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生活中的小学问

生活中的小学问

时间:2018-05-18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生活中的小学问 第一篇_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

暑期来临,又是用电高峰期,为了更环保更合理的用电,妈妈带着我去蝉街的电力公司供电营业厅办理“峰谷电”的业务。

刚开始我不明白峰谷电到底怎么环保。通过询问我知道原来居民生活用峰谷电,就是将一天24小时划分成两个时间段,把8:00—22:00共14小时(用电高峰),称为峰段,执行峰电价为0.568元/千瓦时;22:00—次日8:00共10个小时(用电较少)称为谷段,执行谷电价为0.288元/千瓦时。“峰电”电价比原来电价上涨了0.03元/千瓦时,而“谷电”则便宜0.25元/千瓦时。通过价格的不同,让大家尽量选择错开高峰用电,减轻电力供应紧张,促进电力资源合理配置。

我很好奇这样分时间段来算电费真的会更合理吗?终于八月份的电费通知单寄到,我首先对比了上个月和这个月的用电量和金额,上个月的总用电量是370千瓦时,金额是199元,而这个月是391千瓦时,金额是165.8元,这样一看是省钱不少呢!那用了峰谷电到底省了多少钱呢?让我来算一算吧!

标准电价0.538元/千瓦时,峰电电价0.568元/千瓦时,谷电电价0.288元/千瓦时。八月总用电量391千瓦时。

如果按原来的标准电价计算:

按峰谷电价计算(峰电和谷电的用电量电费单上已清楚标明):

一目了然,用峰谷电确实省钱不少。合理按排用电时间,错开高峰用电,就能大大节省用电成本。更重要的是还能缓解高峰电力供需缺口,让电力部门能更合理的配置电力,既环保又省钱真是一举多得。大家都行动起来吧!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只要我们合理运用,就会从中发现不小的惊喜!

生活中的小学问 第二篇_如何对待小学生课堂的提问

1、如何对待小学生课堂的提问

小学生天真、幼稚、求知欲强、 爱动脑筋,对任何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往往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有时侯问得老师无言以对。这并非是一种坏现象,恰恰说明了学生把老师当作了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崇拜者。所以,老师应该正确对待小学生的提问。

一、发扬民主,深化教育

教育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只有师生配合默契,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状况,彻底打破“一言堂”。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学生提问。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启发,以便较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老师在教《狼和小羊》一课时,有个学生就很担心地问:“老师,狼扑向小羊,结果怎么样了呀?”这位老师采用了引导方法,让学生去想象,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狼向小羊扑去,用力太猛,撞在大石头上死了。”有的说:“狼刚要向小羊扑去,来了个猎人把它打死了。”也有的说:“狼向小羊扑去,聪明的小羊一躲狼掉到山下摔死了。”等等。这些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合理、童心得到了满足,也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种情况是学生指出教师教学时的失误问题。教师在教学上出现错误是不应该的,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有时难免出现点差错,这也不足为怪,应该正确对待,,虚心接受学生的挑剔和指正。

二、鼓励好问,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小学生好问,是积极主动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表现。课堂上老师首先应该给以肯定和爱护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耐心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发展思维和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往往有些老师在上课时不喜欢学生的好问,怕耽误时间,打乱教学计划。还有些老师怕学生提些疑难问题,回答不好丢面子。其实这都是老师的多虑。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是积极开动脑筋的表现,有利于开发智力,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如一位老师在教《跳水》一课时,有学生突然提出:“课文开头为什么要用‘风平浪静’一词呢?”把这位老师问得当时无言以对。可这位老师并没有慌,而是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纷纷发言,积极阅读课文,结果课文内容读明白了,问题也解决了。可见,课堂上正确对待和鼓励学生的提问是件好事。绝不能怕耽误课堂教学时间,而忽略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2、如何对待学生的提问

现在的学生看的东西也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他们不时会提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特别是当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生活中某些现象时,学生们的思维便会马上发散开来,凭着他们并不丰富的生活经验,讨论着、感叹着,甚至异想天开,发表一些奇谈怪论。可是他们的一些高论有时会扰乱课堂秩序,所提出的问题也可能会使老师措手不及,甚至尴尬不已。

