧人也全作鸟兽散。

公元857年,也就是唐代大中十一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佛光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

佛光寺在唐代重修以后,即随着佛教的衰败而一同沉沦,以后除了宋代有一点壁画,跟后来建的文殊殿以外就没有任何记载,佛光寺大殿建因此基本被外界遗忘。真容再现 折叠

佛光寺之名远扬千里之外,在于它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寺主殿东大殿。它的发现,它的声名,它的命运,与梁启超的长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密切相关。梁思成最早是从一张图片上认识佛光寺的,那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拍摄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壁画是一幅唐朝人绘制的完整清晰的五台山寺院图,其中有“大佛光之寺”。壁画是唐朝时画的,寺必然就是唐或唐之前修建,而在当时,日本人以嘲讽的口气给中国古代建筑下了一条定论:在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时期的木构建筑,要看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就去日本的奈良、京都吧。

坚持不懈和艰辛异常的寻找开始了。1937年6月,梁思成与夫人林徽因雇了马车和毛驴,一行四人风尘仆仆来到五台山。辗转访问一些寺庙后,他们终于来到佛光寺。在这里,他们惊喜地【佛光寺大殿,】

1937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佛光寺考察

发现,东大殿南侧有一座砖塔与敦煌壁画上所绘的砖塔一模一样,特别是东大殿,梁思成凭经验断定属唐代建筑。最后,在寺内僧众帮助下,他们在殿内搭起了架子,拭去千年尘封,终于在大殿木梁找到唐代墨书,和殿外的石经幢相互应证,终于确凿无疑地证实:中国有唐代木构建筑,日本人的定论可以休矣!梁思成激动之地称其为“中国第一国宝”。

回到北京后,梁思成撰写了《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真容得现,被誉为“亚洲佛光”。

1961年,五台山佛光寺被列入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作为五台山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的名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佛光寺大殿 第二篇_五台佛光寺东大殿——中国现存最早的殿堂型建筑实例

我国现存唐代殿堂型构架建筑中最古老、最典型的实例。 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层和屋顶梁架三部分叠加而成,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也是我国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记、经幢于一殿的孤例。

佛光寺大殿 第三篇_丁垚:佛光寺在唐代就是一个“古建筑”

来源 有方

丁垚:佛光寺在唐代就是一个“古建筑”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丁垚讲座《佛光寺五点》

1、佛光寺五点——

远视的女建筑家:在与梁思成等人1937年盛夏的佛光寺考察过程中,林徽因站在佛坛上识别出大殿梁底淡淡墨迹的女子名字,这是将佛殿定位到唐代的关键;

没有穹顶:佛光寺可能是满铺平顶天花最晚一代的例子,而且这一顶面限定出的空间形状基本没有被后世改动。下一世纪,佛教殿宇开始出现打破此种“平坦”的穹顶状藻井,这是东亚建筑史的大事;

七朱八白:“七朱八白”是载于北宋官修《营造法式》的建筑彩画形式,不过此前却从未在国内发现完全相符的实例。但近年我们注意到,佛光寺大殿竟然就有标准的“七朱八白”;

消失的前廊:大殿建成后的某一年,原本位于里圈柱之间的板门被重新安置到正面檐柱间,结果使原有的前廊隐入殿内,建筑正立面巨变;

斩断绿崖:中国最古老的大建筑,就坐落在太古宙的岩石上,人造物千年的时间尺度,与十亿量级的地质年代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建筑却因为承载与见证了无数有名与无名的人的生命,而对每个前来感受的新生命具有无限的感染力,更以其斩断绿崖的坐落,将这种生命的呼应导向建筑所在的五台山南陲的造化胜景,想象不朽。【佛光寺大殿,】

从高僧塔林向西南望,佛光寺所在的五台山南陲的自然环境(摄影:丁垚)

2、(佛光寺)佛坛上的这些塑像,并不是认认真真全神贯注地聚会,而是对聚会的“有意展示”。观者进到殿内,在视觉上,直接得到“被关照”的感受。也就是说,当你进去看的时候,第一感觉是有好多“人”,第二感觉是你在强烈地被关注着。

佛光寺大殿佛像的空间(摄影:丁垚)

3、佛光寺的这种小方格天花,创造出了一种无方向感。日本奈良、平安时期的很多建筑也都是这样。然而,在这满铺方格的顶面上,某些地方可以看见有一些很小的八边形,这是解读佛光寺问题所在。大殿顶面的设计,是最典型的唐风,而且应该是长安的样式,整个是一个平的天花,并没有“藻井”或者也可以称为小穹顶的东西,总之并没有一个很明显的凹进,空间的形状没有变化。天花或者说顶面设计,在偶像上方设置穹顶,其实是空间塑造上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佛光寺这里还没有明显可见的藻井,但同时也可以认为,它已经有很强烈的趋势,佛光寺可能是(平顶天花)最晚一代的例子,而到了下一个世纪,在北方的佛教殿宇之中,穹顶就喷涌而出了。