作为教师,这种情况我们可能都会碰到,我们有些老师,常常顾及面子敷衍学生,现在我发现面对学生的这些学生的奇谈怪论,异想天开,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一、顺势引导,认真分析,从中发现创新的火花,对那些哪怕是稚嫩的创新萌芽进行细心的呵护,决不可去扼杀它们。否则,学生们就有可能就此沉默,从此墨守成规。记得一次科学课上,学了降水后,就有学生问人工降雨是怎么一回事呢?虽然课本上有介绍,但是介绍的不够详细,需要更深入分析。这个时候面对这些棘手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和表扬,表扬他们善于动脑筋思考的学风。其次可以把精彩的提问重新抛给所有学生,大家群策群力,共同研究解决。以此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在精心呵护学生的异想天开时,也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究、大胆提问,只有在肥沃优质的土壤上,创新的幼苗能进一步大面积萌发。

3、如何对待学生的提问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千多年前著名的文学家韩愈说得很清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但是,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仅仅满足于解决学生疑惑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学生在学习中的提问当作一种教育资源,正确对待和进行全面开发。

一、不马上回答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提出问题,很多是源于他们一时的困惑,实际上,只要他们进行深入思考自己是可以解答的。如果教师马上给予解答,就会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他们深入思考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对待那些难度不是很大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如果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还可以鼓励其他学生一起解决,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回答学生的提问,同时进行前因后果的探索。学生提出的难度较大问题,教师可以予以解答。解答之前,可以请学生谈谈他们产生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思维方式,这对于实施个别化教学有着重要作用。例如:一名女生几乎每节课都要提问,在与她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她对一些具体问题往往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但不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为此,我设计了一种结构教学法,帮助这名女生逐步克服了思维方式上的不足。

解答之后,当学生觉得豁然开朗之时,教师应该把该问题进行适当变形,提出新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例如,有名学生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企业技术创新为什么可以提高生产商品的价值总量?”笔者解

答之后,给她提出了这样一组问题:“企业技术创新是否一定能够提高生产商品的价值总量?”“企业生产商品价值总量提高了,该企业经济效益是否一定可以提高?”这一系列的追问,不仅让学生理清了相关概念的关系,而且让他们充分感受了探究的乐趣,培养了他们探究能力。

三、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相应教学对策,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师生是相互依存的。学生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教学中问题的反映。因此,笔者认为,当不断有学生就教师讲授过的内容提出问题时,教师不应该简单指责学生“上课不听讲”、“理解能力差”之类,而应该开始反思了:是不是我没有讲清楚这类问题?是不是我的教学策略不当?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归纳,笔者发现,学生的疑惑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二是相似和相近概念,三是有一定综合性的理论。掌握这个情况后,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采取相应对策。例如,“货币价值影响商品价格”是很抽象的知识点,也是教材的难点。笔者在上课前准备了几面哈哈镜,上课时请同学们观看他们在哈哈镜里的形象。在学生笑得前仰后合情景下,笔者讲授了这样的道理:货币、哈哈镜都是一种“中介”,哈哈镜镜面不同,人在镜中的形象产生了差异。同样道理,货币的价值不同,通过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格就会有差异。

四、反思学生提问的深层原因,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一个新的知识点,教师讲授不清,教学策略不当会给学生理解造成困难。但是,对有些问题,教师采取了正确的教学策略,把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学生理解也会出现困难。例如,一次,三名学生非常困惑地问道:“‘货比三家’,比的应该是使用价值,为什么书上说比的还有价格?”这样的问题笔者经常遇到。他们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生活体验。很多学生几乎把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他们的生活用品全部由父母购买,完全没有购物的经验。还有一部分学生,家庭非常富有,他们购物,只看自己需要,从来不问价钱。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要让这样的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显然,仅靠教师讲解是无法奏效的,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去学习。

在过去的一个学年里,笔者在高一学生中开展了“感知生活,感恩社会”的活动,即:要求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去观察社会现象,积累感性认识;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提出解决之道,用所学内容回报社会。一学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达到让学生在感知生活中学习相关理论,在感恩社会中培养学习能力,提升思想觉悟,实现知信行的统一目的。

五、及时总结解决学生提问产生的积极影响,维持和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学生提出问题后,只要我们认真对待,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困惑,而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的改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及时总结,让学生看到提问的积极影响,这样就可以不断维持和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持续在思考中学习。 总之,我们认为,教师应具有开发教育资源意识,把学生的提问当作一种教育资源来对待和开发,不仅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更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

4、如何对待学生的提问

新的课改理念的实施,给了学生们广阔的发展空间,课上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给教师把握课堂带来了不少麻烦:有的教师为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干脆视而不见,不给学生举手提问的机会,或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理不睬或搪塞过去;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一一回应,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难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落实;更有个别教师,课堂调控能力不强,教师随着学生的问题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探讨的问题越来越与本节课的知识不相干。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教师要高度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课堂感受来进行。但是,如果对课堂上有着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经验、认知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学生所提的问题都一一回应,课将无法进行。那么,如何处理好学生的提问与教学进度的关系呢?我的观点是:区别对待,恰当应对学生的课堂提问。

对学生的问题如何回应,不能一概而论。首先,要判断学生问题的价值,依据价值性大小给与回应。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学生提问的意图看,一类是为了自己更深入地了解知识而提问的问题(视为“良性问题”),一类是有捣乱嫌疑的问题(视为“不良问题”);从提出问题的内容看,可以分为与本节课教学目标相关和不相关两类;而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又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既有“是什么”的问题,又有“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等等。我们姑且把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都归为“正问题”,把偏离或背离教学目标的问题归为“负问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学生提出的“正问题”,不管是良性的还是不良的,是深层次的还是浅层次的,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教师都应给与积极回应。对学生提出的“负问题”,教师一方面可以启发引导,将其转化成“正问题”进行处理,一方面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及时处理学生的课堂提问,会影响教学方案的实施,会影响一节课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但却使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他们的问题得到解决,他们的情感得到满足,值得!

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要处理好学生提问与教学进度的关系,还要注意恰当地选择处理方法,可以是直接告知,可以是师生的互动讨论或生生的小组讨论,可以是学生的自行探究,也可以课下解决„„要依据问题的内容灵活进行。

恰当回应学生的课堂提问,并非一件易事,它需要有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以课堂教学资源来看待的意识,并且有机敏的判断问题价值的能力和灵活的调控教学环节的能力等。要有这些能力,只有不断地学习、研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地进行经验的积累。【生活中的小学问】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1)目光: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入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不要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也不应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身为教师应该掌握以下的礼仪知识。

1、教师的行为举止: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

(1)目光: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入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当讲话出现失误被学生打断、或学生中出现突发事情打断你的讲课时,不能投以鄙夷或不屑的目光,这样做有损于你有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2)站姿: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

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

(3)手势:老师讲课时,一般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讲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

2、教师的言谈: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离不开语言表达。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的礼仪礼节。

(1)表达要准确:学校中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科学性。老师在教授时应严格遵循学科的要求,不可庸俗化。

(2)音量要适当:讲课不是喊口号,声音不宜过大,会给学生以声嘶力竭之感。如果声音太低又很难听清,导致影响教学效果。

(3)语言要精练:讲课要抓中心,不说废话和多余的话,给学生干净利索的感觉。

(4)洪课可以适时抵入一些风趣、幽默的话,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与学生谈话:(1)提前通知,有所准备。谈话最好提前与学生打招呼,让学生有一个思想准备,这既是一种礼貌,又是对学生的尊重。

(2)热情迎候,设置平等气氛。举止端正,行为有度。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讥,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

(3)分清场合,人情人理。老师的表情要与谈话对象、内容协调一致。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不要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也不应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

1、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当前还有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抱有畏惧心理,部分参与学校课题研究的教师任务观还比较重,缺乏主动投入的意识,还没有发现课题研究对个人教学生涯的重要价值,这实际上是没有找到课题与自己教学的结合点。

开展课题研究可以使教师从零碎的感悟上升到完整的认识体系、从隐性走向显性、从个体走向合作,是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2、有效开展课题研究的关键是要有一种整合的意识,即把课题研究渗透在日程教学生活中,不能误解为课题研究是脱离于平时教学活动的,误认为听专家报告、参观学习等才是课题研究。教师要学会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发现课题潜在背景,善于用独特的眼光发现教学生活中的课题价值。实际上很多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课题研究,只不过缺少独特的视角、提炼的眼光。教师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感悟,借鉴优秀教师课题研究中的成功方法及途径,可以提高个人课题研究的水平。