佛光寺大殿的平闇西部与四椽栿下的墨书(摄影:张思锐)

4、梁先生发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文章中,佛光寺这篇也是的规模不小的一篇,和独乐寺、大同的文章类似。文章中非常重要的兴趣点,能体现出梁先生、林先生他们的艺术敏感,【佛光寺大殿,】

闪光的东西特别多。因为篇长太长,我自己阅读的经验是没有一次能一口气读完。比如独乐寺那篇文章有3、4万字,汇刊上将近100页,一口气读完是不可能的。是否一口气读完,印象会不一样,眼睛落下去的时候,是你刚开始吃饱的时候,或是你有求学饥渴的时候,或是你要睡着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我的感觉是,每次读都还有新发现,扑面而来总有新的东西。或许可以认为那一代的写作不同于今日的规范,没有把最重要的东西用醒目的“方便”读者的方式强调出来。但我觉得这是另一种写作,是当时的一种特定姿态的汉语的写作。

5、佛光寺大殿的用料非常大,那个感觉是触目惊心的。郭湖生先生就提过。比如,斗栱材广近30厘米,从下面看已经是感觉“雄大”,而当你和这些材料近距离接触的时候,特别是如果钻进天花里,那些木构件排得像木头堆起来的墙一样,而且每个都非常大,绝对被震撼,能以自己的身体直接感受到“人力”。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背面檐下的斗栱和阑额的“七朱八白”彩画(摄影:张思锐)

6、消失的前廊,我觉得这是和建筑形象,或者最通常意义的设计,关系最密切的一点。因为前廊消失对建筑立面的塑造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也是不可抗拒的时代风气的变化发生在了佛光寺的身上。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

从佛光寺的山门看大殿的正面(摄影:丁垚)

7、门原来并不在这儿,东大殿原来有前廊,门在后面(一排柱的位置)。这个变化就是立面上有前廊与没前廊的差异。有前廊的是高大上,从迈锡尼的宫殿到人民大会堂,无一例外。什么时候能够让原来有前廊的大殿“自甘堕落”?是风尚不同,功能有变。其实我刚才花很多的时间来谈的,塑像和建筑的整体设计也是,都和巴洛克化的表现类似。前廊的消失或者说门的外推,这个事件的背后是人进去(大堂)的事件变得更大、更重,这个几乎和狭义的西方巴洛克的建筑(一样)。基督教同样是因为教会的改革,耶稣会的兴起,让更多人进了教堂,甚至为实现新空间的打造而进行结构的调整。这与佛光寺自身的这种变化是非常接近的。

唐招提寺金堂与佛光寺东大殿现状平面对比(讲座PPT图片)

8、佛光寺的颜色,整个的基调是朱白式的,这是当时的帝国式,也很古老的形式。特别是七朱八白的彩画,是很典型的。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佛光寺的整个的色彩设计在当时就是古建筑。我希望大家能够体会这个感觉。刚才说到的,独乐寺观音阁的藻井是它所在的当时是时髦的东西,而佛光寺的七朱八白的色彩在它所在的当时就是古建筑。我们当然也可以它说是当时的“仿古建筑”。

佛光寺大殿彩画复原图局部(绘制:张思锐、费之腾)

9、佛光寺是很古老的。现在说大殿是唐代建筑,但9世纪已经是佛光寺比较晚的时期,实际上佛光寺在5世纪的北魏时期就建出来了,而且是五台山很重要的寺院,这已经相距400年了。另一方面,这种古老还体现在,前面提到佛光寺大殿在建造的时候就是古老的样式,所以它不仅在今天是古老的寺院、古老的建筑,在唐代的时候就是古老的寺院、古老的建筑。我们现在看见的只是一个时间点。而放在历史中看,那是5世纪以来的建造,唐代9世纪中期的重新建造,以及之后的变更,比如刚才谈到的前廊的消失、板门的推出,等等这些1500年来的历史的结果。

而且可能不止一次,到底多复杂谁也不知道,当然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往往还要依赖考古发掘的解剖,同时研究的思路是解剖式的,而不是简单视其为一个古建筑而已。如果它以前是这样一个基岩,或许要有这样几次的变化(开挖,填补),才成为今天的佛光寺的规模。

佛光寺历史上场地挖填变化情况的推测示意图(绘制:王颐真)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75917/

推荐访问: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壁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