3、课题名称方面:

尽可能避免大而空、全而虚的口号式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应突出反映研究的目标。可以借鉴其它同类型学科课题名称,如英语与语文,同属于语言学科,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可以在已经研究的课题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点,特别是结合新课程的理念,赋与课题新的内涵。

【生活中的小学问】

4、课题开展过程方面:

课题研究要讲究实效。要持续研究某个方面,可以分层研究、逐层突破。

关键是做好资料的积累工作,如观察记录、日记、公开课教案及评课与反思、组内成员学习笔记等。如有条件,借助于录像机进行自我评课、自我反思,也是推动课题研究的很好工具。

课题研究过程中,最好要有对个案的跟踪研究。

生活中的小学问 第三篇_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导入

小朋友们,春天到了,天气变暖,百花盛开,树木都发芽了,前段时间,我们一年级小朋友还去 春游了,到哪里了?勺湖公园的景色美吗?如果我们带着数学眼光走进生活,我们会有许多不一样的发现,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指着或者这是板书板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讲授新课

1、 出示:图片 小河边有几棵树呢? 生:3棵

出示第一题“3棵树,每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几盆花?”【生活中的小学问】

师读题后:问:小朋友们,这里的“每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你懂吗?是什么意思呢?指答

师:哦,(指着图第二张幻灯片)两棵树之间有一个空,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间隔”,在这个间隔里可以放一盆花。

师:那么“3棵树,每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几盆花?” 指答 : 你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活中的小学问】

你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说,你又是怎么想的? (此处找3个学生回答)

师:哦,看到大家刚才用数一数的方法去发现。(此时指着ppt的第三张)第一棵树和第二棵树之间是1个间隔,我们就在第一棵树后面放一盆花,第二棵树和第三棵树之间是一个间隔,我们就在第二棵树后面放一盆花,第三棵树后面放不放花呢?为什么不放呢?指答:因为第三棵树后面没有间隔了,所以不放花。 师:小结:(边小结边演示集合圈)第1棵树后面放一盆花,第2棵树后面放一盆花,第3棵树后面没有树了,也就没有间隔了,我们就不用放花了。所以3棵树,每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我们就放了2盆花。(此时板书:棵树 盆数

3 2)

2、 先出示图:要是(出示题目)“5棵树,每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几盆花?” 如果有人举手就指答:4盆

师:哦,到底是不是4盆花呢?我们不妨动手画一画,自己拿出笔来试一试。 如果回答是4 的人比较多,师:哦,大家都认为是4盆花,那到底是不是4盆花呢?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数一数,我们还可以动手(引出学生一起说)画一画。 你会画吗?动手试试吧。 (师此时下去巡视,找出用不同符号画的) 反馈时 要抓住:通过画一画,小朋友们,是不是放了4盆花呢?谁来带着自己画的图,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怎么想的?

第一种:先找这样画的学生上来介绍

师:这里的

代表什么呢?哦,【生活中的小学问】

这种简单的符号来代表花,我们画起来就比较简单了。

第二种: 再找出这样画的上来介绍

等他介绍完了,师说:哦,他用“”代表大树,”代表花,你觉得他这种用竖线表示大树,跟刚刚画树比较起来,怎么样? 生:更简单了

师:我们在画图的时候,要选择简单的符号来表示,这样画起来又清楚又方便。

师:课件出示:(边说边演示课件的集合圈)我们在第一棵树后面放一盆花,第2棵树后面放1盆花,第3棵树后面放1盆花,第4棵树后面放1盆花,第5棵树后面放不放花呢?怎么不放花了呢? 指答 学生回答完后师小结

师小结:哦,5棵树当中,前面的4棵树,每一棵树后面都有1盆花,一共有4盆花,第5棵树后面没有花。(此时边板书边说)那么5棵树,每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就放(引出学生说出)4盆花。板书: 5 4

3、 过渡:通过画一画,我们知道了5棵树,每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

可以放4盆花,那么,要是河边栽了(出示题目,幻灯片第6张)“8棵树,每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几盆花?”(指着题目读题)

师:有人说是7盆,到底是几盆花呢?怎么办呢?好,请你动手画一画。

画过以后来反馈:师:老师发现刚刚我一读完题目,就有小朋友一下子就报出来了,是谁没有画图就知道答案的? 这时请没画图的小朋友说一说(指答2名学生)

【生活中的小学问】

师:来画图的小朋友,说一说是不是7盆花呢?

师:来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没话怎么知道放了7盆花的呢?

师:他讲得对不对呢?有没有道理呢?我们请画图的小朋友上了验证一下他讲得有没有道理。

请画图的上来介绍

师:通过验证,xxx的回答是正确的,他理解的非常好,xxx的图画的也非常准确简洁。 此时师边小结边在学生画的图上画集合圈:第1棵树后面放1盆花,第2棵树后面放一盆花,第3棵树后面放1盆花,第4棵树后面放一盆花,第5棵树后面放一盆花,第6棵树后面放一盆花,第7棵树后面放一盆花,第8棵树后面呢?为什么没有花了呢?

师小结:8棵树,前面的7棵树,每一棵树后面都放一盆花,只有第8棵树后面没有花。(此时板书:8 7)那么8棵树,我们一共放了7盆花。

4、 出示题目“15棵树,每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几盆花?”师指着题

目读

师:哎呀,很多小朋友都一口报出答案了,是14盆花吗?到底是多少盆花呢?如果直接想有困难的,你也可以动手画一画,想好的小朋友,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反馈:指答:

师质疑:“ 为什么15棵树,每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放14盆花呢?” 你是怎么想的?

师:听了这几名小朋友的介绍,你们知道哪一棵树后面没有花呢?第15课树。15棵树当中,前面14棵树,每一棵树的后面都有一盆花。

师:刚才有没有小朋友画图的呢?

如果有:就请画图的小朋友简单的上来介绍一下:哦,15棵树,每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是不是14盆花?

如果没有:小朋友们真厉害,唉,你们怎么不用画图就知道的呢?指答:

学生回答的时候就趁机板书:15 14

5、师:那“100棵树,每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又改放多少盆花呢?”生:99盆。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你们怎么不用画图就知道100棵树,每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放了99盆呢? 指答:你是怎么想的?

师:哦,原来你们不用画图,是发现规律。那请你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么多小朋友发现了这个规律,把你发现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师:好,来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问:哎,盆数怎么比棵树少1呢? 引出学生说出:因为最后一棵树后面没有放花。 此处完善板书:棵树 – 1 = 盆数 (边板书边说)因为前面的每一棵树后面都放一盆花,只有最后一棵树后面没有花,去掉最后一颗树,就是花的盆数。

6、师:其实小朋友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在我们的手中也可以找到,大家看,伸出你的小手,我们把手指看成是树,每两棵树之间的间隔就是这里,花就放在两个手指之间的间隔里, 5根手指有几个间隔?放几盆花?4根手指有几个间隔?放几盆花呢?

7、同学们,我们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真了不起。发现规律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想挑战一下吗?

8、出示巩固练习第1题。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布置教室,挂了9个红灯笼,每两个红灯笼之间挂一个黄灯笼,你知道小朋友们挂了多少个黄灯笼呢?”

指答:你说,你说,你说,

师:大家都认为是挂了8个黄灯笼吗?为什么是挂8个黄灯笼呢? 指答

师:哦,大家是运用了我们刚刚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的,那你能列一道算式吗?

9、出示联系第2题 师指着题目读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列一道算式。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答:

师:哦,树的棵数比楼的幢数少1.

10、出示第3题 师指着题目读题

直接指答: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师:哦,你看我们应用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解决问题就非常的简单快捷。老师这里还有一道挑战题,小朋友们有没有勇气来挑战?

11、出示挑战题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如果说不是是女生数 + 1 就是男生数,就引导。

如果这里还有时间:

师说:如果11名男生围成一个圈,两个男生之间站一名女生,会是多少名女生呢?是不是这样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画一画,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想和大家交流的,也可以把自己的作业纸插到班级后面的“数学趣题大家做”的挑战框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最后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大家发现了树的棵数和花的盆数之间的规律。小朋友们非常厉害的发现了规律,还能善于应用规律去解决问题,其实,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以后还会进步的学习。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活中的小学问 第四篇_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

函谷关镇中心小学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45919/

推荐访问:生活中的一问一答 生活中的见问

热门文章